中学地理教材分析相关内容

合集下载

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单元教材分析

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单元教材分析

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单元教材分析第一单元:我们生活的大洲单元概述本单元主要介绍亚洲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特点。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征,以及亚洲不同地区的人文风情和经济发展状况。

教学目标1. 了解亚洲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能绘制亚洲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图。

2. 掌握亚洲的气候特点,理解其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3. 了解亚洲不同地区的人文风情和经济发展状况,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教学内容1. 亚洲的地理位置: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2. 亚洲的地形特点: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中间高,四周低。

3. 亚洲的气候特点: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特征明显。

4. 亚洲的人文地理:人口分布、宗教信仰、语言文字、饮食习惯等。

第二单元:世界上的国家和地区单元概述本单元主要介绍世界上的国家和地区的基本情况。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不同国家的地理位置、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状况、文化特色等。

教学目标1. 掌握世界上的大洲分布,能绘制世界地图。

2. 了解世界上的国家和地区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状况、文化特色等。

3. 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内容1. 世界上的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2. 国家和地区的基本情况:地理分布、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状况、文化特色。

3. 国际组织: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

第三单元:我们多采的生活单元概述本单元主要介绍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以及社会风俗。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不同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理解文化差异,培养尊重多元文化的态度。

教学目标1. 了解不同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包括饮食习惯、居住方式、交通方式等。

2. 理解文化差异,尊重多元文化,培养国际视野。

3. 学会与人沟通,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内容1. 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居住方式、交通方式等。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材分析、教学进度安排、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材分析、教学进度安排、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分析一、指导思想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地理,能够对地理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

通过学习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

二、学情分析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

对于七年学生而言是一门新的课程,俗语说“万事开头难”,作为自然和人文交叉的学科,在初中课程中扮演着相对“尴尬”的角色。

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其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学生进入初中后,其认知水平由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系统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并结合日常生活,已经掌握了一些比较简单的地理学知识。

同时,对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也有所了解,学习兴趣和未知欲望显得非常浓厚。

因而可结合有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内容分析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本章主要介绍地理学基本常识,介绍地理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意义、地理学习的方法与途径。

学习本章内容是为今后学习地理做情感上的铺垫与准备,引导学生热爱并亲近地理学科。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本章主要内容包括认识地球、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海陆变迁四部分。

这些内容都是学习地理的基础知识,同时又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基础知识,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既是地理知识的基础课,又是人生发展的奠基课。

)第三章世界的居民(本章最基本的内容是世界人口,包括人口的数量、分布和人口问题。

在此基础上再讲述人种、语言、宗教、聚落等内容,让学生了解世界人口的基本状况,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正确看待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懂得尊重历史和珍惜祖先留给我文化遗产。

地理七下人教版书

地理七下人教版书

地理七下人教版书地理七下,是人教版针对初中七年级学生编写的地理教材。

该教材包含了丰富的地理知识内容,涵盖了地球与地图、宇宙中的地球、大气与天气、水资源、中国的气候、中国的土壤和植被、中国的自然地理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以这本教材为基础,简要介绍其主要内容和特点。

地球与地图地理七下的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地球与地图的相关内容。

从地球的形状、尺寸、地球自转和公转、地理坐标和时区等方面,向学生详细讲解了地球的基本知识。

同时,通过学习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和地球仪上的经纬线、楔形带等标记,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地理特征。

宇宙中的地球第二章讲述了宇宙中的地球。

从宇宙的起源、太阳系、行星运动等方面,探索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运动规律。

通过学习不同的天体和宇宙现象,让学生对地球的特殊性和宇宙的神奇之处产生兴趣,并加深了对地球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的理解。

大气与天气第三章介绍了大气与天气的相关知识。

学生将了解大气的组成和结构、大气的运动和变化,以及天气形成的原因和预测方法。

通过观察和记录不同时间和地点的天气状况,以及学习相关数据图表和气象仪器的使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天气的变化规律,并学会分析和预测天气状况。

水资源第四章涉及了水资源的重要性和利用。

学生将了解水的循环过程、水资源的分布、利用和保护。

通过学习水的地理分布、地形对水资源的影响以及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到水资源的珍贵性,培养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中国的气候第五章主要介绍了中国的气候特征。

包括地理位置和气候的关系、中国气候的地域分布与区划等。

学生将学习到中国各地不同的气候类型和特点,以及气候对人类生活、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通过对不同气候类型的比较和对应的人文特色的了解,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多样性和地域差异。

中国的土壤和植被第六章探讨了中国的土壤和植被。

学生将学习土壤的形成和类型、土壤与植被的相互关系、植被的地域分布等。

通过对土壤和植被的研究,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以及植被的作用和影响。

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地理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探究自然界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它结
合了地球和人类的历史文化作为实际的实践。

中学地理课程的标准是
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未来地理学科发展需要为基础,强调地理学科
知识与地理实践技能的培养。

此外,也强调对形变系统洞察力,引导
学生在地理学科教育与实践活动中积极参与和综合实践,创新语言,
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中学地理课程教材应体现全面系统的地理知识和基础技能,突出重点,融入交互学习等各种学习环节,经过有效的知觉-机能-言语的学习路径,对地理的深层拓展,开发以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

学习教材应采用真
实性突出的地理课程教学指导,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背景,分阶段引
导学生探讨深层次的地理知识,并以实际活动为指导,实现创新活动
和地理知识的深入融合。

中学地理课程还要注重对孩子地理知识信息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环
境责任意识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在课堂上提供充满趣味的学
习活动,结合实践课程的背景,以引导孩子们发现地理现象,认识文
化人性之美,以获取真正的健康发展。

新课标初中地理说课教案

新课标初中地理说课教案

新课标初中地理说课教案一、教材分析《初中地理》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科书,本书以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来组织内容,以“问题”来连接各个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以“探究”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

本册书共分为七个单元,分别是: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环境保护、乡土地理、人口与城市、交通与通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各自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地图观察、资料搜集、合作交流等方法,提高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各自的特点。

2. 教学难点: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四大地理区域之间的差异。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 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

3. 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地理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各自的特点。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四大地理区域之间的差异。

4.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四大地理区域的典型特点,如南方的湿润气候、北方的干旱气候等。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和四大地理区域之间的差异。

6. 课后作业:学生绘制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分布图,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关注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初中地理教案分析

初中地理教案分析

初中地理教案分析一、教材分析《亚洲地理特征》是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我们生活的地球”第二节“亚洲”的内容。

亚洲是地球上最大的洲,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地理特征。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人口和经济发展等特征,旨在让学生了解亚洲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世界地理,对世界各大洲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亚洲作为地球上最大的洲,其地理特征复杂多样,需要进一步深入学习和探讨。

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人口和经济发展等特征;学会运用地图和图表等资料,分析亚洲的地理特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观察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人口和经济发展等特征。

2. 教学难点:亚洲地形的特点,亚洲气候的多样性。

五、教学策略与方法1. 教学策略:采用问题驱动、情境教学、案例分析等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观察分析、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亚洲地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世界地理知识,对新课内容产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人口和经济发展等特征。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亚洲地形和气候的特点,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观察分析:展示亚洲地形和气候的图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

5.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亚洲典型国家的发展案例,使学生了解亚洲经济发展的特点。

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李家清,陈实主编)PPT模板

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李家清,陈实主编)PPT模板
2.1国际地理课程改革及其发展 2.2我国地理课程改革及其发展
04
第3章中学地理课程与地理课程标准
第3章中学地理课程与地理课程 标准
3.1中学地理课程的含义及类型 3.2中学地理课程的性质和理念 3.3中学地理课程的结构模式 3.4中学地理课程的目标构建
05
第4章中学地理课程标准解析课程标准研制背景 4.2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结构要素 4.3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内容标准 4.4地理课程标准内容分析
06
第5章地理新课程教材的设计与编写
第5章地理新课程教材的设计与 编写
5.1地理新课程教材设计的基础 5.2地理新课程教材的编写模式 5.3地理新课程教材栏目的设计 5.4义务教育地理教材的编写特 点 5.5普通高中地理教材的编写特 点
07
第6章中外地理教材的比较研究
第6章中外地理教 材的比较研究
6.1发达国家中学地理教材例析 6.2中外地理教材的比较与启示
08
第7章中学地理教材分析的一般原理
第7章中学地理教材分 析的一般原理
7.1中学地理教材分析 的原则
7.2中学地理教材分析 的模式
7.3中学地理教材分析 的内容
7.4中学地理教材分析 的方法
09
第8章中学地理教材分析的应用案例
第8章中学地理教材分析的应用 案例
8.1自然地理课程的教材分析示 例
8.2人文地理课程的教材分析示 例
8.3区域地理课程的教材分析示 例
10
第9章中学地理教材分析与说课训练
第9章中学地理教材分 析与说课训练
9.1地理说课的含义及 其类型
9.2地理说课内容的基 本要素
9.3地理说课技能的基 本要求
9.4地理说课典型案例 及评价

七年级地理人教版下册教材研究

七年级地理人教版下册教材研究

七年级地理人教版下册教材研究1. 教材简介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材是根据我国教育部门的要求,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为广大七年级学生编写的。

本教材以生动的图文结合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地理知识,帮助学生认识我国及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 教材结构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材共分为10个单元,具体包括:- 第六单元亚洲- 第七单元非洲- 第八单元欧洲- 第九单元美洲- 第十单元大洋洲与南极洲- 第十一单元中国地理- 第十二单元世界各地的生活与经济- 第十三单元环境保护- 第十四单元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第十五单元实践活动3. 教材内容6.1 亚洲- 地理位置与范围- 地形与气候- 自然资源与人口- 主要国家与文化6.2 非洲- 地理位置与范围- 地形与气候- 自然资源与人口- 主要国家与文化6.3 欧洲- 地理位置与范围- 地形与气候- 自然资源与人口- 主要国家与文化6.4 美洲- 地理位置与范围- 地形与气候- 自然资源与人口- 主要国家与文化6.5 大洋洲与南极洲- 地理位置与范围- 地形与气候- 自然资源与人口- 主要国家与文化6.6 中国地理- 地理位置与范围- 地形与气候- 自然资源与人口- 主要省份与文化6.7 世界各地的生活与经济- 生活方式与俗- 经济发展与产业- 国际组织与合作6.8 环境保护- 环境问题与对策- 可持续发展- 环保意识与行动6.9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遥感技术- 全球定位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6.10 实践活动- 地理观察与调查- 地理实验与制作- 地理游戏与竞赛4. 教材特点- 图文并茂:采用大量的地图、图片、图表等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地理知识;- 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将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团队合作、创新思维等综合素质。

中学地理课标与教材分析

中学地理课标与教材分析

1、教学结构所谓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由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这四个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教学活动的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

2、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的价值观念A.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意识B.树立“标准本位”的课程观C.树立“用教材教”的教材观D.树立“学生主体”的教学观E.树立“促进发展”的评价观3、校本地理课程校本地理课程以学校为基地,以地理教师为课程开发主体,难以顾及于国家地方地理课程间的统一;校本地理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地理课程展示学校的地理办学特色和宗旨;校本地理课程往往是地方地理课程某一方面的拓展与深化,可以进一步依据学校的具体情况补充地方地理课程难以兼顾的内容和问题。

校本课程具有授权性、规范性、科学性、多样性、动态性、灵活性的特点。

4、中学地理教材分析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地理教材分析的过程方法和步骤。

他既是对地理教材分析经验的概括,也是对教材分析实践的一种指导。

主要包括地理教材分析的整体联系模式、地理教材分析的具体层次模式、地理教材分析的教学逻辑模式和地理教材分析的知识属性模式。

中学地理教材分析的模式类型:中学地理教材分析的本体模式中学地理教材分析的经验模式中学地理教材分析的要素模式中学地理教材分析的复合模式中学地理教材分析的整体模式5、地理教材分析的课标本位原则地理教材分析的“课标本位”原则,是指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分析教材与地理课程标准的关系,分析教材在实现“课程三维目标”所呈现的基本内容、水平层次和表达方式,为地理教学提供有教学意义的教学资源,为确定以教材内容为载体的教学方式提供支持。

6、地理教学设计地理教学设计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地理学科内容主题、学习者特证和环境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为学习者策划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过程。

7、地理教材的要素分析方法地理知识的分析地理能力的分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分析重点与难点的分析8、地理教材分析的教学性原则教学性原则是教材的本质属性,是区别于其他类型文本的基本原因,地理教材分析的教学性原则是指地理教材中所涉及的具有教学逻辑或者隐含的引发教学活动的形式、内容以及相互关系,为运用教材和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提供依据。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分析1. 教材概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地理上册是一本适用于初中八年级地理教学的教材。

本教材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地理知识,培养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2. 教材内容本教材共分为X个单元,每个单元涵盖一个不同的地理主题。

每个单元包括以下几个部分:2.1 地理概念每个单元开始时,教材会先介绍相关地理概念,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与该主题相关的概念和术语。

2.2 重点内容接下来,教材会详细介绍该主题的重点内容。

这部分包括了相关地理现象、原理和规律等,旨在让学生掌握该主题的核心知识。

2.3 实例分析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教材会提供一些实例分析。

这些实例分析通常基于真实场景或案例,让学生通过实例来理解地理知识的实际运用。

2.4 练和评价每个单元结束时,教材会提供相关练和评价。

这些练旨在巩固学生对该主题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并通过评价来检测学生的研究成果。

3. 教材特点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具有以下特点:3.1 知识渗透性教材在介绍地理概念和重点内容时,会贯穿地涉及相关知识点的渗透。

这样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形成知识体系。

3.2 实用性教材提供的实例分析和练,旨在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这种实用性的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并促进知识的实际运用。

3.3 学生参与性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练和评价环节,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研究中,并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来深化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4. 总结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材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地理知识。

教材设计的特点能够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实践能力。

相信这本教材将对初中八年级地理教学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以上为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材的分析。

八年级地理上册(湘教版)教材分析

八年级地理上册(湘教版)教材分析

八年级地理上册(湘教版)教材分析长沙雨花外国语初级中学尹延荷教材分析:八年级地理上册(湘教版)教材内容是中国地理为主,分为中国的疆域、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资源和中国的区域差异四大部分。

根据近些年来中考改革,地理为开卷考试形式,就更加重视对地理知识的综合与运用方面,更加重视学习对地理信息的处理,对地理数据的分析以及对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

因此,八年级地理上册表现出对各种能力的培养,教材更多篇幅的图片和活动的训练。

我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存在巨大的地域差异,这就需要在教学上处理好整体与差异的关系。

例如:我国的疆域面积居世界第三,但东西和南北都跨度很大,带来了冬季气候上的南北差异也带来了东西的时间差异。

例如:我国地形以山地为主,但地形复杂多样。

自然环境存在南北气温的差异、东西降水的差异。

自然环境的差异带来了各区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不同。

因此北方地区的能源与工业,南方地区的商业与农业,西北地区矿产资源与畜牧业,青藏地区的高寒景观各具特色形成了四大地区差异。

又例如:我国自然资源丰富,许多资源的总量都居世界前列。

由于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东西差距较大,许多重要的资源分布不均,在利用的过程中出现极大的浪费。

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发可更新能源,保护好现有的能源是我们在这一章节不可忽略的主题思想。

教学建议:八年级地理上册的教学应以从如何处理地理信息入手,来获得地理知识,这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根据地理有关数据绘制曲线图。

(人口增长图、各种数据的比较以及经济生产的增长等等。

)2.根据阅读材料获得地理知识。

(对阅读材料的整理,提取相关的地理知识。

)3.根据图例说出某种地理事物的分析,并归纳出其分布的规律。

4.利于图表回答问题。

八年级地理上册各章节的教学建议如下:(一) 疆域与人口1.疆域与行政区划●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初中地理重点课文教案

初中地理重点课文教案

初中地理重点课文教案一、教材分析《初中地理》是人教版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介绍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以及乡土地理等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地球的基本面貌,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基本面貌,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结构和使用方法,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和分析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爱好,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2. 教学难点: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和地球形状的推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地球形状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作用。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3. 课堂讲解:讲解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结构和使用方法,通过示例演示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地球仪的操作技巧。

4. 互动环节:分组讨论地球仪的使用方法,每组派代表进行演示,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补充。

5. 练习巩固:设计一些有关地球形状和地球仪使用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7.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地球形状和地球仪使用的作业,让学生进行巩固。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学习地球形状和地球仪使用方法时,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同时,注重课后作业的布置和批改,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初中地理教案教材分析

初中地理教案教材分析

初中地理教案教材分析初中地理是一门以地球的自然和人文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本教案以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为例,对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进行分析。

一、教材编写的背景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是在我国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编写的,它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材编写的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中学地理教育的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地理学科在中学教育的地位日益提高,人们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

2. 教育改革的浪潮:我国正处于教育改革的时期,地理教材的编写也必然受到影响。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这为地理教材的编写提供了新的思路。

3. 对现行地理课程和教材的反思:过去的地理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

因此,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地理教材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4. 国际中学地理教材的改革:随着全球教育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深,我国地理教材的编写也借鉴了国际上的成功经验。

5. 地理学的发展: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地理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这为地理教材的编写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二、教材改革的突破口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改革的突破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图表和图像的运用:教材充分利用图表和图像,生动形象地展示地理知识,有助于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

2. 实践和探究活动的设计: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设计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地理,提高地理素养。

3. 地理信息技术的学习:教材介绍了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现代地理学的发展动态,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4. 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培养:教材强调可持续发展观念,使学生认识到地理学科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及原则1. 指导思想: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初中地理全册说课教案

初中地理全册说课教案

初中地理全册说课教案一、教材分析《地理》全册教材是依据《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编写的,全套教材共四册,本书是第一册。

本书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系统地介绍了地球和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四大部分内容。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接触地理学科,他们对地理知识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

但同时,他们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还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来引导和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如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基本构造、经纬线的特点等;培养学生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探究等方法,使学生掌握地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重要性,树立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保护地球而学习地理的观念。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

2. 教学难点: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判读,东西半球的划分,借助经纬度及经纬网知识,使学生对空间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引起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线和纬线的特点。

3. 合作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认别经纬线、经纬度、东西半球、南北半球。

4. 课堂讲解:讲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线和纬线的特点,以及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的方法。

5. 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制作地球仪,加深对地球仪的认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6. 巩固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中学地理课程课程标准解读及必修三教材分析

中学地理课程课程标准解读及必修三教材分析
3、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 作的价值,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
4、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
,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 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必修课程——地理 1
1. 宇宙中的地球(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
影响、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圈层)
2.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地壳内部
②开垦坡地可有效改善当地生态
③森林树种越丰富,生态效益越优
④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优于退耕还草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
不合理的 利用土地
陡坡开荒 过度放牧 乱伐树林 开矿、修路、工程建设
水土流失危害: 对土壤、地形、气候、植被、河流湖泊的影响
1. 破坏土壤肥力,造成农业减产 2. 加剧沟壑发展,威胁工矿交通
11山东26题(4)以加利福尼亚谷地(北部)和大盆地为对比区域, 以“自然条件影响农业生产活动”为主题,简要分析两地农业区域 差异,完成表3内容。 表3 加利福尼亚谷地(北部)和大盆地农业区域差异比较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 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1)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对资源的利用不同 采集狩猎阶段——农业社会阶段
降雨量 (mm)
33
降雨 强度

混交林地
径流量 (L)
111
泥沙量 (kg)
0.1
坡耕地
径流量 (L) 155
泥沙量 (kg)
41.3
荒草地
径流量 (L) 153
泥沙量 (kg)
4.7
油松幼林地
径流量 (L)
154

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李晴主编)PPT模板

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李晴主编)PPT模板

第6章国内地理教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变化
6.1国内初中地理教材变化 6.2国内高中地理教材变化
12 第7章地理教材整体分 析
第7章地理教材整 体分析
7.1地理教材背景分析 7.2地理教材外部联系分析 7.3地理教材内部联系分析
13 第8章地理教材具体分 析
第8章地理教材具 体分析
8.1地理教材课标要求和教学目 标分析
前言
06 第1章地理课程标准简 介
第1章地理课程标 准简介
1.1国内地理课程标准发展概貌 1.2国外地理课程标准简介
07 第2章地理课程标准解 读
第2章地理课程标 准解读
2.1国内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解读 2.2国内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解读
08 第3章国外地理课程发 展
第3章国外地理课 程发展
3.1部分国家学校地理课程 3.2国外学校地理课程发展
09 第4章国内地理课程改 革
第4章国内地理课 程改革
4.1国内学校地理课程改革历程 4.2基础教育地理新课程改革
10 第5章国外地理教材特 点
第5章国外地理教 材特点
5.1部分国家学校地理教材 5.2国外学校地理教材演变
11 第 6 章 国 内 地 理 教 材 变 化
8.2地理教材知识结构和重难点 分析
8.3地理教材图像图表和作业活 动分析
14 第9章地理教材典型剖 析(一)
第9章地理教材典 型剖析(一)
9.1“地球和地图”章节教材剖 析
9.2“天气与气候”章节教材剖 析
9.3“中国的水资源”章节教材 剖析
15 第10章地理教材典型 剖析(二)
第10章地理教材 典型剖析(二)
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与教 材分析(李晴主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地理教材的整体分析方法(一)背景分析在进行教材的整体分析之前,一定要通读一遍教科书,了解地理教科书涉及的主要内容,再开始进行教材的整体分析。

一部教材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环境的产物。

在教材分析中了解教材的时代背景必然会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有利于对教材的进一步分析和评价。

教材的时代背景可以包括很多方面,如国家现行有关教育的法律、政策和文件,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形势和动态,地理学和教育科学的最新观点和理论等等。

由于教材是依据教学大纲进行编写的,教学大纲又是根据国家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及地理学与教育科学发展水平制定的,所以说,地理教学大纲是教材时代背景的浓缩。

例如,“义务大纲”中确定教学内容的几条原则即反映了教材的时代背景。

“从培养社会主义公民的需要出发”,反映了国家对义务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素质的要求;“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正确阐明人地关系”,则表明目前世界乃至中国出现了环境、资源、人口问题甚至是危机,迫切需要年轻一代去了解如何面对和解决这些危机,懂得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和人口观。

这是中学地理教学重要的使命。

“有利于启迪智能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表明社会对培养跨世纪人才的要求,也表明了中学地理教学不能单纯传授知识的现代教育观念,显示教材内容不再是知识内容的简单罗列,而是为了利于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教学大纲和教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在迅猛发展,教师还要随时了解国家政策和形势的变化,明确社会对地理学科的新的要求,随时补充和修正地理教材在新时期的功能。

同时,要学习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新经验、新成果。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形成正确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并在这种正确思想指导下,更全面、准确地分析、评价和处理教材,开展教学活动。

(二)教材知识结构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指教材(主要指教科书)各组成部分的排列顺序和组织形式。

这种排列顺序和组织形式反映了教材内容间的逻辑联系。

对教材知识结构的分析,有助于教师把握知识的脉络,了解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认清教材的整体功能,为正确处理教材提供依据。

例如,九年义务教育初一地理教材知识体系和结构(人教版)如图4-4(教科书与大纲不同之处是将“西亚”、“北非”并为一章)。

通过这张图,可以清晰地看出初一地理教学内容的知识脉络,并可分析出教材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确定每部分教材在整体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经过分析可以看出初一地理知识分为三部分内容:地球和地图、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通论(简称“通论”)、世界区域地理和主要国家地理(简称“区域”)。

它们在整体教材中的主要作用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主要是:1.地球和地图的知识和技能是学习“通论”和“区域”内容的基础,由于人教版教材将中国地理安排在初二,因此,地球和地图的知识和技能是整个初中地理内容的基础。

另外,“通论”和“区域”中有一些地球和地图部分中没有出现或没有展开的内容,如地形图、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等,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要大量运用地图去获得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既发展了学生的智力,运用地图的技能也不断熟练和提高。

因此,“通论”和“区域”内容是地球和地图内容的扩展和深化。

2.“通论”既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一般原理和规律,也是“区域”的概述。

3.“通论”到“区域”是由一般到个别的演绎过程,“通论”是对“区域”的归纳和概括。

这一由整体→局部的编排顺序,既表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的基础性,也展示了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类活动的线索。

同时,为学生在“区域”中运用地球、地图知识和“通论”知识提供了方法和指导。

有了这几点的基本分析,教师就会明确:在教材的具体分析中要不断扩展学生的地图知识;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作为基础,以地图知识和技能为工具,使学生学会区域地理的分析方法,包括从概括到具体的演绎、从具体到概括的归纳、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人地关系的分析等等。

(三)教材整体教育功能分析在教材知识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初中地理教学目的和各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确定整体教材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育、智能培养、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的主要内容和教育功能。

例如图4-7,通过教材整体教育功能的分析,地球和地图及世界地理部分的基本技能训练要完成如下要求:1.初步学会阅读和使用太阳系示意图及地球形状和运动状况示意图,观察和使用地球仪。

2.初步学会阅读、使用和填绘政区图、地形图,会画简单的轮廓图。

3.初步学会阅读和使用气候要素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4.初步学会阅读和使用自然资源分布图。

5.初步学会阅读人口增长曲线图、世界人口分布图和世界人种和语言分布图。

学会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

又如,地球和地图部分的能力要求可重点放在以下两点:1.正确观察有关地图、图片并参考有关数据,想象出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状况。

2.正确观察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准确记忆地图上的方向和常用图例,想象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和基本形象。

正确观察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想象地势起伏和地形变化状况。

再如,初高中地理德育的主要内容具体应有以下几方面:1.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包括正确认识我国地理国情的教育、各民族团结平等的教育、热爱祖国和振兴中华的教育。

2.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包括社会主义祖国伟大成就的教育,党的基本路线和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教育。

3.科学世界观教育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科学的人地观、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的教育。

对于人地关系、资源问题、人口问题、国家种族问题的分析,如图4-7。

4.道德规范教育包括法纪教育、文明行为教育。

5.个性心理素质教育。

中学地理课标一、课程理念1、关注促进学生发展的地理2、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3、关注实践与应用的地理4、关注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地理二、课程目标1、使学生获得可发展的地理基础知识和能力2、体验地理学习的过程,掌握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会地理思维,了解研究(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手段3、树立环境伦理观念,形成全球意识和爱国情感,积累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三、课程设置四、课程内容基本结构参见地理教学论书中课程设计五、课程特点1、重视地图的学习2、对地名等知识的识记要求降低3、关注地理新技术的发展六、学习训练1、地理基础学习训练2、地理实践学习训练3、地理成果表达学习训练七、学习评价1、多目标、多方式评价2、既要重视终极性评价,又要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要推进新课程,要贯彻新理念,就必须认真、深入地分析教学现状,必须清醒地把握和透析教学中的认识误区,才可能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才可能避免穿新鞋走老路,才可能避免搞教学中的花架子,从而真正达到新课程的教学要求。

误区一:教师包办得越多越好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经是自己去发现。

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因此,如果学生主动地亲历知识的探究过程,那么在同样的时间和相同的学习资源的条件下,学生探究的程度可能不一致,探究的结论也会有差别,但是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会更容易理解地理知识,会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就应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提高地理教学的实际效果,但是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一些教师还是存在“教师包办得越多越好”的认识误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教师讲得越多越好。

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不敢大胆放手,特别是针对有一定难度的地理问题,总觉得自己讲解会更放心,学生也更容易懂。

其实对于有一定难度的地理问题,应该让学生去探究、讨论,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反复地“比较和揣测、推理和归纳、分析和整理”,而如果学生没有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对问题的思考只是蜻蜓点水,对问题的探讨只是浅尝辄止,那么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例如,气候类型的判读方法是学生的思维难点,学生应该从气候特征、气候分布、气候成因等方面展开探索,才可能得出和理解气候类型的判读方法,否则学生是很难真正通过自己的探究来掌握气候类型的判读方法。

2.课堂提问越多越好。

教学,一些教师改变中了过去的满堂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把大量教师灌输的时间改为大量的提问时间,从表面的感觉上看,课堂气氛更浓了、更热闹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高了,但是应该透过“热闹”的现象看“虚浅”的本质,这种满堂问的教学方式,看似学生积极参与,看似师生间配合好,其实是外表热闹而实质空泛,学生并没有真实地参与“问题的探究、思想的碰撞、心灵的对话”,因而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也就大打折扣。

3.问题分析越透越好。

一些教师对于地理的主要原理和规律,总是想方设法讲清、讲透,才觉得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其实教师只要在充分把握教材、大纲和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对于地理的主要原理和规律,讲解精辟透彻,画龙点睛,抓住实质和关键,讲在点子上,然后通过变化问题情境,让学生去思考、探索,从体验中去领悟规律和原理,这样的效果会更好。

4.知识讲得越全越好。

一些教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把握得很准,因而所占用教学时间也就必然比较多,还可以理解。

而一些教师对“非重点、难点”,也在孜孜不倦地讲解、分析,这种面面俱到的教学方式,其实反而会造成教学重点不突出,难点不突破,必然出现吃力不讨好的结果,其实对于“非重点、难点”,教师只要稍加引导,让学生独立思考,就可以了。

误区二:练习做得越多越好教学中讲求“讲练”结合应该说是没错的,但是一些教师误认为做题越多越好,因而使学生在学习中身陷题海,这种机械、盲目的大量训练,只能使学生疲于应付,而没有时间去反思、总结和矫正,由于沉沦于题海、埋头于练习,使得练习陷入了盲目性和低效性。

1.由于学生缺少练后的反思,对于练习中存在的问题,没有或很少去加以清理和思考,对错误的种类(如答题规范、审题技巧、文字表述、答题习惯)和出错的原因也就必然很少去顾及,使得问题如同影随,一直伴随和困扰着自己。

针对以上问题,平时应该做到精练,并讲究练习的科学性。

(1)选取高质量试题、试卷,限时解答、临场演练,直接训练思维能力。

(2)演练过程中特别要深刻领悟这些好题的知识价值、思维价值、能力价值;(3)总结解题的经验教训;(4)感悟提高思维技能、技巧的过程和效果;(5)制定改进提升思维能力的措施;误区三:媒体用得越多越好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因而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辅助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也就成了评价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依据,因此许多教师认为“只要应用了多媒体,就是成功课”。

由于地理知识中的自然地理部分抽象性强,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要求高,而传统教学媒体中投影仪、幻灯机、挂图、模型等有像无声,录音机有声无像,因而教学的直观性受到了约束,学生对自然地理的学习存在很大的困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