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99年世界60亿,05年中国13亿)
1.决定自然增长的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世界人口增长特点:时间和空间均不平衡。
时间:不断增加(总趋势),不同时期特点不同,20C世界人口快速增长。
空间:发达国家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增长迅速。
3.世界人口增长地区分异
增长数量低到高:亚、非、拉美、欧、北美、大洋
增长速度低到高:非、拉美、亚、大洋、北美、欧
2002人口前10名:中、印、美、印尼、巴西、巴~坦、俄、孟、尼日~人口逐渐减少者:俄、德、日、匈
4.影响人口增长因素:生产力及经济水平、科教文卫/政策、宗教、人口基数。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类型:原始型(高高低),传统型(高低高),现代型(低低低)
注意:高于3%则认为出生/死亡率高,低于1%则认为自然增长率低。
模式转变的标志:死亡率的下降。
2.地区差异(二战后更明显)
发达国家:现代型
发展中国家:传统现代型转变的过渡时期
世界整体:过渡时期
我国:现代型(中/韩/古/乌是发展中国家里的现代型)
3.影响增长模式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
宗教信仰、生育观念、人口年龄、性别构成等。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1.概念: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标准:跨越行政区,一年以上,居住地发生改变。
2.分类及特点
(1)国际人口迁移——按是否跨越国境划分
(2)国内人口迁移——按是否跨越国境划分
(3)农村→城市,城市→农村,农村→农村,城市→城市——按迁移方向划分
3.人口迁移的意义
迁出地:缓解人地矛盾,减轻人口压力;造成人才流失,农田荒废。
迁入地:解决劳动力不足,促进经济发展,加速城市化;环境/住房等问题。
意义:调整人口分布及余缺,加强民族融合/文化交流,促进发展/缩小差距。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水源、矿产。
社会经济因素:经济水平、交通通讯、婚姻家庭、文化教育。
政治因素:国家政策、政治中心的转移、战争
个人需求变化(往往起重要作用)
我国古代:“永嘉之乱”后第一次北方居民南迁高潮;“安史之乱”后第二次,
南方人口首次多于北方,重心在长江流域;“靖康之难”后第三次。
美国:第一次南北战争,第二次工业/城市化,第三次农业危机(南→北/西),
第四次老工业区衰落(东北→西南“阳光地带”),第五次老区改善。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1.环境承载力:环境可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研究某种资源与人口的关系)。
2.环境人口容量:某地在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条件下,利用资源及其他条件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研究某一地区
整体环境与人口数量的关系)。
3.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资源(首要因素):正相关
科技水平:正相关
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水平:负相关
4.全球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悲观者,乐观者,中间论(100~110亿)
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
1.人口的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生活方式和健康生活水平,在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条件下,某国或地区最适宜的
人口数量。
2.人口合理容量对于制定区域的人口及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都有重大意义。
3.当前全球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城市化/老龄化→环境与资源问题。
全人类实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合理容量,任务艰巨。
措施:尽可能控制人口,保障发展的平等权利,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城市形态(受地形/水系/交通线等影响)
团块状:成都、合肥、华盛顿——平原地区
组团状:重庆——山区或丘陵
条带状:兰州、洛阳、西宁、宜昌——河谷地带(污染几率大)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商住市政工,服务仓储通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商业/工业/交通/政府机关/住宅用地/休憩/绿化及园林/农业用地等。
2.城市功能分区(由集聚效应形成)
住宅区:城市土地最广泛的利用方式,工业革命后出现。
现多分化为高级区(城市外缘)和低级区(内城及工业区)。
商业区:市中心、交通线两侧点状或条状分布,占地面积小。
(CBD:昼夜人数相差大,建筑物高大密集,商业/服务中心二合一)
工业区:靠近交通便捷地带,有向市区外缘移动的趋势。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2.形成因素
工资水平、历史文化、民族宗教、原始设计、其他。
3.城市内部结构在不断变化之中。
不同等级和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
1.划分依据:人口规模(我国标准:市区和郊区非农业人口)。
2.分类:集镇、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2-10,10-20, 20-50, 50-100, 100+ (单位:万人)
3.城市级别低,服务种类少,范围小;城市级别高,服务种类多,范围大。
4.影响城市等级高低的因素:地理位置、交通、资源。
(以上海为例:海岸线中点、长江口、国际港口、铁路发达、人口、三角洲)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1.等级较高城市数量较少,相距较远;反之数量较多,相距较近。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六边形理论)。
第三节城市化
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a
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
b
的过程。
以人口城市化和地区城市化为主要表现形式。
2.衡量标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成因推力:使人离开乡村(人口增长快/土地压力大/抗灾差/收入低)
拉力:吸引人至城市(易就业/社会保障好/交通便捷/文化设施全)4.意义:带来聚落形态的变化,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二、世界城市化进程:欧洲——北美——发展中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