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学设计北师大版1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第一篇: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课程标准】1、归纳明清经济发展的主要史实。
2、归纳盛世隐藏的危机的主要表现。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明清经济发展状况、重农抑商、文字狱、鸦片贸易等基础知识。
掌握康乾盛世,理解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表现和危机出现的原因。
阅读课文插图、地图和文字材料,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同时期东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的对比,培养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与同时期西方国家相比较,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现象产生的原因。
通过阅读教材插图,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培养对历史的敏感性。
通过自编自演历史短剧,提高学习兴趣,直观教学内容,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的学习,懂得闭管锁国、固步自封只会导致落后、落伍。
培养忧患意识,居安思危。
提高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通过对盛世与危机、农耕文明衰落和工业文明发展的比较,培养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教学难点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
本课出现了“近代化”“经营手段”“农耕文明”“工业文明”“雇佣劳动方式”“现代股份制”“经营方式”“四民”等一些高难度的概念,这些概念就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理解比较困难,应作为难点处理。
【教学过程】导入:展出图片《南都繁会景物图(局部)》和《盛世滋生图》,让学生感受明清时期社会的繁荣提问:这两幅图画反映的是中华帝国最后一个繁荣的时期,这个历史时期最鼎盛的时期被称为什么?这样一个“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盛世具体有哪些表现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进行归纳。
由此导入新课一、明清经济的发展历史小提示:【康乾盛世】“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是我国封建清王朝前期统治下的繁盛社会。
起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三藩之乱,止于嘉庆元年(1796年)川陕楚白莲教起义爆发,持续时间长达115年。
1、农业:人口增加、劳动效率提高、耕地面积增加——经济总量位居世界首位2、手工业:纺织品、陶瓷、茶叶远销国外3、商业:出现商帮;城市繁荣阅读材料,巩固练习:材料一:据测算,1700~1820年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23%提高到32%,而欧洲仅从23%提高到26%,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位。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学设计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学目标:1、掌握康乾盛世、明清对外贸易、商业发展、重农抑商政策、文字狱、鸦片贸易等基础知识。
2、理解近代化、农耕社会、工业文明等概念。
3、分析清帝国出现危机原因。
4、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中国由盛转衰的过程;将明清与同时期西方国家相比较,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了解历史现象。
5、通过观察插图,了解丰富多彩的历史,提高学习历史兴趣;通过闭关锁国、重农抑商等政策的学习,了解国家政策对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重点:比较清朝的盛世与危机;农耕文明的衰落与工业文明的发展。
难点:近代化因素萌发的原因;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表现。
教学过程:导入语:《中华五千年》,在中国,封建社会存在了两千多年。
其中,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秦汉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隋唐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而明清时期是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盛世时期。
在这两千多年的历史时期,出现了许多盛世局面:如光武中兴、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
但康乾盛世犹如落日余辉,自乾隆以后,黯淡无光,清王朝也进入了离乱之秋。
第一目:过渡语:读课本法国伏尔泰的一段话,来导入新课康乾盛世——明清经济发展引导学生看本目课本,分析明清经济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农业:人口增长;耕地面积增加;国民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
手工:兴盛。
商业:发达. 商帮的形成:农村工商业市镇的发展.对外贸易:发达)第二目:过渡——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导入语:明朝中期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下面欣赏有几个同学表演的历史剧,来思考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表演情景剧)根据以上答案得出结论:这些因素的成长,带有从农耕文明各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从而揭示这些变化具有近代化因素的性质。
第三目:危机——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过渡语:,中国近代化因素出现萌芽趋向,西方社会状况如何呢?让学生阅读课本134页小字最后一段了解西方社会状况。
(政体、科技、生产率、殖民地)用康有为的一句话体会西方社会的发展。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学设计
课件出示“明《南都繁会景物图卷》(局部)”、“清《盛世滋生图》(局部)”,请学生描述上面所反映的场景,以此让学生感受到明清手工业及商业的繁荣景象。而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也因此称赞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
清朝
欧洲列强
政治
经济
科技
思想
外交
课件出示“闭关锁国的清王朝周边形势”图,请学生读图,培养学生识图析图能力,分析清朝当时所处的严峻形势,而清朝却浑然不知潜伏的危机。
于是,英国趁机为扭转其在中英贸易中的入超地位,开始向清朝倾销大量鸦片。
以史为鉴——课件出示罂粟花等图片,请学生进行介绍其危害。然后,向学生简介鸦片战争,为日后学习打下伏笔,同时使学生明白清朝闭关锁国所带来的恶果。
升华: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果,引导学生以史为鉴,开放包容,有选择的吸收别人的长处将会最终走向成功!
练兵场——考察验收本课的学习成果。
过程与方法:
与同时期欧洲相比较,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现象产生的原因。
通过阅读地图与插图,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能力。
通过自编自演历史短剧,提高学习兴趣,加深理解教学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的学习,懂得闭管锁国、固步自封只会导致落后、落伍。培养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提高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为攻克此教学难点,教师进一步加以引导:传统农耕社会开始发生变化,原来从事农业的人中有一部分不务农了,从事其他行业,人口流动性大。经济方面,运用新的经营手段的新型地主出现,手工业出现了雇佣劳动方式和带有现代股份制特征的经营方式;思想观念方面,读书入士的观念开始发生变化,商人地位升高,并出现了抨击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
七年级历史下次《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分析北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下次《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分析北师大版教案示例教学目的、基础知识:掌握康乾盛世、商业发展、重农抑商政策、文字狱、鸦片贸易等。
2、能力培养:①通过明清经济发展、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等内容的学习,了解中国由盛转衰的过程。
②与同时期西方国家相比较,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了解历史现象。
③通过观察“闭关锁国的清王朝周边形势”图,学习识读国家周边形势图的方法。
3、思想认识:①通过清朝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政策、文字狱等政策的学习,了解国家政策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
②通过文字狱的学习,了解封建专制的残酷性。
③通过列举鸦片的危害,了解殖民主义的罪恶。
教学过程前复习:、明初谁七次下西洋?首航带了多少人去?远航以前的朝代有这样的规模吗?没有。
这说明朝是否强盛?2、清朝和西方各国的交往中基本采取什么政策?闭关政策。
虽是闭关中国是否有产品卖出去?有。
这说明清朝的手工业发不发达?发达。
前导入:以上都说明了明清的综合国力比起历代皇朝明显提高。
在世界范围内仍属头等强国。
但从乾隆之后的近一百年的时间里,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转变。
中国从一个头等强国变成一个受侮挨打的国家。
这其中发生什么事情了呢。
将是这节的学习内容。
首先请同学们看第一框题,思考明清经济的发展表现在那些方面?进入新:一、明清经济发展、中华帝国最后一个繁荣时期是从明中期到清前期清前期出现了一个盛世是?2、康乾盛世这个是盛世是从康熙到乾隆年间,为什么说这一时期是一个盛世呢?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论述,请同学们从书中找出答案。
农业:人口增长,耕地面积增加。
对外贸易:纺织品、瓷器和茶叶等物资大量出口,对西方形成巨大顺差。
白银成为当时中国的主要货币之一。
解释顺差: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贸易的出口值超过进口值。
商业:形成商帮、农村变成市镇和市镇的发展。
解释商帮,是某一地域某一产业的商人为了对付市场竞争而组成的商人组织。
19世纪初,全世界有十个拥有五十万以上居民的,中国就有六个。
历史: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讲义课件(北师大版七年级下)
四、东西比较,找出差距 关于“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这一子 目的学习,主要采用分析比较的方法进行。 教师出示投影: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二的大帝 国,不顾时世,安于现状,人为隔绝于世界 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 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 被打垮。” ——马克思
请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试分 析讨论这段话,讨论问题如下: (1)“不顾时世”中的“时世”指的 是当时的什么形势? (2)清朝统治者又是怎样“安于现状” 的? (3)你对马克思的这段话有何感想? 学生讨论结束后,回答讨论的问题, 教师总结。
五、总结归纳,升华主题 康乾盛世时的统治者对世界工业文明发 展的历史性大变动毫无认识,对外紧闭国门, 对内重农抑商,鄙薄科学技术,大兴文字狱。 愚昧自大、固步自封的清帝国与西方列强的 力量对比迅速逆转,到19世纪鸦片贸易后, 陷入更加深重的危机。在殖民列强的挤压下, 中国人民开始了举步维艰的近代化道路。中 国近代史的内容,我们将在下学期的历史课 中学习。
三、编演短剧,直观教学 “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这一子目, 内容较深,特别是“近代化”一词,学生 很难理解。在教学中,事先请学生自编自 演《卖汤圆和卖豆腐花》的短剧。
附情景剧: 《卖汤圆和卖豆腐花》
地 点:琥珀集市 时 间:早晨7点 摊 主:卖汤圆喽,卖豆腐花喽。新鲜实惠,快来买喽! 朋友甲:那不是“种瓜大王”老李吗? 朋友乙:谁?是他?他也来做生意了!(甲乙靠近摊位) 摊 主:客官,请问要来点儿什么? 朋友甲:你不是“种瓜大王”老李吗?怎么做起生意来了? 摊 主:对呀。唉,那种田种地的活,既累又脏,还赚不到钱。 本来想到官绅家做仆人,后来一想还是自己出来做比 较自由。瞧,我还要雇佣个人帮我才忙得开。 朋友甲和乙相互对视了一下,好像找到了一条赚钱之道。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28课时 第24课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学案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记住康熙至乾隆年间经济发展的表现;明中叶以后,出现了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在西方列强挤压下,清帝国出现了危机。
能力目标:理解“近代化”、“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等概念。
情感目标:反思中国的经济文明由先进走向落后的原因,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不断开拓进取,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重点难点:康乾盛世;近代化因素的萌发学习过程:(一)整体感知:快速浏览课文,说出本课所有子目。
(二)自主梳理:细读课文,梳理知识,填写要点。
明清经济的发展1、概况:明中期到清前期,国力空前强盛,史称,这是中华帝国的最后一个繁荣时期。
2、表现:(1)农业发展。
(2)手工业生产兴盛。
(3)对外贸易发展:纺织品、瓷器、茶叶大量出口,形成贸易,白银占有量居世界之首。
(4)商业发达:安徽、山西等地商人资本雄厚,形成。
当时,中国拥有个闻名世界的大城市,为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
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1、社会方面:人口增大,传统的开始发生变化。
2、经济方面:出现了新型地主,还出现了雇佣劳动方式和新的经营方式。
3、思想方面:观念发生变化,的地位升高。
清帝国的危机1、原因:(1)闭关锁国。
(2)对内推行政策。
(3)打击,鄙薄。
(4)大兴。
(5)愚昧自大,固步自封。
2、表现:①农民战争的打击;②封建者愚昧自大,固步自封,不了解外部世界,落伍于世界潮流③实行等、、政策阻碍了历史发展④英国19世纪推行贸易后,中国陷入更加深重的危机。
(三)重点探究:根据所学知识,小组合作完成下列表格。
通过比较,得出的结论是:明中叶以后,中国由文明向文明过渡。
(四)知识拓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孙中山材料二:“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二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
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历史: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讲义课件(北师大版七年级下)
教学准备
收集资料、图片(附后)。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较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 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解历史现象的能力。 七年级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主,枯燥的说教 式授课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要开展 多种形式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可用如下方法导入新课:出示投影:明 《南都繁会景物图卷》(局部)和清《盛世孳生 图》(局部) 师:请同学们仔细看投影,说说这两幅图反 映了明清两朝怎样的现象?(生答略) 师:不错。这两幅图反映了明清两朝经济继 续发展、出现了“康乾盛世”的繁荣景象。但是, “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康乾盛世之际,潜伏 着什么危机?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4课,去共同感 受和探究《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过程与方法
与同时期西方国家相比较,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 分析历史现象产生的原因。 通过阅读教材插图,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培养对 历史的敏感性。 通过自编自演历史短剧,提高学习兴趣,直观教学 内容,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的学习,懂得 闭管锁国、固步自封只会导致落后、落伍。培养忧患 意识,居安思危。提高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 的自觉性。
三、编演短剧,直观教学 “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这一子目, 内容较深,特别是“近代化”一词,学生 很难理解。在教学中,事先请学生自编自 演《卖汤圆和卖豆腐花》的短剧。
附情景剧: 《卖汤圆和卖豆腐花》
地 点:琥珀集市 时 间:早晨7点 摊 主:卖汤圆喽,卖豆腐花喽。新鲜实惠,快来买喽! 朋友甲:那不是“种瓜大王”老李吗? 朋友乙:谁?是他?他也来做生意了!(甲乙靠近摊位) 摊 主:客官,请问要来点儿什么? 朋友甲:你不是“种瓜大王”老李吗?怎么做起生意来了? 摊 主:对呀。唉,那种田种地的活,既累又脏,还赚不到钱。 本来想到官绅家做仆人,后来一想还是自己出来做比 较自由。瞧,我还要雇佣个人帮我才忙得开。 朋友甲和乙相互对视了一下,好像找到了一条赚钱之道。
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下册《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优秀教学案例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教师将邀请各小组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然后,教师对整节课的内容进行梳理,强调清朝盛世的成因和危机,以及从这段历史中我们应该吸取的教训。
2.问题导向激发学生思考
本案例中,教师以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从而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深入挖掘历史背后的内涵,提高课堂参与度。
3.小组合作促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生互动交流
小组合作环节的设置,使得学生在讨论、分析、总结的过程中,充分互动交流,取长补短。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为他们今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将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例如,讲述康熙皇帝是如何智擒鳌拜、平定三藩,以及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的传说,让学生对这两位历史人物产生好奇。接着,提出问题:“为什么康熙到乾隆年间被认为是清朝的盛世?”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4.危机与隐患:封建制度的僵化、官僚腐败、科技滞后、外部压力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将引导学生针对以下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1.清朝盛世的成因是什么?
2.盛世背后的危机有哪些表现?它们是如何产生的?
3.针对这些危机,你认为当时的历史人物应该如何应对?
4.从清朝盛世的经验教训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清朝康熙到乾隆年间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掌握这一时期的基本史实。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4课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课题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个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康乾盛世、明清对外贸易、商业发展、重农抑商政策、文字狱、鸦片贸易等基础知识。
通过观察反映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的《南都繁会卷》和《盛世滋生图》,培养通过插图了解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同时期东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对比,培养对历史现象的比较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明清经济发展、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等内容的学习,了解中国由盛转衰的过程。
观察“清代民间市井画”,学习通过教材插图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和途径。
通过观察“闭关锁国的清王朝周边形势”图,学习识读国家周边形势图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观察插图,了解丰富多彩的历史,提高学习的兴趣。
通过清朝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文字狱等政策的学习,了解国家政策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
通过文字狱的学习,了解封建专制的残酷性。
通过列举鸦片贸易的危害,了解殖民主义的罪恶。
教学重点:康乾盛世教学难点:近代危机的表现教学方法讲述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明清盛世的综合国力比起历代皇朝明显提高,在世界范围内仍属头等强国。
但距清康乾盛世仅一百来年的时间,便陡然发生天翻地覆的逆转。
处于鼎盛时期的中国古代农耕文明迅速在世界潮流中没落,陷入受侮挨打的危局。
你知道吗,在“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康乾盛世之际,潜伏着什么危机?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马克思称之为“奇异的悲歌”的这场衰变?内容分析盛世过渡危机一、明清经济发展农业发展的情况:耕地面积的扩大和人口的增长;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
国内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
手工业的发展情况。
商业发展和商业城市出现。
二、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近代话因素的发育成长:社会方面;经济方面;思想观念方面。
出现了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三、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危机的出现:西方工业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清朝专制主义的强化;封建社会走向衰落;鸦片贸易的危害。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第24课 近代前夜的危机教案 北师大版
第24课近代前夜的危机近代前夜的危机案例说明1368—1840年的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中国在传统农耕文明的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
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这一目作为本课的学习重点,旨在让学生对比同一时期的中国与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不同发展轨迹,理解本课重点,认识中国农耕文明的衰落、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从而突破难点,了解闭关锁国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的不良后果,认识近代前夜的中国因落后于时代潮流而面临的民族危机。
教学过程1. 从清中期的社会危机到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过渡教师讲述:清朝前期,中国在康乾盛世经济发展时,社会危机四伏。
然而,这时的中国面临更大的民族危机,那就是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
2.列强挤压下的危机教师出示材料:材料一: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
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跨。
——[德]马克思:《鸦片贸易史》,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版,71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教师提问:读了这段话,你认为大帝国“被打跨”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清朝被打垮的原因就是中国坚持的闭关锁国政策,统治者沉醉在天朝上国的梦想中。
教师讲述:在中国固步不前的时候,西方国家在迅速发展。
(1)西方国家的工业化教师出示制作的时间数轴,对比中国与西方的发展。
教师讲述:1684—1799年的康乾盛世时期,中国的农耕文明达到了顶峰,经济全面繁荣,清朝国力达到其鼎盛。
这段时期,局势较为稳定,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国家财富有所积累,国防力量也相对强大,整个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处于上升状态,其时间跨度至少有100多年,是清朝统治的高峰。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工业革命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到19世纪40年代基本完成。
1840年前后,英国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工场手工业,用机器制造机器的机器制造业也建立起来,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第24课 近代前夜的危机名师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对外闭关锁国、对内重农抑商、思想文化领域实行文字狱。)
看《闭关锁国的清王朝周边形势图》,引导学生体会清朝统治者睡在火山口上却高枕无忧,而固步自封,夜郎自大。
引导学生比较东西方的变化,在比较上得出结论:危机出现。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单元章节
第三单元Βιβλιοθήκη 课题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时间:第周年月日,星期第节
科目
历史
年级
七年级
集体备课主讲人
审核人
教学目标
知识
技能
1.掌握康乾盛世、明清对外贸易、商业发展、重农抑商政策、文字狱、鸦片贸易等基础知识。
2.理解近代化、农耕社会、工业文明等概念。
3.分析清帝国出现危机原因。
过渡语:明朝中期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下面欣赏有几个同学表演的历史剧,来思考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表演情景剧)
总结:
(1)社会方面,农村人口流动性增大,传统的农耕社会开始变化;
(2)经济方面,运用新的手段经营的新型地主出现,手工业出现了雇佣劳动方式和带有现代股份制特征的经营方式;
(3)思想方面,“商贾大于农工”,商人的地位升高;出现抨击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
学生活动
教师个性教案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一、导入新课:
《中华五千年》:“在中国,封建社会存在了两千多年。”其中,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秦汉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隋唐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而明清时期是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盛世时期。在这两千多年的历史时期,出现了许多盛世局面:如光武中兴、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但康乾盛世犹如落日余辉,自乾隆以后,黯淡无光,清王朝也进入了离乱之秋。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近代前夜我国历史上的盛世现象及其成因;(2)认识近代前夜我国面临的危机及其根源;(3)掌握近代前夜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分析近代前夜我国盛世与危机的原因;(2)运用历史知识,评价近代前夜我国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的自豪感;(2)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3)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命运、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近代前夜的盛世现象(1)了解鸦片战争前我国的历史背景;(2)分析清朝前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原因;(3)掌握康乾盛世的成就及其影响。
2. 第二课时:近代前夜的危机根源(1)分析清朝中期以后社会矛盾的加剧原因;(2)了解鸦片战争前夕我国面临的内外困境;(3)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3. 第三课时:鸦片战争与近代前夜的终结(1)讲述鸦片战争的过程及结果;(2)分析鸦片战争对我国历史的影响;(3)了解鸦片战争后我国社会的变革。
4. 第四课时:太平天国运动(1)讲述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过程及结果;(2)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及其失败原因;(3)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
5. 第五课时:洋务运动与近代化的探索(1)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目的及其主要内容;(2)分析洋务运动的作用及其局限性;(3)评价洋务运动在我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的相关知识;2. 讨论法:组织学生探讨盛世与危机的原因、影响及其启示;3. 案例分析法:分析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具体事件,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4. 参观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查学生在课堂讨论、作业、小测验等方面的表现;2. 期中学业成绩: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3. 期末考试成绩: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业成绩;4. 综合素质评价: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4课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 北师大版-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明清经济发展、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等内容的学习,了解中国由盛转衰的过程。
2.与同时期西方国家相比较,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了解历史现象。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史料、观察图片,小组讨论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2.通过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指导学生通过研读史料,从材料入手解决问题,使学生了解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清朝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政策、文字狱等政策的学习,了解国家政策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
“闭关锁国”政策是中国渐渐落后于世界而被西方列强欺辱一百多年的重要原因之一,提高学生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3.通过列举鸦片的危害,了解殖某某义的罪恶。
【重点与难点】重点:明清经济的发展情况、闭关锁国政策的内容与影响。
难点:正确认识明朝时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
【课前预习】,是中华帝国最后一个繁荣时期。
在清朝的康熙到乾隆年间,经济迅速恢复,国力空前强盛,史称“”。
(1)农业:(2)手工业:(3)商业:(4)对外贸易:3.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表现)(1)社会方面:(2)经济方面:(3)思想方面:4.明清时期面临的主要危机体现在哪些方面?(1)农民战争的打击,如等;(2)封建者,固步自封,于世界潮流;(3)、、等政策阻碍了历史发展;英国19世纪初推行罪恶的,中国更加陷入了严重的危机。
【我的疑惑】你在预习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内容探究与活动】一、明清经济的发展虚拟历史场景:小品演示:故事发生在明朝末年,主人公是一位初次来华的美洲商人。
(将学生分为农业、手工业、商业三大组,分别就多媒体所显示的任务向美洲商人介绍此时中国的相关情况。
)多媒体投影:任务一:为这位美洲商人介绍一些以其家乡的食材烹制成的菜品。
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材料展示由美洲引进的外来作物图片分别有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甘薯、玉米等老师追问:这些作物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呢?这说明当时中国农业发展有怎样的特点?学生回答:在明朝时就引进了。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4课《近代前夜的危机》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4课《近代前夜的危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近代前夜的危机》是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4课,主要讲述了中国近代前夜的社会危机。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近代前夜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况,以及面临的危机和挑战。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明清帝国的衰落、西方列强的侵略、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下册之前,已经对我国古代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历史事件、人物、地理等方面有一定的认识。
但针对近代前夜的危机,学生可能对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和背景知识了解不深,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拓宽视野。
此外,学生可能对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原因和影响产生疑问,需要教师进行解答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近代前夜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况,掌握相关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近代前夜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况,相关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影响。
2.难点: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原因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历史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讲解法:教师对关键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相关课件,展示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
3.教案:提前准备教案,明确教学目标、重难点和教学过程。
4.辅材:准备相关的历史文献、论文等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阅读。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近代前夜的危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近代前夜的中国会陷入危机?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近代前夜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况,展示相关历史事件。
第24课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学案(北师大版七年级下)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主设计人----一【教学目标】二.【课堂预习】看书【一】基础知识梳理1、明清经济发展2、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3、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二】预习检测1、从清朝的康熙到乾隆年间,经济迅速恢复,国力空前强盛,史称--------。
2、中国传统的农耕社会开始发生变化出现在________。
3、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繁荣时期是____________。
三、课堂教学知识体系农业明清经济发展手工业商业社会方面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经济方面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四、课堂练习1、明清时期,闭关政策的限制并未能完全阻止对外贸易的发展,下列物资不是大量出口、对西方形成巨大顺差的是()A、纺织品B、瓷器C、铁器D、茶叶2、19世纪,全世界有十个拥有五十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国有六个,下面哪个不是()A、北京B、江宁C、苏州D、开封3、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发展,最重要的影响是()A、促进地区或行业新的生活分工B、促进城镇集市的发展C、促进生产规模的扩大D、促成雇佣劳动关系的产生4、马克思说: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下面那一项不是被打垮的原因()A、对外“闭关锁国”,对内“重农抑商”B、鄙视科学技术,摧残近代化因素C、思想领域大兴文字狱,把文化专制推向顶峰D、中国处在外国殖民地的包围圈二、阅读下列材料:清朝统一台湾后,曾开放四个海港作为对外通商口岸。
后来,由于西方殖民者在中国沿海进行种种非法活动,清政府只留广州一处海港通商,关闭了其他海港。
回答:1、清政府后来的政策是什么?2、根据材料,清政府实行这种政策的原因之一是什么?3、这种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下册《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教学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教师以“明朝的永乐盛世”为主题,讲述永乐皇帝的相关故事,如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激发学生对明清时期历史的好奇心。
2.提出问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为什么明朝在永乐时期会出现盛世?”“盛世背后是否存在危机?”等问题,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4.能够分析明清时期我国在世界历史舞台上的地位,认识近代化进程中的机遇与挑战。
5.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客观评价明清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过程:
1.采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下册《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认识近代前夜盛世与危机的历史背景。
2.知道明清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如明朝的永乐盛世、清朝的康乾盛世等,以及危机的出现,如明朝的土木堡之变、清朝的鸦片战争等。
3.掌握明清时期的历史人物及其主要贡献,如永乐皇帝、乾隆皇帝等,以及他们的政策和措施对社会的影响。
3.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展示永乐盛世的历史图片、地图等资料,让学生对当时的繁荣景象有直观的认识。
(二)讲授新知
1.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教师详细讲解明朝永乐盛世、清朝康乾盛世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阐述当时的繁荣与成就。
2.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分析明清时期我国在世界历史舞台上的地位,以及近代化进程中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具体案例,如明朝土木堡之变、清朝鸦片战争等,让学生了解危机的出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经济和文化取得一定成就。
同时专制统治不断强化,对外闭关锁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康乾盛世、明清经济发展、重农抑商、文字狱、鸦片贸易等基础知识;通过阅读课文插图、地图和文字材料,培养分析问题能力;通过同时期东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的对比,培养对历史现象的比较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从众多的材料中提炼信息,并把它们分类加工(按需选择)、“为我所用”,培养分析材料的能力;采用教师指导下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的学习,明白固步自封、愚昧无知不可行,停滞在原有的成绩上不会进步,反而会落后,培养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对盛世与危机的对比,培养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学会设问质疑、讨论分析问题。
难点:本课出现的许多专用的高难度概念,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掌握起来比较困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材料: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称赞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
”
设问:指中国哪个历史时期?
(设计意图:形成反差,呼应标题,“盛世”背后隐藏“危机”)
二、主体知识梳理
(一)明清经济发展
设问:①中华帝国最后一个繁荣时期:
②最后的盛世:
小组讨论:
③发展表现: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对外贸易:
(设计意图:学生学会独立提取信息。
也会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梳理知识点,感受“明清经济的发展”的状况)
配合图片、材料解说:
农业:《清•耕织图册页》、《清•京畿水利图卷局部》、《清•黄河筑堤图册页》为了限制明末以来土地兼并的发展,恢复农业生产,清政府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康熙曾下令把一部分明代各地藩王所占田地归还农民垦种,奖励垦荒屯田,并实行开垦荒地之初,免其杂项差役,三年免科,或通计十年,方行起科等办法,还颁布“生人丁,永不加赋”令,重视兴修水利。
手工业:粉彩镂空转心瓶、仿宋官窑兽耳瓶、朝鲜青花云龙瓶、明琉璃人身鱼尾瓦
商业:明《皇都积胜图》、《北京前门商业区》、清《盛世滋生图》(局部)《晋商——乔致庸》材料:《盛世滋生图》,又名《姑苏繁华图》,进献乾隆皇帝,以赞乾隆盛世。
对外贸易:明《南都繁会图》(局部)“东西两洋货物俱全”、“西北两口皮货发客”的招牌反映了什么?
18世纪的广州港口:明清帝国是当时世界上幅员最广、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
国内生产总值一向排在全球前两名。
国内市场相当发达,两省之间的贸易额往往超过欧洲两国之间的贸易额。
正如斯密所说,中国的国内市场等于欧洲所有国家国内市场的总和。
因此相对来说,外贸对明清就远不如对欧洲国家那样重要。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直观更清晰了解明清经济的发展状况)
(二)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
设问:①近代化含义: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
据测算,1700~1820年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23%提高到32%,而欧洲仅从23%提高到26%,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位。
思考回答问题:
1、你如何看待中国和欧洲经济比重的增长?
2、你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经济有没有近代化的因素?
Tips: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理性化;生活城市化;
(设计意图:解释清楚“近代化”的概念)
②表现:
社会
经济
观念
思想
情景剧引导得出结论:第一幕:(市场中)
→特点一:人口流动性增大,传统的农耕社会开始变化
第二幕:(劳动力充足的货运码头)
→特点二: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第三幕:(一家客栈里)
→特点三:“商贾大于农工”,商人地位提高
李时珍《本草纲目》、宋应星《天工开物》
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特点四: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较能理解的方式,具体化一些抽象的概念)
(三)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
设问:①落后的原因:
材料一:19世纪前期马克思曾预言:“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
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
依据材料二结合当时中国的基本状况分析,为什么马克思会说上面的话?
→对外闭关锁国
对内重农抑商、鄙薄科技、大兴文字狱
②危机的表现:
材料二马戛尔尼在《纪实》中说“他们恒久不变的体制并不能证明他们的优越”,“中华帝国是一个神权专制的帝国,它翻来覆去只是一座雄伟的废墟。
“任何进步在那里都无法实现”……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150年期间没有沉没。
——宁一、庞永三著《中国人惹谁了》
材料中“恒久不变的体制”指的是什么?
为什么在他看来中华帝国“只是一座雄伟的废墟”?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西方人对中国有怎样的看法?谈谈你的感受。
比较中英两国的政治、经济和对外政策,说说中国近代前夜的危机有哪些?
材料三(斯当东)中国听不懂自由贸易的语言,只听得懂炮舰的语言。
——宁一、庞永三著《中国人惹谁了》
材料四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陈旭麓著《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内部落后的农耕文明、封建制度
外部列强崛起、罪恶的鸦片贸易
(设计意图:通过大量的材料,让学生体味当时的情境下,中国遭受危机的必然命运)
三、练习巩固
1、明请时期,闭关政策的限制并未能完全阻止对外贸易发展,下列哪种物资不是大量出口,
对西方形成巨大顺差。
()
A、纺织品 B 瓷器 C 铁器 D 茶叶
2、19世纪,全世界有十个拥有五十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国有六个。
下面哪个不是()
A、北京 B 江宁 C 苏州 D 开封
5、士农工商,变成“商贾大于农工”,商人的地位升高。
下列解释不正确是() A、人口流动性增大、传统农耕社会已经发生变化。
B、由于商品经济发展,成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
C、人们观念发生变化,更多人想成为商人。
D、“士人”重视商人,重农抑商完全改变。
6、明朝丝织业中出现的机房被认为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其主要依据是()
A.使用机器生产且具有一定规模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时授值” C.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用于商品交换 D.分工精细,生产有序
四、设计反思:
本课意在采用材料引导法贯穿全程,让学生能通过材料更直观更深刻地了解近代中国的社会状况,效果较好,只是一些较为艰涩的概念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