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学设计北师大版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经济和文化取得一定成就。同时专制统治不断强化,对外闭关锁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康乾盛世、明清经济发展、重农抑商、文字狱、鸦片贸易等基础知识;通过阅读课文插图、地图和文字材料,培养分析问题能力;通过同时期东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的对比,培养对历史现象的比较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从众多的材料中提炼信息,并把它们分类加工(按需选择)、“为我所用”,培养分析材料的能力;采用教师指导下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的学习,明白固步自封、愚昧无知不可行,停滞在原有的成绩上不会进步,反而会落后,培养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对盛世与危机的对比,培养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学会设问质疑、讨论分析问题。

难点:本课出现的许多专用的高难度概念,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掌握起来比较困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材料: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称赞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

设问:指中国哪个历史时期?

(设计意图:形成反差,呼应标题,“盛世”背后隐藏“危机”)

二、主体知识梳理

(一)明清经济发展

设问:①中华帝国最后一个繁荣时期:

②最后的盛世:

小组讨论:

③发展表现: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对外贸易:

(设计意图:学生学会独立提取信息。也会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梳理知识点,感受“明清经济的发展”的状况)

配合图片、材料解说:

农业:《清•耕织图册页》、《清•京畿水利图卷局部》、《清•黄河筑堤图册页》为了限制明末以来土地兼并的发展,恢复农业生产,清政府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康熙曾下令把一部分明代各地藩王所占田地归还农民垦种,奖励垦荒屯田,并实行开垦荒地之初,免其杂项差役,三年免科,或通计十年,方行起科等办法,还颁布“生人丁,永不加赋”令,重视兴修水利。

手工业:粉彩镂空转心瓶、仿宋官窑兽耳瓶、朝鲜青花云龙瓶、明琉璃人身鱼尾瓦

商业:明《皇都积胜图》、《北京前门商业区》、清《盛世滋生图》(局部)《晋商——乔致庸》材料:《盛世滋生图》,又名《姑苏繁华图》,进献乾隆皇帝,以赞乾隆盛世。

对外贸易:明《南都繁会图》(局部)“东西两洋货物俱全”、“西北两口皮货发客”的招牌反映了什么?

18世纪的广州港口:明清帝国是当时世界上幅员最广、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

国内生产总值一向排在全球前两名。国内市场相当发达,两省之间的贸易额往往超过欧洲两国之间的贸易额。正如斯密所说,中国的国内市场等于欧洲所有国家国内市场的总和。因此相对来说,外贸对明清就远不如对欧洲国家那样重要。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直观更清晰了解明清经济的发展状况)

(二)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

设问:①近代化含义: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

据测算,1700~1820年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23%提高到32%,而欧洲仅从23%提高到26%,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位。

思考回答问题:

1、你如何看待中国和欧洲经济比重的增长?

2、你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经济有没有近代化的因素?

Tips: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理性化;生活城市化;

(设计意图:解释清楚“近代化”的概念)

②表现:

社会

经济

观念

思想

情景剧引导得出结论:第一幕:(市场中)

→特点一:人口流动性增大,传统的农耕社会开始变化

第二幕:(劳动力充足的货运码头)

→特点二: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第三幕:(一家客栈里)

→特点三:“商贾大于农工”,商人地位提高

李时珍《本草纲目》、宋应星《天工开物》

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特点四: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较能理解的方式,具体化一些抽象的概念)

(三)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

设问:①落后的原因:

材料一:19世纪前期马克思曾预言:“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依据材料二结合当时中国的基本状况分析,为什么马克思会说上面的话?

→对外闭关锁国

对内重农抑商、鄙薄科技、大兴文字狱

②危机的表现:

材料二马戛尔尼在《纪实》中说“他们恒久不变的体制并不能证明他们的优越”,“中华帝国是一个神权专制的帝国,它翻来覆去只是一座雄伟的废墟。“任何进步在那里都无法实现”……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150年期间没有沉没。

——宁一、庞永三著《中国人惹谁了》

材料中“恒久不变的体制”指的是什么?

为什么在他看来中华帝国“只是一座雄伟的废墟”?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西方人对中国有怎样的看法?谈谈你的感受。

比较中英两国的政治、经济和对外政策,说说中国近代前夜的危机有哪些?

材料三(斯当东)中国听不懂自由贸易的语言,只听得懂炮舰的语言。

——宁一、庞永三著《中国人惹谁了》

材料四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陈旭麓著《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内部落后的农耕文明、封建制度

外部列强崛起、罪恶的鸦片贸易

(设计意图:通过大量的材料,让学生体味当时的情境下,中国遭受危机的必然命运)

三、练习巩固

1、明请时期,闭关政策的限制并未能完全阻止对外贸易发展,下列哪种物资不是大量出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