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朔简介
荔枝蜜-杨朔
1. 全文具体记叙了 几件事?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要求至少能说出五件以上) 2. 用尽量少的字概括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过程(四个 变化过程)。 3. 课文的结构是怎样的(即可如何划分段落)。
1.小时被蜜蜂蜇的经历;看荔枝林;想荔枝果;喝荔枝蜜; 参观“养蜂大厦”;农民在田里辛勤劳动;梦见自己变成蜜 蜂。组织这些材料的线索是作者对蜜蜂的思想感情变化。
作者简介
生字难词 问题思考
课文讲读
思 考 问题一、作者为什么总不大喜欢蜜蜂?
问题二、第一自然段第三句中的“蜇” 是否可换为“叮”,为什么?
析:小时候被蜇。
析:不行,因为“叮”是指用针形口器插入人或动物 皮肤吸取血液(yè );“蜇”是指用有毒腺的刺刺入人或 动物的肌肉,注入毒素。蜜蜂是采用刺蜇人注入毒 素的,故“蜇”比“叮”更准确。 back
荔枝蜜
杨朔
杨朔(shuò (1913—1968), ) 现代作家,原名杨毓(yù )瑨(jì n), 山东蓬莱县人。 《荔枝蜜》是选自 《杨朔散 文选》,写于20世纪50年代,当 时知识分子戴着“资产阶级”的 帽子,他们最大的愿望是通过辛 勤的劳动摘掉这顶帽子,能够成 为劳动人民的一部分,作者“梦 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就是 反映了这种愿望。
生字词
掐 蠕蠕 蜇 啖 酿蜜 中看 提防 嘤嘤 渺小
黑黝黝
疙 疙瘩瘩
掐 (qiā) 蜇 (zhē) 啖 (dà n) 中(zhōng)看 嘤嘤(yīng) 蠕蠕(rú )
酿(nià ng)蜜
提(dī)防 渺(miǎo)小 疙(gē)疙(ge)瘩瘩(dā) 黑黝黝(yǒu)
返回
在课本上标注出来
思 考
初中语文八年级《杨朔茶花赋》
找出文中的过渡段,并说说其作用
§6 §15~17
由花及人,形成通篇人花互喻的特有构思。
分段、写大意
一( § 1):在异国他乡,盼望能有一幅画出 祖国面貌特色的画,来寄托怀念祖国之情; 二( § 2—5):层层铺垫描绘南国早春争奇 斗艳的茶花; 三( § 6—14):通过对话及人物容貌描写, 着力写了一位培育茶花的能工巧匠并饱含激情 地赞美了创造美好生活的育花人; 四( § 15—18):将童子面茶花作为画 的主题,象征祖国面貌,揭示了茶花的象 征意义,和文章开头相呼应。
杨朔以优美的散文著名。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基调是歌颂新时代、新生活和普通的劳动者。
构思新颖,立意深刻,常常采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的表现手法。 曾学过他的作品有《荔枝蜜》
中国散文作家。原名杨毓瑨,字莹叔 。山东蓬莱人。1929 年随舅父到哈尔滨谋生。抗日战争初期,辗转于武汉、延 安、临汾、广州、桂林等地,从事文学创作。1939年到太 行山八路军总部从事文化宣传工作。解放战争期间,当过 随军记者,转战于晋察冀地区。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随一 支由铁路工人组成的志愿军赴朝参战。1955年后,主要从 事对外文化交流工作,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会 主任、亚非作家常设局联络委员会秘书长等职。杨朔的前 期创作以小说为主 ,著有中长篇小说《帕米尔高原的流 脉》、《红石山》、《三千里江山》和短篇集《月黑夜》 等,主要反映革命人民的战斗业绩。在开拓小说新题材方 面有所建树。1956年后 ,他致力于散文创作 ,先后出版 《亚洲日出》、《海市》、《东风第一枝》、《生命泉》 等散文集。他以诗为文,刻意求工,在营造意境、谋篇布 局、锤炼文字诸方面取得成就,提高了散文艺术的审美价 值。
思考:
第二节杨朔《雪浪花》
《 2、主题思想: 雪 《雪浪花》通过“我”叙述“老泰山”的 浪 故事,抒写了一个理想化、英雄化的人物, 散文的主题思想也带有 60 年代的鲜明色彩。 花 作品在蔚蓝的大海、洁白的浪花、火红的 》 晚霞的背景上,勾画出老泰山人老心红、 赏 勤勤恳恳地为大伙服务,不遗余力地为社 析 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的美好形象,从中寄
托着作者对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的缕缕情 思和深情礼赞。
《 3、艺术特色: 雪 (1)浓郁的诗情画意。少女戏 浪 水的情景。 花 (2)工于“诗艺”,言意洒脱。 》 诗的意境,诗的语言,剪栽炼字。 赏 析 (3)善于“升华”,卒章显志。
通讯特写 走向抒情散文。《荔枝蜜》、《茶花 赋》、《雪浪花》等皆为他这种“诗意 散文”的代表作。 "文化大革命"中,杨朔遭到残酷折磨, 于1968年8月3日含冤去世,终年58岁。
《 雪 浪 花 》 赏 析
1、老泰山形象分析
形象:侧面烘托(虚写)——勤劳热心;
正面描写(实写)——显出他饱经风 霜、朴实豪爽; 今昔对比的描述(虚实相间)——歌 颂新生活的美好。
外貌:高大结实,一把花白的胡子,眉 目神气,显得清朗、深沉;外表看起来只 有60岁,事实已70岁。 开朗、热情,乐于助人;见识广,人生经 验丰富;多才多艺;热爱劳动、热爱生活; 坚毅不屈;不爱慕名利,甘于平凡。
寓意:通过记写一个勤劳热心的老 渔民的今昔对比,表现他内心世界的美 好,歌颂了像他一样的“千万朵浪花” 即千万个普通劳动者以及新生活的美好。
目 录
作者生平与创作
杨朔(1913-1968),山东蓬莱人。 出版散文集《亚洲日出》、《海市》、《东风 第一枝》、《生命泉》、《茶花赋》、《杨朔散 文选》等. 中短篇小说集《中国人民的脚步声》、《大 旗》、《杨朔短篇小说选》. 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和《洗兵马》(上部)。 1978年,人民出版社出版《杨朔散文选》,再 版《三千里江山》;翌年出版《杨朔短篇小说 集》。
散文三大家名词解释
散文三大家名词解释
中国当代著名的三大散文家:刘白羽、杨朔、秦牧。
1、刘白羽先生是生在1916年,著有长篇小说《风风雨雨太平洋》,散文集《海天集》、《秋阳集》、《红玛瑙集》、,短篇小说集《草原上》、《兰河上》等。
刘白羽散文的艺术特点是融情于景,借以抒写壮怀激烈的诗情。
他的散文结构富余变化,格局汪洋恣肆。
语言绚丽,声音铿锵,气势雄浑是他散文的语言特点。
2、杨朔先生出生1913年,是山东蓬莱人。
代表作品有《泰山极顶》、《画山绣水》、《茶花赋》、《海市》、《铁骑兵》等,出自《杨朔散文选》。
杨朔提出了诗化散文的主张,而且注重创造诗的意境,很多散文都运用了石的比兴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杨朔的散文很讲究艺术结构,追求构思的新颖,奇巧。
他的散文因为很讲究语言美,文词清新、俊逸、简练。
刻意的追求语言的概括和表现力。
3、秦牧先生出生在1919年的香港,他是广东人。
散文集《贝壳集》、《花城》、《秦牧散文选》等。
秦牧的散文联想深远,感情充沛,富有情趣性和幽默感。
他的散文把形散和神散结合起来,做到欲控制于放纵,而且秦牧的散文讲求语言流畅,凝练生动。
杨朔、秦牧、刘白羽散文作家及其“创作模式”
杨朔、秦牧、刘白羽散文作家及其“创作模式”在60年代初的“散文复兴”中,杨朔、秦牧、刘白羽被认为是成就突出、且对当代散文艺术作出贡献的作家。
他们的作品,分别构成了五六十年代散文写作的三种主要“模式”,在一个时期产生广泛的影响。
杨朔(注:杨朔(1913-1968),山东篷莱人。
30年代开始发表散文、小说。
抗日战争开始后,参加革命。
三四十年代的作品主要有《帕米尔高原的流脉》、《红石山》、《北黑线》等中短篇小说。
50年代初,写有表现朝鲜战争的通讯报告,和长篇《三千里江山》。
50年代中期以后,主要力量转向散文。
出版的散文集子有《海市》、《东风第一枝》、《生命泉》、《亚洲日出》等。
另有长篇《洗兵马》上卷。
)50年代中期发表《香山红叶》起,转向散文创作。
他的《雪浪花》、《荔枝蜜》、《茶花赋》等,在发表的当时,以及80年代的一段时间,被看作是当代散文名篇,选入各种选本和中学语文课本中。
“拿着当诗一样写”——是他这个时期的创作追求。
“我向来爱诗,特别是那些久经岁月磨炼的古典诗章。
这些诗差不多每篇都有自己新鲜的意境、思想、情感,耐人寻味,而结构的严密、选词用字的精炼,也不容忽视。
我就想:写小说散文不能也这样么?于是就往这方面学,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
”(注:杨朔《东风第一枝?小跋》,作家出版社1962年版。
)他所讲究的“诗意”,包括谋篇布局的精巧、锤词炼字的用心,以及“诗的意境”的营造。
其中最重要的,其实是“从一些东鳞西爪的侧影,烘托出当前人类历史的特征”(注:杨溯《东风第一枝?小跋》,作家出版社1962年版。
)的那种思维和感情方式。
如见到盛开的茶花而联想祖国欣欣向荣面貌,以香山红叶寓示历经风霜、到老愈红的革命精神,将劳作的蜜蜂比喻只问贡献、不求报酬的劳动者等等。
在杨朔写作的年月,寻常事物,日常生活不具有独立的价值,只有寄寓、或从中发现宏大的意义,才有抒写的价值。
杨朔的散文,在贯彻这种从一切事物中提取宏大政治性主题的写作模式时,靠某种带有“个人性”特征的取材,也靠与古典散文建立的联系,给这种已显得相当僵硬的文体增加了一些“弹性”,使观念的表达,不至那么直接、简单。
谈杨朔散文的艺术特色
谈杨朔散文(d e)艺术风格内容摘要:杨朔是当代文学史上(de)一位杰出(de)散文大家,他(de)散文,取材广泛、篇幅短小、构思精巧、意境优美、诗意浓郁,既放得开、又收得拢,做到了艺术与思想(de)完美统一,充满了诗情画意,加之语言精美、含蓄、新巧、音韵和谐,就具有强烈(de)艺术魅力.深受读者(de)喜爱,在中国当代散文史上留下深远(de)影响.关健词:杨朔意境托物言志结构艺术转承技巧个人简介杨朔(1910-1968),原名杨毓(王+晋),字莹叔,蓬莱城里人.当代着名作家.着名作家.解放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会主任,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党组常委."文革"开始后,扬朔被中国作协(de)造反派列为重点批斗对象.1968年7月底扬朔要求上书毛主席和要求与单位领导谈话,均遭拒绝.绝望中於8月3日吞服安眠药自杀.代表作品有荔枝蜜、蓬莱仙境、雪浪花、香山红叶、画山绣水、茶花赋、海市等.杨朔是当代杰出(de)浪漫主义散文家,同时又是一位勤奋(de)诗人,深厚(de)古典诗词(de)文学素养,把散文当作诗歌来写(de)创作主张,诗文并举、诗文互济(de)写作方法,成就了一篇篇充满诗情画意(de)散文佳作,以其独特(de)诗化散文,为中国当代散文(de)发展作出了积极(de)贡献.本文主要从诗(de)意境(de)创造,托物言志,结构艺术,转承技巧,语言等方面分析、探讨杨朔散文(de)艺术风格.一、着力创造散文诗(de)意境、虚幻之美杨朔散文(de)魅力在于,他独具匠心地创造了诗意、形象和哲理熔于一炉(de)诗化散文(de)风格,他散文具有诗一样(de)意境之美,诗一样(de)结构、布局之美,诗一样(de)语言之美.杨朔常常运用多种构思法寻觅诗意.荔枝蜜就有这方面(de)特点.在行文中,作者先采用抑扬构思法,先写“蜜蜂是画家(de)爱物,我却不大喜欢”,“每逢看见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de),总不怎么舒服”.后来,作者了解到蜜蜂(de)生活习性:“最爱劳动”,“酿(de)蜜多,自己吃得可有限”,“从来不争,也不计较什么”.作者便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多可爱(de)小生灵啊……蜜蜂是渺小(de);蜜蜂却又是多么高尚啊”接着采用联想和比喻构思法,作者从蜜蜂“最爱劳动”(de)生活习性联想到辛勤劳作(de)农民;作者把蜜蜂(de)高尚品质比喻人民群众辛勤劳作、默默奉献(de)高贵品质.最后,采用虚实构思法,作者在文尾写道:“这黑夜,我做了一个奇怪(de)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表达了作者献身人民,为人类酿造甜蜜(de)精神生活(de)豪情壮志,同时也深深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de)崇敬之情和加入劳动人民行列(de)心愿.作者从“厌蜂”到“看蜂”,又从“看蜂”到“赞蜂”,再由“赞蜂”到“赞蜂式人物”,最后由“赞蜂式人物”到“梦化蜂”整个情感变化过程中,先抑后扬,善用联想,巧用比喻,先实后虚,把随处可感(de)生活真实熔铸到艺术(de)真实里和形象(de)塑造中,创造出清新可感,耐人寻味,充满诗意(de)艺术境界.杨朔散文和诗一样,总是把情景交融作为创造意境(de)重要手段.作者是写景(de)大手笔,他(de)散文往往由一连串异彩纷呈(de)画面构成,使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但是最使人心醉神迷(de)是,杨朔总是把自己主观感情了无痕迹地融汇在景物(de)描写之中,使景物活了起来,似乎在向你倾诉着缕缕情思.荔枝蜜、茶花赋、雪浪花,这些情文并茂富有浓郁诗意(de)散文,立意深刻、构思新颖,常常采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de)手法,并着力于诗(de)意境(de)创造.因此,充满了诗情画意.加之语言精美、含蓄、新巧、音韵和谐,就具有强烈(de)艺术魅力.意境与诗意是杨朔散文创作(de)有意识(de)审美追求,他在东风第一枝·小跋中说中国古典诗章,差不多每篇都有自己(de)意境,于是他就往这面靠扰,在散文创作中以求得诗(de)意境.二、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诗言志”、“歌缘情”.“志”和“情”是一切文学作品(de)主体,如何表现这个主体古今中外(de)文学作品,其表现手法,不外乎这两大类:或明述事理,直抒胸意;或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杨朔(de)散文,大多采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de)表现手法.如:托茶花(de)美丽姿质,言祖国欣欣向荣(de)面貌(茶花赋);借浪花冲击礁石(de)气势,抒写劳动群众同心协力,创建人民江山(de)力(雷浪花);托蚂蚁垒起蚁山(de)奇迹,言非州人民反殖民主义斗争力量(de)雄伟(蚁山);借蜜蜂酿蜜来歌颂当代劳动人民(de)可贵品质(荔枝蜜).运用托物言志(de)表现手法,可以更深入地挖掘作品(de)思想内容和意境,可以更充分地发挥作品(de)艺术效果.运用“托物言志”(de)手法,一贵贴切.如他在香山红叶里借红叶喻老向导就十分贴切.“我”原先带着向往(de)心情去香山看红叶,“不巧(de)很,偏偏这天叶子伤了水,红(de)又不透,看不到一片好红叶,同伴有人感到美中不足”.写到这里作者笔锋一转,说道:“我却摘到一片最可贵(de)红叶、藏到我(de)心里去.这不是一般(de)红叶,这是一片曾在人生中经过风吹雨打(de)红叶,越到老秋,越红得可爱.不用说,我指(de)是那位老向导.”这个“托物”手法(de)贴切,不仅在于联系(de)自然和巧妙上,更在于“红”字(de)取义上:“红”对于枫叶,从来就是美(de)标志,越红越好看,杜牧不是有“停车座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de)诗句吗“红”对于生活在今天(de)人们,则又是高尚(de)思想品质(de)概括,越红越受人爱,越受人尊敬.运用“托物言志”手法,二贵新巧.杨朔在茶花赋里大胆地以茶花(de)资质咏叹祖国(de)面貌,是新颖、独创(de).祖国如此博大,如此之美丽,仅就一朵茶花如何容纳得下仅得一朵茶花又如何比拟得像这样,这朵茶花(de)所包含(de)意义就是十分深邃而丰富,从它美丽(de)姿态,我们看到祖国(de)青春健美;从它(de)饱含春色,我们感到祖国(de)欣欣向荣;从它生命力(de)旺盛,我们禁不住喊出祖国万岁;从它们栽培者身上,我们想到祖国江山(de)缔造者;从它含露乍开,形似新生一代(de)笑脸,我们欢呼祖国(de)未来.运用“托物言志”法,三贵深刻.杨朔(de)散文所选择(de)题材几乎都是一些平凡(de)事物:一花一果,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鸟一虫.……然而经过作者(de)精心加工,提炼,尤其是通过作者巧妙(de)比拟和联想,这些原来不甚惹眼(de)事物,却会闪射出熠熠耀眼(de)光彩,显示出深刻(de)道理来.三、实践结构(de)艺术追求杨朔(de)散文,一般采用曲径通幽、“卒章显志”(de)园林式结构,于云遮雾障中间峰回路转,层层叠叠,变化多端,显得缜密精巧,引人入胜.同时,他又善于运用虚实、隐显、疏密、抑扬、张弛等艺术辩证法,对各种材料进行剪裁、缝合、布局和组织文章(de)波澜.在结构上构思精妙,匠心独运,而于开头,结尾处尤见功力.杨朔说,他在写散文时,“总要象写诗那样,于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字句,然后写成文章”.他(de)确用自己(de)创作实践了这种艺术追求.雪浪花呈示出一个清晰、简单而精致(de)结构.简单(de)故事情节,简洁(de)自然景色描写,以“我”与老泰山(de)结识,“我”对老泰山认识(de)深化这一线索串连安排,内容上层层深入而又前后照应,曲径通幽,卒章显志.文字清新、明丽,注重语言(de)锤炼与遣词造句(de)精当,连人物对话也具有“诗一样”凝炼(de)特色.四、力求精湛(de)转承技巧杨朔(de)散文,很有它(de)特点,别(de)暂且不提,单看他文章(de)转承技巧,就可以看出他驾驭文字(de)功力.所谓文章(de)转承技巧,即是将一层意思推进或转化到另一层意思时,如何转得自然而不流于生硬,深刻而不流于肤浅,别出心裁而不流于一般化与公式化.京城散记叙述作者怕思想发霉,出去看看新鲜景致,就来到陶然亭.在这里作者借用一位工人来将陶然亭(de)过去作一对比,既渲染了陶然亭之美,更歌颂了新社会(de)好.作者先写现在不知道古陶然亭在哪儿,这样,顺理成章地让一位工人登场,向他指说:“那不是”于是作者面对美景,连声叫好.笔锋一转,作者让那工人提出一个发人深省(de)问题:“人以为陶然亭原先就是这样么”当然未必是,作者知道这地方费了好大(de)力气,才开辟出来.不过,他,他以外(de)其他人包括我们这些读者,多半会认为“陶然亭既然先前是名胜古地,本来应该也不太坏.”文章写到这里、又是再转,那工人忍不住道出了这里“早先是一片大苇塘.死狗烂猫,要什么有什么.乱坟数都数不清,死了埋一层又一层,上下足有三层.那工夫但凡有点活路,谁也不愿到陶然亭来往”.这样写,就使作品(de)主题和思想内涵得到不断深入(de)发掘.五、展示语言(de)优美、文字(de)凝练是优美(de)散文都有文采.文采(de)风姿是多样(de),有个性风格(de)散文,总是显示有个性风格(de)文采,文采是通过语言来体现(de),杨朔散文就像一幅清新锦绣(de)散文展现在读者面前,展示出清新锦秀(de)诗意美.杨朔(de)(de)语言有一种特殊(de)韵味,它既平淡又华美,既明快又含蓄,既有清茶似(de)隽永又如醇酒般(de)浓烈.杨朔自己说:“选词用字(de)精练也不容忽视”可见,他在创作中是很重视推敲字句(de),杨朔不仅重视推敲字句,而且喜欢用单音动词,使得杨朔散文用语洗练,独具特色.如:我(de)心不禁一颤,多可爱(de)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de)却是极好(de)东西.──荔枝蜜一个“颤”字,不仅能表达出作者此时已经被小蜜蜂(de)精神折服震动,而且包含了很多感情在其中,有愧疚,对蜜蜂不理解(de)愧疚;有崇敬,对它生命虽短却有如此伟大精神(de)崇敬,如果将“颤”换成“震”或“动”字,效果都远远不如“颤”字有感染力.这就是杨朔(de)散文,在于选词用字,往往就用一个动词,略加点染,便能精确(de)传达出事物(de)细腻入微之处,可见杨朔不愧是千锤凝一字(de)大师.杨朔能根据生活(de)情况,调颜配色,把作品写(de)诗意盎然.杨朔(de)散文‘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很有特色,他(de)散文总是蒙着一层神秘(de)色彩,总能让你从那些花、鸟、虫、草身上看到劳动人民(de)影子.读后令人赞叹不已,正如黄政相同志所说:读杨朔同志(de)散文,就象走进苏州园林,格局虽小,却峰回路转,境界深远; 读杨朔(de)散文像观赏扇面画幅,咫尺之间,竟烟波云海,天地开阔.。
杨朔泰山极顶赏析
杨朔泰山极顶赏析1,原文:我的故乡蓬莱是个偎山抱海的古城,城不大,风景却别致。
特别是城北丹崖山峭壁上那座凌空欲飞的蓬莱阁,更有气势。
你倚在阁上,一望那海天茫茫、空明澄碧的景色,真可以把你的五脏六腑都洗得干干净净。
这还不足为奇,最奇的是海上偶然间出现的幻景,叫海市。
小时候,我也曾见过一回。
记得是春季,雾蒙天,我正在蓬莱阁后拾一种被潮水冲得溜光滚圆的玑珠,听见有人喊:“出海市了。
”只见海天相连处,原先的岛屿一时不知都藏到哪儿去了,海上劈面立起一片从来没见过的山峦,黑苍苍的,像水墨画一样。
满山都是古松古柏;松柏稀疏的地方,隐隐露出一带渔村。
山峦时时变化着,一会山头上幻出一座宝塔,一会山洼里又现出一座城市,市上游动着许多黑点,影影绰绰的,极像是来来往往的人马车辆。
又过一会儿,山峦城市慢慢消下去,越来越淡,转眼间,天青海碧,什么都不见了,原先的岛屿又在海上重现出来。
这种奇景,古时候的文人墨客看到了,往往忍不住要高声咏叹。
且看蓬莱阁上那许多前人刻石的诗词,多半都是题的海市蜃楼,认为那就是古神话里流传的海上仙山。
最著名的莫过于苏东坡的海市诗,开首几句写着:“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摇荡浮世生万象,岂有贝阙藏珠宫……”可见海市是怎样的迷人了。
只可惜这种幻景轻易看不见。
我在故乡长到十几岁,也只见过那么一回。
故乡一别,雨雪风霜,转眼就是二十多年。
今年夏天重新踏上那块滚烫烫的热土,爬到蓬莱阁上,真盼望海上能再出现那种缥缥缈缈的奇景。
偏我来的不是时候。
一般得春景天,雨后,刮东风,才有海市。
于今正当盛夏,岂不是空想。
可是啊,海市不出来,难道我们不能到海市经常出现的地方去寻寻看么?也许能寻得见呢。
于是我便坐上船,一直往海天深处开去。
好一片镜儿海。
海水碧蓝碧蓝的,蓝得人心醉,我真想变成条鱼,钻进波浪里去。
鱼也确实惬意。
瞧那海面上露出一条大鱼的脊梁,像座小山,那鱼该有十几丈长吧?我正看得出神,眼前刺溜一声,水里飞出另一条鱼,展开翅膀,贴着水皮飞出去老远,又落下去。
滇池边上的报春花
事工作,访问过许多欧、亚、非国家,写作了大量反映 亚非拉人民反帝斗争的散文,出版了多种散文集:《亚 洲日出》、《海市》、《东风第一枝》、《生命泉》。 一九五六年以后,作者倾注全力在散文创作上,获得了 丰硕的成果。
为保护少数民族人民勇斗匪徒,到少数民族人民因爱
护边防战士而争送新米,说明多少年来造成的民族隔
阂已逐渐消失,各民族亲密团结。
3、记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思考:本文详写什么,为什么这样处理?
本文涉及的材料很多,但作者并没有平均使 力,而是重点记叙了和那位独龙族姑娘的谈话, 不仅描写了她的外貌特征,爱笑的个性特点,还 具体描写了她解放前后生活的巨大变化及过去被 迫纹面的痛苦经历。这样写可以承上启下深入拓 展“报春花”的意境,使文章主题的揭示得到有 力的铺垫。
在哈尔滨一家英商洋行里当办事员。在此期间,他一面做 事,一面攻读英文,并跟随一位前辈研习中国古典诗文。 这些为他日后的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②“九﹒一八”东北沦陷后,他离开哈尔滨到上海、武 汉、延安、广州等地,进行抗日救亡活动,并开始写作抗 日救亡的文章,第一篇小说《帕米尔高原的流脉》就是反 映陕北革命根据地人民抗日斗争的内容。一九四二年杨朔 从敌后回到延安,写了反映工人生活和斗争的中篇小说 《红石山》。
⒋歌颂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深情厚谊的。《印度情 思》、《樱花雨》、《生命泉》等。
因而,
㈠普通劳动者的形象在杨朔的散文中占有最 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对这些“无名英雄”、 “普通劳动者”的歌颂,是贯串杨朔散文的总主 题;
4画山绣水
杨朔
制作:羽佳初中语文组
风景欣赏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杨朔( ),原名杨毓晋 杨朔(1913——1968),原名杨毓晋,山 ),原名杨毓晋, 东蓬莱人。 东蓬莱人。青年时代从事过翻译和古典文学的 研究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革命, 研究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革命,一面跟 随部队转战南北,一面从事文学创作。 随部队转战南北,一面从事文学创作。著有中 篇小说《红石山》 全国解放后, 篇小说《红石山》,全国解放后,著有短篇小 说集《北黑线》和中篇小说《三千里江山》。 说集《北黑线》和中篇小说《三千里江山》 50年代中期以后,专力进行散文写作,在当时 年代中期以后, 年代中期以后 专力进行散文写作, 有相当大的影响。 有相当大的影响。 他的散文艺术成就非常高,主要表现在: 他的散文艺术成就非常高,主要表现在: 追求意境美,作者说过, 一、追求意境美,作者说过,好的散文就是一 首诗; 深寓哲理, 首诗;二、深寓哲理,哲理从形象的描绘中表 达出来,从所描述的事或人的整体中表达出来; 达出来,从所描述的事或人的整体中表达出来; 巧施艺术技巧…… 三、巧施艺术技巧
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用简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洁的语言概括桂林山水的特点。( 。(最好用 洁的语言概括桂林山水的特点。(最好用 文中的语句) 文中的语句)
清奇峭拔,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感情和想像。 清奇峭拔,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感情和想像。
2、结合前面所欣赏的桂林山水风光图, 结合前面所欣赏的桂林山水风光图,
编写传说
根据下面的风景画,仿照课文所叙传说, 根据下面的风景画,仿照课文所叙传说, 选择其中一幅编写一个神奇的传说故事。 选择其中一幅编写一个神奇的传说故事。要求 内容积极,能够折射我们现代的幸福生活。 内容积极,能够折射我们现代的幸福生活。
杨朔概况——精选推荐
杨朔概况杨朔(1913~1968),男,是现代著名作家、散文家、小说家。
原名杨毓瑨。
山东蓬莱人。
中共党员。
1929年毕业于哈尔滨英文学校。
1939年参加八路军,转战于河北、山西抗日根据地,从事革命文艺工作,后到延安,在中央党校三部学习,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野战军第十九兵团战地记者,1949年后随铁路工人组成的志愿军入朝,回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副秘书长,亚非团结委员会副主席,亚非人民团结理事会常设书记处书记,中国亚非作家常设局联络委员会秘书长。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二届理事。
1937年开始发表作品。
195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抗日战争时期写过不少通讯和中、短篇小说。
解放战争时期担任新华社特派记者;抗美援朝时期写出优秀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
解放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会主任,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党组常委,同时写了大量散文。
代表作品有《荔枝蜜》、《樱花雨》、《香山红叶》、《泰山极顶》、《画山绣水》、《茶花赋》、《海市》、《铁骑兵》等,大多数出自《杨朔散文选》。
杨朔是当今文坛一再精辟阐述散文诗化理论,并认真实践,卓有成效的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散文作家。
“文化大革命”中,杨朔遭到残酷折磨,于1968年8月3日含冤去世,终年55岁。
作品特点杨朔[1]创造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散文的长处,于托物寄情、物我交融之中达到诗的境界。
他营造意境时,常在谋取“情”的新意上做文章,如借蜜蜂的勤劳创造而无所求的特点,来寄情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高尚情操。
杨朔散文在写人状物时诗意浓厚。
他写人善于选取感情色彩丰富的片断刻画人物的神貌、内心;他的景物描写,在写出自然美的同时,也是创造意境,深化主题的重要手段。
杨朔散文的结构精巧,初看常有云遮雾罩的迷惑,但峰回路转之后,曲径通幽,豁然展现一片崭新天地,而且结尾多寓意,耐人寻味。
杨文语言具有苦心锤炼后的魅力,象诗一般精确、凝炼、含意丰富又富音乐感,具有清新俊朗、婉转蕴藉的风格。
著 名 作 家 杨 朔
著名作家杨朔杨朔(1910~1968)原名杨毓瑨,字莹叔。
当代著名作家。
蓬莱县(今蓬莱市)城里人。
其父杨清泉为清末秀才。
在家庭影响下,杨朔自幼勤奋好学,6岁被送进私塾附读,7岁进志成小学(七年制)。
小学毕业后,因家境窘困,无法继续升学。
于1927年随舅父去哈尔滨,在英商太古洋行当办事员,同时在英文学校攻读英文,并在李仲都门下研习中国古典诗文,曾在《国际协报》、《五日画报》发表过旧体诗。
他清高狂放,纵情诗酒,常与三位好友聚会豪饮,赋诗抒怀,号称“四酒徒”。
“九·一八”事变的炮声惊醒了他的诗人梦,“时常睡到半夜,忽然惊醒,耳边上轰隆轰隆响着敌人的过路坦克”,就象“从胸口碾过”,“心都碾碎了”。
于苦闷中贪婪的阅读《铁流》、《毁灭》等进步书籍,接触中共地下党员金伯阳,“春风”“透进精神里了”。
他针对日军建立伪满洲国,侵略、分裂中国的阴谋,有计划的选择美国作家赛珍珠描写中国的小说《大地》部分章节,刊载于《大同日报》副刊。
不久被日军新闻机关检查勒令停载。
1937年初,他被迫离开哈尔滨赴上海太古洋行工作,其间筹办“北燕”出版社,出版郭沫若的《北伐》等进步书籍。
“七·七”事变后,依然辞去太古洋行工作,投身于抗日救亡宣传。
同年九月去武汉,与友人合办文艺刊物《自由中国》和《光明周刊·战时号外》副刊。
同年末,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介绍赴延安。
1938年春,奔赴山西抗战前线,后辗转到广州。
其间发表了反映陕北革命根据地人民抗日斗争的中篇小说《帕米尔高原的流脉》。
还写了一些通讯,结集为《潼关之夜》。
1939年,杨朔参加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组织的作家战地访问团,在八路军总部作文化宣传工作,随八路军转战南北,先后创作了《征尘》、《火并》、《铁骑兵》等一些反映抗日斗争、歌颂英雄的通讯报道。
还写了不少短篇小说,均被收集到1949年出版的小说集《月黑夜》里。
1942年春,杨朔回到延安,在延安抗日协会工作。
后进中央党校学习,并参加了大生产和整风运动,发表了《大旗》、《霜天》、《麦子黄时》的短篇小说。
杨朔杨朔散文选
杨朔杨朔散文选杨朔杨朔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作者简介杨朔,著名散文作家,1913年出生。
山东蓬莱人。
抗日战争前,曾就读于哈尔滨英文学校,后作过翻译和研究工作。
1938年,东北沦陷后,来到广州,写出以抗日为题材的中篇小说《帕米尔高原的流脉》,这是他的第一部小说。
1941年底,杨朔到延安,在中央党校学习。
日本投降后,到宣化龙烟铁矿与工人生活在一起,写出中篇小说《红石山》。
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华社特派记者,随军转战于晋察冀地区。
1949年北京解放后,调到中国铁路工会工作,写了中篇小说《锦绣山河》。
抗美援朝一开始,便随志愿军赴朝,创作了中篇小说《三千里江山》,在《人民文学》1952年10至12月号上连载。
1956年后,调到中国作家协会工作,多从事外交活动。
1958年后,转到“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并任多种职务。
1968年8月,遭林彪、“四人帮”迫害,不幸逝世。
杨朔创作多以散文为主,主要作品有:《万古青春》、《亚洲日出》、《海市》、《东风第一枝》、《生命泉》等散文集。
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杨朔散文选》。
内容概要香山红叶(节选)我们上了半山亭,朝东一望,真是一片好景。
茫茫苍苍的河北大平原就摆在眼前,烟树深处,正藏着我们的北京城。
也妙,本来也算有点气魄的昆明湖,看起来只像一盆清水。
万寿山、佛香阁,不过是些点缀的盆景。
我们都忘了看红叶。
红叶就在高头山坡上,满眼都是,半黄半红的,倒还有意思。
可惜叶子伤了水,红的又不透。
要是红透了,太阳一照,那颜色该有多浓。
我望着红叶,问:“这是什么树,怎么不大像枫叶,”老向导说:“本来不是枫叶嘛。
这叫红树。
”就指着路边的树,说:“你看看,就是那种树。
”路边的红树叶子还没红,所以我们都没注意。
我走过去摘下一片,叶子是圆的,只有叶脉上微微透出点红意。
我不觉叫:“哎呀~还香呢。
”把叶子送到鼻子上闻了闻,那叶子发出一股轻微的药香。
另一位同伴也嗅了嗅,叫:“哎呀~是香。
怪不得叫香山。
杨朔荔枝蜜原文
杨朔荔枝蜜原文杨朔(1913--1968)山东蓬莱人。
原名杨毓瑨,字莹叔,蓬莱城里人。
现、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
分享的荔枝蜜简介。
供大家参考!荔枝蜜散文原文花鸟草虫,凡是上得画的,那原物往往也叫人喜爱。
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
说起来可笑。
孩子时候,有一回上树掐海棠花,不想叫蜜蜂螫了一下,痛得我差点儿跌下来。
大人告诉我说:蜜蜂轻易不螫人,准是误以为你要伤害它,才螫;一螫,它自己耗尽生命,也活不久了。
我听了,觉得那蜜蜂可怜,原谅它了。
可是从此以后,每逢看见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总不怎么舒服。
今年四月,我到广东从化温泉小住了几天。
四围是山,怀里抱着一潭春水,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
刚去的当晚,是个阴天,偶尔倚着楼窗一望,奇怪啊,怎么楼前凭空涌起那么多黑黝黝的小山,一重一重的,起伏不断记得楼前是一片比较平坦的园林,不是山。
这到底是什么幻景呢赶到天明一看,忍不住笑了。
原来是满野的荔枝树,一棵连一棵,每棵的叶子都密得不透缝,黑夜看去,可不就像小山似的!荔枝也许是世上最鲜最美的水果。
苏东坡写过这样的诗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可见荔枝的妙处。
偏偏我来的不是时候,满树刚开着浅黄色的小花,并不出众。
新发的嫩叶,颜色淡红,比花倒还中看些。
从开花到果子成熟,大约得三个月,看来我是等不及在从化温泉吃鲜荔枝了。
吃鲜荔枝蜜,倒是时候。
有人也许没听说这稀罕物儿吧从化的荔枝树多得像汪洋大海,开花时节,那蜜蜂满野嘤嘤嗡嗡,忙得忘记早晚,有时还趁着月色采花酿蜜。
荔枝蜜的特点是成色纯,养分多。
住在温泉的人多半喜欢吃这种蜜,滋养精神。
热心肠的同志为我也弄到两瓶。
一开瓶子塞儿,就是那么一股甜香;调上半杯一喝,甜香里带着股清气,很有点鲜荔枝味儿。
喝着这样的好蜜,你会觉得生活都是甜的呢。
我不觉动了情,想去看看自己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
荔枝林深处,隐隐露出一角白屋,那是温泉公社的养蜂场,却起了个有趣的名儿,叫“养蜂大厦”。
茶花赋
《茶花赋》杨朔60年代的散文。
一、作者介绍杨朔(1913—1968),山东蓬莱人。
抗美援朝战争的时候,发表了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和大量的散文。
从1956年开始,主要进行散文创作。
在十七年散文领域,杨朔以独树一帜的风格,为文坛所称道。
杨朔的散文大多数为抒情散文。
在60年代他为了把散文提到美学层次而努力创作。
多年的创作,他的散文形成了自己的特点:第一,在思想内容方面,他注重歌颂党、国家、领袖、劳动人民,他是一个歌德派的散文作家。
第二,精心构思,诗意盎然的意境,浓淡有致的勾勒了人物,创造情景交融的境界。
第三,结构曲折有致,脉络清楚。
第四,语言精练,似诗如画。
二、文章梗概文章篇幅短小,开始说自己在异国他乡怀念祖国,想请人画一幅画儿挂在眼前,但不知从哪落笔,于是搁下这桩心思。
之后写去昆明看到了心醉的美景。
作者在写花的争奇斗艳时议论道:“凡是生活中美的事物都是劳动创造的。
”这是文章的“眼”,意在写创造美的生活的劳动者——普之仁,即普通之人。
美景之下,作者得到一幅画的构思。
文章最后提出:“我把这个简单的构思记下来,寄给远在国外的那位丹青能手,也许她肯再斟酌一番,为我画一幅画儿吧。
”文章开篇破题,结尾点睛,首尾呼应,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赞美。
三、本章重点1.识记: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散文集《亚洲日出》、《海市》、《东风第一枝》、《生命泉》。
2.主题:通过对茶花的抒写,抒发了作者赞美祖国之情,同时,歌颂了美的生活和创造美的生活的劳动者。
3.“茶花”的寓意及其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茶花是祖国面貌的象征。
花代表着春色,而茶花是最深的春色,作者描写了茶花的美艳,是对如花的祖国的赞美,写茶花的旺盛,是对祖国欣欣向荣,兴旺发达的歌唱。
千朵茶树,万朵茶树,隐喻着对古老的、历史悠久的祖国的崇敬之情。
老树开花,繁花似锦,隐喻着对充满青春活力,最美、最艳而又前程无限的祖国的赞唱。
总之,茶花,这一中心意向,对表达主题具有关键的作用,作者正是通过茶花来表现主题的。
杨朔的散文——精选推荐
杨朔的散文一生平创作简介杨朔(1913-1968),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
30年代后期,开始小说创作,1956年的《香山红叶》标志着其散文创作进入了成熟期。
他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月黑夜》,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通讯特写集《万古青春》,散文特写集《亚洲日出》《海市》《东风第一枝》等,《荔枝蜜》《雪浪花》《茶花赋》《樱花雨》等是杨朔散文风格形成的代表作。
虽然杨朔不能摆脱十七年散文那种歌颂性的思想表现模式,但他的艺术审美视野却比同时代的其他作家显得开阔,他不满于豪言壮语的歌颂,也不满于当时空洞、说教的文风,积极要求打破散文艺术表现的沉闷局面,尽管这种拓展是有限的。
1959年,杨朔明确提出了诗化散文的艺术主张,强化了散文的艺术表现力。
二杨朔诗意化散文的特点1、善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抓住一人一事、一景一物,生发联想和想象,使作品的思想得到寓大于小、寓远于近的艺术表现,具有诗的视角和诗的容量。
2、长于诗的意境创造。
用景与物附丽的象征情韵,贯穿于作品的始终,使意境的展示虚实相生,曲折蜿蜒。
思想的揭示步步开拓,层层转深,因而形成了诗美的意境。
3、讲究结构艺术。
他的散文,构思精致巧妙,行文疏密有致,曲以致深。
文章开篇讲究引人入胜,结尾追求翻出新意,卒章显其志。
多篇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巧在开篇,奇在结尾。
4、注重锤字炼句。
杨朔散文具有凝练、洒脱、优美、清婉的语言风格。
他善于用动词和形容词,使文章显得更加生动、具体、形象,突出了文眼,增强了散文丰厚的意蕴。
《雪浪花》简析作品以“雪浪花”这一景物作为立意的根据和贯穿全文的抒情线索,着意刻画了老泰山这个普通劳动者的形象。
艺术特色:构思巧妙,结构严谨开篇用优美的笔致描绘出一派海天相接、潮涨云飞的动人景象,随后聚焦于浪花冲击礁石的近景。
由此引出老泰山“浪花咬礁石”的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以老泰山壮志犹存的精神风貌,透视普通劳动者无私奉献的可贵品质。
无数劳动者正是以“浪花咬礁石”的精神在改变着昔日的旧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朔简介
杨朔(1913~1968),现代散文作家。
原名杨毓(王晋),字莹叔,1937年改用现名。
山东蓬莱人。
1913年4月28日生。
1930年,创作了描写陕北革命根据地人民斗争生活的中篇小说《帕米尔高原的流脉》。
1939年辗转至重庆,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组织的“战地访问团”,深入华北各根据地访问,后留在山西八路军总部做文化宣传工作。
这期间的创作,辑入《潼关之夜》(散文、报告)、《铁骑兵》(通讯)、《月黑夜》(小说)。
1942年回延安,参加整风运动。
抗日战争胜利后,写出了较早反映工人斗争生活的中篇小说《红石山》。
解放战争期间,担任新华社记者和部队的政治工作,随同晋察冀野战军参加了华北地区的战斗。
他以明快而热情的笔调描绘了人民子弟兵的英雄行为、献身精神和成长过程。
通讯特写《黑线》,中篇小说《望南山》、《北线》,都写于这一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杨朔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他写出了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1952)。
作品表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国际主义爱国主义的精神;语言生动平易,有较浓厚的民族特色,被认为是建国初期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
这时期所写的通讯、报告,大都收在《鸭绿江南北》和《万古常青》中。
停战后他荣获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颁发的二级国旗勋章。
1954年白朝鲜回国,即赴西北边陲和东南沿海各地采访,这次采访所写《西北旅途散记》、《石油城》、《厦门港的风浪》、《滇池边上的报春花》等通讯、散文,收入《铁骑兵》中。
1956年后,杨朔主要致力于散文创作。
写出了《荔枝蜜》、《茶花赋》、《雪浪花》、《樱花雨》、《香山红叶》、《泰山极顶》等优美篇什,称誉文坛。
出版的散文集计有:《亚洲日出》、《海市》、《东风第一枝》、《生命泉》。
此外,他还完成了长篇小说《洗兵马》的第1卷《风雨》(第2卷《红雾》,第3卷《明月》,未及写完);完成儿童文学作品《雪花飘飘》(获1980年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
杨朔认为:“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
”(《〈海市〉小序》)“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东风第一枝〉小跋》)。
明确地提出了“以诗为文”的主张,,他的散文,弃“直说”而重“比兴”,通常采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手法,重视整体的构思,意境的点染,具有浓郁的诗意;讲究结构,在布局上往往是峰回路转,起伏跌宕;在语言上以活泼明快的口语为底色,配衬以古典、外国语词、句式的色彩,形成一种俏丽、典雅的风度。
缺点是体式不够多样,行文微露斧凿痕迹。
1978年以来,人民文学出版社编选出版的杨朔作品集有《杨朔散文选》、《杨朔短篇小说选》,并再版了《三千里江山》。
杨朔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主任,亚非人民团结理事会书记处中国书记,亚非作家常设局联络委员会秘书长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