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朔的散文作品

合集下载

杨朔散文代表作_略论杨朔散文创作寻觅诗意的构思法

杨朔散文代表作_略论杨朔散文创作寻觅诗意的构思法

杨朔散文代表作_略论杨朔散文创作寻觅诗意的构思法关键词:杨朔散文创作构思法摘要:通过对杨朔《泰山极顶》、《海市》、《画山绣水》、《樱花雨》、《金字塔夜月》、《茶花赋》、《荔枝蜜》、《香山红叶》等散文构思方面的评析,阐述杨朔在散文创作中善用比喻、跌宕、联想、抑扬、穿插、点化、虚实等七种构思法寻觅诗意。

辞世多年的杨朔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散文家。

他生前写下的散文,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的散文,在意境创造、诗意构思、人物描写、谋篇布局、语言风格等方面,形成了具有“诗的意境、诗的结构、诗的语言”的艺术个性,被文学界称为“杨朔模式”或称“杨朔体散文”,人们把他与刘白羽、秦牧并称为“当代散文三大家”。

虽然“杨朔模式”出现了“时人所称道,今人所诟病”的现象,对其有褒有贬,但杨朔对我国散文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是不可磨灭的;虽然由于他刻意追求“巧思”,而使一些散文结构雷同,一些散文缺乏生活气息,有人工斧凿的痕迹,有美中不足的地方,但是,他在散文创作中所总结的经验及其娴熟的写作技法,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特别是寻觅散文诗意的构思技法更是值得我们肯定和仿效。

通读杨朔散文,我们不难发现其在散文创作中寻觅诗意的构思法主要有以下七种。

1.善用比喻构思法寻觅诗意杨朔在创作散文时,总是把精力放在构思上,他曾对弟弟杨毓玮说过:“我写散文,不靠什么灵感,而靠‘巧思’。

”杨朔的“巧思”方法很多,其中,运用比喻来构思散文,表情达意,是他最擅长的“寻觅诗意的构思法”。

大海里的一朵浪花;岩石下的一泓清泉;山中的一树茶花,一片红叶,一簇樱花,一株海罗杉;自然风光中的瞬息奇观;昆虫世界里的一只蜜蜂、一群蚂蚁;古代建筑物中的埃及金字塔、万里长城;外事活动中一件小小的纪念品;火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总之,古今中外的风土人情,自然景物,花木虫鱼,生活小事,即社会万象,杨朔都能随手拈来,并运用恰当的比喻,进行巧妙构思,精心裁剪,艺术表现,成为作品中熠熠耀眼的艺术形象,揭示出事物所蕴含的美好内涵和博大精深的哲理,创造出具有诗情画意的散文意境。

杨朔散文荔枝蜜原文范文.doc

杨朔散文荔枝蜜原文范文.doc

【主持词大全】《荔枝蜜》作者杨朔,文中巧妙地运用了卒章显志,借物喻人这一技法。

文章开头,写自己曾被蜜蜂螫了一下,因而看到蜜蜂心里就不舒服。

继而,作者描写了荔枝蜜的甜香,不觉动了情,由蜜想到酿蜜的蜜蜂,便到蜂场去参观。

下面收集了小学课文荔枝蜜原文,供大家欣赏。

荔枝蜜原文花鸟草虫,凡是上得画的,那原物往往也叫人喜爱。

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

说起来可笑。

孩子时候,有一回上树掐海棠花,不想叫蜜蜂螫了一下,痛得我差点儿跌下来。

大人告诉我说蜜蜂轻易不螫人,准是误以为你要伤害它,才螫;一螫,它自己耗尽生命,也活不久了。

我听了,觉得那蜜蜂可怜,原谅它了。

可是从此以后,每逢看见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总不怎么舒服。

今年四月,我到广东从化温泉小住了几天。

四围是山,怀里抱着一潭春水,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

刚去的当晚,是个阴天,偶尔倚着楼窗一望,奇怪啊,怎么楼前凭空涌起那么多黑黝黝的小山,一重一重的,起伏不断?记得楼前是一片比较平坦的园林,不是山。

这到底是什么幻景呢?赶到天明一看,忍不住笑了。

原来是满野的荔枝树,一棵连一棵,每棵的叶子都密得不透缝,黑夜看去,可不就像小山似的!荔枝也许是世上最鲜最美的水果。

苏东坡写过这样的诗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可见荔枝的妙处。

偏偏我来的不是时候,满树刚开着浅黄色的小花,并不出众。

新发的嫩叶,颜色淡红,比花倒还中看些。

从开花到果子成熟,大约得三个月,看来我是等不及吃鲜荔枝了。

吃鲜荔枝蜜,倒是时候。

有人也许没听说这稀罕物儿吧?从化的荔枝树多得像汪洋大海,开花时节,那蜜蜂满野嘤嘤嗡嗡,忙得忘记早晚,有时还趁着月色采花酿蜜。

荔枝蜜的特点是成色纯,养分多。

住在温泉的人多半喜欢吃这种蜜,滋养精神。

热心肠的同志为我也弄到两瓶。

一开瓶子塞儿,就是那么一股甜香;调上半杯一喝,甜香里带着股清气,很有点鲜荔枝味儿。

喝着这样的好蜜,你会觉得生活都是甜的呢。

我不觉动了情,想去看看自己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

香山红叶杨朔散文

香山红叶杨朔散文

香山红叶杨朔散文【篇一:香山红叶杨朔散文】香山红叶早听说香山红叶是北京最浓最浓的秋色,能去看看,自然乐意。

我去的那日,天也作美,明净高爽,好得不能再好了;人也凑巧,居然找到一位老向导。

这位老向导就住在西山脚下,早年做过四十年的向导,胡子都白了,还是腰板挺直,硬朗得很。

我们先邀老向导到一家乡村小饭馆里吃饭。

几盘野味,半杯麦酒,老人家的话来了,慢言慢语说:香山这地方也没别的好处,就是高,一进山门,门坎跟玉泉山顶一样平。

地势一高,气也清爽,人才爱来。

春天人来踏青,夏天来消夏,到秋天一位同游的朋友急着问:不知山上的红叶红了没有?老向导说:还不是正时候。

南面一带向阳,也该先有红的了。

于是用完酒饭,我们请老向导领我们顺着南坡上山。

好清静的去处啊。

沿着石砌的山路,两旁满是古松古柏,遮天蔽日的,听说三伏天走在树荫里,也不见汗。

老向导交叠着两手搭在肚皮上,不紧不慢走在前面,总是那么慢言慢语说:原先这地方什么也没有,后面是一片荒山,只有一家财主雇了个做活的给他种地、养猪。

猪食倒在一个破石槽里,可是倒进去一点食,猪怎么吃也吃不完。

那做活的觉得有点怪,放进石槽里几个铜钱,钱也拿不完,就知道这是个聚宝盆了。

到算工帐的时候,做活的什么也不要,单要这个石槽。

一个破石槽能值几个钱?财主乐得送个人情,就给了他。

石槽太重,做活的扛到山里,就扛不动了,便挖个坑埋好,怕忘了地点,又拿一棵松树和一棵柏树插在上面做记号,自己回家去找人帮着抬。

谁知返回来一看,满山都是松柏树,数也数不清。

谈到这儿,老人又慨叹说:这真是座活山啊。

有山就有水,有水就有脉,有脉就有苗,难怪人家说下面埋着聚宝盆。

这当儿,老向导早带我们走进一座挺幽雅的院子,里边有两眼泉水。

石壁上刻着双清两个字。

老人围着泉水转了转说:我有十年不上山了,怎么有块碑不见了?我记得碑上刻的是梦赶泉。

接着又告诉我们一个故事,说是元朝有个皇帝来游山,倦了,睡在这儿,梦见身子坐在船上,脚下翻着波浪,醒来叫人一挖脚下,果然冒出股泉水,这就是梦赶泉的来历。

初中语文八年级《杨朔茶花赋》

初中语文八年级《杨朔茶花赋》

找出文中的过渡段,并说说其作用
§6 §15~17
由花及人,形成通篇人花互喻的特有构思。
分段、写大意
一( § 1):在异国他乡,盼望能有一幅画出 祖国面貌特色的画,来寄托怀念祖国之情; 二( § 2—5):层层铺垫描绘南国早春争奇 斗艳的茶花; 三( § 6—14):通过对话及人物容貌描写, 着力写了一位培育茶花的能工巧匠并饱含激情 地赞美了创造美好生活的育花人; 四( § 15—18):将童子面茶花作为画 的主题,象征祖国面貌,揭示了茶花的象 征意义,和文章开头相呼应。
杨朔以优美的散文著名。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基调是歌颂新时代、新生活和普通的劳动者。
构思新颖,立意深刻,常常采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的表现手法。 曾学过他的作品有《荔枝蜜》
中国散文作家。原名杨毓瑨,字莹叔 。山东蓬莱人。1929 年随舅父到哈尔滨谋生。抗日战争初期,辗转于武汉、延 安、临汾、广州、桂林等地,从事文学创作。1939年到太 行山八路军总部从事文化宣传工作。解放战争期间,当过 随军记者,转战于晋察冀地区。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随一 支由铁路工人组成的志愿军赴朝参战。1955年后,主要从 事对外文化交流工作,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会 主任、亚非作家常设局联络委员会秘书长等职。杨朔的前 期创作以小说为主 ,著有中长篇小说《帕米尔高原的流 脉》、《红石山》、《三千里江山》和短篇集《月黑夜》 等,主要反映革命人民的战斗业绩。在开拓小说新题材方 面有所建树。1956年后 ,他致力于散文创作 ,先后出版 《亚洲日出》、《海市》、《东风第一枝》、《生命泉》 等散文集。他以诗为文,刻意求工,在营造意境、谋篇布 局、锤炼文字诸方面取得成就,提高了散文艺术的审美价 值。
思考:

杨朔简介

杨朔简介

杨朔简介杨朔(1913~1968),现代散文作家。

原名杨毓(王晋),字莹叔,1937年改用现名。

山东蓬莱人。

1913年4月28日生。

1930年,创作了描写陕北革命根据地人民斗争生活的中篇小说《帕米尔高原的流脉》。

1939年辗转至重庆,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组织的“战地访问团”,深入华北各根据地访问,后留在山西八路军总部做文化宣传工作。

这期间的创作,辑入《潼关之夜》(散文、报告)、《铁骑兵》(通讯)、《月黑夜》(小说)。

1942年回延安,参加整风运动。

抗日战争胜利后,写出了较早反映工人斗争生活的中篇小说《红石山》。

解放战争期间,担任新华社记者和部队的政治工作,随同晋察冀野战军参加了华北地区的战斗。

他以明快而热情的笔调描绘了人民子弟兵的英雄行为、献身精神和成长过程。

通讯特写《黑线》,中篇小说《望南山》、《北线》,都写于这一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杨朔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他写出了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1952)。

作品表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国际主义爱国主义的精神;语言生动平易,有较浓厚的民族特色,被认为是建国初期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

这时期所写的通讯、报告,大都收在《鸭绿江南北》和《万古常青》中。

停战后他荣获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颁发的二级国旗勋章。

1954年白朝鲜回国,即赴西北边陲和东南沿海各地采访,这次采访所写《西北旅途散记》、《石油城》、《厦门港的风浪》、《滇池边上的报春花》等通讯、散文,收入《铁骑兵》中。

1956年后,杨朔主要致力于散文创作。

写出了《荔枝蜜》、《茶花赋》、《雪浪花》、《樱花雨》、《香山红叶》、《泰山极顶》等优美篇什,称誉文坛。

出版的散文集计有:《亚洲日出》、《海市》、《东风第一枝》、《生命泉》。

此外,他还完成了长篇小说《洗兵马》的第1卷《风雨》(第2卷《红雾》,第3卷《明月》,未及写完);完成儿童文学作品《雪花飘飘》(获1980年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

杨朔散文

杨朔散文
在平壤附近,我还遇到一个朝鲜的新闻记者。他的名字叫金路丁。他的炸伤的手现在还缠着绷带,他的靴筒上还有着弹痕。他在撤退的时候,和难民在一起,徒步跋涉了二十五天,走了一千七百里路,被包围了二十次,但他还活着。当我们问到他的家庭时,他说,他有着一个年轻可爱的妻子和两个孩子。他的妻子是朝鲜一个有名的歌手。可是直到现在还不知道他妻子和孩子的消息。当他叙述他的家庭的情形时,虽然他是在笑着说着,但是现在他是痛苦的。他又说:“我们辛苦建设了五年,但现在却被敌人炸毁了。我现在只有一支枪,一支笔,一个本子。我现在也不想家,也不想我的爱人和孩子,我心里只有一个东西,就是复仇和胜利。”这是一个朝鲜知识分子的声音。是包含着痛苦的仇恨的刚强的声音。
我指出这四多,那位日本朋友却说:“还得加上一多:美军基地多——这是日本人民一切灾难的主要根源。”接着他告诉我,根据医生的说法,在病态的日本社会里,有两种病最可怕。一种是许多青春少女遭到美军的奸污,怀了孕,打胎后营养太坏,生活憔悴,因而转成癌症。另一种是许多人受到生活的压迫,时时刻刻精神极度紧张,害怕失业,害怕挨饿,劳累又过度,久而久之,便得了精神癫痫症,一发作,什么样可怕的事都干得出来。
我向就近一个渔民打听老人是谁,那渔民笑着说:“你问他呀,那是我们的老泰山。老人家就有这个脾性,一辈子没养女儿,偏爱拿人当女婿看待。不信你叫他一声老泰山,他不但不生气,反倒摸着胡子乐呢。不过我们叫他老泰山,还有别的缘故。人家从小走南闯北,经的多,见的广,生产队里大事小事,一有难处,都得找他指点,日久天长,老人家就变成大伙依靠的泰山了。”
在这样千疮百孔的社会里,日本人民的命运是不难想象的,又何必深追君子个人的惨史呢。
君子的苦难应该是有时代性的,可惜在君子身上,我却看不见日本人民那种大无畏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表现在翻江倒海的反对“日美安全条约”斗争中,也表现在当前的春季斗争中。君子是那样胆怯,那样柔弱,看不见自己的明天,更看不见日本的未来。

诗化散文:杨朔、刘白羽、秦牧_910204452

诗化散文:杨朔、刘白羽、秦牧_910204452

诗化散文:杨朔、刘白羽、秦牧杨朔《雪浪花》(1961)、刘白羽《长江三日》(1961)、秦牧《花城》(1962.2)在六十年代初期,抒情散文空前繁荣,散文几乎成为狭义的抒情散文的一统天下,大量的意境隽永、文体优美的抒情散文涌现出来,以“寻求意境”为核心的诗化现象,构成六十年代初期散文创作的主要倾向,作家们将发现诗意、创造意境当作散文构思的灵魂,评论家将诗意与意境当作散文审美的重要标准,一个作家散文风格的成熟与否也往往以诗化的成就为依据,在那一时期,读者中广为流传的散文大多是以诗意取胜的作品,标志着50年代以寻求意境为内核的当代散文审美建构的完成。

当代散文,尤其是1957年反右以后,散文创作几乎形成了一统的歌颂性的思维模式:只能歌颂,不能暴露,只能歌颂生活中的真善美,不能暴露生活中的假丑恶,更不能触及时弊,揭露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尖锐深刻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作家不能全面地、正确地反映表现真实的生活,也就不能真实地抒写对生活的独特的理解和新鲜的发现,只能按照一个既定的思想表现模式去反映与表现生活。

基于这一种一统的、定向的思维模式,散文在情感的活动的表现方面,形成了“豪言壮语”式的抒情定势,说大话、空话、假话被认为是昂扬的格调,时代的抒情;表达作家个人真实的忧乐之情,则被认为是资产阶级感情或小资产阶级情调。

这样以左的共性消融作家的个性,以时代的豪言壮语代替个人情感抒发的具体性、真实性和特殊性,作家的散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真情实感大为减弱。

这种诗化现象的出现,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与现实背景。

散文创作上的诗化现象有其历史的渊源,中国抒情文学发达,叙事文学不发达。

我国被称为诗的国度,中国文学追求的意境,也就是情景交融的境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中国文学最擅长的表达方法。

“天人合一”,“物我同构”,成为中国古代文人的哲学追求与思维方式。

古代散文的这种构思模式与审美风范,作为中国文化的深层积演,一代又一代影响着中国散文的创作,借景抒情也成为中国当代散文最基本的构思与表现模式。

作家杨朔的作品泰山极顶

作家杨朔的作品泰山极顶

作家杨朔的作品泰山极顶《泰山极顶》是著名作家杨朔的散文代表作之一,曾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第五册、八年级《语文》课本下册。

主要描写泰山极顶的景色,一度被人认作是现代散文的典范。

这篇散文和姚鼐的《登泰山记》、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冯骥才的《挑山工》并称为现代泰山四大著名散文。

《泰山极顶》这篇散文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描绘了泰山所见的雄奇壮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伟大祖国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无限赞美之情,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正如散文结尾所写:“伟大而光明的祖国啊,愿您永远“如日之升”!”《泰山极顶》原文:泰山极顶看日出历来被描绘成十分壮观的奇景。

有人说:登泰山而看不到日出,就像一出大戏没有戏眼,味儿终究有点寡淡。

我去爬山那天,正赶上个难得的好天,万里长空,云彩丝儿都不见,素常烟雾腾腾的山头,显得眉目分明。

同伴们都欣喜地说:“明儿早晨准可以看见日出了。

”我也是抱着这种想头,爬上山去。

一路上从山脚往上爬,细看山景,我觉得挂在眼前的不是五岳独尊的泰山,却像一幅规划惊人的青绿山水画,从下面倒展开来。

最先露出在画卷的是山根底那座明朝建筑岱宗坊,慢慢地便现出王母池、斗母宫、经石峪。

……山是一层比一层深,一叠比一叠奇,层层叠叠,不知还会有多深多奇。

万山丛中,时而点染着极其工期细的人物。

王线池旁边吕祖殿里有不少尊明塑,塑着吕洞宾等一些人,姿态神情是那样有生气,你看了,不禁会脱口赞叹说:“活啦。

”画卷继续展开,绿荫森森的柏洞露面不太久,便来到对松山。

两面奇峰对峙阒,满山峰者是奇形怪状的老松,年纪怕不有个千儿八百年,颜色竟那么浓,浓得好象要流下来似的。

来到这儿你不妨权当一次画里的写意人物,坐在路旁的对松亭里,看看山色,听听流水的松涛。

也许你会民意乾隆题的“岱宗最佳处”的句子。

且慢,不如继续往上看的为是…一时间,我又觉得自己不仅是在看画卷,却又象是在零零乱乱翻动着一卷历史稿本。

在山下岱庙里,我曾经抚摸过秦朝李斯小篆的残碑。

荔枝蜜作者杨朔

荔枝蜜作者杨朔

散文《荔枝蜜》作者杨朔。

现、当代著名的作家。

作品有长篇《三千里江山》、《洗兵马》。

在散文创作上因力主“以诗为文”(“当诗一样写”)而影响一时。

有散文集《亚洲日出》、《海市》、《东风第一枝》、《生命泉》等。

从《香山红叶》开始他由通讯特写走向抒情散文。

《荔枝蜜》、《茶花赋》、《雪浪花》等皆为他这种“诗意散文的代表作。

《土地》作者秦牧。

原名林派光。

作品有《星下集》、《花城》、《艺海拾贝》、《潮汐和船》等。

秦牧的《土地》以及《社稷坛抒情》、《潮汐和船》等,被誉为“小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艺术特色:秦牧散文其构思,喜用“滚雪球”的写法:环绕中心,展开联想,将古今中外、四面八方的有关事料,通过这种“联想”的滚动,筛选、组织起来,很好地完成表现主旨的任务。

2他这种“滚雪球”的写法带来了文章知识性、趣味性浓烈的特点。

3 小百科式散文。

4 谈天说地,寓教于乐。

5 “自我替代”模式:以“知识”替代了“自我”。

主体“自我”的缺失,抒情性不足,是他散文无可避讳的缺陷。

《日出》作者刘白。

现当代著名作家,在小说、散文两方面均有建树。

50年代中期由战地通讯走向抒情散文。

作品:《红玛瑙》及《红色的十月》、《芳草集》、《海天集》、《秋阳集》等。

《刘白羽文集》(10卷本)是其创作较为全备的文本;而《日出》、《长江三日》等,则是其散文的代表作。

艺术特点:刘白羽在散文“取材”上,最喜欢写雄浑、壮美的事物。

文章善于“蓄势”。

语言雄浑、粗犷,善铺排,有气势。

刘白羽是当代散文界“豪放派”的一个代表。

诵咏“激流勇进之美”也正是他全部散文的总主题。

略论《日出》一文所体现出的刘白羽散文的个性风格。

在选材上喜欢描写壮美、雄浑的事物,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反映时代壮美。

例如本篇是写空中日出,写出它无限壮美,刘白羽的散文在结构上善于叙事,如本篇先写名家笔下的日出,描写引人向往,又写二次看日出而未成,最后写偶然间空中看日出,作家的感情得到喷涌。

刘白羽散文的语言雄浑、粗犷,善铺排,有气势。

论“散文家”杨朔的小说创作历程

论“散文家”杨朔的小说创作历程

论“散文家”杨朔的小说创作历程散文家杨朔擅长将生动的语言融入他的小说中,使读者不仅能够体验到故事的情感内涵,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作者的创作热情。

杨朔的小说创作历程精彩纷呈,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

本报告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杨朔的小说创作历程。

一、杨朔的小说特点杨朔的小说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方式,常常采用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人物形象,同时又能够在细微之处把握人物的情感,使人物更具有代表性和感染力。

二、杨朔的小说代表作品杨朔的小说代表作品包括《暗夜危机》、《阿长与诸葛亮》、《风雨上海》等。

这些小说内容丰富,情节跌宕起伏,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展现出作者深厚的社会观察能力和文学造诣。

三、杨朔小说创作的历史背景杨朔生活在动荡的时期,他创作的小说常常爆发出强烈的社会现实性。

正是因为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急剧变化,让他的小说充满了反映现实生活的锐利的观感,同时,杨朔也善于将历史、传统文化等融入到小说中,使小说在现实与传统之间进行切换,展现出独特的审美体验。

四、杨朔的小说创作方法杨朔的小说创作方法包括渐进式创作和生活积累式创作。

这种写作方法,首先要求作者在文学造诣上有扎实的基础,并且善于对日常生活进行深入的思考和体验。

同时,还需要积累大量的生活情感素材,并结合自己的创作特点和风格进行创作。

五、杨朔小说创作的思想内涵杨朔的小说在情感表现和文学风格上具有独特的特点,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坚持社会伦理准则和人道主义思想,他通过小说反映社会现实,表达内心情感,让读者感悟到人生的真谛和人性的价值。

六、杨朔小说创作的意义与影响作为一位伟大的散文家和小说家,杨朔的小说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他的小说创作有助于推动文学创作的发展,拓展人们的文学观念和文化视野,在艺术和文化领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七、杨朔小说的文学评价杨朔的小说在文学评价上获得了高度评价,他的小说作为文学经典之一,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同样也被誉为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散文家和小说家。

杨朔杨朔散文选

杨朔杨朔散文选

杨朔杨朔散文选杨朔杨朔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作者简介杨朔,著名散文作家,1913年出生。

山东蓬莱人。

抗日战争前,曾就读于哈尔滨英文学校,后作过翻译和研究工作。

1938年,东北沦陷后,来到广州,写出以抗日为题材的中篇小说《帕米尔高原的流脉》,这是他的第一部小说。

1941年底,杨朔到延安,在中央党校学习。

日本投降后,到宣化龙烟铁矿与工人生活在一起,写出中篇小说《红石山》。

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华社特派记者,随军转战于晋察冀地区。

1949年北京解放后,调到中国铁路工会工作,写了中篇小说《锦绣山河》。

抗美援朝一开始,便随志愿军赴朝,创作了中篇小说《三千里江山》,在《人民文学》1952年10至12月号上连载。

1956年后,调到中国作家协会工作,多从事外交活动。

1958年后,转到“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并任多种职务。

1968年8月,遭林彪、“四人帮”迫害,不幸逝世。

杨朔创作多以散文为主,主要作品有:《万古青春》、《亚洲日出》、《海市》、《东风第一枝》、《生命泉》等散文集。

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杨朔散文选》。

内容概要香山红叶(节选)我们上了半山亭,朝东一望,真是一片好景。

茫茫苍苍的河北大平原就摆在眼前,烟树深处,正藏着我们的北京城。

也妙,本来也算有点气魄的昆明湖,看起来只像一盆清水。

万寿山、佛香阁,不过是些点缀的盆景。

我们都忘了看红叶。

红叶就在高头山坡上,满眼都是,半黄半红的,倒还有意思。

可惜叶子伤了水,红的又不透。

要是红透了,太阳一照,那颜色该有多浓。

我望着红叶,问:“这是什么树,怎么不大像枫叶,”老向导说:“本来不是枫叶嘛。

这叫红树。

”就指着路边的树,说:“你看看,就是那种树。

”路边的红树叶子还没红,所以我们都没注意。

我走过去摘下一片,叶子是圆的,只有叶脉上微微透出点红意。

我不觉叫:“哎呀~还香呢。

”把叶子送到鼻子上闻了闻,那叶子发出一股轻微的药香。

另一位同伴也嗅了嗅,叫:“哎呀~是香。

怪不得叫香山。

杨朔散文 杨朔、秦牧、刘白羽散文作家及其“创作模式”

杨朔散文 杨朔、秦牧、刘白羽散文作家及其“创作模式”

杨朔散文杨朔、秦牧、刘白羽散文作家及其“创作模式”在60年代初的散文复兴中,杨朔、秦牧、刘白羽被认为是成就突出、且对当代散文艺术作出贡献的作家。

他们的作品,分别构成了五六十年代散文写作的三种主要模式,在一个时期产生广泛的影响。

杨朔(注:杨朔(1913-1968),山东篷莱人。

30年代开始发表散文、小说。

抗日战争开始后,参加革命。

三四十年代的作品主要有《帕米尔高原的流脉》、《红石山》、《北黑线》等中短篇小说。

50年代初,写有表现朝鲜战争的通讯报告,和长篇《三千里江山》。

50年代中期以后,主要力量转向散文。

出版的散文集子有《海市》、《东风第一枝》、《生命泉》、《亚洲日出》等。

另有长篇《洗兵马》上卷。

)50年代中期发表《香山红叶》起,转向散文创作。

他的《雪浪花》、《荔枝蜜》、《茶花赋》等,在发表的当时,以及80年代的一段时间,被看作是当代散文名篇,选入各种选本和中学语文课本中。

拿着当诗一样写是他这个时期的创作追求。

我向来爱诗,特别是那些久经岁月磨炼的古典诗章。

这些诗差不多每篇都有自己新鲜的意境、思想、情感,耐人寻味,而结构的严密、选词用字的精炼,也不容忽视。

我就想:写小说散文不能也这样么?于是就往这方面学,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

(注:杨朔《东风第一枝?小跋》,作家出版社1962年版。

)他所讲究的诗意,包括谋篇布局的精巧、锤词炼字的用心,以及诗的意境的营造。

其中最重要的,其实是从一些东鳞西爪的侧影,烘托出当前人类历史的特征(注:杨溯《东风第一枝?小跋》,作家出版社1962年版。

)的那种思维和感情方式。

如见到盛开的茶花而联想祖国欣欣向荣面貌,以香山红叶寓示历经风霜、到老愈红的革命精神,将劳作的蜜蜂比喻只问贡献、不求报酬的劳动者等等。

在杨朔写作的年月,寻常事物,日常生活不具有独立的价值,只有寄寓、或从中发现宏大的意义,才有抒写的价值。

杨朔的散文,在贯彻这种从一切事物中提取宏大政治性主题的写作模式时,靠某种带有个人性特征的取材,也靠与古典散文建立的联系,给这种已显得相当僵硬的文体增加了一些弹性,使观念的表达,不至那么直接、简单。

2023年文学_杨朔《荔枝蜜》全文-荔枝蜜原文 杨朔

2023年文学_杨朔《荔枝蜜》全文-荔枝蜜原文 杨朔

2023年杨朔《荔枝蜜》全文-荔枝蜜原文杨朔杨朔《荔枝蜜》全文阅读杨朔的散文《荔枝蜜》,读后很受启发。

是啊,蜜蜂,“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

这东西就是又香又甜的蜂蜜,它是蜜蜂辛勤劳作的结晶,也是它奉献和给予的集中体现。

它给我们人类以深刻的启示。

蜜蜂是渺小的,在大自然中飞来飞去,从来不被人们重视,可它却有着自己的行动规律和奋斗目标。

它整日地忙碌着,辛勤地劳动着,哪里有花,它就出现在哪里,飞过去,又飞回来,默默地,一丝不苟地工作着,一直到死。

这精神,这品格,这现象,在我们人类社会中也有充分的体现。

你看,清洁工,为了能让人们在优美环境中生活工作,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打扫街道,可他们毫无怨言,他们是在奉献和给予啊!设计师为了让人们使用图案新颖、美观大方的日用品,为了让人们能住上称心如意的房屋,他们不惜放弃假日,潜心钻研,他们是在奉献和给予啊!人民教师,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他们废寝忘食,呕心沥血,粉笔染白了头发,钢笔描粗了皱纹,他们也是在奉献和给予啊!这种忘我工作、默默给予、无私奉献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真是太多了,举不胜举,他们都是我们的榜样,都具有蜜蜂一样的品质,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谁说蜜蜂渺小?它的工作是可贵的,它的劳动是无价的,它的形象是美好的,它的品德是高尚的!谁说劳动者平凡?没有他们,便没有了世界,没有了生活;没有了他们,便没有了创造,没有了发展!建设四化,富强祖国,正需要这些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无私奉献、默默给予的人们。

这就是小小蜜蜂奉献和给予的精神对我们的有益启示!杨朔的散文《荔枝蜜》,读后很受启发。

是啊,蜜蜂,“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

这东西就是又香又甜的蜂蜜,它是蜜蜂辛勤劳作的结晶,也是它奉献和给予的集中体现。

它给我们人类以深刻的启示。

蜜蜂是渺小的,在大自然中飞来飞去,从来不被人们重视,可它却有着自己的行动规律和奋斗目标。

从《荔枝蜜》看杨朔散文的虚幻美

从《荔枝蜜》看杨朔散文的虚幻美

从《荔枝蜜》看杨朔散文的虚幻美艺术作品中的美通常有两种情形:一是根植于生活深处的真实美,一是滋生于观念和理想的虚幻美。

我国当代著名散文家杨朔的散文无不洋溢着美感,而这种美感却是滋生于观念和理想的虚幻美。

这一闪光点在他的代表作之一《荔枝蜜》中得到了集中体现。

此散文处处都显现着一种奇特的幻觉与玄妙的美感。

一、《荔枝蜜》中的虚幻美《荔枝蜜》中,许多地方都运用梦幻般的形象表现艺术的含蓄。

我总觉得,那里面似乎蕴蓄着一股迷人的空气,一股不绝如缕的想象力,委实像梦幻一般,具有引人的魅力。

文中,写荔枝蜜:“就是那么一股甜香,……你会觉得生活都是甜的呢。

”一段话,就已经足以使人心醉了。

又如:我想起一个问题,就问:“可是呢,一只蜜蜂能活多久?……自己就悄悄死在外边,再也不回来了。

”在这里,有一根轻柔的细丝,一股深情厚意,缓缓地传送着。

说的虽是蜜蜂,它的精神该有多么崇高,也不期然地让人对这个小生物产生出无限怀念的感情来,但是,很自然地又让人想起我们勤劳不息的可爱的劳动人民,自然,这种联想是毋须作家去说出来的,读者也会自然而然地明白的。

在参观养蜂场时,作者更感受到了蜜蜂的勤劳和无私,彻底改变了作者对蜜蜂的“成见”:“多可爱的小生灵啊!……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透过荔枝树林,……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

”作者由眼前的辛勤劳作的蜜蜂,又透过荔枝树林,望到了田野里正在用劳力建设自己生活的农民。

这样,作者自然而然地就把蜜蜂和劳动人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作者由参观养蜂场,听到老梁的介绍,通过蜜蜂的“劳”与“酬”的对比,蜜蜂的“善”与大黄蜂的“恶”的对比,蜜蜂的寿命之短与贡献之大的对比,作者了解到蜜蜂的忘我劳动、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之后,油然而生地对蜜蜂产生了由衷的赞叹。

但作者写蜜蜂,“用意却在以蜂喻人,譬如水田里的农民、养蜂员等,赞美他们为建设新生活所表现出来的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精神”。

作者在此凸现的是普通劳动者的美。

《茶花赋》结构解读

《茶花赋》结构解读

《茶花赋》结构解读作品分析:文学艺术不是作家胸臆的直抒,它是创作者借助于形象对外象事物及主体情绪的一种整体意蕴的组合,就此而言,艺术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杨朔的著名散文《茶花赋》正是这样一种通过结构组合传达整体意蕴的艺术。

倘若仅就外在线索分析《茶花赋》,这篇不足一千七百字的散文,结构极其简单。

作家写“我‟由看茶花之美联系到创造美的人,最后妙笔一转,将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比作“童于面茶花”,于是有读者认为,《茶花赋》看似写景,实乃写人,“作者抒写了茶花虽美,莫过于育花人的心灵美……作者一方面赞美茶花,一方面引导着人们去认识辛勤培养茶花的园丁。

”此种解读自有文本依据,但是它无法回答:作者为什么在散文的开首时说想请一位丹青妙手“画出祖国的面貌特色”,而在结尾时用“童子面茶花”作比象征“祖国的面貌”以与开首呼应?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从《茶花赋》的开首,不难看出这篇散文的中心题旨在于赞美祖国,因此作者选择多种角度力求结构出祖国的美貌。

首先,作者着意的是祖国的自然美。

这其中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是泛写,即对早春昆明繁花争艳的自然景观的描绘,它由诸种梅花以及白玉兰、迎春花构成一幅花深似海的“春色图”,第二层是特写,即对“锦上添彩”的…茶花”的浓笔重抹。

这里“茶花”在文本中具有双重意义,其一是为自然景观“锦上添彩”,其二是为作者接下来的行文意图创造自然过渡的契机。

果然,作者沉吟道:“茶花是美啊,凡是生活中美的事物都是劳动创造的。

”于是,作者转而赞颂祖国的人美,进而对园丁普之仁进行重点描写,“普之仁”无疑是普通的劳动人民的代称。

作者情绪盎然,浓笔写意,由普之仁的相貌特征展开抒情联想,回答了“美是如何创造出来的”。

行文至此,已见佳境,前文所及他人观点正是出于到此为止的文本结构。

一个实在不容忽视的文本细节是:作品中无论是写自然美,还是写人美,均是作者亲眼目睹,是实笔描写,而关于自然美的另一奇观“童子面茶花”的交待,则是普之仁口述的,属作者耳闻,是虚笔描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朔的散文作品有《荔枝蜜》、《樱花雨》、《香山红叶》、《泰山极顶》、《画山绣水》、《茶花赋》、《海市》、《铁骑兵》等。

杨朔是当今文坛一再精辟阐述散文诗化理论并认真实践卓有成效的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散文作家。

杨朔(1913年4月28日-1968年8月3日),原名杨毓晋,字莹叔,山东蓬莱人,中国作家。

1929年毕业于哈尔滨英文学校,1939年参加八路军,1942年7月到达延安,参加了延安文艺界协会,而后进入中央党校学习。

期间先后发表了《月黑夜》、《大旗》、《霜天》等短篇小说。

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创作了中篇小说《红石山》。

1946年秋以随军记者身份参加了平津等战役,创作了中篇小说《北线》。

新中国成立后,杨朔任中华全国总工会文艺部长。

1959年回到老家蓬莱访问,写下了《蓬莱仙境》、《海市》等散文。

1968年8月3日服安眠药自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