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形象概述
媒介形象: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的关键环节
媒介形象: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的关键环节1. 引言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和声誉的集中体现,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社会,媒介成为了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的关键环节。
媒介通过各种手段,如新闻报道、广告宣传、社交媒体等,对外界传递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本文将从媒介形象对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的重要性、媒介在不同方面对于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的作用以及如何提高媒介形象以提升国家形象等方面展开探讨。
2. 媒介形象对于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的重要性2.1 媒介作为信息传递工具媒介通过新闻报道、广告宣传等手段将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向外界进行广泛宣传。
这些信息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外界对该国家及其人民的认知和评价。
2.2 媒介作为舆论引导者媒体可以引导舆论,通过选择报道内容以及表达方式来影响人们对一个特定事件或问题的看法。
国家可以利用媒介来引导舆论,塑造自己的形象,以符合国家自身的利益和目标。
2.3 媒介作为文化传播者媒介不仅仅传递政治和经济信息,也传播文化和价值观念。
通过媒介的文化传播,国家可以向外界展示自己的独特文化和价值观念,从而增强国家形象。
3. 媒介在不同方面对于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的作用3.1 政治方面媒介通过报道政治事件、领导人访问等方式对外界展示一个国家政治体制的稳定性、领导人能力等特点。
同时,在处理与其他国家关系时,媒体也可以通过报道方式来塑造一个友好、合作的外交形象。
3.2 经济方面媒体在经济方面对于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报道经济发展成果、吸引外资等方式,可以向外界展示一个繁荣、稳定的经济环境,并吸引更多投资者。
3.3 文化方面媒体在文化方面也能够对于国家形象起到积极作用。
通过宣传国家的传统文化、文化产业等,可以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提升国家形象。
4. 如何提高媒介形象以提升国家形象4.1 加强媒体监管加强媒体监管可以确保媒体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避免出现虚假报道和偏见。
媒介形象的消极和积极
媒介形象的消极和积极
媒介形象可以对个人、群体、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可以产生消极的影响。
积极方面,媒介的宣传或报道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世界、拓展视野、增强文化共识,促进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
例如,报道社会公益事件,呼吁人们关注并参与其中,既可以帮助解决社会问题,也可以引导人们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
但是,媒介形象也有消极的一面。
媒体的虚假宣传、夸张报道、刻意煽动等行为可能会误导受众,甚至会带来负面影响,导致社会焦虑和不良行为。
例如,某些新闻媒体经常散布虚假信息,容易引发社会恐慌、谣言传播等问题;而一些电影、电视剧的暴力内容、低俗表现、过度色情、恶意娱乐等也可能会对未成年人产生负面影响,挑战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因此,我们在接受媒介形象的过程中需要保持理性判断,善于分辨是非,拒绝低俗、暴力、恶意等负面影响,向着健康、积极、有益的方向发展。
媒介中的女性形象
1、媒介在表现女性形象时存在一些固有的刻板的观 点 在传统理念里,男性特征常常被归结为“精神的、 理性的、勇猛的、富于攻击性的、独立的、立志的、 客观的、擅长抽象分析思辨的”,而女性特征则被归 结为“肉体的、非理性的、温柔的、母性的、依赖的、 感情型的、主观的、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的”。刻板印 象主要分为:女性成为相当一部分男性视觉欲望的客 体;女性往往被表现成私人领域的主角。
而在电影电视剧中女性大都属于男性的私人领域在政治经济法律的高层it精英就是属于男性的领域而女性则成了在家贤惠相夫教子为了家庭牺牲自己的理想即使拥有自己的事业也要以家庭为主在电影和电视剧中刻画的女强人形象幸福的没有几个要么就是家庭破裂要么就是孩子变成了玩世不恭的人女性变成了依附男人的角色这种女性媒介的形象都对女性存在在一定的歧视女性变成了男性私人领域的主角继而当然能当然随着低俗文化电影的出现在涉及一些情色电影中很明显的存在着一定程度对女性的歧视
什么是女权主义?
女性主义(女权运动、女权主义)是指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 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在对社会关系进行批 判之外,许多女性主义的支持者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 以及推动妇女的权利、利益与议题。 女性主义理论的目的在于了解不平等的本质以及着重在性别 政治、权力关系与性意识(sexuality)之上。 我们的见解是:过去的女权主义遵守一系列生活信条,包括 特定的穿着和言行,而如今赋予女性最重要的权力就是,给 她们我行我素的自由,这是一种‘混搭女权主义’,女性可 以只选择自己需要关注的部分,展现女性独特的魅力,将视 野扩展涉及到文化、艺术等各个人文的领域。
当前媒介中女性形象总体来说是趋于正面化的, 在当今社会女性的地位有了显著的提高,媒体也 以一种正确的、理性的角度解读女性。在小说、 电视、电影等作品中女性的形象往往很分明,好 坏皆有。在新闻报道中,女性比男性少见,女性 所扮演的角色也不及男性多样,男性在经济新闻、 政治新闻中扮演的角色较多,女性则在社会性新 闻、娱乐新闻中出现较多。在媒介中的广告中, 女性则占据了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比例,广告中 男性的审美标准占据着主导地位,女性在广告中 常以轻松、快乐的形象出现。
媒介形象系统论
媒介形象系统论媒介形象系统论媒介形象系统论是一种理论框架,用于解释和分析媒体对社会和个体影响的方式和过程。
它试图揭示媒体的形象如何构建、传播和被接受,以及这些形象如何与社会和个体的观念、态度和价值观相互作用。
媒介形象系统论旨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媒体的力量和影响,以及人们如何在媒体的影响下构建自身认知体系。
媒介形象系统论的基本假设是媒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多个组成部分组成,包括媒介机构、制作团队、信息传播渠道、观众群体等。
这些组成部分相互作用,构成了媒介形象的生态系统。
媒体通过制作和传播信息来构建形象,而观众通过接受和解读信息来接受和内化这些形象。
媒介形象系统论认为,媒体形象对观众产生影响的方式是多维度和多层次的。
首先,在媒介形象系统中,媒介机构和制作团队扮演着重要角色。
他们决定了哪些信息被制作和传播,以及如何呈现这些信息。
他们通过策划、拍摄、剪辑等过程创造了各种形象,包括个人形象、社会形象、产品形象等。
这些形象通过广告、电视剧、电影、新闻报道等媒介渠道传播给观众。
其次,观众在接受媒体形象时发挥着主动作用。
观众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和价值观对媒体形象进行接受、解读和评价。
观众的理解和感知受到个人特质、社会背景、文化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不同观众对相同形象的接受和解读可能会有差异,这也表明媒介形象的接受是一个相对主观和多元化的过程。
此外,媒介形象系统论还强调了媒介形象与社会和个体观念、态度和价值观之间的相互作用。
媒体通过传播形象,塑造了社会的价值观和观念体系。
观众在接受和解读媒体形象的过程中,同时也通过个体的认知和评价重新构建了社会的观念和态度。
这种相互作用导致了媒体形象对社会和个体意识形态的塑造和再塑造。
媒介形象系统论对我们理解媒体的力量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它提醒我们媒体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渠道,而且在社会和个体认知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媒介形象系统论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媒体对社会和个体的塑造和影响,更加准确地评估媒体的价值和作用。
《传统媒体“空巢青年”媒介形象研究》范文
《传统媒体“空巢青年”媒介形象研究》篇一一、引言在数字化和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传统媒体面临着巨大的变革与挑战。
其中,“空巢青年”这一社会现象逐渐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通过对传统媒体中“空巢青年”媒介形象的研究,探讨其形成原因、传播特点及社会影响,以期为媒体报道和社会认知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研究背景“空巢青年”是指在大城市中独立生活、工作,因生活压力大、社交圈狭窄等原因,导致亲情缺失、社交孤独的青年群体。
这一现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社会的某些问题,引起了传统媒体的广泛关注。
三、“空巢青年”媒介形象的构成在传统媒体中,“空巢青年”的媒介形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生活状态:表现为孤独、宅家、社交圈狭窄等特征,呈现出一种“孤独空巢”的形态。
2. 心理状态:内心焦虑、情感需求无法满足,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和抑郁感。
3. 社会环境:反映出城市化进程中的高房价、竞争压力等问题,以及亲情缺失、家庭关系疏远等社会现象。
四、“空巢青年”媒介形象的成因“空巢青年”媒介形象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变迁: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竞争压力增大,导致青年人生活状态和价值观的改变。
2. 媒体报道:传统媒体对“空巢青年”现象的报道往往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和偏见,从而影响公众的认知。
3. 文化背景:现代社会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改变,使得青年人对亲情、友情的认知和需求发生变化。
五、“空巢青年”媒介形象的传播特点“空巢青年”媒介形象的传播特点主要表现为:1. 广泛性:通过传统媒体的广泛传播,使得“空巢青年”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2. 深度性:媒体报道往往深入剖析“空巢青年”的内心世界和社会背景,引发公众的共鸣和思考。
3. 情感化:媒体在报道中往往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使得“空巢青年”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明。
六、“空巢青年”媒介形象的社会影响“空巢青年”媒介形象的社会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引发社会关注:通过传统媒体的报道,使得“空巢青年”现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促进了社会对这一现象的认知和了解。
《2024年明星运动员媒介形象的全媒体塑造策略研究——以李娜的“大满贯”参赛经验为例》范文
《明星运动员媒介形象的全媒体塑造策略研究——以李娜的“大满贯”参赛经验为例》篇一一、引言在信息时代,媒体对于明星运动员的塑造和传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以中国网球明星李娜的“大满贯”参赛经验为例,深入探讨全媒体环境下明星运动员媒介形象的塑造策略。
李娜作为中国乃至全球的体育明星,其媒介形象的构建不仅体现了体育精神,也反映了全媒体时代下体育传播的特殊性。
二、李娜的媒介形象概述李娜的媒介形象,是通过各类媒体平台(包括电视、网络、报纸等)的报道、宣传和公众认知共同形成的。
她的形象不仅仅是一个运动员,更是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不懈奋斗的体育精神的代表。
她的形象经历了从初步建立到逐步完善的转变,在国内外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三、全媒体环境下李娜媒介形象的塑造策略(一)多元媒体的整合运用全媒体时代下,信息的传播不再局限于单一媒体,而是通过多媒体平台的整合运用来实现。
对于李娜的媒介形象塑造,不仅需要在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上进行宣传,还需要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体进行传播。
通过多渠道、多角度的传播,使李娜的形象更加立体、全面。
(二)正面形象的积极构建在塑造李娜的媒介形象时,应注重正面形象的构建。
通过报道她的训练日常、比赛经历、公益活动等,展现其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同时,也要注意避免过度炒作和负面新闻的影响,保持其正面形象的纯洁性。
(三)互动性传播策略的运用在全媒体时代,互动性是传播的重要特征。
通过与粉丝的互动、参与公益活动等,增加李娜与公众的互动性,使她的形象更加亲近和可信。
此外,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收集公众对李娜形象的反馈,及时调整传播策略。
四、李娜“大满贯”经验对媒介形象塑造的影响李娜在获得“大满贯”的过程中,其媒介形象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和提升。
她的坚韧不拔、永不言弃的精神成为了公众学习的榜样。
同时,“大满贯”的经历也使她的形象更加立体和丰富,为她的媒介形象塑造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和角度。
偶像明星媒介形象的呈现与建构——以蔡徐坤为例
偶像明星媒介形象的呈现与建构——以蔡徐坤为例一、蔡徐坤的媒介形象呈现蔡徐坤是一位备受年轻粉丝喜爱的偶像明星。
他通过多种媒介平台,如综艺节目、音乐作品、社交媒体等,展示自己的形象。
起首,他在综艺节目中呈现了乐观向上、阳光健康的形象。
无论是《偶像练习生》仍是《青春有你》,蔡徐坤都表现出专业、勤勉、努力的态度,引发了观众的共鸣。
其次,他通过音乐作品传递个人情感和态度。
例如他的歌曲《Lover》中表达了对单曲循环的执着和坚守;《Wait Wait Wait》传递出对于将来的期待和追求。
此外,他在社交媒体上乐观与粉丝互动,展示了亲和力和与粉丝的紧密联系。
二、蔡徐坤形象的建构1. 通过媒介和事件塑造偶像形象媒介不仅通过发布蔡徐坤的音乐作品和综艺节目来构建他的形象,还通过一系列事件来推动他的形象建构。
比如,蔡徐坤成为第一位在Times广场上亮相的中国偶像,成为国际著名度的象征,从而塑造出坚持梦想、敢于挑战的形象。
另外,由于他在参与综艺节目时呈现出的优秀才华和亲和力,引起了浩繁媒体的瞩目,从而进一步推动了他形象的建构。
2. 媒体包装对形象的塑造媒体在偶像明星形象的建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蔡徐坤的形象塑造得益于团队精心的包装筹划和媒体宣扬。
为了宏扬他的正能量和健康形象,媒体更允诺报道蔡徐坤参与公益活动、助人为乐的事迹,从而激发观众的赞扬和喜爱。
同时,媒体亦有选择性报道,并控制形象的曝光度和舆论导向,以达到塑造纯净、阳光健康形象的目标。
三、媒介在偶像明星形象建构中的作用1. 形象符号化媒介通过丰富多元的表达方式,将偶像明星的形象符号化。
蔡徐坤形象的符号化体此刻综艺节目、音乐作品、时尚代言等多个方面。
观众可以通过这些符号化的表达方式更好地理解和认同偶像明星。
2. 媒介排斥机制媒介的排斥机制也对偶像明星形象的建构产生影响。
媒介对于一些与偶像明星形象背离的负面报道和八卦发生者进行压制和排斥。
这种机制旨在维护偶像明星的良好形象,促使偶像明星形象更好地呈现给观众。
消费文化视域下小红书女性媒介形象
本研究将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分析、深度访谈、问 卷调查等,以全面了解小红书女性媒介形象的塑造过程和特点。
02
消费文化与女性媒介形象 概述
消费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 消费文化的定义:消费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以商品和服务的消费为对象,以文化消费为中 心,以大众传媒为载体,以市场运作机制为基础,以满足人们的审美、娱乐、情感等需求为目的的一种特 殊的文化形态。
运动健康
运动健康是品质生活中的重要一环,小红书的女性用户分享着自己的健身经验、运动心得和健康饮食,倡导着健康向上的 生活方式。
消费观念的传播者
消费观
小红书的女性用户在消费观念上有着独特的见解,分享着理性消 费、品质消费和绿色消费的理念,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念。
购物心得
小红书的女性用户分享着自己的购物心得、折扣信息和使用体验 ,为消费者提供了一站式的购物指南和服务。
需要注意的是,女性媒介形象在消费 文化中的呈现并非是单一的、刻板的 印象,而是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不 同的媒体和品牌在塑造女性媒介形象 时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和呈现方式,同 时也会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进行差异 化的传播。因此,我们需要对女性媒 介形象进行具体分析和研究,以揭示 其在消费文化中的真实面貌和作用。
女性媒介形象的概念和类型
女性媒介形象的概念
女性媒介形象是指通过大众传媒所呈现出的女性形象,包括女性的外貌、性格、行为、价值观念等各个方面。
女性媒介形象的类型
女性媒介形象的类型多样,主要包括传统女性形象、现代女性形象、独立女性形象、依附男性形象等。传统女 性形象强调柔弱、依赖、顺从等特质;现代女性形象强调自主、独立、进取等特质;独立女性形象强调自我实 现、追求自由、独立思考等特质;依附男性形象则强调依赖男性、追求物质享受等特质。
关于媒介形象的文献综述
关于媒介形象的文献综述媒介形象是指媒体通过传播内容、报道方式、与公众的互动等形式所塑造的形象。
媒介形象对于个体、团体、品牌、政府等来说都具有重要影响力,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公众对于相关对象的认知、评价和态度。
以下是关于媒介形象的一些文献综述:1. Austin, E.W., & Pinkleton, B.E. (2001). Strategic public relations management: Planning and managing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campaigns. Mahwah, NJ: Erlbaum.这本书重点讨论了公关管理和策划有效的沟通活动,其中包括了媒介形象管理的方法和原则。
2. Nguyen, T., & Western, M. (2017). Portrayals of older people in Google advertising: 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pproach. Journal of Aging Studies, 41, 79-89.这篇研究通过对Google广告中对老年人形象的描绘进行批判性话语分析,探讨了媒体广告对老年人形象的建构和影响。
3. Heath, R. L., & Bryant, J. (2000). Human communica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Concepts, contexts, and challenges. Mahwah, NJ: Erlbaum.这本书是关于人类沟通理论和研究的综合性教材,其中涵盖了媒介形象塑造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
4. Van Gorp, B. (2007). The constructionist approach to framing: Bringing culture back i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57(1), 60-78.这篇文章提出了建构主义的框架理论,通过文化的角度来解读媒介对事件和议题进行的表达和处理,从而引发公众对相关形象的反应。
媒介形象系统论
媒介形象系统论一、本文概述在数字化时代的浪潮下,媒介形象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力与日俱增。
媒介形象系统论作为一种研究媒介形象的理论框架,为我们理解和分析媒介形象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媒介形象系统论的基本概念、核心要素及其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价值,以期对媒介形象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媒介形象系统论不仅关注媒介如何塑造和呈现形象,还注重这些形象如何影响受众的认知和行为。
本文将首先梳理媒介形象系统论的发展历程和理论基础,阐述其核心观点和研究方法。
接着,本文将分析媒介形象系统论中的关键要素,包括媒介、形象、受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探讨媒介形象系统论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实践,如新闻传播、广告营销、社会舆论等。
通过对媒介形象系统论的深入研究和应用实践的分析,本文旨在揭示媒介形象背后的深层逻辑和社会意义,为媒介形象的优化和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也期望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和实践者对媒介形象系统论的关注和探讨,共同推动媒介形象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媒介形象系统的理论基础媒介形象系统的研究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
其核心理论来源可以追溯至符号学、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以及信息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符号学理论为媒介形象系统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视角。
符号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媒介通过符号传递信息,塑造形象。
媒介形象是符号的集合,这些符号经过编码和解码的过程,形成特定的意义,进而影响受众的认知和态度。
传播学理论为媒介形象系统提供了传播机制和效果的研究框架。
媒介作为信息的传播者,通过特定的传播渠道和方式,将形象传递给受众。
这些形象如何被受众接收、解读和记忆,是传播学关注的重点。
媒介形象系统需要研究媒介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形象传播的效果。
社会学理论为媒介形象系统提供了社会背景和文化语境的分析工具。
媒介形象不仅是个人或事物的再现,也是社会文化的反映。
基于建构视角的媒介形象研究
基于建构视角的媒介形象研究媒介形象是指媒体展现的特定主题、事件或对象的形象,它是通过媒介传播和呈现出来的。
媒介形象不仅仅是简单的图像或描述,更是通过媒体对特定对象进行了塑造和构建,这种塑造和构建有时是真实的,有时是虚构的,因此媒介形象的研究需要建构主义视角的深入探讨。
本文将结合建构主义理论,对媒介形象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对观众认知和价值观的影响。
建构主义视角认为,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是通过语言、符号和其他媒介进行的,因此人们对世界的理解是被社会和文化的建构所影响的。
在媒介形象的研究中,建构主义视角强调媒体的建构和塑造作用,媒介形象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受到媒体和受众共同塑造的结果。
媒介形象是媒体对特定对象进行的塑造和构建。
媒体通过选择、编辑、排列、强调等手段来呈现特定对象,从而构建出特定的媒介形象。
这种构建不仅仅是对对象的直观呈现,更是对对象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了诠释和解释。
新闻报道中对事件的选择、角度的设定、语言的运用等都会对事件的形象进行塑造和构建。
媒介形象是媒体与受众共同建构的结果。
媒介形象并不是由媒体单方面决定和塑造的,而是由媒体和受众之间的交互和互动共同建构的结果。
媒体呈现了特定的媒介形象,而受众则通过对媒介形象的理解和解读,对媒介形象进行了再建构和再塑造。
媒介形象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变动和重新建构的状态中。
媒体建构的媒介形象对受众的认知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影响。
媒体呈现的媒介形象不仅仅是对特定对象的直观呈现,更是对特定对象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了诠释和解释。
受众通过媒体对特定对象的呈现和解释,对特定对象的认知和理解也就受到了影响。
媒体建构的媒介形象还会影响受众的价值观,改变其对特定对象的态度和行为。
基于建构主义视角的媒介形象研究,需要重点关注媒体的媒介形象塑造和构建过程,媒体建构的媒介形象对受众的认知和价值观的影响,以及受众对媒体建构的媒介形象的再建构和再塑造。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媒介形象的本质和影响,为媒介形象的研究和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社会性别视角下女性媒介形象——以《我的姐姐》为例
社会性别视角下女性媒介形象——以《我的姐姐》为例社会性别视角下女性媒介形象——以《我的姐姐》为例引言电影作为一种强大的媒介形式,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塑造力,对人们的观念和价值观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电影中,女性形象往往成为关注的焦点之一。
影片《我的姐姐》,凭借其感人的故事情节和卓越的演技,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
本文将以社会性别视角为出发点,分析《我的姐姐》中的女性媒介形象,探讨其所传递的意义和影响。
一、女性角色的塑造《我的姐姐》是一部以家庭为背景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女主角在父母去世后照顾弟弟的故事。
这个女主角,既是姐姐、女儿,也是一位职场女性。
影片通过她的坚强、勇敢和无私,塑造了一个典型的女性形象。
1.1 女性的家庭责任影片中的女主角,在父母去世后主动承担了照顾弟弟的责任。
她在家庭中起到了一个替代父母的角色。
她不仅要充当照顾者,还要承担经济支持家庭的责任。
这展现了女性在家庭中的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精神。
1.2 女性的职场角色除了家庭责任,女主角在影片中还是一位职场女性。
她在工作中展现了坚韧的精神和敬业的态度。
她通过努力工作,为自己和弟弟创造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这表达了现代女性在职场中展现才华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
二、女性的挣扎与成长影片中的女主角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正是这些挣扎与成长,使她更加坚强和成熟。
2.1 家庭战斗的心理反抗女主角承担了照顾弟弟的巨大责任,但她并没有放弃自己对幸福的追求。
影片中通过女主角的心理独白,展现了她内心的挣扎与矛盾。
她试图在照顾家庭的同时,找回自己的自由和幸福。
2.2 职场困境的坚持与成长为了更好地照顾弟弟,女主角决定辞去自己工作中的经理职位,降为普通员工。
她选择了更加忙碌却收入更高的工作,以支撑起家中的重担。
这表达了女性为了家庭奉献和牺牲的精神。
同时,在新的工作环境中,女主角展现了顽强的精神和敬业的态度,最终获得了认可和成长。
三、女性形象的现实意义影片《我的姐姐》通过展现女主角的故事,传递了一系列有关女性的现实意义。
第七讲 媒介形象
五、CIS与媒介形象塑造 与媒介形象塑造
CI与 (一)CI与CIS CIS的构成要素 (二)CIS的构成要素 CIS的形象塑造功能 (三)CIS的形象塑造功能 (四)媒介理念识别系统的导入 (五)媒介行为识别系统的导入 (六)媒介视觉识别系统的导入
(一)CI与CIS 与
CI即 Identity的缩写 的缩写, 企业识别” CI即Corporate Identity的缩写,意为 “企业识别”, 指企业标志、商标、包装等的统一化的图形和文字符号。 指企业标志、商标、包装等的统一化的图形和文字符号。实际 上就是视觉识别。 上就是视觉识别。 CI概念最早产生于美国,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 CI概念最早产生于美国,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 概念最早产生于美国 1956年最先导入CI,取得成功。 年最先导入CI 于1956年最先导入CI,取得成功。其视觉符号从早期蓝色的 地球标志的“IBM”,1997年随着网络时代来临 年随着网络时代来临, 地球标志的“IBM ,1997年随着网络时代来临,变成了红色 business),2004年这 ),2004 的“e”,代表网络的“新经济”(e-business),2004年这 ,代表网络的“新经济” 个又被以一个中间写有白色“ON”字的红色按纽为特征的符号 个又被以一个中间写有白色“ON 字的红色按纽为特征的符号 所代替,它象征其“随需而变”的企业服务, 所代替,它象征其“随需而变”的企业服务,如同惠普广告中 的“+”,它是一种简约的品牌提示。 ,它是一种简约的品牌提示。 CIS,即英文Corporate System的缩写 的缩写。 CIS,即英文Corporate Identification System的缩写。 企业识别系统” CIS的出现 的出现, 指“企业识别系统”。CIS的出现,使企业在形象塑造上摆脱 了单纯依赖视觉差别设计的传统做法,将其扩展为企业整体的、 了单纯依赖视觉差别设计的传统做法,将其扩展为企业整体的、 系统的、全方位的、多角度的经营技法。 系统的、全方位的、多角度的经营技法。
关于媒介形象的研究
关于媒介形象的研究媒介组织本身形象和媒介中传播者形象是国内外学者在媒介形象研究中的焦点。
媒介形象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最早出现于上世纪60年代,国外学者首先对这一概念展开了研究。
对媒介形象与社会现实之间关系的探讨是早期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维度。
Trenaman和Mc Quail(1961)关注到当时正在进行的英国政治大选,使用量化方法对电视媒介中政治人物的媒介形象展开研究,他们发现短时间内选民的态度不会被组织的媒介形象过分影响。
Chomsky(2002)等通过分析美国政府的政治宣传模式,认为公共意识是媒介宣传出来的而非民众本意,这种公共意识和现实并不能完全相符。
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李普曼所提出的“媒介形象和现实并不相符,拟态环境存在”的观点。
近年来,国外对媒介形象的研究更关注对群体的研究,尤其是对女性、黑人等特殊群体的研究。
Moffitt(2001)将霸权主义理论作为研究框架,发现1990年—1999年间英美报纸中男性黑人运动员的形象正在朝着积极和多样的方向发展,较之以往,其形象中的负面色彩逐渐被弱化。
Fedorov(2018)研究了苏联、俄罗斯和西方电影中的青少年形象,研究发现尽管存在国家政治经济、意识形态、文化背景的差异,电影中对青少年的形象塑造依然具有极大相似性,媒介对青少年的形象呈现依然存在刻板印象。
国内学者对媒介形象的研究聚焦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宏观上以国家、城市、政府形象为主;中观层面上测量了平面媒体、视听媒体等不同媒介形态下媒介形象的差异;微观层面则更加关注社会群体的媒介形象。
本文要研究的春晚中的运动员形象属于视听媒体中的微观层面研究。
在中观层面上,国内学者主要对平面媒体、视听媒体和新媒体中的媒介形象进行了研究。
朱天、唐婵(2016)对2015年度《新闻联播》中的“典型人物报道”进行了分析,发现在典型人物报道中的人物信息仅仅是第一层,报道的关键价值在于符号元素、身份观念信息背后的意义构建。
“80后”媒介形象分析
“80后”媒介形象分析摘要:这个世界,有这么一小撮人,打开报纸,撰写的是他们的消息,打开电视,报道的是他们的消息,街头巷尾,议论的是他们的消息,仿佛世界是为他们准备的,他们仿佛能够呼风唤雨,无所不能。
这一小撮人,开始步入而立之年,这一小撮人,就是当今社会褒贬不一的“80后”。
本文以媒介对“80后”现象的讨论为基础,分析“80后”在媒介评论中的定位及其变化,并认为唯有在一个反复认知的过程中,才能完整地对“80后”群体形象进行构建。
关键词:80后;群体刻板印象;媒体;重塑一、“80后”概念剖析起先,“80后”一词是以文学词汇的形式出现,它最早的定义是“指一批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正在尝试写作的文学爱好者,他们代表着中国当代文学最年轻的力量。
这批年轻人由于生活环境和人生经历相同或相近,写作手法先锋、前卫,颇受同辈人的欢迎,拥有众多的读者群,被归纳为一种‘现象’,于是便有了‘80后’作家、‘80后’诗人、‘80后’写手等称谓。
由这一群体逐渐沿用到整个社会人群”[1]。
这群人与西方社会学者认定的“X一代”,“Y一代”相类似,在中国,“80后”现象也已经成为社会学者所讨论的重点话题之一。
这一代人享受这改革开放的胜利成果,先进技术带来的巨大转变,计划生育使其不再像“70后”,“60后”甚至更早的人们那样有数个兄弟姐妹,不再是“反右”、三年大饥荒、“文革”与“上山下乡”,不再是夫妻相疑、父子决裂的人伦惨剧。
在改革开放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大前提下,“80后”接受大量的西方思想,导致信仰或精神多元,在电脑,网络的普及下,接受者全世界各地的文化熏陶和思想灌输,又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施行和贯彻,“80后”很少有兄弟姐妹,有自己独立的生活和学习空间,被父母过度重视和宠爱,形成与“70后”,或“60后”截然不同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
“80后”在一些人的眼中被看作是“垮掉的一代”。
其特点被众多的贬义词所概括。
例如,“啃老族”、“飞特族”、“月光族”、“毕婚族”、“宅男宅女”,在媒体放大功能的掩饰下,“80后”的媒介形象就被一一贴上了标签:自以为是、好高骛远、自私自利、无责任感、娇生惯养、追求物质、崇洋媚外、感官享受、道德观念弱、心理承受能力差、颓废、狂妄、自私等。
媒介形象名词解释
媒介形象名词解释媒介形象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涉及到多个方面和层次。
以下是对媒介形象名词解释阐述:一、媒介形象的定义媒介形象是指媒介在公众心目中的印象、认知和评价。
它是由媒介的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效果等多个方面共同塑造的。
媒介形象不仅反映了媒介自身的特点,也反映了公众对媒介的认知和期望。
二、媒介形象的构成传播内容:传播内容是媒介形象的核心。
它包括新闻报道、广告、娱乐节目等。
传播内容的质量、真实性、公正性等都会影响公众对媒介的认知和评价。
传播方式:传播方式是指媒介如何向公众传递信息。
它包括传播渠道、传播速度、传播范围等。
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和有效性也会影响公众对媒介的认知和评价。
传播效果:传播效果是指媒介传播信息后对公众产生的影响。
它包括公众对信息的接受程度、理解程度、记忆程度等。
传播效果的好坏也会影响公众对媒介的认知和评价。
三、媒介形象的塑造媒介自身的努力:媒介自身需要不断提高传播内容的质量,加强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和有效性,提高传播效果,从而塑造良好的媒介形象。
公众的认知和期望:公众对媒介的认知和期望也会影响媒介形象的塑造。
如果公众认为媒介传播的信息真实可靠、公正客观,那么媒介形象就会得到提升;反之,如果公众认为媒介传播的信息虚假失实、偏颇片面,那么媒介形象就会受到损害。
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也会影响媒介形象的塑造。
例如,社会舆论、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等都会对媒介形象的塑造产生影响。
四、媒介形象的重要性塑造品牌形象:良好的媒介形象可以提升媒介的品牌形象,增强公众对媒介的信任度和好感度,从而增加媒介的市场份额和影响力。
引导社会舆论:作为社会舆论的重要载体,媒介的形象对于引导社会舆论具有重要作用。
良好的媒介形象可以传递正能量,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观,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推动文化发展:作为文化的重要传播者,媒介的形象对于推动文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良好的媒介形象可以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推动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的发展。
浅析湖南卫视的媒介形象塑造
浅析湖南卫视的媒介形象塑造作者:王楠楠来源:《活力》2015年第05期电视在我国的发展从稀有到普及伴随了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时间,其间电视台的数目是越来越多。
在众多省级卫星频道中,湖南卫视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湖南卫视,自1997年1月1日湖南电视台第一套节目正式通过亚洲2号卫星传送以来,成绩斐然,一路领跑,在国内一度引发“湖南电视现象”的热议。
一、媒介形象的界定“形象”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状或姿态;文艺作品中创造出生动具体的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由此可以看出,关于媒介形象,一般包含两个维度:一是社会中某个具体的个体或事物(包含个人、产品、经济、企业等等)通过媒介传播所衍生出来的公开形象。
二是认为媒介形象即媒介组织个体或整个媒介生态在公众中的形象。
二、塑造媒介形象的重要性媒介在树立形象的长期过程中,培养并巩固了一大批受众的忠诚度,赢得了受众的信赖,建立了信任关系,这些都是树立公信力的基础。
媒介形象是公众对媒介所持有的观点和看法,可以说良好的媒介形象是媒体赢得受众的重要条件,是媒体宝贵的财富;媒介形象是媒介的表现与特征在受众心目中的反映,是受众对媒介的整体评价。
良好的形象,是媒介的无形资产和无价之宝;媒介形象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在媒介市场竞争环境下的媒介形象是指社会公众和内部员工对传媒组织的整体印象和评价。
三、湖南卫视媒介形象的结构分析形象是“形诸外而诉诸内”的整体,那么媒介形象就应当是媒介内涵和外在表达形式相结合的一个整体,它强调“内在”和“外在”两方面的有机结合,从宏观角度来看,媒介内在形象主要包括媒介从业人员形象;媒介外在形象则包括媒介产品形象、经济形象和社会形象。
(一)湖南卫视的媒介从业人员形象1.重金聘请专业人才在湖南卫视,聚集着一批中国传媒界的精英人才,从主持、编导到营销、管理,几乎覆盖到方方面面,其中不乏受到湖南卫视领导层诚意邀请加重金聘请后而加盟的。
媒介形象: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的关键环节
媒介形象: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的关键环节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和声誉,是国家在外部世界中的代表和窗口。
媒介形象在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媒介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通过其广泛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能够将国家形象传播到世界各地。
本文将从媒介对国家形象塑造的影响、媒介对国家形象传播的作用以及如何提升媒介对于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的效果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第一章:媒介对于国家形象塑造的影响1.1 媒介渠道与覆盖面现代社会,各种媒体渠道如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互联网等成为信息传递与获取最重要途径之一。
这些渠道能够将一个国家的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信息广泛地传递给全球受众。
通过这些渠道,一个国家能够向外界展示其独特魅力与优势。
1.2 媒体报道与舆论引导媒体报道是一个重要影响国家形象的因素。
媒体的报道内容和角度会直接影响国家形象在全球范围内的认知。
媒体对于国家形象的报道可以是正面的,如宣传一个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也可以是负面的,如报道一个国家在人权、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媒体还可以通过舆论引导来影响公众对于一个国家形象的认知和评价。
1.3 媒体对于相关部门形象塑造和传播相关部门是一个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相关部门通过媒体渠道向公众传递、宣传成就等信息,以塑造正面形象。
同时,相关部门还会利用媒体来回应负面报道或舆论引导,以维护自身形象。
第二章:媒介对于国家形象传播的作用2.1 媒介作为信息中介媒介作为信息中介能够将一个国家的信息传递给全球范围内受众。
通过不同类型和渠道的媒介,人们能够了解到一个国家在文化、经济、科技等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并对该国产生好奇和兴趣。
2.2 媒介作为文化传播工具媒介在国家形象传播中还扮演着文化传播的重要角色。
一个国家的文化是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媒介,一个国家可以向外界展示其丰富多样的文化,增进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与了解。
2.3 媒介作为舆论引导者媒体在舆论引导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媒介形象的“三重资本”价值
今传媒6前沿观察媒介形象是指媒介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能够吸引注意力的品相,是受众对媒介组织的印象集合,具有“有价性”、“被评价性”、“技术表征”及“唤起联想”等特点,是媒介符号化的社会体征。
形象的价值在于形象对于个体与社会的有用性、有价性。
媒介形象是媒介组织获取社会行动者注意力的有价资源。
形象之于媒介组织而言,一方面能获得物质增长,另一方面能获得关系回报。
媒介形象可以帮助媒介组织获取增益资源,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它是媒介组织的一种“经济资本”、“文化资本”,更是媒介基于社会交往的一种“社会资本”。
本文认为媒介形象作为媒介丰盛时代媒介可利用的一种全新资源,它具有“经济”、“文化”与“社会”资本的三重资本效应。
一、媒介形象是一种经济资本之所以说媒介形象是媒介组织的一种“经济资本”,是因为媒介形象能为媒介组织带来经济回报。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作为媒介形象组成部分之一的媒介品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品牌”是媒介获取“经济回报”的主要来源。
媒介形象所包含的媒介品牌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因素,它是媒介组织为了推销其产品而有意塑造的,整个媒介品牌“经济资本”的循环链是这样形成的:媒介组织塑造某一品牌,利用它吸引眼球,并将这些眼球(读者的注意力及时间)打包卖给广告商,以此获得“经济回报”。
但正如前文论述过的那样,在当代这个符号化的社会环境中,单独依靠纯粹作为商业标志、带有鲜明功利色彩的“品牌”,已经无法“毕其功于一役”,完成获取经济回报的任务。
特别是媒介产业作为一种相对特殊的“产业”,媒介产品作为一种相对特殊的“产品”,主要任务是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
过于赤裸裸的商业诉求,很可能会使受众产生厌恶和抵触的心理。
与媒介品牌相比,媒介形象更为立体、更为全面、更为复杂,对受众的吸引更为持久和稳定;而且商业诉求更为隐蔽,容易获得受众的好感,消除戒备心理。
因此,如果将媒介品牌融入到更具内涵的媒介形象之中,更能迎合受众多层次的心理需求,能够更好地吸引受众,获取经济回报。
媒介形象学导论
媒介形象学导论媒介形象学是媒介研究领域中较新兴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主要研究视觉形象如何反映社会文化系统、展现人们在社会文化话语中的社会意义及其发展。
它不仅关注媒体形象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潜在动机,还深入探讨脱离媒介原素的媒介形象及其在文化空间中的社会意义。
媒介形象学有效地将视觉形象与社会文化系统联系起来,是一种在当下和未来进行艺术研究的有效方法。
从具体视觉形象到抽象文化意义,它深刻地揭示出社会各层面的文化研究,用以反映视觉形象和文化实践之间的关联关系。
如何理解媒介形像如何反映文化,其重要性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因为它能有效地改善人们对当今文化的理解。
媒介形象学将媒介形象等视觉元素纳入到文化理论框架中,归纳为一个全新的学科。
它以多种方法研究视觉元素如何影响文化价值的形成、变迁和传播。
它广泛地关注视觉研究,旨在深入挖掘人类对视觉元素的各种认知经验和文化社会意义,以及如何影响人们在这个全球化时代所拥有的文化自觉性。
媒介形象学应用于社会文化及其研究。
它应用于文化建构的各个方面,从文化的产生到其传播,从文化的表象到其内涵,从文化表现形式到其形成机制,它深入地研究文化的动态及其所带来的文化意义。
它将文化意义与视觉表现联系起来,并把这种联系建构成一种文化新解读,为解决社会文化问题和改善人际关系提供可能性。
媒介形象学将文化新解读与社会文化系统结合起来,对该领域的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
它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深度、广度和抽象性,成为当代媒介研究的重要动力之一。
它不仅为日益复杂的媒介文化提供新的解释和思路,也构建了解释当今文化的一种框架,使这一框架成为当今文化研究的重要核心。
媒介形象学是一种新兴的社会文化理论,它将视觉形象和社会文化系统结合起来,提供新的视角和新的解释视觉形象的力量,从而改善人们对文化的理解和运用。
它也能帮助人们更好地洞察文化背后的深层含义,令社会和文化发展更加充满活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内容一样重要。
印刷媒介是指主要利用纸质印刷品通过文字、阁片等符号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主要包括报纸、杂志、书籍等。
在人类传播革命和发展的历程中,印刷媒介为人类知识和思想文化的传承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833年,世界上第一份便士报——《纽约太阳报》诞生,标志着人类进入真正成熟的大众传播时代。
印刷媒介的这些优势和特点在领导者形象传播方面同得到体现。
书籍和杂志一般篇幅较长,内容较丰富,论述较为精专、深入和全面,专业性和权威性较强,在领导者形象传播方面,领导人本人的著述、领导人的传记、与领导者相关的历史叙述、政策解读等书籍和杂志,可以使读者受众(民众)对领导者的思想见识、相关背景、个人经历、个性特质等有比深入、全面的了解,从而在更深层面积淀成形象认知。
广播媒介是指录编、传送和接收声音信息的电子媒介。
广播媒介传播具有迅速及时,传播范围突破空间限制,声情并茂、亲切感人、具有接近性、通俗性,收听不影响其他活动,具有独占性等特点。
这些特点也是广播媒介在领导者形象传播方面具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
上世纪30、40年代,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独创的“炉边谈话”成为领导人使用广播传播信息、塑造形象的经典之作。
广播媒介的直接性、亲近性、无地域性、灵活性等特点使其在传播信息和塑造领导人形象方面发挥了自身的优势。
但它在信息传播的全面性和深刻性方面不及印刷媒介,在形象生动方面又不及电视媒介。
在媒介形态多元发展的情形下,广播媒介的受众范围和传播效果同样也受到了冲击和影响。
领导者媒介形象呈现的制约因素
3. 3. 1领导者“表演”与领导者媒介形象呈现
3. 3. 2媒介功能理论与领导者媒介形象呈现
媒介“把关人”与形象呈现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3大众媒介对领导者形象的建构与传播
惜,这个精彩的细节,我们是在时隔20多年、两位老人均已作古后的“历史资料”中才看到。
还有一件事,10多年前的春节,江泽民总书记走访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听说他们已在准备娶媳妇,于是江泽民同志就说起他的一个孩子,老大不小了,还“没有着落”,“老太太(指江泽民夫人王冶坪同志)急得不得了”,可是孩子的事,你又不能多干预啊,所以在这件事上,“你比我有福气”。
这样一番家长里短,将江泽民同志亲蔼随和、开朗豁达的性格生动地展现出来。
然而同样很可惜,国家主席和一位工人师傅之间这段人性化的聊天,我们是在香港的电视中才看到的_。
如此精彩生动的一幕幕都被当时国内的違介给“把关”过滤了。
1986年9月2円,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六十分钟”
节目著名记者迈克?华莱士曾电视采访邓小平,这是中国领导人第一次接受外国电视媒体的采访,由于“钢铁公司”(毛泽东称呼邓小平的“绰号”)[“]的威严和强硬,身经百战的华莱士还是颇有担忧。
但他力7/没有想到,准备了三年的采访
竟是这样开头的——小平同志坐下以后,第一句话就问“能抽支烟么?”华莱士回答,“可以可以,给我也来一支吧”,小平同志于是递上打Jf?的烟盒,请华莱士拿一支,因为过滤嘴特长,小平同志还说,“你看,他们就这样对付我”场严肃的对话,就在如此轻松的气氛中开始了,华莱士的担忧一扫而空。
这个“幵场白”把小平同志刚柔相济、纵横自如的风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
然而很可
[94]黄旦,??把关人??研究及其演变[J], W际新W界,1996 (4): 27-31
[95]邓小平开办??钢铁公司?IN],消南R报,2013-1-20(14)
影响因素
媒介“议程设置”与形象呈现
媒介“拟态环境”与形象呈现
媒介自身形象与领导者媒介形象呈现
3. 4. 2国内传统媒体与领导者形象传播
3. 4. 2. 1国内政治、媒体体制与领导者形象传播
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其政治体制和媒体体制与西方民主国家有着很大
的差别,加上政治文化传统的历史影响,使得国内传统媒体在领导人新闻报道和
形象传播方面有很多自身特点。
在实行民主选举的西方国家,政党和领导人从政治营销的需要出发,重视
通过大众媒介传播来塑造领导人的形象,提高在选民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争取选民的认同和支持_]。
从这个角度看,领导人的形象传播类似于广告促销
行为,因为每一个选民手中都有一张票,而领导人不可能跟每一位选民面对面的
“推销自己”,所以借助大众媒介来进行传播和塑造形象,以赢得更多选民的支
持。
西方国家关于领导人媒介形象的研究多以候选人形象为对象、以赢得竞选为
目的,这也说明了这一点。
这也是西方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与媒体的关系、重视
媒介形象的塑造的深层原因。
而中国的情况与之有很大的差别。
中国高层党
组织
和政府的领导人的产生不实行直接选举制度,而是实行代表选举制度,参与选举
投票的代表人数少,全国层面的党员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一般为两三千
人,而省一级的党员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一般也就几百名。
因此,中
国领导人重视媒介形象的传播不是以赢得选举和任命为直接目的,而更多为了向
民众宣传自身的施政理念,引导民众舆论,展示自身的施政过程和施政绩效,以
赢得民众对自身和党、政府执政的理解、支持和拥护。
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是党的整体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主流媒体是党
的运转体系的一部分,是党组织领导下的新闻宣传机构,按照“事业单位、企业
化管理”的管理模式。
这与西方国家将新闻媒体视为与立法、司法、行政相并列
的“第四权力”机构有着本质的区别。
对于领导人尤其是高层领导人的新闻报道,
媒体编辑部都要进行审慎把关,对国家层面领导人的重要新闻报道,新华社往往
会播发新闻通稿。
这就使传统媒体对领导者形象的传播容易落入模式化、统一化
的窠白。
当然,在坚持党性原则的基础上,党和政府鼓励和要求新闻报道增强亲
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微观层面,具体的
媒体单位在领导人的报道角度、方式和技巧等方面有自主选择权和创新的空间。
另一方面,这样的传媒体制使媒体在传播全面真实的领导者信息尤其是报道领导
者负面信息方面存在诸多体制性的障碍中国的政治文化传统与西方民主国家也有着巨大差异,这也影响着领导者
公共形象在媒体中的呈现。
公私理念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至关重要的思想母
题,中国传统文化在“公”、“私”关系上的主导政治思维方式是“崇公抑私”。
领导人多
以公共领域的角色而存在,而私人领域的行为表现往往被轻视或忽视,多强调领
导集体的作用和建设,对领导人个体的关注也往往将其置于领导集体的一份子的
背景中来审视。
因此,领导人私人信息或作为独立个体的信息报道和媒体呈现往
往受到很多约束甚至是被拒绝抑或制止。
. 4. 2. 3国内传统媒体领导人形象传播之问题
一、从传统媒体呈现领导人形象内容角度分析
一是传统媒体均以正面角度报道在任领导人,很少有负面的报道。
这使公众有理由对媒体报道信息的全面性和整体真实性产生质
二是媒体呈现的领导人信息多以政务内容为主,很少有生活和个性化
方面的报道。
政务报道以会议、基层考察和出访或外宾接待为主,而会议报道占了很大的比例
二、从传统媒体呈现领导人形象形式角度分析
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新闻报道中的形式主义、程式化、脸谱化倾向。
前面所论及的积极的发展还仅仅是局部的零星呈现
3. 5. 1新媒体环境下领导者形象传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 5. 1. 1新媒体传播环境拓宽了领导者公共形象传播的空间
3. 5. 1. 2新媒体传播环境暗含了对领导者形象进行“解构”的可能
3. 5. 1. 3新媒体传播环境使领导者形象更易于接近真实
笔者又在中国知网的知识搜索平台以“媒介形象”为主题搜索得到 4982 条结果,其中以“国家媒介形象”为主题得到 660 条搜索结果,“政府媒介形象”为主题得到447 条搜索结果,“领导人媒介形象”为主题仅得到 21 条。
由于形象和媒介形象有一定程度上的相关性,笔者又以“国家形象”、“政府形象”、“领导人形象”为主题进行搜索,得到搜索结果数量分别为为:24213 条、17976 条、801 条
以“媒介形象”为“主题词”的学术期刊论文为595篇,以“领导者形象”为“主题词”的学术期刊论文共60篇,以“领导者媒介形象”为“主题词”的学术期刊论文有20篇,其学科的领域主要涉及领导学与决策学、企业经济、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等类另IJ,其中检索显示学科归类为“新闻与传媒”的仅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