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小学儿童的品德

合集下载

心理学教学进度10~11上

心理学教学进度10~11上
2009级心理学教学进度
(2010~2011学年上学期)
月份
周次

教学内容
第五章小学儿童的情感与意志
8
1
2
第三节意志的概述
9
2
2
第四节小学儿童的意志
3
2
单元归纳总结
4
练习
第六章小学儿童的品德
5
2
第一节品德的概述
10
6
2
第二节小学儿童品德的发展
7
2
第三节小学儿童品德教育中的心理学方法
8
2
单元归纳总结
9
2
练习
第七章小学儿童人际关系
11
10
2
第一节人际关系的概述
11
2
第二节小学儿童间的人际关系
12
2
第三节小学儿童间的人际关系的调节
13
2
单元归纳总结
12
14
练习
15
期末复习
16
期末复习

小学儿童的品德课件

小学儿童的品德课件
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
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变化和行为异 常,从而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教师如何与家长、社区合作进行品德教育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教师应当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沟通学生的品德表 现和思想动态,共同制定教育方案,促进学生的品德发 展。
充分利用社区资源
教师应当积极与社区合作,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品德教育 ,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 民意识。
在家庭中的实践
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品德形成的重要场所。因此,家长应该注重孩子的品德教育,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工 作,加强与老师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孩子的品德状况,共同制定教育计划和措施。
注重家庭生活中的品德教育
家长应该注重家庭生活中的品德教育,如尊重长辈、关心家人、诚实守信等,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培养孩子的品德素 养。同时,家长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
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品德教育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应采用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的 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品德教育水平
增强自身道德修养
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以高尚的道德品质为学生树 立榜样。
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应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知识,掌握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提 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2023
《小学儿童的品德课件》
contents
目录
• 小学儿童品德教育概述 •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与品德教育 • 小学品德教育的实践应用 • 小学品德教育的评价与改进 • 小学品德教育与教师的作用 • 小学品德教育的案例分析
01
小学儿童品德教育概述
品德教育的定义与重要性

小学儿童的品德课件

小学儿童的品德课件
案例三
以小学五年级《感恩父母》一课为例,教师可以邀请家长参与课堂, 让学生通过与家长的互动交流,体会父母的辛劳和关爱,培养学生的 感恩之心。
品德教育实践的评估与反馈
评估方法
通过观察法、问卷调查法、个案研究法等多种方法,对学生 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知识掌握、情感态度、 行为表现等多个方面。
03
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遵循品德形成规律,结合生活实际,循 序渐进地进行品德教育。
02
教学方法和技巧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设计
情境创设法
通过模拟情境,让儿童在身临其境中学 习品德知识。
故事启迪法
通过讲述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引导儿 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角色扮演法
让儿童扮演不同的角色,培养其换位思 考和角色承担能力。
03
诚实、勇敢等优良品质。
小学品德教育的内容及分布
01
小学品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社会公德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健康 教育、生命教育等。
02
在不同年级,品德教育的内容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例如,低年级注重基本道 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中年级注重培养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意志,高年级注 重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品德教育环境创设的方法
教室布置
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应根据品德教育的 主题和目标进行布置,如张贴相关图片、标语等 ,营造相应的氛围。
故事化教学
通过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在故事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情景模拟
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体 验和感受,从而加深对品德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缺乏家庭教育配合
很多家长对品德教育不够重视,不能有 效配合学校进行品德教育。

第六章 小学儿童的品德

第六章  小学儿童的品德

第六章小学儿童的品德一、选择1.小学儿童逐步养成一些道德行为习惯的年龄阶段是( C )。

A、低年级B、中年级C、高年级2.小学儿童道德意志发展水平,总的来说属于( A)。

A、初步的B、较高的C、相当高的3.儿童品德形成的关键是( C)。

A、道德认知水平的提高B、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C、道德动机与道德行为的稳固联系4.小学阶段,儿童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发展,从总体上说( )。

A、知落后于行B、比较协调C、行落后于知5、到了小学(C ),儿童调节行为的力量开始由外部控制向内心自觉的方向过渡。

A、低年级B、中年级C、高年级6.对“儿童为什么要遵守纪律”的问题,小学低、中年级的学生来自( A )的一种认识。

A 服从老师的要求,为了得到表扬,为履行班级或少先队的义务。

B、为集体争光,这是社会公德的要求。

C、应自觉遵守纪律7.小学儿童大约在( C )年级以后,才逐渐养成初步的行为习惯。

A 、一、二年级B 、三年级C、四年级8.小学( C )学生的坚持性已从外界权威的影响逐步转向内心的自觉坚持完成任务了。

A 低年级B 中年级C 高年级9.品德形成的基础是( A )。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10.小学儿童道德情感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是( B )。

A、小学二年级到四年级B、小学四年级到六年级C、小学二年级到初中二年级二、判断1.品德也就是道德。

(╳)2.在小学儿童品德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转折时期或发展的“关键年龄”,一般认为在三年级下学期。

( √)3.品德一方面依存于道德,离开社会道德就谈不上有个人的品德;另一方面品德对道德也有反作用,许多人的品德又构成或影响社会的道德面貌。

(√)4.强化只是用来塑造某种新行为而不可以改变旧有的行为习惯。

( ╳)5.小学儿童道德判断的依据是由行为动机发展逐步发展到行为后果,然后才到后果与动机的统一。

( ╳)6.小学儿童的道德行为是随着道德认识的发展而得到相应发展的。

小学儿童的品德课件

小学儿童的品德课件

效果。因此,需要反思是否注重了课堂互动环节的设置。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03
教学策略
德育原则
导向性原则
坚持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引导学生 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整体性原则
注重知、情、意、行的统一,全面 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探究性原则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等方式,自主发现道德价值,提高 道德判断能力。
实践性原则
组织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践行道德 规范,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教学策略反思
01
是否有效利用多媒体资源
针对小学儿童的特点,反思品德课件意力。
02
是否适当引入游戏元素
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反思品德课件中是否适当引入了游戏元素
,如角色扮演、互动游戏等。
03
是否注重课堂互动
品德课件应该注重课堂互动,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来增强教学
小学儿童的品德课件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课程介绍 • 教学内容 • 教学策略 • 教学评价 • 教学反思与总结
01
课程介绍
课程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素质
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包括诚实、善良、公正、勇 敢等,以帮助他们成为有良好道德素质的人。
提高学生社会交往能力
通过课程,学生将学习如何与他人交往、沟通和合作,增强 社会适应能力。
教学目标反思
课程目标是否明确
在品德课件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明确课程目标,并围绕目标展开教学,反思目标是否具体 、明确。
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学目标应该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反思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否能够 有效地帮助他们提高品德素养。

第六章童年期的品德

第六章童年期的品德

第六章童年期的品德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品德的概念,了解品德的心理结构2、掌握儿童品德各成分发展的特点,明确其发展对其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从而树立重视儿童品德教育的思想3、懂得过错行为的纠正教学重点:品德概念第一、二、三节教学难点:第一节教学方法:讲授法为主教学过程:前言:一、道德与品德二、品德的心理结构知、情、意、行第一节童年期的道德认知童年期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可以从道德概念的掌握和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两个方面加以考察。

一、道德概念的掌握如同认识范围内概念的发展一样,小学儿童对道德概念的理解也是从直观的、具体的理解过渡到比较抽象的、本质的理解。

一项对中小学生如何理解道德概念的研究,要求三、四、五年级小学生和一部分中学生通过6个小故事回答“什么是勇敢”“什么是负责”和“什么是友谊”三个问题,结果表明(见表6-1):小学儿童对道德概念的理解水平不高。

各年级都有不少学生不能解释类似于“勇敢”等日常生活中较为熟悉的道德概念,对概念本质特征理解的增长速度很慢,即使到了高年级,也只有三分之一或五分之二的人达到正确理解的水平。

还有研究者收集和筛选了12个概念:团结友爱、诚实、正直、谦虚、朴素、刚毅、勤奋、勇敢、守纪律、爱护公物、文明、大公无私等研究儿童对道德概念的理解。

结果表明,中小学生道德概念理解水平的发展是随着年级的提高而上升,呈现由低到高的发展趋势。

但如果把上述12个概念按照对人、对己、对社会集体三个方面划分加以研究,就会发现,学生对不同概念理解水平的发展是不同步的,对自己方面的道德概念理解水平较高,其次是对社会集体方面的道德概念理解水平,最低的是对他人方面的道德概念理解。

(这一点值得深思?)儿童的道德概念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教学和儿童自己的实践逐步形成的。

1、个体对道德概念的掌握一般可区分为以下三种水平:(1)形象性水平(2)知识性水平(3)内化性水平2、道德概念掌握的发展趋势:(1)道德概念的内涵逐渐趋向丰富(2)道德概念由情境性逐步向稳定性发展二、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一)有关道德评价水平的研究关于道德评价水平的研究,最早由皮亚杰提出,后来由柯尔佰格予以深化发展。

第六章小学生的品德发展儿童社会化的核心内容,就是使儿

第六章小学生的品德发展儿童社会化的核心内容,就是使儿

• 作业: • 课后:1、4、6、7、8题。
品德发展是知、情、意、行协调发展。道德 从心理学角度分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 志和道德行为。

• (一)道德认识(道德观念):对道德行为规范 及其意义的认识。是品德的基础。
• (二)道德情感: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 内心体验。是品德的动力。
• (三)道德意志:有自觉的道德行为,与克服困 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对品德起调节作用。

第六章 小学生的品德发展

儿童社会化的核心内容,就是使儿童成为一
个有道德的人,成为能遵守社会规定的道德规范
和行为准则的人。

什么是道德?品德还可以用什么词代替?
道德品质、品行、德性、操行等。

第一节 品德概述
• 一、品德的含义
• 依据道德规范在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 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 (四)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推动下,产生的 对他人和社会有道德意义的活动。是品德的重要 标志。
52

第二节 品德发展的基本理论
•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皮亚杰对儿童
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研究。
• 1、对偶故事法:提出各种成对的故事,故事 中都有无意和故意的行为造成的不良后果,然后
脱自我中心,不再盲目服从权威。同样的行为,
除了看结果外,也考虑动机。
• 所谓自律:道德并不意味盲目遵守规则,服从权 威,还必须考虑行为者动机以及行为者当时所处 的具体情境,同样行为,对与错没有绝对标准。

比如,“超速”为了急救病人,那就不是错
误行为。规则不是绝对的,为了满足需要,规则

小学儿童品德的发展

小学儿童品德的发展

(三)小学儿童道德行为的特点
• 道德行为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的支配下表现出 来的对他人和社会有道德意义的活动。佩克和哈 维格斯特(Peck & Havighurst)认为道德行为可分 为不同的等级,小学儿童的道德行为属依从传统 惯例行为型,其特点是依随社会的风尚,遵从集 体的决策,自己不采取单独的主张与果敢的行动。 • 其特点包括: 1.亲社会行为 • 2.攻击行为 • 3.道德意志行为 • 4.道德行为习惯
小学儿童逐步形成自觉地运用道德认识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在小学儿童品德发展中占有相当显著的地位小学阶段的品德是过渡性的品德这个时期品德的发展比较平稳显示出协调性的基本特点冲突性和动荡性较少
小学儿童品德发展的基本:协调性
• 小学儿童逐步形成自觉地运用道德认识来评 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 • 小学儿童的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 小学阶段的品德是过渡性的品德,这个时期品德 的发展比较平稳,显示出协调性的基本特点,冲 突性和动荡性较少。
二、小学儿童道德动机的发展
• 特点:: • 一是由服从向独立发展,尽管高年级儿童 以自觉道德动机占主导地位,但还离不开 对成人指令的服从 • 二是由具体、近景向抽象、远景发展,尽 管高年级儿童以社会需要作为道德动机的 基础,但还离不开具体形象性; • 三是逐步产生道德动机的斗争,但激烈的 冲突较少。
谢谢
亲,还有问题么?????
三、小学儿童品德心理特征的发展
• (一)小学儿童道德认识的特点 • 道德认识主要指儿童对社会道德规范、行 为准则、是非观念的认知,包括对道德观 念的掌握和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 1.道德观念 • 2.道德判断
(二)小学儿童道德情感的特点
• 道德情感是与人所具有的对于一定道德规 范的需要直接相联系的一种体验,是一种 高级情感。

小学生的品德养成教育

小学生的品德养成教育

小学生的品德养成教育品德养成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不仅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还对他们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聚焦于小学生的品德养成教育,以明确主题,详尽内容,逐步展开。

首先,家庭是品德养成的基石。

家庭是孩子品德养成的最早影响源,家长在小学生的品德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家长要给予孩子明确的道德标准,从小就教导他们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等基本品德。

此外,家庭可以通过给予孩子良好的示范,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正直品格。

家长要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建立亲密的家庭关系,以促进良好的品德养成。

其次,学校是品德养成的重要场所。

学校是小学生接触社会的重要平台,也是品德养成的关键环节。

学校应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小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学校要注重启发式教育,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此外,学校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如社团、义工等,培养小学生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意识,并激发他们的爱心和责任感。

此外,社会也是品德养成的重要力量。

小学生应该适当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品德观念。

社会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如社区服务、亲近自然等,加强小学生的参与感和价值观念。

同时,适当的社会教育也能够增加小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最后,个人的自我管理也是品德养成的重要方面。

小学生应该学会自我管理,明确自己的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个人的自我管理包括时间管理、行为规范等方面。

例如,小学生可以通过制定学习计划来管理时间,培养自律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同时,他们也要明确良好的行为规范,如不撒谎、不偷窃等,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品德养成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都有责任参与其中。

只有通过多方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培养出道德品质高尚、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小学生。

家长要成为孩子的榜样,学校要提供良好教育环境,社会要提供多元的社会教育,小学生要努力自我管理。

《心理学教程》总复习:第六章小学儿童的品德201703

《心理学教程》总复习:第六章小学儿童的品德201703
2016-2017学年五年制师范专转本考试《心理学教程》复习要点
第六章 小学儿童的品德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孙 玲
学习目标
• 1.理解品德的概念,了解品德的心理结构。 • 2.理解小学儿童品德发展的特点、发展中
的问题。 • 3.掌握小学儿童品德教育中的几种心理学
方法。
第一节 品德的概述
• 一、什么是品德
• 4.道德行为: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各种 行为。道德行为是一个人道德意识的外部表现形态。
• 关系:品德是一个整体的结构,品德中的各种心理 成分是有机联系而不可分割的。品德的形成是这四 个基本成分共同发生作用的一种综合平衡发展的过 程。这也是德育过程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 之以行、持之以恒”的心理学依据。在具体实施过 程中,德育又具有多开端性。
• 2.坚决反对体罚与变相体罚。少用、慎用惩罚。原因: (1)惩罚是带有一定风险的手段;(2)惩罚会削弱 甚至破坏儿童的自我教育;(3)惩罚易造成意义障碍。
• 3.运用惩罚注意:(1)惩罚应以顾及儿童的自尊心、 尊重人格为前提,以便使儿童理解教育者的善意,从 而消除或减少惩罚可能带来的消极作用(2)惩罚要公 正,要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3)结合说理的延缓惩 罚效果好。
• 3.由片面到全面:从带有较大的片面性逐步发展到比较 全面、客观,从只看现象逐步发展到深入事物的本质。
补充一: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
• 皮亚杰:瑞士,对偶故事法,他律自律(10岁)
•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不能把自己的想象和 外在环境的规则区分开来。
• 2.权威阶段/他律道德阶段(6-8岁):绝对地尊 敬并顺从外在权威;只根据行为后果判断对错。
• 区别:
• (1)性质不同。道德是依存于整个社会的存在而 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而品德则是依赖于某一个 体而存在的一种个体现象;

小学生的品德教育诚实守纪友善等

小学生的品德教育诚实守纪友善等

小学生的品德教育诚实守纪友善等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而品德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在小学生教育中尤为重要。

其中包括对小学生进行诚实、守纪和友善等方面的培养。

本文将着重探讨小学生的品德教育以及如何培养他们的诚实、守纪和友善等品质。

一、小学生的品德教育意义重大小学阶段是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时期,也是品德教育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正处于对外界事物认知的阶段,并且习惯形成的影响因素较少,因此,培养小学生的诚实、守纪和友善等品质具有更大的可塑性。

品德教育对小学生的影响深远。

首先,品德教育可以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其次,品德教育可以培养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让他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并为社会作出贡献。

最后,品德教育可以提升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使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有更强的应对能力。

二、培养小学生的诚实品质诚实是品德教育的基石之一,培养小学生的诚实品质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1. 建立诚实的教育环境小学是培养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而教师和家长是孩子们最亲近的人。

因此,教师和家长应该身体力行,树立良好的榜样,引导孩子们树立诚实的意识。

同时,学校和家庭也应构建一个开放、公正、包容的教育环境,让孩子们感受到诚实的重要性,并且愿意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2.进行诚实的教育训练诚实的培养需要进行系统的教育训练。

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讲故事、互动游戏、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孩子们理解诚实的内涵和意义。

同时,还可以设置一些小规则和奖惩机制,让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坦诚、诚实的习惯。

三、培养小学生的守纪品质守纪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原则,培养小学生的守纪品质对他们成长和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树立守纪的榜样教师和家长是孩子们最直接的榜样和引导者。

他们要自己严格守纪,自觉遵守各项规定。

在日常教育中,教师要注重规章制度的宣传和教育,引导学生主动遵守,从而形成良好的守纪习惯。

小学生的品德教育重点

小学生的品德教育重点

小学生的品德教育重点品德教育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关乎学生个人的发展和成长,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在小学阶段,品德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哪些方面呢?首先,小学生的品德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

道德意识是指学生对于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判断。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道德意识正在形成中,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培养他们的良好道德观念。

例如,教育学生要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培养他们的友善和合作精神。

其次,小学生的品德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责任感是指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负责任的意识和能力。

在小学阶段,学生应该逐渐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并且愿意承担起来。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班级管理等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到责任的重要性,并且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第三,小学生的品德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

自律能力是指学生能够自觉遵守纪律、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的能力。

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需要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

教师可以通过制定班级规则、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自律能力,培养他们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此外,小学生的品德教育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团队合作精神是指学生在集体活动中能够主动与他人合作、相互支持,共同完成任务的能力。

在小学阶段,学生需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培养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团队游戏、班级合作项目等方式,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的发展。

最后,小学生的品德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学生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的能力。

在小学阶段,学生应该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创新意识。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儿童道德和理想的发展

小学儿童道德和理想的发展
• 研究还发现,我国少数民族儿童的是非观 念大多数处于公平不公平,至于以服从观 念和公道观念来考是非问题的所占比例很 小,即两头尖中间宽。
15
2. 道德评价的发展。
• 道德评价是指儿童应用已有的道德观念对 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好坏进行判断的 过程。自觉地运用头脑中的道德观念来评 价和调节他人或自己的道德行为的能力, 是从小学时期才逐步开始形成的。
10
• 第三,友谊观念的发展。在学校这个集体 范围内,儿童与儿童之间的友好关系是在 怎样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这对品德教育 很有帮助。
• 研究发现,儿童的友好关系大多建立在外 部特征上,如邻近、新近、一起玩、相互 予取等,很少建立在智力、能力、性格与 内部特征方面。不友好关系大多取决于攻 击行为、无理打闹、不守纪律等原因。上 述不友好表现绝大多数是男性。
12
• 这种观念在11—13岁儿童身上所占比例就 很少了,即随着年龄增长而递减。
• 8岁儿童回敬性惩罚的观念占优势,即认为 谁犯过错,无需从外部施加强制性惩罚, 他的过错会以被同伴集体嫌弃作为回敬。 这种观念也随年龄增长而递减。
• 9岁儿童批评性惩罚观念占优势,即认为谁 犯过错,谁就应该受到批评和教育。
8
• 9岁儿童在公有观念上发生了质的变化,他 们已经具备了有关集体意识的具体观念, 懂得了公共财物是集体公有的。
• 11岁儿童忆能较抽名胜地从集体主义原则 的角度来考虑公私关系。
• 认为公共财物是首要的,私人财物是次要 的,个人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应该首 先考虑集体利益。看来,儿童的公有观念 只有到了11岁才比较稳定。
31
2. 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
• 有了正确的道德动机,如果不善于分析具 体情况,采取合理的行为方式或方法,也 可能产生不同的行为效果。

第六章小学儿童的品德1

第六章小学儿童的品德1

第六章小学儿童的品德1、把个人依据社会道德采取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称为品德。

品德是人对社会道德的反映,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表现。

2、道德情感按其内容分为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友谊感、自尊感等。

道德意志通常表现为实现道德目标时积极进取或坚忍自制两种形式。

3、学生对自己方面的道德概念理解水平较高,其次是对社会集体方面的道德概念理解水平,最低的是对他人方面的道德概念理解。

4、小学儿童道德判断总的发展趋势是从只注意行为的效果逐步过渡到比较全面地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5、坚持性是指在道德行为中把决定贯穿始终的品质坚持,是道德意志发展的重要标志。

6、自制力是指在道德意志行为中善于掌握和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

简答1、品德与道德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主要有:品德与道德两者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没有社会道德就谈不上个体的品德。

同时,个体品德又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个体品德的集中表现反映着时代的特征,并影响社会道德的内容和风尚。

区别表现在:1)道德是依赖整个社会的存在而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而品德则是依赖于某一个体而存在的一种个体现象;2)道德的发展完全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而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仅要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还要服从于个体生理心理活动的规律;3)道德主要是伦理学和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品的则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2、品德的心理结构。

1)品德的心理结构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心理成分构成。

2)道德认识是个体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它是品德形成的基础,认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品德的水平。

3)道德情感是关于举止行为思想意图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4)道德意志十一个人自觉地克服困难去完成预定的道德目标以实现一定道德动机的过程,它是调节道德行为的内部力量。

5)道德行为是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各种行为。

3、小学儿童道德判断的规律。

1)从他律到自律2)从效果到动机,小学儿童道德判断的依据是由行为后果逐步发展到行为动机,然后才达到后果与动机统一的水平。

第六章小学儿童的品德

第六章小学儿童的品德

第六章小学儿童的品德第一节品德的概述什么是品德:个人依据社会道德采取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心理特征和倾向称为品德。

品德与道德的联系:品德和道德两者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没有社会道德就谈不上个体的品德,同时,个体品德又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个体品德的集中表现反映着时代的特征,并影响社会道德内容和社会风尚。

品德与道德的区别:⑴道德是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存在而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而品德则是依赖于某一个体而存在的一种个体现象⑵道德发展完全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而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仅要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还要服从于个体生理、心理活动的规律⑶道德主要是伦理学与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主要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品德的心理结构;㈠道德认识:道德认识是个体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㈡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关于人的举止、行为、思想、意图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㈢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的克服困难去完成预订的道德目标,以实现一定道德动机的过程,他是调解道德行为的内部力量㈣道德行为:人的道德认识面貌最终是以其道德行为来表现、来说明的。

道德行为是一个人的道德意识的外部表现形态。

品德结构中的各种心理成分是有机联系而不是分割的。

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产生的基础,而道德情感又影响着道德认识的形成及其倾向性。

儿童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基础上产生道德动机,并可以引发出一定的道德行为。

第二节小学儿童品德的发展一、小学儿童道德认识的发展㈠道德概念的理解:如同认识范围内概念的发展一样,小学儿童对道德概念的理解也是从直观的、具体的理解过渡到比较抽象的、本质的理解。

㈡道德判断(规律)1、从他律到自律:小学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从他律(即依靠他人的评价为标准)逐步发展到自律(即以自己独立的内在的评价为标准)。

2、从效果到动机:小学儿童道德判断的依据是由行为后果的逐步发展到行为动机,然后才达到后果与动机统一的水平。

3、由片面到全面:小学儿童的道德判断往往从带有较大的片面性逐步发展到比较全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小学儿童的品德一、选择1.小学儿童逐步养成一些道德行为习惯的年龄阶段是( C )。

A、低年级B、中年级C、高年级2.小学儿童道德意志发展水平,总的来说属于( A)。

A、初步的B、较高的C、相当高的3.儿童品德形成的关键是( C)。

A、道德认知水平的提高B、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C、道德动机与道德行为的稳固联系4.小学阶段,儿童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发展,从总体上说( )。

A、知落后于行B、比较协调C、行落后于知5、到了小学(C ),儿童调节行为的力量开始由外部控制向内心自觉的方向过渡。

A、低年级B、中年级C、高年级6.对“儿童为什么要遵守纪律”的问题,小学低、中年级的学生来自( A )的一种认识。

A 服从老师的要求,为了得到表扬,为履行班级或少先队的义务。

B、为集体争光,这是社会公德的要求。

C、应自觉遵守纪律7.小学儿童大约在( C )年级以后,才逐渐养成初步的行为习惯。

A 、一、二年级B 、三年级C、四年级8.小学( C )学生的坚持性已从外界权威的影响逐步转向内心的自觉坚持完成任务了。

A 低年级B 中年级C 高年级9.品德形成的基础是( A )。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10.小学儿童道德情感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是( B )。

A、小学二年级到四年级B、小学四年级到六年级C、小学二年级到初中二年级二、判断1.品德也就是道德。

(╳)2.在小学儿童品德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转折时期或发展的“关键年龄”,一般认为在三年级下学期。

( √)3.品德一方面依存于道德,离开社会道德就谈不上有个人的品德;另一方面品德对道德也有反作用,许多人的品德又构成或影响社会的道德面貌。

(√)4.强化只是用来塑造某种新行为而不可以改变旧有的行为习惯。

( ╳)5.小学儿童道德判断的依据是由行为动机发展逐步发展到行为后果,然后才到后果与动机的统一。

( ╳)6.小学儿童的道德行为是随着道德认识的发展而得到相应发展的。

(√)7、适当的惩罚对改变儿童的行为有一定作用。

(√)8.在品德教育中,表扬与批评的作用是相对的。

一般说批评的效果比表扬好。

( ╳)9.从性别因素看,女生更喜欢得到表扬,男生承受批评的能力比女生强。

(√)10.品德和道德都是心理现象。

( ╳)11、个体身上偶尔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并不说明他已经具备了某种品德。

(√)12、.道德认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品德的水平。

(√)13、不同性别的小学生道德情感发展趋势是一致的。

( ╳)三、简答1.品德和道德这两个概念有什么联系和区别?2、为什么小学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水平会出现一个低、高年级高,而中年级低的“马鞍型”?3、从总体上如何估价小学阶段儿童品德的发展?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答:小学阶段是儿童品德发展比较协调的时期,道德认识水平不断提高,道德知识逐渐系统化,道德行为的发与道德认知水平相适应,并且逐步养成了一些道德行为习惯。

言行一致,而且年龄越小越这样。

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言与行之间逐渐出现了一致和不一致的分化。

小学儿童道德发展的总体情况给我们的启示是:系统的道德认知与相应的品德行为习惯是在小学阶段逐步形成的。

小学阶段是儿童品德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要加强小学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要从低年级就开始抓起,越早越好,持之以恒。

四、实例分析1、二年级学生李敏在学校操场上拾到一角钱交给王老师,老师在班上表扬了她。

第二天,,钟名向妈妈要了一角钱,说是老师要求交的,到校以后他交给王老师,说是在路上拣的。

答:钟明见到李敏把拾到的钱交给老师,得到了表扬,他也要向李敏学习,说明对小学低年级儿童进行活生生的榜样教育,会收到及时的效果。

但钟明向妈妈要钱,到学校把钱交给老师,两次说谎,说明小学低年级儿童,由于道德认识水平低,只是从表面现象方面去模仿榜样,这说明小学低年级儿童道德评价只是根据行为效果,还未认识道德动机。

2、李民经常帮助妈妈做家务,一天正做时不小心打碎了10个碗,方强趁父母不在家偷吃东西,把1个碗打碎了。

问:9岁儿童会认为哪一个更不好?为什么?答:7岁儿童认为方强更不好,因为儿童道德判断的依据是由行为后果逐步发展到行为动机,然后才到后果与动机统一的水平。

7岁的儿童在判断某一行为的好坏时,开始注意到行为的动机,而不再简单的只看到行为的结果,对财物造成的损坏程度。

方强同李明相比,他虽然只打碎了一只碗,但造成这一结果的动机是不正确的,是为了偷吃东西,所以方强更不好。

第七章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一、选择1.人际关系的基础和前提是(C )。

A、活动B、交往C、人际吸引2.信息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是(C )。

A、电视B、动作C、语言3.班级人际关系包括( B )。

A、师生关系B、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C、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4.同伴关系的高级形式是( A )。

A、友谊B、同伴C、同伴团体5.为了解儿童在班集体中的地位,社会心理学通常采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是( A)。

A、社会测量法B、观察法6.群体团结的基础是( C )。

A、群体规范B、凝聚力C、心理相容D、友谊7.小学儿童同伴拒绝的主要原因是( B )。

A、不良品行B、成绩不好C、容貌差D、不讲话8.对人际吸引影响最大的深层因素是( C )。

A、仪表风度B、交往频率C、心理品质D、空间距离9.在整个小学儿童期,择友的重要标准是( A B C D )。

A、敬慕关系B、直接接触关系C、接受关系 D 、其他关系10.形成和发展人际关系的心理条件是( C )。

A、活动B、交往C、人际吸引11.小学儿童选择同性别同伴的比率达到高峰是在( A )。

A、五年级B、二年级C、三年级D、六年级12.教师在调整集体的人际关系时,工作重点是调整(C )。

A、受欢迎儿童B、中间型儿童C、不受欢迎儿童二、判断1.小学儿童之间的人际关系也就是同伴关系。

( √)。

2.小学儿童择友标准中最显著的标准是身体强壮否。

(╳)。

3.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进行的活动,其本质也是一种人际交往.(√)4.学习行为对小学儿童择友的同质性和趋上性具有关键作用. (√)5.班级中的小团体只有消极作用。

(╳)6.教师要特别注意和关心那些不受欢迎的儿童,帮助他们改变处境.(√)7.一个班集体的任何东西都可以形成规范。

(╳)8.青春期以前的儿童,都倾向于选择同性别的同伴,在小学期间呈上升趋势,其中,男孩找男孩的比率高于女孩找女孩的比率,两者发展的趋势也不一样。

(╳)9.小学儿童在班集体中的地位在高年级形成,一经形成便相对稳定。

(╳)10.小团体是小学儿童同伴关系的一种存在方式,它可以满足儿童的归属的需要,增强同伴之间的情感支持,因此,可以让其自由发展,不加限制。

(╳)11.教师要调整处境不利儿童的地位,只需对他们进行个体训练和指导就行。

(╳)三、简答题1.班级人际关系的特点是什么?答:⑴教师的主导性;⑵学生的全员性;⑶班级人际关系的发展性。

2.小学儿童择友的特点是什么?它在教育实践中有什么积极意义?答:表现出明显的同质性和趋上性特点。

它是儿童社会交往积极性的表现,也是实现人际关系的心理效应的保证。

第八章个性及其倾向性一、选择1、个性是( B )形成的。

A、天生的B、出生后立即形成的C、心理发展到一定水平后2、个性从功能上讲,具有(A )。

A、稳定性B、整体性C、社会性D、可变性3、个性从发展的角度讲,又具有(D )。

A、稳定性B、整体性C、社会性D、可变性4、人的兴趣的转换,必然引起活动性质的改变,从而导致能力的改变,这反映了个性具有(B )。

A、稳定性B、整体性C、社会性D、可变性5、个性的稳定性、整体性和社会性,构成了个性的(C)。

A、可变性B、发展性C、普遍性D、特殊性6、个性是( C )的统一。

A、稳定性和社会性B、整体性和社会性C、普遍性和个别性D、普遍性和特殊性7、( B )是个人发展的意图和决心的表现,在个性中起重要的动力作用。

A、需要B、志向C、兴趣D、世界观8、( B )需要是小学儿童的主导需要。

A、活动需要B、认识需要C、交往需要D、成就需要9、( D )是个性倾向性的最高层次。

A、需要B、志向C、兴趣D、世界观10、( C )需要是小学儿童的基本的社会需要。

A、活动需要B、认识需要C、交往需要D、成就需要11、小学儿童的价值观特点是( C )。

A、个人价值观B、群体价值观C、个人价值观向群体价值观过渡12、“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是指人的个性具有(D )。

A、稳定性B、整体性C、社会性D、个别性13、“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明个性具有(A )。

A、稳定性B、整体性C、社会性D、可变性14、“浪子回头金不换”说明人的个性具有( D )。

A、稳定性B、整体性C、社会性D、可变性15、儿童的兴趣从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转化,是与其( B )直接相联的。

A、需要B、认识能力C、情感D、活动16、个性倾向性是个性发展的动力它是个性构成的(B)。

A、核心B、本质C、关键D、主体17、希望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当一个“三好学生”这是小学生的(B )A、交往需要B、成就需要C、认识需要D、自尊需要18、个性的本质特点是( C )。

A、稳定性B、整体性C、社会性D、可变性19、小学儿童的志向集中表现在(A )上。

A、职业志向B、道德志向C、政治志向D、经济志向20、小学能把志向和当前的学习结合起来的占(A)。

A、四分之一B、二分之一C、三分之一D、五分之一21、希望得到老师和父母的鼓励和赞扬以及同学的支持,这是小学生的( C )A、活动需要B、认识需要C、交往需要D、成就需要二、判断1.小学生的需要发展是单一的,其总趋势是由低向高发展。

(╳)2.认识需要是小学生的主导需要。

因此,小学儿童的活动需要相比之下并不强烈。

(╳) 3.交往需要是一种最基本的社会需要。

( √)4.在整个小学阶段一儿童交往需要的强度日益强烈。

√5.小学儿童入学的头几年,对于成就需要的发展尤为重要。

6.满足儿童的一切需要,能促进个性和谐地发展╳7.小学儿童的志向集中表现在政治志向上。

( ╳)9、兴趣在人的心理活动中的作用极其重要,它与全部心理过程都有密切联系。

╳10认识需要是小学儿童的最基本的需要,而交往需要是他们的主导需要。

╳11.小学儿童与教师交往需要的发展是他们婴幼儿期时与伙伴交往需要的延续。

╳12.年级越高,儿童学到的知识越多,他们对学业失败的焦虑也就越低。

╳13.要使儿童的需要获得良好的发展,就要创造条件满足儿童的一切需要。

╳14.小学儿童的价值观的发展处于由价值观向世界观过渡的阶段。

╳15、.就主导特性来说,个性是可变的。

╳16、一个人只有在一贯的,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得以表现的心理现象才是个性的反映。

╳17.小学高年级把有一位好老师、好课本,作为认识需要中最主要的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