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三吏三别是哪些
杜甫6首经典长诗《三吏三别》,读着让人心酸、心痛
杜甫6首经典长诗《三吏三别》,读着让人心酸、心痛国学书院2020-05-28 08:20:40三吏三别即《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是杜甫的作品,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不幸和困苦,表达了作者对倍受战火摧残的老百姓的同情。
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
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所以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三吏》新安吏作者:杜甫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译文客走在新安县的大路上,听到人声喧哗,原来是吏役点名征兵。
于是便问新安吏:新安是个小县,人口不多,连年战争,还会有成丁的青年可以入伍吗?“兵府的文书昨夜才下达,命令没有壮丁就依次抽中男。
”“出来的中男实在太小了,怎能守住王城呢?”肥胖的青年有母亲来送行,瘦弱的青年孤零零的无人陪送。
河水日夜向东流,时至黄昏,青山里还留着送行者的哭声。
把你们的眼泪收起吧,不要哭干了眼睛,徒然伤了身体。
官军去攻取相州,日夜盼望着平定它。
可贼心难料,官军溃败,归来的兵士像星星一样散乱地扎营。
就着原先的营垒就食,练兵也在东都洛阳近郊。
他们挖掘壕沟也不会深得见水,放牧军马的劳役也还算轻。
何况这一场战役里朝廷官军是正义之师,一切必然顺利。
主将对于战士的爱护,也一目了然。
送行战士的人们,不要哭得那么悲伤,郭子仪像你们的父兄一样爱着这些士卒。
创作背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冬,郭子仪收复长安和洛阳,旋即,和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乘胜率军进击,以二十万兵力在邺城(即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包围了安庆绪叛军,局势十分可喜。
杜甫的三吏三别赏析
杜甫的三吏三别赏析诗圣?杜甫是我国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由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
这其中的代表作品有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石壕吏》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
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
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
《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全诗的主题是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
《石壕吏》的翻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抓人。
老翁急忙越墙逃走,老妇赶忙走出来查看情况。
差役吼叫得多么凶狠啊~老妇人啼哭得多么凄苦啊~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都服役去防守邺城。
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二个儿子最近牺牲。
活着的人苟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了~我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裙,而且食不果腹。
老妇我虽然年老力衰,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好像听到隐隐约约的哭声。
天亮后,我登程赶路的时候,只能同那一个老汉告别。
《新安吏》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是乾元元年,安庆绪退保相州,肃宗命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个节度使,率步骑二十万人围攻相州。
自冬至春,未能破城。
九节度的军队大败南奔,安庆绪、史思明几乎重又占领洛阳。
幸而郭子仪率领他的朔方军拆断河阳桥,才阻止了安史军队南下。
这一战之后,官军散亡,兵员亟待补充。
于是朝廷下令征兵。
杜甫从洛阳回华州,路过新安,看到征兵的情况,写了这首诗。
新安吏的译文: 旅客走在新安县的大路上,听到按户籍册点兵。
请问新安吏:?难道因新安县小,壮丁已抽完,才抓这些不成丁的青年??府帖昨夜才下达,并令没有壮丁就依次抽中男。
杜甫的《三吏》《三别》
杜甫的《三吏》《三别》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新安吏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暮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嚎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潼关吏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新婚别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无家别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古诗三史三别翻译赏析
古诗三史三别翻译赏析《三史三别》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甫。
三史三别指的是杜甫的6部著名作品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石壕吏》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杜甫。
其全文古诗如下: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前言】《石壕吏》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
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注释】(1)暮:在傍晚。
投:投宿。
石壕村:今名干壕村,在今河南三门峡市东南(2)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3)逾(yú):越过;翻过。
走:跑,这里指逃跑(4)呼:诉说,叫喊。
一何:何其、多么。
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5)啼:哭啼。
苦:凄苦(6)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前:上前,向前。
致:对……说(7)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戍(hù):防守,这里指服役(8)附书至:捎信回来。
书,书信。
至,回来(9)新:最近,刚刚(10)存:活着,生存着。
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
且:姑且,暂且。
偷生:苟且活着(11)长已矣:永远完了。
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12)室中:家中。
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
更:再(13)唯:只,仅。
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14)未:还没有。
去:离开,这里指改嫁(15)完裙:完整的衣服。
“有孙”两句一作“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16)老妪(yù):老妇人。
衰:弱(17)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
杜甫三吏
杜甫之三吏三别
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瑶湾人。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
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所以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
潼关吏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杜甫诗《三吏三别》
三吏三别“诗圣”杜甫是我国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由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
这其中的代表作品有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新安吏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译文:旅客走在新安县的大路上,听到按户籍册点兵。
请问新安吏:“难道因新安县小,壮丁已抽完,才抓这些不成丁的青年?”“府帖昨夜才下达,命令没有壮丁就依次抽中男。
”“抽来的中男实在太小了,如可能守住王城呢?”好一点的中男还有母亲相送,运气不好的中男由于父母在战乱中去世,可就孤苦伶仃。
河水日夜向东流,青山还留著哭声呢!“不要让眼泪哭干,收住你们纵横的泪水。
眼泪哭干了会露出头骨,天地都不能改变这悲痛的安排,终归是无情的。
我们官军(指九节度使)攻取相州,日夜盼望收复其地。
可是贼心难料(指史思明已归唐,又支援安庆绪),致使官军溃败。
就去原先营垒就食(因离洛阳不远),练兵也依凭著洛阳。
挖掘壕沟也不会深得见水(指劳役不重),放牧军马的劳役也还算轻。
何况朝廷官军是符合正义的,一切必然顺利,爱护战士一目了然。
送行战士不要哭得那么悲伤,长官(指郭子仪)本像你们的父兄。
”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三吏三别指什么
杜甫的三吏三别分别指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一、杜甫的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新安吏》部分原文: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此诗反映了作者对统治者尽快平息叛乱、实现王朝中兴的期望,与《石壕吏》《潼关吏》统称“三吏”。
全诗可分两个层次:前十二句记述了军队抓丁和骨肉分离的场面,揭示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后十六句笔锋一转,对百姓进行开导和劝慰。
石壕吏部分原文: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此诗在艺术上的一大特点是精炼,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
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
《潼关吏》部分原文: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此诗借潼关吏之口描述潼关天险,表达了诗人对当初桃林一战溃败的遗憾,希望守关将士们一定要以史为鉴,好好利用潼关天险保卫长安的安全。
[2]以缓急有致、神情毕现、形象鲜明的对话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和神态,是此诗主要特色。
二、杜甫的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新婚别》部分原文: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杜甫“三别”中的《新婚别》,精心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少妇形象。
这首诗采用独白的形式,全篇先后用了七个“君”字,都是新娘对新郎倾吐的肺腑之言,读来深切感人。
杜甫的三吏三别赏析
杜甫的三吏三别赏析“诗圣”杜甫是我国盛唐期间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为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期间,其诗多涉笔社会动乱、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这。
此中的代表作品有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和《老迈别》。
《石壕吏》唐肃宗乾元二年( 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因为指挥不一致,被史思明援兵打得三军溃败。
唐王朝为增补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
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
《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全诗的主题是经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述,揭穿官吏的蛮横,反映人民的磨难。
●《石壕吏》的翻译 :夜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抓人。
老翁赶快越墙逃脱,老妇赶快走出来查察状况。
差役吼叫得多么残忍啊!老太婆哭泣得多么凄凉啊!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都服役去防守邺城。
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二个儿子近来牺牲。
活着的人苟且活一天算一天,逝世的人永久完了!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余男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开,进出入出都没有一件完好的衣裙,并且食不充饥。
老妇我固然年迈力弱,请让我随从你连夜赶回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可以够为队伍准备早饭。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逝了,仿佛听到朦朦胧胧的哭声。
天亮后,我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好同那一个老汉辞别。
《新安吏》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是乾元元年,安庆绪退保相州,肃宗命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个节度使,率步骑二十万人围攻相州。
自冬至春,未能破城。
九节度的军队大败南奔,安庆绪、史思明几乎重又占据洛阳。
幸亏郭子仪带领他的朔方军拆断河阳桥,才阻挡了安史军队南下。
这一战以后,官军散亡,兵员亟待增补。
于是朝廷命令征兵。
杜甫从洛阳回华州,经过新安,看到征兵的状况,写了这首诗。
●新安吏的译文: 游客走在新安县的大路上,听到按户籍册点兵。
杜甫的三吏三别赏析
杜甫的三吏三别赏析“诗圣”杜甫是我国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由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
这其中的代表作品有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石壕吏》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
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
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
《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全诗的主题是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
●《石壕吏》的翻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抓人。
老翁急忙越墙逃走,老妇赶忙走出来查看情况。
差役吼叫得多么凶狠啊!老妇人啼哭得多么凄苦啊!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都服役去防守邺城。
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二个儿子最近牺牲。
活着的人苟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了!我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裙,而且食不果腹。
老妇我虽然年老力衰,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好像听到隐隐约约的哭声。
天亮后,我登程赶路的时候,只能同那一个老汉告别。
《新安吏》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是乾元元年,安庆绪退保相州,肃宗命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个节度使,率步骑二十万人围攻相州。
自冬至春,未能破城。
九节度的军队大败南奔,安庆绪、史思明几乎重又占领洛阳。
幸而郭子仪率领他的朔方军拆断河阳桥,才阻止了安史军队南下。
这一战之后,官军散亡,兵员亟待补充。
于是朝廷下令征兵。
杜甫从洛阳回华州,路过新安,看到征兵的情况,写了这首诗。
●新安吏的译文: 旅客走在新安县的大路上,听到按户籍册点兵。
杜甫的三别指的是
杜甫的三别指的是三别为唐代诗人杜甫所作,是指《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诗人耳闻目睹了惨败后人民罹难的痛苦情状,经过艺术提炼,写成组诗“三吏”、“三别”。
简介三别为唐代诗人杜甫所作。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郭子仪收复长安和洛阳,旋即,郭子仪和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乘胜率军进击,以二十万兵力在邺郡(即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包围了安庆绪叛军,局势甚可喜。
然而昏庸的肃宗对郭子仪、李光弼等领兵并不信任,诸军不设统帅,只派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使诸军不相统属,又兼粮食不足,士气低落,两军相持到次年春天,史思明援军至,唐军遂在邺城大败。
郭子仪退保东都洛阳,其余各节度使逃归本镇。
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大肆抽丁拉夫。
杜甫这时正由洛阳回华州任所,耳闻目睹了这次惨败后人民罹难的痛苦情状,经过艺术提炼,写成组诗“三吏”、“三别”。
其中,三别是指《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无家别原文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 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译文天宝以后,农村寂寞荒凉,家园里只剩下蒿草蒺藜。
我的乡里百余户人家,因世道乱离都各奔东西。
活着的没有消息,死了的已化为尘土。
因为邺城兵败,我回来寻找家乡的旧路。
在村里走了很久只见空巷,日色无光,一片萧条凄惨的景象。
只能面对着一只只竖起毛来向我怒号的野鼠狐狸。
四邻还剩些什么人呢?只有一两个老寡妇。
宿鸟总是留恋着本枝,我也同样依恋故土,哪能辞乡而去,且在此地栖宿。
正当春季,我扛起锄头下田,到了天晚还忙着浇田。
县吏知道我回来了,又征召我去练习军中的骑鼓。
杜甫三吏三别
三吏三别“诗圣”杜甫是我国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由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
这其中的代表作品有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石壕吏》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
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
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
《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全诗的主题是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
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越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傍晚投宿于石壕村,在夜里有官吏来捉人。
老翁翻墙逃走,老妇走出去应对。
官吏喊叫的声音是那样凶,老妇啼哭的情形是那样凄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对官吏说:“我三个儿子都服役去参加把守邺城。
其中一个儿子托人捎了信回来,另外两个最近刚战死了。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的人已经永远逝去。
家中再也没有什么人丁了,只有个仍在吃乳的小孙子。
(因为)有小孙子,(所以)儿媳妇没有离开这个家,但进进出出没有一套完整的衣服(裙泛指在这里衣物)。
老妇我虽然身体衰弱,请允许我跟从您夜归。
赶紧应征河阳需要的劳役,兴许还赶得做明早的早炊。
” 入夜了,说话的声音也已经消失了,但好像听到低声哭泣抽咽。
天亮后我还要继续赶前面的路程,只能与逃走回来的老翁告别。
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是乾元元年,安庆绪退保相州,肃宗命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个节度使,率步骑二十万人围攻相州。
杜甫的三吏三别原文
杜甫的三吏三别原文三吏三别即《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是杜甫的作品,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
表达了作者对倍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的困苦和对老百姓的同情。
下面是应届毕业生网小编Lynn整理的相关内容资料。
(更多内容请关注应届毕业生网) 【原文】《新安吏》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潼关吏》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新婚别》莬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无家别》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杜甫三吏三别写作背景
杜甫三吏三别写作背景:
唐乾元元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探亲。
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爆发邺城之战,唐军大败,安史叛军乘势进逼洛阳。
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看到了紧张的备战气氛,也见到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和人民的爱国行为。
诗人感慨万千,创作了“三吏”和“三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
“三吏三别”即《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是杜甫的作品,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不幸和困苦,表达了作者对倍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的同情。
三吏三别,三别中不包括
三吏三别,三别中不包括“三吏三别”标志着杜甫现实主义诗歌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
“三别”中,不包括《喜见外弟又言别》。
三吏三别即《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是杜甫的作品,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
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不幸和困苦,表达了作者对倍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的同情。
杜甫简介: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瑶湾人。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唐代著名诗人,世称"诗圣",生活在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世人由此称杜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杜工部。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
公元712年出生于河南巩县。
746年赴京应试,落第后旅居长安京兆(长安)杜陵。
杜陵在长安城东南,古为杜伯国,汉宣帝在此筑陵,才改名杜陵,在杜陵东南十余里有小陵,称少陵,为汉许皇后葬处。
杜甫在诗中常自称杜陵布衣、少陵野老。
因此后人亦称杜甫为杜少陵,杜甫草堂就又被称为"少陵草堂"。
因避"安史之乱"流亡入蜀,在这里筑茅屋而居,前后住了四年,并写诗240余首,包括《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名篇。
765年携家经水路出蜀。
后飘泊于荆、湘,以舟为家,770年病逝于湘江舟中,卒年59岁。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
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
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所以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三吏三别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傍晚投宿于石壕村,在夜里有官吏来捉人。
老翁翻墙逃走,老妇走出去应对。
官吏喊叫的声音是多么凶狠,老妇啼哭的情形是多么凄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对官吏说:“我三个儿子都服役去参加把守邺城。
其中一个儿子托人捎了信回来,另外两个最近刚战死了。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的人已经永远逝去!家中再也没有什么男丁了,只有个仍在吃奶的小孙子。
(因为)有小孙子,(所以)儿媳妇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没有一套完整的衣服(裙在这里泛指衣物)。
老妇我虽然身体衰弱,请允许我跟从您夜归。
赶快应征河阳需要的劳役,兴许还赶得做明早的早炊。
” 入夜了,说话的声音也已经渐渐消失了,但好像还听到低声哭泣抽咽的声音。
天亮后,我还要继续赶前面的路程,只能与逃走回来的老翁告别。
潼关吏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译文士卒劳役是多么的艰辛,在潼关要道筑城。
大城比铁还要坚固,小城也有万丈多。
我请问潼关吏:修道是为了防史思明军吗?(这是杜甫明知故问) 潼关吏邀请我下马步行,为我指着山隅说:潼关高与云相连,城上堡垒把城墙区分成一格格战栅,飞鸟也不能越逾。
胡贼来犯只要守住,哪要担心西都长安。
您看这个要害的地方,狭窄到只能一辆车子通过。
艰难时刻就拿起长戟防守,因形势险要,利于防守,万古守关也只用一人。
“悲哀啊!桃林塞(即潼关之古称)那一仗,哥舒翰潼关之败死伤极多,惨死黄河。
请嘱咐防守潼关竹将领,谨慎啊!千万别学哥舒仓卒促应战的覆辙。
”新婚别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三吏三别分别指什么杜甫被后世称为什么
三吏三别分别指什么杜甫被后世称为什么“三吏三别”分别指的是《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都是杜甫的作品,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不幸和困苦,表达了作者对倍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的同情。
三吏三别分别指什么“三吏三别”分别指的是《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都是杜甫的作品,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不幸和困苦,表达了作者对倍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的同情。
杜甫被后世称为是什么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世称为“诗圣”。
杜甫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青少年时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
后来,朝廷派他担任河西尉,但杜甫不愿意任此官职,朝廷就将他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
之后杜甫弃官入川,躲避战乱,在这期间,他创作了《登高》、《蜀相》、《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作品。
大历五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的诗被称为什么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以诗歌记录了他所生活的时代的历史,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他的诗歌可以视为历史,可以佐证历史,可以弥补历史,所以被称为“诗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三吏三别是哪些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三吏”为《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
它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
在这些人生苦难的描述中,一方面,诗人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官吏给于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王朝的平乱战争,希望人民忍受苦难,与王朝合作平定叛乱。
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面貌的。
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是杜甫到成都后的住所。
唐大历四年(769年),杜甫由湖北入湘,登岳阳楼,游洞庭湖,溯湘江而上,至耒阳,次年四月病故。
据《旧唐书.杜甫传》记载,杜甫在耒阳游岳庙,“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馈送牛肉白酒,甫饮过多,一夕而卒”,葬于杜甫墓。
“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馈送牛肉白酒,甫饮过多,一夕而卒”,早已经被史学家证明是造谣诬陷,贬损杜公形象,何以引为史实?望改之。
【杜甫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