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傅树京教育管理学导论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傅树京《教育管理学导论》笔记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行政、管理和教育管理
一、管理与行政
1.管理的概念:是一种古老的、普遍的、重要的社会现象。管理活动产生于人类社会
的共同劳动、集体活动。管理成为一种专门的社会活动是从奴隶制社会开始
的。管理是人类生存、社会延续、生产发展、科学文化繁荣的必要条件之一。
2.管理的概念:管理具有目的性、客观性、过程性、组合性。
3.行政的概念:行使国家赋予的权力,对国家事务进行管理的活动。
二、教育管理
1.教育管理是指国家为贯彻教育方针,实现培养目标,而对教育系统所进行的计划、
组织、控制等一系列有目的的连续活动。
教育行政是指国家对教育的管理。
2.教育管理:
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为实现培养目标,遵循教育管理规律,运用一
定原理和方法,对学校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一系列有目的的
连续活动。
自然属性是指教育管理中与生产力、科学技术联系在一起的管理活动。
三、教育管理二重性
社会属性是指教育管理中与社会制度、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的管理活动。
四、教育管理职能
法国管理学家法约尔在《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首次提出
管理的职能有: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这五种职能。
教育管理的基本职能是:决策、组织、领域、激励和控制。
第二节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及特点
一、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1.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2.主要研究教育行政和各级各类学校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原理、原则、制度和方法,揭示并运用教育管理的规律,科学地组织和调整教育系统内部的人际关系,协调各机构和
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人力财力物力的作用,为实现教育目的创造良好的条件。
1.社会性:不能离开社会环境,社会效益是主要指标,与社
会发展有本质联系
2.综合性:对象和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二、教育管理学的学科特点3.应用性:实践经验
4.政策性:由政治制度决定,党和国家教育政策相关
5.权变性:有系统因素,有偶发因素
6.双边性:管理者与被管理者
三、研究教育管理学的方法
1.历史研究法、2.比较研究法、3.调查研究法、4.案例研究法
5.实验研究法、6.统计研究法
第三节教育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国外教育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萌芽阶段
2.形成阶段(德国施泰因的《管理学》和达顿斯奈登的《美国公共教育管理》是教育管理学形成独立学科的标志,施泰因是现代教育行政学理论的创始人)
3.发展阶段
4.施泰因的《管理学》阐明了社会与国家的作用,阐明了国家与财富分配的管理,阐明了宪政与行政的关系,提出应建立公共教育制度、国民教育属于国家公共事务、
国家通过行政和法律手段介入教育、教育行政是内务行政的重要部分、国家应教育
立法建立统一标准。
二、中国教育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齐之以仪、道之以德。
三、教育管理学发展趋势:教育行政均权化、教育行政民主化、教育行政科学化、教育行政
专业化。
学校管理趋势:法制化、科学化、民主化、专业化、社会化、开放化、跨校性、国际化。
第二章教育管理与管理思想的演变
第一节早期管理思想
1.古代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的萌芽氏族管理,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2.产业革命时期的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亚当斯密发表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
第二节古典管理理论及影响
1.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原理》,科学管理之父。内容是劳动定额制、标准化制、差别计件工资制、职能制。影响是把学校视同为工厂,像商业一样追求效率效果、对人
员规范化标准化。弊端:把人看成单纯的经济人,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2.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提出了管理的五项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影响是国家通过法律赋予明确职责,教育管理建立了分工明确组
织系统,学校内部系统完善,按制度考核决定升降职。十四项管理原则
3.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
第三节人际关系—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1.霍桑实验
2.人际关系学说观点:认识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生产效率高低取决于工人情绪和态度,新的领导方式在于提高工人的满足程度。
3.行为科学的兴起。研究人的行为产生、发展和转化规律,以便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的一门学科。目的是调节人与人关系。
4.其影响是良好的人机关系与文化状况才是提高效率的主要原因。
第四节当代管理理论及影响
1.巴纳德代表社会系统学派,《经理的职能》,观点:协作系统、组织三要素、权威接受论。
重视组织效力又重视个人价值需要,重在协调组织和个人,用适当诱因来激发协作意识。2.西蒙代表决策理论学派,《管理决策的新科学》,观点:管理就是决策、决策是复杂过程、程序化和非程序化决策、满意的行为准则。在管理行为中引进决策,谋求决策科学化。
3.卡斯特代表系统管理学派,《系统理论和管理》,观点:组织是系统,运用系统观点考察。4.德鲁克和戴尔代表经验主义学派:又称为案例学派。《企业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观点:从实际出发、引入目标管理,案例分析,管理任务,调动积极性,完善责任制。
5.权变理论学派:有函数关系、开放系统、不能千篇一律。随机性不稳定性,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因人制宜。
第一节系统科学的基本概念
一、系统和要素
1.系统是由若干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处于一定环境之中,具有一定的机构和指向一定目标的有机整体。特点是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层
次性。
2.要素是指对于系统的存在于发展起重要作用或关键作用的元素。如人、财、物、信
3.系统和要素的关系。要素构成系统,两者处于对立统一状态。
二、结构和功能
1.结构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秩序,是组织方式。
2.教育结构是教育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结合方式。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教育组织结构、教职工结构、教育人事结构、教学结构。
3.系统的功能是指系统与环境在相互作用中所呈现的能力。教育的功能是指教育系统
培养各种人才所具有的适应社会、改变社会的能力。
4.结构与功能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结构的变化必然
会引起功能的变化。系统的功能又反作用于结构,功能的发挥和变化会影响结构的变化。
三、系统分析
1.系统分析是建立在对系统进行有目的、有步骤地探索分析基础上,为决策者提供选择最
佳方案的一种科学方法。以整体为目标、运用系统观点、以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为重点。
系统分析的核心是建立模型。
2.系统分析的一般程序是:明确问题、设立目标、收集资料、制定方案、建立模型、制定标准、分析计算、评价选择、检验核实。
第二节教育管理的系统思想。
1.整体优化原则:围绕整体目标、提高整理功能,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2.合理组合原则:各个要素进行合理搭配。挖掘潜力、减少内耗。
3.动态平衡原则:相对稳定是条件,动态平衡是必要,学会动态管理
4.环境适应原则:环境是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外界条件,调整自身保持稳定
5.开放与闭合统一原则:开放式环境之间能量交流方式,开放是生存、发展的条件,
闭合是实现系统有效性的保证。
第三节教育管理的统筹方法
1.分配方法:研究有限资源如何合理配置,以获得最大效益和最小消耗的一种数学方法。
2.存贮方法:应用数学方法研究存贮问题,从而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储备。存储量过少或过多都不合理。
3.排队方法:通过研究系统中顾客与服务机构的关系,减少排队所造成的损失,使服务设施达到最佳效果的一种方法。
4.网络分析方法:利用图表模型找出最优或接近最优的工作顺序和资源利用的方法。
5.更新方法:通过研究物资替换更新的最佳时机,达到省时、省钱、省力,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