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鹤岗市高一下学期3月语文月考试卷

合集下载

2022-2023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2022-2023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第Ⅰ卷阅读题 (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材料一:《文心雕龙·史传》曰:“辞宗丘明,直归南董。

”所谓“直归南董”是指记事要像南史氏董狐那样秉笔直书;而“辞宗丘明”,指文辞记录方面要学习左丘明。

刘知几盛赞左氏的语言具有“典而美”“博而奥”的特点。

这种语言特点趋向于诗化,即在《左传》文本中大量引《诗》、赋《诗》和运用歌谣韵语使叙事具有诗情,运用整齐而富有节奏感的段落和引发想象联想的字句营造出诗境。

这种既包括诗歌、韵语,又富含诗情的书写方式应被称为“诗笔”。

历史的记录不应仅仅是直白的表露,也有想象的朦胧、诗意的表达,因此“诗笔”的运用也应当是中国古典叙事的经典笔法。

《左传》记事,无论是议论时事、臧否人物,还是劝谏讽喻、析理辨言,抑或是出使专对、会盟宴好,都大量用《诗》。

聘问赋《诗》,始于鲁僖公二十三年,公子重耳寄居秦国,秦穆公宴请他时,“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

杯酒之间,诗味溢散,晋文公的谨小慎微与壮志雄心、秦穆公的慷慨豪壮与英雄相惜,皆藏于所赋之诗中。

与“赋《诗》”相比,《左传》中的“引《诗》”行为更为频繁,无论是臧否人物、扬抢风雅,还是讽刺劝谏、解释说明,大量的“引《诗》”行为都彰显了《左传》对“诗笔”的运用。

“引《诗》”论事评人多在事件的结尾,一般借“君子”“孔子”或时贤之言来表达。

如鲁昭公五年:“《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孔子引《大雅·抑》表扬叔孙昭子有正直的德行。

除了运用大量《诗经》作品及逸诗外,《左传》中的“诗笔”还记录了相当数量的歌谣谚词一类的韵语,这些韵语文体未经润色,或文风古朴,或别有风趣。

《左传》中另有讴、歌、谣、谚、卜等丰富的韵语材料散落在春秋时期的各个角落,这些韵语可歌可诵,妙绝道理,引譬连类,韵味悠长,是《左传》“诗笔”很好的补充。

海登·怀特说:“只要史学家继续使用基于日常经验的言说和写作,他们对于过去现象的表现以及对这些表现所做的思考就仍然会是‘文学性的’,即‘诗性的’和‘修辞性的’,其方式完全不同于任何公认的明显是‘科学的’话语。

黑龙江省鹤岗第二中学高一2016届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文)试卷

黑龙江省鹤岗第二中学高一2016届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文)试卷

黑龙江省鹤岗第二中学高一2016届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文)试卷语文5.16本试卷,150分。

考试时长12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差(chā) 差错误差差强人意差可告慰B解(jiě) 解决押解浑身解数不求甚解C.塞(sâ) 堵塞边塞闭目塞听敷衍塞责D.提(tí) 提炼提防提纲挈领耳提面命2. 在下句中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我们初上船的时候,天色还未断黑,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_________,委婉,使我们一面产生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_________着纸醉金迷之境了。

②今天的一晚,且默了_________的言说,且舒了_________的情怀,暂且学着,姑且学着我们平时认为在醉里梦里的他们的憨痴笑语。

A.安静憧憬侃侃恻隐B.安静向往滔滔隐秘C.恬静憧憬滔滔恻恻D.恬静神往夸夸隐隐3.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僭(zàn)越吹毛求疵(cī) 咸与(yù)维新令人发(fà)指B.装潢(huáng) 虚与委蛇(yí) 发生口角(jiǎo) 奴颜婢(bì)膝C.赧(nǎn)颜泾(jīng)渭分明浑身解数(xiâ) 用行(xíng)舍藏D.给(jǐ)予佶(jiã)屈聱牙不分轩轾(zhì) 一哄(hîng)而散4.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角jiǎo 号角角落头角群雄角逐B.笼lïng 笼子牢笼笼屉烟笼雾锁C.量liáng 思量打量测量量体裁衣D.削xuē剥削削减瘦削日削月割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本片主要演员有古月、卢奇、孙飞虎、刘锡田、谢伟才、孙雏民、傅学诚等演员担纲主演。

下学期3月份月考高一年级语文科试题

下学期3月份月考高一年级语文科试题

下学期3月份月考高一年级语文科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共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第Ⅰ卷做在答题卡上,便于机器阅卷,第Ⅱ卷做在答题卷上。

2、答第Ⅰ、Ⅱ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和答题卷上。

3、答第Ⅰ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

答第Ⅱ卷时,将对应题目的答案做在答题卷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4、考试结束,将答题卡、答题卷和作文卷一并交回,试卷不交。

第Ⅰ卷(30分)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吮‧吸(y ǔn ) 札‧记(zh á) 艾蒿‧(h āo ) 剔‧除(t ì) 垂涎‧三尺(xián )B. 睥‧睨 (b ì) 蛮横‧(h èng ) 自诩‧(x ǔ) 畏葸‧(x ǐ) 聊以慰藉‧(j í)C. 龟‧裂(j ūn ) 讥诮‧(qi ào ) 脸颊‧(ji á) 监‧生(ji àn ) 戛‧然而止(ji á)D. 蹩‧进(b ì) 瞭‧望(li ào ) 驯‧熟(x ùn ) 谄‧媚(xi àn ) 泾‧渭分明(j īng )2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寻死觅活 宽宏大量 磨拳擦掌 暄宾夺主B.咀嚼鉴赏 来龙去脉 阴谋鬼计 明察暗访D.相形见拙 原形毕露 毫不介意 生拉硬拽D.百无聊赖 瘦削不堪 芒刺在背 神采奕奕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近日新区法院审结了这起案件,违约经营的小张被判令赔偿原告好路缘商贸公司经济损失和诉讼费三千多余元。

B.各级财经部门要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特别是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的管理上,要做到心中有数,全盘考虑,周密安排。

[精品]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新版)新人教版

[精品]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新版)新人教版

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23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人类智慧发展的不同的历史阶段,科学(本文特指自然科学)和艺术之间在内容或者形式方面都有各不相同的联系方式,考察二者在不同阶段相互联系的特征对于理解二者的关系很有意义。

古代文明中,艺术与萌芽时期的科学的结合是通过神话传说和宗教来完成的,有关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后来的古希腊的史料几乎都是神话与宗教。

据记载,古埃及的医学史涉及一个有关“贺鲁斯之眼”的神话,这个神话使埃及人将“贺鲁斯之眼”崇敬为守护与康复的象征,以至于“R”这个象征着贺鲁斯眼睛的神秘符号便出现在后来医生的处方笺上。

古代的宇宙论思想也与神话直接相关,很多民族的神话传说里都认为大地是被某种有力的能够负重的动物驮在背上的,并以这些动物因为过于劳累导致腿脚抖动来解释地震的成因。

古代科学与艺术神话的这种从内容到形式近乎自然的融合,既与当时的科学发展状态有关,也与神话的性质和形成背景有关。

文艺复兴后,科学与艺术的联系主要是通过绘画和文学的形式来实现的。

将绘画艺术和科学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早期人物之一是意大利的达·芬奇。

他创作了一系列详细记录人体结构及功能的笔记和素描,具有艺术作品和科学研究的双重价值。

近代以来,思想家们还用其他的文学形式来赞美科学,比如托马斯·莫尔以水手对话的形式写成幻想小说《乌托邦》,书中的“乌托邦人”竟然掌握着当时最高水平的科学技术并广泛地加以运用。

空想主义者康帕内拉所著的《太阳城》也描述了公有社会里所拥有的先进科学和技术。

当代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呈多元化和复杂化趋势。

从20世纪后期直到今天,现代科学和当代艺术又以一种完全不同于古代和近代的结合方式呈现给世界,二者交融的侧重点不仅在于内容或者形式,更在于成果的相互利用,这一特点主要是由于科学和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向社会的广泛渗透。

首先,当代艺术的发展需要多种科技手段的参与和支持。

黑龙江省鹤岗高一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

黑龙江省鹤岗高一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

黑龙江省20222023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15分)(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

它指涉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

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

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

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

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

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

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

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

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

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

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摘编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材料二: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

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

《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

《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他的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到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

《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

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全解全析)

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全解全析)

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测试范围:第一、二单元(统编版必修下册)。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在《红楼梦》,那可说而未经人说的就是那悲剧之演成。

悲剧为什么演成?辛酸泪的解说在哪里?曰:一在人生见地之冲突,一在兴亡盛衰之无常。

我们先说第一个。

“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余者皆无大异。

”仁者秉天地之正气,恶者秉天地之邪气,至于那第三种却是正邪夹攻中的结晶品。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便是这第三种人的基型。

普通分三种人为善恶与灰色。

悲剧之演成常以这三种人的互相攻伐而致成,惟《红楼梦》之悲剧,不是如此。

《红楼梦》里边,没有大凶大恶的角色,也没有投机骑墙的灰色人。

悲剧之演成,既然不是善恶之攻伐,然则是由于什么?曰:这是性格之不同,思想之不同,人生见地之不同。

在为人上说,都是好人,都是可爱,都有可原谅可同情之处,惟所爱各有不同,而各人性格与思想又各互不了解,各人站在个人的立场上说话,不能反躬,不能设身处地,遂至情有未通,而欲亦未遂。

悲剧就在这未通未遂上各人饮泣以终。

这是最悲惨的结局。

鹤岗市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

鹤岗市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

鹤岗市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6分)1. (6分) (2019高二上·牡丹江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汉魏六朝的家教特点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古代社会就开始它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史。

秦王朝的国运不长,而且秦王朝推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教政策,所以在家庭教育方面没有什么建树。

但是,随着汉王朝的建立和封建社会的持久安定,加上长期推行“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采取科举取士和以经术取士的政策,注重以三纲五常之教统治人们思想和以孝道之教来稳定家庭与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所以家庭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并且日渐形成了它的特色。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汉代形成的以经学作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继续推行之外,由于统治阶级和一些知识分子的提倡,玄学、佛学、史学以及一些自然科学技艺及生产技艺等,也进入了不同阶层的家庭教育范围。

总体说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

家庭的生产与生活也缺乏稳定性,所以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与汉代相比,相差甚远,尤其是统治阶层受"九品中正"制取士制度的影响,豪门士族的子孙天生就是“上三品”的高官世袭者,而寒门士族的子孙即使学富五车也难以入上品,至于平民百姓的子孙就更不在话下,由此所造成的“读书无用”的观念也渗透到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家庭教育实践中,造成诗书教育日渐衰落的局面。

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尽管有由盛转衰的趋向,但是由于封建社会制度和家庭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所以家庭教育的阶级性和等级性也日益明显起来。

形成了以皇家宗室为主体的贵族家庭教育,以及在职文官为代表的官宦家庭教育和广大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平民家庭教育的家教制度。

这三类家庭教育,一直沿续和发展到清末,在客观上对我国封建社会政治、道德、家庭乃至社会秩序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皇家的教育主要在于培养储君,所以皇太子及诸王子的教育受到特别的重视,乃至成为国家政治的一件大事。

2023年3月黑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含答案

2023年3月黑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含答案

2023年3月黑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一、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_________,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

有人说:“(甲)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

”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_________、尽心竭力的付出;(乙)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_________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丙)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_________的笃实。

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

(丁)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炉火纯青废寝忘食巧夺天工脚踏实地B.炉火纯青巧夺天工脚踏实地废寝忘食C.炉火纯青废寝忘食脚踏实地巧夺天工D.废寝忘食巧夺天工炉火纯青脚踏实地2.文中甲乙丙丁处标点符号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乙B.甲C.丁D.丙3.填入结尾括号内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

B.我们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却不必人人成为工匠。

C.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D.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

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

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

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

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

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语文试卷含参考答案

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语文试卷含参考答案

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语文试卷含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一(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①儒道两家思想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独立、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并逐渐形成了相辅相成的互补机制。

②首先是儒家追求发展与道家倡导复归互补。

儒家思想认为,社会和人性需要发展,通过后天的教育发展,才能充分地发挥其价值。

但是儒家在注重人性的进步与发展时过于理想化,忽略了其中可能出现的人性的扭曲或错误的引导。

这个时候,道家提出以“返朴归真”的思想来扭这种理想出现偏差的情况,提出要保持人性中先天的淳朴天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宁静祥和。

但道家难以划清“复归”与“倒退”的界限,在追求本我回归的同时,却摒弃社会的发展,这也是相对偏执的。

儒道互补并不是折中,而是在人性的进步与发展的同时追求“复归于朴”的状态,这样使得人性既能在发展中积累智慧,亦能在发展的道路上始终保持本我的纯净自然。

③其次是儒家讲究务实与道家倡导求虚互补。

讲究务实是儒家的一大特点,人不仅生活在自然的世界中,也生活在社会中。

社会中的人区别于禽兽之处在于人是遵守伦理规范的。

孔子自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就是儒家的要求。

儒家是注重现实主义的人学,而道家却往往超脱于现实。

道家偏重于讲自然之道,把自然之道当作最根本的东西,而仁义之类的出现是由于自然之道的隐没,因此他们追求“返朴归真”。

其途径常是将自己的身心调整到与自然合一的状态,如《庄子》中所描述的“坐忘”。

道家推崇超越意识,向往将自我的精神从市井中解放,以此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在时代不断演替的过程中,儒家不断地从道家借鉴哲学思想,道家为了与现实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也一直向儒家学习处世思想。

虚实互补,在追求务实的同时,也将人们的思想境界提高到超脱于世俗的境界,这便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哲学精神。

④最后是儒家追求阳刚与道家倡导贵柔互补。

儒家所倡导的人文精神是刚毅进取的,其“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的人生态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理想等,无不透露出儒家的阳明之气。

鹤岗市2020版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C卷

鹤岗市2020版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C卷

鹤岗市2020版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C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 . “最美司机”吴斌用生命履行职责的感人事迹,一经新闻媒体报道,就被传得满城风雨,感动了无数市民。

B . 夏夜纳凉,我们或坐在树下谈笑自若,或立于小石桥上对月凝思。

C . 近日,陕西“房姐”龚爱爱已被刑拘。

如今,人们早已司空见惯了政府官员坐拥几十套甚至上百套房产的现象。

D . 李春山长袖善舞,当时一班名公巨卿,甚至连醇王都被他巴结上了。

2.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曾经火爆一时的北京二手房市场在新年遭遇寒冬。

记者昨天从北京房地产交易管理网了解到,元旦后第一周,北京二手房成交量较上月同期相比,同比下降了八成。

B . 武王伐纣前天下号称八百诸侯,其中大多数是少数民族的部落联盟,如姬发在《尚书·牧誓》里着重提到的那几支盟军——庸、蜀、羌、髳、微、卢、彭、濮。

C . 在中国哲学史上,墨子被称为“平民哲学家”,认为他的思想学说反映了春秋战国时代平民的愿望,代表了广大下层民众的利益和要求。

D . 市民平时生小病时,早已习惯了直接到药店购买一些OTC类药品来缓解症状,但其中也存在很多市民买药时不知如何选择。

3. (2分) (2017高一下·潮州期末) 社会交往中,人们常常使用一些敬辞,在下列几种语境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①称对方的母亲②请别人修改自己的文章③商人用于欢迎顾客A . 令堂雅正莅临B . 令尊雅正惠顾C . 令堂斧正惠顾D . 令尊斧正莅临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5分)4. (6分) (2017高二下·曲靖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散文作为自由的话语、最初就是历史学和哲学叙述的文体承载方式,与历史学和哲学有着亲缘性关系,但是,人们常常关心其诗学和美学意义,而很少关心散文和哲学之间的关联。

高一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卷

高一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卷

高一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卷【高一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卷】第Ⅰ卷(选择题共36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8分)1.下列加点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A.百舸(gě)争流颓圮(pǐ) 瞋(chēn)目创(chuà ng)伤B.挥斥方遒(qiú) 火钵(bō) 游说(shuì) 弄(lòng)堂C.变徵(zhǐ)之声山阿(ā) 酝酿(niàng) 窒(zhì)息D.长歌当(dāng)哭装载(zài) 胆怯(qiè) 譬(pì)如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寥廓天伦叙乐绿草如茵旗竿B.榆荫忸怩不安绿树成荫褴褛C.斑斓销行寥落泪下沾襟荤腥D.家具陨身不恤不假思索殴打3.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他暗自下了决心:不看电视,不听音乐,经过两个月的奋战,终于译完了这本书。

B.作为音乐教师的她,轻轻地哼着“摇篮曲”,孩子在她的怀中慢慢睡着了。

C.小狗包弟惨遭厄运,为后面的忏悔埋下了伏笔。

同时侧面描写“文革”开始后红卫兵们抄家、捉杀小狗的情形。

D.今年夏天,“云娜”台风登陆中国,一般风力大约七、八级,台风中心风力十二级以上。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楼市步入调整期后,放松“一套房贷”政策的呼声不绝如缕,但银行界普遍担心,房价正在下降,房贷风险高,不敢轻易改变政策。

B. 这起发生在辽宁省葫芦岛市的行政复议案,一波三折,扑朔迷离,不仅把当事人折腾得筋疲力尽,而且折射出依法行政的尴尬与艰难。

C. 当奥运会开幕式上那铿锵有力、整齐划一的鼓声响起时,一向沉稳的父亲拍案而起,兴奋得叫起来。

D.民间流传着五花八门的“养颜秘方”,其中吃燕窝或许算得上是众望所归的一种。

其实,吃燕窝只能换取一点心理安慰而已。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据报道,中国国产第四代战斗机“歼20”昨日首飞成功,国防部外事办副主任在国防部新闻吹风会上表示,这是正常的工作安排,在时间选择上与盖茨访华无关。

黑龙江鹤岗市第一中学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一下册

黑龙江鹤岗市第一中学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一下册

黑龙江鹤岗市第一中学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一下册2018级高一三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为什么梅花能够与人格如此胶合为一体呢?因为梅花的形象特征与某种道德评价的思想价值完全吻合。

首先是梅花的色淡气清。

清淡是对浓艳的否定。

浓艳为俗,清淡超俗、高雅。

而高雅脱俗,是文人学士所追求的风格,所标榜的气度。

宋熊禾《涌翠亭梅花》言:“此花不必相香色,凛凛大节何峥嵘!”梅花之神,在峥嵘之“大节”,而不在表面之“香色”。

放翁《梅》诗也说:“逢时决非桃李辈,得道自保冰雪颜。

”颜色的清淡正与高士之“得道”契合了。

其次是梅姿的疏影瘦身。

戴禺说:“精神全向疏中足,标格端于瘦处真。

”梅花之影疏,显露出人的一种雅趣;而梅花之瘦姿,则凸现了人的一种倔强,因而是人格坚贞不屈的象征。

清恽寿平《梅图》说:“古梅如高士,坚贞骨不媚。

”顽劲的树干,横斜不羁的枝条,历经沧桑而铸就的苍皮,是士人那种坚韧不拔、艰苦奋斗,决不向压迫他、摧残他的恶劣环境作丝毫妥协的人格力量和斗争精神的象征。

也正因为梅花具有此种不屈的品格,它才冲寒而发。

为了将美好的春天的信息,尽早报告给人间,梅花心甘情愿被雪礼葬,在所不惜:“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为传春消息,不惜雪埋藏。

”这种伟大的人格力量,真可感天地,泣鬼神!再次是梅花的景物陪衬。

梅花色淡,姿瘦,神韵高雅,而配合其环境的是月光、烟影、竹篱、苍松、清水和寒雪,这就从各个角度全方位地烘托出梅花的“高标逸韵”,收到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宋杨无咎《柳梢青》云:“雪月光中,烟溪影里,松竹梢头。

”这就是梅花的陪村意象群:寒雪、淡月、清流、薄(疏)雾、劲松、瘦竹。

其清一贯,其骨相通。

张道洽《梅花》诗云:“雅淡久无兰作伴,孤高惟有竹为朋。

”梅品之“雅淡”,梅格之“孤高”,惟有虚心、有节、耐寒、清淡的竹是它的友朋,诠释了陪衬的艺术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省鹤岗市高一下学期3月语文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7分)1. (15分)(2017·南通模拟)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近年来,《我们的乡愁》《返乡笔记》《回不去的故乡》等“乡愁”类文章不断出现,其视角也不尽相同。

“去农进城”正成为主导性趋势,随着乡村及其所承载的物、景、情的逝去,城市化已经成为裹挟绝大多数“农二代”的巨大势能。

而城市自身也在大规模旧城改造扩容中日新月异,“乡愁”不仅发生于某个具体乡村,也是当前这种剧烈城市化过程中原有居民普遍而又自然的反应,失落与无奈相互交织。

而在多维乡愁之中更具有传播力和话语权的中产阶级,往往对乡村进行选择性美化与静态孤立处理,删除了生活张力,只留下精致意向和“纯真的替换物”。

对于他们来说,与其说是对“三农问题”有所触碰,不如说更是在既有生活方式不减损状态下,对已经或正在消失的事物的怀旧与惆怅;与其说是对现实不合理“城乡关系”展开质疑,不如说是以“乡村”为名、在主流框架内不失优雅优越的修饰与抚慰。

这些想象性的解决携带着更加隐蔽的偏好,让真正的“三农”被挤出“乡愁”论述,乡村被抽象为无“人”的风景与新的欲望空间。

好在,对于近代以来的中国城乡来说,不仅有着关于乡村与城市的多元化论述尝试,还存在着进一步迈开双脚,解放双手的“百年乡村建设”实践。

而当代乡村建设,更应引导人们“眼光向下、脚步向前”,无论下乡还是返乡,都希望可以在关注“三农”中重新塑造“自我”,为乡愁提供一个积极且建设性的安放之地与发挥空间,并在此过程中让更多参与者改变视角,重新认识充满多样性和复杂性的乡土社会。

(1)请简要概括“多维乡愁”的具体内容。

(2)文中“更加隐蔽的偏好”指的是什么?(3)在作者看来,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乡村建设?2. (10分) (2017高一上·奉新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气人生夏明亮马寅初于1882年6月24日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酿酒作坊主家庭。

父亲把继承家业、进一步振兴家声的希望寄托到他身上。

对于父亲的安排,少年马寅初表示不满。

在父亲鞭打逼迫下,他毅然跳入江中,以死抗争,幸而被人救起。

终于,由人作保,16岁的马寅初踏上了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艰辛之路。

他先后在上海育英书馆、天津北洋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勤奋苦读。

其间,马寅初的父亲与他断绝了一切经济联系;这给马寅初的求学造成了很大困难,但他历尽苦辛,百折不挠。

毕业后,马寅初于1916年回到阔别多年、灾难深重的祖国,接受了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邀请,担任了北大经济系教授。

在长期的观察研究过程中,马寅初深入了解并掌握了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官僚资本聚积财富的内幕材料和国民党统治集团大发国难财的罪恶事实。

对此他深恶痛绝,大加鞭挞。

蒋介石政权慑于马寅初在国内外的崇高威望,只好采用软的一手,欲派马寅初出国考察,并许以驻美大使职务。

马寅初向社会各界严正声明:“有人想要封住我的嘴,不让我说话,这办不到!”他断然拒绝这个“美差”,斩钉截铁地回答蒋介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国难当头,我决不离开祖国!”在对马寅初采用拉拢、利诱、收买、威胁等手段统统失败之后,蒋介石黔驴技穷,终于使出了他的看家本领——动用宪兵,秘密逮捕马寅初,在集中营关押近5年。

出狱后,他照例发表文章,到处演讲。

在演讲时他干脆事先写好遗嘱。

当时上海各界爱国人士曾联名赠送给他一块大横匾,上书“马首是瞻”四个大字,可谓直抒民意。

1953年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中国人口已达6亿,并且以每年1300万左右的速度剧增。

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促使年届古稀的马寅初立即投入到人口学研究领域。

经过5年的实地调查和分析研究,1957年7月5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新人口论》,提出,在中国,控制人口已是刻不容缓!并提出了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一系列切合实际的建议——定期进行人口普查,建立人口动态统计;实行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对人口控制要大力进行宣传教育,实行行政干预,并辅之以经济措施,实行普及应用节育方法,等等。

国内在学术界掀起了一场针对《新人口论》的大批判。

针对一些歪曲事实、以势压人的批判,马寅初公开声明:“我认为这不是一个政治问题,而是一个纯粹的学术问题。

学术问题贵乎争辩,愈辩愈明,不宜一遇袭击,就抱‘明哲保身,退避三舍’的念头。

相反,应知难而进,不应向困难低头。

”他坚定地说:“人口问题,在中国是一个极大的问题,是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以及民族的前途命运的大事。

我已经研究并发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我有责任说出来,并坚持到底。

”(1)下列对于马寅初的“人口论”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 在许多人还没有重视中国人口问题的时候,马寅初预警了人口问题的严重性,提出控制人口增长已刻不容缓。

B . 马寅初的“人口论”符合中国国情,具有远见卓识,提出了实行计划生育的建议,批判马寅初使中国失去了及时控制人口数量的机会。

C . 国内在学术界掀起的针对《新人口论》的大批判,开始还是纯粹的学术争论,但很快演变成了一场政治运动。

D . 马寅初坚持自己的人口论,是因为他的理论的提出是科学严谨的,并且提出了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办法。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A . 作为经济学家,马寅初不仅在学术上有很高的造诣,而且在艰难的境遇中,体现出了高贵的品质。

B . 马寅初抨击蒋介石,主要是因为蒋介石维护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的利益,大发国难财,而不只是出于私怨。

C . “马首是瞻”是人们对马寅初爱国行为的褒奖,表达了人们对他的信任、支持、拥戴和景仰之情。

D . 在关系自己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一次又一次作出了令世人惊叹的抉择。

E . 人口问题,在中国是一个极大的问题,马寅初立即投入研究并发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包括实行行政干预,并辅之以经济措施,实行普及应用节育在内的办法。

(3)马寅初一生作出了多次重要抉择,结合本文,简要概括。

3. (12分) (2019高三上·太原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挪开暖瓶刘心武他一再叮嘱我,到了纽约,一定要当面问她,还记不记得挪开暖瓶的那回事。

他和她,三十几年前,和我,同在工厂一个车间。

他们是正式工人,我是教师,下放劳动。

我比他们大十岁,但很合得来。

我跟他学镟工活儿,叫他师傅。

她是统计员,那时梳着俩抓鬏,走过来跑过去,扎着红头绳的大抓鬏前后晃荡,使人联想起硕大的蝴蝶。

工间休息的时候,在那间更衣室当中,大家围坐在一张长方形的大案子前,说说笑笑,用大搪瓷缸子,大口喝水。

大案子上,常放着几只大暖瓶,是最粗糙的那种,铁皮条编的露着瓶胆的外壳,漆成浅蓝色。

他在我面前回味过很多次,就是挪开暖瓶的那件事。

他非常喜欢她,休息时,却不敢坐在她近旁。

她总大大方方地坐在案子一端,他呢,那天选择了一个离她最远的位置,就是案子的另一端!那天大家究竟议论些什么,我已经记不得了,只记得那天他话多,正当他高谈阔论时,她忽然大声说:“哎,把暖瓶挪开!”我坐在案子一侧,离暖瓶比较近,就把一只暖瓶挪了挪,他还在议论,她就更大声地对我说:“劳驾,把那个暖瓶也挪开!”我就把两只暖瓶都挪到一边去了,这些细节,经他提醒,我都还想得起来。

她要求挪开暖瓶,是因为暖瓶挡住了她的视线,使她不能看清楚大发高论的他。

挪开了暖瓶,她就睁圆一双明亮的眼睛,直盯着口似悬河的他,两个抓鬏静止不动,仿佛一对敛翅的春燕。

后来社会发生了很大的转折、很大的变化。

我们的人生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转折、很大的变化。

我成了所谓的作家。

她1978年考取大学,1983年赴美留学,1990年获得博士学位,现在是美国一所州立大学的终身教授。

他下岗后做过很多种事,现在比较稳定,是一家大公司的仓库保管员。

那家工厂早已消失,原址成为一个华丽的专供“成功人士”享受的商品楼盘,底层是商场,商场附设星巴克咖啡厅,我和他正是在那里会面的。

他知道我要去美国演讲,打电话说要见我,托我个事。

我就约他到星巴克,他喝不惯咖啡,甚至闻不惯那里头的气息,他说完他的心事嘱托,就离开了。

我已经年逾花甲,他和她也都早已结婚有了子女,我们应该都不算浪漫人士,但他却还是希望我能在美国见到她,并私下里问她,还记不记得挪开暖瓶的事情?那是不是意味着,在他们生命的那个时段,她喜欢他,以至他说话时,她不能容忍任何障眼的东西,她不但要倾听他,还要注视他。

他只希望她在我面前表示,她还记得,确实,她那时候喜欢过他,然后,我回国把她的回应告诉他,他就满足了。

我把他的嘱托,视为一个神圣的使命。

甚至于,从某种意义上说,完成好这个使命,不亚于要把我那演讲的任务达到圆满。

人的一生有许多美好的瞬间。

使这些瞬间定格,使其不褪色,可以永远滋润我们那颗在人生长途跋涉中越磨越粗粝的心。

我演讲那天,她没有来。

当地文化圈的人士聚餐欢迎我,她也没露面。

我给她打去几次电话,都是英语录音让给留言,但我留了言也没有回应。

直到回国前一晚,再拨她家电话,才终于听到了她的声音。

她的声音一点没有变,她很高兴,说她们全家到欧洲旅游,昨天才回家。

她说看到报道,祝贺我演讲成功。

我就引导她回忆当年,提到好几个那时工厂里的师傅,其中有他,她热情地问:“都好吗?你们都还保持着联系吗?”我就先逐个说一下那些人的近况,然后特别提到他,提到他那时如何喜欢高谈阔论,那时候我们给他取的外号是“博士”……我都提到那张旧桌案了,她一直饶有兴味地听着,还发出熟悉的笑声,但就在这关口,发生了一个情况,就是她先道了声“sorry”,然后分明对她那个房间里另外一个人,估计是她女儿,大声地说:“朱迪,你把那个花瓶挪开,我看不到微波炉了……”虽然她马上又接着跟我通话,但我的心一下子乱了,我都不记得自己究竟是怎么跟她结束通话的。

回国很多天了,我没主动给他去电话,他也没有来电话。

如果他来电话问我,我该怎么跟他说呢?(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小说第一段不仅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还巧妙地引出了下文“他”与“她”的故事。

B . “硕大的蝴蝶”和“敛翅的春燕”分别写出了“她”的动态美和静态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C . “我把他的嘱托,视为一个神圣的使命”,这句话不仅说明了“我”对“他的嘱托”的重视,也交代了赴美的原因。

D . 小说虽然篇幅短小,但是语言简洁流畅,意蕴丰富,结构精巧,体现了作者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和布局谋篇的匠心。

(2)小说中的“他”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3)通电话的过程中发生了“她”让人挪开花瓶的情况,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4. (11分) (2017高三·太原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