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册语文月考试卷及答案
高一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一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传统文化中,中国人形成了以儒家为主,儒、道、佛互补的哲学思想体系,这一体系对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习惯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主张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道家思想强调“道法自然”,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佛家思想强调“因果报应”,主张慈悲为怀、普度众生。
这些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深刻影响。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体系以儒家为主,儒、道、佛三家思想相互补充。
B. 儒家思想主张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而道家思想则主张无为而治。
C. 佛家思想强调“因果报应”,主张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与儒家和道家思想完全不同。
D.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体系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习惯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2. 根据原文,下列不属于儒家思想特点的一项是(3分)A. 强调“仁、义、礼、智、信”B. 主张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C. 强调“道法自然”D. 强调“因果报应”3.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章首先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体系,然后分别阐述了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的特点。
B. 文章通过对比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的不同特点,突出了它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C. 文章认为,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深刻影响。
D. 文章没有明确指出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荷塘月色》(节选)朱自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高一语文上册月考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上册月考试题及答案【导语】我们最孤独的,不是缺少知己,而是在心途中迷失了自己,忘了来时的方向与去时的路;我们最痛苦的,不是失去了曾经的珍爱,而是灵魂中少了一方宁静的空间,慢慢在浮躁中遗弃了那些宝贵的精神;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别人的怜悯或关怀,而是一种顽强不屈的自助。
你若不爱自己,没谁可以帮你。
无忧考网高一频道为你正在奋斗的你整理了《高一语文上册月考试题及答案》希望可以帮到你!【一】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美国细菌学家卡梅隆•柯里在《科学》杂志发表了研究论文,声称从5000万年前开始,以真菌为生的蚂蚁就有了自己的抗生素。
研究者对一种名叫“真菌蚂蚁”的蚂蚁身上的白色斑点进行研究,发现不同“真菌蚂蚁”依靠种植不同的真菌类蘑菇来作为惟一的食物来源。
这些蚂蚁的嘴巴和前肢上隐藏着许多细小的腺窝,里面寄生着一种能产生抗生素的细菌。
这些腺窝有一些细小的孔通向蚂蚁身体外部,这样它们就可以将抗生素传播给作物。
抗生素可以杀死会使作物生病的寄生虫,从而确保它们主人的食物来源不受破坏。
这种蚂蚁腺窝的特殊结构使得蚂蚁与作物的这种共生关系非常和谐。
研究者发现,一些近缘的不种植真菌的蚂蚁身上则没有腺窝,也没有寄生菌。
科学家们研究了中美洲热带丛林中的切叶蚁的生活习性。
切叶蚁只种一种蘑菇,这相当于人类的单一作物制,虽然开始时产量高,但重复种几季以后很容易遭受病虫害侵袭,人类是采用轮作不同作物来解决问题的。
生物学家们采用基因分析法,确定了切叶蚁所种的菌种是源于2300万年前的单一菌株,从未换过品种,却能延续至今。
这个谜由多伦多大学的C•R•居里解开了。
居里对包括切叶蚁在内的22种蚂蚁进行了仔细观察。
他首先发现蚂蚁的蘑菇农场偶尔也会受到一种名为Es-covopsis的霉菌感染,使蘑菇在几天内全部死光,结果是整*蚂蚁全部饿死。
但尽管如此,切叶蚁还是有办法控制这种灾难。
其奥秘在于,雌蚁会排出寄生在身上的活细菌分泌出的链霉素。
高一第一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1(含答案)

高一第一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含答案)考生注意:1. 本试卷满分150 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2. 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文学与时代精神》文学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始终与时代紧密相连。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学作品反映出特定的时代精神,同时也对时代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首先,文学是时代的镜子。
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人民生活和时代风貌。
例如,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通过对法国社会各阶层人物的描写,展现了19 世纪法国社会的全貌,成为那个时代的生动写照。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社会背景,都蕴含着丰富的时代信息,让读者能够从中了解到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其次,文学是时代精神的引领者。
文学作品不仅能够反映时代,还能够引领时代精神的发展。
伟大的作家往往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为人们提供新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
如鲁迅的作品,在黑暗的旧中国,以犀利的笔触批判社会的种种弊病,唤起了人们的觉醒和抗争精神。
文学作品通过对人性的探索、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奋斗精神,推动社会的进步。
最后,文学是时代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
文学作品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同时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中丰富着时代文化。
从古至今,文学经典作品传承了人类的智慧和情感,成为民族文化的瑰宝。
在当代,文学创作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融入新的时代元素,展现出多元的文化风貌。
文学的创新不仅为时代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总之,文学与时代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在当今时代,我们应该更加重视文学的价值和作用,鼓励优秀的文学创作,让文学更好地反映时代、引领时代、传承和创新时代文化。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文学与时代毫无关系,不能反映时代精神。
2023精选高一上册12月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

2023高一上册12月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2023精选高一上册12月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月考就是每个月的考试测试,检查每个月的学习情况,你知道高一上册12月月考语文试题怎么编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23高一上册12月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欢迎大家来阅读。
高一上册12月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
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
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美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
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
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哀悲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2022-2023学年全国高中高一上语文人教版月考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全国高一上语文月考试卷考试总分:145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卷II(非选择题)一、默写题(本题共计 1 小题,共计11分)1.(11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郦道元在《三峡》中借渔者的歌声来烘托三峡秋景凄凉哀伤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在《马说》中描写了千里马因为没有伯乐而不能“以千里称”的悲惨遭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描写了千里马没有被发现的悲惨遭遇。
(3)刘禹锡《陋室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居室主人摆脱官场俗务后的轻松自在,两耳清静,又没有繁琐的政务劳累自己的身体。
(4)柳宗元《小石潭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小鱼由静而动的活泼情景,生动形象。
(5)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了自己对不合礼义的高官厚禄的否定态度。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计 1 小题,共计11分)B.及长美/风仪善/占对博学/能属文/词义典实/不好艳靡/起家王府法曹/历转外兵记室/C.及长/美风仪/善占对/博学能属文/词义典实/不好艳靡/起家王府/法曹历转外兵记室/D.及长美/风仪善/占对博学/能属文/词义典实/不好艳靡/起家王府/法曹历转外兵记室/(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孤,中国古代“鳏寡孤独”者之一,指幼年丧父者或父母双亡者。
B.高宗,国君的年号,在中国古代,有以年号指代君王的习惯。
2023-2024学年全国高中高一上语文人教版月考试卷(含解析)

2023-2024学年全国高一上语文月考试卷考试总分:5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卷I(选择题)一、单选题(本题共计 4 小题,每题 5 分,共计20分)4.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写的景象是()A.月初升时B.月高悬时C.月西斜时D.月落时卷II(非选择题)二、默写题(本题共计 1 小题,共计5分)5.(5分) 名篇名句默写。
(1)《沁园春·长沙》中,诗人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荆轲剌秦王》一文中通过众宾客的神态表现出送行气氛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在《望岳》中表达不畏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计 1 小题,共计5分)A.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B.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C.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D.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3)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公子,先秦称诸侯的儿子为公子,由此可知韩非出身侯门,后来泛指豪门士族的年轻男子。
2022-2023学年全国高中高一上语文人教版月考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全国高一上语文月考试卷考试总分:147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卷II(非选择题)一、默写题(本题共计 1 小题,共计11分)1.(11分) 在下面横线上填上相应的语句。
(1)子曰:“君子,入则孝,_______________,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_______________,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子贡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4)子曰:“为政以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_______________;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6)子曰:“_______________,小人比而不周。
”(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
”(8)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何以行之哉?”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计 1 小题,共计11分)三、古诗词鉴赏(本题共计 1 小题,共计11分)3.(11分)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①陈与义其一巧画无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含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
【注】①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
②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
③从教:任凭。
④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
⑤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高一语文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高一语文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下列词语中加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干瘪(biě)纤巧(xiān)自怨自艾(ài)翘(qiáo)首以待B.百舸(gě)癖(pǐ)好引吭(háng)高歌恪(kè)尽职守C.蛮横(hèng)休憩(qì)战战兢兢(jīn)妄自菲(fēi)薄D.轻蔑(mì)给(jǐ)予瞠(chēng)目结舌汗流浃(jiá)背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寥廓商榷慰籍怨天犹人B.磕跘犄角沉湎良晨美景C.敷衍戕害跋涉举一反三D.震颤晨曦急燥金璧辉煌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秋日的天空显得格外。
(2)那些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人,为正人君子所。
(3)在这紧要的关头,一定要三思而行,切不可用事。
A.寥廓不耻义气B.辽阔不齿意气C.寥廓不齿意气D.辽阔不齿义气4.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为了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年轻的父母纷纷送孩子去练钢琴,学围棋,上英语兴趣班,真是费尽心思,无所不为。
B.一外地游客在本市乘的士遭抢,载他的“的哥”坐山观虎斗。
昨日,乘客周先生说,他准备将这位“的哥”告上法庭。
C.老李从小就养成了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总是不耻下问,及时向同事、亲朋好友甚至左邻右舍请教。
D.书法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风格各异的书法精品,或古朴,或隽秀,或雄浑,或飘逸,将汉字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5.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父辈、祖辈不仅爱读毛泽东的诗词,而且青年人也喜欢毛泽东诗词中磅礴的气势、广阔的胸怀。
B.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C.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不容易翻译好,它要求翻译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才能胜任。
D.学习成绩的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你的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6分,每小题3分)怎样理解文化的“雅”和“俗”李德顺①对于文化的理解,不少人认为“精英文化”就是“高雅”的,而“大众文化”则是“低俗”的。
其实,文化历来就有“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分。
那么,这种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又意味着什么?②对文化之“雅”和“俗”有两种不同理解。
一种理解,是取它们的价值评价含义,就是“根据文化品质的高低优劣”来规定什么属于“雅”文化,什么属于“俗”文化。
这里的“雅”和“俗”意味着评判一种文化现象品位的高低、情理的深浅、形式的文野、制作的精糙、走向的提高与普及等等。
这也意味着社会文化建设要以追求真、善、美为己任,扶持高雅文化,抵制庸俗文化。
③但是,在日常的语言和应用环境中,人们却还是要给“雅俗”加进另一种含义,就是“根据什么人来占有和享用”来规定什么属于“雅文化”,什么属于“俗文化”。
这样,“雅文化”就可以和“精英文化”等联系在一起,是指以社会上层人群为主体、满足有较高地位人群需要的文化;而“俗文化”自然也就与“大众文化”、“平民文化”乃至“市井文化”相联系,指以社会下层人群为主体、满足一般大众需要的文化。
从逻辑上说,这种理解和划分只是反映文化有不同的主体类型和层次,如果不加进身份等级歧视和阶级偏见,应该说并不意味着“高低、优劣、贵贱”之分。
④对于“俗、雅”与“大众、精英”之间的联系,要有具体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判断,不能轻易在它们之间画等号。
不要以为“大众文化”只能是粗野简陋的,而“精英文化”则必然是高雅精致的。
事实上,文化的“雅俗高低”是要在每一次的创造中具体地显现和接受评判的。
我国千古名篇《诗经》中的作品,原本是当时的民谣俚曲,却可以成为后世的风雅之师;而许多当年被视作风雅之极的宫廷御制、状元文章等,如今却大都和其他文化糟粕一道成了历史的垃圾。
《水浒》、《西游记》等小说,京剧等戏剧,中国传统工艺等,原都是来自民间的“大众文化”、“俗”文化产品,现在则成了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成了雅文化。
历史证明,“大众文化”也可以有自己的精品,有自己的高贵和优美;而“精英文化”也难保不出粗俗之作,也有它们的俗气、无聊和空洞。
只有凭借创造的智慧和精心的劳动,而不是凭借某种身份,才能产生精品。
对任何人和任何文化形式说来,都是如此。
⑤现实生活中,人们对“雅”和“俗”有一些严重的误解,甚至偏见。
在某些人的潜意识中,一味地视古为雅、视今为俗;以寡为雅、以众为俗;以远为雅、以近为俗,等等。
这是应该摒弃的陈腐偏见。
因为说到底,“大众文化”才是民族文化最深厚的基础,是最本真的“文化文本”,是民族文化伟力的根源。
没有了普通大众的世俗生活,人类文化就将失去生命力的源泉。
⑥“雅俗”本身是对文化现象品位的一种描述和判断,它以文化产品和文化行为的质量为中心,并不是对文化主体的界定,不应该将二者轻易地等同或混淆。
同时,在如何看待“雅、俗”与“精英、大众”之间相互关联的问题上,则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人们在文化观念上的根本立场和思维方式的差别。
⑦就我国具体情况而言,伴随着整个社会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在文化领域也出现了“重心下移”的趋势,普通大众的文化需求日渐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
一些人称之为“文化世俗化”或“俗文化泛滥”。
对此应有冷静的思考。
“文化重心下移”应该说是一种具有历史合理性的进步,是我们的文化“为人民服务”之必须。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A.文化历来就有“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分,它们之间的划分依据是有所不同的。
B.对文化之“雅”和“俗”的两种不同理解意味着社会文化建设要以追求真、善、美为己任,扶持高雅文化,抵制庸俗文化。
C.文化的“雅”“俗”可以通过其品位的高低、情理的深浅、形式的文野、制作的精糙及走向的提高与普及等来进行评判和区分。
D.从逻辑上说,“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只是反映文化有不同的主体类型和层次,一般情况下并不意味着它们有高低、优劣与贵贱之分。
E.从“什么人占有和享用”的角度来划分的“雅”与“俗”,那么“雅文化”就是“精英文化”,“俗文化”就是“大众文化”。
2.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A.文化工作者只要凭借创造的智慧和精心的劳动进行文化艺术创作,就能产生文化精品。
B.昔日风雅之极的宫廷御制及状元文章如今却都成了历史的垃圾,可见“精英文化”也会出粗俗之作。
C.人们在文化观念上的根本立场和思维方式的差别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从如何看待“雅、俗”与“精英大众”之间的相互关联问题上反映出来。
D.“大众文化”才是民族文化最深厚的基础,没有“大众文化”就不可能有“精英文化”。
二、古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6题。
汉王既用滕公、萧何之言,擢拜韩信为上将军,引信上坐。
王问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向争权天下,岂非项王耶?”曰:“然。
”“大王自断勇仁悍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唯信亦以为大王不如也。
然臣尝事楚,请言项王为人。
项王喑噁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匹夫之勇耳。
项王见人恭谨,言语呴呴,人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印勭繁祝滩荒苡耄怂礁救酥省O钔跛浒蕴煜露贾詈睿痪庸刂校寂沓牵直骋宓墼迹郧装酰詈畈黄健V詈钪钔跚ㄖ鹨宓劢希嘟怨橹鹌渲髯酝跎频亍O钔跛薏徊忻鸲嘣梗傩詹桓剑亟儆谕糠C湮酝酰凳煜滦模试黄淝恳兹酢=翊笸醭戏雌涞溃翁煜挛溆拢尾恢�?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不散?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所杀亡不可胜计。
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余万人。
唯独邯、欣、翳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
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
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且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
于诸侯约,大王当王关中,民户知之。
大王失职之蜀,民无不恨者。
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于是汉王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
八月,汉王东出,秦民归汉,汉王遂诛三秦王,定其地,收诸侯兵讨项王,定帝业:韩信之谋也。
(节选自刘向《新序》,有删改)注:�(wán):磨损。
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王自断勇仁悍强,孰与项王断:判断B.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臣:使……臣服C.百姓不附,特劫于威强服耳附:依从,依附D.民无不恨者恨:痛恨4.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B.因问王曰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C.大王之入武关而不在使者之目D.今大王举而东今人有大功而击之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汉王刘邦采用滕公、萧何的意见,提拔韩信,拜韩信为上将军,并放下架子,虚心请教韩信,终于战胜了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项羽。
B.当刘邦问计于韩信时,韩信为感谢刘邦知遇之恩,把自已在项羽军营里了解的情况和项羽犯的错误都告诉了汉王刘邦。
C.韩信认为,项羽的匹夫之勇、妇人之仁、扎营彭城、放逐义帝、任人唯亲、任用降将、失去民心,已使他到了不攻自破的地步了。
D.汉王深为韩信推心置腹的谋划而高兴,并采纳其计策,马上部署将领落实韩信的谋划,最终有了“收诸侯兵讨项王,定帝业”的局面。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分)(1)又背义帝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
(4分)译文:(2)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4分)译文:(3)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
(4分)译文:(二)诗歌鉴赏(11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7~8题。
秋日赴阙①题潼关驿楼许浑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①阙,指长安。
此诗作于作者奔赴长安应试途中。
②太华,陕西的华山;中条,山西的中条山。
两山分别耸立在潼关南北。
7.“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两句中运用的动词历来被人称道,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5分)答:8.简要分析“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6分)答:(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9.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___________,挥斥方遒。
(《沁园春•长沙》)10.那河畔的金柳,___________;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再别康桥》)11.真的猛士,___________,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记念刘和珍君》)12.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___________。
(《荷塘月色》)13.桑之未落,___________。
(《氓》)14.___________,悠悠我心。
(《短歌行》)15.是日也,___________,惠风和畅。
(《兰亭集序》)16.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___________,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赤壁赋》)17.羁鸟恋旧林,___________。
(《归园田居》)18.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游褒禅山记》)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4分)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4分)生命的滋味①几年前的一个夜里,我走在马路上,路边停满了车,走着走着,一只,两只,几只小猫从车底跑出来,似乎想跟我玩。
我朝它们走去,才看见猫妈妈紧张地看着这几只小猫,更紧张地看着我。
这一家人在城市里流浪,它们会幸福吗?②更早几年,还在学校,夜里我们骑着车,经过学校里的小河,一只猫妈妈带着自己的几只小猫正在行进的途中,它们大概是搬家了,顺着铁栅栏往校墙外走。
见到我们,猫妈妈加快了步伐,一溜烟消失了,小猫也紧紧跟随,但还是有一个落下了,嗷嗷地叫唤。
同学想把小猫抱走,我说,一会它妈妈会来找它的,我只是这么说。
它们最后团聚了么?③前几天,我们去一处废弃的厂房考察,天气已经变凉,我们穿着厚厚的衣服小心翼翼地穿过铁丝网,来到一片荒废的建筑里。
厂房里的机器早已搬空,玻璃都被敲碎,剪断的铁丝电线从高高的房梁上垂下。
地面上堆放着杂物,墙上留下了涂鸦,有个地方写着:“阿凡提到此一游”。
同事拽着我,感觉很害怕,说如果天再暗一点,真的像*里的绑架现场。
这是被城市遗忘的地方,曾经机器轰鸣,而在我们的眼里,未来它将熙熙攘攘。
而今它仍然具有生命力,厂房的东侧空地长满了树木和没膝的杂草,周边的水泥地上长出了许多的野草。
只是这生命不被承认,迟早有一天它们要接受割除和改造,成为与一片欣欣向荣的商业所匹配的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