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指导八大基本理论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指导八大基本理论综述
职业指导工作要求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要以人为本,提供个性化的、全面的、专业的职业指导服务。
本研究对八大基本职业指导理论的提出、内涵、做法等进行综合阐述,以期为职业指导实践工作提供思路和参考。
标签:职业指导八大理论
0 引言
十七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育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职业指导工作要求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要以人为本,提供个性化的职业指导服务。
笔者在综合文献的基础上,对职业指导八大理论进行综合阐述。
1 特质因素论
Parsons的特质因素论是最早提出来的职业指导理论。
强调个人的特质和职业选择的匹配关系。
他认为,在选择职业时,首先要通过心理测量工具的评估个人的能力、态度、兴趣等,其次,要了解各行各业达到成功的需要和条件、优缺点、酬劳、计划以及未来的展望等;最后要以个人和职业的互相配合作为职业辅导的最终目标。
特质因素论特点是它着重于个人性向、成就、兴趣、价值观、人格和职业条件的匹配。
2 Roe的亲子影响理论
Roe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提出了亲子影响理论。
这一理论强调儿童时期人格成长会职业选择的影响。
它的重点在需要的概念上。
Roe吸收了马斯洛需要层次来丰富她的观点,提出了儿童期的需要满足经验可影响个人的职业选择和职业行为的理论。
而儿童期的需要满足主要通过父母来实现,因此,她于1957年提出了亲子互动模式,将亲子之间的关系分为三种形态:注意孩子、逃避孩子、接受孩子。
每一种形态都会满足儿童不同的需要,进而影响儿童形成不同的人格形态,并最终影响他们的职业选择。
3 Bordin等人的心理动力理论
Bordin等人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心理动力理论。
心理动力论起源于精神分析,强调人的内在动力与需要等动态因素的心理作用在个人选择职业历程中的重要性。
Bordin等人认为职业是用以满足个人需要的,如果个人有自由选择的机会,那么必定会选择以自我喜好的方式来寻求满足需要而避免焦虑的职业。
4 Holland的类型理论
Holland是生涯辅导理论的又一发展者,他的类型理论源于人格心理学的概念,
认为生涯的抉择与生涯的调整是个人在对特定职业类型进行认同后,个人人格在工作世界中的表露或延伸。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Holland提出了一连串的研究假设与研究成果。
其四个基本假设为:在我们的文化中,多数人均能被分类到六种类型中,即实际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传统型;环境也可分为六种类型,即实际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传统型;人们将搜寻可以让他们发挥技能与能力、表达他们的态度及价值并承担问题及扮演角色的环境;一个人的行为是由他的人格及所在的环境特性所决定的。
此外,他还将人格与环境类型分别按照固定的顺序排成六角形。
5 格特弗兰德森(Gotthedson)的职业抱负理论
职业抱负的发展是格特弗兰德森发展性理论的主题。
依据他所言,在职业发展中的自我概念是选择生涯的主要因素,而自我概念发展的主要决定因素包括个人的社会阶段、智力水准以及其他性别类型的经验等。
他认为,个人的发展将经历四个阶段,分别为:大小及力量导向、性别角色导向、社会评价导向、内在独特自我导向等阶段。
在这发展的模型中,职业偏好融合了生理及心理成长所伴随而来的复杂性。
而职业偏好的主要决定因素,是在自我概念发展过程中渐增的职业抱负限制,也就是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随着认知的深入发展,职业抱负水平也将有相应的变化与发展,从而影响职业生涯的选择与改变。
6 克朗博兹(Krumboltz)的社会学习理论
克朗博兹的社会学习理论是以社会学的观点来解释人类生涯选择的行为,特别强调社会因素和学习经验对生涯选择的影响。
克朗博兹认为,遗传天赋、环境条件和事件、学习经验以及任务进行技巧将影响到一个人的生涯决定。
其中,环境条件和事件包括了社会因素、教育条件和职业条件,而任务进行技巧是通过遗传天赋、环境以及不同的学习经验的交互影响而形成的技巧,包括目标设定、价值澄清、确定选择方案以及职业信息的获得等。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生涯的选择是一种相互的历程,这种选择不仅反映人具自主的选择的结果,也反映社会所提供的就业机会与要求。
同时,社会学习理论也认为生涯决定是人生长期的历程,不只是发生在一生中的某一阶段,而是从出生到退休连续不断的各种事件与任务进行技巧所决定的。
因而,必须在教育与生涯辅导中重视生涯决定技巧的教导。
7 舒伯(Donald Super)的生涯发展理论
“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舒伯理论中的核心概念。
所谓“自我概念”,就是指个人对自己的兴趣、能力、价值观及人格特征等方面的认识。
一个人的自我概念在青春期以前形成,至青春期较为明朗,并于成人期由自我概念转化为职业生涯概念。
工作与生活满意与否,就在于个人能否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发现自我的机会。
用舒伯的话说,“职业生涯就是对自我的实践”。
而这个自我实现亦即职业生涯发展的过程,又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在每个阶
段都有其独特的职责和角色,以及不同的发展任务。
个人面对及完成发展任务的准备程度则体现了个人的生涯成熟度(Career Maturity)。
8 CIP(认知信息加工)理论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桑普森(Sampson)、皮特森(Peterson)和里尔顿(Reardon)提出从信息加工取向看待生涯问题解决的认知信息加工理论。
该理论假设:生涯选择以认知与情感的交互作用为基础;进行生涯选择是一种问题解决活动;生涯问题解决者的能力取决于知识和认知操作;生涯问题解决是一项记忆负担繁重的任务;生涯决策要求有动机;生涯发展包括知识结构的持续发展和变化;生涯认同取决于自我知识;生涯成熟取决于一个人解决生涯问题的能力;生涯咨询的最后目标是促进来访者信息加工技能的发展;生涯咨询的最终目的是增加来访者作为生涯问题解决者和决策制定者的能力。
该理论把生涯发展与咨询的过程视为学习信息加工能力的过程。
该理论的提出者按照信息加工的特性构成了一个信息加工金字塔。
位于塔底的领域是知识的领域,包括自我知识和职业知识。
中间领域是决策领域,包括了沟通-分析-综合-评估-执行五个阶段。
最上层的领域是执行领域,也称为元认知。
参考文献:
[1]王本贤.论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就业指导.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65).28.
[2]郑亮.个性化职业指导探索.中国培训.2004(10).56.
[3]王守忠、赵天武、论个性化就业指导模式的构建.中国大学生就业.
[4]王瑞敏.人的个性分析与大学生就业指导.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vol.7 No.3).
[5]周洁,张耀东.试论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vol.1 No.1).55.
[6]王保义.个性化就业指导探索.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95).19.
王本贤.生涯发展理论下的个性化就业指导.辽宁教育研究.2006(12).92.
[7]王本贤.高校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之对策研究.学术论坛.2006(10).202.
[8]范泽瑛,王尔新.试论高校学生职业指导的方法和内容.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vol.24 No.6).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