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临床试验设计
抗菌药物临床实验方案

抗菌药物临床实验方案1. 研究目的本次临床实验的目的是评估某种抗菌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为其进一步的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2. 研究背景抗菌药物在临床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细菌抗药性的逐渐增强,新型抗菌药物的研发变得尤为迫切。
因此,本次实验旨在通过临床试验评估该新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3. 研究对象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为40例确诊患有特定感染疾病的患者,年龄范围在18-60岁之间。
患者需满足相关的入选和排除标准。
4. 研究设计4.1 随机分组参与本次实验的患者将被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
4.2 实验组实验组患者将接受新型抗菌药物治疗,并按照医生的指导完成用药过程。
4.3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将接受目前常用的标准治疗方案,以作为比较的基准。
4.4 观察指标主要观察指标包括疗效评估、安全性评估等。
5. 数据收集与分析本次实验将使用标准的数据收集工具,包括病历记录、生理指标监测等。
收集到的数据将进行统计学分析,以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6. 研究伦理本次实验将严格遵守相关伦理原则和法规,确保研究对象的知情同意,并保护他们的权益与隐私。
7. 风险与利益评估在本次实验中,患者可能面临一定的风险,包括未知的药物副作用和治疗效果不佳等。
然而,潜在的利益是为他们提供一种新的治疗选择,有可能改善疗效并减轻疾病对他们生活的影响。
8. 实验计划与预算本次实验计划将持续十二个月,预计需要X万元的经费用于药物采购、实验室检测、数据分析等。
9. 结论通过本次临床实验,我们期望得到有关该抗菌药物疗效和安全性的实证数据,为该药物的进一步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10. 参考文献[这里列出参考文献,按照相关规范格式书写]以上是针对抗菌药物临床实验方案的简要描述。
请参考实际需要对内容进行修改和适配,以满足具体的要求和情境。
新型抗菌药物的研发与临床试验研究

新型抗菌药物的研发与临床试验研究一、绪论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抗生素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传统抗生素的疗效逐渐减弱,临床治疗效果下降。
因此,开发新型抗菌药物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探讨新型抗菌药物的研发与临床试验研究,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有效的药物选择。
二、新型抗菌药物的研发1. 抗菌药物的机制抗菌药物的机制包括破坏细菌细胞壁、阻断蛋白质合成、抑制核酸合成等。
针对已知机制的抗菌药物已经相对成熟,但随着细菌的逐渐适应,需要不断研发新型的抗菌药物,才能有效应对耐药细菌的挑战。
2. 新型抗菌药物的研发策略研发新型抗菌药物的策略包括寻找新的靶点、结构修饰已有药物、开发多靶点抗菌药物等。
利用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现代技术手段,可以更好地筛选和设计出具有高效抗菌活性的新药物。
三、新型抗菌药物的临床试验研究1. 临床前研究在进行临床试验前,需要进行充分的临床前研究,包括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毒性、药物作用机制等研究。
通过临床前研究,可以为临床试验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2. 临床试验设计临床试验设计是新型抗菌药物研发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包括试验设计的目的、研究对象的选择、试验的随机分组设计等。
合理的试验设计可以提高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3. 临床试验实施临床试验的实施需要严格遵守规定的试验流程和伦理原则,确保试验过程的科学性和合法性。
同时,对患者的随访和数据的记录也是至关重要的。
4. 临床试验结果分析对于临床试验结果的分析是新型抗菌药物研发的关键环节。
需要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只有合理地分析试验结果,才能为新药的进一步研发提供依据。
四、新型抗菌药物的未来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型抗菌药物的研发也会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未来的发展中,可以通过开展更多的临床试验,不断完善药物设计和研发流程,推动新型抗菌药物的快速上市和临床应用。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耐药细菌的监测和防控,有效应对抗生素耐药性问题。
结语新型抗菌药物的研发与临床试验研究是当今医药领域的重要课题,对于改善临床抗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抗菌药物的临床试验与监测方法

抗菌药物的临床试验与监测方法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确保抗菌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防止耐药性的发展,临床试验和监测方法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抗菌药物的临床试验流程和监测方法,以期提高人们对抗菌药物的认识和使用。
一、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流程临床试验是评估新的抗菌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抗菌药物临床试验的一般流程:1. 实验设计:确定试验目的、研究人群以及治疗组与对照组的设置。
2. 受试者招募:通过广告、医生推荐等方式招募符合条件的受试者参与试验。
3. 随机分组:将符合条件的受试者随机分配到治疗组和对照组,以减少实验结果的偏差。
4. 药物给药:根据实验设计,给予治疗组患者抗菌药物,对照组则给予安慰剂或标准治疗。
5. 实验观察:监测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并记录相关数据。
6. 实验终点评估:根据研究目的,评估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差异,并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7. 实验报告:将试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并撰写实验报告,发表在相关学术期刊上。
二、抗菌药物的监测方法除了临床试验外,抗菌药物的监测方法对于了解药物的疗效、耐药性发展以及合理应用也至关重要。
以下是常用的抗菌药物监测方法:1. 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利用体外培养方法确定抗菌药物能够抑制菌株生长的最低浓度,用于评估药物的抗菌活性。
2. 药物敏感性测试:常用的方法有纸片扩散法和肉汤稀释法。
通过测试菌株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确定药物的有效浓度范围。
3. 耐药基因检测:通过PCR等方法检测耐药基因的存在,预测不同细菌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4. 药物浓度监测:通过测定患者体内药物的浓度,评估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程度,避免用药不足或过量。
5. 细菌感染监测:监测细菌感染的种类和耐药性规律,为临床医生提供合理用药建议。
三、抗菌药物的临床试验与监测中的挑战与展望抗菌药物的临床试验和监测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临床试验周期长且费用高昂,需要更好的合作机制和研究经费支持。
细菌性感染抗菌药物研发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细菌性感染抗菌药物研发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细菌性感染抗菌药物研发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肺炎抗菌药物研发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目录一、概述 (1)(一)前言 (1)(二)目的及应用范围 (1)(三)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肺炎概况 (1)(四)临床试验前提 (2)二、临床试验规划和方案 (2)(一)总则 (2)1、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肺炎定义 (2)2、目标病原菌 (2)3、目标人群 (3)4、有效性评估 (3)5、安全性评估 (4)6、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研究 (4)7、药物敏感试验折点 (4)8、批准后的药物敏感性和耐药性研究 (5)(二)临床试验方案 (5)1、试验设计 (5)2、试验人群 (5)3、入选标准 (5)4、排除标准 (6)5、中止标准 (6)6、特殊人群 (7)7、药代动力学/药效学评价 (7)8、研究药物剂量的选择 (8)9、对照药的选择 (8)10、先前抗菌药的使用 (8)11、合并用药 (8)12、有效性评估 (9)13、安全性评估 (11)14、试验访视及评价时间 (11)15、统计学 (12)16、说明书 (13)主要参考文献 (14)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肺炎抗菌药物研发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一)前言《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于2015年由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在我国颁布并实施。
该指导原则对全身用的各种抗菌药临床试验的技术要求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为药品注册申请人和临床试验研究者在规划、设计、实施临床试验中提供了技术指导。
在此总体框架下,现特针对各种细菌性感染制定不同临床适应证治疗药物研发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系列,以提供注册申请人及临床试验研究者必要的技术指导。
现制定的“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肺炎抗菌药物研发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即为该系列技术指导原则之一。
(二)目的及应用范围制定本指导原则旨在为研发药品注册申请人(以下简称申办者)和开展药物临床试验的研究者(以下简称研究者)在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Bacterial Pneumonia,CABP)研发治疗用抗菌药物临床试验的总体规划、设计、实施和试验数据分析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以使研发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以确切评价。
抗菌药物管理中的抗菌药物临床试验规范

抗菌药物管理中的抗菌药物临床试验规范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
抗菌药物的安全和有效性必须通过临床试验来评估和确认。
因此,抗菌药物临床试验规范成为了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
本文将探讨抗菌药物管理中的抗菌药物临床试验规范,以确保药物的合理使用和患者的利益。
一、试验前准备工作在进行抗菌药物临床试验之前,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
首先,试验必须遵守伦理原则,并获得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此外,试验设计应合理,样本量足够,并制定详细的试验方案。
试验方案中应包含试验目的、入选标准、排除标准、随机化方法、对照组的选择等内容。
同时,还需要建立一个专门的数据监察委员会来监督试验过程中的数据收集和分析。
二、试验过程中的严格监管试验过程中的监管是确保试验结果可靠性的关键环节。
首先,试验人员应接受专业的培训,并严格按照试验方案执行。
其次,试验数据的收集应准确完整,以确保结果真实可信。
数据的收集、存储和管理应符合相关的规定和标准,以防止数据的篡改和滥用。
同时,试验过程中需要定期召开会议,对试验进展进行评估和讨论,及时解决问题和调整方案。
三、试验结果的分析与报告试验结束后,需要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撰写试验报告。
试验结果的分析应采用合适的统计方法,以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试验报告应详细描述试验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并对试验的局限性加以说明。
此外,报告中应注明试验的资金来源和利益冲突情况,确保试验结果的透明和公正。
四、试验结果的应用与推广试验结果的应用和推广是抗菌药物临床试验的最终目的。
试验结果应及时发布,并向相关的药物监管机构和医疗机构提供参考。
同时,试验结果可以用于制定抗菌药物使用指南和临床路径,以指导临床医生的用药决策。
此外,试验结果也可以用于药物注册和监管,以确保药物的质量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抗菌药物临床试验规范在抗菌药物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规范的试验设计、严格的试验过程监管以及科学的数据分析和报告,可以确保抗菌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课题编号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第二稿)二OO七年三月目录一、概述 (4)(一)抗菌药物的定义 (4)(二)抗菌药物的特点 (4)(三)抗菌药物的临床试验 (5)(四)本指导原则的目的及应用范围 (5)二、临床试验前提 (6)(一) 药学、药理毒理学和药代动力学研究 (6)(二)与药效学有关的微生物学研究 (6)1.抗菌谱 (6)2.作用机制 (7)3.最低抑菌浓度 (7)4.最小杀菌浓度 (8)6.抗生素后效应 (8)7.亚抑菌浓度抗菌效应 (8)8.耐药性及其形成机理 (9)9.协同、相加、拮抗和无关作用 (9)10.细胞内和亚细胞浓度 (9)11.感染动物模型 (10)(三)其他相关要求 (10)三、临床试验基本要求 (10)(一)耐受性试验 (11)1.目的及内容 (11)2.设计要求 (11)(二)药代动力学试验 (15)(三)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试验(PK/PD) (15)(四)探索和确证临床试验 (16)1.目的及内容 (16)2.细菌实验室检查要求 (17)3.临床试验设计 (20)4.评价要求 (34)(五)药物相互作用 (41)(六)临床试验与说明书 (41)四、名词解释 (43)五、参考文献 (45)六、起草说明 (46)一、概述(一)抗菌药物的定义抗菌药物(antibacterial agents)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主要供全身应用(含口服、肌注、静注、静滴等,部分也可用于局部)的各种抗生素及化学合成抗菌药。
抗生素(antibiotics)又分为广义抗生素和狭义抗生素。
广义的抗生素是指在低浓度下能选择性地抑制和杀伤他种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肿瘤细胞的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和采用微生物学等方法制成的同类化合物与结构修饰物。
狭义的抗生素是指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对其他特异性微生物具有抑制、杀灭作用的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包括天然抗生素(antibiotics)和半合成抗生素(semisynthetic antibiotics)。
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临床试验设计和疗效评价

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临床试验设计和疗效评价简介:头孢菌素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具有广谱抗菌活性。
临床试验的设计和疗效评价是确保头孢菌素类药物的安全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探讨头孢菌素类药物临床试验设计的关键因素以及疗效评价的方法和指标。
一、临床试验设计的关键因素1. 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临床试验设计首先需要明确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
例如,是评价新的头孢菌素类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还是比较不同头孢菌素类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2. 研究设计和样本量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临床试验设计需要选择适当的研究设计,如随机对照试验、非随机对照试验等,并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确定样本量。
合理的样本量能够提高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推广性。
3. 研究对象和入选标准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临床试验需要选择适当的研究对象,并根据研究问题制定入选标准。
研究对象可以是特定疾病患者、特定年龄段的人群等。
4. 随访和观察指标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临床试验需要进行随访和观察,以评价疗效和安全性。
随访时间的选择、观察指标的制定以及数据采集方法的确定等都是临床试验设计的关键因素。
二、疗效评价的方法和指标1. 主要疗效指标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临床试验常用的主要疗效指标包括治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等。
治愈率是指患者症状消失、病原体被清除的比例;有效率是指患者症状减轻、病原体减少或消失的比例;总有效率是指治愈率和有效率的总和。
2. 次要疗效指标除了主要疗效指标外,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临床试验还可以考虑使用次要疗效指标,如体温恢复时间、炎症指标的改善程度等。
次要疗效指标可以提供更全面的疗效评价信息。
3. 安全性评价指标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临床试验需要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
常用的安全性评价指标包括不良事件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肝功能异常发生率等。
安全性评价指标可以帮助医生和患者了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
4. 统计学分析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临床试验结果需要进行统计学分析,以确定疗效和安全性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2

菌进行最低抑菌浓度测定。
2)实验程序试验方案应当列出标本采集、运送、分离、鉴定、药敏试验、保存、运输和质量控制等的要求,具体如下:标本采集的时限方案中应当确定研究药物给药前和给药后多长时间采集标本。
标本的采集和运送应根据不同的的感染部位选用相应的标本采集方法。
对于不易到达的部位或预期含有正常菌群的部位的感染,应当制定具体的统一的标准,这一点非常重要。
标本应当尽快运送到实验室,应当确定标准的保存条件和运送方法。
应严格遵守临床标本采集和统一的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操作程序,以保证质量。
细菌分离鉴定一般而言,细菌应当常规鉴定到种水平。
细菌分离和鉴定方法及操作程序应符合规定要求,所使用的试剂等符合试验要求。
血清学诊断和直接免疫或分子检测方法如需要采用血清学诊断和直接免疫或分子检测方法进行细菌分型或病源学诊断时,其灵敏度和特异性需要确认和验证。
菌株的保存与运输临床试验中分离的北认为属于病原菌的菌株应当选用相应的条件保存和运输。
(6)药物敏感性试验药物敏感性试验操作应当标准化,应按相关规定进行试验,并应包括质控菌株。
这种标准化应该与临床前药理学研究的试验方法相一致。
药物敏感试验常用的测定方法如下:①纸片法纸片法的操作必须遵循标准化的指南。
对于临床试验,应当递交详细的方案,记录抑菌圈直径。
②稀释法应当按照标准的稀释步骤。
整个稀释范围都应当测定,以便得到读数范围内(而不是读数范围外)的终点。
临床试验中应当测定所有收集到的病原菌的MIC值,计算MIC50和MIC90值等。
(7)菌种的分组和特殊菌株的统计在评价细菌实验室检测结果和临床疗效时,采用以下的方法可以提高临床相关性的评价:①按范围更广的病原菌分类(例如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核对感染,并按种进行统计。
②对细菌特定的属和种中的具体的耐药分离株进行统计。
例如对甲氧西林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应作为与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不同的一个子集。
③对是否产β内酰胺酶进行分析,特别是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非劣效临床试验设计技术指导原则

附件13:抗菌药物非劣效临床试验设计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一)抗菌药物的定义抗菌药物(antibacterial agents)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阳性、主要供全身应用(含口服、肌注、静注、静滴等,部分也可用于局部)的各种抗生素、磺胺药、异烟肼、吡咯类、硝咪唑类、喹诺酮类、呋喃类等化学药物。
本指导原则所涉及的抗菌药物仅指具有抗细菌作用的抗菌药物,且符合《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28号)规定的创新药物。
(二)抗菌药物的临床试验抗菌药物临床试验遵循药物研究和开发的基本规律,遵循GCP 的相关要求,探索目标适应证和给药方案,包括单次给药剂量、给药频率和治疗持续时间的优化,最终确认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为药物注册、临床应用以及说明书的撰写提供依据。
简而言之,抗菌药物临床试验包含了临床药理学研究、探索性临床治疗试验和确证性临床治疗试验,并以确定产品上市的有效性为最终研究目的。
抗菌药物临床试验遵循《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的基本要求,但并不完全局限于这些要求。
目前,有良好随机对照并能充分说明产品有效性的临床试验已经成为产品上市的前提条件。
临床试验中统计学假设检验的选择也是确保良好临床试验的关键,目前常用的统计学假设检验类型包括优效性检验、等效性检验和非劣效性检验,其中非劣效性检验的目的是以试验药物的治疗效果在临床上不劣于阳性对照药物的形式证实试验药物的有效性。
基于抗菌药物的特点和伦理学考虑,以阳性药物为对照的非劣效性统计假设已经成为抗菌药物确证性临床试验中常用的比较方法,用以证明产品的有效性,但并不拒绝其他可行的方法。
(三)本指导原则的目的及应用范围本指导原则旨在为药品注册申请人和临床试验研究者在进行抗菌药物的非劣效临床试验设计、实施、数据管理和分析时,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降低研发风险,使安全有效的抗菌药物更好更早地用于临床治疗。
本指导原则仅适用于抗菌药物有效性的确证性临床治疗试验设计,不适用于各种探索性临床治疗试验设计。
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是抗菌药物研发的关键环节,对于验证抗菌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提供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以保证试验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提高抗菌药物研发的质量和效率。
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方案应明确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试验周期、样本量等内容。
方案设计应遵循科学、公正、客观的原则,同时具备可操作性和可重复性。
试验组织应包括临床研究机构、申办方、合同研究组织等。
各方应明确职责和分工,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共同确保试验的顺利进行。
试验过程应包括以下环节:制定试验计划、筛选试验对象、确定试验方法和流程、设立对照试验组、进行双盲试验等。
试验过程应严格按照方案进行,同时密切受试者的安全和权益。
样本应来源于具备代表性的目标患者群体,同时应遵循伦理原则,确保受试者的权益和安全。
选样标准应依据试验目的和研究内容确定,包括病情严重程度、年龄、性别、病程等因素。
选样标准应具备科学性和公正性。
样本量应根据试验目的和研究内容确定,同时应考虑试验的统计学要求。
样本量应足够大,以减少误差和偏倚,提高试验的可靠性。
保存条件样本的保存条件应符合相关规定,确保样本的质量和稳定性。
同时,应对样本的来源、处理过程和结果进行详细记录,以便后续分析和溯源。
试验前期应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包括仪器设备的检查、药品的采购和储存、试剂的配制等。
同时,应对试验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确保他们具备必要的技能和知识。
试验中的操作步骤应严格按照方案执行,确保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同时,应注意保护受试者的权益和安全,密切受试者的生命体征和不良反应情况。
在试验过程中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
数据记录格式应统规范,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同时,应采取适当的保密措施,保护受试者的隐私。
数据分析方法应依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确定,常用的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inferential statistics等。
应选用合适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得出科学、可靠的结论。
抗菌药物临床实验特点是

抗菌药物临床实验特点是在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中,抗菌药物临床实验具有一些特点。
本文将从实验设计、样本选择和伦理问题三个方面探讨抗菌药物临床实验的特点。
一、实验设计抗菌药物临床实验的实验设计需要满足以下几个特点:1. 随机性:为了保证实验的客观性和结果的可靠性,抗菌药物临床实验通常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进行。
将受试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以减少干扰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 盲法:为了避免研究者和受试者的主观偏见,抗菌药物临床实验常采用盲法,即研究者和受试者不知道自己所处的组别,以减少信息泄露和结果偏差。
3. 安慰剂对照:为了评估抗菌药物的临床疗效,抗菌药物临床实验常采用安慰剂对照组设计。
将实验组使用抗菌药物,对照组使用安慰剂,比较两组的结果,能更加准确地评估药物的疗效。
二、样本选择抗菌药物临床实验的样本选择也具有一些特点:1. 多中心合作:由于抗菌药物的研发和应用涉及多个医疗机构,临床试验通常需要多个中心的合作进行。
这样可以扩大样本量,提高结果的可靠性和推广性。
2. 严格纳入标准:为了保证实验的严密性和结果的准确性,抗菌药物临床实验的样本选择需要根据具体的疾病和药物特点制定纳入标准。
只有符合标准的患者才能参与实验,避免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3. 伦理审查:抗菌药物临床实验涉及到人体试验,必须经过伦理委员会的审查和批准。
确保实验过程符合伦理规范,保护受试者的权益。
三、伦理问题抗菌药物临床实验所涉及的伦理问题也是其特点之一:1. 知情同意:临床实验必须事先获得受试者的知情同意。
研究者需要向受试者解释实验的目的、过程、可能的风险和利益,并确保受试者自愿参与。
2. 结果通报:研究者需要向受试者及时通报实验结果,并根据实验结果调整治疗方案,确保受试者的健康和权益。
3. 数据保护:抗菌药物临床实验涉及受试者的个人隐私和敏感信息,研究者需要采取措施确保数据的安全和保密,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
总结:抗菌药物临床实验在实验设计、样本选择和伦理问题上具有一些特点。
抗菌药物临床实验总结报告

抗菌药物临床实验总结报告一、引言抗菌药物的临床实验是评估其安全性、有效性及药物特性的重要环节。
本报告旨在总结对抗菌药物的临床实验所获得的结果,并提供基于实验数据的分析和结论。
二、研究设计与方法1. 研究目的本次临床实验的目的是评估新开发的抗菌药物在人体中的疗效和耐受性。
2. 研究对象实验对象为18岁以上被诊断患有细菌感染的患者。
3.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接受抗菌药物的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
4. 实验过程根据患者的条件,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患者在医生的监管下接受抗菌药物的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
在实验过程中,监测患者的疗效、不良反应和治疗期间的生理指标。
5. 数据统计与分析采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数据,经过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果比较。
三、实验结果1. 抗菌药物的疗效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实验组的细菌感染症状明显减轻,症状消失所需时间也较短。
2. 抗菌药物的耐受性实验组患者对抗菌药物的耐受性良好,只有个别患者出现轻度的不良反应,但对治疗效果没有明显影响。
而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不适反应,需要调整或停用药物。
3. 患者生理指标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开始和结束时的生理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
结果显示,实验组的生理指标有所改善,而对照组的生理指标则没有明显变化。
四、讨论与结论1. 讨论通过本次临床实验,我们证实了新开发的抗菌药物在治疗细菌感染中的优势。
其疗效显著,耐受性良好,并且对患者生理指标有积极影响。
2. 结论基于本次临床实验的结果,我们得出结论:新开发的抗菌药物在治疗细菌感染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它不仅有效地缓解了患者的症状,还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该药物有望成为治疗细菌感染的首选药物之一。
五、结尾通过本次临床实验的结果,我们对抗菌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对于进一步改善细菌感染患者的治疗方案和提高临床护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抗菌药物的临床研究与药物评价方法

抗菌药物的临床研究与药物评价方法随着细菌耐药性的不断增强,抗菌药物的临床研究和药物评价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抗菌药物临床研究和药物评价的方法。
一、抗菌药物的治疗谱研究治疗谱研究旨在确定某种抗菌药物对特定感染的疗效。
常见方法包括随机对照试验、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等。
1. 随机对照试验随机对照试验是抗菌药物临床研究的金 standard。
研究者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抗菌药物,对照组给予安慰剂或其他标准治疗。
通过观察两组疗效和安全性的差异,评价药物的疗效。
2. 队列研究队列研究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对一组患者进行观察,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
研究者可以通过观察患者在给予抗菌药物治疗后的疗效和安全性来评价药物的效果。
3. 病例对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是通过回顾性收集患者的病历数据,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
研究者可以分析用药前后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
二、耐药性评价方法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评价方法用于判断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和治疗效果。
常见的耐药性评价方法有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细菌生长曲线测定和纸片扩散法等。
1. 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是指抗菌药物在体外能够完全抑制感染菌株生长的最低浓度。
研究者可以通过MIC测定,对不同细菌对不同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进行评价。
2. 细菌生长曲线测定细菌生长曲线测定是通过连续监测细菌在不同抗菌药物浓度下的生长情况。
通过测定生长曲线,可以了解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性。
3. 纸片扩散法纸片扩散法是常用的筛选细菌耐药性的方法。
将含有一定浓度抗菌药物的纸片放置在含菌培养基上,观察周围的抑菌圈的直径来评价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三、药物安全性评价方法药物安全性评价方法用于评估抗菌药物在人体内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常见的药物安全性评价方法有临床试验、动物实验和体外试验等。
1. 临床试验临床试验是评价抗菌药物在人体内的安全性和耐受性的常用方法。
皮肤软组织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皮肤软组织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皮肤软组织感染是皮肤、皮下组织、肌肉和浅表深层软组织等部位的感染病变,常见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主要针对这一类型感染所进行的临床试验进行规范和指导,以下是相关的指导原则:一、试验设计:1.选择合适的对照组:-正性对照组:使用已知有效的抗菌药物作为对照,用以验证试验药物的相对疗效;-安慰剂对照组:使用安慰剂进行对照,验证试验药物的绝对疗效;-阴性对照组:用于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病情改善或痊愈。
2.随机分组:-将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随机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使用随机数表或随机数生成软件进行分组,以减少偏倚和偏差。
3.盲法:-双盲设计是优选的,既医生不知道给予试验药物还是对照药物,患者也不知道自己所接受的是试验药物还是对照药物,以减少主观评价的干扰。
二、入选标准:1.临床诊断标准的明确化:-确定感染类型和严重程度,如化脓性感染、深部组织感染等;-完成感染病原学检测,准确鉴定病原菌的种类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2.入选患者的特征:-年龄范围的限定,排除儿童和老年人的干扰;-排除患有免疫系统缺陷或其他特殊情况的患者。
三、随访及评价指标:1.治愈、好转、难治性治疗失败的定义:-治愈:病情完全消除,患者无临床症状,无任何迹象表明感染存在;-好转:病情明显减轻,临床症状得到控制,无进展趋势;-难治性治疗失败:患者不愿继续接受试验药物治疗或试验药物治疗无效。
2.指标选择:-主要评价指标:治愈率、有效率、复发率、耐药率等;-次要评价指标:疼痛缓解时间、发热缓解时间、局部炎症消退时间等。
四、临床试验步骤:1.药物剂量的确定:-根据患者的特征、感染类型和严重程度来确定合适的药物剂量;-进行初步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研究。
2.治疗时间的确定:-根据临床经验和文献报道确定治疗的时间,通常为7-14天;-对于难治性感染,可以延长治疗时间。
3.安全性和毒性监测:-记录和评估患者在试验药物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监测肝功能、肾功能等生化指标的变化。
美国FDA对抗菌药物临床试验非劣效设计的考虑

抗菌药物临床试验专栏Sp e c i a l Co l um n o f C li n i ca lTri a l o f An ti b i c te ri a lD rug s 美国F DA对抗菌药物临床试验非劣效设计的考虑FDA’s con si dera ti on s of non-i n fer i or ity desi gn used i n an ti-bacter i a l drug cli n i ca l tr i a ls杨进波,赵德恒,赵 明,李娅杰,谢松梅(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北京 100038)Y ANG J in-bo,ZHAO De-heng, ZHAO M ing,L I Ya-jie,X I E s ong-mei(Center for D rug Eva lua tion,S tate Food and D rug A dm innistration,B eijing 100038,China)收稿日期:2008-03-20修回日期:2008-04-25作者简介:杨进波(1970-),男,副主任药师,主要从事药品技术审评工作通讯作者:杨进波Tel:(010)68585566∃456E-mail:yangjb@摘要: 本文介绍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抗菌药物临床试验非劣效设计的考虑。
如有足够证据证明,阳性对照药明确的有效性,采用非劣效性设计可能是合适的;所提出的非劣效性界值应有充分的依据。
关键词:抗菌药物;临床试验;非劣效设计;界值中图分类号:R954;R978.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821(2008)03-0273-02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t o intr oduce F DA’s(Food and D rug Adm inis2 trati on,F DA)considerati ons of non-inferi ority design used in anti-bacterial drug clinical trial.Non-inferi ority study designs may be app r o2 p riate when there is adequate evidence of a defined effect size for the con2 tr ol treat m ent,s o that the p r oposed non-inferi ority margin can be sup2 ported.Key words:anti-bacterial drug;clinical trial;non-inferi ority design;margin新抗菌药物的临床试验,往往采用非劣效性设计方法,它建立在所研究药物与阳性对照药物比较结果的假设基础之上,其主要研究目的是显示受试者对试验药的反应在临床意义上不差于(或非劣于)阳性对照药。
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一)抗菌药物的定义抗菌药物(antibacterial agents)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主要供全身应用(含口服、肌注、静注、静滴等)的各种抗生素,通常指直接来源于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化学修饰衍生物和各种全合成抗菌药物。
前者如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糖(脂)肽类、利福霉素类、截短侧耳素类等抗生素,后者如磺胺药、喹诺酮类、噁唑烷酮类、硝基咪唑类、异烟肼等抗菌药。
此外尚包括本身没有或仅有微弱抗菌活性但能够显著增效其他抗菌药物活性的化合物,如β-内酰胺酶抑制剂等。
本指导原则所涉及的抗菌药物,仅指具有抗细菌作用及抗细菌作用为主的药物。
(二)抗菌药物的应用与研究现状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青霉素诞生以来至七十年代末,抗菌药物研发取得了巨大成功,已经成为临床不可或缺的有效治疗药物,在感染性疾病治疗和预防中广为应用,大幅度地降低了感染性疾病的病死率,但同时也导致了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增长,临床上出现了多重耐药、广泛耐药和全耐药的超级细菌。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促进了细菌耐药性的增长。
近年来,由于药物研发要求的提高和研发成本的不断上升,抗菌药物研发明显减缓。
进入二十一世纪,控制耐药菌感染和防控细菌耐药性成为抗菌药物研发和应用的主要目标,尤其如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万古霉素耐药屎肠球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等肠杆菌科细菌、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和鲍曼不动杆菌以及耐多药铜绿假单胞菌等所致感染。
抗菌药物的研发还囊括了难治性感染的治疗、重大疾病用药、公共卫生发展需求等方面,以满足目前尚无安全、有效治疗药物的临床需求。
(三)抗菌药物的临床试验抗菌药物的临床试验应遵循药物研发的基本规律,遵循《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的相关要求,通过进行临床药理学研究(如耐受性、药代动力学、药物相互作用等)、探索性临床治疗研究(如探索目标适应证、给药途径、给药剂量范围、给药频次和疗程等)和确证性临床治疗研究,最终确认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为药物注册、临床应用以及说明书的撰写提供充分依据。
皮肤及皮肤软组织感染抗菌药物临床试验设计的特殊考虑

发布日期20071130栏目化药药物评价>>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标题皮肤及皮肤软组织感染抗菌药物临床试验设计的特殊考虑作者谢松梅杨进波孙涛部门正文内容审评三部谢松梅杨进波孙涛摘要:皮肤及皮肤软组织感染的巨大多样性和复杂性使临床试验设计在疾病分类、病例入选和排除、致病菌的确定、菌培养阳性率、给药方案、结果评价等方面存在较多难点和疑点,因此,本文在药品审评中心起草的《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般性要求的基础上,对该类感染性疾病抗菌药物临床试验设计的特殊考虑进行了探讨,以期对该类药物的研发和评价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皮肤和皮肤软组织感染;抗菌药物;临床试验;设计一、背景近来,药品审评中心起草制定的《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已基本定稿,该项指导原则对于抗菌药物临床试验的一般性技术指导原则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但感染性疾病种类繁多、特点不一,难以将针对特定病种的重要技术内容在该指导原则中一一反应。
同时,临床上对于一些难治的、复杂性皮肤软组织感染疾病尚缺乏有效的抗菌药物,因此,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医药研发企业开始致力于抗皮肤及皮肤软组织感染的药物的研发。
然而,皮肤及皮肤软组织感染的巨大多样性和复杂性使临床试验设计在疾病分类、病例入选和排除、致病菌的确定、菌培养阳性率、给药方案、结果评价等方面存在较多难点和疑点,从而对该类药物的研发和评价带来很多困难,因此,本文拟在《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般性要求的基础上,针对皮肤和皮肤软组织感染的具体特点对该类药物研发时临床试验设计的考虑进行探讨,以期对该类药物的研发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皮肤感染性疾病的研究分类在进行新药的临床试验时,由于皮肤及皮肤软组织感染的巨大多样性,对每一种感染都进行研究较为困难。
同时,多数皮肤感染可能由同一种致病菌引起(例如,浅表皮肤感染脓疱病、丹毒、蜂窝织炎和单一脓肿在感染初期都是由链球菌或葡萄球菌引起的),而相同的病症也常采用相同的抗菌药进行治疗,因此,在临床试验中通常按皮肤感染的深度和复杂程度将皮肤感染性疾病分为以下两大类进行研究:①单纯性皮肤及浅表皮肤感染:包括单一脓肿、脓疱病、疖肿、蜂窝组织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菌清除 细菌清除 •患者依从性 患者依从性 •耐受性 耐受性
抗菌药物合理给药方案目标
• • • 细菌的清除和症状的痊愈 减少耐药菌的出现 减少、 减少、减轻不良反应
抗菌药物设计的一般原则
试验设计类型、随机化、 试验设计类型、随机化、盲法
对照 平行 双盲 随机化 单中心 开放 交叉 单盲 多中心
8
8 7 6 5
5 7
6
4
4
3
3
control ticarcillin imipenem ciprofloxacin221
1
0
1 3 -1 5
0 -1 0 1 2 3 4 5 6
铜绿假单胞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PAE 现象
PAE 现象决定于: 现象决定于:
• 细菌种类
• 抗生素种类 • 药物浓度 • 细菌暴露时间
2.5
2.5
2.5
1.5 0 2 4 6
1.5 0 2 4 6
1.5 0 2 4 6 8
Tobramycin
Ciprofloxacin
Ticarcillin
Time(h)
根据抗菌药物的杀菌活性分为2 根据抗菌药物的杀菌活性分为2类
• 浓度依赖性抗菌作用 • 时间依赖性抗菌作用
浓度依赖性抗菌作用
抗生素的抗菌活性在很大范围内随 药物浓度增加而增加 临床用药目的:Cmax/MIC >10 临床用药目的: 这类药物有: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 这类药物有: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 甲硝唑、阿奇霉素、四环素、 甲硝唑、阿奇霉素、四环素、链阳霉 万古霉素。 素、万古霉素。
100 90
Effective rates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0-62.5 62.5-125 125-250 250-500 >500
AUC/MIC
clin cure
bacteriologic
浓度依赖性抗生素(AUC/MIC) 浓度依赖性抗生素(AUC/MIC)
时间依赖性抗菌作用
antibiotic
res ist ant bac ter ios tat ic bac ter ioc ida l
0
1
2
3
4
Time (h)
杀菌剂与抑菌剂
PAE(post antibiotic effect) ( ) 抗生素后效应 • 细菌短暂接触抗生素后,去除抗生 细菌短暂接触抗生素后, 素细菌仍然受抑制的现象
MIC/MBC
• MIC:体外培养基中孵育18-24小时后,能抑制 :体外培养基中孵育 小时后, 小时后 细菌生长的最低抗生素浓度。 细菌生长的最低抗生素浓度。 • MBC:体外培养基中孵育18-24小时后,能杀 :体外培养基中孵育 小时后, 小时后 细菌的最低抗生素浓度。 灭99.9%细菌的最低抗生素浓度。 细菌的最低抗生素浓度 • 静态反映了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某一点的体外敏 感性,不能反映体内动态变化。 感性,不能反映体内动态变化。
PK/PD重要参数 PK/PD重要参数
T>MIC:抗生素的血药浓度超过致病菌的 : MIC的时间 的时间 Cmax/MIC:血药浓度峰值与MIC比值 :血药浓度峰值与 比值 AUC/MIC: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 :血药浓度 时间曲线下面积
Cmax/MIC
Con.
AUC/MIC MIC T>MIC
T(h)
抗生素PK/PD参数 抗生素PK/PD参数 PK/PD
不同药物不同浓度杀菌曲线
9.5 9.5
9.5
LogCFU
8.5
8.5
8.5
7.5
7.5
7.5 control
6.5
6.5
6.5 1/4MIC MIC
5.5
5.5
5.5 4MIC 16MIC
4.5
4.5
4.5 64MIC
3.5
3.5
3.5
PAE
革兰阳性菌 • 大部分抗生素均有 小时 大部分抗生素均有1-2小时 革兰阴性菌 •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常有 ≥ 2小时 氨基糖苷类、 氨基糖苷类 小时
药代动力学
• • • • • • • 血峰浓度 Cmax (mg/L) 达峰时间 Tpeak (h) 药时曲线下面积 AUC 清除率CL (ml/min) 清除率 肾清除率 CLr (ml/min) 消除半衰期 T1/2β(h) 表观分布容积 Vd (L)
100
病例入选标准
临床诊断符合感染定义的患者 临床诊断符合感染定义的患者 具有明显的感染症状、 具有明显的感染症状、体征和化验检查异常 确认有急性感染的患者 于试验前48小时内未接受有效抗生素治疗者 于试验前 小时内未接受有效抗生素治疗者 需细菌学诊断证实,细菌阳性率达80% 需细菌学诊断证实,细菌阳性率达
观察指标
• 常规检查 • 其他检查 细菌学检查: 细菌学检查:临床分离致病菌药敏 试验。 试验。 全部菌株需保留至试验结束进行复 核鉴定,并做MIC 测定。 测定。 核鉴定,并做
疗效评价指标
临床疗效 • 治愈率 • 有效率 细菌学疗效 • 各种致病菌感染的有效率 • 细菌清除率
细菌学疗效
按病原菌清除、部分清除、未消除、替换和再 按病原菌清除、部分清除、未消除、 感染五级评定。 感染五级评定。 细菌学疗效分析应包括 • 各种致病菌感染的有效率 • 细菌清除率 • 纸片敏感试验结果 • MIC测定 测定
抗菌药物设计需考虑的因素
微生物学
•抗菌机制 抗菌机制 •抗菌谱 抗菌谱
感染部位浓度
•耐药性 耐药性
药物
结果
对细菌MIC 对细菌 药代动力学
•吸收、分布、 吸收、分布、 吸收 代谢、 代谢、排泄 •给药方案 给药方案 •临床疗效 临床疗效
药效学
•时间 浓度依赖型 时间/浓度依赖型 时间 •杀菌剂 抑菌剂 杀菌剂/抑菌剂 杀菌剂 •PAE •抗菌时效 抗菌时效
MIC/MBC : 缺点
• 体外实验 • 影响因素多 培养基种类 pH 接种菌量 菌种 # MIC 不能代表抗生素在感染部 位实际能发挥作用的情况.
杀菌曲线
1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0
Optical density Optical density
病例排除标准
– 过敏体质或对同类药物过敏者;青霉素皮 过敏体质或对同类药物过敏者; 试阴性 – 致病菌对试验药及对照药耐药 – 其他:如喹诺酮类 其他:
病种及菌种
• 病种 呼吸道、 皮肤软组织、 呼吸道、泌尿道 、皮肤软组织、腹腔感染 等
•
菌种:对试验药、 菌种:对试验药、对照药敏感的革兰阴性 菌及阳性菌. 菌及阳性菌
对照药的选择
阳性对照药
选择已在国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选择已在国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 选同一家族中公认较好的品种 • 选择特定的适应证和对这种适应证公认 有效的药物
盲法试验(Blind Trial Technique) Technique) 盲法试验(
单盲法试验 Single Blind Trial Technique 双盲法试验 Double Blind Trial Technique 双盲、 双盲、双模拟法试验 Double-blind, , Double-dummy Trial Technique
• 抗生素的抗菌作用与药物浓度关系不密切,而 抗生素的抗菌作用与药物浓度关系不密切, 与抗生素浓度维持在细菌MIC之上有关。 之上有关。 与抗生素浓度维持在细菌 之上有关 • 临床用药目的:维持药物浓度在细菌MIC之上 临床用药目的:维持药物浓度在细菌 之上 一定时间( )。一般为 一定时间(T>MIC)。一般为 )。一般为40%给药间歇以 给药间歇以 上。 • 这类药物:ß-内酰胺类、红霉素、克拉霉素、 这类药物: 内酰胺类 红霉素、克拉霉素、 内酰胺类、 可林霉素、 可林霉素、恶唑烷酮
抗菌药物给药间隔确定
应根据: 应根据: 药物半衰期 药物浓度超过MIC或MBC的时间 药物浓度超过 或 的时间 加上PAE的持续时间 加上 的持续时间 耐受性试验 目的:延长给药间隔、减少药物剂量 目的:延长给药间隔、 既不影响疗效, 既不影响疗效,降低不良反应
药代动力学 vs 药效学
抗菌药物的疗效与其抗菌活性( ) 抗菌药物的疗效与其抗菌活性(PD) 和体内过程( ) 和体内过程(PK)有关 PK/PD参数更准确的反映药物在体内 参数更准确的反映药物在体内 抗菌作用的时间过程 据此原理的给药方案可达到更高的疗 效和清除病原菌的作用, 效和清除病原菌的作用,可能防止细 菌耐药性的产生
抗菌药物设计基础理论
• 抗生素
药代动力学 药效学 毒理学
• 细菌
抗菌活性 耐药机制
• 感染(人体) 感染(人体)
抗菌药物药效学
1.细菌敏感性(MIC/MBC) 细菌敏感性( 细菌敏感性 ) 2.抗菌谱(抗菌机制) 抗菌谱(抗菌机制) 抗菌谱 3.抗菌特征(杀菌/抑菌) 抗菌特征(杀菌 抑菌 抑菌) 抗菌特征 4.抗生素后效应(PAE) 抗生素后效应( 抗生素后效应 )
临床研究病例数
2002年12月SFDA发布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规 年 月 发布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 发布的 药物临床研究的受试例数应当根据临床研究的目的, 定:药物临床研究的受试例数应当根据临床研究的目的, 符合相关统计学的要求和本办法所规定的最低临床研究 病例数要求。 病例数要求。 最小病例数要求: 最小病例数要求: • I期临床试验:20至30例。 期临床试验: 至 例 期临床试验 • II期临床试验: 100例。需进行盲法随机对照试验 期临床试验: 期临床试验 例 需进行盲法随机对照试验100 即试验药与对照药各100例)。 对(即试验药与对照药各 例 • III期临床试验:300例。可试验组与对照组各 期临床试验: 期临床试验 例 可试验组与对照组各100例 例 例试验药进行开放试验。 (100对),另200例试验药进行开放试验。 对),另 例试验药进行开放试验 • IV期临床试验: 2000例,开放试验。 期临床试验: 例 开放试验。 期临床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