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承天传原文翻译赏析_何承天传阅读答案的意思
《宋书·刘秀之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宋书·刘秀之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宋书·刘秀之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宋书·刘秀之传》原文及翻译宋书原文:刘秀之,字道宝,东莞莒人。
秀之少孤贫,有志操。
十许岁时,与诸儿戏于前渚,忽有大蛇来,势甚猛,莫不颠沛惊呼,秀之独不动,众并异焉。
东海何承天雅相知器,以女妻之。
景平二年,除驸马都尉。
后出为无锡、阳羡、乌程令,并著能名。
元嘉十六年,迁建康令。
性纤密,善纠摘微隐,政甚有声。
吏部尚书沈演之每称之于太祖。
世祖镇襄阳,以为襄阳令。
襄阳有六门堰,良田数千顷,堰久决坏,公私废业。
世祖遣秀之修复,由是大丰。
二十五年,除梁州刺史。
时汉川饥俭,境内骚然,秀之善于为政,躬自俭约。
先是,汉川悉以绢为货,秀之限令用钱,百姓至今受其利。
氐贼杨高为寇,秀之讨之,斩高兄弟。
元凶弑逆,秀之闻问,即日起兵,求率众赴襄阳,司空南谯王义宣不许。
事宁,迁益州刺史。
益州土境丰富前后刺史莫不营聚蓄多者致万金所携宾僚并京邑贫士出为郡县皆以苟得自资秀之为治整肃,以身率下,远近安悦焉。
南谯王义宣据荆州为逆,遣参军王曜征兵于秀之,秀之即日斩曜戒严。
以起义功,封康乐县侯,食邑六百户。
大明元年,征为右卫将军。
明年,迁丹阳尹。
时秀之从叔穆之赊市百姓物,不还钱,市道嗟怨。
秀之以为非宜,陈之甚切,虽纳其言,竟不从用。
广陵王诞为逆,秀之入守东城。
其年,迁尚书右仆射。
五年,雍州刺史海陵王休茂反,为土人所诛,遣秀之慰劳,分别善恶。
事毕还都,出为安北将军。
上车驾幸新亭视秀之发引,将征为左仆射,事未行,八年卒,时年六十八。
上甚痛惜之,赠侍中、司空,谥为忠成公。
上以其莅官清洁,家无余财,赐钱二十万,布三百匹。
(节选自《宋书·刘秀之传》译文:刘秀之,字道宝,东莞莒人。
刘秀之从小孤苦贫寒,但是有志向操守。
刘秀之十岁左右时,和一群小孩在住处前水边嬉戏,忽然有条大蛇游来,势头非常凶猛,小孩没有不跌倒惊叫的,只有刘秀之站着不动,大家都很惊异。
镇静的反义词
镇静的反义词镇静的反义词1:平稳,冷静:保持镇静|镇静果敢。
近义词:平静,沉着,从容,冷静,镇定反义词:兴奋,慌张,激动,紧张,惊慌相似词:静一静,静静的,静静地,镇定坐镇市镇,小镇,镇压镇静造句11、奶奶这几天睡眠不好,晚上要吃镇静药。
2、海娃见鬼子越来越近了,镇静地藏好鸡毛信。
3、遇到突发事件时,我们要保持镇静。
4、这个实事求是的问题使她渐渐重新镇静下来。
5、飞机在降落前的两分钟,幸好驾驶员镇静沉着,才化险为夷。
6、面对火灾李明十分镇静。
7、遇事要镇静,不要惊慌。
8、经过安慰,她的情绪已经镇静多了。
9、飞机在降落前的两分钟,引擎坏了,幸而驾驶员镇静沉着,才化险为夷。
10、我恢复了镇静,洋洋洒洒、没完没了地写了起来。
11、他可以想象出她现在的样子镇静自若,胸有成竹。
12、我看他表面镇静,实际上是如坐针毡,痛苦得不得了。
13、陈老师讲课态度镇静,亲切而从容,使人听了真有如沐春风的感觉。
14、他说话的调子毫无抑扬顿挫,却有一种奇妙的镇静作用。
15、鲁迅先生深刻的.思想时时散发出犀利的光彩,谈话时态度镇静、亲切而又从容,使听的人心情舒畅,真个有如坐春风的感觉。
用镇静造句21、他遇到任何棘手的事都非常镇静。
2、免费供应一包包的镇静药。
3、尽管白狼来势汹汹,但他镇静自若。
4、保持镇静,听其自然,一切都会好转。
5、遇事要镇静,才不会自乱阵脚。
6、应极力避免常规使用镇静剂。
7、出纳员力图保持冷漠和镇静。
8、辩论会上,小王胸有成竹,谈笑风生,态度显得十分镇静。
9、利季娅镇静一下走了进去。
10、今天发生火灾,我们必须镇静想办法逃生。
11、在发生突发事件时,我们要保持镇静,不要慌张。
12、我点了一支烟,镇静一下紧张情绪。
13、遇到危险的时候,我们首先要镇静下来,再迅速考虑脱险的办法。
14、她渐渐地变得镇静起来了。
15、竭力使自己恢复镇静。
16、现在有许多种镇静剂和安定剂。
17、伯德桑镇静自若。
18、那位编辑恢复了镇静的态度。
《何承天传》阅读练习
《何承天传》阅读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何承天,东海郯人也。
从祖伦,晋右卫将军。
承天五岁失父,母徐氏,广之姊也,聪明博学,故承天幼渐训议,儒史百家,莫不该览。
叔父肹为益阳令,随肹之官。
隆安四年,南蛮校尉桓伟命为参军。
时殷仲堪、桓玄等互举兵以向朝廷,承天惧祸难未已,解职还益阳。
义旗初,长沙公陶延寿以为其辅国府参军,遣通敬于高祖,因除浏阳令,寻去职还都。
抚军将军刘毅镇姑孰,版为行参军。
毅尝出行,而鄢陵县史陈满射鸟,箭误中直帅,虽不伤人,处法弃市。
承天议曰:“狱贵情断疑则从轻昔惊汉文帝乘舆马者张释之劾以犯跸罪止罚金何者明其无心于惊马也。
故不以乘舆之重,加以异制。
今满意在射鸟,非有心于中人。
按律过误伤人,三岁刑,况不伤乎?微罚可也。
”出补宛陵令。
赵惔为宁蛮校尉、寻阳太守,请为司马。
寻去职。
高祖以为太尉行参军。
高祖讨刘毅,留诸葛长民为监军。
长民密怀异志,刘穆之屏人问承天曰:“公今行济否云何?“承天曰:“不忧西不时,别有一虑尔。
公昔年自左里还入石头,甚脱尔,今还,宜加重复。
“穆之曰:“非君不闻此言。
顷日愿丹徒刘郎,恐不复可得也。
“除太学博士。
义熙十一年,为世子征虏参军,转西中郎中军参军,钱唐令。
高祖在寿阳,宋台建,召为尚书祠部郎,与傅亮共撰朝仪。
永初末,补南台治书侍御史。
(选自《宋书•何承天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狱贵情/断疑则从轻/昔惊汉文帝乘/舆马者张释之/劾以犯跸/罪止罚金/何者/明其无心于惊马也/B.狱贵情断/疑则从轻/昔惊汉文帝乘/舆马者张释之/劾以犯跸/罪止罚金/何者明其/无心于惊马也/C.狱贵情/断疑则从轻/昔惊汉文帝乘舆马者/张释之劾以犯跸/罪止罚金/何者明其/无心于惊马也/D.狱贵情断/疑则从轻/昔惊汉文帝乘舆马者/张释之劾以犯跸/罪止罚金/何者/明其无心于惊马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晋,表示官职升迁,文中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还有除、转、召为、补等,其中除是任命、授职的意思,除宫表示宫中太监等人职务的任命。
沈约前后刘宋史著及《宋书》撰成考述
第54卷㊀第2期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 o l .54㊀N o .2㊀2018年3月J o u r n a l o fG u a n g x i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E d i t i o n M a r c h ,2018d o i :10.16088/j.i s s n .1001G6597.2018.02.012[收稿日期]2017G10G16[基金项目]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项目 «宋书»文学研究 (11Y J C 75104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中国诗歌叙事传统研究 (15Z D B 067)[作者简介]李翰(1974-),男,安徽桐城人,上海大学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晋唐文学与文论研究.石维娜(1988-),女,河南新乡人,上海大学博士研究生.沈约前后刘宋史著及«宋书»撰成考述李㊀翰,石维娜(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200444)㊀㊀[摘㊀要]«宋书»成书情况复杂,何承天㊁徐爰等前期撰述构筑了良好的基础.然清人据沈约受诏至进书时间之短,以及避讳等情况,判断 纪传 大部为何承天㊁徐爰旧稿, 八志 多为沈约自创,未考虑沈约此前之撰述准备与积累,其论未必准确. 八志 进上时间,既非仅随 纪传 之后,也非时隔十多年,而是四五年后的永明末. 八志 之撰述,亦非完全由沈约所自创,沈约所承担者仅其中的一部分.[关键词]何承天;徐爰;沈约;裴子野;宋书[中图分类号]I 206.2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1G6597(2018)02G0084G06章学诚曾云: («宋书»)虽不敢希踪班㊁马,而文辞典雅,颇具别裁,抑亦范氏之亚匹也. [1]58盖为知言.然«宋书»之研究,较前四史却薄弱得多.其中,«宋书»之成书,历经众手,时间也从刘宋当代到齐永明中后期,跨越半个多世纪,情况颇为复杂.前贤对此虽作出不少探索,但仍有诸多问题莫衷一是,如现存«宋书»各部分的作者,«宋书» 八志 与 纪传 撰成及上进的先后时间,等等.本文考比史著与历代书志,平议诸家考释及论说,对«宋书»的撰述情况及沈约«宋书»系统之外的其他刘宋史著,作系统的梳理和总结.于«宋书»各部分之作者及 八志 撰成时间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沈约于纪传 之撰述,非前人所认为的那样少;于 八志 之撰述,亦非前人所认为的那样多.沈约受诏撰述至书成进上,时间虽仅短短一年,然据沈约学术与著述经历,此前未必没有撰述准备与积累,故不能仅以时间之短,即判断其书大半非沈约所著.关于 八志 ,进上时间虽较晚一些,然前人的工作斑斑可考,亦非全由沈约所自创也.一㊁沈约前后的行世宋史«宋书»由沈约最后总成,然在此之前,实已规模粗具.«宋书»卷一〇〇«自序»,叙述此前宋史撰述情况,颇为详备:㊀㊀宋故著作郎何承天始撰«宋书»,草立纪传,止于武帝功臣,篇牍未广.其所撰«志»,唯«天文»,«律历»,自此外,悉委奉朝请山谦之.谦之,孝建初,又被诏撰述,寻值病亡,仍使南台侍御史苏宝生续造诸传,元嘉名臣,皆其所撰.宝生被诛,大明中,又命著作郎徐爰踵成前作.爰因何㊁苏所述,勒为一史,起自义熙之初,讫于大明之末.至于臧质㊁鲁爽㊁王僧达诸传,又皆孝武所造.自永光以来,至于禅让,十余年内,阙而不续,一代典文,始末未举.且事属当时,多非实录,又立传之方,取舍乖衷,进由时旨,退傍世情,垂之方来,难以取信.臣以谨更创立,制成新史,始自义熙肇号,终于升明三年.桓玄㊁谯纵㊁卢循㊁马㊁鲁之徒,身为晋贼,非关后代.吴隐㊁谢混㊁郗僧48施,义止前朝,不宜滥入宋典.刘毅㊁何无忌㊁魏咏之㊁檀恁之㊁孟昶㊁诸葛长民,志在兴复,情非造宋,今并刊除,归之晋籍.[2]2467-2468据所述,«宋书»在刘宋当代即已开始修撰,领其事者为宋文帝朝著作郎何承天,«宋书 何承天传»谓时在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年),所撰纪传主要为武帝一朝之人事,所撰史志唯«天文»㊁«律历».«宋书 裴松之传»还提到在何承天之后,裴松之续国史,然 未及撰述 ,即于文帝元嘉二十八年(451年)卒.[2]1701不过,裴松之于元嘉十二年(435年)受诏撰«元嘉起居注»,为后人撰宋史留下了第一手重要资料.①兹后,有山谦之㊁苏宝生续修,但他们在职时间都很短,估计撰成篇幅有限.孝武帝大明六年(462年),著作郎徐爰根据何㊁苏等人旧稿,撰成 国史 ,上自东晋义熙元年(405年)刘裕实掌国政的 王业之始,迄于大明之末.其中,臧质㊁鲁爽㊁王僧达等传,出自孝武帝刘骏之手.可见,沈约所总成之«宋书»,前后经手者凡六人.裴松之虽 未及撰述 ,然其«元嘉起居注»是后世修宋史之基础,其于«宋书»之撰述,与何承天同居开辟之功.以上是沈约最后总成的«宋书»系统的编撰情况.«隋书 经籍志»著录徐爰«宋书»六十五卷,沈约«宋书»六十五卷,二书在唐初当并存于世,今«太平御览»等类书中,尚可见徐爰«宋书»残段.沈约«宋书»,即在徐爰等人«宋书»的基础上扩充修改而成.按沈约«自序»所述,在其之前的«宋书»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纪录不完整.由于撰述者为当代人,自然不能记叙身后之事,所以 自永光以来,至于禅让,十余年内,阙而不续,一代典文,始末未举,即自宋废帝永光以后的十余年刘宋史事,阙而未录.二是因当代人撰述,有些甚至是当事人撰述,难以做到客观信实.所谓 事属当时,多非实录,又立传之方,取舍乖衷,进由时旨,退傍世情,垂之方来,难以取信,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比如臧质㊁鲁爽㊁王僧达等皆为孝武帝所仇怨,为仇敌立传,自然难以做到客观.徐爰,于«宋书»入«恩倖传»,云其 便僻善事人,能得人主微旨.颇涉书卷,尤悉朝仪.元嘉初便入侍左右,预参顾问,既长于附会,又饰以典文,故为太祖所任遇.大明世,委寄尤重,朝廷大礼仪注,非爰议不行 [2]2310.其在大明时撰«宋书»,涉及当事人㊁事,以其 长于附会,又饰以典文 的个性品格, 垂之方来 ,自然 难以取信.«隋书 经籍志二»在沈约«宋书»一百卷的记载之下,有一段文字: 梁有宋大明中所撰«宋书»六十一卷,亡. [3]955尚有六十一卷的«宋书»一种,撰于宋大明中,梁时尚存.除此之外,刘宋史著还有刘祥«宋书»㊁孙严«宋书»六十五卷㊁王智深«宋纪»三十卷㊁裴子野«宋略»二十卷㊁王琰«宋春秋»二十卷㊁鲍衡卿«宋春秋»二十卷等.刘祥为刘宋开国功臣刘穆之曾孙,«南齐书»卷三十六有传,叙及撰«宋书»事:刘祥,字显徴,永明初,迁长沙王镇军,咨议参军,撰«宋书»,讥斥禅代.尚书令王俭密以启闻,上衔而不问 .刘祥所著«宋书»具体情况不详,«隋书 经籍志»亦无纪录.刘知几«史通 鉴识»论及刘祥«宋书序录»:㊀㊀刘祥撰«宋书序录»,历说诸家晋史,其略云: 法盛«中兴»,荒庄少气,王隐㊁徐广,沦溺罕华. 夫史之叙事也,当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若斯而已可也.必令同文举之含异,等公之有逸,如子云之含章,类长卿之飞藻,此乃绮扬绣合,雕章缛彩,欲称实录,其可得乎?以此诋诃,知其妄施弹射矣.[4]191刘祥«宋书»在唐初盛时尚在.由刘知几的批评可知,刘祥著史推崇辞藻与情感,多文士气息.不唯如此,据«南齐书 刘祥传»,刘祥在«宋书»的撰述中,有对宋㊁齐禅代的微言,从而招致齐武帝的不满.刘祥既为宋世贵裔,在著述中偏向刘宋,也是很自然的事.由此也可见,刘祥«宋书»和徐爰皆奉宋为正统,同时也都有 退傍世情 ㊁ 难以取信 的地方.齐武帝后令任遐奏劾刘祥 轻议乘舆,历贬朝望,肆丑无避,纵言自若,藉此将其贬谪广州,死于是所,年三十九.孙严«宋书»六十五卷,见于«隋书 经籍志»,«新唐书 艺文志»著五十八卷,知唐宋间有散逸.刘知几«史通»外篇«古今正史»论«宋书»作者云: 后又命裴松之续成国史.松之寻卒,史佐孙冲之表求别自创立,为一家之言 [4]327,所云史佐孙冲之即孙严,时为裴松之助手.其在齐曾为冠军录事参军,史书无传,余皆不详.58①裴子野«宋略 总论»云: 子野曾祖宋中大夫西乡侯以文帝之十二年受诏撰«元嘉起居注»,二十六年(当系二十八年之误)重被诏,续成何承天«宋书»,其年终于位,书则未遑述作. 见«文苑英华»卷七五四,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版,第3949页.唐宋类书中,残存零星文字,如徐坚«初学纪»卷五 地理上 衡山 条: 孙严«宋书»曰:宗炳寻名山,西陟荆巫,南登衡岳,因结宇衡山,欲怀尚平之志. [5]98文字雅洁,偶对工整,著述风格可见一斑.王智深,«南齐书»卷五十二列于文学传中,«宋纪»三十卷,见于«新唐书 艺文志»目录.«南齐书»本传述其撰«宋纪»事:㊀㊀(齐世祖)又敕智深撰«宋纪»,召见芙蓉堂,赐衣服,给宅.智深告贫于豫章王,王曰 须卿书成,当相论以禄 .书成三十卷,世祖后召见智深于璇明殿,令拜表奏上.表未奏而世祖崩.隆昌元年,敕索其书.[6]897可知«宋纪»为奉敕官修.今从类书中可睹零星文字,较刘祥«宋书»,文字上表现出由骈趋散之倾向.王琰«宋春秋»二十卷,«隋书 经籍志»㊁«旧唐书 经籍志»㊁«新唐书 艺文志»皆有载.王琰,齐太子舍人,入梁为梁吴兴令.其人笃信佛教,梁«高僧传 序»与«破邪论 序»,皆云其为太原王氏.王琰另有«冥祥记»十卷,全书今佚,存«冥祥记 自序»,叙及生平行迹,稚年在交趾,约七八岁至京城.«南史»卷五十七«范云传附从兄缜传»载其与范缜辩论神异之事,言及其曾祖为东晋后期宠臣王国宝.«隋志»将«宋春秋»与纪传体分开叙录,谓其为春秋左传体,即编年体史书.鲍衡卿«宋春秋»二十卷,见于«新唐书 艺文志».鲍衡卿,梁人,一作鲍行卿.«南史 鲍泉传»后附«鲍行卿传»,云: 以博学大才著称,位后将军临川王录事兼中书舍人,迁步兵校尉.上«玉壁铭»,武帝发诏褒赏.好韵语,及拜步兵,面谢帝曰: 作舍人,不免贫;得五校,实大校. 例皆如此.有«集»二十卷.撰«皇室仪»十三卷,«乘舆龙飞记»二卷. [7]1530钟嵘«诗品 下»有 梁步兵鲍行卿 条,云: 行卿少年,甚擅风谣之美. [8]474上述五种宋史,除刘祥外,皆为齐㊁梁间著述,与沈约«宋书»成书时间相当.裴子野«宋略»二十卷,是在沈约«宋书»之后,芟撮而成的编年体史著.裴子野出身史学世家,曾祖裴松之㊁祖父裴骃皆是史学名家.裴子野撰«宋略»,一方面是继承曾祖裴松之未竟之业,另一方面也是不满于沈约«宋书»篇幅繁芜. 因宋之新史,为«宋略»二十卷 [9]卷七五四,与其他史著相比,«宋略»与«宋书»关系最为密切,其采撷广富,亦可与«宋书»补充互映.«宋略»在当时影响很大.沈约见而叹曰 吾弗逮也 ,范缜则上表亟称其 弥纶首尾,勒成一代,属辞比事,有足观者 [10]442-443.刘知几云: 世之言宋史者,以裴略为上,沈书次之. 又云: 裴几原删宋史为二十篇,删烦撮要,实有其力. [4]328㊁453其书之价值,可见一斑.«宋略»大约在南宋后期亡佚,«文苑英华»载其«总论»一篇.由上述可知,沈约前后的刘宋史著,极为繁盛,构成沈氏撰述的重要背景.沈约«宋书»,在徐爰等人的基础上,对同期稍前的宋史,当有借鉴,而对其后的宋史,又形成一定的影响.在其他刘宋史著亡佚之后,沈约«宋书»就成为硕果仅存的最完备的刘宋史著,不仅提供了较全面的刘宋时代信史,同时因为与其他宋史的密切关系,有助于间接了解刘宋史著的大略情形,具有史学史的研究价值.二㊁沈约于 纪传 ㊁ 八志 之撰述据前节所引,沈约的«宋书»系统,前有何承天㊁山谦之㊁苏宝生㊁徐爰㊁孝武帝刘骏等人经手,据«宋书 自序»,上述诸位所承担的部分,大致如下:何承天:武帝前的功臣纪传㊁ 天文 ㊁ 律历 志.山谦之:除 天文 ㊁ 律历 外,武帝前的史志部分.苏宝生:元嘉名臣纪传.徐爰:义熙至大明诸传㊁表㊁志等.刘骏:臧质㊁鲁爽㊁王僧达等传.自刘骏之后直至宋亡的刘宋史事,前述几位皆无从著录,沈约所著的范围即在永光直至宋㊁齐交替.实际上,沈约«宋书»一百卷非同时完成,其«上宋书表»云: 本纪列传,缮写已毕,合七帙七十卷. 所撰诸志,须成续上. [2]2468可见是纪㊁传先呈,八志后呈.由于纪传整理至撰成时间很短,永明五年春受命撰写,六年二月即完成,其本人在«自序»及其他志㊁传中对何承天㊁徐爰等人的著述也多有称引.因此,不少学者多认为«宋书»的纪㊁传主要是何㊁徐等人的旧稿.如赵翼根据«宋书»中为宋讳甚于为齐讳,故其认为«宋书» 大半乃徐爰作也 [11]179.郝懿行«宋琐语 提要»也说: «宋书»乃徐爰旧书,仅明帝以后传记为休文自撰耳.不然,纪㊁志㊁列传一百卷,甫逾年而即蒇事,古来修史有如是之速者乎? [12]4071郝懿行从时间上推测«宋书»不可68能完全为沈约原创,自然也有一定的道理.苏晋仁先生据沈约«自序»及其他相关材料,进一步推测今本«宋书»中的武帝㊁少帝«本纪»和武帝功臣的列传应是何承天旧本,文帝«本纪»及元嘉诸臣出自苏宝生㊁山谦之手,孝武帝«本纪»及大明前诸臣则出自徐爰及其助手丘巨源之手.[13]但细加考论,这些认识似尚可商榷.首先,纪㊁传从受命编撰到进呈朝廷,时间虽短,且有何㊁徐旧稿在前,但并不说明沈约尽依旧稿,而少自制.受命编纂«宋书»之前,沈约已长期从事过史传的编纂工作.沈在«宋书 自序»中自陈其 常以晋氏一代,竟无全书,年二十许,便有撰述之意 ,晋㊁宋相接,在准备晋史的过程中,必涉刘宋早期历史.建元四年被敕撰国史,即齐史,永明二年又开始著起居注,搜集齐代史事,其所涉猎史料,又与刘宋后期有多方关涉.从二十多岁立意撰述并完成晋史,到永明五年(487)四十多岁时受命撰述宋史,沈约对晋至宋㊁齐史料,浸淫二十余年,复以一年集中撰述,拿出成果,并非没有可能;若考虑其私下之预备,则实际撰述时间或并不只有一年.故清人仅从«宋书»撰成时间短暂来判断其大半非沈约所著,未考虑此前撰述准备及知识积累,说服力并不足.赵翼以«宋书»避讳论其作者,也有不周.陈垣«史讳举例»引戴震辩洪迈例,有 本书不讳,而后人改之 [14]93之例,并举«宋书 武帝纪» 数行之中,忽讳忽裕 补正,认为皆 后人校改 .[14]3这后人增改中,未尝无沈约手笔.相比较纪㊁传而言,八志完成的时间要延后不少.苏晋仁考其约在梁天监间完成,距纪㊁传的缮写完毕,已是十余年以后的事了.[15]不过,也有以为八志与纪㊁传完成时间相当者.如宋闻兵«沈约‹宋书›定稿时间考辨»,根据«宋书 志序»,谓八志同为 即而因之 的 补缀 之作,沈约永明六年二月的 毕工,表上之 ,当指全书完工,包括八志在内.[16]«上宋书表»中 本纪列传,缮写已毕,合七帙七十卷,臣今谨奏呈.所撰诸志,须成续上 是八志后成的重要依据,而宋文认为, 所撰诸志,须成续上 ,是指诸志只是在 缮写 稍慢, 缮写 即 誊写 ㊁ 抄写 .所谓 须成 ,当指 誊抄完成 ,时间延后当极其有限.宋文以 缮写 为誊写,将 须成 之 成 ,当成 缮写完成 ,与前文 本纪列传,缮写已毕 固可文气贯通,然将其看成 撰写完成 ,在纪传之后,另叙八志撰述情况,又有何不可?总之,此 须成续上 之 成 ,理解成缮写或撰写完成,均无不可.若当 缮写完成 讲,则难以理解沈约何不略等时日,待八志缮写完成后,一起呈送.先呈纪传,前后相隔不几日,再呈八志,似无此必要,亦有悖常理.只有 撰写完成 ,毕竟撰述不同于誊抄,其完成之日未可遽期,则先呈纪传,待八志完成再另行呈上,方合常理.八志固非如宋文所言紧随纪传之后进呈,但苏晋仁谓其完成于梁天监年间,似乎又推得过后.苏先生的主要依据,是 八志 避齐明帝㊁梁武帝等名讳.然则避讳版本是否为齐永明时沈约原本,亦有可能为梁时钞本.«宋书»流传既广,钞本也多,则梁钞本中的避讳有可能就会出现陈垣所谓 本书不讳,而后人改之 的现象.宇文所安认为 六世纪的编者和抄手们 往往按照自己的观念,对文本进行随意的改变 [17]29,所举即«宋书 乐志»所载诗歌,在后代抄本不断发生改变之例.对于文学文本,按照自己的观念,边抄边改;对于朝廷督修的史著,在新时代抄录,又如何能恪守原貌,一任犯讳呢?又,«梁书 裴子野传»云: 及齐永明末,沈约所撰«宋书»既行,子野更删撰为«宋略»二十卷. [10]442沈约上«宋书»为永明六年,永明共有十年余,六年称不上 末 .永明末,«宋书»既行,当为较完整的«宋书».如此,则沈约 所撰诸志,须成续上 ,大概就是在四五年之后的永明末.尽管时隔四五年,八志仍然有很大篇幅是何㊁徐旧稿.«宋书 志序»云: 天文㊁五行,自马彪以后,无复纪录.何书自黄初之始,徐志肇义熙之元. 则除了天文㊁律历二志外,何承天还著有自曹魏黄初至晋义熙间的五行志,义熙后则由徐爰接续.«宋书 志序»又云: 元嘉中,东海何承天受诏纂«宋书»,其志十五篇,以续马彪汉志. [2]204-205司马彪«续汉书»之纪㊁传今不传,所撰诸志则被后人补入«后汉书».何承天续撰,如«宋书 志序»所言,其中的天文㊁五行二志,时限在魏黄初至晋义熙之间的,考«宋书»,则天文三篇,即卷二十三«天文一»至卷二十五«天文三»;五行一篇,即卷三十«五行一».«宋书»中的志接续«后汉书»的,还有律历.何承天曾著«元嘉历»,对刘宋历法制定做出重要贡献;«宋书»卷十一的律历上及卷十二的律历中,为宋前部分,后录何承天上表,此两卷当主要为何承天所撰.卷十三律历下,时间迄止于孝武帝大明,可能以徐爰所撰为主.礼五篇,自卷十四至卷十八,所述自汉至宋元嘉,多引何承天㊁徐爰语,主要亦为何㊁徐二人所作.州郡,按地域缕述沿革,何㊁徐所著与沈之补叙混杂.所谓 以班固㊁马彪二志,太康㊁元康定户,王隐«地道»,晋世«起居»㊁永初«郡国»㊁何㊁徐«州郡»及地理杂书,互相考覆 [2]1028,即在何㊁徐二志的基础上,参考其他地理类著作,重新加以整理.卷三十九㊁卷四十的«百官志»上㊁下,时间下限主要也是在孝武帝大明朝,作者主要78也是何承天㊁徐爰.这样算起来,差不多正在十五篇左右.只有符瑞㊁乐二志,为新开史体,无所依傍.符瑞文学色彩重,小说价值高,乐志则是对于乐府文学源流第一次系统梳理.二志所开新体,成为后代著史所必备的史体.综上可见,«宋书»纪传与八志,未必如前人所述,纪传皆依何㊁徐旧稿,八志多为沈氏自创.实际情况可能是,纪传㊁八志皆经过沈约的整理㊁编辑㊁重写与续写,而纪传中大明后诸传,«恩倖»㊁«孝义»㊁«索虏»㊁«芮芮»㊁«槃槃»㊁«鲜卑吐谷浑»㊁«蛮夷»㊁«氏胡»等传及符瑞㊁乐二志,则为沈约原创无疑.今人唐燮军先生就倾向于«宋书»主要为沈约所撰,其理由一是沈约«宋书»与徐爰«宋书»无论是史书体例还是叙事断限,均有很多差异;二是沈㊁徐二书在具体内容上也有较大的出入.唐氏比较«艺文类聚» 宋武帝 条所收徐爰«武帝纪»佚文与沈约«宋书»的«武帝本纪»,发现二者内容皆不相同.他认为以沈约之博学与足智多能,完全可能在参考前人著述的基础上,独立完成«宋书»;其二,沈约当时的兴趣不在史学领域,其短时间完成«宋书»,也是兴趣转移的结果.[18]其实,短时间完成«宋书»倒不一定是兴趣转移的缘故,如前所述,如果考虑到其撰晋史㊁齐史㊁修起居注等经历,则其从准备撰述到开始动笔,可能早在永明五年之前就开始了,故其实际上并不是只用一年时间完成«宋书»的;同时,何㊁徐等人的奠基,是沈约顺利完成«宋书»的重要因素,也是不容否定的.晁公武云其 以何承天书为本,旁采徐爰之说 [19]184,既肯定了何㊁徐等的功劳,又没有否定沈约的撰创,倒是较客观的评述.三㊁沈约重撰«宋书»之因由沈约新编«宋书»之缘由,前文曾引其«自序»所云,有两条重要原因,一因前史记叙不全, 自永光以来,至于禅让,十余年内,阙而不续,一代典文,始末未举 ,即自宋废帝永光以后的十余年刘宋史事,阙而未录;二因前史记叙不信,所谓 事属当时,多非实录,又立传之方,取舍乖衷,进由时旨,退傍世情,垂之方来,难以取信 .在«宋书 自序»中,还有两段话也值得注意:㊀㊀臣约言:臣闻大禹刊木,事炳虞书,西伯戡黎,功焕商典.伏惟皇基积峻,帝烈弘深,树德往朝,立勋前代,若不观风唐世,无以见帝妫之美,自非睹乱秦余,何用知汉祖之业.是以掌言未记,爰动天情,曲诏史官,追述大典.臣实庸妄,文史多阙,以兹不才.对扬盛旨,是用夕惕载怀,忘其寝食者也.臣约顿首死罪:窃惟宋氏南面,承历统天,虽世穷八主,年减百载,而兵车亟动,国道屡屯,垂文简牍,事数繁广.若夫英主启基,名臣建绩,拯世夷难之功,配天光宅之运,亦足以勒铭钟鼎,昭被方策.及虐后暴朝,前王罕二,国衅家祸,旷古未书,又可以式规万叶,作鉴于后.[2]2466-2467这两段话表达了两方面的意思,一是作史垂鉴,这差不多是套话;另一方面是修前史以衬今朝,以见今朝之勋德,所谓 观风唐世,见帝妫之美,睹乱秦余,知汉祖之业 也,而这是齐廷重修前史最根本的动机,沈约在«上宋书表»中郑重提出此点,是清楚地知道以此履命,方符圣意.卞梁㊁唐燮军«从徐爰‹宋书›到沈约 新史 的转变»论述沈约重新撰述«宋书»内在的政治因由,对此有较深入的揭示.[20]该文在指出徐爰«宋书»因其政治立场而导致的叙述不公之外,还指出徐爰«宋书»所犯的一个严重错误,即以义熙元年作为 王业之始 ,而宋武帝«即位诏»所确立的晋宋相禅时间是元熙二年,其间相差十五年.以禅让前十多年的义熙元年起元,事实上否定了晋宋相禅㊁刘宋通过禅让得到政权的合法性;而禅让也是宋㊁齐政权过渡的形式,沈约«宋书»以前后两份禅让诏书贯连起整部书的叙事脉络,刻意掩盖晋㊁宋与宋㊁齐政权更迭中的血腥,通过宋史的重修,再次肯定齐政权的合法性.在沈约自叙之外,这篇文章揭示沈约重修史书的时代背景与深层根源,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重视.[参㊀考㊀文㊀献][1]㊀章学诚.章学诚遗书[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2]㊀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3]㊀魏徵.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4]㊀浦起龙.史通通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5]㊀徐坚.初学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2.88[6]㊀萧子显.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7]㊀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8]㊀曹旭.诗品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9]㊀裴子野.宋略 总论[M]//(宋)李昉,等.文苑英华.北京:中华书局,1966.[10]㊀姚思廉.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11]㊀王树民.廿二史札记校正[M].北京:中华书局,1984.[12]㊀郝懿行.宋琐语[M]//郝懿行集(第五册).济南:齐鲁书社,2010.[13]㊀苏晋仁.宋书考论[C]//史学论文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14]㊀陈垣.史讳举例[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15]㊀苏晋仁.论沈约«宋书»八志[C]//周绍良先生欣开九秩庆寿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97.[16]㊀宋闻兵.沈约«宋书»定稿时间考辨[J].宁波大学学报,2008(5).[17]㊀宇文所安.中国早期古典诗歌的生成[M].胡秋蕾,等译.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12.[18]㊀唐燮军.诗人之外的沈约:对沈约思想与生平的文化考察[J].文学遗产,2006(4).[19]㊀晁公武,孙猛.郡斋读书志校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20]㊀唐燮军.从徐爰«宋书»到沈约 新史 的转变[J].史学史研究,2015(4).T h eO b s e r v a t i o na n dE x p o s i t i o no fC o m p o s i n g H i s t o r i c a lW o r k s o nL i uS o n g D y n a s t y a n d S o n g A n n a l s b e f o r e a n da f t e r S h e nY u e sP e r i o dL IH a n,S H IW e iGn a(S c h o o l o fL i t e r a t u r e,S h a n g h a iU n i v e r s i t y,S h a n g h a i200444)A b s t r a c t:T h e c o m p o s i n g o f S o n g A n n a l s i s q u i t e c o m p l i c a t e d,a n d c o n t e n t p r e-w r i t t e n b y H eC h e n g t i a n, X uA i a n do t h e r s b u i l d s a g o o d f o u n d a t i o n f o r t h eb o o k.H o w e v e r,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s h o r t t i m e f o r mS h e n Y u e r e c e i v i n g e d i c t t o p r e s e n t i n g S o n g a n n a l s a sw e l l a s t h e t a b o o,p e o p l e i n t h eQ i n g d y n a s t y e x t r a p o l a t e d t h a t t h em a j o r i t y o f"B i o g r a p h y"w a sH eC h e n g t i a na n dX uA i so l d m a n u s c r i p t,w h i l e E i g h tR e c o r d s m u s t b e c r e a t e db y S h e n Y u e.P e o p l e i nt h eQ i n g d y n a s t y d i d n t t a k e i n t oa c c o u n t t h e p r e p a r a t i o na n d a c c u m u l a t i o nd o n eb y S h e n Y u eb e f o r e,s ot h e i r j u d g m e n t m a y n o tb ee x a c t.T h e p e r i o do f p r e s e n t i n g E i g h tR e c o r d s t o e m p e r o rw a s n o t a f t e r t h e t i m e o f B i o g r a p h y a n dn o t i n t h eh i a t u s o fm o r e t h a n t e n y e a r s,b u t i t i s d u r i n g t h eY o n g m i n gD y n a s t y,a r o u n d f o u r o r f i v e y e a r s l a t e r.T h e c o m p i l a t i o no fE i g h t R e c o r d s i s n o t c o m p l e t e l y c r e a t e do nS h e nY u e s o w n;i n s t e a d,h e j u s t d i do n e p a r t o f i t.K e y w o r d s:H eC h e n g t i a n;X uA i;S h e nY u e;P e i Z i y e;S o n g A n n a l s[责任编辑㊀阳欣]98。
宋史何承矩传的阅读答案
宋史何承矩传的阅读答案何承矩为宋代人,年轻的时候是衙内的指挥使。
下文主要是讲述了什么事情的呢,宋史何承矩传的阅读答案,我们来看看。
何承矩字正则。
幼为棣州衙内指挥使,从继筠讨刘崇,擒其将胡澄以献,论功授闲厩副使。
太平兴国五年,知河南府。
时调丁男百十辈转送上供纲,承矩以为横役,奏罢其事。
徙知潭州,疏为政之害民者数十事上之,悉被容纳。
凡六年,囹圄屡空,诏嘉奖之。
米信知沧州,以其不习吏事,命承矩知节度副使,实专郡治。
时契丹挠边,承矩上疏曰:若于顺安砦西开易河蒲口,导水东注于海,资其陂泽,筑堤贮水为屯田,可以遏敌骑之奔轶。
其无水田处,亦望选兵戍之,简其精锐,去其冗缪。
太宗嘉纳之。
属霖雨为灾,典者多议其非便。
承矩引援汉、唐屯田故事,以折众论。
乃以承矩为制置河北缘边屯田使,俾董其役。
由是自顺安以东濒海,广袤数百里,悉为稻田,民赖其利。
淳化四年,擢知雄州。
契丹精骑数千夜袭城下,伐鼓纵火,以逼楼堞。
承矩整兵出拒,迟明,列阵酣战久之,斩馘甚众,契丹遁去。
秩满,召还,拜引进史。
州民百余谒阙贡马,乞借留承矩,赐金紫,诏许再任。
真宗嗣位,以事有缓急,难于匀济,命承矩为四路都转运使,要切之务,俾同规画。
丁内艰,时以边兵稍息,农政未修,起复授置缘边安抚使,且诏边民诱其复业。
承矩曰:契丹闻之,必谓诱其部属也。
乃易诏文为水旱流民之意。
王钦若时知枢密援汉虫达周仲居改诏请罪承矩帝曰承矩任边有功当优假之第诏自今朝旨未便者奏禀进止。
景德元年,入朝,进领英州团练使。
时议防秋北鄙,承矩犹屡表请行,上以其老闵之,不许。
三年卒,年六十一。
特赠相州观察使,赙钱五十万,绢五百匹,中使护葬。
(选自《宋史列传三十四》,有删节)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A.王钦若时知枢密/援汉虫达/周仲居/改诏请罪承矩/帝曰/承矩任边有功/当优假之/第诏自今朝旨未便者/奏禀进止/B.王钦若时知枢密/援汉虫达/周仲居改诏/请罪承矩/帝曰/承矩任边有功/当优假之第/诏自今朝旨未便者/奏禀进止/C.王钦若时知枢密/援汉虫达/周仲居/改诏请罪承矩/帝曰/承矩任边有功/当优假之第/诏自今朝旨未便者/奏禀进止/D.王钦若时知枢密/援汉虫达/周仲居改诏/请罪承矩/帝曰/承矩任边有功/当优假之/第诏自今朝旨未便者/奏禀进止/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太平兴国是皇帝的年号,年号是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宋书》卷六十四列传第二十四◎郑鲜之裴松之
《宋书》卷六十四列传第二十四◎郑鲜之裴松之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也。
高祖浑,魏将作大匠。
曾祖袭,大司农。
父遵,尚书郎。
袭初为江乘令,因居县境。
鲜之下帷读书,绝交游之务。
初为桓伟辅国主簿。
先是,兖州刺史滕恬为丁零、翟辽所没,尸丧不反,恬子羡仕宦不废,议者嫌之。
桓玄在荆州,使群僚博议,鲜之议曰:名教大极,忠孝而已,至乎变通抑引,每事辄殊,本而寻之,皆是求心而遗迹。
迹之所乘,遭遇或异。
故圣人或就迹以助教,或因迹以成罪,屈申与夺,难可等齐,举其阡陌,皆可略言矣。
天可逃乎?而伊尹废君;君可胁乎?而鬻权见善;忠可愚乎?而箕子同仁。
自此以还,殊实而齐声,异誉而等美者,不可胜言。
而欲令百代之下,圣典所阙,正斯事于一朝,岂可易哉!然立言明理,以古证今,当使理厌人情。
如滕羡情事者,或终身隐处,不关人事;或升朝理务,无讥前哲。
通滕者则以无讥为证,塞滕者则以隐处为美。
折其两中,则异同之情可见矣。
然无讥前哲者,厌情之谓也。
若王陵之母,见烹于楚,陵不退身穷居,终为社稷之臣,非为荣也。
鲍勋蹇谔魏朝,亡身为效,观其志非贪爵也。
凡此二贤,非滕之谕。
夫圣人立教,犹云"有礼无时,君子不行"。
有礼无时,政以事有变通,不可守一故耳。
若滕以此二贤为证,则恐人人自贤矣;若不可人人自贤,何可独许其证。
讥者兼在于人,不但独证其事。
汉、魏以来,记阙其典,寻而得者无几人。
至乎大晋中朝及中兴之后,杨臻则七年不除丧,三十余年不关人事,温公则见逼于王命,庾左丞则终身不著袷,高世远则为王右军、何骠骑所劝割,无有如滕之易者也。
若以縗麻非为哀之主,无所复言矣。
文皇帝以东关之役,尸骸不反者,制其子弟,不废婚宦。
明此,孝子已不自同于人伦,有识已审其可否矣。
若其不尔,居宗辅物者,但当即圣人之教,何所复明制于其间哉!及至永嘉大乱之后,王敦复申东关之制于中兴,原此是为国之大计,非谓训范人伦,尽于此也。
何以言之?父仇明不同戴天日,而为国不可许复仇,此自以法夺情,即是东关、永嘉之喻也。
战城南(何承天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战城南南北朝:何承天战城南,冲黄尘,丹旌电烻鼓雷震。
勍敌猛,戎马殷,横阵亘野若屯云。
仗大顺,应三灵,义之所感士忘生。
长剑击,繁弱鸣,飞镝炫晃乱奔星。
虎骑跃,华眊旋,朱火延起腾飞烟。
骁雄斩,高旗搴,长角浮叫响清天。
夷群寇,殪逆徒,馀黎落惠咏来苏。
奏恺乐,归皇都,班爵献俘邦国娱。
译文注释烻(yàn宴):兴盛貌。
勍(qíng擎)敌:强敌。
仗大顺,应三灵,义之所感士忘生。
繁弱:亦作“蕃弱”,古之良弓名。
眊(mào茂):用羽毛做的装饰物,这里指兜鍪上的装饰。
骁雄斩,高旗搴,长角浮叫响清天。
黎:黎民。
来苏:谓因其来而获得休养生息。
苏,苏息。
奏恺乐,归皇都,班爵献俘邦国娱。
赏析何承天的《战城南》诗是他于“晋义熙(晋安帝司马德宗年号)末私造”《鼓吹铙歌》十五篇中的一首。
铙歌,即“短箫铙歌”,本为军乐。
何承天的这组《鼓吹铙歌》,“虽有汉曲旧名,大抵别增新意,故其义与古辞考之多不合”(郭茂倩《乐府诗集》)。
作者以颂扬赞美态度来描写战争,旨在“建威扬德,劝士讽敌”。
其诗主题格调与表现形式,均与汉乐府古辞迥然有别。
此诗以叙阵战为主,采用整齐的三、三、七句式,每三句为一层意思,全诗二十四句,可分作四段来看。
开头三句为第一段。
首句“战城南”系套用乐府古辞语。
作者起笔拉开战幕,描绘出大战的场景。
“勍敌猛”以下六句为第二段,分别从敌我两方来写。
前三句言敌方兵强马众,攻势凶猛;后三句写己方士气振奋,斗志昂扬。
“仗大顺”,谓依顺天道民心。
“应三灵”,指得日、月、星三灵垂象之应。
如陈琳所谓“当天符之佐运,承斗刚而曜震。
”(《军武赋》)古称“明王之征”,必顺天命以伐无道。
战前先“告于皇天上帝、日月星;祷于后土、四海神祇、山川冢社;乃造于先王”(《司马法》)而后命将兴师。
作者在此强调己方乃“正义”之师,将士激于义愤,争相赴敌。
“长剑击”至“长角浮叫”九句为第三段,写战场交锋。
最后六句为第四段,写扫平“敌寇”,尽歼“逆徒”,余黎沾惠,百姓讴歌及班师回朝,庆功祝捷。
何承天
何承天
何承天(370-447),东海郯人(今山东临沂市兰陵县长城镇人),南朝宋著名的思想家和天文学家和音乐家。
南朝任尚书载丞。
何承天曾奏改《元嘉历》,订正旧历所订的冬至时刻和冬至时日所在位置,一直通行于宋、齐及梁天监中叶,在我国天文律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论周天度数和两极距离相当于给出圆周率的近似值约为3.1429,对后世历法影响很大。
兼通音律,发明一种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能弹筝,复擅弈棋,著作有《达性论》、《与宗居士书》、《答颜光禄》、《报应问》等。
曾奉命撰修《宋书》,书未成而卒。
著述
何承天曾上表指出沿用的景初乾象历法疏漏不当。
奏请改历,称《元嘉历》,订正旧历所订的冬至时刻和冬至时日所在位置,一直通行于宋、齐及梁天监中叶,在我国天文律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论周天度数和两极距离相当于给出圆周率的近似值约为3.1429,对后世历法影响很大。
兼通音律,发明一种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能弹筝,复擅弈棋,著作有《达性论》、《与宗居士书》、《答颜光禄》、《报应问》等。
他运用当时所能达到的自然科学水平,进行反佛的理论斗争,在形神问题上批判“神不灭”的唯心主义理论,反对因果报应说。
《报应问》、《达性论》等这些著作记录了他和佛教徒宗炳、颜延之等的辩论,见于《弘明集》与《广弘明集》。
《宋书》、《南史》均有传。
宣扬无神论。
他还熟知历代朝典,曾奉命撰修《宋书》,书未成而卒。
作品集
战城南
战城南,冲黄尘,丹旌电烻鼓雷震。
勍敌猛,戎马殷,横阵亘野若屯云。
仗大顺,应三灵,义之所感士忘生。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宋书 何承天传》原文及翻译
《宋书·何承天传》原文及翻译宋书原文:何承天,东海郯人也。
承天五岁失父。
母徐氏,聪明博学,故承天幼渐训议,儒史百家,莫不该览。
隆安四年,南蛮校尉桓伟命为参军。
时殷仲堪、桓玄等互举兵以向朝廷,承天惧祸难未已,解职还益阳。
义旗初,长沙公陶延寿以为其辅国府参军,遣通敬于高祖,因除浏阳令,寻去职还都。
抚军将军刘毅镇姑孰,版为行参军。
毅尝出行,而鄢陵县吏陈满射鸟,箭误中直帅,虽不伤人,处法弃市。
承天议曰:“狱贵情断,疑则从轻。
昔惊汉文帝乘舆马者,张释之劾以犯跸,罪止罚金。
何者?明其无心于惊马也。
故不以乘舆之重,加以异制。
今满意在射鸟,非有心于中人。
按律过误伤人,三岁刑,况不伤乎?微罚可也。
”谢晦镇江陵,请为南蛮长史。
晦进号卫将军,转咨议参军,领记室。
前益州刺史萧摹之、前巴西太守刘道产去职还江陵,晦将杀之,承天尽力营救,皆得全免。
晦既下,承天留府不从。
及到彦之至马头,承天自诣归罪,彦之以其有诚,宥之,使行南蛮府事。
七年彦之北伐请为右军录事及彦之败退承天以才非军旅得免刑责以补尚书殿中郎,兼左丞。
承天为性刚愎,不能屈意朝右,颇以所长侮同列。
十六年,除著作佐郎,撰国史。
二十四年,承天迁廷尉,未拜,上欲以为吏部,已受密旨,承天宣漏之,坐免官。
卒于家,年七十八。
先是,《礼论》有八百卷,承天删减并合,以类相从,凡为三百卷,并《前传》、《杂语》、《纂文》、论并传于世。
又改定《元嘉历》,语在《律历志》。
(节选自《宋书·何承天传》)译文:何承天,东海郯城人。
何承天五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徐氏,生性聪慧学识广博,所以何承天小时候便受到训诂教育的熏陶,经史百家,没有不详尽通习的。
晋隆安四年,南蛮校尉桓伟任命何承天为参军,当时殷仲堪、桓玄等人相继举兵反抗朝廷,何承天惧怕祸乱不息,就弃职回到益阳。
起义之初,长沙公陶延寿任命何承天为他的辅国府参军,派人通报以尊奉宋高祖,于是任命何承天为浏阳县令,不久他便离职回到京都。
《南齐书—祖冲之传》“祖冲之字文远,范阳蓟人也”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南齐书—祖冲之传》“祖冲之字文远,范阳蓟人也”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祖冲之字文远,范阳蓟人也。
祖昌,宋大匠卿。
父朔之,奉朝请。
冲之少稽古,有机思,宋孝武使直华林学省,赐宅宇车服。
解褐..南徐州迎从事,公府参军。
宋元嘉中,用何承天所制历,比古十一家为密。
冲之以为尚疏,乃更造新法,上表言之。
事奏,孝武令朝士善历者难之,不能屈。
会帝崩,不施行。
出为娄县令,谒者仆射。
初,宋武平关中,得姚兴指南车,有外形而无机巧,每行,使人于内转之。
昇明中,太祖辅政,使冲之追修古法。
冲之改造铜机,圆转不穷,而司方如一,马钧①以来未有也。
时有北人索取驭驎者,亦云能造指南车,太祖使与冲之各造,使于乐游苑对共校试,而颇有差僻,乃毁焚之。
永明中,竟陵王子良好古,冲之造欹器献之。
文惠太子在东宫,见冲之历法,启世祖施行。
文惠寻薨.,事又寝。
转长水校尉,领本职。
冲之造《安边论》欲开屯田广农殖建武中明帝使冲之巡行四方兴造大业以利百姓会连有军事事竟不行冲之解钟律,博塞②当时独绝,莫能对者。
以诸葛亮有木牛流马,乃造一器,不因风水..,施机自运,不劳人力。
又造千里船,于新亭江试之,日行百馀里。
于乐游苑造水碓磨,世祖亲自临视。
又特善算。
永元二年,冲之卒,年七十二。
著《易》《老.》《庄.》义,释《论语》《孝经》,注《九章》,造《缀述》数十篇。
(选自《南齐书·祖冲之传》)【注】①马钧,生活在三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最负盛名的机械发明家之一。
再现指南车,制造翻水车,研制“水转百戏图”,改良织绫机。
①博塞:古代的一种棋类游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冲之造《安边论》/欲开屯田/广农殖/建武中/明帝使冲之巡行四方/兴造大业/以利百姓/会连有军事/事竟不行/。
B.冲之造《安边论》/欲开屯田/广农殖/建武中/明帝使冲之/巡行四方/兴造大业/以利百姓/会连有军事/事竟不行/C.冲之造《安边论》/欲开屯田/广农殖/建武中/明帝使冲之巡行四方/兴造大业/以利百姓/会连有军/事事竟不行/D.冲之造《安边论》/欲开屯田/广农殖/建武中/明帝使冲之巡行/四方兴造大业/以利百姓/会连有军事/事竟不行/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解褐,脱去粗布衣服,以喻入仕做官。
中华书局标点本《宋书》纠谬八则
中华书局标点本《宋书》纠谬八则作者:张徽来源:《历史教学·高校版》2008年第11期关键词宋书,标点本,校勘中图分类号K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7—6241(2008)22—0094—03梁沈约所撰《宋书》是现存唯一较完整记载刘宋朝历史的史籍。
此书目前通行的版本是中华书局出版的标点本,点校精审,为学界所公认。
然而,因卷帙浩繁,难免挂一漏万。
比如,此本喜径据他书改动本文,尤喜径据类书改动本文,这样校勘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
本文试就此类校勘问题以及其他一些校勘问题与标点本商榷。
末学肤受,不敢自信,大雅君子,幸垂教焉。
(1)《后废帝纪》虞玩之上表:“天府所资,唯有淮、海。
民荒财单,不及曩日。
而国度弘费,四倍元嘉。
”(中华书局1974年版,下同。
第185页)校勘记:“而国度弘费,‘弘’各本并作‘引’。
据《元龟》四七一改。
”按:各本作“引费”不误。
“引费”,犹花费。
如,唐道宣《续高僧传·义解·慧远》:“愚民乡信,倾竭珍财,广兴寺塔,既虚引费,不足以留,凡是经像尽皆废灭。
”“虚引费”指白白花费。
又,《续高僧传·习禅·昙崇》:“帝以功业引费,恐有匮竭,又送身所著衣及皇后所服者总一千三百对,以助随喜。
”“功业”指兴造佛塔。
此谓帝以为兴造佛塔很花费,恐怕财物上有匮乏,因而又送一些财物,以助布施。
“引费”又可写作“费引”。
如,《陈书·废帝纪》慈训太后令曰:“且费引金帛,令充椒阃(后妃的居室),内府中藏,军备国储,未盈期稔,皆已空竭。
”又,《南齐书·徐孝嗣传》孝嗣上表曰:“窃寻缘淮诸镇,皆取给京师,费引既殷,漕运艰涩。
聚粮待敌,每苦不周,利害之基,莫此为急。
”是以本文“国度引费,四倍元嘉”乃谓国家用度的花费,是元嘉年间的四倍。
校勘记盖不明“引费”有花费义,而径据类书《元龟》改作“弘费”,大误。
(2)《王弘传》:“弘明敏有思致,既以民望所宗,造次必存礼法,凡动止施为,及书翰仪体,后人皆依仿之,谓为王太保家法。
文言文900个原文及翻译大全(2)
⽂⾔⽂900个原⽂及翻译⼤全(2)《说苑·介⼦推不受禄》原⽂及翻译《陈平之⽤》原⽂及翻译《⽥婴善剂》原⽂及翻译袁中道《听⾬堂记》原⽂及翻译《宋史·施师点传》原⽂及翻译《宋史·赵⼦潚传》原⽂及翻译《明史·胡濙传》原⽂及翻译《宋史·陈韡传》原⽂及翻译《隋书·元胄传》原⽂及翻译㣿洵《彭州圆觉禅院记》原⽂及翻译《后汉书·刘茂传》原⽂及翻译《宋史·罗点传》原⽂及翻译《宋史·刘述传》原⽂及翻译《宋史·太祖本纪》原⽂及翻译苏轼《万⽯君罗⽂传》原⽂及翻译《北史·源⼦邕传》原⽂及翻译韩愈《送浮屠⽂畅师序》原⽂及翻译《宋史·赵⼦崧传》原⽂及翻译《后汉书·耿恭传》原⽂及翻译《明史·张鹏传》原⽂及翻译《宋史·张阐传》原⽂及翻译《汉书·傅喜传》原⽂及翻译李渔《饭粥》原⽂及翻译《新唐书·侯君集传》原⽂及翻译《晋书·罗含传》原⽂及翻译《资治通鉴·永元⼗四年冬,⼗⽉》原⽂及翻译《新唐书·柳浑列传》原⽂及翻译宋濂《游琅琊⼭记》原⽂及翻译《后汉书·郭太传》原⽂及翻译《三国志·任峻传》原⽂及翻译韩愈《与汝州卢郎中论荐侯喜状》原⽂及翻译《宋书·谢晦传》原⽂及翻译《后汉书·黄琼传》原⽂及翻译《明史·邹元标传》原⽂及翻译《梁书·明⼭宾传》原⽂及翻译《隋书·⾖卢毓传》原⽂及翻译《北史·杨津传》原⽂及翻译《宋史·刘勔传》原⽂及翻译《宋史·包拯传》原⽂及翻译《明史·韩爌传》原⽂及翻译《明史·袁忠彻传》原⽂及翻译《魏书·张蒲传》原⽂及翻译《明史·罗喻义传》原⽂及翻译《宋史·徐处仁传》原⽂及翻译《清史稿·熊赐履传》原⽂及翻译《明史·黄宗载传》原⽂及翻译《清史稿·赵国祚传》原⽂及翻译《明史·程启充传》原⽂及翻译《隋书·循吏·樊叔略传》原⽂及翻译《江⽔⼜东,经黄⽜⼭下》原⽂及翻译《成王封伯禽于鲁》原⽂及翻译《宋史·汪澈传》原⽂及翻译《宋史·张庭坚传》原⽂及翻译《晋书·颐和转》原⽂及翻译《汉书·周勃传》原⽂及翻译《宋史·陈襄传》原⽂及翻译《宋书·刘⼤夏传》原⽂及翻译《后汉书·班彪传》原⽂及翻译《承天皇帝倓,始王建宁》原⽂及翻译《史记·义纵传》原⽂及翻译《宋史·彭乘传》原⽂及翻译《聊斋志异·郭⽣》原⽂及翻译《清史稿·骆秉章传》原⽂及翻译曾国藩《遵义黎君墓志铭》原⽂及翻译《宋史·段思恭传》原⽂及翻译《明史·周新传》原⽂及翻译《北史·李訢传》原⽂及翻译《周书·寇俊传》原⽂及翻译《旧唐书·崔⽇⽤传》原⽂及翻译《宋史·陈康伯传》原⽂及翻译《宋史·张美传》原⽂及翻译《晋书·王彪之传》原⽂及翻译《南村辍耕录·迈⾥古思传》原⽂及翻译《新唐书·吴保安传》原⽂及翻译《晋书·朱序传》原⽂及翻译《宋史·许奕传》原⽂及翻译《明史·沈希仪传》原⽂及翻译《明史·谢迁传》原⽂及翻译《元史·吕思诚传》原⽂及翻译《宋史·卞衮传》原⽂及翻译《后汉书·谯⽞传》原⽂及翻译《旧唐书·萧俛传》原⽂及翻译《明史·张永明传》原⽂及翻译《旧五代史·后唐庄宗纪⼀》原⽂及翻译《明史·张家⽟传》原⽂及翻译《晋书·阳裕传》原⽂及翻译《南齐书·禇炫传》原⽂及翻译《明史·刘荣传》原⽂及翻译《元史·孔思晦传》原⽂及翻译《宋书·垣护之传》原⽂及翻译《宋史·苗授传》原⽂及翻译《宋史·何栗传》原⽂及翻译《汉书·杜钦传》原⽂及翻译《旧唐书·卢从愿传》原⽂及翻译《宋史·程公许传》原⽂及翻译《南史·萧⼦良传》原⽂及翻译《宋史·李兑传》原⽂及翻译《旧唐书·刘武周传》原⽂及翻译《宋史·张觷传》原⽂及翻译苏轼《南⽅多没⼈》原⽂及翻译《贞观⼆年,太宗谓侍⾂⽈》原⽂及翻译《汉书·武五⼦传》原⽂及翻译《明史·林聪传》原⽂及翻译《新唐书·孙伏伽传》原⽂及翻译《宋史·范祖禹传》原⽂及翻译《旧唐书·第五琦传》原⽂及翻译归有光《封中宪⼤夫兴化府知府周公⾏状》原⽂及翻译《宋史·徐经孙传》原⽂及翻译《元史·董⽂⽤传》原⽂及翻译《宋史·孟宗政传》原⽂及翻译《清史稿·刘长佑传》原⽂及翻译《北史·乐运传》原⽂及翻译《宋书·何承天传》原⽂及翻译《新五代史·张敬达传》原⽂及翻译李鸿章《亡妹张夫⼈家传》原⽂及翻译《宋书·刘穆之传》原⽂及翻译《明史·魏源传》原⽂及翻译《新唐书·从谠传》原⽂及翻译《宋史·薛叔似传》原⽂及翻译《明史·吴时来传》原⽂及翻译《旧五代史·王晏球传》原⽂及翻译《宋史·尹继伦传》原⽂及翻译《旧唐书·娄师德传》原⽂及翻译《明史·童元镇传》原⽂及翻译《三房⼗四叔⾮不勤读》原⽂及翻译《后汉书·虞诩传》原⽂及翻译《元史·魏初传》原⽂及翻译《宋史·郭守⽂传》原⽂及翻译《宋史·黄震传》原⽂及翻译《梁书·谢举传》原⽂及翻译《新唐书·虞世南传》原⽂及翻译《明史·张宁传》原⽂及翻译《晋书·张闿传》原⽂及翻译《李彦仙传》原⽂及翻译《中⼤夫陕府左司马李公墓志铭》原⽂及翻译《隋书·窦荣定传》原⽂及翻译《宋史·郭廷谓传》原⽂及翻译《新唐书·王潮传》原⽂及翻译《北史·段⽂振传》原⽂及翻译《说苑·政理》原⽂及翻译《汉书·⾼帝纪》原⽂及翻译孔融《论盛孝章书》原⽂及翻译《宋书·宗悫传》原⽂及翻译《宋书·何执中传》阅读练习及答案《清史稿·李鸿章传》原⽂及翻译《宋史·程颢传》原⽂及翻译《秦观劝学》原⽂及翻译《陋室铭》原⽂及翻译《段太尉逸事状》原⽂及翻译《郎中令赵⾼恃恩专恣》原⽂及翻译《三国志·张温传》原⽂及翻译《宋史·乔执中传》原⽂及翻译朱鹤龄《西郊观桃花记》原⽂及翻译颜之推《名实篇》原⽂及翻译《宋史·范如圭传》原⽂及翻译《宋书·王诞传》原⽂及翻译《明史·徐阶传》原⽂及翻译《宋史·卢之翰传》原⽂及翻译姚鼐《登泰⼭记》原⽂及翻译《宋史·宇⽂昌龄传》原⽂及翻译归有光《先妣事略》原⽂及翻译书《孟德传》后原⽂及翻译《孟德传》原⽂及翻译《后⼗九⽇复上宰相书》原⽂及翻译《明史·陶琰传》原⽂及翻译《史记·张丞相列传》原⽂及翻译《宋史·王拱⾠传》原⽂及翻译《新唐书·严挺之传》原⽂及翻译《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原⽂及翻译《新唐书·孟浩然传》原⽂及翻译《明史·张罗彦传》原⽂及翻译《宋史·陈恕传》原⽂及翻译《⼦产为政》原⽂及翻译《宋史·余良肱传》原⽂及翻译李肖《萧毕顺传》原⽂及翻译《马先⽣钧,字德衡》原⽂及翻译《宋史·党进传》原⽂及翻译《宋史·陈从信传》原⽂及翻译《新唐书·魏谟传》原⽂及翻译《旧唐书·徐⽂远传》原⽂及翻译谢枋得《丞相留忠斋书》原⽂及翻译《明史·张淳传》原⽂及翻译《宋史·王应麟传》原⽂及翻译《宋史·丁谓传》原⽂及翻译《后汉书·周纡传》原⽂及翻译《于是秦王⼤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原⽂及翻译《明史·胡俨传》原⽂及翻译《北齐书·阳斐传》原⽂及翻译《去宥》原⽂及翻译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原⽂及翻译《三国志·魏书·管宁传》原⽂及翻译《三国志·霍峻等传》原⽂及翻译《宋史·陆诜传》原⽂及翻译《明史·廖庄传》原⽂及翻译《三国志·步骘传》原⽂及翻译《宋史·刘甲传》原⽂及翻译《元史·马亨传》原⽂及翻译《晋书·江统传》原⽂及翻译《新唐书·张荐传》原⽂及翻译《新唐书·郑覃传》原⽂及翻译《郑成功传》原⽂及翻译《明史·李时勉传》原⽂及翻译《宋书·沈怀⽂传》原⽂及翻译《汉书·张良传》原⽂及翻译《晋书·陶侃列传》原⽂及翻译元好问《送秦中诸⼈引》原⽂及翻译《汉书·苏武传》原⽂及翻译(⼆)《史记·信陵君离赵救魏》原⽂及翻译《后汉书·钟离意传》原⽂及翻译《宋史·王凯传》原⽂及翻译《宋史·杨⼤异传》原⽂及翻译《旧唐书·屈突通传》原⽂及翻译《三国志·吴范传》原⽂及翻译《明史·张任学传》愿⽂及翻译《王安⽯待客》原⽂及翻译王若虚《门⼭县吏晓堂记》原⽂及翻译刘⼤魁《程易⽥诗序》原⽂及翻译《宋史·许骧传》原⽂及翻译《南史·沈炯传》原⽂及翻译《明史·温纯传》原⽂及翻译《汤义仍先⽣⽂集序》原⽂及翻译《宋史·张逊传》原⽂及翻译《梁史·褚翔传》原⽂及翻译戴名世《蓼庄图记》原⽂及翻译《宋史·林光朝传》原⽂及翻译《新唐书·长孙顺德传》原⽂及翻译《三国志·魏书·张郃传》原⽂及翻译《南唐书·周本传》原⽂及翻译《谏说之难》原⽂及翻译《万⽊图》序原⽂及翻译《旧唐书·冯⽴传》原⽂及翻译《宋史·傅伯成传》原⽂及翻译《宋史·吴奎传》原⽂及翻译顾炎武《拽梯郎君祠记》原⽂及翻译苏轼《司马温公⾏状》原⽂及翻译《北史·薛聪传》原⽂及翻译曾巩《张久中墓志铭》原⽂及翻译《元史·敬俨传》原⽂及翻译《北史·庾信传》原⽂及翻译《隋史·杨善会传》原⽂及翻译《魏书·阳固传》原⽂及翻译《旧唐书·陆贽传》原⽂及翻译《后汉书·黄⾹传》原⽂及翻译《旧唐书·卢简辞传》原⽂及翻译《明史·赵世卿传》原⽂及翻译《宋史·虞允⽂传》原⽂及翻译《明史·张肯堂传》原⽂及翻译汪琬《传是楼记》原⽂及翻译《明史·唐胄传》原⽂及翻译《宋史·卢秉传》原⽂及翻译《隋书·燕荣传》原⽂及翻译《旧唐书·薛嵩传》原⽂及翻译《隋书·万宝常传》原⽂及翻译王世贞《⽵⾥馆记》原⽂及翻译《光武帝纪》原⽂及翻译《北齐书·斛律羡传》原⽂及翻译《明史·安磐传》原⽂及翻译宋濂《阅江楼记》原⽂及翻译《登扫叶楼记》原⽂及翻译《刘备⼊益州》原⽂及翻译《三国志·费祎传》原⽂及翻译《晋书·胡威传》原⽂及翻译《旧唐书·柳公权传》原⽂及翻译《宋史·李及传》原⽂及翻译《后汉书·孟尝传》原⽂及翻译《明史·李充嗣传》原⽂及翻译《游龙鸣⼭记》原⽂及翻译《新五代史·孔谦传》原⽂及翻译布颜图《画树法》原⽂及翻译《明史·郑晓传》原⽂及翻译《宋史·梁克家传》原⽂及翻译叶适《留耕堂记》原⽂及翻译《元史·丘处机传》原⽂及翻译(⼆)《元史·丘处机传》原⽂及翻译资治通鉴之《春,⼆⽉,曹操攻黎阳》原⽂及翻译《宋书·孔觊传》原⽂及翻译《北齐书·卢潜传》原⽂及翻译《晋书·王沈传》原⽂及翻译《后汉书·梁慬传》原⽂及翻译《颜⽒家训·风操篇》原⽂及翻译《汉书·隽不疑传》原⽂及翻译《钱神论》原⽂及翻译《晋书·虞喜传》原⽂及翻译《商於⼦论治国》原⽂及翻译《宋史·郭逵传》原⽂及翻译汪⼠铎《记江乐峰⼤令事》原⽂及翻译《翱⾄零⼝北,有畜鸡⼆⼗⼆者》原⽂及翻译《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及翻译(三)《唐才⼦传·⽅⼲传》原⽂及翻译《周书·郑孝穆传》原⽂及翻译《南史·王规传》原⽂及翻译《美⼈赋》原⽂及翻译《明史·杨荣传》原⽂及翻译《元年,关中饥,⽶⽃直绢⼀匹》原⽂及翻译《晋书·刘弘传》原⽂及翻译《柳宗元》原⽂及翻译曾巩《⼴德湖记》原⽂及翻译《宋书·谢庄传》原⽂及翻译吴敏树《新修吕仙亭记》原⽂及翻译《凡⾳,⽣于⼈⼼者也》原⽂及翻译《宋书·谢弘微传》原⽂及翻译《宋史·蒋重珍传》原⽂及翻译《与致虚妹丈书》原⽂及翻译《周顗奔琅琊王睿》原⽂及翻译《⽵⼭》原⽂及翻译司马相如《⼦虚赋》原⽂及译⽂《初,魏⼈范睢从中⼤夫须贾使于齐》原⽂及翻译吕⼤防《合江亭记》原⽂及翻译陆陇其《崇明⽼⼈记》原⽂及翻译《明史·陈幼学传》原⽂及翻译王鏊《王⽂恪公笔记》原⽂及翻译《陈书·张种传》原⽂及翻译《霍丘知县阳湖左君》原⽂及翻译《楚襄王为太⼦之时》原⽂及翻译《宋史·苏缄传》原⽂及翻译《明史·杨信民传》原⽂及翻译《黄花岗七⼗⼆烈⼠事略序》原⽂及翻译袁枚《江宁两校官传》原⽂及翻译《宋史·席旦传》原⽂及翻译《旧唐书·王维传》原⽂及翻译杨⼠奇《翠筠楼记》原⽂及翻译《敬之识才》原⽂及翻译《⼦昂碎琴》原⽂及翻译《新唐书·马怀素传》原⽂及翻译《三国志·程昱传》原⽂及翻译顾炎武《⽉⾷》阅读练习及答案《宋史·王沿传》原⽂及翻译《明史·⾦国凤传》原⽂及翻译《宋史·邹浩传》原⽂及翻译《明史·廖永安传》原⽂及翻译《晋书·谢安传》原⽂及翻译《汉书·霍去病传》原⽂及翻译《明史·张⽂锦传》原⽂及翻译王慎中《海上平寇记》原⽂及翻译《晋书·安平献王孚》原⽂及翻译《旧唐书·杜亚传》原⽂及翻译《狄武襄公青初以散直为延州指使》原⽂及翻译《新唐书·马燧传》原⽂及翻译《⾼帝求贤诏》原⽂及翻译《三国志·刘放传》原⽂及翻译《宋史·吕蒙正传》原⽂及翻译《晋书·傅咸传》原⽂及翻译《明史·崔铣传》原⽂及翻译《秦废封建》原⽂及翻译王充《论衡·⾃纪篇》原⽂及翻译《列⼦·说符》原⽂及翻译《明史·邹应龙传》原⽂及翻译王引之《汪容甫先⽣⾏状》原⽂及翻译《后汉书·赵憙传》原⽂及翻译《陈书·谢贞传》原⽂及翻译《新唐书·王⽅翼传》原⽂及翻译程晋芳《⽂⽊先⽣传》原⽂及翻译《裴琰之传》原⽂及翻译《辽史·萧韩家奴传》原⽂及翻译《新唐书·⽜徽传》原⽂及翻译《李世民畏魏征》原⽂及翻译杨循吉《况侯抑中官》原⽂及翻译《新轩乐府引》原⽂及翻译《南齐书·垣崇祖传》原⽂及翻译《宋史·喻樗传》原⽂及翻译《周书·颜之仪传》原⽂及翻译王安⽯《⽥公墓志铭》原⽂及翻译《宋史·张景宪传》原⽂及翻译《宋学⼠⽂集·李疑传》原⽂及翻译《郁离⼦》序原⽂及翻译《宋史·种放传》原⽂及翻译《宋史·张邵传》原⽂及翻译《宋史·赵湘传》原⽂及翻译李渔《闲情偶记·卷五》阅读练习及答案欧阳修《养鱼记》原⽂及翻译《齐⼈说靖郭君》原⽂及翻译《万历野获编·陈增之死》原⽂及翻译《明史·崔恭传》原⽂及翻译《宋史·王罕传》原⽂及翻译《宋史·赵晁传》原⽂及翻译宋濓《宣慰曾侯嘉政记》原⽂及翻译《魏书·张济传》原⽂及翻译《宋史·邵伯温传》原⽂及翻译《宋史·王觌传》原⽂及翻译《宋史·种谔传》原⽂及翻译《宋史·袁甫传》原⽂及翻译《韩雄传》原⽂及翻译《元史·王都中传》原⽂及翻译《新唐书·源乾曜传》原⽂及翻译姚鼐《答翁学⼠书》原⽂及翻译童轩《治溷⽣传》原⽂及翻译《宋史·赵禼传》原⽂及翻译《晋书·⽯鉴列传》原⽂及翻译《汉书·张骞传》原⽂及翻译《南史·张⾏信传》原⽂及翻译王⼠祯《登燕⼦矶》原⽂及翻译《宋史·⽂天祥传》原⽂及翻译(⼆)⽂天祥《游⽂⼭观⼤⽔记》原⽂及翻译《宋史·黄洽传》原⽂及翻译欧阳修《与⾼司谏书》原⽂及翻译《资治通鉴·公孙度传》原⽂及翻译《晋书·王导传》原⽂及翻译《赵简⼦传》原⽂及翻译《宋史·刘颖传》原⽂及翻译《元史·梁曾传》原⽂及翻译《明史·李汝华传》原⽂及翻译⽂同《屯⽥郎中⽯君墓志铭》原⽂及翻译《明史·仇钺传》原⽂及翻译苏轼《赵清献公神道碑》原⽂及翻译《元史·姜彧传》原⽂及翻译《新唐书·王沛传》原⽂及翻译《宋史·吕公绰传》原⽂及翻译《北史·达奚长儒传》原⽂及翻译《宋史·司马池传》原⽂及翻译《史记·晁错传》原⽂及翻译《宋史·韩通传》原⽂及翻译《三国志·韦曜传》阅读练习及答案《晋书·王舒传》原⽂及翻译《史记·陈豨传》原⽂及翻译《新唐书·元澹传》原⽂及翻译《元史·谢让传》原⽂及翻译《南齐书·张融传》原⽂及翻译《周书·泉企传》原⽂及翻译《元史·安童传》原⽂及翻译《尉缭⼦·治本》原⽂及翻译《宋史·符彦卿》原⽂及翻译《旧唐书·郑善果传》原⽂及翻译《新唐书·陆⽻传》原⽂及翻译《明史·叶旺传》原⽂及翻译《宋史·丰稷传》原⽂及翻译《宋史·萧注传》原⽂及翻译《旧唐书·刘⿊闼传》原⽂及翻译李渔《⾼低抑扬》原⽂及翻译《明史·胡⼴传》原⽂及翻译《⾦史·张⾏信传》原⽂及翻译《辽史·耶律安抟传》原⽂及翻译《宋史·李⼤性传》原⽂及翻译《宋史·吴芾传》原⽂及翻译《元史·赵世延》原⽂及翻译《宋史·王刚中传》原⽂及翻译《明史·李东阳传》原⽂及翻译《宋史·曾⼏传》原⽂及翻译。
《宋书—何承天传》“何承天,东海郯人也”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宋书—何承天传》“何承天,东海郯人也”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何承天,东海郯人也。
从祖伦,晋右卫将军。
承天五岁失父,母徐氏,聪明博学,故承天幼渐训议,儒史百家,莫不该览。
叔父肹为益阳令,随肹之官。
隆安四年,南蛮校尉桓伟命之为参军。
时殷仲堪、桓玄等互举兵以向朝廷,承天惧祸难未已,解职还益阳。
义旗初,长沙公陶延寿以为其辅国府参军,遣通敬于高祖,因除浏阳令,寻去职还都。
抚军将军刘毅镇姑孰,拜承天为行参军。
毅尝出行,而鄢陵县史陈满射鸟,箭误中直帅,虽不伤人,处法弃市。
承天议曰:“狱贵情断疑则从轻昔惊汉文帝乘舆马者张释之劾以犯跸罪止罚金何者明其无心于惊马也。
故不以乘舆①之重,加以异制。
今满意在射鸟,非有心于中人。
律例过误伤人,三岁刑,况不伤乎?微罚可也。
”出补宛陵令。
赵惔为宁蛮校尉、寻阳太守,请承天为司马。
寻去职。
宋高祖以为太尉行参军。
高祖讨刘毅,刘穆之屏人问承天曰:“宋公今行济否?”承天曰:“不忧西征不济,别有一虑尔。
宋公昔年还石头城,何其乐尔;此还,复昔而已。
”穆之曰:“非君不闻此言。
顷日汝愿为布衣,恐不复可得也。
” 除太学博士。
义熙十一年,为世子征虏参军,转西中郎中军参军,钱唐令。
高祖在寿阳,宋台建,召为尚书祠部郎,与傅亮共撰朝仪。
永初末,补南台治书侍御史。
(选改自《宋书•何承天传》)【注】①乘舆:帝王的车马。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狱贵情/断疑则从轻/昔惊汉文帝乘/舆马者张释之/劾以犯跸/罪止罚金/何者/明其无心于惊马也B.狱贵情断/疑则从轻/昔惊汉文帝乘/舆马者张释之/劾以犯跸/罪止罚金/何者明其/无心于惊马也C.狱贵情/断疑则从轻/昔惊汉文帝乘舆马者/张释之劾以犯跸/罪止罚金/何者明其/无心于惊马也D.狱贵情断/疑则从轻/昔惊汉文帝乘舆马者/张释之劾以犯跸/罪止罚金/何者/明其无心于惊马也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表示官职升迁,文中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还有除、转、召为、补等,其中除是免除,革除的意思,“除宫”指宫中易主或清理宫殿。
何承天相关文言文翻译
原文:何承天,字元景,东海郯人也。
少孤,家贫,而好学,博览群书,尤善属文。
年十八,举秀才,对策高第,累迁至中书侍郎。
元嘉中,为黄门侍郎,出为会稽太守。
承天性廉静,政事简素,百姓安之。
承天在郡,好酒,每与宾客欢宴,必自执觞,以劝进酒。
酒酣,或命伎女歌,或令自歌,其乐甚畅。
然性亦刚直,不附权贵,常以直道事人,故时人号为“何直”。
会稽多山水,承天游历其地,乐山水之胜,作《会稽记》以纪其事。
其文辞华赡,叙事详赡,时人称为“会稽之宝”。
元嘉二十五年,征为侍中,迁中书令。
时王景文为扬州刺史,以承天旧友,欲结交之。
承天知景文好利,恐其不能共廉,遂辞不受。
帝闻而嘉之,曰:“何承天固当如此,不因王景文之求而自贬耳。
”景文后因事被诛,承天虽无与,然以义士自许,深以为忧。
帝以承天素有清节,故不加罪,但免其侍中,以为光禄大夫。
承天在位,勤于政事,虽无赫赫之功,然百姓安堵,称其德政。
晚年,以疾乞骸骨,归老于家。
卒,年七十六,谥曰“文惠”。
译文:何承天,字元景,东海郯地人。
年幼丧父,家境贫寒,却酷爱学习,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尤其擅长写作。
十八岁时,考中秀才,对策考试成绩优异,逐渐升迁至中书侍郎。
元嘉年间,担任黄门侍郎,后来外调为会稽太守。
何承天性格廉洁、宁静,政务简朴,百姓安居乐业。
何承天在郡中,喜欢饮酒,每当与宾客欢聚一堂,必定亲自举杯,劝大家饮酒。
酒兴正浓时,有时会命令歌女唱歌,有时则自己吟唱,其乐融融。
然而他性格刚直,不攀附权贵,常常以正直之道待人,因此时人称之为“何直”。
会稽地区山水众多,何承天游历此地,陶醉于山水之美,撰写了《会稽记》来记录这些事迹。
他的文辞华丽,叙事详实,当时人称之为“会稽之宝”。
元嘉二十五年,被征召为侍中,后升任中书令。
当时王景文担任扬州刺史,因为何承天是他的旧友,想要结交他。
何承天知道王景文贪图利益,担心不能共守廉洁,于是辞谢不接受。
皇帝听闻后赞扬他,说:“何承天确实应该如此,不因为王景文的请求而自贬身份。
卷第二十七颜延年沈约
卷第二十七颜延年沈约卷第二十七——行旅下颜延年沈约宋书曰:延之为豫章世子中军行军参军。
义熙十二年,高祖北伐,有宋公之授,府遣一使庆殊命,参起居,延之至洛阳,道中作诗一首,文辞藻丽,为谢晦、傅亮所赏。
集曰:时年三十二。
改服饬徒旅,首路跼险难。
左氏传曰:齐侯谓韩厥曰:服改矣。
杜预曰:戎朝异服也。
谢承后汉书序曰:徐俶戎车首路。
毛诗曰:谓天盖高,不敢不跼。
毛苌诗传曰:跼,曲也。
郑玄曰:跼,可畏惧之言也。
振楫发吴州,秣马陵楚山。
阮籍咏怀诗曰:朱鳖跃飞泉,夜飞过吴州。
毛诗曰:言秣其马。
杜预曰:粟食马曰秣。
韩子曰:楚和氏得璞玉于楚山之中。
涂出梁宋郊,道由周郑间。
汉书曰:沛公乃道砀。
音义曰:道由砀也。
前登阳城路,日夕望三川。
汉书曰:汝南郡有阳城县。
音义,应劭曰:三川,今河南郡。
韦昭曰:有河、洛、伊,故曰三川也。
在昔辍期运,经始阔圣贤。
毛诗曰:自古在昔。
魏都赋曰:应期运而光赫。
蔡邕陈寔命碑曰:应期运之数。
抱朴子曰:闻之前志,圣人生,率阔五百岁。
伊谷绝津济,台馆无尺椽。
伊、谷,二水名也。
曹植毁故殿令曰:秦之灭也,则阿房无尺椽。
郑玄论语注曰:津济,渡处也。
宫陛多巢穴,城阙生云烟。
王猷升八表,嗟行方暮年。
言王道被于八荒,余行属于岁暮也。
挚虞尚书令箴曰:补我衮阙,阐我王猷。
毛诗曰:嗟行之人。
又曰:岁聿云暮。
阴风振凉野,飞雪瞀穷天。
陆机苦寒行曰:凉野多险难。
尔雅曰:雾谓之晦。
郭璞曰:言昏冥也,武赋切。
穷天,谓季冬之日月穷尽也。
吕氏春秋曰:季冬,日穷于次,月穷于纪。
临涂未及引,置酒惨无言。
引,犹进也。
汉书曰:上置酒沛宫。
隐悯徒御悲,威迟良马烦。
楚辞曰:隐闵而不达,韩诗曰:周道威迟。
洛神赋曰:车殆马烦。
游役去芳时,归来屡徂。
言当归来,而更数有所往而本期。
蓬心既已矣,飞薄殊亦然。
言己有蓬心,事既已矣,而身飞薄亦复同之,自伤之辞也。
庄子谓惠子曰:夫拙于用大,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郭象曰:蓬非直达者。
曹植吁嗟篇曰:吁嗟此转蓬,居世亦然之。
何逊传翻译赏析_何逊传阅读答案的意思
何逊传翻译赏析_何逊传阅读答案的意思何逊,字仲言,是东海郡郯县人。
他的曾祖父何承天官至南朝宋御史中丞。
祖父何翼官至员外郎。
父亲何询官至齐太尉中兵参军。
何逊八岁时就能吟诗作赋,二十岁左右州里举荐他为秀才。
南乡人范云见了他写的策论,大加赞赏,于是二人结为忘年之交。
从此以后,何逊每写一篇文章,范云见了总是赞不绝口,还对他所亲近的人说:“近来看了一些文人写的东西,要么太朴实而显得不高雅,要么太浮华而显得俗气。
其中既显朴实而又不失文采,能够融汇古今的好文章,我还只看到何逊的。
”沈约也喜欢何逊的文章,他曾经对何逊说:“我每次读你的诗文,即使一天反复读三遍,还是余兴未尽,停不下来。
”何逊就是这样备受当时文坛名流称赞的。
梁朝天监年间,何逊开始担任奉朝请,后来升为中卫将军建安王水曹行参军,兼任记室。
建安王喜欢有文学才华的人,他天天和何逊在一起交游宴饮,后来,他调任江州刺史,还是任命何逊掌管书记之事。
不久,何逊又担任安西将军安成王参军事,兼尚书水部郎,因母亲去世而离任。
服丧完毕之后,何逊被授予仁威将军庐陵王记室之职,再次随同庐陵王到了江州,没多久就离开了人世。
东海人王僧孺把他的文章汇集到一起,共八卷。
当初,何逊的文章与刘孝绰的文章一并被人们看重,世人称他们为“何刘”。
梁元帝萧绎曾写文章作过这样的评价:“诗文写得多而取得成就的是沈约,诗文写得少也同样取得成就的要数谢月兆和何逊。
”当时有个会稽人叫虞骞的,擅长写五言诗,名气与何逊相当,官至王国侍郎。
其后又有会稽人孔翁归、济阳人江避,两人一起担任南平王大司马府记室。
孔翁归也擅长作诗。
江避博学多才,思维敏捷,条理清晰,还注释了《论语》、《孝经》。
两个人都有文集。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镇静的反义词及解释
镇静的反义词及解释镇静相关的反义词:慌张兴奋激动紧张惊慌中文解释:持重,沉静。
《国语·晋语七》:“ 黶也果敢,无忌镇静。
” 韦昭注:“镇,重也;静,安也。
”一本作“ 镇靖”。
唐刘禹锡《荐处士王龟状》:“古者选公族大夫,必以惇惠者教之,文敏者道之,果敢者諗之,镇静者循之。
” 清魏源《默觚下·治篇十一》:“以持禄养骄为镇静,以深虑远计为狂愚。
”安静,平静。
宋柳永《一寸金》词:“台鼎须贤久,方镇静,又思命驾。
” 元刘祁《归潜志》卷四:“﹝赵思文﹞出为汝州防御使,迁集庆军节度,所在镇静,吏民赖之。
”清采蘅子《虫鸣漫录》卷一:“诸檀越……扣门而施,见众僧有端坐若无事者,有蹙额不胜,有佯为镇静者。
” 柳青《铜墙铁壁》第十一章:“在这里的民工和干部……都是这样镇静的时候,不免显着他惊惶失措了。
”安定。
《宋书·何承天传》:“今若务存遵养,许其自新,虽未可羈致北闕,犹足镇静边境。
” 唐白居易《与宗儒诏》:“及司管籥,镇静有方。
”《资治通鉴·晋惠帝太安二年》:“公为岳牧……而使姦凶滋蔓,祸衅不测,岂藩翰王室,镇静方夏之义乎!”止息;抑制。
晋桓温《荐谯元彦表》:“若秀蒙蒲帛之徵,足以镇静頽风,轨训嚣俗。
” 瞿秋白《论大众文艺·欧化文艺》:“另外还有武侠主义的连环图画,阶级妥协主义的时事小调……去迷惑群众,镇静群众,糟蹋群众。
”英文解释calm;cool;[冶] kill;composed;calmness ;例句镇静下伊特兰斯说清楚到底什么事?Calm yourself, xaintrailles.who has finally done what?你们有镇静药吗?Do you have any sedatives?你们会带网和镇静枪去吗?Will you bring nets and a tranquilizer gun?你是要告诉我,那毛片的确让你镇静下来吗?Are you telling me the porn actually sedated you?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何承天传原文翻译赏析_何承天传阅读答案的意思
何承天,东海郯县人。
五岁死了父亲。
母亲是徐广的姐姐,聪明博学,所以何承天自幼受到教育和熏陶。
宋武帝刚开始起义的时候,抚军将军刘毅镇守姑孰,任命他为行参军。
刘毅曾经出行,而鄢陵县吏陈满射鸟,箭误中了值勤的军帅,虽然没有伤着人,但是依照法律要处以死刑。
何承天提议说:“案件贵于依照情况判断,游移不定的则要从轻。
从前有惊了汉武帝所乘车马的人,张释之以扰乱皇上行路论处,判罪仅止于罚款。
为什么呢?因为明白他无心于惊马。
所以并不因为御驾重要,加以特殊的惩罚。
现在陈满原意在射鸟,并非有心射中人。
按照刑律因为过失误伤别人判三年徒刑,何况又没伤人呢?轻微地惩罚就可以了。
”宋台建立,他担任尚书祠部郎,与傅亮共同制定仪礼。
谢晦镇守江陵,他申请担任南蛮长史。
谢晦晋升官号为卫将军,他转为咨议参军,兼任记室。
元嘉三年(426),谢晦将被讨伐,向何承天询问计策,他说:“力量大小既不相同,道义逆顺也不一样,在境外求得保全,这是上计。
让心腹将领据守义阳,将军率兵在夏口进行一次大战。
如果失败,就奔向义阳,然后开往北方,这是其次的办法。
”谢晦沉默了好久说:“荆楚是用武的好地方。
姑且进行决战,然后再退走也不晚。
”等谢晦军队开向下游,何承天留在府中没有跟从。
到彦之来到马头,何承天自己前去请罪,受到宽恕。
后来兼任尚书左丞。
吴兴余杭县人薄道举是个抢劫犯,规定要让他同姓中如果死了人应服丧一年的亲属补充兵役。
薄道举的堂弟薄代
公、薄道生等人都是如果死人应服丧九个月的亲属,不应该在受罚充军的范围。
法律上说因为薄代公等人的母亲还活着,为死了人应服丧一年的亲属,则儿子应当随母亲的身份充军。
何承天议论说:“查寻对于抢劫犯的规定,同姓中应服丧一年的亲属充军,应服丧九个月的亲属则不在此例。
妇女三从,既嫁从夫,夫死从子,现在薄道举为抢劫犯,如果他的叔父还活着,按照规定应该充军,妻子儿子住在营中,本是应该的。
但是他为抢劫犯的时候,叔父已经死了,薄代公、薄道生都是堂弟,应服丧九个月的亲属不应该受罚充军。
现在如果因为婶母是应服丧一年的亲属,让薄代公随着母亲充军,既不符合应服丧九个月的亲属不罚充军的规则,又失去了妇女三从之道。
其中的原因是由于主管人只守着关于应守一年丧的人的条文,而不辨别是男是女。
我认为薄代公等人母子都应该被宽恕。
”何承之为人倔强固执,不能屈从朝中的权贵,常常以自己的所长欺侮同僚,不能为仆射殷景仁所平静对待。
被调出京城担任衡阳内史。
过去在西方和士人关系有很多不和谐,在郡中又不公正清廉,为州中的官员所检举,被逮捕入狱,后来遇到赦免。
元嘉十六年(439),被任命为著作佐郎,撰写国史。
何承天年纪已经老了,而各个辅佐郎官都是名家少年。
颍川的苟伯子嘲笑他,常常把他叫作乳母。
何承天说:“您应当说是凤凰率九子,乳母有什么可讲的?”不久转任太子率更令,著作郎依旧。
当时丹阳溧阳县的丁况等人遇到丧事很久而没有入棺埋葬,何承天议论说:“《礼》中说‘迅速埋葬’,应当是指一时荒年歉收,所以允许他们根据财产情况办理而不求完备。
丁况三家在几年中要埋葬却没有
棺材,实在只是由于浅情薄恩,如同禽兽。
我个人认为丁宝等人和他们在一起多年,没有用道义对他们进行劝导、用法律对他们进行约束。
十六年冬天,既没有新的法令,又没有申明旧的规定,有什么急切情况,就突然互相纠缠。
有的是由于邻居纷争,引起这些话来。
好像听说在东部几个地区,这种情况很多,江西、淮北,尤其不少。
如果只处罚这三个人,几乎不能加以整肃,而开了先例,则会互相恐惧震动。
我认为丁况等三家,暂且可以不管,由此顺便制定一个政策:如果众人埋葬不按礼法,同事就应该进行检举。
三年期满除去丧服以后,不得再追溯控告。
”元嘉十九年,设立了国子学,他以本官兼任国子博士。
皇太子讲《孝经》,何承天与中庶子颜延之一同手拿经书跟随授业。
不久,调任御史中丞。
当时魏军向南征伐,文帝向群臣征询防御策略。
何承天献上了《安边论》,共论述了四项事情:其一,移远就近,以充实内地;其二,疏浚修复城濠,以增强防御力量;其三,聚集车和牛,以装备军事器械;其四,按人丁缴纳武器,不能缺少。
文字对此大多没有记载。
何承天平时喜欢下棋,因此很影响工作。
又善于弹琴。
文帝赐给他棋子和镶银的筝。
何承天上表道谢,皇上答复说:“赐予棋子,何必要非议张武的赠金呢?”何承天博见古今,被当时的人们所重视。
张永曾经开凿玄武湖遇到了一座古坟,从坟上得到了一个铜斗,有柄。
文帝拿它来询问朝士。
何承天说:“这是已经灭亡的新朝的威斗。
王莽的三公死亡,都用这来赏赐。
一个在坟外,一个在坟内。
当时的三台住在江东的,只有甄邯做大司徒,这里必定是甄邯的墓。
”很快张永又打开了坟内,也得到了一只斗,
又有一块石铭,写着“大司马甄邯之墓”。
当时文帝每次有了疑问,
必定首先访问他,携带信件的使者往来不断。
何承天器量狭隘,曾经对主管人严厉地说:“天有什么言语?四时在运行,万物在生长。
”文帝对他很了解,要派人前去见他的时候,就首先告诫说:“要好好看
着何某的脸色,如果他不高兴,就无须多说。
”元嘉二十四年(447),何承天调任廷尉,没有上任,皇上想让他做吏部郎,他已经接受了秘密意旨,何承天泄露了出去,因此被免官。
死在家里,年龄七十八岁。
在这以前,《礼论》有八百卷,何承天删减合并,分类编排,共为三
百卷,和《前传》、《杂语》、他所撰写的《纂文》以及他的文集,一
起流传在世上。
他又改定了《元嘉历》,改变漏刻用二十五箭,都被
采纳了。
他的曾孙叫何逊。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