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课程设计》教案
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教案设计5篇
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教案设计5篇诸子系统有序地成等级结构排列,且前一子系统制约、影响着后一子系统,而后一子系统依存并制约着前一子系统。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教案设计范文5篇,期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教案设计范文1地理是初一学生刚接触的新学科,在教学中是通过大量的幻灯图片,从学生接触到的地理知识或地理现象入手,使学生直观的感知地理,引导学生认识地理,靠近地理,进而酷爱地理。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爱好,并初步知道学习的方法,就是我这节课的主要目的。
本节课分三大模块来进行:一、“什么是地理”。
“天有日月星辰谓之文,地有山川陵谷谓之理”我国东汉王允对天文、地理有深入的研究。
在西方,地理的意思是“大地的记述”。
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播放我们居住的地球以及学生感爱好的图片,对地理的概念有了一定的印象。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的科学。
它包括自然地理:如地貌、地质、天文、水文、气候、土壤等;人文地理:如人口、人种、宗教、城市、经济等合作探究:谈谈我们身边的地理二、“为何要学地理”?(一)解开地理之“谜”运用图片展现学生熟悉的地理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些地理问题?(二)地理与日常生活教学中从吃穿住行等方面入手,展现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干,引导学生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
合作探究:我国南方、北方居民的主食有何不同?为何?(三)地理与生产建设主要从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等入手,重点罗列了欧洲发达的国家“荷兰的风车”,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对荷兰农牧业的影响。
想一想:建设服装厂、乳品加工厂该如何选址?(四)地理与风土人情展现大量的地理图片,从衣饰、体育活动等入手观看不同地区的风俗活动。
在授课时,我以“阿拉伯衣饰”为重点,分析衣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学生对千姿百态的风土人情非常感爱好,老师引导学生学好地理能更好的做到“入乡顺俗”。
初中地理教案教学设计【优秀6篇】
初中地理教案教学设计【优秀6篇】篇一:初中地理教案教学设计篇一教材分析1、本章是从教学的整体出发,介绍了我国地形的总体特点和宏观分布情况,我国的主要地形区,地形对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2、本节教材主要包括3个内容:地势西高东低,山脉纵横交错,地形复杂多样。
3、地形是组成地理环境的主要要素,它既受其他地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同时有严重的影响着别的要素,如气候、水文、植被、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因此,认识我国的地形特征,将为学习以后各章节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1、学生特点分析:对中学生的心理研究表明,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同时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也在迅速发展。
从年龄特点上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从生理上看,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学习方法:观察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列表比较法,空白图指认法等。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运用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识记各级阶梯分界线的名称。
(2)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能确认几条重要的山脉走向和位置。
(3)知道中国的名山。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决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学习的思想。
初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第一篇范文:初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初中地理课程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地理事实,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科情感;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内容1.地理基础知识: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地理要素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地理原理:地球的运动、海陆分布、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等。
3.地理事实:世界各地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点、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
4.地理技能:地图阅读、地理观察、地理调查、地理实验等技能。
三、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理知识。
2.案例教学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理案例,分析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
3.讨论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地理思维能力。
4.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地理观测、调查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价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参与度、合作精神等。
2.终结性评价:通过地理考试、作业、 projects 等形式,评估学生的地理知识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3.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学习过程和效果,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地理教材,丰富多样,具有启发性。
2.教具:地图、地球仪、模型、图片等。
3.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
4.课外读物:推荐适合初中学生的地理课外读物,拓展学生的地理视野。
六、教学安排1.课时: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校教学计划,合理分配地理课程的课时。
2.教学进度: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每个学期的地理教学进度。
《中学地理课程设计》教案
《中学地理课程设计》教案第一章:地球与地图1.1 地球的认识学习地球的结构,了解地壳、地幔、地核的区别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理解昼夜交替和四季变换的原因1.2 地图的阅读与应用学习地图的基本要素,包括比例尺、坐标系、图例和注记培养阅读地图的能力,学会从地图中获取有用信息掌握地图的绘制方法,学会制作简单的地图第二章:自然地理2.1 地形与气候学习地形的分类和形成原因,了解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基本地形的特点掌握气候的形成因素,包括纬度、海陆分布、地形等学习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了解我国的气候特点2.2 水资源与土壤学习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了解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特点和利用方法掌握土壤的形成和分类,了解土壤的肥力和改良方法第三章:人文地理3.1 人口与城市学习人口的增长和分布,了解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和我国的人口问题掌握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了解城市规划和管理的方法3.2 农业与工业学习农业的分布和特点,了解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技术掌握工业的分布和特点,了解不同工业部门的结构和布局第四章:区域地理4.1 亚洲地理学习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了解亚洲的自然地理特点和人文地理特点掌握亚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了解其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的差异4.2 欧洲地理学习欧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了解欧洲的自然地理特点和人文地理特点掌握欧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了解其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的差异第五章: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5.1 环境保护的意义和重要性学习环境问题的类型和影响,了解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原因和后果掌握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措施,学会保护环境的方法和技巧5.2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实践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目标,了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方法,了解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第六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6.1 地理信息技术的概述学习GPS、GIS、RS等地理信息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掌握地理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和地理研究中的应用案例6.2 地理信息技术实践操作学习使用GIS软件进行地图的绘制和空间数据的分析学会使用GPS定位和导航,了解其在户外活动中的应用第七章:地理观察与实践7.1 地理观察的方法与技巧学习地理观察的方法和技巧,包括卫星遥感、地面观测等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学会从实际中获取地理信息7.2 地理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学习地理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方法,包括考察、调查、实验等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学会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中第八章:地理思维与探究8.1 地理思维的特点与方法学习地理思维的特点和方法,包括综合思维、空间思维、比较思维等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学会运用地理思维解决问题8.2 地理探究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学习地理探究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方法,包括问题提出、资料搜集、数据分析等培养学生的地理探究能力,学会自主学习和发现问题第九章: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9.1 地理课程资源的类型与特点学习地理课程资源的类型和特点,包括教材、网络资源、实地资源等掌握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法,学会整合和利用各种资源9.2 地理课程资源的应用与评价学习地理课程资源的应用和评价方法,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学会运用课程资源提高学习效果第十章:地理教育评价与反思10.1 地理教育评价的方法与技巧学习地理教育评价的方法和技巧,包括平时成绩、考试成绩、课程评价等掌握地理教育评价的注意事项,学会科学、合理地进行评价10.2 地理教学反思与改进学习地理教学反思的方法和技巧,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培养教师的地理教学能力,学会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地球的认识地球的结构和地壳、地幔、地核的区别是教学重点,需要通过直观的模型和图示来帮助学生理解。
中学地理设计教案模板范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节课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社会、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地理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以及如何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案例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课堂讲授(1)讲解本节课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结合实例,讲解地理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
(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本节课的主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5.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等。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如发言质量、团队合作等。
3. 实践活动: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
4. 总结与反思:评估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反思能力。
五、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2. 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3. 如何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以下是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中学地理教案:中国地理——长江流域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长江流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经济发展等基本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教资中学地理课程设计
教资中学地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地球的运动及其对气候、昼夜变化的影响;2. 学生能够描述不同地理区域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 学生能够理解我国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类型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地理信息系统等工具分析地理现象;2. 学生能够通过实地考察、数据分析等方法,研究地理问题;3. 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培养对地理学科的兴趣,认识到地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2. 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口、资源、环境观念,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3. 学生能够增强国家意识、民族意识,了解我国地理国情,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
本课程针对中学年级学生,结合地理学科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学生的空间分析能力。
课程内容紧密联系实际,以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为主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地理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地球运动: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特点,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运动》2. 地理区域特点:介绍我国不同地理区域(如南方、北方、西北、青藏等)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章节:第二章《中国的地理区域》3. 地图与地理信息系统:地图的基本知识,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三章第一节《地图的阅读与使用》4. 地理数据分析:运用数据解读地理现象,学会分析地理问题。
教材章节:第三章第二节《地理数据的收集与分析》5.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家乡地理环境,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教材章节:第四章《地理实践活动》6. 可持续发展: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教材章节:第五章《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进行科学、系统地组织,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中学地理课程设计》教案
《中学地理课程设计》教案第一章:地球与地图1.1 地球的认识学习地球的基本形状、大小和结构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掌握日、地、月三者的关系1.2 地图的阅读与应用学习地图的基本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掌握地图的绘制方法和阅读技巧学会使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第二章:世界地理2.1 世界的分区了解世界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学习各大洲的地理位置、气候、经济和文化特点2.2 世界的国家与地区学习世界各国的地理位置、首都、面积和人口了解各国的主要经济、文化和自然资源第三章:中国地理3.1 中国的地理位置与区域特征学习中国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和民族构成掌握中国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3.2 中国的地形与气候学习中国的主要地形区: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云贵高原、青藏高原等了解中国的主要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高原气候等第四章: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4.1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学习环境问题的种类、产生原因和影响了解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措施4.2 可持续发展学习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和实践掌握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政策第五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5.1 地理信息技术的概述学习地理信息技术的定义、分类和应用领域了解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5.2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学习地理信息技术在农业、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实例掌握地理信息技术在实际问题解决中的作用和方法第六章:人口、资源与经济发展6.1 人口增长与分布学习世界和中国的人口增长历程及其影响因素掌握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探讨人口合理容量和人口政策6.2 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习自然资源的分类、特点和开发利用原则分析我国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对策6.3 经济发展与区域差异学习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和方法探讨世界和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和影响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和政策第七章:农业地理与农业可持续发展7.1 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学习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气候、地形、土壤、市场、政策等掌握农业区位选择的原则和方法7.2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学习水稻种植业、小麦种植业、畜牧业等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和分布分析农业专业化生产的意义和实施条件7.3 农业可持续发展学习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原则和目标探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措施第八章:工业地理与工业可持续发展8.1 工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学习工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自然资源、地理位置、市场、劳动力、科技等掌握工业区位选择的原则和方法8.2 主要工业地域类型学习钢铁工业、汽车工业、电子工业等主要工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和分布分析工业集聚和工业扩散的意义和作用8.3 工业可持续发展学习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原则和目标探讨我国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措施第九章:城市地理与城市可持续发展9.1 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学习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等掌握城市化的标志和衡量指标9.2 城市地域结构与城市功能区学习城市的空间结构:集中式和分散式城市结构探讨城市功能区的划分和特征: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9.3 城市可持续发展学习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原则和目标探讨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措施第十章:交通与通讯地理10.1 交通地理学习交通运输线的区位因素和布局原则掌握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等分析我国交通地理现状和发展趋势10.2 通讯地理学习通信网络的布局原则和技术发展掌握主要的通信方式:有线通信、无线通信、卫星通信等探讨通信技术在城市和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第十一章:区域地理与环境问题11.1 区域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学习区域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理解可持续发展理念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类型与主要环境问题分布11.2 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影响探讨环境问题的成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了解环境问题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11.3 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学习环境保护的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掌握区域环境治理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第十二章:区域规划与地理信息系统12.1 区域规划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学习区域规划的基本原则,包括综合效益、公平性、可持续性等掌握区域规划的基本方法,如SWOT分析、空间分析等12.2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理解GIS的基本概念、组成和功能学习GIS在区域规划、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12.3 区域规划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区域规划案例,如城市规划、农业发展规划等探讨区域规划实施的效果评估与调整方法第十三章:人文地理与文化交流13.1 人文地理概述学习人文地理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了解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的关系13.2 人口与迁移探讨人口增长、分布与迁移的原因和影响分析人口政策和文化对人口迁移的影响13.3 文化与交流学习文化地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探讨文化交流的意义、途径和影响第十四章: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14.1 旅游地理概述学习旅游地理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了解旅游活动的影响因素,如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14.2 旅游资源的评价与开发评价旅游资源的质量,包括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探讨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措施14.3 旅游规划与管理学习旅游规划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掌握旅游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手段,如门票定价、容量管理等第十五章:地理教育与地理实践活动15.1 地理教育的重要性强调地理教育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探讨地理教育的方法和策略15.2 地理实践活动学习地理实践活动的类型和意义,如观测、考察、模拟等探讨地理实践活动在教学中的实施方法和效果评价15.3 地理教育的发展趋势分析地理教育的发展趋势,如信息化、实践化等探讨地理教育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挑战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学地理课程设计》教案,共包含十五个章节。
地理中学课程设计
地理中学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分布及特点,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具体目标如下:1.能说出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名称。
2.能描述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及特点。
3.能通过地图分析地形区之间的联系。
4.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5.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地理环境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分布及特点。
具体安排如下:1.引导学生通过地图认识我国主要地形区,掌握其名称。
2.分析地形图,让学生了解地形区的分布及特点。
3.结合实例,让学生掌握地形区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掌握地形区的名称、分布及特点。
2.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地形区之间的联系。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地形区,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
4.实验法:引导学生进行地形模型制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节课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提供相关章节,让学生预习和复习。
2.参考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地理知识资料。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地图等,辅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4.实验设备:准备地形模型制作所需的材料和工具。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节课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
2.作业:布置相关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考试:安排一次课堂小测,测试学生对地形区名称、分布及特点的掌握情况。
评估方式将尽量公正、客观,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安排本节课的教学安排如下:1.教学进度: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逐步讲解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分布及特点。
中学生地理教学课程设计
中学生地理教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掌握地理课程中有关地形、气候、水资源等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2. 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我国不同地理区域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3. 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地图,培养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观测技能。
2. 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对地理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提高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关注我国地理环境问题,增强环保意识。
3. 学生通过学习地理,培养对家乡和国家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中学地理教学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培养地理技能,提高地理素养。
学生特点:中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阶段,对地理现象具有浓厚的兴趣,但空间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尚需培养。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启发式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均取得具体的学习成果。
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地理基本概念:地形、气候、水资源、土壤等基本概念的学习,使学生对地理学科有全面的认识。
2. 地理区域特点:分析我国不同地理区域(如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等)的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3. 地理现象解释: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如城市选址、交通布局、气候变化等。
4. 地理技能培养:地图阅读、空间思维、地理观测、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等技能的培训。
5. 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关注我国地理环境问题,探讨可持续发展策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内容安排如下:第一课时:地理基本概念学习第二课时:我国地理区域划分及特点第三课时:地理现象解释(城市选址、交通布局)第四课时:地理技能培养(地图阅读、空间思维)第五课时:地理技能培养(地理观测、GIS应用)第六课时: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教学内容与教材关联性:本教学内容以教材《地理》为依据,涵盖教材中相关章节的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中学地理课程教案
中学地理课程教案一、引言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的科学,通过地理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培养他们对环境和地球的关注与保护意识,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中学地理课程非常重要,本文将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材选择和评价等方面探讨中学地理课程的教案。
二、课程设置1. 课程目标:(1)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和热爱;(2)帮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3)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对地球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2. 课程内容:(1)自然地理:包括地球的构成、地球的运动、地球的气候、水资源以及地理景观等;(2)人文地理:包括人口与城市、交通运输、工农业、经济地理和文化地理等;(3)地理技能:包括地图制作与解读、气候和水文观测等技能。
三、教学方法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地考察、互动讨论和多媒体展示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提高学习效果。
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地理学科是需要实地观察和实践的学科,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践能力。
3. 引导学生的思维训练:地理学科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启发式讨论和分组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材选择1. 规范教材:教师应选择符合国家课程标准的教材,内容丰富、科学准确,能够满足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需求。
2. 多样化教材:除了教科书,教师还可以引入多样化的教材,如地理杂志、地理电影和地理实地调查报告等,以丰富学生地理知识和拓宽他们的思维视野。
五、课堂评价1. 传统评价方式:教师可以通过考试、作业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对学生的地理学习进行评价,这些评价方式能够客观反映学生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2. 综合评价方式:除了传统评价方式,教师还应注重对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评价,可以通过评分表、口头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方案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方案1. 基本信息教学科目:地理教学对象:中学生教学时间:每周2节课,每节课45分钟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理科学的基本概念、地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地理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以及探究和创新的能力。
2. 教学内容本设计方案将地理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层次,依次为基础知识、拓展知识和深入研究。
2.1 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是地理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了解地理科学的起点。
本课程的基础知识包括:•大陆地理:包括大陆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比如各大洲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等;•海洋地理:包括海洋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比如海的属性、海的形成等;•地图和地图阅读:包括地球仪和各种地图的基本知识和使用方法,同时,指导学生如何正确使用地图,如何理解和解读地图。
2.2 拓展知识拓展知识是基础知识的延伸和升华,也是地理学习的重点。
本课程的拓展知识包括:•地理信息系统:通过电子设备获取地理信息,进行地理分析和地理制图等技术和方法;•城市和城市化:学习城市的学科和研究,包括城市物质组成、城市构成和城市发展等;•自然灾害:学习各种自然灾害的基本知识,如地震、洪水、火山等,以及如何避免或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造成的损失,以及如何进行救援和恢复。
2.3 深入研究通过深入研究地理现象和问题,可以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地理学科的意义和价值,并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探究能力。
本课程深入研究的内容包括:•生态环境:学习生态系统的自然特征和各种生态系统的互相联系,学习如何保护自然环境;•地球与人类:通过学习地球对人类和社会的影响,了解人类与地球的互动关系;•地质学:研究地球的地球物理特征、构造和演化规律,以及如何从地质运动中解释地球的各种现象。
3. 教学方法本教学方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的独立创新能力。
•归纳法,通过讲解基础知识和拓展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地理学科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实验法,利用相关设备进行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地理现象;•问题解决法,通过学生自主讨论和合作,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讨论法,以小组讨论为基础,促进学生的交流和合作;•任务和项目方法,通过生动有趣的任务和项目,使学生主动学习。
《中学地理课程设计》教案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课程教案1.1人类认识的宇宙二零一零年十二月《1.1 人类认识的宇宙》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宇宙的概念和宇宙的特征。
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
3.了解天体系统的结构,以及太阳系八大行星及其他天体的特性。
4.分析地球的宇宙位置及自身条件,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分析教材,使学生具有归纳整理知识、提取重点和找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自学能力,并指导学生运用该方法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通过阅读图片、画图和思考等活动,提高学生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学习方法学习不同的天体和八大行星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并注意识别和抵制伪科学。
2、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形成科学的宇宙观和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3、通过了解天文学家探索宇宙的事例,激发学生爱科学和探索宇宙奥秘的精神。
【教材内容及分析】1、新课程标准对学习本节内容的要求是: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本节教材通过三部分内容阐述该标准,一是介绍了人类认识的宇宙环境,主要要求能够用天体系统的层次来说明地球的宇宙环境。
二是说明了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普通的行星,从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质量、体积等方面来说说明。
三是介绍了地球的特殊性,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分析了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三部分联系密切,按空间尺度由大到小的顺序先讲宇宙环境,然后提供资料,让学生分析地球是太阳系中的普通行星。
最后从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的一颗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教材重点分析了地球上有生命物质存在的原因。
3、本节还通过提供阅读材料“探索地外文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供活动题目让学生探究,需要到什么样条件的外星球去寻找外星人,从而学会分析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
《中学地理课程设计》教案
《中学地理课程设计》教案一、第一章:地球与地图1.1 地球的认识地球的形状、大小和结构地球的运动和地球仪1.2 地图的阅读和制作地图的种类和用途地图的阅读方法地图的制作技巧二、第二章:自然地理2.1 气候和天气气候系统的构成气候类型的特征天气的变化和预测2.2 地形和地貌地形的分类和特征地貌的形成和变化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第三章:人文地理3.1 人口和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分布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城市的形成和发展3.2 农业和工业农业的类型和分布工业的布局和特点农业和工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四、第四章:经济地理4.1 资源与环境资源的分类和利用资源与环境的关系资源的可持续发展4.2 交通和通信交通方式的种类和特点交通网络的布局和规划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五、第五章:区域地理5.1 亚洲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亚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亚洲的人文地理特征5.2 欧洲欧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欧洲的人文地理特征六、第六章:中国地理6.1 地理概况中国的地理位置、面积和边界中国的地形、气候和自然资源中国的行政区划和主要城市6.2 区域差异与发展东部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沿海与内陆地区的特色产业城乡差异与区域协调发展七、第七章:世界地理7.1 美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自然地理特征美洲的人文地理特征及其发展主要国家的地理特点和经济发展7.2 非洲非洲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气候特点非洲的人口、资源和经济发展非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八、第八章:地理信息技术8.1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的原理与应用遥感图像的解读和应用领域遥感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8.2 全球定位系统(GPS)GPS技术的工作原理和功能GPS在地理调查和户外活动中的应用GPS在地理教学中的实践操作九、第九章:地理实践与探究9.1 地理观察与调查地理观察的方法和技巧地理调查的目的和步骤观察与调查成果的整理与分析9.2 地理实验与模拟地理实验的设计与实施地理模拟的方法与应用实验与模拟在地理教学中的价值十、第十章:地理素养与终身学习10.1 地理核心素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地理素养培养的方法与途径地理素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10.2 终身学习与地理教育终身学习理念在地理教育中的体现地理教育资源与信息化教学地理教育与学生全面发展重点和难点解析六、第六章:中国地理重点:中国的地理位置、面积和边界;中国的地形、气候和自然资源;中国的行政区划和主要城市。
《中学地理课程设计》教案
《中学地理课程设计》教案一、第一章:地球与地图1.1 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和结构;2. 掌握地图的阅读和制作方法;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1.2 教学内容1.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球的椭球形状、地壳、地幔、地核等;2. 地图的类型和制作: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地形图、平面图等;3. 地图的阅读方法:比例尺、坐标轴、图例、注记等。
1.3 教学活动1. 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2. 学习地图的类型和制作过程;3. 练习阅读地图,掌握地图的阅读方法。
二、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2.1 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2. 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组成和相互作用;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2.2 教学内容1. 气候:气候的形成、气候类型、气候变化等;2. 地形:地形的分类、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3. 水文:水资源的分布、水文循环、水文过程等;4. 生物:生物的适应性、生物多样性、生物循环等。
2.3 教学活动1. 学习气候的形成和变化,观察气候类型的分布;2. 观察地形图,了解地形的分类和影响;3. 学习水文循环和水资源的分布;4. 观察生物的适应性和生物多样性。
三、第三章: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3.1 教学目标1. 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 掌握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2 教学内容1. 农业:农业的起源、农业地理分布、农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2. 工业:工业的分类、工业地理分布、工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3. 城市化: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的影响、城市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等;4. 环境保护:环境保护的意义、环境保护的措施、可持续发展等。
3.3 教学活动1. 学习农业的起源和地理分布,了解农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 观察工业的分类和地理分布,分析工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 学习城市化的进程和影响,探讨城市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4. 了解环境保护的意义和措施,讨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中学地理课程设计》教案
《中学地理课程设计》教案一、第一章:地球与地图1.1 地球的认识学习地球的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地核等。
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其对地球气候和季节的影响。
1.2 地图的阅读与制作学习地图的基本要素,包括比例尺、坐标系、图例等。
掌握地图的阅读方法,包括方向、距离和面积的判断。
学习地图的制作技巧,包括绘图软件的使用和地图的设计。
二、第二章:自然地理2.1 气候系统学习气候的形成因素,包括纬度、海陆分布和地形等。
理解主要气候类型的特征,包括热带雨林气候、草原气候等。
2.2 地形与地貌学习地形的分类,包括山地、平原、高原等。
理解地形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三、第三章:人文地理3.1 人口与城市学习人口的增长与分布,以及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
理解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城市规划的原则和方法。
3.2 农业与工业学习农业的分布和主要农作物,以及农业技术的进步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理解工业的分类和分布规律,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
四、第四章:中国地理4.1 地理特征与分区学习中国的地理位置和面积,以及中国的地理特征。
理解中国的地理分区,包括东北地区、华北地区等。
4.2 自然资源与环境问题学习中国的自然资源分布和利用,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等。
理解中国面临的环境问题,包括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等。
五、第五章:世界地理5.1 地理分区与主要国家学习世界的地理分区,包括亚洲、欧洲、非洲等。
了解世界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人口和经济发展状况。
5.2 国际组织与合作学习国际组织的作用和影响,包括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
理解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在国际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六、第六章:经济地理6.1 经济发展与地理因素学习经济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包括资源、市场、交通等。
理解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和影响。
6.2 贸易与交通学习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和地理分布,以及贸易路线的重要性。
理解交通网络的布局和功能,以及交通工具的种类和优缺点。
中学生地理学科教学课程设计
中学生地理学科教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地理课程中关于地球的运动、地理位置与气候特点的基本知识。
2. 学生能够描述我国不同地理区域的自然景观、人文特色及经济发展状况。
3. 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提高对地理环境的认知。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地球仪等工具,进行地理信息的查找、分析和处理。
2. 学生能够通过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方法,收集并整理地理资料,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地理课程,培养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 学生能够关注国家地理政策,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合作精神、探究意识和科学态度,提高自我认知和自信心。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中学地理学科示范课,旨在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生特点: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地理知识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本节教学内容以人教版《初中地理》为教材,紧密结合课程目标,进行以下组织和安排:1. 地球运动与地理现象- 章节:地球的运动- 内容:地球自转、地球公转、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
2. 地理位置与气候特点- 章节:地理位置与气候- 内容:地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我国的气候类型及特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等。
3. 中国地理区域特点- 章节:中国的地理区域- 内容: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自然景观、人文特色及经济发展状况。
4. 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章节:生活中的地理- 内容:地理知识在旅行、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应用。
中学地理课程设计方案
中学地理课程设计方案一、引言中学地理课程的设计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地球上的自然与人文现象,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素养。
本文将探讨中学地理课程设计的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以期为中学地理教师提供参考。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球不同区域差异的认识。
学生通过学习地理课程,了解各地区的地形、气候、植被等差异,并理解这些因素对不同地区人类生活的影响。
2. 培养学生对地球环境问题的意识。
学生应该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和谐。
3.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通过地理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空间思维和系统思维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学生通过学习地理课程,提高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对地理的兴趣,培养对地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三、课程内容中学地理课程的内容应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
自然地理方面,课程内容可以包括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地理区划、气候与天气、水资源与利用、土地利用与环境等。
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可以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并探索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方式。
人文地理方面,课程内容可以包括人口与城市、经济地理、农业与工业、交通与通信等。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可以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认识不同地区的人文现象和发展差异。
四、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资料,如图片、视频等,展示地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地理现象的理解。
2.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活动,例如考察当地的地貌、气候和人文景观,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环境,增加对地理知识的感性认识。
3. 探究学习法:鼓励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观察、实验和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索地理知识,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4. 地理游戏法:设计地理游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通过游戏方式巩固和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
初中地理课程设计教案
初中地理课程设计教案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如地球的运动、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不同地理事物的特征,如地形、气候、水文等。
3. 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地理信息系统等工具,分析我国及世界各地的地理现象。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进行地理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与他人共同探讨地理问题,提高沟通与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兴趣,养成积极探索地理知识的好习惯。
2. 学生能够认识到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培养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3. 学生能够尊重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树立全球观念,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本课程针对初中学生特点,注重启发式教学,将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课程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实际生活为切入点,使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旨在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以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教材为基础,围绕“我国的地理差异”主题展开。
教学内容如下:1. 我国的地理位置及特点- 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地形、气候、水文等特点2.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特点- 北方地区:气候、地形、植被、农业等- 南方地区:气候、地形、植被、农业等- 西北地区:气候、地形、植被、资源等- 西南地区:气候、地形、植被、资源等3. 区域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经济发展等方面的联系与差异教学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我国的地理位置及特点第二课时: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特点第三课时:区域之间的联系与差异本章节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课程目标,通过详细的教学大纲,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掌握我国地理差异的相关知识。
初中地理教学课程设计
初中地理教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地理基本概念,如地理位置、地理特征、地理景观等;2. 学生能掌握我国主要地理分区的特点及其对人民生活的影响;3. 学生能了解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地理特征及其文化差异。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地图、地理信息系统等工具分析地理现象,提高地理信息处理能力;2. 学生能通过实地考察、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合理的地理实践活动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培养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探索自然、关爱环境的意识;2. 学生能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认识到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3. 学生能通过学习地理知识,增强国家认同感,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初中地理教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为核心,注重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学生特点:初中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阶段,对地理现象具有较强的兴趣,但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相对薄弱。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课程设计应注重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培养其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为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地理基本概念:地理位置、地理特征、地理景观等,对应教材第一章内容;- 教学安排:2课时,通过实例讲解和讨论,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概念。
2. 我国主要地理分区及其特点:对应教材第二章内容;- 教学安排:4课时,结合地图和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各分区的地理特征及其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3.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地理特征及其文化差异:对应教材第三章内容;- 教学安排:4课时,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地理特征和文化差异。
4. 地理实践活动:结合所学知识,设计实践活动方案,对应教材第四章内容;- 教学安排:2课时,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课程教案1.1 人类认识的宇宙二零一零年十二月1.1 人类认识的宇宙》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宇宙的概念和宇宙的特征。
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
3.了解天体系统的结构,以及太阳系八大行星及其他天体的特性。
4.分析地球的宇宙位置及自身条件,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分析教材,使学生具有归纳整理知识、提取重点和找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自学能力,并指导学生运用该方法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通过阅读图片、画图和思考等活动,提高学生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学习方法学习不同的天体和八大行星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并注意识别和抵制伪科学。
2、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形成科学的宇宙观和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3 、通过了解天文学家探索宇宙的事例,激发学生爱科学和探索宇宙奥秘的精神。
【教材内容及分析】1、新课程标准对学习本节内容的要求是: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本节教材通过三部分内容阐述该标准,一是介绍了人类认识的宇宙环境,主要要求能够用天体系统的层次来说明地球的宇宙环境。
二是说明了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普通的行星,从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质量、体积等方面来说说明。
三是介绍了地球的特殊性,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分析了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三部分联系密切,按空间尺度由大到小的顺序先讲宇宙环境,然后提供资料,让学生分析地球是太阳系中的普通行星。
最后从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的一颗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教材重点分析了地球上有生命物质存在的原因。
3、本节还通过提供阅读材料“探索地外文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供活动题目让学生探究,需要到什么样条件的外星球去寻找外星人,从而学会分析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
通过分析给学生这样的价值体验:在太阳系中目前还找不到合适人类生存的其他星球,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在其他星球建立起庞大的人类生活基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要保护好我们唯一的家园。
4、本节教学重点是通过天体系统的层次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其中从数据比较三大类行星的特点是难点。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天体系统的递进关系,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二、难点:比较三大类行星的特点,为什么说地球既普通有特殊。
三、解决办法:通过示意图和具体数据建立正确的宇宙观和地球观。
【教学方法和手段】一、教学方法: 提问法、讨论法、发现探究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自主学习法二、教学手段: 传统板书式教学结合挂图教学或者课件、网络教学【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 导入新课} 今天是我们高中地理的第一堂课,经过初中的学习,我相信大家对地理都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我也了解在座的各位并非每个人都对地理十分的有兴趣,不过没关系,从今天起就跟随张老师我走入一个全新的地理学习的世界吧!说到“神州六号”、“嫦娥一号”,这些名字我想大家应该不会陌生了吧?那么有谁可以给大家讲讲它们都是做什么用的呢?(请几位同学回答,引起同学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然后教师总结,此过程用时五分钟)正如以上同学所说它们都是用来探测宇宙的,那么茫茫宇宙,无边无际,无始无终。
宇宙究竟是个什么“模样”呢?有人做了这样的比喻:太空像汪洋大海,天体像相距很远的小岛,天体系统如同群岛。
那么我们的地球所处的环境又是怎么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高中的第一堂地理课——人类认识的宇宙,一起去探索发现宇宙地球的奥秘吧!{ 讲授新课}一、宇宙的概念(用时7 分钟)1、联系生活,激发兴趣,引入课堂师:晴朗的夜晚,反省漫天的星空总是会引人遐想,当你仰望天空是你有没有想过宇宙到底有多大的空间,它到底有多少岁了呢?请大家阅读课本第一自然段,看看宇宙的时间和空间具体有多大。
(此时老师书写第一部分板书,两分钟后引导同学们填写板书中空出来的部分:宇宙时间和空间的大小,然后教师根据最新的文献资料将该课本数据更新。
)2、教师对“光年”和“年”的概念进行区分讲解,是同学们形成对这两个单位形成较深的区分印象。
二、宇宙的特征(用时13 分钟)1、展示多种类型天体图片,请学生辨认并说出他的一些进步特点,从而得出板书结论——宇宙的物质性和天体多样性。
[ 过渡] 如此之多的天体,它们在宇宙中都有自己的位置,那么它们直接由什么联系呢?这样的联系又让他们形成了什么样的系统呢?2、学生阅读教材,明白什么是天体系统。
(老师强调天体系统是由至少两个相互吸引和绕转的天体组成。
)3、教师向学生展示主要天体系统的图片(例如地月系、太阳系等),让同学判断天体系统的名称和不同的级别。
当学生对天体系统有了初步认识后,同桌讨论,完成天体系统的层次框图,并且两到三名同学到讲台上板书讨论结果,其他同学在下面完成,活动结束后老师对黑板上的结果进行纠正和肯定,并完善详细的天体系统层次图,置于黑板的左边部分。
4、课堂探索活动:师:我们平常写信除了写邮政编码外,还要写省、县、乡(镇)、村(街道)等地址,假设有一天你和宇宙中的外星人同学,你要如何书写地址呢?学生:分大组讨论,分享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得出结论——宇宙是运动的,天体系统是有层次性的。
(此环节从学生感兴趣的事入手,增强探究的乐趣,并巩固刚刚学习的天体系统递进关系,强化重点内容。
)三、宇宙中的地球(用时15 分钟)[ 过渡] 正如我们前面认识的一样,地球位于天体系统的太阳系的地月系之中,那么在整个太阳系的天体中为什么只有地球上存在高级生命呢?地球对于其他天体来说他又有哪些共同点和独特性呢?1、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地球[ 情景创设] 教师板书太阳系模式图,引导学生共同绘制完成八大行星图(穿插向学生简单介绍冥王星不划归为八大行星的原因和事件的始末),并且为学生提供一些背景材料,要求学生读图并分析材料(1)读图:太阳系模式图和教材P4中图1.3,思考回答:①太阳系的成员有哪些?距离太阳由远到近的行星的顺序是什么?你能描述地球的位置吗?(日地距离,地球的邻居)②八大行星的公转运动方向相同吗?轨道倾斜角相差大吗?是不是近乎在同一个平面上呢?轨道形状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分组讨论。
共同总结:八大行星运动的共同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说明地球在运动特征方面没有特殊的地方。
(2)读表1.1 :太阳系八大行星比较数据①九大行星按其特征共分为哪几类?各包括那几颗行星?②各类行星分别具有哪些特征?(类行星质量和体积较小,巨行星质量和体积都很大,远日行星质量和体积也比较大。
)③在体积、质量、密度、公转周期等方面地球与其他行星相比有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呢?(地球体积和质量都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小的,没有十分特殊的地方。
④材料分析的结论: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
(以上题目学生将分组讨论结果,并与全班分享,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合作意识和能力。
)[过渡]地球与其他行星相比在质量体积等方面均不具有特殊性,那为什么地球是唯一存在高级生命的天体呢?它到底在那些方面具有特殊性呢?1、地球特殊天体高级生命的存在①教师提问:火星与地球相比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以至于人们始终怀疑在火星上可能有生命存在,但至今也没有发现生命的痕迹。
为什么火星没有生命物质而地球是目前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星球?生命存在需要哪些条件?(通过对比提问,激发学生思考探索的欲望和能力。
)②学生参看课本并思索上面问题,分组讨论后请各组代表回答各组的观点。
③教师总结学生答案,给予鼓励和表扬。
进一步讲授,引导学生学生明确: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有三个:a、有适宜的温度;b、有液态水;c、有适量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这三个条件是火星所不具备的。
④深入探讨之产生这三个条件的根本原因有两个: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因而有适宜的温度和液态水;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因而有适量的大气。
而这两个根本原因对于火星来说,与地球有较大差异,因此目前火星未发现有生命存在。
⑤总结地球在宇宙环境的位置以及其自身的特殊条件,得出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简略板书如下:太阳的稳定光照稳定(1〕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一比较安全距日远近适中—适宜的温度(2)自身的物质条件丿体积扇量适中一适合呼吸的大气.原始海洋形戒一液态水{课堂小结}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才使地球出现了生命的生存与演化,这说明我们所生息繁衍的环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
因此,保护环境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这节课要求同学们重点掌握的是天体系统的层次结构,太阳系模式图,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条件的内容。
{布置作业}1 •画一幅宇宙图,说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注意指导学生不要站在地球的角度去画宇宙, 而要把宇宙环境中的地球表达出来。
) 2 •举例说明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星球。
(地球首先是普通的,然后才是特殊的。
而地球生命这种特殊性,在广阔的宇宙中又 应是一种普遍现象。
使学生树立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进而 形成辨证的宇宙观。
)3•你认为UFO (不明飞行物)是否到过地球。
(UFO 是人们的期盼和向往,但至今还没有证据说明它来过地球,相信随着科学技术 的发展,有一天地球人会成为其它星球的 UFO 在茫茫宇宙中觅到知音。
){板书设计}主板书(居中)严 时间:9 百亿年(130~140亿年)1、 宇宙的概念 y _____________________ IJ 空间:0 百亿光年(150~200亿光年)「物质性——天体——多样性2、 宇宙的特征彳L 运动性——天体系统——层次性广同向性J 共面性 普通天体(与其他行星相似点) 近圆性'距日远近适中一适宜的温度诣〉自身的物质条件体枳质量适中一适仑呼吸的大气、原始晦洋形咸一痕盏空3、宇宙中的地球 (「安全的宇宙环境 (太阳的稳定一光照稳定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一比较安全特殊天体板书(居左)宏日地球月球人谴天挪其他七尢行星系小行星瓠彗星、流星般行星际物质等其他15星系壮ooo多亿新)|星云、星尿涵等■河夕I星系(1吃个)【教学反思与评价】1本节课是高中地理的第一节,很多刚上高中的学生对地理没有足够的重视,很多地理知识已经遗忘,学习地理的兴趣也不浓厚。
如何唤起他们的兴趣和记忆,是本节课重视的新课标内容。
因此本教学设计踢狗学生感兴趣的天象和“外星人” 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学习情境,养成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的学习地理的方法,如比较法、图标分析法、对地理资料的归纳分析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