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写作背景
《拿来主义》
写作背景: 《拿来主义》写于1934年6月,正是国民党
反动政府在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 实行“围剿”,同时在文化方面实行反革命 的文化“围剿”,奉行卖国主义政策,多种 错误思想泛滥。其中有遗老遗少的封建复古 主义;在醉心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的奴 化主张;在进步文艺工作者,左翼文艺队伍 中,对于要不要和怎样继承文化遗产问题, 也存在思想混乱。针对这种现状,鲁迅写了 一系列文章,从创建民族新文化的高度,论 述了如何正确外国文化,文化遗产的问题。 本文是其中一篇。
(鲁迅《集外集拾遗·<引玉集>后记》1934年1月20日)
别的出版者,一方面还正在绍介欧美的新作, 一方面则在复印中国的古刻,这也都是中国的新 木刻的羽翼。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 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 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
(鲁迅《且介亭杂文·<木刻纪程>小引》1934年6月)
不
昏蛋
保存 清白
放火烧光
盲目排斥(冒 险激进者)
加 选
废物
羡慕
欣欣然蹩 全盘接受 (投
进
降主义 者)
择
针对不同的事物应持的态度
喻体事物 态 度
本体事物
态度
鱼翅
吃掉
文化遗产中的精 华部分
吸收(使用)
鸦片
送药房供 治病
精华和糟粕并存 的部分
趋利避害大部
文化遗产中不存
在什么价值的部 分
作为史料、反面教 材(存放)
姨太太
散去
文化遗产中的糟 粕部分
剔除(毁灭)
文章结构
分 闭关主义(误国)
析
送古画
问 送去主义 送古董
《拿来主义》课件(完整版)
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提出了“拿来 主义”的口号,呼吁国人要勇于吸收 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时也要批判地继 承本国文化的优秀传统。
国民党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导致东 北三省沦陷,而国内则政治腐败、经 济凋敝、文化落后。
2024/1/24
5
文章主题思想
《拿来主义》是一篇具有强烈现 实意义的杂文,其主题思想是倡 导“拿来主义”,即主张积极吸
拿来主义鼓励吸收外来文化的优 秀成果,与本土文化相结合,从
而推动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增强文化自信
通过拿来主义,中国可以更加自 信地展示自身文化的独特魅力和 价值,同时积极借鉴其他文化的 优点,丰富和发展自身文化内涵
。
推动社会进步
拿来主义不仅限于文化领域,还 可应用于经济、科技、教育等各 个领域,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
2024/1/24
13
跨文化交流中拿来主义应用
尊重文化差异
在跨文化交流中,拿来主义强调 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和多样性, 以平等、开放的态度进行对话和
交流。
2024/1/24
促进文化融合
通过拿来主义,不同文化之间可以 实现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形成新 的文化成果和共识。
推动国际合作
拿来主义有助于增进不同国家之间 的了解和信任,促进国际间的合作 和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拿来主义的历史渊源
拿来主义起源于近代中国,是在西方文化冲击下,为寻求民族自强 和文化振兴而产生的一种文化思潮。
拿来主义的核心理念
拿来主义的核心理念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即在学习借鉴外来 文化时,要有所选择、有所扬弃,保留对自身有益的部分。
2024/1/24
12
拿来主义在当代中国现实意义
《拿来主义》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姨太太: 剥削阶级享用的腐 朽之物-抛弃
PART
破
闭关主义
排外 误国
送去主义
媚外 卖国
因
因 果
送来主义
被侵略 受害 为
论 证
立 拿来主义
所以
因为闭关主义、送 去主义和送来主义 都行不通,所以只 能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的观点是?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有思考 --有鉴别 --有选择
小说集::《呐喊》《彷徨》
《故事新编》
散文集: 《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华盖集》《坟》《二心集》
《而已集》 《南腔北调集》 《且介亭杂文》
关于杂文
• 杂文是现代散文的一种,一般采 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表达对时事 的观点和看法。
• 是一种直接、迅速反映社会事变 或动向的文艺性论文。
杂文特点
“拿来主义”的故事
著名作家冯骥才出访法国的一次宴会上,一个西 方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 义吗?”
冯骥才说:“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 牛肉不会变成牛。”
江湖传言?
钱理群:鲁迅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
• “当我沉默时,我觉得很充实,当 我开口说话,就感到了空虚。”
采
结果:发疯而死
类比论证,假设论证
表现:掘起地下的煤来,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 用。
中
国
结果:亡国灭种
类比论证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 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 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举例
倘若是一头老虎,显示自己的强大就是 一件好事;
但若是一头猪,夸耀自己的肥大就不是 好兆头。
《拿来主义》写作背景
《拿来主义》写作背景
拿来主义的写作背景是:
鲁迅写作这篇文章时,正是中国现代史上政治极为黑暗、斗争极为复杂的时期。
1931年“九一八”事件发生后,日本帝国主义加深了对我国的侵略。
而当时中央政府却奉行“不抵抗”政策,以全部力量投入了“围剿”红军的反革命军事行动。
他们一方面不断对日妥协;一方面为在文化上实行专制统治而大力推行“尊孔读经”和“新生活运动”。
拿来主义的艺术特色:
《拿来主义》是一篇不朽之作,鲁迅写这篇文章的时间虽已过半个多世纪,但读来仍感亲切。
显然,在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整个过程中,需要人们去重视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
毫无疑问,读者们需要“拿来主义”。
对于广大青年来说,正是在学科学长知识的时期,更需放开眼界,博采众长,尽量丰富自己,这就要“拿来主义”。
读者应记住鲁迅在结束本文时的话:“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 1 —。
《拿来主义》演示文稿
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 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 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 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 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 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 “徘徊不敢走进门”的“孱头”比喻懦 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 以“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 己的清白”的“昏蛋”比喻割断历史、盲目 排斥旧文化的虚无主义者;以“羡慕这宅子 的旧主人的”“接受一切”的“废物”比喻 无批判地兼收并蓄的全面继承者。
第二部分(第3-5段)
着重揭露“送去”者与“送来” 者的奴才主子关系,辨明“抛来”与 “抛给”的不同,提出“拿来主义”。
第三部分(第6-7段)
着重揭露“送来”者的真面目, 划清“拿来”与“送来”的界限,提 出“拿来主义”的要旨(运用脑髓, 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四部分(第8-10段)
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 误态度,指出“拿来主义”者对 待文化遗产应是“占有”“挑选” 和创造,最后得出结论。
整体感知
主题归纳
文章归纳了国民党反 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 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 态度,阐明了马克思主义 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 基本原理,指出了正确的 继承和借鉴乃是建设民族 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要不要、怎样继承文化遗产? 拿 来 主 义
闭关主义
反
对
送去主义
结
闭关主义(排外)
构
组
图
破
送去主义(媚外)
比喻论证
者命 无 割 的主断 “义历 左者史 ”,盲 派貌目 幼似排 稚彻斥 病底的 患革虚
《拿来主义》
昏蛋
放一 把火 烧光
全盘否 定盲目 排斥
大宅子
孱头 拒绝 借鉴
徘徊 不敢 进门
外国文化
欣然 蹩进 去
废物
崇洋媚 外全盘 西化
• 鱼翅: 文化中的精华
• 鸦片: • 文化中的精华和 糟粕并存的部分
大宅子
外国文化
• 烟枪、烟灯:
• 文化中的糟粕
• 姨太太: • 文化中的腐朽落 后的部分
闭关 主义
送去 主义 送来 主义
送来 主义
危害
实质
•文化 侵略
“抛来”、“抛给”、“送来”各是什么意思。
抛给
送来
指帝国主义为了进行经 济和文化侵略,向中国 倾销剩余物资,传播资 本主义腐朽文化的阴谋 罪恶。
抛来
把无用的东西抛 弃掉,或无代价 的送人或施舍。
闭关主 义
• 丧权辱 国
送去主 义
• 崇洋媚 外
送来主 义
• 国将不 国
写 作 背 景 2
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 “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 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鲁迅 感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 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针对这些 情况,鲁迅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论“旧 形式的采用”》,阐明正确对待古代文化遗 产的态度;一篇是《拿来主义》,着重阐明 了如何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
PPTX2007
拿来主义
鲁迅
写 作 背 景 1
本文写于一九三四年六月四日。“九·一八” 事变之后,蒋介石反动政府从政治、经济、 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 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践踏我国领土主权, 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还用腐朽没落的西 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进行军事、经济、文 化侵略,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产 生“盲目排外思想”。
《拿来主义》ppt课件
“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总之,我们要拿来。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予,不想 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语句背后深层含义剖析
“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
鲁迅并非真的主张吝啬,而是 强调在对待文化遗产和外来文 化时,要有选择的拿取,不能 一味送出,也不能全盘接受, 而是要根据自身需要进行批判 性吸收。
注重创新与发展
鲁迅强调,在全面吸收的基础上,必须注重创新与发展。只有不断创新和发展,才能保持文化的活力和竞争力,推动 文化的不断进步。
提倡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鲁迅提倡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认为只有具备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和运用拿来主义的 思想精髓。他鼓励人们要勇于挑战权威和传统观念,不断探索和发现新的真理和价值。
04
创新思维及个性化表达培养
独立思考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拘泥于传统观念和固定模式。
跨界融合
尝试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观点进行跨界融合,产生新的灵感和思考。
勇于尝试
鼓励大胆尝试新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展现个性化风采。
反思总结
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总结,不断优化自己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
中西文化对比下拿来主义思考
03
文化适应与融合
在跨文化交流中,应努力适应不同文 化的环境和习惯,促进文化的相互理 解和融合。同时,要注重本土文化的 保护和传承,避免文化同质化。
未来文化发展趋势预测
文化多元化与包容 性
文化科技融合创新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 多元化和包容性将成为未来文 化发展的重要趋势。不同文化 之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将更 加频繁和深入。
语句启示和反思
“拿来主义”的启示
《拿来主义》赏析
《拿来主义》赏析说起鲁迅,所有人都不会陌生,我们也学过他的很多文章。
今天查字典他问我小编要分享他的另外一篇经典之作《拿来主义》赏析,大家一起来品味下吧。
《拿来主义》写于1934年6月。
鲁迅先生首先毫不留情地批判了中国的“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后,帝国主义除侵略我国领土、践踏我国主权外,还实行了文化侵略,向我国源源不断地输入了鸦片、电影、宗教及其他“各种小东西”。
1924年,中国革命运动高涨,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文化侵略也进一步升级。
他们利用报纸等文化形态攻击中国革命,美化侵略。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对于外来文化,奉行一味地拿来、全盘接受的政策,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和民族文化沦丧的严重危机。
革命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也存在很大分歧。
1929年,胡适提出了“全盘西化”的观点,一度得到了高度的追捧。
一些人肆意贬低中国,全面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全盘西化”是中国救亡的必由之路,应接收西方社会的一切东西。
但是全面否定传统文化就等于砍断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割断了中国文化的源流。
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发现,一味学习西方文化会变得不伦不类,只是一种没有价值的模仿。
“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这句话说的是一些觉醒的青年对于外来的东西又“避之唯恐不及”,对外来的东西全盘否定,产生了一味地排外的错误思想。
引发鲁迅先生强烈批判的除了以上所说的历史背景,还有当时所奉行的“送去主义”。
例如送古董去巴黎展览,去欧洲开画展以“发扬国光”,送梅兰芳到苏联去催进“象征主义”等。
在这里,鲁迅先生说,“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真的是一点进步吗?这里是一种讽刺手法,是对“送去主义”的极大嘲讽。
1.“占有”,即“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鲁迅既批判了那种在旧的遗产面前畏首畏尾的“孱头”,也批判了那种为了表示自己的“革命性”强,而故意毁灭遗产的“昏蛋”。
《拿来主义》
• • •
二、识字词
礼尚(shàng崇尚,重视)往来 自诩xǔ 夸耀,说大话。 给与jǐyǔ,也写作“给予”(单用读gěi) 残羹(gēng有浓汁的食品)冷炙(zhì;烤肉)
冠冕miǎn:古代帝王戴的帽子,引申为体面。
孱头cà n:比喻懦弱无能,不敢接纳和吸收外国文化 的逃避主义者。 吝lì n啬sè :过分爱惜,当用的财物舍不得用。 脑髓suǐ
讽刺:
• 几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 一路地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五、拓展延伸
课外阅读: 《姨太太、烟枪与中国足球的“拿来主 义”》
蹩bié脚
三、课文分析
1、文章除了论述拿来主义外,还论述什么主义? 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
2、杂文也是议论文,杂文也有中心论点,那 么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哪句话?
第7段: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3、这个论点包含几层含义?
三层:有思考,有鉴别,有主动选择。
4、前面几个自然段论述什么?
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⑤“拿来”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创
新
综述:课文结构归纳
闭关主义
破
行为、表现(①②) 送去主义
实质、后果(③④)
“送来”(吓怕)(⑥) 不敢进门(闭关主义)-孱头
立
拿来主义
错误态度
放火烧光(闭关主义)-昏蛋 接受一切(送来主义)-废物
破
拿来! ⑦ 正确态度 挑选 占有 总之 要拿来 条件 方式
“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怕:徘徊不敢走进门(闭关主义)
——孱头 ——废物
怒: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闭关主义)——昏蛋
羡慕:欣欣然接受一切(送来主义义”的原则和方法
鲁迅杂文《拿来主义》课件PPT(35页)
-《拿来主义》
第一部分先揭批“送去主义”,在此基础上再论述“拿来主义”。在第二部 分讲“拿来主义”,也是有破有立。全文所涉材料,中外古今,纵笔而谈,但文 章脉络清晰:从 “送去”讲到 “送来”,树立靶子,为第二部分论述“拿来主 义”作铺垫,立论稳妥,说理透彻,逻辑严密,是典型的“立论”的写法。
-《拿来主义》
清政府实行“闭关主义”的政策,导致 国力衰弱,在抵挡不住帝国主义的枪炮之后, 开始奉行卖国投降的路线。
Q2. “送去主义”有哪些具体表现?
单是学艺上,就有下列表现: ①送古董。 ②送古画、新画。 ③送“梅兰芳”。
Q3. “送去主义”的实质是什么?
实质是媚外卖国。
-《拿来主义》
阅读文章,思考问题
-《拿来主义》
“送去主义”有哪些危害? 作者论述“送去主义”的危害, 为什么要提及尼采?
Q. “送去主义”有哪些危害?作者论述“送去主义”的
危害,为什么要提及尼采?
-《拿来主义》
危害
1.经济衰败(讨残羹冷炙); 2.主权丧失(不是“抛来”, 是“抛给”)。
提及尼采的用意
用作类比论证。尼采自诩为太阳, 光热无穷,但他终究不是,结果他发了 疯;中国并不是“丰富”,却还要“大 度”,“只是送出去”,结果将亡国灭 种。二者的本质都是盲目自大,其后果 都是自取败亡。
作者在论证“拿来主义”之前,先论述“送去”,以此与“拿来” 进行对比,更能鲜明地阐述清楚“拿来主义”的正确立场,这比直接 阐述更有理有据,更有说明力。为主论作了铺垫,使主论的论证更为 稳健有力。
NALAIZHUYI
04 艺术手法
Y I S H U S H O U FA
艺术手法
YISHUSHOUFA
《拿来主义》教案
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以深刻的思想、 犀利的笔锋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 响。
课程目标与要求
知识与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应掌握《拿来主义》的主题思想 、艺术手法和文学价值,了解鲁迅的 文学成就和思想贡献。
引导学生理解鲁迅的爱国情怀和批判 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制定活动计划
明确活动时间、地点、参与人员及物资准备等具体事项,确保活动的顺 利进行。
分组进行实践活动,锻炼团队协作能力
分组方式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将 班级分为若干小组,每组4-6人,
并指定一名组长负责协调小组工 作。
实践任务
各小组分别承担不同的实践任务, 如文物收集与整理、文化传承现状 调查、创新案例分析等,确保每个 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文章结构梳理及写作特点分析
文章结构
开篇提出“拿来主义”的概念,接着 通过对比和举例论证其必要性和重要 性,最后呼吁人们践行“拿来主义” 。
写作特点
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使抽 象的概念具体化;通过对比和举例, 使论证更具说服力;语言简练明快, 富有感染力。
关键语句解读及情感表达探讨
拿来主义在当代社会的应用
结合现实案例,分析拿来主义在当代 社会中的具体应用及其影响。
学生自我评价报告撰写指导
明确自我评价目的
指导学生明确自我评价报告的 目标,即反思学习过程中的得 失,为下一步学习计划提供依
据。
梳理学习内容
帮助学生回顾《拿来主义》课 程的主要知识点,整理学习笔 记和课堂讨论内容。
《拿来主义》ppt课件
送去主义
表现:只是送出去 结果:亡国灭种,祸延子孙。
古 梅古画 兰董和 芳新
画
作者是怎样否定“送去主义”的?
尼采
中国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
自诩是太阳
自诩地大物博
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
光热无穷
物资丰富
者见得大度。
反语、讽刺,“丰富”和“大度”
只是给予 不想取得
只送去,不拿来
都是媚外求荣的借口,是自欺欺人的疯
拿 来 主 义:
运用脑髓 放出眼光 自己来拿
独立思考有主见 要看得清有辨别力 主动选择自己拿
中心论点
第8段中“大宅子”比喻什么?
得了一所 大宅子!
中外文化遗产
文中提到对待“大宅子”有几种典型态度?分别
是什么?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孱头 徘徊不敢走进门
不敢接触 不敢择取
逃主义
破
昏蛋
一把火烧光
盲目排外 全盘否定
发疯而死
亡国灭种
话,突出了当局的自高自大。“丰富” 类比论证:讽刺和批判送去主义的
其实是贫乏,“大度”其实是背叛出卖。
愚蠢可笑。
送来主义
表现:英国鸦片,德国废枪炮,法国香粉,美国电影,日本的各种小东西 结果:深受其害,引起中国青年对外国文化的一概排斥。
美国电影德国废枪炮法国香粉吸食鸦片日本的宣传 画
错误态度
不敢进门 放火烧光 接受一切
逃避害怕 全盘否定 全盘肯定
正确态度 (占有、挑选)
鱼翅 鸦片 烟枪烟灯 姨太太
精华
吃掉
精华+糟粕 送药房
旧形式旧制度 展览,毁掉
糟粕
走散
后立
破立 结合
阅读第十段,思考以下问题:
拿来主义课文梳理
- 用尼采自诩为太阳,结果发了疯类比只“送去”不“拿来”的危害,形象地说明“送去主义”的不可取,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3. 比喻论证。
- 在阐述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时,把文化遗产比作大宅子,把文化遗产中的不同部分分别比作“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生动形象地阐明了“拿来主义”者应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不同部分,使抽象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
- 第4段:指出“送去主义”的严重后果是使我们的子孙后代没有东西可送,只能讨残羹冷炙做奖赏。
2. 第二部分(第5 - 9段):阐明“拿来主义”
- 第5段:承上启下,提出“拿来主义”。指出“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 第6段:通过“譬如”的比喻论证,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 对“鱼翅”(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像萝卜白菜一样吃掉,即吸收、采用。
- 对“鸦片”(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并存的部分),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即批判地吸收。
- 对“烟枪和烟灯”(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基本是糟粕部分),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即只保留一点作为历史的见证,其余的加以抛弃。
四、语言特色。
1. 幽默犀利。
- 如“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捧”“挂”等词语,生动地描绘出“送去主义”者的丑态,“发扬国光”则是反语,辛辣地讽刺了他们的媚外行径。
2. 形象生动。
- 文中大量运用比喻、类比等手法,使文章语言形象生动。如将文化遗产比作大宅子的一系列比喻,把复杂的文化遗产问题阐述得清晰明了,让读者易于理解。
- 一是“孱头”式的逃避主义,怕被染污,徘徊不敢走进门。
- 二是“昏蛋”式的虚无主义,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
高中语文课文《拿来主义》
03
培养文化自信:引 导学生认识和传承 优秀传统文化,增 强文化自信
04
培养社会责任感: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问题,培养社会责 任感和使命感
文化教育价值
01
02
03
04
文化传承:学 习传统文化, 传承民族精神
批判性思维: 培养独立思考 能力,敢于质 疑和批判
创新意识:激 发创新思维, 培养创新精神
价值观教育: 树立正确的价 值观,培养爱 国主义情怀
拓展与延伸阅读
01
02
03
阅读鲁迅的其 他作品,如 《呐喊》、 《彷徨》等, 了解鲁迅的思 想和文学成就。
阅读关于“拿 来主义”的评 论文章,了解 不同学者对 “拿来主义” 的理解和看法。
阅读关于中国 文化发展的文 章,了解中国 文化在历史长 河中的发展历 程和特点。
04
阅读关于全球 化和东西方文 化交流的文章, 了解全球化背 景下的文化交 流与碰撞。
03
科技创新:借鉴国外先进技术, 推动中国科技进步
04
文化交流:借鉴国外优秀文化, 推动中国文化繁荣发展
拿来主义课文 的阅读思考与 实践
阅读理解与思考
01
02
03
04
主题思想:批判 封建思想,提倡 民主、科学、新 道德
写作特点:运用 比喻、讽刺、幽 默等手法,语言 生动、犀利
主要观点:反对 盲目崇拜,提倡 独立思考,吸收 外来文化精华
感谢您的耐心观看
汇报人:ABC
实践应用:在学 习、工作和生活 中,要敢于质疑、 勇于创新,善于 吸收和借鉴他人 的优读课文:理解课 文内容,把握主题 思想
02 03
思考问题:分析课 文中的观点和论据, 思考其合理性和现 实意义
拿来主义-鲁迅 课件
礼仪习俗差异 东西方在礼仪、节日、饮食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在跨文 化交流中需要被尊重和理解。
比较阅读:不同国家对待外来文化态度
美国
强调实用主义,积极引进外来文化,同 时注重本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实践运用
将“拿来”精神应用于 学习、工作、生活中, 勇于尝试新事物,不断 拓宽视野,提升自我。
举例说明《拿来主义》中讽刺手法运用?
讽刺“送去主义”
通过列举国民党政府送古董、送画、送梅 兰芳等事例,用夸张、反语等手法讽刺其 崇洋媚外、出卖国家主权的可耻行径。
比喻论证
将外来文化比作“大宅子”,将对待外来文化的不 同态度比作“孱头”、“昏蛋”和“废物”,形象 生动地阐述了“拿来主义”的主张和具体做法。
05 思考题与课堂讨论
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拿来”精神?
理解核心要义
明确“拿来主义”并非简单 的照搬照抄,而是在批判性 思考的基础上,有选择性地
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
批判性吸收
在吸收外来文化时,应保持 清醒的头脑,运用自己的判 断力,区分哪些是值得学习 的,哪些是需要摒弃的。
融合创新
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 ,注重与本土文化的融 合,通过创新形成具有 自身特色的新文化。
文学地位及影响
文学地位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 的奠基人之一,他的 作品具有划时代的意 义。在文学史上的地 位不可替代,成为中 国现代文学的典范。
影响深远
鲁迅的文学作品对后世作 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 的文学观念、创作手法和 思想内容都为后世作家提 供了宝贵的启示。同时, 他的作品也广泛传播到世 界各地,受到国际社会的 认可。
[整理版]高中语文《拿来主义》课文精讲新人教版必修4
人教版必修四《拿来主义》课文精讲【课文背景知识】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
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
”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
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鲁迅先生主张的“拿来主义”。
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共同寻找答案吧。
【重点难点讲解】重点讲解问题1课文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点拨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
问题2课文1—4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对“送去主义”进行批判的?点拨指出它的来源——闭关主义;表现——送古董,送画,送梅兰芳博士;实质——媚外;危害——讨残羹冷炙(经济衰败)、任凭“抛给”(丧失主权)。
问题3在批判“送去主义”前,为什么先谈“闭关主义”?试结合背景谈谈二者之间的关系。
点拨“闭关主义”是指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抱残守缺。
而“送去主义”则是指国民党反动派的媚外求荣、欺世惑众。
都是对外政策,虽形式不同,实质却相同,都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创造和发展。
其结果必然使中国人民陷入被侵略、被奴役的悲惨境地。
问题4对“送去主义”,作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阅读课文,找出这些语句,结合语境,联系历史背景,揣摩其感情色彩。
点拨①“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捧”“挂”两个惟妙惟肖的动作描写,极尽奚落意味。
而“发扬国光”则是反语,实为“送去”,即媚外求荣。
②“……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反语,实为“倒退”。
③“……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丰富”本指物品多,“大度”本指气度宽宏,毫不计较。
《拿来主义》写作背景
鲁迅针对敌人破坏新文化发展的种种罪行,针对革命阵营内部某些人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的错误态度,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论“旧形式的采用”》,阐明正确对待古代民族文化遗产的态度;一篇就是《拿来主义》,着重阐明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态度。这两篇文章可以说是“姊妹篇”。
拿来主义写作背景拿来主义写作背景这篇文章写于1934当时由于国民党反动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日本侵略者实行不抵抗主义致使日本侵略者很快地占领了东三省并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
国民党反动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日本侵略者实行“不抵抗主义”,致使日本侵略者很快地占领了东三省、并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国民党反动派投靠英、美帝国主义,对外,更加肆无忌惮地出卖国家的领土主权,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文化上都执行一条卖国投降路线。真是“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对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则实行残酷的、疯狂的反革命“围剿”。为了强化法西斯的思想统治,蒋介石还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新生活运动”,妄图用封建伦理道德来抵制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和思想的传播。文化界也有一些反动文人,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
《拿来主义》写作背景(印刷版)
《拿来主义》背景材料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
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
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西方列强的“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由此可见,“复古”与“媚外”二者紧密配合是当时社会文化发展的基本特点。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
在讨论中,有些同志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似投降”。
另外,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部也有一种恐惧心理。
由此可以看出。
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
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
文章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提出的主张也足以批驳那些对本国文化的错误观点。
因此,“拿来主义”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拿来主义写作背景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拿来主义》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6月4日。
当时,由于国民党反动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日本侵略者实行“不抵抗主义”,致使日本侵略者很快地占领了东三省、并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
国民党反动派投靠英、美帝国主义,对外,更加肆无忌惮地出卖国家的领土主权,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文化上都执行一条卖国投降路线。
真是“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对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则实行残酷的、疯狂的反革命“围剿”。
为了强化法西斯的思想统治,蒋介石还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新生活运动”,妄图用封建伦理道德来抵制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和思想的传播。
文化界也有一些反动文人,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
在革命阵营内部,由于帝国主义长期的军事侵略、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一些人特别是青年人对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甚至有一种盲目排外的情绪。
在左翼文化界,曾于1934年前后,展开过关于民族形式、文艺大众化问题的讨论,由于当时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影响,有人指责采用和改造旧形式是“机会主义”,是“类乎投降”。
在对待外国文化上,也有人采取一概排斥的态度。
当时在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问题上,实际存在着两种错误态度:一种是全盘肯定,全盘吸收;一种是全盘否定,盲目排斥。
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利于我国革命文化的发展的。
鲁迅针对敌人破坏新文化发展的种种罪行,针对革命阵营内部某些人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的错误态度,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了两篇文章。
一篇是《论“旧形式的采用”》,阐明正确对待古代民族文化遗产的态度;一篇就是《拿来主义》,着重阐明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态度。
这两篇文章可以说是“姊妹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