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兰生全球变化.

合集下载

对《全球变化》课程教学的几点认识

对《全球变化》课程教学的几点认识

学 术 论 坛211科技资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DOI:10.16661/ki.1672-3791.2017.28.211对《全球变化》课程教学的几点认识①柳艺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 江苏南京 210044)摘 要:伴随以全球变暖为标志的全球变化问题成为关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热点议题,越来越多的高等学校开设了《全球变化》课程。

本文在介绍全球变化的科学内涵、全球变化的重要性以及全球变化课程的主要内容基础上,从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全球变化课程教学中的几点认识。

该文对于推动高校相关专业开展全球变化课程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全球变化 课程教学 能动性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7)10(a)-0211-02①作者简介:柳艺博(1982,8—),男,汉族,河北石家庄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资源环境遥感和全球变化生态。

自1983年“全球变化”概念首次提出以来,全球变化研究发展迅速,在30多年间取得了巨大的研究进展。

人类全球变化的认识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有根本性的变化。

以全球变暖为标志的全球变化问题已成为关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热点议题,越来越多的高等学校开设了《全球变化》课程。

全球变化相关课程正在由专业选修课向学科前沿课、学科交叉课以及专业核心课程和通识课程发展,课程内容、教学大纲、教学方法等都在不断的更新完善。

本文在介绍全球变化的科学内涵、重要性基础上谈了对《全球变化》课程教学几点思考,以期为高校全球变化教学提供参考。

1 全球变化的科学内涵全球变化被界定为由自然和人为因素引起的、影响地球系统功能的全球尺度的变化[1]。

全球变化跨越了不同的时间尺度,在空间上既包括发生在全球尺度上的系统性变化,也包括由局地尺度上相同类型的变化累加而成的累积性变化。

气候变化是全球变化最重要的表现之一,但全球变化不仅仅是全球气候变化或者全球变暖,其内涵比气候变化丰富的多[2]。

20世纪中国历史地理研究若干进展

20世纪中国历史地理研究若干进展

内容摘要: [提要]以探讨未来中国历史地理学在国际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作用为目的,根据近半个多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对20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若干进展进行了简要回顾。

内容涉及:①历代疆域政区研究与历史地图的编制;②历史气候与自然灾害研究;③历史时期地表过程研究;④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研究;⑤区域综合与重大历史事件研究;⑥历史时期人地关系与适应模式研究;⑦基础资料的积累与新技术应用等7个方面。

除上述进展外,中国历史地理学还建立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研究方法,构筑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学术继承人和学科带头人。

[关键词]20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进展进入21世纪,随着地球系统科学的兴起和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国历史地理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

为了更好地把握时代赋予的契机,展望中国历史地理学在新世纪中为国际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可能发挥的重大作用以及应重点开展的研究方向①,我们不揣浅陋,以与上述问题关系密切的内容为重点,对中国历史地理学在过去一个世纪、特别是近50年来的若干进展进行简要回顾。

或挂一漏万,或有失偏颇,祈望方家指正。

一历代疆域政区研究与历史地图的编制历代疆域政区研究是沿革地理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历史地理学的传统领域,在我国有着悠久的研究历史。

近几十年来学者们倾注了大量心血,收获颇丰。

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是此研究领域中的鸿篇巨著②,以地图的形式集中地反映了沿革地理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水乎。

一些地区性历史地图集的相继出版,如侯仁之主编的《北京历史地图集》③、史念海主编的《西安历史地图集》④、司徒尚纪主编————————————————①因篇幅所限,本文不作细述,内容参见《21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的思考》,《地理研究》,2004年第23卷第3期。

②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1—8册)》,北京:地图出版社,1987年。

③侯仁之主编《北京历史地图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年。

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市级二等奖名单

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市级二等奖名单

72 73 74
75
76
魏素艳 肖淑芳 北京理工大学 骆 旬 石 冰 田 运 翟杰全 高 大学生思维训练 宝惠 杨式毅 林 北京理工大学 宏 焦永和 张春林 机械设计基础课群内容体系的 张同庄 万小利 北京理工大学 改革与实践 丁洪生 黄风雷 焦清介 加强学科群建设,提高研究生 徐更光 祁载康 北京理工大学 培养质量 马宝华 以弘扬科学精神,增强创新能 周立伟 魏光辉 力为宗旨,设立博士生综合素 北京理工大学 赵达尊 薛 唯 质学位课 孙逢春 王文清 搞好学科建设,创建良好的人 左正兴 郑慕侨 北京理工大学 才培养环境 孙业保 李庆常 陈 杰 刘 自动化名牌专业的规划与实施 北京理工大学 川 李振键 方 萍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监 李和章 王嘉才 北京理工大学 控保证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李 灵 徐承俊 蔡 研究、探索、实践,创出一条 匡镜明 曲 虹 黄 为军工企业培养高质量的工程 风雷 李 镇 冯淑 北京理工大学 型高层次人才的新路 华 高等学校教学运行工作及管理 杨式毅 辛占礼 北京理工大学 规程 李 灵 俞 宙 李 朱荣华 肖 奕 范 北京科大学、华中 课程改革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玉妹 徐 尔 李元 科技大学 杰 产学研结合、跨学科培养工程 李仲学 吴春京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探索与 朱超甫 薛庆国 北京科技大学 实践 刘国权 工科物理实验课程的改革与实 吴 平 罗 胜 赵 北京科技大学 践 雪丹 尹 红 潘礼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创新人才 李成岳 黄大铿 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体 姚 飞 张志群 张 北京化工大学 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泽廷 张美麟 张有忱 机械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实 张莉彦 曹志清 北京化工大学 践 李惠芳 朱群雄 董 玲 赵 计算机基础课群教学改革与实 子江 颜可庆 周 北京化工大学 践 晓莉

01-方修琦-北京师大-全球变化课程与教材

01-方修琦-北京师大-全球变化课程与教材

动态的人地关系
COUPLED ENVIRONMENT SYSTEM
LAND USE
UTILIZATION
•BioGeochemistry (soil fertility, OM levels, Fluxes) •BioDiversity (Species, community, Landscape, Genetic, Functional) •BioPhysics (albedo, Energy exchange, Structure)
全球变暖与变暖停滞
2.4 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 认识问题的角度 与研究论证过程 • 从对数据、曲线 、地图的分析解 读中获得结论 • 确定性与不确定 性,学术争论
图1 1873-2012年中国区域地表气温年 平均距平变化(相对于1971-2000年) 其中T13序列(1909-2010年)基于 Cao et al(2013),TD序列(18732012年)基于唐国利等(2005), WTG序列(1909-2010)基于王绍武 等(1998)。
– 人类活动作为与太阳和地球内能并列的、能引发地球 系统变化的驱动力——第三驱动因素
地球系统概念孕育于地理学
洪堡(1769-1859):地球是一 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一个 由各部分组成的活的整体。
– “局部只能从它与整体的关系去 分析,作为世界现象的一部分区 研究它。” – “毫无疑问,气候一词首先是指 大气的特性,这一特性取决于海 洋与陆地的直接相互作用。
(古地理学) 现代景观遗存
系统/圈层 空间/空间尺度
宇宙 生物圈 地球 生态系统
部门地理
地理要素:
区 域 地 理
有机组织
群落
因子
过程

自然地理学硕士专业(070501)

自然地理学硕士专业(070501)

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专业代码:授予理学硕士学位)一、学科专业简介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自然地理专业硕士点始设于1985年,是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自然地理学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主要研究领域有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环境生态、旅游资源与环境等。

现有教授、副教授3人,每年都承担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拥有地理过程与空间分析实验中心、地理信息系统、土地研究中心等实验室。

毕业生就业门路宽阔,20余年来,为国家教育部门和行政部门输送了上百名优秀硕士毕业生。

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整体及其组成要素的空间联系和地域分异规律。

通过研究能量和物质的迁移转换以及人对环境的塑造,解释地球表层的地域结构形式、功能关系及动态过程。

在当代,该学科以全球变化为核心,研究地球表层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及生物圈层界面的相互作用过程,以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资源之间相互协调、持续发展的规律。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增进了人类对其家园的认识,从而更为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更有效地治理和保护自然环境。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高层次的自然地理专业人才。

即掌握自然地理学及有关学科的系统理论知识和野外工作及实验技术,掌握现代研究方法与技术,具有地球表层系统科学研究能力,能洞察本领域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及跨学科的科学研究能力,基本上能独立开展与本学科有关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三、研究方向简介四、学习年限本专业学习年限为2—3年。

第一、二学期学习公共政治理论、外语、专业学位课程等公共课。

第三、四学期学习选修课程及实习、科研活动。

第五、六学期主要做调查研究和学位论文。

个别成绩优秀,提前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其他培养环节的考核符合相关要求,经申请批准可以2年毕业。

特殊情况可以延长至4年,但最长不得超过4年。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为38分。

1)学位公开课9学分,其中外语5学分,科学社会主义2学分,自然辩证法2学分。

《地球系统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地球系统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地球系统科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地球系统科学 / Earth System Science课程编码:12024007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课程性质:专业主干课适用范围:06地理信息系统学时数:36 其中:实验/实践学时:课外学时:学分数: 2 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概论考核方式:考查制定单位: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制定日期:2006年审核者:夏丽华执笔者:千怀遂一、教学大纲说明(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地球系统科学以全球性、统一性的整体观和系统观,从多种时空尺度研究地球的整体行为,其理论的构建,将使人类更好地认识所赖以生存的环境,更有效地防止和控制可能突发的灾害对人类所造成的损害,更有利于人类与地球的和谐发展。

该学科是在全球变化、地理信息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深入研究和不断拓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本课程以专业选修课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地球系统科学的形成与发展及其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使学生了解其在全球变化、生态环境、资源开发、土地利用、管理决策、灾害防治等方面的应用。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1) 树立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整体观和系统观,了解地球系统科学的多时空尺度,并理解只有更好地认识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环境,才能更有效地防止和控制可能突发的灾难。

2) 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

3) 初步了解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的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学会常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能够初步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空间数据的基本分析。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与自学讨论。

课堂讲授部分全部使用多媒体技术授课。

(四)课程和其它课程的联系本课程的先修课程包括自然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概论,并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教材:毕思文,地球系统科学导论,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现代自然地理学

现代自然地理学
现代自然地理学
历史环境变化研究方法
课程介绍
内容包括: 1.历史时期环境变化研究的基本原理;
2.历史时期环境变化研究的主要手段与方法; (课程主题) 3.历史时期环境变化研究的最新进展.
教学方法
教师讲座为主,学生文献阅读为辅,并做口头读书报 告
要求:无故不可缺席,认真阅读文献
教材
1. 龚高法等,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方法,科学出版社,1983 2. 张兰生等,全球变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 R. Bradley, Paleoclimatology-Reconstructing Climate of the Quaternary, Harcourt/Academic Press, 1999.
但如果仔细考察,三个假设都不是永远能满足的。 因此提出3个假设并不意味着自然过程一定是如此, 而是我们希望它如此,否则就可能无法进行过去的 环境变化研究。由于假设前提不一定永远正确,因 此,在讨论环境演变问题前,就必须首先检验你所 假设的前提是否成立。只有在假设成立的情况下, 结论才有可能正确。
5 气候系统
气候系统的反馈过程
正反馈:导致气候系统不稳定 因素A的增加导致因素B的增加,而B的增加又作用于A使其 增加。 负反馈:维持系统稳定 因素A的增加导致因素B的增加,而B的增加又作用于A使其 减少 1水汽反馈 温暖的大气会使更多的水汽从海洋和陆地上蒸发较暖的大气 含水量较高,增强大气温室效应。 2 云辐射反馈 短波辐射的反射体和红外辐射的良好吸收体 低云以反射为主,导致降温 高云以被毯效应为主,使系统增暖
第一:协同性假设
首先,是指环境过程与其产物之间的协调统一。环境 过程决定其形成的产物,产物反过来可指示其生成环 境。因此,残留下来的过去环境过程的产物,或对产 物的文字记录(如历史记载)均可以作为代用资料用 来重建起形成时期的环境。

张兰生全球变化.

张兰生全球变化.

二、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
2、全球环境变化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 表现形式
从时间过程上看,全球环境变化表现为一个 时期环境的状态或其特征值较另一时期有明显不 同。 全球变化在不同地区均会有所反映,但不同 地区响应全球变化的方式可以各不相向,可以存 在着彼此不同的过程。
二、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
3、全球变化的影响和人类的响应
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 (International Geosphere-Biosphere Program)

1、四大圈层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2、全球变化是地球系统各圈层、三大基本过程、 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3、人类活动是地球系统变化的第三驱动力。 4、研究思路:全球变化、观测、模拟与预测。 5、着重开展过程研究,建立十年到百年地球 系统运作概念模型。
第二节 全球变化与全球变化研究
一、全球变化(Global Change)的科 学内涵
全球变化 地表环境的变化自地球诞生以来一直 延续至今从不停止。现今发生在地球表面 的全球变化包括地球环境中所有的自然和 人为引起的变化,可以定义为全球环境(包 括气候、土地生产力、海洋和其他水资源、 大气化学及生态系统等)中的、能改变地球 承载生命的能力的变化。

人类生态系统是一个构建在固体地球系统、 物理气候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之上,并作 为水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地球岩石 圈循环过程的一个中间环节的系统,是地 球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地球系统的物质和能量转化
地球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转换与交换是通过一系列的过程 来实现的。这些过程按其性质可分为物理过程、化学过程 和生物过程三种类型。地球系统的过程是地球系统中由物 理、化学或生物学规律所支配的那些现象的集合。以全球 碳循环为列。

高中地理选修2第四章第一节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平衡教学案例

高中地理选修2第四章第一节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平衡教学案例

高中地理(选修2)§4.1(人教版)“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教学案例设计多媒体展示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过渡海—气相互作用维持了全球的水平衡的同时,也维持了全球的热平衡。

合作探究在南北纬30°之间的海区获得太阳辐射量大于支出量而有盈余,但该海区的海水温度为什么不会持续上升?而高纬度海区热量亏损十分严重,但为什么该海域的水温不会持续下降?提示:低纬海区通过海水运动(洋流运动)和大气环流将盈余的热量输送到高纬海区,使得低纬海区的海水温度不会持续上升、高纬海区的水温不会持续下降。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不仅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而且挖掘学生的知识潜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读图析图读“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图,观察、分析:1.图中“热量支出曲线”随纬度分布的规律是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产生的原因是太阳辐射受地球球体形状的影响,纬度愈高接受太阳辐射的热量越少。

2.图中“热量收入曲线”的纬度分布的规律是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分别向两侧递减。

在副热带海区辐射为最高值原因主要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3.图中两条曲线的交点表示的意义是热量收入和热量支出处于相等状态,交点以南区域表示热量收入大于热量,属于热量盈余,交点以北尤其在600以北的区域表示海洋热量亏损;由于一年中世界海洋的热量收支基本是平衡的,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交换的主要动力是大气运动和洋流。

利用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正确阅读图表,注意该图表达的是单位面积、单位时间不同纬度热量的收支状况,同时结合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该图时去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并培养学生从图表材料中获取信息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不同纬度海洋获得的太阳辐射量不同不同纬度海洋与大陆对大气加热的差异海洋上的大气环流海陆间季风环流大气环流风海流地转偏向力密度流大洋环流水分在不同地区的传输地球上水分的平衡读图发出问题发现之旅(发现问题并讨论):(1)海洋热量收入的最大值为什么不在赤道?因为赤道上多云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包含反射、散射、吸收)较强,故到达赤道附近海面的太阳辐射并非最强。

全球变化的影响及人类的响应

全球变化的影响及人类的响应

全球变化的影响及人类的响应1202班阮超越2012119010218摘要随着人类的发展,人类对自然先后经过了敬畏、索取、征服、和谐发展的路程,但在这个过程中对自然造成的破坏却是不能磨灭的。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全球变化的具体表现、影响途径、影响层次、产生原因以及人类如何去行动来解决这些问题保护人类家园等。

关键词气温升高土壤恶化人类健康一、全球变化表现及影响1、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是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

而当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现象。

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有:(1)根据全球地表温度器测资料,全球气候呈现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

近百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0.74℃;近150年最暖的12年中有11年出现在过去12年(1995~2006年)。

(2)20世纪全球海平面上升约0.17米;1961~2003年平均上升速率约1.8毫米/年,1993~2003年平均上升速率约3.1毫米/年。

(3)全球大部分地区的积雪退缩,特别是在春季和夏季;近40年北半球积雪逐月退缩(除11~12月外),在1980s变化明显。

(4)全球极端气候事件趋强趋多:大部分陆地区域强降水发生频率上升;热昼、热夜、热浪更为频繁;干旱发生范围更大,强度更强,持续更长;热带气旋(台风和飓风)强度增大。

2、森林锐减,沙漠化程度加深森林主要功能在于调节气候、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还可以为人类提供资源、为动物提供栖息场所。

森林锐减,主要原因是人类毫无制约的砍伐树木,片面盲目过激的追求一时的经济收入,造成绿化率的锐减,荒漠进一步扩张。

兰州大学自然地理考研考研经验

兰州大学自然地理考研考研经验

兰州大学自然地理考研考研经验我是一二级兰大自然地理学新生。

去年考试总成绩399,数学145专业课124,英语和政治都是六十多分。

我将我的经验分为两部分,写下来供大家分享。

首先,我想综述一下我对考研的看法。

第一考研和学习的区别考试和学习不一样。

学习可能要看书理解思考等等,应付考试只要会做题就行了。

所以大家要多做题。

第二效率为先我个人觉得效率作用大于时间。

我每天早晨都是九点多起床的,⊙﹏⊙b汗,可是我看书效率很高。

我一般都是一个人拿着书和杯子,不知不觉时间就过去了。

这里给学弟学妹们一个建议,特别是学妹,看书的时候不要玩别的,少带一点东西过去。

有的学妹把书、手机、p3、吃的、喝的、玩的、男朋友女朋友都带着了,一晚上就玩他们了,那还有时间看书啊。

第三理解大于背书背书会让你考到高分,可是对很多男生来说,背书实在太痛苦了。

所以我选择理解。

我把自然地理学那本书看了十多遍,不要诧异,当你理解了,一天绝对可以看一边。

第四关于答题我希望大家能深入解题。

答题时要发散思维。

把自己答案提高一个档次,写出题目之外的简见解。

比如去年的考题,人地关系。

可以先写任何协调人地关系,在结合全球变化谈一谈应对全球变化时人地和谐的重要性。

第五如何调节心态考研战线一般拉得都很长。

每天都坚持看八个小时书几乎不可能的。

很多同学中间都有看不下去书的经历。

所以大家又学会调剂、放松。

适当的玩能够提高看书效率。

不想看书的时候不要逼着自己看,看书的实惠就要全神贯注,真去把效率提到最高。

可是如果你每天都不想看书那就每有办法了。

然后结合各科,谈谈我是如何看书的。

第一数学我重点看了同济版的高等数学。

然后做真题。

个人觉得兰大数学和数二差不多。

数学,首先当然是做题。

有一条很重要,没有数学功底的最好不要考需要考数学的专业。

很多同学吃这个亏,认为自己一年可以学好数学。

最好不要挑战自己的极限。

我是一个爱好数学的人,平时我做了很多数学题,所以我考145.第二专业课我重点看了伍光和的自然地理学。

论全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论全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论全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朱飞(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摘要:本文结合张兰生主编的全球变化一书和相关文献,从三个方面论述全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1)全球变化的科学内涵;(2)全球变化对人类影响的若干问题的进展;(3)全球变化的敏感区和易受影响的地区。

关键词:全球变化全球变化与人类农牧交错带海岸带全球变化是由一定的自然或人为的因素驱动,并通过一系列自然过程的变异来实现的,其结果导致地球系统状态随时间发生整体改变或部分调整,并表现为全球环境特征的时空变化。

对于人类来而言,全球变化意味着人类生存条件的变化,势必对人类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

为适应全球变化,人类必须认识全球变化,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全球变化的科学内涵地表环境的变化自地球诞生以来一直延续至今从不停止。

现今发生在地球表面的全球变化包括地球环境中所有的自然和人为引起的变化,可以定义为(包括气候、土地生产力、海洋和其他水资源、大气化学及生态系统等)中的,能改变地球承载生命的能力的变化。

在全球变化中,全球的含义包括空间规模上的全球尺度和思想认识上的全球观点两个方面。

所谓全球观点就是从地球系统的思想出发把地球看作一个整体,研究地球系统随时间的变化,集中研究那些把系统中所有部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并导致系统发生变化的过程和机制,而不是孤立的研究地球的不同组分和它的环境。

所谓全球尺度是指过程或事件本身的空间尺度大约于地球半径以上,或虽然过程和事件本身的空间尺度没有达到上述规模,但其影响却是全球的。

在全球变化中,所有时间过程包括所有时间范畴和所有时间尺度两个方面。

全球变化的研究不仅是为了揭示发生在过去的全球变化规律,更主要地是认识现代正在进行的及未来将要发生的全球变化。

全球变化过程跨越了不同的时间尺度。

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全球都在变化。

所以认识全球变化规律需要了解所有时间尺度上的过程。

二、全球变化对人类影响的若干问题的进展(一)全球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研究认为,气温与人的死亡率之间呈U型关系,在过冷和过热条件下死亡率都将增加,最低死亡率处于16一25℃的温度范围内【1】,人类为适应预测的21世纪的气候变化将付出重大代价。

冰期旋回中碳酸盐岩δ13C变化规律

冰期旋回中碳酸盐岩δ13C变化规律

地球科学原理之15 冰期旋回中碳酸盐岩δ13C变化规律广东海洋大学廖永岩(电子信箱:rock6783@)现在开始,我们来谈谈冰川的地质作用的地球化学证据。

先来了解一下冰期旋回中碳酸盐岩δ13C规律变化的基本规律。

由于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性发展,全球变化,已成为当今最热门的话题和研究领域。

将古论今,为了更好地了解和研究当今的全球变化,科学家对古冰川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在古冰川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冰川形成过程中,随着δ18O正漂移,碳酸盐岩中δ13C逐渐正漂移,最大值可达+11;当冰川形成到一定程度时,δ13C强烈负漂移,最负值可达-7。

紧接着冰碛岩有碳酸盐岩帽形成。

随着δ18O出现强烈的负漂移,碳酸盐岩帽里的δ13C从强负值出现强烈正漂移。

碳酸盐岩中δ13C的这种规律性漂移,幅度如此之大,是一种十分异常的现象,对此有很多争论(Kimura, et. al., 1997; Kaufman, et. al., 1991; Derry, et. al., 1992; Hoffman, et. al., 1998; Dickens, et. al., 1995; Kennedy, et. al., 2001; Kennett, et. al., 2000; Bains, et. al., 1999; Kennet and Stott, 1991; Zachos, et. al., 1993; Eldholm and Thomas, 1993; Zachos, et. al., 1994)。

到目前为止,这种冰川旋回中碳酸盐岩δ13C规律变化,还没有一种能得到学术界公认的详细解释,一直是地学界的不解之谜(杨瑞东等,2003;钱迈平等,2000)。

冰川期的旋回,是全球变化的一种重要表征(张兰生等,2000)。

同时,冰川期旋回,也基本和造山旋回、成矿旋回、海平面变化旋回、CO2旋回、Er旋回相一致(龚一鸣,1997;汪品先,2002;翟裕生,2001)。

人文地理学专业(57)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人文地理学专业(57)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人文地理学专业(57)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高层次的从事人文地理学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是: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积极为祖国四化建设贡献力量。

2.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人文地理学国内外的研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熟悉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独立从事人文地理学领域的科学研究、教学工作与管理工作的能力。

3.身体健康。

二、研究方向区域与旅游可持续发展三、学习年限与学分1.学习年限一般为2-3年。

硕士学位课程学习计划1.5年;科研与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为1.5年。

个别成绩优秀,符合国家规定标准者,经申请批准可以2年毕业。

2.总学分34-38学分。

3.在学生修满学分之后,进行中期分流考核,通过者,可作学位论文;否则作结业处理。

四、课程设置(二)指定选修课程(按研究方向设置)(三)任意选修课程五、教学实践拟在第二学年安排硕士生对本、专科生有关人文地理性质的课程进行四周的讲授、辅导、答疑、批改作业,提高教学能力。

与此同时,规定硕士生必须经常选择教学经验丰富、讲授艺术性强的教师随堂听课,改进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培养高水平的高校人文地理学教师。

教学实践合格者计2学分。

六、调查研究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为研究对象探索人地关系系统可持续发展规律的科学。

因此,必须以人地关系的广泛调查为基础,包括调查提纲的编制和内容的确定,地区和点线的选择,资料分析和信息的储存与处理,调查报告的撰写等。

按课程需要可进行实验性调查,按科研和论文需要可进行研究性调查,或二者结合进行。

七、科学研究及学位论文要求1、本专业硕士生在校期间应至少完成2篇课程论文,2篇学年论文。

其中至少有2篇论文在省级或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

2、本专业硕士生至迟应在第4学期末确定学位论文题目,通过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并订出学位论文工作计划。

全球变化课程教学大纲

全球变化课程教学大纲

《全球变化》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全球变化 / Global Change课程编码:12014007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课程性质:专业主干课适用范围:06地理科学学时数:36 其中:实验/实践学时:课外学时:学分数: 2 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考核方式:考查制定单位: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制定日期:2006年执笔者:千怀遂审核者:林媚珍一、教学大纲说明(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全球变化是目前全人类对地球知识关注的焦点,它是一种新的地球观,以地球系统的概念为基础,从整体上研究地球系统在各个时间尺度上随时间的变化,集中研究那些把系统中所有部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并导致系统发生变化的过程和机制。

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化及人类对全球变化的适应受到特别的关注。

狭义理解的全球变化主要是指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该课程阐述了地表自然环境在历经了漫长的演化过程后,随着人类的出现和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受到的人类活动深刻影响。

阐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表环境的自然演化过程、全球环境的控制因子(太阳辐射、大气、海洋、冰川等)的相互作用机理及其反馈机制、环境变化对人类社会已经或可能造成的影响和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实现人类与自然协调相处等重大科学问题。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同学了解在全球尺度上的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造成的环境变化问题的实质以及人类如何应对全球环境变化问题,帮助学生从时间维认识地理环境的过程、区域特征的形成以及人地关系等问题,使学生建立起地理科学是时空耦合的综合科学的观念。

增强学生关注地球、关注环境和从整个地球系统认识环境变化的意识。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与自学讨论。

课堂讲授部分全部使用多媒体技术授课。

(四)课程和其它课程的联系本课程的先修课程包括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基础。

并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态学基础。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教材:张兰生、方修琦、任国玉,全球变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西安与关中地区历史地理研究的集大成之作_西安历史地图集_

西安与关中地区历史地理研究的集大成之作_西安历史地图集_

西安与关中地区历史地理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西安历史地图集》王守春(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划委员会 地理研究所,北京 100101)我国历史地理研究新近又一重大成果问世。

这就是由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主编的《西安历史地图集》的出版。

该图集由西安地图出版社1986年8月印刷出版。

西安是举世著称的古都。

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又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

以史念海先生为首的西安历史地理研究者们长期来对西安城市历史地理和关中地区区域历史地理进行了广泛深入地研究。

《西安历史地图集》是他们研究的系统总结。

《图集》共有89幅图,分为16个图组,包括序图组、历史自然环境图组、石器时代和商代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代、汉代、三国西晋时期、北朝时期、隋代、唐代、五代时期、北宋时期、金元时期、明代、清代和民国时期。

其内容涉及西安及关中地区自石器时代以来历代自然环境的演变,历代政区沿革、城市变迁、郊区陵寝、园林等诸多方面。

自西周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图组,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各个时代的区域历史地图和各个时代的城市图。

在区域历史地图中表示了该时代古城或古都的位置,各个历史时期西安地区县和乡的政区范围以及寺观名胜、水体。

而各个时代的城市图则表示城市的平面布局,包括皇城、主要宫殿和街道以及主要建筑和水体。

区域图与城区图二者在同一图组中的组合有着互相依存和互相补充的关系。

各时期的区域图表示的是区域政治经济的宏观背景,即古都存在的基础,而城市则是区域政治经济发展的集中体现和精华所在。

西安城的发展是和关中地区的发展密不可分的,同时古都的发展又对关中地区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图集》充分体现了区域与城市二者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

对于一部城市历史地图集来说,每一时代分别配置有区域图和城区图是很有必要的。

这有助于对各个时代区域和城市的整体认识,揭示宏观和微观的关系,《图集》为城市历史图集作出了很好的典范。

各个朝代的古都城区平面布局是该图集表示的最重要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生态系统是一个构建在固体地球系统、 物理气候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之上,并作 为水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地球岩石 圈循环过程的一个中间环节的系统,是地 球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地球系统的物质和能量转化
地球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转换与交换是通过一系列的过程 来实现的。这些过程按其性质可分为物理过程、化学过程 和生物过程三种类型。地球系统的过程是地球系统中由物 理、化学或生物学规律所支配的那些现象的集合。以全球 碳循环为列。
地理学之父-竺可桢
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和 爱国教育家,当代 闻名的科学家、地 理学家和气象学家, 中国近代地理学和 气象学的奠基人。
科学考察
黄土之父-刘东生
刘东生(1917-2008),我国 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20世纪80年代,刘东生基于中国黄 土重建了250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 历史,使黄土与深海沉积、极地冰 芯并列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三 大支柱,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做出 了重要贡献,为国际科学界所信 服 。
全球变化是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挑战。对于 人类社会而言,全球变化意味着人类生存条件的 变化,势必对人类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
二、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
4、全球变化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分析
技术
全球环境演变、与环境演变相联系的过程和 驱动力、全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与人类的响应构 成了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需要并产生大量 的、多种类型的数据和信息,这些数据包括反映 过去全球变化的各种信息、监测正在进行的全球 变化过程所获得的信息,以及由各种分析、模拟 所产生的信息等。其数据涵盖地球系统的各个方 面,全球各种尺度数据的获取、接收、分析处理、 汇编存档和使用,决定着全球变化研究的成败。
全球变化 Global Change
第一章 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
主要内容: 地球系统 全球变化与全球变化的研究 全球变化研究的历史、现状和趋势
第一节 地球系统
一、系统的概念和特征
宇宙自然人类,一切都在一个统一的运转的系统之 中!一切伟大的进步都必须以系统论做为出发点和 归属处!地球也不例外,也是一个系统-地球系统。
其科学内涵表现在:
全球观点和全球尺度 从地球系统的思想出发把地球看作一个整体, 研究地球系统随时间的变化,集中研究那些把系 统中所有部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并导致系统 发生变化的过程和机制,而不是孤立地研究地球 的不同组分和它的环境。 过程或事件本身的空间尺度大约相当于地球半 径以上或虽然过程或事件本身的空间尺度没有达 到上述规模,但其影响却是全球性的。
上海科学会堂-深海科技主题报告会
著名冰川学家-施雅风
地理学家、冰川学家。 1958年起主持冰川考 察队,并筹建中国科 学院兰州冰川沙漠研 究所他长期从事冰川 学、地貌学以及第四 纪地质学的研究,是 中国现代冰川研究的 主要开创者,冻土和 泥石流研究的倡导人。
其中青藏高原、第四纪黄土以及考古与历史文献记载 研究是我国独具特色的研究领域 (二)研究近况 1980年以来,我国积极参与了国际全球变化研 究计划的酝酿、组织和实施全过程,并正对我国 特点实施了与国际全球变化研究相对应的全球变 化。 我国全球变化研究的重点: 一、具有全球意义的我国急需解决的区域性 生存环境问题。 二、全球变化对我国的气候、环境和经济发展 的影响。
人类的作用
二、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
1、全球变化的过程和驱动力
全球变化总是由控制地球系统状态的某些因 素的变化引起的,这些驱动因素可能来自于驱动地 球系统运行的地球外力、地球内力和人类活动, 也可能来自于地球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的相互作用。 根据全球变化驱动力的不同,可把全球变化区分 为自然变化和人为变化两种类型。
所有时间过程 包括所有时间范畴和所有时间尺度两个方面
全球变化研究的目的是在所有时间范畴、所有时间 尺度上认识地球的演化及其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全球 变化研究不仪是为了揭示发生在过去的全球变化规律,更 主要地是为认识现代正在进行的及未来将要发生的全球变 化。全球变化过程跨越丁木同的时间尺度,地球系统从 100年以下到109年的各个时间尺度上均存在变化,全球环 境的变与木变是相对于一定的时间尺度而言的。 尽管当前国际全球变化研究关注的更点是对预报未来 世纪全球环境有重要影响的几十至几百年尺度的变化,但 认识全球变化规律需要了解所有时间尺度上的过程。
第二节 全球变化与全球变化研究
一、全球变化(Global Change)的科 学内涵
全球变化 地表环境的变化自地球诞生以来一直 延续至今从不停止。现今发生在地球表面 的全球变化包括地球环境中所有的自然和 人为引起的变化,可以定义为全球环境(包 括气候、土地生产力、海洋和其他水资源、 大气化学及生态系统等)中的、能改变地球 承载生命的能力的变化。
生物圈或称为全球生态系统,包括地球上全部生物 和生命支持系统,它的空间范围从地表向上和向下 一直延伸到任何形式的生命自然存在的地方。



物理气候系统决定着地球表层水分和能量的交换和分 布,形成全球的气候; 固体地球系统决定着地壳的生消及其运动,形成地球 的海陆分布格局与各种地貌形态; 全球生态系统包括地球上多种多样的生态群落与生态 系统。
系统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是由部分构成整体的 意思。 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关联性、时序性、 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
二、地球系统的划分
大气圈
地 球 系 统
地圈
物理气候系统 水圈 岩石圈 固体地球系统
生物圈
人类生态系统从属于生物圈范围内,构建在各个子系统之 上,是水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岩石圈循环过程的中 间环节的系统,是地球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地球系统中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是有机联系 的整体。 不同的地球系统过程具有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尺度,通常用 10 n表示。

尺度
四、地球系统的驱动力
地球系统的驱动力
太阳和其他外力 (人类活动) 放射性和内部深处的原生热
在以上两个驱动力的相互作用下,地球表层产生了复 杂的循环过程。人类在其发展进化的进程中,为了自 身的生存和发展,逐步用人类所驯化的植物和动物组 成的生态系统以及几乎全部由人类自己构建的城市体 系来代替自然生态系统,使人类生态系统逐渐成为地 球环境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成为影响地 球系统状态、引起全球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谢谢
四、我国的全球变化研究
我国的全球变化研究是随着近代地质学、近代自然地 理学、近代气候学等地球科学的出现而起步的,主要的 成就偏重在过去变化的研究。
(一)成果:
1,竺可桢开创的基于考古和历史文献的气候变化研究 2,中科院对青藏高原组织的数次科学考察研究 3,刘东生等领导的中国第四纪黄土研究,以及古季风 研究 4,施雅风领带的中国东西部第四纪冰川研究及全新世 环境演变研究 5,汪品先等领导的中国海域第四纪环境演变研究

地球系统最简便的划分是分为地圈和生物圈。地圈 是各种地球物理状态的整体综合,包括岩石圈(岩 石)、表土层(土壤)、水圈(液态水和冰)以及从地球 表面至上空10km的对流层到10-50km的平流层与更高 的电离层所组成的大气圈。 地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以大气圈和水圈为主体的物 理气候系统和以岩石因为主体的固体地球系统两个 基本部分。
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 (International Geosphere-Biosphere Program)

1、四大圈层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2、全球变化是地球系统各圈层、三大基本过程、 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3、人类活动是地球系统变化的第三驱动力。 4、研究思路:全球变化、观测、模拟与预测。 5、着重开展过程研究,建立十年到百年地球 系统运作概念模型。
图 国内:《吕氏春秋》《水经注》
二、科学的全球变化研究的起步与发展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人类社会、经济、政治变化 拓展至全球环境变化 地球系统变化
三、全球变化研究的兴起与相关国际研究计划

目前正在进行的全球变化研究是一个庞大 的计划体系,主要由四个内容上密切联系 又相互独立的国际研究计划构成,即:
三、全球变化的研究意义
研究全球变化的主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全球变化研究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 科学基础。 深化对地球系统的认识,促进地球科学发展。 改变人类的观念、促进应用基础科学个有关 社会科学的发展。
第三节 全球变化研究的历史、 现状和趋势
一、早期的认识
国外:亚里士多德、《圣经》、达芬奇、柏拉



物理气候系统、固体地球系统、全球生态系统 分别调控着水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固体 地球物质循环三个循环子系统,并通过这三个 彼此关联的循环系统将它们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成为一个整体。

人类作为生命有机体,其活动范围限制在生物圈 范围内,但人类具有主动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 能力,并藉此构建了性质独特பைடு நூலகம்人类生态系统。
二、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
2、全球环境变化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 表现形式
从时间过程上看,全球环境变化表现为一个 时期环境的状态或其特征值较另一时期有明显不 同。 全球变化在不同地区均会有所反映,但不同 地区响应全球变化的方式可以各不相向,可以存 在着彼此不同的过程。
二、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
3、全球变化的影响和人类的响应
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 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 全球变化人文计划(IHDP) 生物多样性计划(DIVERSITAS)

世界气候研究计划 (World Climate Research Program)
1、1979年启动 2、全球变化形成的基础与组成部分
3、气候是一个系统
4、四大圈层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