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的导学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合集下载

《登 高》导学案

《登  高》导学案

语文必修3第5课导学案3杜甫诗三首《登高》编辑侯明申学习目标:1、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学习重点: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对仗工整、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学习难点: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

自主学习过程:一、品读诗歌1.走进文本,品读诗歌。

诵读时请同学们注意四点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最后要求读出感情。

请同学们按照提示的要求自由诵读。

2. 翻译本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探讨诗中寄寓的情感。

⑴同学们能否用一个字或一个词说一说你读完后的整体感受。

⑵进行小组讨论,诗人的悲在诗歌中体现在哪里?或者说诗人悲从何来?可以分两步讨论:①诗人的悲首先体现在所见秋景的悲,主要体现在首联和颔联上: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首联和颔联共写了哪几种种景物(意象)?它们的特点是什么?“风急天高猿啸哀”一句是如何体现悲的?回鸟,这是一只怎样的鸟?毛泽东笔下也有一只鸟,在《沁园春长沙》中这样写到: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

请同学们想一想,毛泽东笔下的鸟与诗人笔下的有什么不同?看到萧萧而下的落木和滚滚东逝的流水,诗人又会想到什么?②除了秋景之悲外,悲还体现在诗人的境遇之悲,集中体现在颈联和尾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宋代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试作具体分析。

如何理解尾联中的“艰难”一词?(联系课文注解具体解释)3.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诗歌,落实前面提出的诵读要求。

4.小结:整首诗以“悲”字为核心,是贯穿全诗的主线。

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有触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

第8课《登高》导学案

第8课《登高》导学案

别诗体与诗风——《登高》导学案1.反复诵读,结合诗人的经历,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

2.分析意象,把握意境,鉴赏《登高》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3.通过意象比较,明确李白、杜甫诗歌艺术风格的差异。

1.重点:分析意象,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2.难点:明确李白、杜甫诗歌艺术风格的差异,理解诗人的生命状态。

1课时。

课前学习任务一:1.根据诵读指导,自由放声朗读,把握读音、节奏、重音、基调。

朗诵指导:首联节奏感要强,要能感受其中所体现的画面的整体特点,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要读得高亢激昂,有节奏感,次句“渚清沙白鸟飞回”要读得回环婉转;颔联要读得气势开阔,有包容宇宙的意味,“无边落木”“不尽长江”要一气读出,然后在“木”和“江”两字上作适当延长,以显示余韵;颈联中的“悲”“常”“病”“独”要重读,以加重悲苦情绪;尾联将无限凄凉之情溢于言外,应该读得缓慢低沉,读出百感交集的意味。

2.《登高》呈现了哪些意象?各自有怎样的特点?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完成下表。

课中学习任务一1.自由朗读,展示诵读效果。

2.听名家范读,投入诗境,体会诗歌情感基调。

3.请用一个词来表达读完这首诗的感受。

补充材料:《登高》一诗,阅罢尤觉“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如此,无一语不如此,顿觉无处遁逃之感!——王国维课中学习任务二品析意象,赏析诗境全诗的诗眼是“悲”字。

那么,杜甫是怎样表现“悲”的?他又是为何而“悲”呢?1.诗歌的抒情离不开意象,请品读诗歌前二联,圈出意象,关注意象的描述性信息,体会意象的特点,在导学案上完善课前任务2的表格,分析意象抒发了怎样的情感?“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猿的鸣叫声是什么样的?(2)“渚清沙白”在色调上有何特点?(3)“鸟飞回”该如何理解?“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落木”如何理解?为何不写做“落叶”?补充资料:“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登高》的导学案

《登高》的导学案

《登高》的导学案《<登高>的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包括意境营造、语言运用、对仗技巧等。

3、背诵并默写全诗,提高诗歌鉴赏和诵读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深沉情感,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2)分析诗歌的对仗手法和语言特点,感受其艺术魅力。

2、难点(1)深入领会诗歌中复杂的情感内涵,如身世之悲、家国之痛等。

(2)理解诗歌意境的营造和象征意义。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杜甫(712 年—770 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其作品大多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2、创作背景《登高》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 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

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

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东下。

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

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

四、文本解读1、原文呈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诗句赏析(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秋风急骤、天空高远、猿猴哀鸣、水清沙白、鸟儿盘旋的凄凉景象。

“风急”“天高”“猿啸哀”,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更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凄凉与悲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以鸟的盘旋不定,暗示诗人漂泊异乡、孤独无依的处境。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登高导学案用

登高导学案用

《登高》杜甫导学案教学目标:1.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忧思2.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等手法的运用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教学重点: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的手法教学难点: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自主导学】一、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

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

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登高》公开课教案导学案

《登高》公开课教案导学案

《登高》公开课教案导学案第一章:教案概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登高》这首诗的作者背景、时代背景。

2. 通过分析诗歌内容,让学生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分析《登高》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子进行解读。

3. 采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兴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学生提前预习《登高》诗歌,了解作者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诗人杜甫及《登高》的背景。

2. 学生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分析诗歌的意象,解读诗中的象征意义。

4. 引导学生探讨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的主题。

5.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章: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一、杜甫简介1. 生平背景: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2. 文学成就:杜甫的诗作主题丰富,关注社会现实,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登高》诗歌背景1. 创作背景:诗人晚年流离失所,登高远望,感慨万千,写下此诗。

2. 诗歌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以及对人生的感慨。

三、诗歌译文1. 学生自主翻译诗歌,理解诗句的含义。

2. 教师点评译文,纠正学生的翻译错误。

四、课堂讨论1. 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 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的主题。

五、课后作业1. 背诵《登高》诗歌。

后续章节待补充。

第六章:诗歌意象与象征意义分析一、意象分析1. 分析诗中的主要意象,如“无边落木”、“不尽长江”等,理解其表达的意境。

2. 引导学生探讨意象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如何共同表达诗人的情感。

二、象征意义解读1. 解读诗中的象征元素,如“落木”象征生命的衰老,“长江”象征历史的变迁等。

高一语文《登高》导学案 3篇

高一语文《登高》导学案 3篇

高一语文《登高》导学案篇3一、学习目标1、分析鉴赏是个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学习杜甫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1、听写:江渚潦倒露从今夜白,不尽长江滚滚来。

百年多病独登台。

2、请同学口答“基础早早练”3—5题。

(二)展示目标1、分析鉴赏是个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学习杜甫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诵读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诵读。

指导诵读方法:(三)讨论1、分小组讨论,疏通文意。

请同学展示。

2、小组分领任务,讨论下面3个问题。

(1)思考文中写了那些意象,各有什么特点?(2)讨论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3)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情感?请分条列出。

3、展示目标,各小组推举人选展示。

4、教师点拨:参考材料:开首两句用工笔从细处着笔,写了六件具有代表性的景物:风、天、猿啸、渚、沙、飞鸟。

每一种景物都杂这特定的环境下富有特别的意义。

既有耳闻又有有目见,使人感到“悲哀”。

三、四句从大处着眼。

落木纷纷,可知是深秋,叶本无声,而‘萧萧’有声,其境界阔大可知了。

“无边”,写出景象的壮阔,又可见秋意正深,其肃杀之气已经遍临天下了。

其‘滚滚’而来的江水,是多么地一泻千里而不可阻挡啊!这两句写得境界阔大而意境深远,而气象寥廓肃杀,于苍茫之中又增添了多少的悲壮啊!对于颈联,直接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悲秋”及其种种原因,无一字虚设,无一字没有丰富的内涵。

有人认为这两句八重悲哀,或九重悲哀。

一重秋天本是悲哀的;二重他乡作客是可悲的;三重秋天在他乡作客尤可悲;四重经常作客更可悲;五重离家万里,又添悲一层;六重无亲无友,独自一人,焉得不悲;七重重阳佳节,不能饮酒,实是可悲;八重多病之身,如何不悲;九重年过半百,一事无事无成,悲不胜悲啊!凡此种种,把“登高”之悲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这就是杜诗的“深沉蕴藉”。

结尾二联中的“艰难苦恨”,包含了多少时代与人生的悲辛的内容,被认为是诗歌有意露出的“马脚”,也就是所谓的`“眼”。

高一语文《登高》导学案(通用7篇)

高一语文《登高》导学案(通用7篇)

高一语文《登高》导学案(通用7篇)高一语文《登高》导学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4、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学习设想1、朗读吟诵。

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课前阅读准备1、杜甫的生平经历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7岁学诗,15岁扬名。

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

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

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

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

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

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涉世不深)(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

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

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

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贪腐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丽人行》、《兵车行》、《出塞》(忧国忧民)(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

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

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

《登高》公开课教案导学案

《登高》公开课教案导学案

《登高》公开课教案导学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登高》一诗;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进行创作。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登高》的意境和主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并体验诗中的自然美和人文情怀;培养对诗歌文化和传统的尊重和热爱;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登高的景象,引发学生对《登高》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登高的意义和价值。

2.2 课文讲解:逐句讲解《登高》的诗句,解释生词和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2.3 课文实践: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演绎诗中的场景和情感;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尝试运用《登高》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登高》,了解诗的背景和作者;教师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材料和教学工具。

3.2 课堂讲解: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讲解诗句,解释生词和难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

3.3 课堂实践: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演绎诗中的场景和情感;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尝试运用《登高》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评价: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学习成果;学生通过写作或口头表达,展示对《登高》的理解和创作能力。

4.2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和创作,评价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课堂延伸: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尝试运用《登高》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和表演,展示对《登高》的理解和感悟。

5.2 课后延伸:学生进行诗歌研究的项目,深入了解诗歌的背景和文化内涵;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比赛或诗歌创作活动,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完整版)《登高》的导学案

(完整版)《登高》的导学案
二、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1、通过抓取、分析意象,透过意象把握思想感情。
2、寻找诗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
自学指导
自学检测及课堂展示
自读课本及《步步高》24页
1、朗读过关。个人读,小组读。
2、《登高》的写作时间,地点,人物,
事情,情感。
3、杜甫(712—770)字,自称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人,伟大的诗人。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
8.杜甫《登高》中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的句是:,。
9.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
10.杜甫《登高》中写道:“,”借风、猿等意象写出秋天的景象。
11.杜甫《登高》中写秋天衰败景象的诗句是:,。
12.杜甫《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3.《登高》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
4《登高》中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
5.《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
6.《登高》中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
7.《登高》的主旨句(表现诗人忧国伤时)的句子是:,。
学科组长签字: 等级评定:
年级主任签字: 等级评定:
今日之事今日毕 日积月累成大器
13.杜甫在《登高》中说自己多种复杂情感交织,不得不停止喝酒的诗句是:,。
研读,读“三么”

《登高》公开课教案导学案

《登高》公开课教案导学案

《登高》公开课教案导学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登高》这首诗的背景和意义。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1.2 教学内容: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学生阅读《登高》这首诗,理解其主题和情感。

1.3 教学活动:教师展示杜甫的画像,引导学生思考杜甫的生平经历。

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对《登高》诗意的理解。

1.4 作业布置: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阅读和分析,准备下一节课分享。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登高》诗歌的结构和意象。

培养学生对诗歌语言的敏感度和解读能力。

2.2 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登高》诗歌的韵律、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2.3 教学活动:教师示范解读《登高》诗歌的方法,引导学生模仿分析。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不同段落的理解和感悟。

2.4 作业布置: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结构和意象,准备下一节课分享。

第三章:诗歌创作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2 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和规则。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创作自己的诗歌,并进行分享和讨论。

3.3 教学活动:教师展示一些经典的诗歌作品,引导学生学习其创作技巧。

学生分组讨论,互相帮助和启发,创作自己的诗歌。

3.4 作业布置:学生完成一首自己的诗歌创作,可以是自由诗或押韵诗。

第四章:诗歌朗诵与表演4.1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演技巧。

4.2 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诗歌朗诵的技巧和表演的方法。

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朗诵和表演,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创作。

4.3 教学活动:教师示范诗歌朗诵的技巧,引导学生模仿和实践。

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朗诵和表演,互相评价和反馈。

4.4 作业布置: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诵和表演的练习。

登高》公开课教案 导学案

登高》公开课教案 导学案

登高》公开课教案导学案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诗人XXX远离家乡,一个人孤独地在外漂泊。

他已经身患重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此时诗人还有壮志未酬,而好友XXX、XXX、XXX也相继辞世。

三)分析诗歌意象1.首联“风急天XXX,XXX飞回。

”风急天高”描绘的是登高的情景,但同时也暗示了诗人的孤独和苦痛,风势强烈,天空高远,仿佛是在强调诗人的孤独。

而“XXX”则表现出了一种悲凉的情怀,XXX的哀鸣与诗人的苦痛相呼应。

第二句“XXX飞回”则描绘了江河的清澈和沙滩的洁白,同时也表现出了大自然的宁静和美好。

2.次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两句诗描绘的是大自然的壮美,也表现了诗人的豁达和胸怀。

落叶飘落,长江滚滚,都是大自然的景象,但这些景象也反映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幻。

在这种变幻中,诗人却能够保持一种豁达的心态,这是他高超的精神境界。

3.三联“月峡谷中山水绿,两岸猿声啼不住。

”这两句描绘的是月光下峡谷中的山水和XXX的啼声,这些景象都是大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活力。

但同时,XXX的啼声也表现出了一种无奈和悲凉,仿佛在呼应诗人的孤独和苦痛。

4.末联“轻舟已过万重山,此处为忧常漫舞。

”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的豁达和胸怀。

轻舟已经穿越了万重山,诗人的心境也变得豁达开阔。

此时他回首过去,发现自己曾经为很多事情担忧,但这些担忧都是常态,像舞蹈一样常常出现。

这些担忧和苦痛都成为了诗人成长和豁达的经验。

三、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意象中寄寓的情感。

2.小组汇报,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

3.全班共同探讨,进一步深化对诗歌意象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1.了解XXX的生平和创作特点。

2.研究其他登高题材的诗歌,比较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和情感表达。

3.探究诗歌中的意象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思考诗歌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课后作业】1.背诵《登高》。

2.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探究其中寄托的情感和意义。

3.预《将进酒》,了解诗歌的背景和创作特点。

《登高》导学案完美版

《登高》导学案完美版

《登高》导学案一、基础知识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登高》这朵诗苑奇葩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杰作。

千余年来,凡读此诗的人无不拍案叫绝。

②严武病逝,杜甫痛失挚友,孤苦无依,抱病弱之躯,漂泊江湖,异乡,心境凄苦异常。

③李白擅长夸张,如“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句时间上的故意缩短,形象地表现出迟暮之年的到来,不知不觉,竟在早晚之间。

A.面世作客经过B.问世作客通过C.面世做客通过D.问世做客经过2.下面是对杜甫的《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开篇用十分凝炼的语言,描写了富有特征的六种景物,使形态、声音、色彩一一得到了表现。

B.颔联采用了拟人衬托的手法,借“落木”、“长江”喟叹生命短暂,而时间无穷。

C.颈联的“万里”“百年”与颔联的“无边”“不尽”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D.结尾的两句分承“作客”和“多病”。

诗人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

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含蕴丰厚。

二.阅读理解1.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最好用诗歌中的原词来回答)2.理解诗歌内容,探究诗人的情感(1)后两联中,有哪些字眼可以体现作者的感情?试作具体分析。

(2)前两联中,作者写了哪些景?这与诗人的情感是否和谐统一?为什么?2.“片言可以明百意”“外形凝炼,而内蕴深永”都是说诗歌语言含蓄蕴藉的特点。

宋代的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14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试作具体分析。

3.作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的《登高》,可谓是他沉郁顿挫风格的典范之作,下面请以《登高》为例,来谈谈你对沉郁顿挫风格的理解。

三.1.对《登高》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一、二句着重描写了眼前景物,绘形、绘声、绘色、绘态,渲染了秋景的特点。

B.三、四句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偶句,显示了出神入化的笔力,确有“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C.五、六句重在表现情感,从时间方面着笔,由眼前写到未来凄凉晚景,充满了伤感之情。

8-2《登高》(导学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8-2《登高》(导学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8.2 登高导学案重难点:一、文体知识近体诗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

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

指初唐之后,形成的又一诗歌体裁。

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押韵都有严格的要求,讲究平仄对仗。

著名的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对于历史文化的研究,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写作背景《登高》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

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三、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

我国盛唐时期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

生活贫困,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

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大多透出无限的凄凉和感伤。

待会儿我们将通过他的诗来看其写作的风格。

另外,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

他的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因而其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他为“诗圣”,又称“杜工部”。

《兵车行》、《春望》、《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四、文言知识1.词语释义登高:古人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

猿啸哀:指猿猴凄厉的叫声。

渚:水中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落木:落叶。

萧萧:草木摇落的声音。

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百年: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指自己生活多艰,又指国家多难。

(完整版)《登高》公开课教案导学案

(完整版)《登高》公开课教案导学案

《登高》导学案【学习目标】1。

分析意象,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2。

体味诗人流露在作品中的深沉苦痛和忧思;3.学习诗人心系苍生、情寄邦国的博大胸怀。

【学习重点】1. 分析意象中寄寓的情感;2. 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学习难点】解读作品中“悲”情的丰富内涵。

【突破方法】围绕意象,通过知人论世、品析文字等方法突破。

【学习时数】一课时【知识链接】1.解题: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

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2。

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58岁时去世,写这首诗时是55岁。

当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趁机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同时,唐与吐蕃等外族战争又不断。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诗人杜甫远离家乡,一个人孤独地在外漂泊。

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此时诗人还壮志未酬,而好友李白、高适、严武也相继辞世。

【教学过程】一、导入公元767年的重阳节这一天,四川省夔州的长江边上,一位衣衫褴褛、疾病缠身、年过半百的老人,孤身一人、步履蹒跚地朝山上登高而来。

这位一生坎坷、穷愁潦倒的老人,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老人百感交集,情不自禁地赋诗一首,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一首七言律诗——《登高》。

二、自主学习(一)抓题目从题目中可以获得什么信息?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

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在小学时我们学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其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正是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

(二)抓作者,了解写作背景结合前两课所学回答:此诗写于什么时间?此时的社会环境如何?作者的境遇如何?这首诗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杜甫诗三首》之《登高》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杜甫诗三首》之《登高》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杜甫诗三首》之《登高》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杜甫诗三首》之《登高》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杜甫诗三首》之《登高》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导学目标:1.了解杜甫及其诗歌创作背景和特点。

2.初步理解《登高》的主题和情感。

3.掌握诗歌分析与鉴赏方法。

课前预习:1.了解杜甫生平、文学风格及其文学成就,使同学们对杜甫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2.认真阅读《登高》一诗,思考它所表达的主题、情感和意义。

3.掌握批判性的阅读方法,结合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对诗歌进行探究。

课堂教学:Step 1. 导入老师用图片或音乐等方式渲染气氛,使同学们进入学习状态。

然后通过数学公式推导或历史故事等引子,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杜甫和《登高》。

Step 2. 杜甫简介老师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文学成就及其对唐代文学的贡献等方面,让同学们对杜甫有初步认识。

Step 3. 《登高》诗歌分析首先,老师以节选的形式让同学们再次朗读《登高》,感受其音韵和节奏。

然后,老师将诗歌按照内容与情感展开分析。

内容分析:1.诗歌主题:主题为文人士人崇尚高洁,遗诫后人,立志坚定,自强不息。

2.结构:共四首,前三首采用夹叙夹议的形式(指叙事和议论交替出现),其中第一首为引子,第二首和第三首是具体叙述和议论;第四首为结尾,文人表达对历史的终极感慨。

情感分析:1.作者的情感:忧国忧民,对时事不满;却对文人读书、写诗、追求精神高峰的人生观心怀敬仰。

2.读者的情感:感受到诗歌里蕴藏着一种崇高的情感,感受到诗歌里传递出一种人类精神的美丽价值观。

Step 4. 诗歌整体理解1.诗歌的深层含义:《登高》的主题是文人崇高人格,表现了杜甫倡导的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准绳的人生观。

2.诗歌的艺术特点:杜甫的《登高》具有叙述性、议论性、夹叙夹议的表现手法。

杜甫的写作风格是豪放、慷慨、雄浑、豁达,境界宏阔而豁达,较重孟郊的忧患意识,较远王之涣的完美主义。

《登高》导学案

《登高》导学案

《登高》导学案登高【唐】杜甫一、反复朗读诗歌,看看自己达到了第几重境界:第一重:能正确朗读诗歌。

第二重:能读出停顿和节奏。

第三重:能根据诗意读出语气和感情。

二、在上面右边框里一句句的用现代文翻译这首诗。

不明白的词语可以结合课下注释或查字典解决。

三、课前能背诵《登高》。

四、思考题1、前四句勾画了一幅秋景图,请根据诗句分析,这画里有哪些景物?请你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这画面。

提示: 1.抓住意象及其特征。

2.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3.进行生动的甚至是华丽的扩写。

4.融入个人感受。

2、本诗后四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依据“起、承、转、合”的章法,分析本诗结构。

4、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集中在哪一个诗句上?试作分析。

五、附录《登高》这首诗,前人对他的地位评价极高,杨伦称之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胡应麟更把它喻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年),是杜甫去世前三年在四川的夔州所作。

没来夔州之前,他寓居在四川的梓州。

在梓州,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觉得中原以定,于是陡然萌发了“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念头,但未能实现。

公元765年5月,他的老友严武辞世,他在蜀地便失去了生活等诸方面的依恃,境遇每况愈下,只好离开了经营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

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才到夔州。

如果不是当地都督柏茂琳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地住三个年头,可能还得四处漂泊。

就在这三个年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难,身体也非常不好。

因此,杜甫这首诗是在极度困苦的情况下写成的。

七年级登高导学案

七年级登高导学案

七年级登高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意境。

3、学习诗歌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难点(1)分析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2)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并能在写作中运用。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赏析法:对诗歌中的关键词句进行赏析,理解其含义和作用。

3、合作探究法: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诗歌中的疑难问题,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四、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诗歌犹如璀璨的明珠,闪耀着迷人的光芒。

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领略这首千古名篇的独特魅力。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杜甫(712 年—770 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疾苦,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 年)秋天,杜甫在夔州。

此时的杜甫已经是一位年逾半百、体弱多病的老人,生活十分困苦。

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面对着萧瑟的秋景,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全班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

(四)精读诗歌,理解诗意1、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大意。

2、小组讨论,交流疑难问题。

3、教师答疑解惑,重点讲解以下词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中“落木”和“长江”有什么象征意义?“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登高》公开课课件导学案.doc

《登高》公开课课件导学案.doc

《登高》导学案【学习目标】1•分析意象,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2.体味诗人流露在作品中的深沉苦痛和忧思;3.学习诗人心系苍生、情寄邦国的博大胸怀。

【学习重难点】1.分析意象中寄寓的情感;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学习时数】一课时一、知识拓展:1.诗人简介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杜甫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诗歌创作分期(一)读书和漫游时期(35岁以前)这一时期为游历时期,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

(二)困居长安时期(35至44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最后才得到参军的小官。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标志着他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45至48岁)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其间他把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不朽的作品,有《春望》、“三吏”、“三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48至58岁)随着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到了成都。

后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病死在湘江上。

这时期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等大量名作。

3.背景补充:这首诗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

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58岁时去世,写这首诗时是55岁。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级: 班级:学生姓名:科目:制作人:语文组课题:鉴赏《登高》
一、学习目标:1、读懂该诗,感受诗歌的情感,并能赏析诗歌写作技巧。

2、背诵此诗。

二、自学指导与检测
读诗方法:一、诗歌鉴赏之“三抓”“三么”:
三抓:①、抓题目: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情感……
②抓作者:知人论世
③抓注释。

三么:写了什么?(意象/意境)表达了什么?(情感)怎么写?(技巧)
二、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1、通过抓取、分析意象,透过意象把握思想感情。

2、寻找诗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

今日之事今日毕 日积月累成大器 等级评定: 年级主任签字:
等级评定: 学科组长签字:
2、背诵并默写此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