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分析
鲁编修人物形象分析
鲁编修人物形象分析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之一,被誉为“文化革命的旗手”、“文学革命的先驱”。
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他所描绘的人物形象,往往深刻鲜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下面就来分析一下鲁迅笔下的几个经典人物形象。
一、祥林嫂祥林嫂是鲁迅小说《药》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她是一个寡妇,靠卖药维持生计。
祥林嫂的形象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她生活贫困,需要依靠销售药品来赚钱,但是她的药品却有一定的欺骗性。
她的悲惨命运引起了读者的同情,但鲁迅并未给予她太多的同情,反而对她进行了较为冷静的分析,探讨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
祥林嫂的形象深刻地描述出了当时商人的欺骗手段和众人的愚昧无知,她的出现让人们认识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让我们了解到早年中国人民所遭受的苦难。
同时,她的形象也启示着我们应该追求真实和信任,不要再被欺骗所蒙蔽。
二、顾颉刚顾颉刚是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主人公之一,他是一个在上海留学的年轻人,他深受外国文化的熏陶,具有强烈的西方文化自豪感。
但是,这个在外受到文化熏陶的年轻人,在与父亲和故乡的冲突中,逐渐现出他的自私、不谦让和自大等弱点。
本来是被人们看作有前途的、带有进步面貌的青年一旦回到故乡,就逐渐逐渐迷失了心灵,逐渐偏离了正确的道路,最终沦为了一个败类。
通过顾颉刚这个人物形象,鲁迅反映了那个时代上海留学青年的状况,同时也揭示了其深层次的心理状态。
也预告了中国文化在面临西方文化流淌的冲击下,青年人的命运和老百姓的痛苦。
三、孔乙己孔乙己是鲁迅小说《狂人日记》中的主要人物,他是一个贫苦的酒客,经常在旅馆的茶馆里卖弄他的文艺才华,但这一切都有着更深层次的含义。
孔乙己本身是一个文学人,但由于社会的压力和困苦的生存环境,他只能流落到旅馆茶馆里,借着酒后吟诵来为自己找寻快乐和自尊,体现了中国传统小人物的波澜壮阔。
鲁迅通过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表达了他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制度的批判。
同时,孔乙己也象征着中国上层知识分子的局限和无奈,这种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社会矛盾的发展,令人深思。
鲁迅作品全部人物形象归纳
鲁迅作品全部人物形象归纳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鲁迅的作品中塑造了许多具有鲜明个
性和特殊性格的人物形象。
无论是正面的积极形象还是负面的消极形象,他们都是鲁迅笔下生动有力、形象传神的代表人物。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一些鲁迅笔下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积极人物
形象。
比如说,《狂人日记》中的主人公,尽管他的思想有些扭曲,
他仍然是一个勇敢、坚定、不屈不挠的人物形象。
《孔乙己》中的孔
乙己虽然生活在贫苦的环境里,但他坚守自己的价值观,在他的内心
深处仍然有着骨子里的高贵和尊严。
还有《阿Q正传》中的阿Q,他的生活虽然贫困而辛苦,但他所表现出来的魄力、顽强和乐观精神让人
们依然喜爱他。
当然,鲁迅的作品中也有很多的消极人物形象。
他们或者是各种
丑恶的人物,或者是邪恶的势力,或者是整个社会的阴暗面。
比如说,《阿Q正传》中的郑小二,他的整个人品就是丑陋、卑劣、无耻的化身。
在《药》里面,那些贪婪、虚伪和无情的人们,他们在鲁迅笔下
显现出来的形象和行为都是让人羞愧和厌恶的。
另外,在《野草》中,鲁迅描写了许多社会底层的人们,他们或者是孤苦无依、疾苦交加,
或者是社交活动中的酒鬼、赌徒和妓女。
这些形象都在鲁迅的笔下得
到了生动形象的描述。
总体来说,鲁迅笔下塑造的人物形象都是十分传神的,深刻地展
现了中国社会的种种毛病和问题。
通过这些形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
解中国现代社会的现状,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启示和警示,为我们建设更美好的社会提供参考和指导。
浅谈鲁迅笔下人物形象折射的时代背景及精神
浅谈鲁迅笔下人物形象折射的时代背景及精神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之一,他的作品无疑给中国文学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形象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矛盾。
也反映了鲁迅所倡导的精神和理想。
本文将从时代背景和精神理念两个方面,对鲁迅笔下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分析,探寻其中所蕴含的力量和启示。
一、时代背景鲁迅生于19世纪末,成长于中国晚清末期和民国初年的动荡时代。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深受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观念的束缚,国家内外种种矛盾和困难交织,社会风气沉闷,民不聊生。
这种时代的艰难恶劣,直接影响了鲁迅笔下人物形象的塑造。
在鲁迅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形象鲜明的人物,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要数《狂人日记》中的主人公孔乙己了。
孔乙己是一个在酒馆内卖艺为生的人,他身穿破衣烂衫,形容枯槁,举止饥饿,倍受白眼。
孔乙己的形象,直观地呈现了当时社会底层人士的贫苦和被边缘化的现状。
他是鲁迅笔下的一个普通人,但又是最真实的一位。
另一个鲁迅的作品《阿Q正传》中的阿Q更是成为了一种象征,他是被剥削和压迫的民众的鲜活写照。
他形象的塑造,表现了晚清社会普通人的懦弱、软弱和自甘堕落,也暴露了民族精神的扭曲与沦丧。
阿Q的形象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矛盾与危机,以及民族自卑感的凸显。
这些人物形象,无一不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和抨击。
二、精神理念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不仅仅是对社会的关注和呈现,更是对人性的探索和关怀。
比如《呐喊》中的“药”一诗中的“一粒知识,就能抵抗愚昧”,透露了鲁迅对于知识的推崇和对民众的教育。
又如《孔乙己》中的“狂人日记”中主人公的内心独白,直指文士成堆的酒馆,赤贫铁窗。
这些形象折射出了鲁迅的人道主义立场和思想。
他用笔下的人物形象,呼吁社会应该关注贫富悬殊、知识教育和人性的关怀。
而《阿Q正传》中的阿Q形象,则是对于民族精神的思考和探索。
阿Q在笔下的形象既有荒唐可笑之处,又有深沉哀痛之情。
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分析
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分析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形象深刻的人物,他的一生几乎被困在茶馆和监狱两个狭小的空间里,注定了他的命运悲惨。
然而,尽管他是一个底层社会的小人物,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忍辱负重的态度,使得他成为了中国近代文学中一个代表性的形象。
首先,孔乙己的外表形象给人一种不起眼的印象。
他长相平凡,面黄肌瘦,衣衫褴褛,毫无特色可言。
他坐在茶馆里,沉默寡言,时而轻叹一口气,时而无言地低着头。
他并没有显眼的衣着和外表特点,跟茶馆里的其他人没有太大的区别。
正是这种平凡的外表,使得他在茶馆里变得无关紧要,被当做逗乐的对象,失去了人格和尊严。
其次,孔乙己的性格特点体现了他的悲剧命运。
他是一个乐观、善良、纯洁的人,对人对事都抱着一种友善的态度。
他不计较得失,能忍辱负重。
他在面对茶馆老板的刻薄和茶客们的调侃时,总是谦卑地低下头,微笑着忍受。
他从不向别人诉述自己的苦难,也不抱怨生活的不公。
还有一点可以看出,孔乙己是一个坦荡直爽的人,他不懂世故的做作,从不主动沟通,但是对别人的提问总是坦坦荡荡地回答。
然而,正是因为孔乙己固执的性格,他的命运被定格在茶馆里,无法逃脱。
孔乙己的幸福生活只持续了短暂的一天,他被陷害进了监狱,再也无法回到那个属于他的茶馆,甚至无法再有自己的个人自由。
因为他固执地坚守着自己的原则,不向别人低头,甚至不愿向警察妥协,才导致了最终的悲剧结局。
孔乙己的人物形象给人的感觉是可悲的,但是孔乙己的坦然面对不幸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洞察力也给人以启示。
他并没有抱怨和怨恨,只是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当他被关到监狱里的时候还有幸能看见阳光,他说:“我终于可以看见太阳了”。
这句话虽然简单却显示出他对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由的渴望。
孔乙己的形象可谓是“阿Q之前对面滚过的一个和尚”,他代表着那些社会底层的无名之辈,他们经历着社会的边缘和压迫,处于弱势地位。
虽然他们的生活艰辛,被人忽略和小觑,但他们有自己的尊严和坚持,他们愿意活出自己的人生,表达自己的价值。
鲁迅的朝花夕拾中的人物
鲁迅的朝花夕拾中的人物一、背景介绍《朝花夕拾》是中国现代作家鲁迅的一部散文集,收录了他的散文作品,以及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深刻观察和思考。
这部作品以鲁迅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笔触,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人性的扭曲。
其中,描绘了许多饱含深情、令人难以忘怀的人物形象。
本文将对《朝花夕拾》中一些重要人物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他们在作品中所代表的意义与价值。
二、主要人物及其形象1. 父亲在《朝花夕拾》中,鲁迅笔下最为亮眼和令人感动的角色之一就是他自己勤劳而忧国忧民、为家庭默默付出奉献一生的父亲。
父亲是一个勤劳朴实、乐于助人而又坚定理想信念的普通中国农民。
他具有坚定正直、乐于奉献和自我牺牲精神,在家庭生活中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
他的形象展现了中国农民的朴实和坚韧,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的普通劳动者的生存状况和困境。
2. 校长《朝花夕拾》中,鲁迅以幽默而讽刺的笔调描绘了当时中国教育界普遍存在的封建陋习和教育制度的。
校长是这一形象中最典型也最令人深思的一个人物。
他是一个道貌岸然、虚伪而自私自利、以权谋私、对学生不负责任且严重违反教育职责的人物。
通过对校长这一形象描绘,鲁迅批判了当时教育界存在着以权谋私、不负责任等严重问题。
3. 阿Q《朝花夕拾》中最为著名和深入人心的人物之一就是阿Q。
阿Q是一个典型而又极端夸张地描绘了中国农民阶级在封建社会中所受到压迫和自卑感所导致心理扭曲与逃避现实问题。
他具有自卑、自负、自欺欺人、无知无畏的特点。
阿Q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中国农民阶级的普遍心理状态,也反映了中国社会封建制度对人性的扭曲和摧残。
4. 五四青年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对五四青年进行了深入描写。
五四青年是一群积极向上、追求民主和科学的年轻人。
他们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对社会现象保持敏锐观察力,并积极参与社会变革。
他们是当时中国社会中新一代知识分子中最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群体之一。
三、人物形象所代表意义与价值1. 父亲形象所代表意义与价值父亲这一形象体现了中国农民阶级普遍具有坚韧不拔、勤劳朴实以及对家庭和社会负责任等优秀品质。
浅谈鲁迅笔下人物形象折射的时代背景及精神
浅谈鲁迅笔下人物形象折射的时代背景及精神1. 引言1.1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之一,其作品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化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之一,其作品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化。
他以犀利的文字描绘了那个混沌的时代,深刻反映了人们在艰难生存和不公正待遇下的绝望和无奈。
鲁迅笔下的作品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痛心疾首,对人性的质疑与探讨。
通过他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不公,以及人们在这种环境下所经历的种种磨难与煎熬。
鲁迅以其睿智深刻的观察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将社会底层人民的遭遇和心灵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引起了读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的思考。
他的作品不仅是文学的杰作,更是对时代的呼喊和对人性的探索,为中国文学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鲁迅的力量在于他的作品中所蕴含的社会批判和人道主义情怀,深深触动了每一个关注社会公正和人类尊严的读者的心灵。
1.2 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精神内涵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精神内涵。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他们或是受害者,或是斗士,或是腐化者,或是觉醒者。
这些人物形象不仅在外貌和行为上具有鲜明的特征,更重要的是,它们背后承载着当时社会的现实困境和精神困惑。
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往往是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他们面临着种种压迫和剥削,生活在贫困与黑暗之中。
这些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分化和社会不公,展现了人们在困境中的挣扎与求生欲望。
这些人物形象也折射出了社会道德的沦丧和人性的扭曲,揭示了腐败和虚伪的社会风气。
通过鲁迅的笔触,这些人物形象不仅仅是一个个具体的角色,更是他对传统道德和文化的质疑和反思。
他通过这些形象,表达了自己对于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于道德沦丧的警示,引发了读者对于人性本质与社会伦理的深刻思考。
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更承载着作者对当时时代背景的深刻剖析和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呼唤。
朝花夕拾人物形象赏析
朝花夕拾人物形象赏析
"朝花夕拾"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鲁迅的一部散文集,收录了他的28篇散文。
这部作品主要描绘了作者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生活,通过对各种人物的细致刻画,展现了作者深厚的人文关怀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
1. 阿Q:阿Q是鲁迅笔下的一位典型人物,他在"阿Q 正传"中首次出现。
阿Q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有着盲目的乐观主义精神,总是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
他的形象揭示了中国社会的一些弊端和人性的弱点。
2. 孔乙己:孔乙己是一位穷困潦倒的书生,他在"孔乙己"这篇散文中出现。
孔乙己的形象代表了那些固守传统,不愿接受新事物的人。
他的悲剧性命运反映了社会的冷漠和无情。
3. 父亲:鲁迅在"父亲的病"中描绘了自己的父亲。
这位父亲形象严肃,但内心充满慈爱,他对儿子的关爱和期望深深地影响了鲁迅的人生观。
4. 母亲:鲁迅的母亲是一位典型的中国传统女性,她在"母亲的教诲"中出现。
她的形象代表了传统女性的忍辱负重和无私付出。
5. 长妈妈:长妈妈是鲁迅的乳母,她在"长妈妈和她的狗"中出现。
长妈妈形象慈爱而坚韧,她对鲁迅的照顾和教
育给鲁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上就是"朝花夕拾"中一些主要人物的赏析,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性格特征和社会象征意义,通过他们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鲁迅的思想和情感。
鲁迅笔下人物形象
鲁迅笔下人物形象
1.阿Q。
阿Q是鲁迅创作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的主人公。
阿Q是贫苦农民,受尽剥削压迫。
他原以为革命就是造反,痛恨它,但当看到统治者在革命面前惊慌失措时,便要求参加革命,最终阿Q被杀。
阿Q有一个奇特的精神胜利法,那就是“在假想中克敌制胜”,比如作品写了他赢了许多钱,被人串通起来抢走了,而且自己还遭到毒打。
阿Q是一个穷人,他需要这些钱,怎么办?说钱被儿子拿去了不行,骂自己是虫豸不行,把自己当作老子也不行。
阿Q毕竟是精神胜利法的常胜将军,“他擎起右手,用力地在自己的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刺剌的有些疼;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
不久也就仿佛觉得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阿Q自己打了自己之后,脸上虽然还有些热辣辣的疼痛,但是因为打的是别人,于是便心满意足地睡了。
2.祥林嫂。
祥林嫂是鲁迅短篇小说《祝福》中虚构的人物。
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
辛亥革命前,早寡的祥林嫂听说婆婆要把她卖掉,连夜跑到鲁镇,来到鲁四老爷家帮佣,因不惜力气得到太太欢心。
不料又被婆婆把她抢走与贺老六成了亲。
贺老六忠厚善良,为凑钱还债累病而死,儿子也被狼吃掉,于是祥林嫂又回到鲁四老爷家。
她怕死后阎王分尸,把一年工钱拿去捐了土地庙门槛。
当她在祝福晚上兴冲冲端出供品时,
鲁家的不平待遇又给予她重创,于是从此精神萎靡,做事心不在焉,被赶出去当了乞丐。
在一个祝福之夜,她死在了漫天风雪中。
鲁迅人物赏析
鲁迅人物赏析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以尖锐的批判、深沉的哲理和独特的文学风格著称。
他的人物形象也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价值。
首先,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不仅有被封建礼教束缚的女性,如祥林嫂、阿长等,也有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如孔乙己、华老栓等。
这些人物形象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展示了鲁迅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和关注。
其次,鲁迅通过他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和问题。
例如,在《药》中,华老栓为了治好儿子的病,不惜用钱买下人血馒头。
这个故事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和人们对封建迷信的盲从。
又如,在《祝福》中,祥林嫂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无法追求自己的幸福。
这个形象反映了封建礼教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
此外,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也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
例如,《狂人日记》中的“狂人”象征着鲁迅对当时社会的深刻批判和不满。
又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则象征着那些虽然生活底层,但仍然保持着尊严和追求的人。
最后,鲁迅的人物形象也传递了他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
例如,《药》中的夏瑜虽然牺牲了,但他的理想和精神却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又如,《祝福》中的阿长虽然生活贫困,但她对未来的希望和对生活的热爱却感染着读者。
总之,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是他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也传递了鲁迅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
过客鲁迅人物解析
过客鲁迅人物解析1、人物分析:(1)过客这是一个勇往直前的顽强的战斗者的形象,衣履破碎,困顿倔强,他知道他的后面是黑暗和苦难的深渊,因而倒退是没有出路的。
同时,他也知道他的前面既不是小女孩所说的到处是盛开的鲜花,也不是老翁所讲的都是坟,他始终相信前面总是有路可走的,只不过不是铺满鲜花的坦途,而是需要自己从没路的荆棘丛生的地方踏出一条路来。
于是,他忍受着疲劳饥渴,带着满身创伤,不要任何布施和安慰,不分昼夜,不怕艰难险阻,奋不顾身地“向野地里跄踉地闯进去”,决不走回头路。
(2)老翁这是一个悲观厌世者的形象,他曾与黑暗势力作过斗争,然而被帝国主义、北洋军阀及其走狗的野蛮统治所屈服,完全丧失了斗争意志,过着消极退隐的生活。
(3)小女孩这是正在成长的新生力量,象征着向往光明的第三代人,天真活泼,拥有一颗好奇的心。
鲁迅的《过客》中的过客少女老翁三个人物的形象内涵从某种程度上可说是鲁迅内心三个自我的象征。
而鲁迅小说中那些主体感情色彩极浓的人物形象的精神内涵无疑和鲁迅的精神内涵一脐相连,他们身上大致体现了鲁迅的思想发展变迁历程,折射了鲁迅在不同时期的精神气质、性格特征,甚至人生经历。
这里将鲁迅笔下主体性极强的人物分为过客型、过客——老翁型、少女——过客——老翁型三类。
紧扣过客的精神内涵,重点论述前两类人物类型,阐释他们的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要走的生存方式和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
2、《过客》简介:《过客》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篇诗剧。
此文通过“过客”形象的塑造,真实地反映了作者鲁迅在上下求索中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
过客和老翁是两个对立的艺术形象,通过他们的对话,批判了老翁代表的那种在探索中半途退缩,颓唐消沉的庸人思想,概括了辛亥革命以来革命探索者的不同道路和命运。
3、赏析:在写作和发表《过客》之后一个月左右,作者鲁迅在写给朋友的信中,有过一段非常明确的自述,其中说到《过客》的主题:《过客》的意思不过如来信所说那样,即是虽然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要走,就是反抗绝望,因为作者鲁迅以为绝望而反抗者难,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
《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形象
《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形象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散文集,其中包含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
以下是一些主要人物的形象描述:
1. 阿长: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她的形象在鲁迅的笔下显得朴实、善良、勤劳。
她对鲁迅的照顾无微不至,但同时也有些封建迷信的思想。
阿长的形象代表了旧社会普通劳动妇女的形象。
2. 父亲:鲁迅的父亲是一个严肃、严厉的人,他对鲁迅的教育充满了严格的要求。
他希望鲁迅能够成为一个有学问、有才能的人,但他的教育方式却让鲁迅感到压抑。
父亲的形象代表了旧社会严厉的教育观念。
3. 母亲:鲁迅的母亲是一个温柔、善良的人,她对鲁迅的关爱充满了母爱。
她虽然不能理解鲁迅的思想,但她始终支持鲁迅,希望他能够追求自己的理想。
母亲的形象代表了旧社会普通妇女的形象。
4. 老师:鲁迅的老师是一个严谨、认真的人,他对鲁迅的教育充满了期望。
他希望鲁迅能够成为一个有学问、有才能的人,但他的教育方式却让鲁迅感到压抑。
老师的形象代表了旧社会严格的教育观念。
5. 同学:鲁迅的同学中有一些人对他的思想产生了共鸣,他们一起探讨问题,共同进步。
但也有一些人对鲁迅的思想不理解,甚至对他产生了误解。
同学
们的形象代表了旧社会不同阶层、不同思想的人们。
6. 朋友:鲁迅的朋友中有一些人对他的思想产生了共鸣,他们一起探讨问题,共同进步。
但也有一些人对鲁迅的思想不理解,甚至对他产生了误解。
朋友们的形象代表了旧社会不同阶层、不同思想的人们。
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特点概括
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特点概括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矛盾性:鲁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常常会赋予他们充满矛盾的性格特点。
例如阿Q,他既质朴愚味又圆滑无赖,既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既蛮横霸道又懦弱卑怯,同时又具有敏感禁忌和麻木健忘的特点。
2. 社会底层:鲁迅笔下的人物大多来自社会底层,如阿Q、祥林嫂等。
这些人物形象代表着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和命运,反映了鲁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批判。
3. 精神世界:鲁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不仅关注他们的物质生活,更注重刻画他们的精神世界。
这些人物在面对困境时,往往表现出坚韧不拔、顽强抗争的精神风貌,体现了鲁迅对人性、对民族精神的深刻思考。
4. 讽刺与批判:鲁迅在描写人物时,常常采用讽刺与批判的手法,揭示人物身上的弱点、矛盾和丑恶一面。
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和夸张变形的手法,让读者对人物形象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5. 地域特色: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如《故乡》中的闰土、《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等。
这些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中国不同地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点,为读者呈现出一幅幅真实而生动的社会画卷。
总之,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特点丰富多样,充满矛盾与冲突,同时也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
这些人物形象不仅是鲁迅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现代文学
的经典之作。
鲁迅笔下的人物特点,事例
鲁迅笔下的人物特点,事例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者之一,他的作品具有深厚的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他的作品中,他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展现了丰富的个性特点和生动的形象。
首先,可以看到鲁迅笔下的人物普遍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他通过对人物性格、言行举止、思想意识等方面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令人难以忘怀。
比如,在《狂人日记》中,作者通过对主人公的描绘,展现了他一系列狂躁的言行举止,凸显了他反叛传统的思想和疯狂的行为。
这种独特的人物形象使得作品更加生动真实。
其次,鲁迅通过对人物的事例描写,进一步丰富了他们的个性特点。
在他的作品中,人物往往通过自身的行动和思想表现出独特的个性特征。
比如,在《阿Q正传》中,阿Q通常会以自嘲和自欺的方式来应对现实的困境,这体现了他的懦弱和虚伪的一面。
而在《孔乙己》中,作者则通过对孔乙己的描写,展现了他坚持自我和对命运的不屈服,这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此外,在鲁迅笔下的人物中,还常常能够看到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通过对人物的描写,他表达了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批判和反思。
比如,在《药》中,作者通过对小说主人公的塑造,揭示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功利主义和道德沦丧的现象。
这种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使得他的作品更加具有思想深度和社会意义。
总结来说,鲁迅笔下的人物具有丰富的个性特点,通过对人物性格、言行举止和思想意识的描写,他展现了不同个性的人物形象。
他通过对人物的事例描写,进一步突显了他们的个性特点。
同时,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使得他的作品更加具有思想深度和社会意义。
通过鲁迅的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那个时期的社会现象和人性弱点,也能更好地反思和思考当代社会中存在的问题。
朝花夕拾里的人物形象简介
朝花夕拾里的人物形象简介
《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形象简介如下:
1、长妈妈:是鲁迅的童年回忆中有着很大篇幅和影响力的人,鲁迅曾多次提到她,作为一个下层劳动者,她能干好很多人不愿干的活,善良真诚并关爱小孩,但除去这些美好的品质以外,她也是一个悲观消极的人物形象。
2、藤野先生:是鲁迅笔下的一位医学教授,对待他人都是平等的态度,不会因身份年龄而差别对待,在学术方面也有很大的造诣,为人很和蔼可亲。
3、范爱农:是一位正直倔强有着自己想法的一位知识分子。
4、父亲:鲁迅对父亲的感情是非常深沉的,父亲对他是严厉的,同时也是慈爱的,而鲁迅也为在父亲临死前叫醒他的行为非常后悔愧疚。
5、衍太太:是一位非常自私自利、内心非常坏的人,她经常教唆鲁迅去干一些不好的事,是鲁迅非常讨厌的一个人。
6、寿镜吾:是鲁迅的老师,为人公正博学,要求严格却不古板,鲁迅十分尊重他。
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形象分析《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重要散文集,书中涵盖了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形象或可憎,或可爱,或可怜,或可敬,它们在文字间形成了一幅幅鲜活的画面。
本文将对《朝花夕拾》中的几位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一、母亲形象在《朝花夕拾》中,母亲形象是最为鲜明和感人的。
鲁迅先生通过对母亲形象的描绘,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普通妇女在艰难岁月中的坚韧与伟大。
在《母亲》一文中,鲁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描写了自己的母亲。
她是一位默默无闻、清贫而坚忍的母亲,她身上的点点哀愁成了我们心头难以磨灭的印记。
母亲为了供他读书而省吃俭用,尽己之力帮助他度过了艰苦与困顿。
母亲的形象使我们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和无私,承载着对母亲的深深怀念。
二、许泰钧形象许泰钧是《朝花夕拾》中一个重要的人物形象。
他是一位知识分子,曾是我国革命的旗手之一,但后来因为一系列原因,逐渐迷失了自我。
他的形象是一个对社会现实充满了怀疑和不满的代表,也是一个深思熟虑、内心矛盾的人物。
许泰钧的形象向我们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残酷冷漠。
他的遭遇引发了对国家现状的反思,让我们意识到不能被现实所迷惑,要保持自己的良知和人性。
三、小李形象小李是《朝花夕拾》中的一个青年形象,他是作者在梦中遇到的一个人物。
小李是一个年轻而聪明的人,他对社会问题有着敏锐的洞察力。
然而,小李的形象也透露出他对人世间的迷茫和彷徨。
他对现实社会感到失望和无助,认为人类的命运是被命运所支配的。
小李的形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要正视社会现实,努力寻求改变和解决问题的出路。
四、阿Q形象在《阿Q正传》中,鲁迅刻画了一个最为典型的形象——阿Q。
阿Q是一个具有极强个性特点的人物,他是懦弱与勇敢的结合体。
阿Q 的形象象征着一种愚昧而自欺欺人的心态,具有极大的讽刺意味。
他经常自嘲自讽,试图通过扭曲事实来安慰自己的自尊心。
阿Q的形象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矛盾复杂的人性,提醒我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弱点,勇敢面对生活的困境。
鲁迅人物笔下经典形象分析
鲁迅⼈物笔下经典形象分析鲁迅笔下的⼈物形象是平凡⼈的平凡的⽣活,没有离奇的故事,没有引⼈⼊胜的情节,却充满了⽆穷的艺术魅⼒。
这种魅⼒是从他对⼈、对⽣活的细致⼊微的描写和对⼈的内在微妙⼼理的⼊⽊三分的刻画带来的。
鲁迅笔下的⼈物让⼈有⼀种“发现的喜悦”,我们能在普通的画⾯和普通的⼈物⾝上,注意到平时注意不到的特征,觉察到平时觉察不到的⼈物的⼼理活动,使⼈物具有了愈久愈醇的特征。
鲁迅先⽣以其冷峻的沉思揭⽰了不同的⼈物形象所反映的社会疮疤并予以疗救,最经推动了我们这个五千年⽂明古国的社会历史进程,加速了中国新民主主义⾰命的胜利!鲁迅⼈物笔下经典形象分析 [篇2]鲁迅是中国民主主义⾰命中⽂化战线上的主将,现代⽂学史上⼀⾯光辉灿烂的旗帜。
他在作品中塑造了⼀个个深刻的⼈物形象,包括为了⾰命英勇牺牲却不被⽆知的⼈们所理解的反抗者们,把握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封建主义的代表的`权贵,体现当时中国社会国民性的知识分⼦和农民等阶层的⼈物形象等等。
鲁迅通过不同的⼈物形象,全景式的反映了当时旧中国的普遍社会氛围,从⼀个国民审视者的视⾓⼊⼿,表现了对于中国社会的深刻认识与深切思考。
鲁迅笔下的权贵者鲁迅笔下的权贵者形象有⼒地说明了这些权贵者违反历史潮流,最终都被历史的车轮辗作了尘⼟这⼀社会历史必然。
《狂⼈⽇记》中的赵贵翁,《孤独者》中的杜师长,《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祝福》中的鲁四⽼爷,《药》中的康⼤叔,《孔⼄已》中的丁举⼈⼀个个活⽣⽣的权贵者形象将先⽣的反封建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鲁迅笔下的反抗者们不管是《药》中的夏瑜还是《长明灯》中⽆名的主⾓,他们的命运都是相同的。
失败后,这些反抗者们的⼀切崇⾼理想和真实奋⽃,全都成了他们所希望唤醒的民众眼中的表演,变得毫⽆意义。
这是鲁迅充满苦涩的⼀⼤发现。
值得注意的是,鲁迅本⼈也是这么⼀名试图启蒙民众的⼈,他的⼩说中提出的质疑最终是指向鲁迅⾃⼰的。
因此,在这类⼩说中,被描写对象和作者间的距离⼤⼤缩短,作品中渗透着较多鲁迅本⾝的⽣命体验。
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专题总结
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专题总结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他笔下塑造了许多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诸多问题和人性的种种表达。
在鲁迅笔下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人物,他们中的一些人物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本文中,我将就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进行专题总结。
第一个人物是孔乙己。
在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己》中,孔乙己是一个可怜的角色。
他是一个穷困潦倒的酒保,经常被人嘲笑和欺负。
尽管他生活在一个歧视和不公正的社会里,但他内心深处仍然保持着一份乐观和善良。
通过描写孔乙己的形象,鲁迅让我们看到了社会阶层的不公和人性的脆弱。
孔乙己的形象引起了读者的同情和思考,令人深思。
第二个人物是阿Q。
鲁迅以阿Q为主角的小说《阿Q正传》,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封建传统和劣根性。
阿Q是一个自命不凡的自大狂,他通过幻想和自我安慰来掩盖自己的失败和挫折。
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阿Q的虚伪和软弱逐渐被揭露出来。
他是一个典型的庸俗小人,深受社会环境和封建观念的腐蚀。
通过刻画阿Q的形象,鲁迅暗示了在封建社会中,普通人的迷茫和无力改变现实的困境。
第三个人物是白娘子。
在鲁迅的小说《药》中,白娘子是一个典型的女神和化身。
她具有超凡的能力和永恒的美丽,但她也有自己的矛盾和弱点。
在故事中,白娘子被迫与人类交往,逐渐认识到人性的复杂和无常。
通过描写白娘子的形象,鲁迅探讨了人与神性、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追求真理和理想的力量。
以上是我根据任务名称对鲁迅笔下的人物进行的专题总结。
鲁迅通过这些人物形象,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个人的挣扎,以及人性的复杂和追求真理的力量。
这些形象不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在今天依然具有深远的启示和价值。
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
1、闰土:少年闰土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朴实、健康、活泼、机灵、勇敢的农村少年的形象,作者在文中闰土给"我"讲的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跳鱼儿等几件事来表现闰土的特点,表现了闰土丰富的知识,和宽阔的眼界。
中年闰土却成了一个神情麻木、寡言少语的人。
2、祥林嫂:辛亥革命前,早寡的祥林嫂听说婆婆要把她卖掉,连夜跑到鲁四老爷家帮佣。
不料又被婆婆把她抢走与贺老六成了亲。
贺老六为凑钱还债累病而死,儿子也被狼吃掉,于是祥林嫂又回到鲁四老爷家。
当她在祝福晚上兴冲冲端出供品时,鲁家的不平待遇又给予她重创,于是从此精神萎靡,做事心不在焉,被赶出去当了乞丐。
在一个祝福之夜,她死在了漫天风雪中。
3、阿Q:阿Q是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戕害的农民形象。
他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受尽压迫和屈辱,但他不能正视自己被压迫的悲惨地位,反而自我安慰,即使是在受污辱甚至要被杀头的情况下,他也以为自己是精神上的"胜利者"。
后来人们就常把阿Q作为这种用假想的胜利来自我安慰的"精神胜利法"的代称。
4、孔乙己: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
篇幅不长,但是深刻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
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分析知识分子和农民作为鲁迅作品中的两类主要的人物形象,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国民性,鲁迅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主要表现了他"哀其不兴"的态度,他的农民题材小说更多地表现了他"怒其不争"的思想,更集中地表现出鲁迅作为一个启蒙主义思想家的特点。
鲁迅正是通过这两列人物形象,全景式的反映了当时旧中国的普遍社会氛围,从一个国民审视者的视角入手,表现了鲁迅对于中国社会的深刻认识与深切思考。
一、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鲁迅收入《呐喊》和《彷徨》两部集子中的25篇现实题材的小说,主要有知识分子和农民两大题材。
其中,知识分子题材占14篇,真实地描写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清末、辛亥革命和"五四"以后三个重要时期的精神和生存状况,是鲁迅小说的一个重要内容。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其精神特征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等。
他们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心想求得功名,充满旧式文人的酸腐气味,作者对他们既有批判,也有同情;第二类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如《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等。
他们的灵魂已经完全腐朽,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满肚子男盗女娼,或是封建道德的卫道士、假道学,或是不学无术的文人垃圾、文人败类。
作者对他们只有批判,没有同情;第三类是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如《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以及《药》中的夏瑜、《长明灯》中的疯子、《一件小事》中的"我"和《幸福的家庭》中的"文学青年"等。
他们具有现代的意识、进步的思想和改革的要求,也曾有过为自己理想而奋斗的辉煌历史,但他们的反抗几乎都以失败而告终。
这类形象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也是鲁迅最为看重的现代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希望大家通过他们失败的故事,看到他们的悲剧既是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也是他们自己缺乏"韧性"精神和斗争策略的结果。
鲁迅创作《伤逝》的目的,不同于当时流行的同类题材小说,不是为了表现青年人为争取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而对封建婚姻观的反抗,也不是为了歌颂当时风行一时的"个性解放思想",而是为了指出"个性解放思想"的局限,探讨受"个性解放思想"影响的一代"五四"反叛青年在冲出家庭的牢笼后如何才能走上"新的生路"。
鲁迅在写作这篇小说的两年前,即1923年12月,曾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作过一次题为《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
《娜拉》是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的一部社会问题剧,曾被译作《傀儡家庭》在中国公演,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
当时人们关注的重点是如何走出家庭,而鲁迅则在演讲中告诫大家:"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
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
……然而娜拉既然醒了,是很不容易回到梦境的,因此只得走;可是走了以后,有时却也免不掉堕落或回来。
否则,就得问:她除了觉醒的心以外,还带了什么去?倘只有一条像诸君一样的紫红的绒绳的围巾,那可是无论宽到二尺或三尺,也完全是不中用的。
她还须更富有,提包里有准备,直白地说,就是要有钱。
"两年之后,鲁迅旧话重提,是因为他认为"娜拉走后怎样"的问题仍然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因此,他在《伤逝》中不厌其烦地12次用了"新的生路"一词。
《狂人日记》中作品通过主人公狂人的眼睛,观察了他身边的人:"他们--也有给知县打过枷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给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然而,他们不但没有起来反抗吃人的人,反倒也要跟着吃人。
狂人为此而困惑,作者为此而愤怒:"是历来如此惯了,不为以非呢?还是丧了良心,明知故犯呢?"在狂人或作者看来,这些人如果不改,最后终会被吃掉的,而未来的希望只能寄托在那些"或者还有"的"没有吃过人的孩子"身上,因此,他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作品不仅表现了彻底批判封建礼教的勇气,还表现了作者"忧愤深广"的人道主义情怀,表现了他以文艺创作来改造社会和人生的总体精神。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狂人日记》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文学的范畴。
狂人的形象具有"狂"与"不狂"的两重性。
狂人的"狂",一方面在于他所具有的精神病人的特征,一方面也在于他对传统和世俗的反抗;而狂人的"不狂",则在于他"超前"的思想认识,说出了当时人们不敢说或根本还没有想到的话。
如同历史上凡是反抗传统、反抗社会现存秩序的人都无一例外地被视为"疯子"一样,狂人的思维和语言常常是离经叛道的,但他的观察和结论却是丰富和深刻的。
因此,狂人实际上是一个敢于向传统挑战的已经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一个敢于向现实的世俗社会挑战的清醒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者的象征形象。
然而,鲁迅对于狂人的命运和前途却并不乐观,因此,在作品的"文言小序"中预感到了他的结局:"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
"二、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如果说鲁迅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主要表现了他"哀其不幸"的态度,那么,他的农民题材小说则更多地表现了他"怒其不争"的思想,更集中地表现出鲁迅作为一个启蒙主义思想家的特点。
鲁迅农民题材的小说不仅成功地塑造出了一批落后农民的艺术形象,而且还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黑暗的现实,深刻地揭示出了这些农民愚昧、麻木的精神上的创伤。
鲁迅曾在《灯下漫笔》一文中指出:"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
"因此,他将中国人的生存状况直接归纳为两个时代:"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故乡》中的闰土、《祝福》中的祥林嫂等,都属于这两个时代。
然而,也有不甘于这两个时代的人,如《阿Q正传》中的阿Q、《离婚》中的爱姑等,他们虽然也与曾经反抗过的狂人、吕纬甫、魏连殳以及涓生子君们一样,都以失败而告终,但鲁迅仍然将"创造这中国历史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作为包括自己在内的"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具体地说,中国农民具有这种精神病态的原因还有三个:第一,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
中国农民从一次次造反的失败中,错误地得出了造反没有出路的结论,而不造反又无法忍受现实和痛苦生活,只好寻求精神上的安慰,或求佛拜神,或寄希望于来世;第二,由于自然经济的闭塞环境。
中国农民长期生活在小国寡民、自给自足的环境中,稍有满足便夜郎自大,盲目排外;第三,由于封建家长制的家庭生活。
中国农民虽然其社会地位低贱,但在家庭中却具有至高无上的尊严,而且越是在外面受辱受压,就越是在家庭中称王称霸。
"精神胜利法"作为弱势群体的一种精神特征,不仅揭示出了中国国民性的病根,而且也揭示出了人类普遍的共同特征,因此,阿Q形象是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艺术典型。
他的"精神胜利法"作为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特征,通常是那些需要胜利而又无法取得胜利的人,用以维持精神平衡的一种"骗术",常常表现在正走向没落的统治阶级的精神状态中。
阿Q作为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民,怎么也会产生这种现象呢?从人类思想的普遍意义上来看,这正是被统治者接受统治阶级思想影响的结果。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受着统治阶级支配的。
"由于当时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封建阶级在现实中总是以这种精神上的胜利来掩盖对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失败,因此,当时的中国国民便普遍如此。
知识分子和农民作为鲁迅作品中的两类主要的人物形象,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国民性,鲁迅正是通过这两列人物形象,全景式的反映了当时旧中国的普遍社会氛围,从一个国民审视者的视角入手,表现了鲁迅对于中国社会的深刻认识与深切思考。
鲁迅小说的肖像描写艺术赏析肖像描写也叫外貌描写,是对人物的外部特征:容貌、姿态、举止、风度、神情、衣饰等进行具体而生动的描摹和刻画。
这是把人物写活的重要艺术手段之一。
而作为一代文学宗师的鲁迅先生,显然深谙肖像描写的奥秘,因而,揣摩先生笔下的肖像描写艺术,是我们学习写作、提高自己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刻画人物外部形态,揭示人物性格特征。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捋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穿的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不用介绍,大家也知道,这是《孔乙己》中鲁迅先生对孔乙己的描写。
站着喝酒的都是短衣帮,穿长衫的都是踱进屋内坐着喝,孔乙己却是介乎两者之间。
“唯一”二字,看似普通,然而正是这两个字道出了孔乙己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
这是总写一笔。
人物的身份、地位已蕴含其中了。
接下去是肖像描写,身材高大,本可自食其力,但脸色的青白,正是不得温饱的写照。
那“伤痕”又引起读者对人物的多方猜测,后文已回应了他的偷窃和被打伤。
花白胡子,暗示了年龄,“乱蓬蓬”和“又脏又破”点明了他的懒惰、贫困、潦倒。
这一精彩的肖像描写,不仅形象地刻画了孔乙己的外部形态,而且也入木三分地揭示了孔乙己迂腐的性格特征。
从而成为读者理解孔乙己这一形象的一把钥匙。
二、刻画人物外貌,展现人物精神风貌。
人物肖像,是人物形象内心世界的外部表现,好的肖像描写应该是形神合一的,而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形象很好地展现了人物的精神风貌。
“阿Q‘先前阔’,见识高,而且真能做,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了,但可惜他体质上还有一些缺点。
最恼人的是他头皮上,颇有几处不知起于何时的癞疮疤。
”(《阿Q正传》)阿Q每每发怒时,这癞疮疤便涨得通红,未庄人拿他取笑,他却说:“你还不配……”“仿佛在他头上的是一种高尚的光荣的癞头疮,并非平常的癞头疮了。
”作者写他头上的疮,是在揭出他内心的疮,精神上的疮,“你还不配”四个字,不正是他“精神胜利法”的表露!另外《故乡》中对杨二嫂、闰土,《祝福》中对祥林嫂的描写,也是如此,作者在描写人物肖像的同时,又通过肖像展现了人物的精神状态、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