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碱行业安全十个典型案例

合集下载

事故案例汇编

事故案例汇编

三、骏化发展公司承包商“9.8”事故。2013年9月8日6时10分左右,郑州宏鑫保温耐
火材料有限公司在骏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6万吨三聚氰胺建设项目熔盐炉燃烧室进行筑炉作 业时,燃烧室炉墙发生局部坍塌,造成郑州宏鑫公司4名作业人员死亡。
四、蓝星公司星火有机硅“9.30”事故。一位仪表工在经过两个储罐
之间天桥时,钢板断裂坠落地面,经抢救无效死亡。 五、湘维公司“10.5” 建材车间铁粉库铁粉坍塌事故。10月5日,湘维 公司建材车间,在处理铁粉库架桥堵塞过程中,因铁粉层松动导致铁 粉坍塌,造成两人死亡。 五起事故全部体现出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安全制度执行不严格、 应急管理、安全培训教育和承包商管理不到位,反映出安全标准化建 设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等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重形式轻管理”的问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题。
5
河北盛华化工有限公司1.3氯碱厂乙炔气闪爆事故通报
天柱公司“1.07”事故报告 天华院苏州研究所“1· 10”死亡事故快报
蓝星公司所属山纳集团“6.17”事故 黎明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8· 13”事故调查处理报告 骏化发展有限公司“9.8”事故
蓝星公司星火有机硅“9.30”事故
湖南湘维有限公司建材车间“10· 5”铁粉库铁粉坍塌事故
安全大检查活动期间安全事故频发 在安全大检查期间,发生五起安全事故,死亡5人;一起承包商安全事故,死亡4人。 一、蓝星公司所属山纳集团“6.17”事故。2013年6月16日23点10分,橡胶车间当班运 行副主任马东在橡胶车间废胶库配电室内发生触电死亡事故。 二、黎明院“8.13”事故。2013年8月13日下午15:39分左右,黎明院分析测试中心在 搬运大型分析测试仪器(疲劳机)过程中,仪器倾倒将一名搬运人员压在下面,经抢救无效 死亡。

碱伤害事故案例

碱伤害事故案例

碱灼伤事故案例一[案情介绍] 1981年10月18日,“”轮驶进某港,在所载的货物中有一批烧碱。

包装方式为钢制圆桶型密封容器,外用塑料薄膜,木制托盘简易成组包装。

卸货时港区采用的钢丝绳吊具没有支架,起吊时钢丝绳收紧后使包装件受勒,导致塑料薄膜破损,并且因包装件受力后钢桶受挤压,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

进入仓库使用叉车归桩、堆码时,包装破损的货物没有及时妥善处理。

桶储存的片状及珠状的烧碱直接暴露在空气中。

在该批货物卸货及储存的十余天,先后造成了40余人的皮肤、眼睛灼伤。

经采取紧急措施及时处理破损的烧碱桶后,事故才得以有效控制。

[事故原因分析] 烧碱,正式名称为氢氧化钠,属第八类•腐蚀品,联合国编号1823。

在“三酸两碱”中,氢氧化钠排行第四,为强碱性腐蚀品。

氢氧化钠的工业用途相当广泛,用于制造各种钠盐、制皂、造纸、纺织、粘胶纤维、橡胶制品的再生、金属清洗、电解提炼锌、镀锡、氧化物涂料、漂白等。

投入运输的数量相当大。

氢氧化钠具有极强的吸湿性,一旦暴露在空气中即能大量吸收水份和二氧化碳。

固体状的氢氧化钠吸收水份后形成糊状物,同时放出大量的热能,能使可燃物着火。

受潮后的氢氧化钠或其浓溶液对铝、锌、锡等金属有腐蚀性,反应时放出氢气,与各种酸类反应剧烈,与铵盐类物品也能发生化学反应。

不仅如此,氢氧化钠还能与玻璃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硅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硅酸钠,从而使玻璃腐蚀。

因此,对于使用玻璃或瓷器皿为包装容器储存氢氧化钠溶液(俗称液碱)的,要特别注意,尽管这种反应相当缓慢,但仍然会因腐蚀而使包装易于破损。

氢氧化钠的浓溶液能使不溶于水的活体组织成为能溶于水的酸脂钠和醇,因而丝、毛织物的活体组织会受到强烈的腐蚀。

人体皮肤接触后就会被严重灼伤。

凡是与水能迅速反应的腐蚀品会生成烟雾状物质,对人体的眼睛、咽喉及肺部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而且有毒。

人体组织沾染上氢氧化钠的浓溶液后,就会因其强烈的吸附力而无法及时清除,这期间还会通过皮肤等组织吸收,造成全身中毒,因此化学灼伤较难痊愈。

安鹏碱矿事故案例

安鹏碱矿事故案例

安鹏碱矿事故案例
安鹏碱矿事故案例
1、案情简介
安鹏碱矿是我国西北地区著名的碱矿开采企业,因其产出的碱矿品质
优良,被誉为国内碱矿业的佼佼者。

然而,2019年5月,该企业发生
了一起重大的事故,造成16人死亡、35人受伤,不仅给企业带来了巨
大的经济损失,也让人们深深反思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不足之处。

2、事故原因
调查结果表明,安鹏碱矿事故的直接原因是该企业在开采过程中忽视
了安全因素,导致煤层突出、冒顶等不安全情况的产生。

同时,该企
业为了提高采矿效率,忽视了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导致员工缺
乏应变能力,无法有效避免事故的发生。

3、事故影响
安鹏碱矿事故一经发生,便立即引起了全国的关注。

除了造成人员伤
亡外,该事故还对企业形象和经济效益产生了极其不良的影响。

同时,这起事故也揭示了我国目前矿业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引起了社会对
于重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强烈呼吁。

4、教训和反思
安鹏碱矿事故的发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在企业生产经营
过程中必须严格掌握安全生产管理,并始终将人员安全放在首位。


业要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理念,不断加强安全管理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学习应用,优化完善安全生产机制,提高员工的安全知识和应变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避免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结论:安全生产不仅仅是一道标志或是一种宣传,更是企业责任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

企业要把安全生产作为一项长期而永恒的工作去推进,实现安全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青岛 出口 缅甸 烧碱 案例

青岛 出口 缅甸 烧碱 案例

青岛出口缅甸烧碱案例
您提到的“青岛出口缅甸烧碱案例”指的是2013年发生的一起跨境环境污染案件。

这起案件中,青岛某出口企业向缅甸出口了大量不合格的烧碱,这些烧碱中含有大量的有毒物质,在缅甸使用后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该案件引发了广泛的公众关注,并对中国出口企业的环保意识和跨境环境责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在这起案件中,虽然青岛企业最终因环境污染罪被判刑,但由于污染发生在缅甸,缅甸方面并没有对中国企业提出赔偿要求。

这也是这起
案件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即跨境环境污染案件的赔偿问题。

在这起案件中,由于污染发生在缅甸,缅甸方面并没有对中国企业提出赔偿要求。

这引起了广泛关注,许多人认为,在跨境环境污染案件中,受害方应该有权向污染方提出赔偿要求,并得到充分的赔偿。

然而,由于国家间法律制度的差异和跨境环
境污染案件的复杂性,跨境环境污染案件的赔偿问题并不是那么容易解决。

为了解决跨境环境污染案件的赔偿问题,国家间应该加强司法合作和法律救济的机制建设。

同时,国家间应该建立跨境环境污染赔偿的规则和机制,使得受害方能够得到充分的赔偿。

此外,国家间也应该建立跨境环境污染防治的合作机制,以防止类似案件的再次发生。

总的来说,青岛出口缅甸烧碱案件是一起引起广泛关注的跨境环境污染案件,它提醒我们要加强跨境环境污染防治的合作,并建立跨境环境污染赔偿的机制。

碱伤害事故案例综述

碱伤害事故案例综述

碱灼伤事故案例一[案情介绍] 1981年10月18日,“华春”轮驶进某港,在所载的货物中有一批烧碱。

包装方式为钢制圆桶型密封容器,外用塑料薄膜,木制托盘简易成组包装。

卸货时港区采用的钢丝绳吊具没有支架,起吊时钢丝绳收紧后使包装件受勒,导致塑料薄膜破损,并且因包装件受力后钢桶受挤压,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

进入仓库使用叉车归桩、堆码时,包装破损的货物没有及时妥善处理。

桶内储存的片状及珠状的烧碱直接暴露在空气中。

在该批货物卸货及储存的十余天内,先后造成了40余人的皮肤、眼睛灼伤。

经采取紧急措施及时处理破损的烧碱桶后,事故才得以有效控制。

[事故原因分析] 烧碱,正式名称为氢氧化钠,属第八类•腐蚀品,联合国编号1823。

在“三酸两碱”中,氢氧化钠排行第四,为强碱性腐蚀品。

氢氧化钠的工业用途相当广泛,用于制造各种钠盐、制皂、造纸、纺织、粘胶纤维、橡胶制品的再生、金属清洗、电解提炼锌、镀锡、氧化物涂料、漂白等。

投入运输的数量相当大。

氢氧化钠具有极强的吸湿性,一旦暴露在空气中即能大量吸收水份和二氧化碳。

固体状的氢氧化钠吸收水份后形成糊状物,同时放出大量的热能,能使可燃物着火。

受潮后的氢氧化钠或其浓溶液对铝、锌、锡等金属有腐蚀性,反应时放出氢气,与各种酸类反应剧烈,与铵盐类物品也能发生化学反应。

不仅如此,氢氧化钠还能与玻璃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硅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硅酸钠,从而使玻璃腐蚀。

因此,对于使用玻璃或陶瓷器皿为包装容器储存氢氧化钠溶液(俗称液碱)的,要特别注意,尽管这种反应相当缓慢,但仍然会因腐蚀而使包装易于破损。

氢氧化钠的浓溶液能使不溶于水的活体组织成为能溶于水的酸脂钠和醇,因而丝、毛织物的活体组织会受到强烈的腐蚀。

人体皮肤接触后就会被严重灼伤。

凡是与水能迅速反应的腐蚀品会生成烟雾状物质,对人体的眼睛、咽喉及肺部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而且有毒。

人体组织沾染上氢氧化钠的浓溶液后,就会因其强烈的吸附力而无法及时清除,这期间还会通过皮肤等组织吸收,造成全身中毒,因此化学灼伤较难痊愈。

国内同类型三聚氰胺工厂典型事故案例

国内同类型三聚氰胺工厂典型事故案例

国内同类型三聚氰胺工厂典型事故案例1.79年4月上海某厂500t/a三胺装臵熔盐炉管烧穿:熔盐炉正常运行过程中,由于熔盐泵电机跳闸,待操作工发现后,在熔盐炉未熄火、炉膛温度过高形成烧空管的情况下,重新启动熔盐泵,造成熔盐与高温炉管发生剧烈反应,迅即烧穿炉管,熔盐盘管局部报废。

正确的处理方法是当熔盐泵因故障停止运转时,应立即停炉降温,待炉膛温度降低后,再往盘管内送盐。

2.93年山东某厂6000t/a装臵,载气压缩机(离心式)启动时,因轴振动值超标自动跳车两次后,在未查明原因的情况下,擅自解除连锁保护装臵强行启动,造成机器叶轮磨损,经维修重新找动平衡后,压缩机排气量已受到影响。

造成该事故的主要原因是长官意志瞎指挥,属于严重违章操作。

3.93年山东某厂6000t/a装臵,在液尿泵法兰垫片未安装妥当的情况下即盲目启动,大量熔融尿素从法兰密封处喷出,造成人员烫伤。

4.95年四川化工总厂三胺分厂12000t/a进口装臵,因维修流化床反应器,某操作工在反应器内窒息而造成当场死亡。

主要原因防毒面具失灵,而流化床外又无人监护,抢救不及时。

5.95年8月,伊朗3000t/a出口装臵熔盐系统开工时,在用水蒸汽加热溶化熔盐,当温度到80℃时发现熔盐槽内盐水冒气泡,有大量气体逸出,赶紧浇冷水降温已无法控制,在盐槽人孔处大量黄烟产生。

因来不及泄压,盐水象喷泉一般冲出槽外达几米高,造成熔盐报废(糟内20吨熔盐剩下不到10吨,且比例无法确定),幸未伤人。

事后经分析是因为硝酸钾内含有15%的硝酸铵,硝铵受热后分解产生大量的氨气,而氨气又在硝酸盐的氧化作用下形成二氧化氮(黄烟),以至最终无法控制。

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对采购的原材物料未进行化验分析,硝酸钾质量不符要求。

6.95年9月伊朗3000t/a出口装臵,在催化剂空气活化脱水后往流化床加热管送盐时,部分熔盐在加热管内凝固,造成熔盐系统熔盐无法正常循环,其原因是熔盐糟温过低,仅250℃左右,而流化床内温度只有100℃,以至于当熔盐送入流化床后,熔盐迅速降温至熔盐熔点以下,形成固体结晶堵塞管道。

化工安全生产案例

化工安全生产案例

化工安全生产案例近年来,我国的化工企业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影响。

下面我将以某化工企业的一起安全生产案例为例,分析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某化工企业是一家生产有毒化学品的企业。

2019年7月份,该企业发生一起化工安全生产事故。

事故发生时,由于操作人员疏忽大意,未在密闭的操作室内使用防护设备,导致有毒气体泄漏。

由于现场没有进行适当的排气处理和应急措施,气体迅速蔓延,导致数名工人因中毒昏迷。

事故发生后,该企业全面停工检查,造成了巨大的生产损失,还给企业声誉带来了严重影响。

造成该起事故的主要原因是:1.操作人员安全意识不强。

操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疏忽大意,未使用防护设备。

缺乏安全培训和意识教育。

2.缺乏应急预案和管理制度。

该企业在事故发生时,未能迅速展开应急处理,导致事态扩大。

3.排放和处理设施不完善。

该企业的排气和处理设施不完善,未能及时控制事故发生的范围。

为了避免类似的事故再次发生,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1.加强操作人员的安全培训和意识教育。

定期组织操作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建立健全操作规程,强化操作人员的个人责任和安全意识。

2.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和管理制度。

制定详细的应急处理方案,明确各级责任人员的职责和应急措施。

定期进行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理的能力和效率。

3.加强排放和处理设施的建设和管理。

完善排气和处理设施,确保其正常运行。

定期检查设施的运行状况,发现问题及时修复。

4.加强安全监督和管理力度。

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加强对化工企业的安全监督。

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

通过以上改进措施,可以提高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减少事故的发生。

只有加强安全意识,加强管理措施,才能确保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化工安全生产案例

化工安全生产案例

化工安全生产案例化工安全生产是保障工业生产安全的重要举措。

通过学习化工安全生产的案例,我们可以深刻地认识到化工事故的严重危害以及如何预防和应对化工事故。

一、福尔马林泄漏引发火灾事故某化工厂是一家生产福尔马林的企业,福尔马林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有毒、易燃的液体。

由于操作人员的疏忽大意,导致福尔马林泄漏,引发火灾。

火势迅速蔓延,还造成了爆炸。

这起事故造成了多人伤亡和财产损失。

这起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操作人员没有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作业,没有及时发现并处理泄漏情况。

其次,厂区内的消防设施不完善,没有及时响应火灾报警,也没有有效地控制火势的蔓延。

最后,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是企业缺乏安全文化,安全意识淡薄,对化工产品的危险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

为了防范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企业必须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同时,需要加强对厂区的消防设施建设,配备足够数量的消防器材,并定期进行维护和检查。

此外,企业还应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化工产品的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责任心。

二、氯气泄漏事故某化工厂是一家生产氯气的企业,氯气是一种有毒、易燃的气体。

由于管道老化和维修不及时,导致氯气泄漏。

气体泄漏后,扩散迅速,引发了爆炸和火灾。

事故发生后,周边居民纷纷疏散,但仍有人员受伤。

事故的原因主要是企业对管道的维护不到位。

公司未能及时发现和修复老化的管道,导致泄漏事故的发生。

此外,也暴露出企业在应急预案方面的不足。

企业没有应急演练,也没有及时组织疏散周边居民,增加了人员伤亡的风险。

针对这起事故,企业应当加强对设备和管道的检修和维护,定期进行检测和修复老化的设备,避免事故的发生。

此外,企业还应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加强对员工的安全培训,增加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

三、储罐泄漏事故某石油化工企业是一家生产液氨的厂家,该厂的液氨被储存在大型储罐中。

由于储罐老化和操作人员的失误,导致储罐泄漏。

2024年纯碱工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三篇)

2024年纯碱工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三篇)

2024年纯碱工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性纯碱生产具有高度的连续性,在工艺过程中,许多物质往往具有易燃、易爆、易中毒和易腐蚀的特性,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起事故的发生,给员工的生命和企业的财产安全造成危害。

纯碱生产主要危险性如下1火灾堪炸①为生产配套的电力系统,如变压器、低压配电装置、电、电缆以及各种泵的电机,当存在设备、材质质量不好或安装施工质量不好,以及电缆沟被车压坏等情况时,可能引起短路或漏电,或由于电负荷过载,均能导致电器设施过度发热引发电器、电缆的绝缘材料或附着物(如油脂、有机易燃物等)着火而发生火灾②在纯碱生产过程中用到氨,氨是一种中间媒介质,在生产过程中它是循环使用的口氨在储存、输送和使用的过程中如果设备、管道存在缺陷或人为操作失误导致液氨泄露,遇明火就极可能发生爆炸着火q③防火、防爆区域(如液氨库区)内使用的电气设备、机械设备的电机、照明、开关箱,如果不使用防爆型或使用防爆级别不够的设备,在电气设备作业时,一旦产生电火花,就有爆炸火灾的危险④在设备检修时(如给碳化塔检修),如果检修的设备没与系统彻底断开、隔离.没对检修的设备进行置换、清洗,未进行易燃易爆物质测定,违章进行动火、烧焊作业,就存在发生爆炸的危险。

⑤进人塔、罐、釜作业或检修时,如果照明灯电压等级不是安全电压或没有保护罩,灯泡接口产生的电火花,存在着引起爆炸的危险。

⑤生产过程中使用到多种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锻烧炉、压缩空气储灌),当设备存在缺陷且带病运行或人为操作失误,都有可能引起爆炸事故的发生2电伤害这类危险主要发生在电源配电装置和生产设施中的各种机泵的电动机、通排风设备以及动力、照明电气线路、照明和电焊作业在安装施工过程中,由于选用了质量低下或安装质量有缺陷的电气设备、器材而导致生产过程中发生事故,或在工作过程和维修保养过程中,由于作业人员不能按照电气L作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或缺乏安全用电常识的非电气技工刘电气设备自主进行操作、维修,均有可能造成触电事故的发生。

碱伤害事故案例

碱伤害事故案例

碱灼伤事故案例一[案情介绍] 1981年10月18日,“华春”轮驶进某港,在所载的货物中有一批烧碱。

包装方式为钢制圆桶型密封容器,外用塑料薄膜,木制托盘简易成组包装。

卸货时港区采用的钢丝绳吊具没有支架,起吊时钢丝绳收紧后使包装件受勒,导致塑料薄膜破损,并且因包装件受力后钢桶受挤压,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

进入仓库使用叉车归桩、堆码时,包装破损的货物没有及时妥善处理。

桶内储存的片状及珠状的烧碱直接暴露在空气中。

在该批货物卸货及储存的十余天内,先后造成了40余人的皮肤、眼睛灼伤。

经采取紧急措施及时处理破损的烧碱桶后,事故才得以有效控制。

[事故原因分析] 烧碱,正式名称为氢氧化钠,属第八类•腐蚀品,联合国编号1823。

在“三酸两碱”中,氢氧化钠排行第四,为强碱性腐蚀品。

氢氧化钠的工业用途相当广泛,用于制造各种钠盐、制皂、造纸、纺织、粘胶纤维、橡胶制品的再生、金属清洗、电解提炼锌、镀锡、氧化物涂料、漂白等。

投入运输的数量相当大。

氢氧化钠具有极强的吸湿性,一旦暴露在空气中即能大量吸收水份和二氧化碳。

固体状的氢氧化钠吸收水份后形成糊状物,同时放出大量的热能,能使可燃物着火。

受潮后的氢氧化钠或其浓溶液对铝、锌、锡等金属有腐蚀性,反应时放出氢气,与各种酸类反应剧烈,与铵盐类物品也能发生化学反应。

不仅如此,氢氧化钠还能与玻璃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硅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硅酸钠,从而使玻璃腐蚀。

因此,对于使用玻璃或陶瓷器皿为包装容器储存氢氧化钠溶液(俗称液碱)的,要特别注意,尽管这种反应相当缓慢,但仍然会因腐蚀而使包装易于破损。

氢氧化钠的浓溶液能使不溶于水的活体组织成为能溶于水的酸脂钠和醇,因而丝、毛织物的活体组织会受到强烈的腐蚀。

人体皮肤接触后就会被严重灼伤。

凡是与水能迅速反应的腐蚀品会生成烟雾状物质,对人体的眼睛、咽喉及肺部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而且有毒。

人体组织沾染上氢氧化钠的浓溶液后,就会因其强烈的吸附力而无法及时清除,这期间还会通过皮肤等组织吸收,造成全身中毒,因此化学灼伤较难痊愈。

十大事故案例

十大事故案例

十大事故案例1 液氯包装车间案例学习一、液氯钢瓶泄漏事故 1、事故经过:2006 年 7 月 1 日,充装工杨再忠在充装过程中,液氯钢瓶达到一定的充装量后,去关闭充装阀,打开抽空阀。

再没有关闭钢瓶阀的情况下卸卡子,致使大量液氯从钢瓶泄漏(正确操作步骤:钢瓶充装到固定量后,先关闭充装阀,在关闭钢瓶上的角阀。

然后开抽空阀门,把充装铜管内的液氯抽净后,关抽空卸卡子。

)。

2、发生原因:1)操作工精力不集中,粗心大意,工作责任心差。

2)加强对新入场员工培训学习,提高职工操作技能。

3)操作工未按操作规程严格操作。

3、救援中存在的不足:1)职工遇事慌乱,不能在第一时间发现事故的真正原因。

2)新入厂职工不会或不全会使用劳保防护用品。

3)部分职工遇事慌乱,自救能力差。

4、从中吸取的教训:1)职工的责任心问题,必须班前班后会经常强调。

2)事故演练不到位、不全面。

1/ 123)职工自救能力差 5、预防措施:1)加强案例学习和事故演练。

2)严禁在充装过程中,操作工离岗现象。

3)班前班后会经常强调液氯充装的安全,让职工从心底重视安全。

2 二、汽化器氯气泄漏 1、事故经过:2006 年 11 月 8 号,在汽化器开车过程中,由于职工操作技能差,汽化器循环水在加热过程中升温过快(正确操作每小时升温5℃左右),水温与液氯温度偏差过大,导致汽化器内列管破裂,是氯气带入循环水系统造成氯气泄漏事故。

2、发生原因:1)热水站循环水温度提升过快,氯气与循环水温差过大。

2)操作工对设备的操作规程及工艺要求不够了解。

3)干部责任心差,重要设备开停车没有在现场监督。

3、救援中存在的不足:1)职工发现问题,预防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差。

出现事故后,没有第一时间发现泄漏源,防止事故扩大化。

2)请示汇报制度执行不到位,事故发生后,职工没有第一时间汇报车间主任而是自行处理事故。

3)新职工和部分老职工业务知识不全面,遇到事故手忙脚乱。

4、从中吸取的教训:1)职工业务知识不全面,不扎实是本次事故的主要原因。

安全生产举报典型案例

安全生产举报典型案例

安全生产举报典型案例
1. 化工厂非法排放案
一家位于某市的化工厂长期非法排放有毒废气和废水,严重污染周边环境。

经举报后,环保部门介入调查,发现该化工厂存在多项严重违规行为,被责令停产整顿,并处以高额罚款。

2. 建筑工地违规操作案
在某住宅小区建筑工地,有工人私自拆除施工围挡和安全防护设施,导致建筑垃圾和粉尘肆意扩散,影响周边居民生活。

经举报核实后,建筑公司受到处罚,加强了安全管理。

3. 矿山超能力开采案
某煤矿为追求更高产量,违反规定超能力开采,导致矿井塌陷,造成3名矿工遇难。

经举报调查,矿山负责人被追究刑事责任,矿山被勒令停产整顿。

4. 食品生产卫生问题案
一家食品加工厂生产车间环境肮脏,操作人员未经体检和培训,原料和成品存放混乱,存在严重的食品安全隐患。

经举报后,食药监部门介入,该企业被勒令停产整顿。

5. 校园安全隐患案
某中学教学楼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如电线裸露、消防通道堵塞等,威胁师生安全。

校长和相关人员长期对此视而不见。

经学生和家长举报后,当地教育部门予以重视,责令学校立即整改。

以上案例说明,安全生产举报机制的重要性。

及时发现并举报各类安全隐患和违规行为,有助于避免严重事故的发生,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化工安全事故案例

化工安全事故案例

化工安全事故案例化工行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下面将介绍几起化工安全事故案例,以便引起大家对化工安全的重视和警惕。

案例一,2005年,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家化工厂发生了一起严重的爆炸事故。

事故发生时,工厂内的化学品储存区突然发生爆炸,导致数十名工人受伤,部分建筑物被炸毁。

经过调查,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工厂在储存化学品时未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导致化学品泄漏并遭到火源引燃。

此外,工厂在事故发生后的应急处理方面也存在不足,导致事故扩大化。

案例二,2010年,中国某化工企业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泄漏事故。

事故发生时,企业的储罐发生泄漏,导致大量有毒化学品泄漏到周边环境中,造成数十名周边居民中毒,甚至有人因此丧生。

经过调查,事故的原因是企业在设备维护和管理方面存在疏忽,导致储罐泄漏。

与此同时,企业对于周边环境的监测和应急预案也存在不足,未能及时有效地应对事故发生。

案例三,2018年,日本一家化工企业的生产车间发生了一起严重的化学品泄漏事故。

事故发生时,生产车间内的化学品储存罐发生泄漏,导致数名工人中毒。

经过调查,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企业在设备维护和安全管理方面存在漏洞,导致储罐泄漏。

与此同时,企业的安全培训和事故应急处理方面也存在不足,未能有效地保障员工和周边环境的安全。

以上案例反映了化工安全事故的严重性和危害性。

化工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严格遵守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加强设备维护和管理,建立健全的安全监测和应急预案,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从而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化工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员工和周边环境的安全。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化工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企业在安全管理、设备维护、应急预案等方面存在疏忽和不足所致。

因此,化工企业必须加强对安全生产的重视,全面提升安全管理水平,确保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稳定,防范化工安全事故的发生。

同时,政府部门也应加强对化工企业的监管力度,推动企业加大对安全生产的投入,促进化工行业的安全发展。

潍坊凯龙化工有限公司“6.7”散装水泥储罐倾倒事故

潍坊凯龙化工有限公司“6.7”散装水泥储罐倾倒事故

Only action can add strength to life.模板参考(页眉可删)潍坊凯龙化工有限公司“6.7”散装水泥储罐倾倒事故6月7日,潍坊凯龙化工有限公司新上5万吨/年亚硫酸钠、20万吨/年焦亚硫酸钠项目建设过程中,发生散装水泥储罐倾倒事故,造成4人死亡。

潍坊凯龙化工有限公司位于潍坊市滨海经济开发区新兴工业园,2000年9月注册成立,小型化工企业,现有职工150人,主要产品为亚硫酸钠1.5万吨/年、焦亚硫酸钠9万吨/年,生产原料为纯碱、烧碱、硫磺等,属危险化学品使用单位,不需申领安全生产许可证。

今年3月份,该公司与一自然人发起成立山东凯龙化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距原厂区约3公里处新征土地60亩,由潍坊凯龙化工有限公司负责筹建5万吨/年亚硫酸钠、20万吨/年焦亚硫酸钠项目,办理了项目立项、环保、规划、土地等相关手续,开始厂区围墙和道路等工程的建设。

自5月30日起,因缺少水泥储存器具,该公司将原厂区二车间北侧用于储存纯碱的碱仓改为散装水泥储罐使用,该罐材质为薄钢板,高8.2米,上部为圆柱体(高5米、直径6米),下部为圆锥台(高3.2米,底部直径0.5米,锥度约46.4o),罐体距地面高约1米,用4根25号工字钢支撑(工字钢下部用10号槽钢和5号角铁斜撑),无地脚螺栓固定。

6月7日14时45分左右,一辆散装水泥罐车将17吨散装水泥运至水泥储罐北侧,用橡胶软管对接,开动汽车空压机向储罐内输送水泥,期间,4名职工在储罐下分装水泥。

15时50分左右,水泥储罐突然倾倒,将正在分装水泥的4人压埋在下面。

该公司立即报警并组织抢救,用吊车将水泥储罐吊起,4人已当场死亡。

据初步调查分析,散装水泥储罐未进行地基基础、支撑系统和罐体强度的设计等,没有地脚螺栓固定,地基基础不牢,储罐下部锥度较小(正常锥度约为60o)。

散装水泥罐车向罐内输送水泥时,水泥在储罐内部一侧形成堆积,造成储罐重心偏移向一侧倾斜倒塌。

纯碱生产职业危害与安全措施

纯碱生产职业危害与安全措施

纯碱生产中的职业危害及安全措施纯碱学名碳酸钠(Na2CO3),俗称苏打或碱灰,纯品为白色粉末,易溶于水成强碱性溶液。

纯碱是一种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广泛用于石油、化工、造纸、玻璃、纺织、冶金、皮革、洗涤剂等工业,也用作食用碱。

纯碱的工业生产方法主要有氨碱法和复合碱法。

氨碱法的工艺流程是:原盐制成饱和盐水,加石灰乳除去镁盐后,送入钙去除塔用碳化塔尾气(含氨和二氧化碳),再将钙盐以碳酸钙形式沉淀出来。

精制后的盐水送至吸氨塔制成氨盐水,再送入碳化塔用二氧化碳气(石灰窑气和煅烧炉气)进行碳化,生成碳酸氢钠结晶,经过滤、分离、煅烧后得到纯碱。

各步反应为:Mg2++Ca(OH)2→Mg(OH)2↓+Ca2+(除镁)Ca2++(NH4)2CO3→CaCO3↓+NH4+(钙去除)NaCl+NH4HCO3→NaHCO3↓+NH4Cl(碳化)NaHCO3→Na2CO3+CO2↑+H2O↑(煅烧)联合制碱法可不用石灰,取消了石灰窑、洗涤塔、氨蒸馏塔等重型设备,增加了合成氨生产,可联产氯化铵(是水稻的优良氮肥)。

职业危害纯碱生产是化工行业职业危害相对较轻的行业,其职业危害以机械伤害、灼伤粉尘和噪声危害为主,但也有爆炸中毒的可能性。

机械伤害——石灰石、煤、盐等原料输送加工过程,压缩、过滤、煅烧、包装运输等过程中,人们经常被运转中的机器弄伤、致残、致死的机械伤害事故。

灼伤——经常发生石灰、石灰乳、氨盐水、氨母液对眼睛和皮肤的碱性烧伤。

石灰和石灰乳即使少量进入眼中,也往往引起结膜水肿和充血。

石灰糊对眼组织的作用较持久,而且石灰糊往往粘附在湿眼球上,因此对视力影响很大。

皮肤碱性灼伤的面积很大时,若处理不及时或失当可致死亡。

石灰对皮肤慢性影响可有皮肤干燥、变硬、皲裂等。

粉尘——原材料加工和成品包装岗位的粉尘危害较为严重,碱性粉尘可刺激呼吸道,引起鼻炎、气管炎,甚至引起化学性肺炎。

噪声——鼓风机、压缩机、离心机(过滤机)、粉碎机会产生较强的噪声,它会导致岗位工人听力损失和神经衰弱综合征,严重时造成耳聋。

制度不执行 入罐作业酿事故

制度不执行 入罐作业酿事故

事故案例/案例分析制度不执行入罐作业酿事故1.事故经过2003年7月14日,辽宁葫芦岛某化工厂发生一起因入罐作业违反操作规程导致2人窒息昏迷事故。

200年7月14日上午9时30分,该化工厂粒碱工段在对D103碱罐清理过程中,岗位工Q和L在入罐作业中窒息昏迷,后经多方抢救,2人脱离危险。

经调查,D103碱罐高1.4m,直径2m,该碱罐正常时需将氮气通入罐内使用测量该罐液位的仪表正常运行。

岗位工作业时没能将氮气阀门关闭,事故发生后,分析D103罐内含氧仅为1%,罐内基本全是氮气,从而证明Q 和L在入罐作业中窒息昏迷为罐内缺氧所致。

2.事故原因此次事故虽没有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但性质恶劣,影响较大。

造成事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条:车间领导和作业人员均没按照入罐作业安全操作规程去做。

国家《化工企业厂区设备内作业安全规程》明确规定:入罐作业必须办理作业安全票,作业前必须对系统进行隔离、清洗、置换、分析、通风,并要求氧含量达到18%~21%,而车间领导和作业人员均没有按照安全规程执行这些必要的程序,就进入罐内作业,属违章指挥,违章作业,是造成这起事故的主要原因。

作业人员在入罐作业中,安全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差,主观蛮干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

车间领导在布置此项检修工作的同时没能认真地布置安全工作,严重地违背了安全生产五同时原则,是典型的重生产、轻安全思想的表现,车间领导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这种违规入罐作业操作已不止出现一次(不分析,不办证,不检查,无措施),只是因为种种原因而侥幸未酿成严重后果,没引起足够重视,也未制定相应的有力防护措施,此次事故发生实属必然。

3.防范措施(1)在入罐作业中,必须严格执行作业安全规程,严格分析、办证、监护,严格落实安全措施。

(2)根据事故处理四不放过原则,对车间主任及相关人员进行全厂通报批评并予以处罚,达到吸取教训、提高安全意识的目的,杜绝类似事故的发生。

(3)牢记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努力提高领导干部的安全素质,把三个代表思想真正学习好、贯彻好,坚决树立安全生产,预防为主的安全管理理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1风险点登记台账
山东海化股份有限公司纯碱厂风险点登记台账
(此表是初步划分风险点时的记录表格。

可能导致事故类型:参照GB6441《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填写。


A.2作业活动清单
纯碱厂主要作业活动清单
(记录受控号)CJC-FX-02 单位:石灰车间 No:HHCJ-ZYHD-01
(活动频率:频繁进行、特定时间进行、定期进行。


A.3设备设施清单
纯碱厂主要设备设施清单
(记录受控号)CJC-FX-03 单位:石灰车间 No:HHCJ-SBSS-01
(填表说明:1.设备十大类别:炉类、塔类、反应器类、储罐及容器类、冷换设备类、通用机械类、动力类、化工机械类、起重运输类、其他设备类。

2.参照设备设施台帐,按照十大类别归类,按照单元或装置进行划分,同一单元或装置内介质、型号相同的设备设施可合并,在备注内写明数量。

3.厂房、管廊、手持电动工具、办公楼等可以放在表的最后列出。


工作危害分析(JHA+LEC)评价表
(记录受控号)单位:石灰车间岗位:司窑岗位风险点(作业活动)名称:配上料设备操作 No:HHCJ- 01
分析人:日期:审核人:日期:审定人:日期:
填表说明:1.审核人为所在岗位/工序负责人,审定人为上级负责人。

2.评价级别是指运用风险评价方法,确定的风险等级。

3.管控级别是指按照附录A.7风险等级对照表规定的对应原则,划分的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标识。

工作危害分析(JHA+LEC)评价表
(记录受控号)单位:石灰车间岗位:化灰岗位风险点(作业活动)名称:化灰操作 No:HHCJ-02
分析人:日期:审核人:日期:审定人:日期:
填表说明:1.审核人为所在岗位/工序负责人,审定人为上级负责人。

2.评价级别是指运用风险评价方法,确定的风险等级。

3.管控级别是指按照附录A.7风险等级对照表规定的对应原则,划分的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标识。

工作危害分析(JHA+LEC)评价表
填表说明:1.审核人为所在岗位/工序负责人,审定人为上级负责人。

2.评价级别是指运用风险评价方法,确定的风险等级。

3.管控级别是指按照附录A.7风险等级对照表规定的对应原则,划分的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标识。

工作危害分析(JHA+LEC)评价表
(记录受控号)单位:重碱车间岗位:碳化工段风险点(作业活动)名称:碳化塔操作 No:HHCJ-04
填表说明:1.审核人为所在岗位/工序负责人,审定人为上级负责人。

2.评价级别是指运用风险评价方法,确定的风险等级。

3.管控级别是指按照附录A.7风险等级对照表规定的对应原则,划分的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标识。

工作危害分析(JHA+LEC)评价表
填表说明:1.审核人为所在岗位/工序负责人,审定人为上级负责人。

2.评价级别是指运用风险评价方法,确定的风险等级。

3.管控级别是指按照附录A.7风险等级对照表规定的对应原则,划分的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标识。

工作危害分析(JHA+LEC)评价表
(记录受控号)单位:重碱车间岗位:蒸吸岗位风险点(作业活动)名称:吸收塔系统操作No:HHCJ-06
填表说明:1.审核人为所在岗位/工序负责人,审定人为上级负责人。

2.评价级别是指运用风险评价方法,确定的风险等级。

3.管控级别是指按照附录A.7风险等级对照表规定的对应原则,划分的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标识。

工作危害分析(JHA+LEC)评价表
填表说明:1.审核人为所在岗位/工序负责人,审定人为上级负责人。

2.评价级别是指运用风险评价方法,确定的风险等级。

3.管控级别是指按照附录A.7风险等级对照表规定的对应原则,划分的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标识。

工作危害分析(JHA+LEC)评价表
(记录受控号)单位:煅烧车间岗位:煅烧炉(主控室)、液相岗位风险点(作业活动)名称:煅烧炉操作 No:HHCJ-08
分析人:日期:审核人:日期:审定人:日期:
填表说明:1.审核人为所在岗位/工序负责人,审定人为上级负责人。

2.评价级别是指运用风险评价方法,确定的风险等级。

3.管控级别是指按照附录A.7风险等级对照表规定的对应原则,划分的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标识。

工作危害分析(JHA+LEC)评价表
(记录受控号)单位:煅烧车间岗位:水合、液相岗位风险点(作业活动)名称:流化床操作 No:HHCJ-09
分析人:日期:审核人:日期:审定人:日期:
填表说明:1.审核人为所在岗位/工序负责人,审定人为上级负责人。

2.评价级别是指运用风险评价方法,确定的风险等级。

3.管控级别是指按照附录A.7风险等级对照表规定的对应原则,划分的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标识。

工作危害分析(JHA+LEC)评价表
填表说明:1.审核人为所在岗位/工序负责人,审定人为上级负责人。

2.评价级别是指运用风险评价方法,确定的风险等级。

3.管控级别是指按照附录A.7风险等级对照表规定的对应原则,划分的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标识。

安全检查分析(SCL+LEC)评价表
(记录受控号)单位:石灰车间岗位:配上料岗位风险点(区域/装置/设备/设施):卷扬机 No:HHCJ-11
分析人:日期:审核人:日期:审定人:日期:
填表说明:1.审核人为所在岗位负责人,审定人为上级负责人或车间主任。

2.评价级别是运用风险评价方法,确定的风险等级。

3.管控级别是指按照附录A.7风险等级对照表规定的对应原则,划分的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标识。

安全检查分析(SCL+LEC)评价表
(记录受控号)单位:石灰车间岗位:化灰岗位风险点(区域/装置/设备/设施):化灰机 No:HHCJ-12
分析人:日期:审核人:日期:审定人:日期:
填表说明:1.审核人为所在岗位负责人,审定人为上级负责人或车间主任。

2.评价级别是运用风险评价方法,确定的风险等级。

3.管控级别是指按照附录A.7风险等级对照表规定的对应原则,划分的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标识。

安全检查分析(SCL+LEC)评价表
填表说明:1.审核人为所在岗位负责人,审定人为上级负责人或车间主任。

2.风险等级对照表规定的对应原则,划分的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标识。

安全检查分析(SCL+LEC)评价表
(记录受控号)单位:重碱车间岗位碳化工段风险点(区域/装置/设备/设施):碳化塔NO. HHCJ-14
分析人:日期:审核人:日期:审定人:日期:
填表说明:1.审核人为所在岗位负责人,审定人为上级负责人或车间主任。

2.评价级别是运用风险评价方法,确定的风险等级。

3.管控级别是指按照附录A.7风险等级对照表规定的对应原则,划分的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标识。

安全检查分析(SCL+LEC)评价表
(记录受控号)单位:重碱车间岗位蒸吸工段风险点(区域/装置/设备/设施):蒸馏塔 NO. HHCJ-ZJ-15
分析人:日期:审核人:日期:审定人:日期:
填表说明:1.审核人为所在岗位负责人,审定人为上级负责人或车间主任。

2.评价级别是运用风险评价方法,确定的风险等级。

3.管控级别是指按照附录A.7风险等级对照表规定的对应原则,划分的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标识。

安全检查分析(SCL+LEC)评价表
(记录受控号)单位:重碱车间岗位:液氨站风险点(区域/装置/设备/设施):液氨罐NO. HHCJ-16
分析人:日期:审核人:日期:审定人:日期:
填表说明:1.审核人为所在岗位负责人,审定人为上级负责人或车间主任。

2.评价级别是运用风险评价方法,确定的风险等级。

3.管控级别是指按照附录A.7风险等级对照表规定的对应原则,划分的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标识。

安全检查分析(SCL+LEC)评价表
(记录受控号)单位:煅烧车间岗位:主控室、液相岗位风险点(区域/装置/设备/设施):煅烧炉 No:HHCJ-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