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尿液的形成和排出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尿的形成和排出(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 描述尿的形成和排出的大致过程。
(重难点) 2、能力目标
(1)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 、通过对血浆、原尿及尿液成分的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保健能力,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观念。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及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3 分钟
情景导入:同学们看一下这两位小朋友都在干什么呢?
大家知道,尿液是怎样形成和排出的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板书课题】
撒尿呢。
生活实例激发兴趣
目标领学重点清楚2 分钟
我们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同学们齐读一下。
一、学习目标
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功能。
2、描述尿的形成和排出的大致过程。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概述尿的形成过程。
难点: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学生读出学习目标
让学生目标明确,学习才有方向
问题引导 我们先来复习一下:
同学们, 轻 摸 一 下你的肾脏位置。
2.请你指出各部分的名称。
1.
复习巩固 更容易接受新知识。
学生真实感。
受,印象更
深刻。
层层推进 ( 30 分 钟)
1.学生摸自己的肾脏位置
2.学生指出各部分的名称
3.学生说出肾单位里血液
的流动方向:肾动脉到。
初中生物《尿液的形成和排出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尿液的形成和排出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上课!大家来看,这尊雕像是为了纪念比利时小男孩于廉用一泡尿拯救了整座城市而建的。
古代西班牙入侵者在撤离布鲁塞尔的时,想要用炸药炸毁整座城市,幸亏小男孩于廉夜出撒尿,浇灭导火索。
那同学们想过没有,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要排除一定量的尿液,我们为什么要排尿呢?尿液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尿液的形成》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尿液形成的场所是肾脏,肾脏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肾单位。
图上除了肾单位的各部分结构外,还标记着一些箭头,我们依次来认识一下。
首先,上下这两个黄色的箭头代表的是血液及血液流动的方向,最下面蓝色箭头代表的是尿液及尿液流动的方向,中间这两个箭头则代表与尿液形成密切相关的两个作用了。
上面这个发生在肾小球和肾小囊之间的称为滤过作用。
什么叫做滤过作用呢?就是当血液流经肾小球的时候,血液中的一些水分和一些小分子溶质会透过肾小囊壁,进入到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
下面,我们就来模拟一下滤过作用。
老师这儿有一些粮食,像大颗粒的白芸豆、红豆、黑豆,还有小颗粒的大米等,但粮食里面掺杂着一些小颗粒的沙子,怎样去除里面的沙子呢?哦,有同学想到了,用筛子筛一下,那请两位同学帮助老师一起筛一下。
筛完之后,我们发现,小颗粒的沙子漏下来了,而大颗粒的粮食留下了,这个过程我们就模拟了尿液形成过程中的滤过作用。
其中筛子的作用与肾小球的作用是相似的。
那问题又来了,大家来看,筛出来的杂质能直接倒掉吗?(不能)同学们已经注意到,有一些小颗粒的粮食在里面,如大米。
我们要把里面的粮食重新捡回来。
重新捡粮食的过程又模拟了尿液形成过程中另外一个重要作用——重吸收作用。
什么是重吸收作用呢?就是当原尿流经肾小管的时候,其中一些物质会被重新吸收送回血液的过程。
重吸收作用使得原尿变成尿液。
这就是尿液形成的整个过程。
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课本68 页上的图片和表格,以小组为单位思考讨论:哪些物质会被滤过?又有哪些物质会被重吸收?这位同学,请你来回答一下第一个问题?(嗯,请坐)他的答案正确吗?我们一起分析一下。
七年级生物下册《尿的形成和排出》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尿的形成过程,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以及尿液的成分变化。
难点:理解尿液成分变化的原因,以及肾小管重吸收作用的选择性。
2.重点:尿液排出的过程及机制,包括膀胱、尿道等相关器官的作用。
难点:理解尿液排出过程中,膀胱、尿道等器官的协同作用及调控机制。
作业要求:
1.作业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字迹清晰、卷面整洁。
2.绘制图解时,注意使用规范的生物学术语,保持图解的准确性和美观性。
3.完成练习册习题时,认真思考,遇到问题及时向同学或老师请教。
4.家庭小实验和小论文要注重实践性和创新性,体现自己对知识点的深入理解。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表现、合作意识等,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2)总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形式,评估学生对尿的形成和排出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4.教学反馈: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2.教学环节设计:
(1)导入:以生活中的实例导入,如喝水后多久会变成尿液,引发学生对尿的形成过程的兴趣。
(2)新课内容:采用讲解、演示、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3)巩固环节: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解答过程中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4)拓展环节: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探究,如调查尿液成分与饮食、运动等因素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结合实例,解释尿液排出的过程及机制,如膀胱的储存功能、尿道的排出功能等。
4.强调尿液形成和排出过程中,各个器官的协同作用及调控机制。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教学设计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肾单位的结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血浆、原尿和尿液成分的数据,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验人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关注泌尿系统的卫生保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
(2)尿液的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1)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2)尿液形成过程中物质成分的变化。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四、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括泌尿系统的组成示意图、肾单位的结构示意图、尿液形成过程的动画等。
2、模型:肾单位模型。
3、实验材料:新鲜的猪肾、解剖盘、解剖刀、镊子等。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一张人体泌尿系统的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每天排出的尿液是怎么形成和排出的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个奥秘。
”(二)讲授新课1、泌尿系统的组成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泌尿系统的组成示意图,讲解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
同时,介绍各个器官的位置和功能。
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
输尿管:输送尿液。
膀胱:暂时储存尿液。
尿道:排出尿液。
2、肾单位的结构教师展示肾单位的结构示意图,结合模型,讲解肾单位的组成,包括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
肾小球:是由入球小动脉分出的许多毛细血管相互缠绕而成的血管球。
肾小囊:套在肾小球的外面,下接肾小管。
肾小管:细长而曲折,周围缠绕着大量的毛细血管。
3、尿液的形成过程(1)肾小球的过滤作用教师播放肾小球过滤作用的动画,讲解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教师播放肾小管重吸收作用的动画,讲解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血液,剩下的水、无机盐和尿素等就形成了尿液。
初中生物《尿液的形成和排出1(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1. 指导思想《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解读《课程标准》是备课的前提。
《课程标准》对《尿的形成和排出》有明确的具体内容标准: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描述其他排泄途径。
同学们在上节课学习了肾脏的结构、肾单位的组成和泌尿系统的组成等知识,对尿液的排出也是比较熟悉的,但对尿液的形成过程并不清楚,因此教师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和灵活的教学方式充分联系生活实际来组织教学。
2. 教学特色实践课程改革精神,通过联系生活、观察图片和视频,多媒体展示等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联系已有的知识→建构核心概念→资料分析,与教材进行充分的对话→案例分析→情感升华等学习环节,帮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课堂中,扎实高效地掌握知识,真正体会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列表比较血浆、原尿、尿液的区别,并结合生活实践分析尿检化验单。
2、通过观看“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的视频,认识尿的形成过程和排出过程。
3、观察图片说明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各个器官的功能。
4、关注尿毒症患者,关爱泌尿系统健康,明确适量饮水的重要性。
2.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肾单位的结构和尿液形成过程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通过对血浆、原尿和尿液的主要成分的数据分析,培养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泌尿系统卫生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尿液的形成过程。
难点: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四、教学策略、手段教学策略:主要通过观察“尿液形成的动态视频”来突破重难点。
教学手段:运用观察、资料分析和交流讨论的方法以及与多媒体配合完成。
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一、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尿的排出肾脏(形成尿液)、输尿管、膀胱(暂时贮存尿液)、尿道肾小球:毛细血管球、内流动脉血二、肾单位结构肾小囊:内有原尿肾小管三、尿的形成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血液原尿尿液①肾小球的滤过作用②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初中生物《尿液的形成与排出》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的是血。
(3)[⑥]是,它与③组成。
六、板书设计
尿液的形成与排出
一、排泄
1.定义
2.途径
二、肾
1.肾的结构肾小球
肾小体
2.肾单位肾小囊
肾小管
七、总结反思
《九年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期望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学,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
本次教学设计以《标准》期望为依据,设计了探究实验、分组实验、自主学习,贯穿图片、视频和文字资料,
拓宽学生知识面,各个教学环节与体现了《标准》的理念和要求。
初中生物《尿的形成和排出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节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3、认同肾脏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二、重点难点尿液的形成过程三、教学过程导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已不再是传染病,而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比如慢性肾病,观看视频“慢性肾病已经成为我国前三的疾病”,认识到慢性肾病的普遍性,高发性,引起学生对肾脏的重视和好奇心,激发探究的欲望,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节尿的形成和排出。
(-)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1. 说出肾脏的位置2. 结合模型说出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设计意图:本环节的内容比较简单,是学生自学就可以掌握的,所以我才用的是前置作业的方式,让学生提前自学,上课时展示所学的成果)点拨:通过本环节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泌尿系统最重要的器官是肾脏,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地方。
过渡:肾脏有什么的结构与形成尿液有关?再次激发学生探究肾脏结构的欲望:(二)探究肾脏宏观结构:1. 观察肾脏是什么颜色的?结合肾动脉和肾静脉的颜色,推测血液是怎样进出肾脏的?2. 推测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没有关系?(设计意图:本环节首先带领学生观察新鲜的动物肾脏,因为学生此时对肾脏充满好奇,最想见到真正的肾脏是什么样的,这个环节真好满足了学生的这个需求。
)(教学策略:本环节重在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的推测过程,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肾脏,肾动脉,肾静脉的颜色,由颜色推测所属的血管的种类,再结合血液循环的知识,推测血液流动方向。
再结合输尿管中的液体也是从肾脏中流出的,输尿管中的液体是尿液,一进两出,引导学生推测出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关,尿液是从血液中分离出来的。
)过渡;尿液是如何从血液中分离出来的?再次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
(三)探究肾脏的微观结构(自主探究)对照课本P85 图认识肾单位的组成。
1、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叫。
每个肾脏中大约有个。
2、肾单位是由、、等部分组成的。
3、肾小囊套在的外面,下接。
初中生物初一生物下册《尿的形成与排出》教案、教学设计
3.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观察肾模型,结合动画演示,加深对尿液形成过程的理解。
4.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排尿的意义,分析尿液成分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5.小组合作:分组讨论,总结尿液形成与排出的基本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6.情境创设:设计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简答题:简要解释尿液形成过程中的肾小球滤过作用和肾小管重吸收作用。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尿液形成过程、排尿的意义和尿液成分等。同时,我会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在课后复习时予以关注。
此外,我会鼓励学生提出疑问,针对他们的问题进行解答,帮助他们扫清知识障碍。最后,我会布置与尿液形成与排出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初中生物初一生物下册《尿的形成与排出》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尿液的形成过程,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以及尿液的主要成分。
2.使学生了解排尿的意义,掌握排尿的基本过程,包括膀胱的储存功能、尿道的排出功能。
3.培养学生运用生物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如尿液的形成与排出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健康。
此外,初一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身体变化和健康问题较为敏感。因此,本章节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健康,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适时引导他们正确面对生理变化,增强健康意识。
同时,初一学生的思维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教师应把握这一特点,设计富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合作交流,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生物《尿液的形成和排出》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通过本探究活动, 分别探究血浆、原尿、尿液
通过小组合作
(1)请判断A、B、C三种液体分别是血浆、尿液和原尿中的哪一种?
A是,B是,C是
。
(2)C中的蛋白质含量为8,而A、B中的为0,这
说明
(3)A中的尿素含量与C中一样,为0.03,而B
作用
学生们认真观察:掌握血液、血浆存在
于入球小动脉、肾小球、出球小动脉;
原尿存在于肾小囊
腔内
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形成原尿
了解过程、掌握液体成分。
展示幻灯片1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而重吸收的物质有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水和一部分无机盐。
在肾小管下方流出的液体为尿液,成分是水
无机盐、尿素
掌握尿液形成
中的却为1.8,这是由于
(4)(4)A中的葡萄糖为0.1,而B中的为0,这
又说明
的区别及鉴别。
了解成分增加或减少的原因,对于特殊成分为0的如蛋白质和葡萄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进行充分研究。
对于尿素成分增加
的原因进行探究
学习,利于学生们掌握本节课重点知识。
在成分比较过程中引入:糖尿病、血尿、蛋白尿
的形成原因。
养成健康生活的观
点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是:各种液体成分的区别尿液形成的过程
教学设计
,
3、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被肾小管重吸收,形成。尿液与原尿的主要区别是
。
初步了解。
合作探究一:比较下列液体成分(含有打√)
学生们先自主完成并进行小组内同学合作分析,找到成分变化的原因
, 通 过 自 主 学 习探究,进一步验证自己的推测,获得成功的喜悦;
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教案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知道尿液的形成过程。
2. 使学生掌握排尿的意义,了解排尿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肾脏的结构和功能2. 尿液的形成过程3. 排尿的意义4. 排尿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尿液的形成过程,排尿的意义。
2. 教学难点:尿液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尿液的形成过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4. 进行实物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尿液是从哪里来的吗?尿液有什么作用?”2. 讲授新课1. 讲解肾脏的结构和功能2. 展示多媒体课件,讲解尿液的形成过程3. 讲解排尿的意义及其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3. 课堂互动1.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4. 实物操作1. 学生动手操作模型,加深对肾脏结构的理解2. 学生观察尿液样本,了解尿液的成分5. 总结反馈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3. 布置作业:绘制肾脏结构和尿液形成过程的思维导图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对肾脏结构、尿液形成过程和排尿意义的理解,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评估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3. 实物操作:检查学生在操作模型时的准确性和理解程度,评估学生的动手能力。
4. 作业完成情况:通过学生提交的思维导图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医学专业人士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了解肾脏疾病和健康饮食。
2. 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观察尿液样本,进一步了解尿液检测的知识。
3. 开展健康宣传活动,让学生向家人和朋友宣传排尿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完整)初中生物《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doc
初中生物《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五中刘金霞一、教材分析和处理方案本章是在学生学习了人体的营养、呼吸、物质的运输之后,针对人体内废物如何排出而安排的,是直接参与新陈代谢四部分之一,也是本册书最后一章,本节是本章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因此解决好尿的形成和排出,有利于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并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生学情分析学生对尿的形成和排出这一生理现象虽熟悉,但对于尿是怎样在肾脏中形成还不清楚。
尤其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师要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图片分析和课件展示,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利用小组合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资料分析,培养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问题的创设联系实际,使学生能学有所用。
(2)通过学习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树立健康意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尿液的形成过程难点:学生对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的理解。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法、探究式教学六、课前准备新鲜的猪肾;准备过滤实验的实验用具;收集或制作尿的形成的 Flash 动画。
七、教学过程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出示图片“全身浮肿的尿毒症患者”用身边的事例导入第一节尿的观看图片,思考回答、带着疑惑进入对话题,创设课堂气氛。
设疑:肾脏在人的生命长河中扮演形成和排出新知识的学习什么角色?引出课题根据已有知识进行思考、推测,得出:一、泌尿系统的肾脏、输尿管、膀胀、尿道等器官设疑,引入新课:你认为尿的形成和排出与哪些器官有组成二、尿的形成肾脏的结构:每 1 个肾脏都有 100 万个肾单位组成肾单位:包括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观察新鲜猪肾,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肾单位是肾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并了解肾单位的基本组成关?各有什么功能?引导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并鼓励其他学生回答。
七年级生物下册《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教案、教学设计
4.组织小组合作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尿液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2.通过学习尿液的形成和排出,使学生认识到人体结构与功能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
4.讲解输尿管、膀胱和尿道在尿液排出过程中的作用,使学生了解整个尿液排出机制。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提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观点,互相解答疑问,共同探讨重吸收作用在尿液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巩固所学知识。
1.请学生绘制尿液形成过程的思维导图,明确标注肾小球、肾小管、重吸收作用、尿液排出等关键知识点,以图文结合的方式,使知识点更加形象化、系统化。
2.根据课堂学习,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尿液形成过程的小论文,要求不少于500字,内容需包括:肾脏结构、尿液形成过程、重吸收作用的意义、尿液排出机制等。要求论文结构清晰,论述严谨,学术术语使用准确。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课堂练习题,涵盖尿液形成过程、肾脏结构、尿液排出机制等方面的知识点。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批改练习题,针对学生出错较多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尿液形成过程、肾脏结构、尿液排出机制等关键知识点。
4.关注学生的作业进度,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关心和帮助,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
4.巩固提升:
初中生物《尿的形成与排出》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人每天都要排出一定量的尿液,通过排尿把体内的一些代谢废物和多余物质排出体外,从而保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一个人,只要活着,就需要每天从外界摄取营养,同时将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尿的形成和排出”主要学习尿的形成和排出两大环节知识,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人体的营养、消化、物质的运输之后,针对人体内废物如何排出而安排的。
它在本册书中既是一个教学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与个人生活实际紧紧关联,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密切。
因此解决好尿的形成和排出,有利于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并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因而本节也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综合所述,结合学生认知特点,本节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能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会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能说出其他排泄途径。
2、能力目标(1)能通过具体实验数据进行比较,得出自己的结论。
(2)通过资料分析、观察与思考、讨论等自主学习,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1)进一步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通过本节泌尿系统的学习,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尿的形成与排出教学难点:尿的形成过程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中尿的形成与排出是一个主渠道,而尿的形成过程与机理是学生学习本节的重点,因为只有学好尿的形成才能辩证地理解人体内物质的运用过程,因而它既是本节的难点。
尿的形成与肾脏的结构与功能是紧密相关的,所以肾脏功能、结构必须让学生掌握,而肾单位既是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也是尿形成的起点,所以正确引导学生理解肾单位是任何对血液进行过滤的,是一个难点,本节我采用比喻的方法来突破这一难点。
将肾单位(乃至肾脏)比喻成一个筛子,筛子的作用是将大东西留下,小东西筛下去,而肾单位就是一个过滤血液的筛子,从而形象地理解了它。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泌尿系统模型,肾单位结构挂图,鲜猪肾脏1 个,多媒体课件,教师自制肾单位教具。
初中生物尿液的形成与排出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尿的形成和排出》是七年级下册生物第三单元第四章《人体内代谢废物的排出》第一节的内容。
本单元主要讲述人体内的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分等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以及泌尿系统在人体内的废物的排出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而人体内废物的排除与人体健康有紧密的的联系。
本节内容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重点,更是难点,因此本课内容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说明尿液的形成过程和尿液的排出过程。
2、能够说出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各个器官的功能。
3、认同排尿的意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能力目标:1、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及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2、通过小组交流合作,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2、体验肾脏结构的精巧,感悟生命的宝贵和人间的真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尿液的形成过程四、难点突破1、设计尿液形成的过程演示实验,激发兴趣,设置悬念。
2、媒体演示“尿液的形成与排出”过程的flash动画及视频,将滤过和重吸收两个过程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五、教学用具制作课件、泌尿系统模型、自制“尿液形成的过程”演示实验、尿液的形成与排出的录像视频。
六、教学方法:1创设情景法。
2多媒体演示法。
3讲解法、图解法。
4启发诱导,小组讨论。
七、学习方法1小组合作讨论;2复习、阅读、观察、归纳。
八、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师:人体产生的代谢废物必须及时地排出体外,而肾就像过滤器,每天将人体内的血液过滤数百次。
肾单位将流经的血液净化,同时产生尿液。
那么血液在流经肾单位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板书课题2.展示学习目标。
(二)新课进行:1.复习提问:(师在黑板绘图)(1)肾单位的结构包括哪几部分?(肾小体和肾小管)(2)肾单位中血液的流经路线是什么?(肾动脉--入球小动脉--肾小球--出球小动脉--肾小管外的毛细血管--肾静脉)学生思考后回答。
初中生物《尿液的形成和排除》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学校:姓名:教学目标:课题:第四章第一节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课型:新授课1.知识目标(1)描述肾脏的结构,概述肾单位的基本结构及肾脏与尿液形成相关的结构特点。
(重点)(2)说明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难点)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动物的肾”实物,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通过观察“肾单位的组成示意图”,提高识图能力、主动获取知识能力和根据实验数据分析问题、推测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验探究或实验过程中的合作、交流与创新。
(2)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多媒体课件;(2)观察用具及材料:新鲜的已解剖好的猪的肾脏,解剖盘,肾单位的模型;(3)尿液形成的视频;(4)尿检报告单。
学生准备:完成课前助学的自主学习等预习工作。
教学过程:如炬认真阅读教材66 页演示实验部分,明确如下问题:1.实验的目的要求:描述肾的形态结构。
2.材料用具:新鲜的猪肾,解剖盘。
3.方法步骤:(1)观察外部形态。
(2)观察肾的纵剖面,认识肾的内部结构。
12344.思考讨论:(1)描述肾的外部形态和颜色。
学生明确实验要求,并分组操作、观察:在指导学生实验观察时,按先观察外形,再观察内部结构的顺序进行观察,使观察明确具1.什么叫做肾单位,它是由什么构成?2.肾小体包括那些结构?板书:肾小球肾小体肾单位肾小囊肾小管3.肾小球是由什么组成的,它有什么特别之处?板书设计:肾小体第一节尿的形成和排出肾小球一、肾单位肾小囊肾小管二、尿液的形成过程:1、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初中生物《尿的形成和排出》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能力目标: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作出推想的过程中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体验肾脏结构的精巧,感悟生命的宝贵和人间的真情。
教学重点:尿的形成。
教学难点:
一、本节难点为:尿液是如何形成的。
可分解为两个难点。
难点之一:肾单位——尿液形成的结构和功能的单位。
难点之二:尿液形成的两个过程。
二、难点的突破策略
1、制作视频剪辑引导学生认识肾单位的结构。
2、制作肾单位,巩固学生对肾单位的认识。
3、设计学生活动材料,通过资料分析二和三,得出尿液的形成经历了过滤和重吸收等两个生理过程。
4、自制flash 课件演示“尿液的形成”,将过滤和重吸收两个过程形象化,便于学生接受。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问题解决法,讲授法等。
课前准备:教师课件的制作,学生活动材料的设计。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设计意图
提问:人体在生命活动中会产生学生思考后作答。
七年级生物尿的形成与排出教案
合肥师范学院教学设计大赛
一、课题《尿的形成和排出》
二、课时:1个课时
三、教材分析以及学三个学生情况分析
教材的难易程度适中,并且教材中对于本章的描述图文并叙,能够让学生很直观的
对教材进行理解,通过插图的描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将是本章的重点。
学生对于尿液的形成和排除虽然有着生活上的经验,但是对于人体在肾脏中如何形
成的尿液却还不能清楚,所以,老师需要从实际出发,通过图片分析帮助学生理解
和认识。
四、教学目标:
㈠知识目标
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的过程。
㈡能力目标
1、学会对图片的分析,从中锻炼自己的识图能力。
2、图文描述的自我想象,培养学生的自想象能力。
并且能够合理的表达出来。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增强同学们对知识的运用以及学习生物的兴趣。
更为重要的是让同学们养成认真的学习态度。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的过程
难点:人体内部泌尿器官的组成以及部位。
六、教学过程与内容
六、板书设计
1、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形成尿液
输尿管:输送尿液
膀胱:暂存尿液
尿道:排出尿液
2、肾的组成肾小球:肾小球的过滤形成原尿。
肾小囊
肾小管:形成尿液。
3、尿的排出的意义排出废物
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
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的生理功能
生命科学系
10生物科学师范班
范青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上课!
大家来看,这尊雕像是为了纪念比利时小男孩于廉用一泡尿拯救了整座城市而建的。
古代西班牙入侵者在撤离布鲁塞尔的时,想要用炸药炸毁整座城市,幸亏小男孩于廉夜出撒尿,浇灭导火索。
那同学们想过没有,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要排除一定量的尿液,我们为什么要排尿呢?尿液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尿液的形成》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尿液形成的场所是肾脏,肾脏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肾单位。
图上除了肾单位的各部分结构外,还标记着一些箭头,我们依次来认识一下。
首先,上下这两个黄色的箭头代表的是血液及血液流动的方向,最下面蓝色箭头代表的是尿液及尿液流动的方向,中间这两个箭头则代表与尿液形成密切相关的两个作用了。
上面这个发生在肾小球和肾小囊之间的称为滤过作用。
什么叫做滤过作用呢?就是当血液流经肾小球的时候,血液中的一些水分和一些小分子溶质会透过肾小囊壁,进入到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
下面,我们就来模拟一下滤过作用。
老师这儿有一些粮食,像大颗粒的白芸豆、红豆、黑豆,还有小颗粒的大米等,但粮食里面掺杂着一些小颗粒的沙子,怎样去除里面的沙子呢?哦,有同学想到了,用筛子筛一下,那请两位同学帮助老师一起筛一下。
筛完之后,我们发现,小颗粒的沙子漏下来了,而大颗粒的粮食留下了,这个过程我们就模拟了尿液形成过程中的滤过作用。
其中筛子的作用与肾小球的作用是相似的。
那问题又来了,大家来看,筛出来的杂质能直接倒掉吗?(不能)同学们
已经注意到,有一些小颗粒的粮食在里面,如大米。
我们要把里面的粮食重新捡回来。
重新捡粮食的过程又模拟了尿液形成过程中另外一个重要作用——重吸收作用。
什么是重吸收作用呢?就是当原尿流经肾小管的时候,其中一些物质会被重新吸收送回血液的过程。
重吸收作用使得原尿变成尿液。
这就是尿液形成的整个过程。
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课本68 页上的图片和表格,以小组为单位思考讨论:哪些物质会被滤过?又有哪些物质会被重吸收?
这位同学,请你来回答一下第一个问题?(嗯,请坐)他的答案正确吗?我们一起分析一下。
这两张表格显示了血浆和原尿中几种主要成分的浓度,可以看出,原尿与血浆相比,其浓度明显下降的是哪种物质呀?对,是蛋白质。
这是因为血浆中蛋白质几乎都是大分子蛋白质,它们由于个体太大而无法被滤过到肾小囊腔中,因此原尿中几乎不含蛋白质。
那大分子物质不能被滤过,被滤过的就是一些小分子物质了,也就是水、葡萄糖、尿素、尿酸还有无机盐了。
这个小组的讨论的结果正确吗?正确,我们掌声鼓励一下。
又有哪些物质被重吸收送回血液了呢?这位同学,请说一下你们小组的答案。
好,请坐。
他们小组的答案正确吗?我们一起来看:重吸收是将原尿变成了尿液,很明显,尿液中不含有的物质是?对,蛋白质和葡萄糖。
蛋白质,我们刚刚已经分析了,它在原尿中的含量就已经可以忽略不计了,所以重吸收作用对它的影响明显吗?(不明显)那对什么影响明显呀?没错,葡萄糖。
可以看出全部的葡萄糖都被重新吸收送回了血液。
其实,除了葡萄糖以外还有大部分的水也被重吸收了,怎么看出来的呢?来看表格,由于大部分的水被重吸收,导致
尿液中其它物质得到了浓缩,他们的浓度都上升了,看,对不对。
我们再来看的细致一点,当尿素和尿酸的浓度成百倍的增加的同时,而无机盐的浓度变化却没有那么大,因此我们可以推断,被重吸收的还有部分的无机盐。
所以更确切的说,被重吸收的是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的无机盐。
同学们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要注意答案的确切性。
现在,我们总结一下尿液形成的整个过程。
这代表血液流动的方向,当血液流经肾小球的时候,会发生滤过作用,在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原尿的成分是?(水、葡萄糖、尿素、尿酸、无机盐)当原尿流经肾小管的时候,会发生重吸收作用,剩下的部分水、无机盐、尿素、尿酸会形成尿液排出体外。
排尿是为了排出尿素、尿酸等代谢终产物,以及控制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对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所以,同学们利用课间十分钟的时间去一趟厕所还是很有必要的。
好,这整个过程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讲的主要内容,请同学们课后及时复习,并完成这张表格,比较这四种液体成分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