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民歌儋州调声
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规定
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规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海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2.05.31•【字号】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21号•【施行日期】2022.07.01•【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21号《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规定》已由海南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六次会议于2022年5月31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22年7月1日起施行。
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2年5月31日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规定(2022年5月31日海南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六次会议通过)第一条为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海南历史文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包括:(一)琼侨歌谣等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琼剧、儋州调声、临高渔歌、崖州民歌、黎族民歌、苗族民歌、海南八音器乐、黎族竹木器乐、黎族打柴舞、苗族盘皇舞、海南椰雕等传统戏剧、音乐、舞蹈、美术;(三)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苗族传统刺绣蜡染技艺、东坡笠屐制作技艺、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等传统技艺;(四)南海航道更路经、黎族苗族三月三节等传统民俗;(五)黎族传统体育与游艺活动等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协调机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业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海南儋州调声的发展及现状探究
海南儋州调声的发展及现状探究摘要:儋州调声是海南独特而又古老的民间歌舞艺术,从西汉时期至今在海南已经传承了两千多年。
她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极高的艺术价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2006年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然而,由于现代的多元娱乐文化冲击,儋州调声的发展陷入困境,虽然政府采取一系列的保护和挖掘措施,并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儋州调声可能面临失传的问题,但为此还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发展机制, 使之融入到国际旅游岛发展的潮流中。
关键词:海南儋州调声非物质文化遗产儋州市是海南省土地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县级市,也是海南西部的经济、交通、通信和文化中心。
儋州市古称儋耳郡,儋耳郡是海南岛最早建于汉代的两个郡之一。
儋州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及留下的众多古迹,且多为宋代之前,如汉代伏波井、中和古镇、东坡书院等。
尤其是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谪居儋州三年间,讲学明道,使儋州教化日兴,“书声琅琅,弦歌四起”。
儋州在此时成为了全岛文化的中心,也培养了民众尊师重教的传统。
苏东坡北归九年后,儋州人符确成为海南第一个进士。
此后,儋州人才辈出,名声远播,在海南历史上曾发生过深远的影响。
儋州民风淳厚粗犷,古风犹存。
在苏东坡带来的良好的文化氛围影响下,这里的人民爱好吟诗作对,使儋州素有“诗乡歌海”之称,有许多民间诗社。
儋州民歌种类繁多,其中儋州山歌和调声最为盛行。
儋州调声是仅流传于海南省儋州一地并具有独特地域风格的民间歌曲,从儋州民歌活动中演变过来的。
它最初产生在西汉时期,发源于儋州北部三都、峨蔓、木棠、兰训、松林、光村一带。
用儋州方言演唱,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感情热烈,可歌可舞,被誉为”南国艺苑奇葩”。
1 儋州调声的形成早在千百多年前,儋州是西南部地区,人们从事耕作和制盐,都要用水车引水灌溉。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人们一边踩着水车,一边唱着山歌。
但是山歌的节奏和旋律都是比较自由的,有时候不能够与踩水车的脚步相结合:人们便将山歌的音调予以修改,使这些山歌有了分明的节奏。
海南儋州调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8胡世长:海南儋州调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海南儋州调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胡世长(海南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 海南海口 570216)【摘 要】调声是海南儋州古老的民间音乐,流传上千年,是儋州独具特色的文化,凝聚着儋州人民的文化结晶,是海南儋州历史见证和文化重要载体。
保持固有特色与生存之道,并进一步挖掘儋州调声文化潜力,使儋州调声文化能够得到更大范围普及和推广,对儋州调声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儋州调声;价值;艺术;文化;发展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10-0008-02基金项目:海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儋州调声”的挖掘研究与运用》(项目编号:Hnky2017-67)。
作者简介:胡世长(1979.3—),男,海南省儋州市人,海南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声乐教学与研究。
儋州调声是海南的民间歌舞艺术,具有独特地域风格,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集中反映了古代海南音乐发展过程。
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时空流变中,儋州调声经历了漫长转变过程,虽历经坎坷,但其精髓依然被传承,保留着独特的艺术特征和地域特色,植根于海南岛民歌沃土之中,推动了海南传统文化辉煌发展。
因此,对儋州调声进行分析探索,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一、传承与发展儋州调声文化必要性儋州调声作为流传于海南儋州本地古老而独特的原生态民间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均发挥着特有价值作用。
在海南,它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目之一,是儋州乃至海南的文化珍宝和奇葩,价值难以估计。
在当地,只要有人生活的地方就能听到优美的儋州调声,它已经成为当地广大群众最喜爱的一种文化娱乐活动。
但是,随着现代的多元娱乐文化影响,近年来,我国民间音乐文化发展明显处于弱势地位,远远不如具有广泛民众基础的大众音乐,本土音乐慢慢被遗忘,少数民族民间传统音乐文化发展停滞不前,一些民族民间传统音乐文化甚至濒临失传,少数民族民间传统音乐文化在传承中缺乏生机和活力。
2.儋州调声科普报告
儋州调声现状的调查报告一、儋州调声溯源“调声悠久歌悠久,文明风华古儋州。
公元未来歌先有,源出江河水茂流。
”这是研究儋州文化的著名学者羊中兴对儋州调声历史渊源的评价,这表明了儋州调声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儋州自古称歌海,山歌催得百花开;人人都是山歌手,山山水水是歌台”。
在地处海南岛西北部,面积仅有三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一群能歌善舞的老百姓,调声这项优秀的歌舞结合的文化就是他们创造的。
史料记载,儋州调声产生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0年),发源于儋州北部的三都镇、峨蔓镇、木棠镇、光村镇、洋浦特别经济区等地。
关于调声的起源,各有其说。
主要有以下的说法:1、调声是由外来的歌舞文化结合本土的文化衍变而来的。
2、相传,西汉时期儋耳郡德义岭人符龙雅作《调声魂》。
其调词为:“黄京1走过油麻地,偷夸安做2是鹿茸。
十年火纽3烧瓚4嘴,狗见臭焦5狗慢来。
狗守门楼鸡过巷,噶嘎噶嘎6汪汪汪。
”后人遂把《调声魂》当作儋州调声的起源。
3、调声由儋州山歌衍变而来。
4、调声由当地沿海的渔歌衍变而来。
5、调声源于明末清初儋州两位风流文人张纲二7和吴德裕所创作的情歌发展而来。
二、儋州调声的内容形式及其特点1、调声的内容形式1黄京:儋州方言,指一种类似鹿的动物。
与下文“鹿茸”对应。
2安做:儋州方言,意为“以为”。
3纽:儋州方言,意为“刚刚”。
4瓒:儋州方言,指一种猫科动物,与下文“狗”对应。
5臭焦:儋州方言,意为“闻到烧焦的味道”6噶嘎,儋州方言,鸡的叫声,与下文狗的叫声对应。
7张纲二,其本名是张绩,原名是张纲,号治堂,中和镇水井村人。
张纲二是其昵称,因为在兄弟中排行老二,当地人喜欢在姓名后加上个排序,故叫张纲二。
后世都一直叫其张纲二。
调声和山歌属于不同的艺术范畴,山歌是文学,调声是音乐。
儋州调声是儋州地区富有特色的对唱音乐和舞蹈结合的总称,调声包括“调”与“声”两个部分。
调声中的“声”是儋州人民用儋州地区的方言演唱的一种齐唱形式的民间歌曲。
儋州调声与其演唱特点探究
儋州调声与其演唱特点探究作者:胡世长来源:《当代音乐》2018年第08期[摘要]儋州调声以其淳朴、原始的演唱方式和热情洋溢的肢体语言而成为了海南少数民族音乐的一朵奇葩。
儋州调声根据不同的场景又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劳动场景、爱情歌颂、欢快儿歌等。
本文从儋州调声的形成和分类入手,剖析了儋州调声的演唱特点,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民族音乐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儋州调声;甩手动作;休止符;扁口形演唱[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8)08-0072-03海南省儋州市被誉为中国楹联之乡,是海南岛西部的一颗明珠。
儋州的调声已经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国家的保护。
处于海南省西部的儋州市有属于自己的文化,有独特的方言。
儋州调声演唱与这里的方言密切相关,歌词都是用儋州方言表达出来的。
从艺术题材上来看,类似于民间小调。
儋州调声的曲调有多种,包括宫、商、羽等。
唐宋八大家苏东坡被贬到儋州,在这里发展文学,使得儋州调声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容,对于这种民间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儋州人喜欢唱歌,唱歌已经成为他们的感情表达方式,而且住在这里的人都是出口成歌,因此儋州被称为“诗乡歌海”,儋州调声就是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孕育出来。
所谓的“调声”,就是应用儋州方言配合简单的肢体动作进行演唱,为儋州当地特有的地方民歌。
儋州调声有应答的含义,“你方唱罢我来答”就是调声重要的特点。
当地人们在工作之余就用这种娱乐方式调节心情。
歌曲配合着动作,不仅在表演中注重韵律和曲调,还有动作配合。
一、儋州调声的形成关于儋州调声的形成有各种说法,主要是民间流传,并没有发现正史记载。
现普遍认为儋州的调声来源于当地的山歌。
千百年前,儋州地区的劳动者们,为了调节乏味的劳作生活,一边劳动一边唱山歌,发现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劳动效率,而且能够增加劳动的趣味性,有效减缓疲劳,于是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口口相传,不断将山歌加以改造,使其变得更节奏鲜明,更加朗朗上口。
记忆中的国家级非遗——儋州调声
记忆中的国家级非遗——儋州调声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儋州人来说,不会说儋州话真的是一件很尴尬的事,不过也是情有可原,毕竟我出生的小镇虽然是处于儋州地域,但是因为靠近临高,绝大部分居民都是说临高话,还夹杂着说客家话,这也导致了我直到去那大镇(儋州市政府所在地)读书才开始真正接触儋州话,学会那么一点儋州话。
但我开始知道调声的时候,是我还在小学的时候,而调声又是用儋州话来唱的,跟我之前说的有点矛盾?其实不然,往后看便知。
说到儋州调声,不是海南人甚至不是儋州人都会不知道这是干什么的。
作为2006年就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儋州调声来说,过了十多年知名度还这么低,感觉有点凉凉,但对于儋州人来说还是很自豪的。
先来官方点简要介绍一下儋州调声:儋州调声是从儋州民歌活动中演变过来的。
它最初产生在西汉时期,发源于儋州北部洋浦特区、三都、峨蔓、木棠、兰训、松林、光村一带。
流传于海南省儋州一地并具有独特地域风格的传统民间歌曲,用儋州方言演唱,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感情热烈,可歌可舞,被誉为"南国艺苑奇葩"。
儋州调声主要特色是男女集体对唱,把唱歌与舞蹈融为一体,是中国民间文化优秀遗产。
通俗点说就是男女分两队手牵着手,用儋州话对唱情歌山歌。
男女调声儋州调声在我记忆中最早出现是在我小学的时候,据说是为了弘扬儋州调声艺术,当时整个儋州市每到中秋节都会在体育广场举办隆重的儋州调声艺术节,真的是非常隆重。
当时有几十只调声队伍聚集在体育广场,有从下面各镇来的群众队伍,还有儋州各个中学高中生队伍,好不热闹(当时还小不知道,还是看当时的录像才知道的)。
记忆最深刻的不知道是零几年了,就记得那年中秋节在国庆的假期中,我和表姑还有几个住在我家附近的朋友一块走路去体育广场(距离我家大概3、4公里)说是去看调声。
当时大家一块走过去,到了体育广场后一点也不觉得累,就是喜欢凑热闹。
走到体育广场后,那时体育广场门口已经挺慢了车,人山人海,天空各种有绳绑着的大气球,气球还挂着各种带字的竖幅。
海南民间音乐
海南民间音乐作者:黄特来源:《商业文化》2011年第05期摘要:调声是西汉时期发源于海南省儋州市以方言演唱,体裁近似民间小调的汉族民间歌曲,历经岁月的千锤百炼流传至今。
本文就其源流形式及其影响作一简要探究。
关键词:民间音乐;儋州调声中图分类号:J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5-0347-01儋州调声历史悠久,不但是儋州的城市名片,更是海南文化的重要品牌之一。
它集中地反映了古代海南音乐的发展过程,对研究海南古代音乐发展有重要意义和历史价值。
据传,调声产生于西汉时期,发源于海南省儋州市北部沿海三都、峨蔓、木棠、兰训、松林、光村一带。
是一种以儋州方言演唱,体裁近似民间小调的汉族民间歌曲。
儋州,古称“儋耳”,文风昌盛,民心淳朴,素有“诗乡歌海”之称。
有诗曰:“儋州自古称歌海,山歌催得百花开;人人都是山歌手,山山水水是歌台”。
所谓“歌海”主要是指旋律优美、流传广泛的儋州民歌。
在儋州民歌当中,调声更是久唱不衰、独树一帜。
据《儋州志》记载,宋代时就已有“八月中秋,男女少年郊游,对歌嬉乐。
”在古儋地区,汉族居民有“夜游”(一村男青年邀请另一村女青年于月夜到外对歌)习俗,当时山歌歌一般以七言四句为主,后又截取其后两句,加进互赞问好等内容衬词,形成韵脚宽松的“二句半”。
这时山歌活动也从“夜游”发展到“游春”、“中秋歌会”等。
后来人们在劳动中又学习到“车水歌”旋律,再在传统的“二句半”基础上,加入节拍鲜明的舞蹈节奏和情绪昂扬的音调集体对唱。
演唱时身体随歌声节奏摆动、久而久之形成了富有儋州特色的广场集体歌舞——调声。
儋州调声曾被我国著名艺术家田汉先生誉为“南国乐坛的一朵艺术奇葩”。
它集诗、歌、舞于一身,其曲调有100多种,内容多以歌颂爱情为主,歌词韵律整齐、流畅,多为三言、五言、七言,是独特的白话民间艺术;不仅如此,儋州调声还善于运用赋、比、兴,状物、拟人、夸张、谐音、明喻、暗喻等诸多的艺术表现手法,在创作、流传、再创作的过程中,历经岁月的千锤百炼流传至今。
海南旅游文化
3、黎族打柴舞 项目类别:舞蹈 主要特色不价值:起源亍古崖州黎族並葬活劢,是黎族民间最具代表性癿舞种。 打柴舞是黎族民间最具代表性癿舞种。黎语称“转刹”,起源亍古崖州(亴三亚市) 黎族並葬活劢。 打柴舞有一套完整癿舞具和跳法,舞具是有两条垫朐和数对小朐组成。舞考跳入 朐棍丨,来回跳跃、蹲伏,模仺亰类活劢和各种劢物癿劢作及声音。 打柴舞具有很强癿娱乐性,1957年舞蹈工作考将其改编迚京参加少数民族文艴会 演,被誉为“亐挃山艴术乀花”。吊来到罗马尼亚、日本等多丧国家演出,又被誉为 “丐界罕见癿健美操”。到目前为止,全黎族地区亳三亚市崖城镇朌典村一直保留这 一舞蹈古俗。
6、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艴 项目类别:手工技艴 主要特色不价值:黎族织锦工艴存续三千年以上,是文化活化石。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艴由黎族棉纺织工艴、麻纺织工艴及缬染工艴 吅幵耄成。黎族棉纺织工艴圃宋元以前曾领先丨原地区一千多年,对促 迚丨国棉纺织业癿収展做出了特殊贡献。黎族朋饯是黎族传统棉纺织工 艴癿结晶,具有典型癿民族特征,各斱言朋饯,圃历叱上曾是区分丌合 血缘集团和部落群佑癿重要标志。黎族织锦图案丩富多彩,多达160种 以上。 黎族传统棉纺织工艴具有许多显著特征,概括地说,主要表现为文 化癿活化石、卐越癿历叱贡献、鲜明癿民族性、典型癿原生态、传承癿 家族性等。目前黎族山区除少数亰懂一些织锦工艴及剌绣外,纺、染技 艴几乎没有年轻亰学乕了,传承了数千年癿棉纺织工艴面临夭传癿危险。
名称由来
相传明代有一文昌亰圃朎为宏,回京时带了几只鸡供奉皁上。皁帝品尝吊称赞道: “鸡出文化乀乖,亰杰地灱,文化昌盛,鸡亦香甜,真乃文昌鸡乔!”文昌鸡由此 得吉,誉满天下。 文昌鸡出吉癿说法还有:1936年,当时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宋子文回乖探亯,准备圃 文昌召开一次全岛性大会,各县选送佳肴。恰逢“西安事发”,大会朑开成,但宋 子文抂部分美食带回广州,供众“宏员”品尝,文昌鸡由此传扬东卓亚。 另一种说法:传说清朎海卓锦山地区一亰圃江浙做大宏,某年春节回家探亯,将要 离家时,到文昌潭牛镇天赐村拜访老学友。这位学友用正宎癿文昌鸡款待他,还选 几只较好癿文昌鸡让其带回江浙,款待亯朊好友,文昌鸡亷此出吉。
试论儋州调声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
一
种 人 体 动 作 的 艺 术 。 儋 卅 话 里 属 于 人 体 在 『 动 作范畴的舞蹈艺术 , 同于杂技 、 剧 、 不 哑 人 体 雕 塑 、 律 操 等 艺术 。 韵 因此 , 扎 马摇 身 “ 来 调 声 ” 是 以 “ ” 动 作 为 主 要 艺 术 表 正 调 舞 现 手 段 , 掘 儋 州 人 的 内在 深 层 的 精 神 世 挖 界——勤 劳 勇敢 , 团结 互 助 , 义 彪 悍 , 时 仗 与 俱 进 的 性 格 特 征 。 现 出调 声独 特 的 民 族 表 美 和 乡土 味 的 舞 蹈 风 格 特 征 。 如 : 人 正 男 “ ” 彪悍 大 方 ; 子 “ ” 柔 美端 庄 。 调 舞 女 调 舞 儋 州流 传 的 “ 爱妹 如 藤 缠 树 , 爱 哥 如 树 哥 妹 缠 藤 ” 体现 了儋 州 青 年 男 女坚 贞 缠 绵 的 爱 。 情。 裸露 了 其 细 腻 的 情 感 、 刻 的 思 想 、 深 鲜 明 的性 格 , 人 与 自然 、 与 社 会 、 与 人 和 人 人 之 间 以 及 人 自身 I 部 的 矛 盾 冲 突 , 达 了 ^ 】 表 儋 州 当 地 民众 的 审 美 情 感 、 美 理 想 , 映 审 反 生 活 的 审美 棱性 。 于调 声 存 在 着特 定 的 由 服 装 、 具 和 广 场 中流 动 动 作 变化 的特 点 。 道 所 以 说 调 声 的 “ ” 一 种 空 间性 、 间性 调 是 时 和 综 合 性 的 动 态 造 型 艺术 ——舞 蹈称 之 为 调 舞 。 卢 是在 长 期 历 史 进程 中集 体 创 造 , 调 不 断 积 累、 发展 而形 成 的 , 在 群 众 中 , 并 一泛 流 传 的 一 种 民间 舞 蹈 形 式 。 于 儋 州 人 民 由 的 生 活 劳 动 方 式 、 史 文 化 心 态 、 俗 习 历 风 惯 , 及 自然 环 境 的 影 响 , 以 因而 形 成 了“ 并 肩 携 手 勾 小指 , 马摇 身 唱 调 声 ” 扎 的舞 蹈 风
浅谈儋州调声的选材与文化内涵
浅谈儋州调声的选材与文化内涵作者:金花来源:《学理论·下》2012年第03期摘要:儋州人民用他们独特的方式——儋州调声,记载着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
儋州调声是一种歌伴舞的民间小调,形式优美,旋律动听,服装艳丽,歌词积极向上,文化内涵丰富,历史悠久。
儋州调声汇聚了诸多美的元素,形成一种和谐、积极的民族特色。
关键词:儋州;调声;选材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9-0042-02儋州调声是儋州民俗里的一种不同于别的民歌的载歌载舞的民歌形式。
它汇聚了儋州人民的智慧与文化精华。
是儋州发展、繁荣的见证。
一、儋州调声的流传地域及表现形式儋州,位于海南西北部,境内居民使用的语言主要有儋州话、军话、客家话与白话四种方言。
儋州方言区大部分地区村落密集,丰饶的土地和广袤的海岸,造就了儋州人奔放粗犷宽厚坚韧的品质,为调声文化提供了必要的生态条件[1]。
1.儋州调声的由来据记载,北宋以前,调声在儋州已相当流行。
因苏东坡谪居儋州时,常常听到“夷声彻夜不息”,“黎歌蛮舞视公旧”,“书声琅琅,弦歌四起”。
另有史书记载儋州民俗:“春则秋千会邻峒里女,装饰来游,携手并肩,欢歌互答”。
山歌为独唱,二人对唱,不需大动作配合。
调声多为群唱,晚上唱,节日游唱,有歌有舞,所以苏东坡及史书记的活动实为调声[2]。
儋州调声是一种以儋州方言演唱,体裁近似民间小调的汉族民间歌曲。
儋州,古称“儋耳”,文风昌盛,民心淳朴素有“诗乡歌海”之称。
有诗曰“儋州自古称歌海,山歌催的百花开。
人人都是山歌手,山山水水是歌台。
”所谓“歌海”主要是指旋律优美,流传广泛的儋州民歌。
在儋州民歌当中,调声是久唱不衰,独树一帜。
得到普遍认同的说法是:儋州调声发源于西汉年间的儋州的北部地区,是在海南儋州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歌舞艺术,被誉为“南国乐坛的奇葩”。
由此,儋州也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2.儋州调声的艺术特色儋州调声是一种以儋州方言演唱的,体裁近似民间小调的汉族民间歌曲,曲调有宫、商、羽等多种调式,旋律进行中经常出现调式交换和转调变化,同时还是一种集体赛歌的广场歌舞[3]。
儋州民歌
儋州民歌化学化工学院工艺00445张盛强儋州位于海南西北部,濒临北部湾,方圆三千多平方公里,人口约七十万。
其中沿海一带较为平坦,共余地区多属丘陵地带,而东南边沿与琼中、白沙交界一带,则是边疆起伏的山区。
儋州市是海南最早开拓的市县之一。
自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置儋耳郡至今的两千多年中,儋州人民在琼西这块宝贵富饶的土地上艰苦奋斗、繁衍生息,创造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财富,同时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艺术——儋州民歌。
这里的民歌,不仅丰富独特,而且优美动人,是当地人民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出来的一分宝贵的文化遗产。
儋州,“凡是长期在儋州歌海泛舟的采风之人,都承认儋州民歌不但源远流长,种类繁多,数量浩瀚,乡土味浓,生命力强,而且内涵丰富,音调奔放,旋律淳厚,优美动人,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
其中儋州山歌和调声最为盛行,是儋州民歌的主体,歌种分布与方言区基本是一致的。
这些民歌若按音乐表现的风格特点、演唱形式和使用目的划分,则可分山歌、调声等类型。
(一)山歌由于各种语言、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和历史传统的不同等因素,山歌因而分成了儋州山歌、“四里”歌和客家山歌等几种不同体裁。
1、儋州山歌:它是山歌的主体,具有悠久历史,丰富的内涵,通俗形象的语言和优美、灵活、易于为人民群众所接受的表现手法,是占全市人口多数的儋州方言地区的群众喜闻乐见的一门艺术。
因此,淬地区最广,传唱人口最多,大大丰富了儋州这个“歌海”。
(1)山歌探源。
古代儋州人的口头歌作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时期已孕育或形成雏形。
“肚有食,脚省力”这个现在仍流传的简短的古代儋州民谣,“说不定就是最初的儋州民歌”。
到了公元623年(唐代武德五年)设立儋州后,在格律诗和新乐府的影响下,儋州山歌吸收了新的营养,趋向成熟。
到宋代苏东坡贬儋时,已听到了“弦歌四起”、“夷声彻夜不息”。
可见儋州山歌在唐宋时期已经很盛行,苏东坡贬儋四年,他亲自设馆任教,授徒讲学,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还收集歌谣,编歌踏唱,促进了文化交流,推动了这一地区的文化和民间艺术的发展。
儋州调声:人人都是山歌手山山水水是歌台
儋州调声:人人都是山歌手山山水水是歌台作者:来源:《现代青年·精英版》2017年第10期男青年站成一排,肩并肩,小手指勾住小手指。
姑娘们站成一行,小手指也勾住小手指,站在男青年的对面。
男的手一摇脚一摆,舞了起来,如狂风逐浪,热烈而又激荡。
随着,歌声飞起,长短徐疾,粗犷激越,像群马奔腾,像洪水下坡,山和水应。
男的歌罢,女的腰身一扭一晃,随之起舞,如春风抚柳,婀娜多姿。
歌声就在舞蹈中缓缓飘动,柔和悦耳,婉转清雅,似丝竹之声,似春莺夜啼,荡漾于旷野,摇动人的心旌。
——这就是儋州调声。
记者曾多次在不同场合欣赏过儋州调声表演,每次都心潮澎湃,非常愉悦,这就是儋州调声的魅力。
儋州素有“诗乡歌海”之美誉。
“儋州自古称歌海,山歌催得百花开;人人都是山歌手,山山水水是歌台。
”儋州调声是流传于海南儋州的一种民间歌舞艺术,是儋州特色文化的重要品牌,为群众所喜闻乐见,更被誉为“南国乐坛的奇葩”。
1962年郭沫若先生到儋州考察时给予高度的评价:“儋州山歌不亚于唐诗。
” 2006年5月20日,儋州调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千百年来,儋州调声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撑起她旺盛的生命力,顽强地扎根在儋州这片土地上,润泽这片土地,又润泽儋州人的性情。
儋州人热情开朗,率直爽快,就是得益于调声那欢快热烈的韵律长期陶冶。
反过来,儋州人又将自己的热情化作春雨浇灌这株奇葩,使之四季飘香,艳丽迷人。
"儋州自古称歌海”儋州调声产生于西汉时期,发源于儋州市北部沿海洋浦特区、三都、峨蔓、木棠、兰训、松林、光村一带。
是一种以儋州方言演唱,体裁近似民间小调的传统民间歌曲。
调声的内容以表达爱情、幸福生活为主,以曲调优美和群体娱乐的特点流传于儋州、三亚、昌江、白沙、东方等地。
由此,儋州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地处海南岛西北部的儋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自汉武帝元封元年建置以来,已有2000多年历史。
儋州调声作文700字
儋州调声作文700字儋州调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儋州调声是仅流传于海南省儋州一地并具有独特地域风格的民间歌曲。
儋州在汉武帝时为儋耳郡(前110),自古就有“歌海”的美誉。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居儋期间曾以“夷声彻夜不息”之句赞誉此地歌风之盛。
1962年,田汉先生到儋州视察时称儋州调声为“南国乐坛的奇葩”。
近期,儋州又因包括“调声”在内的丰富的民间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调声是“歌海”中最受群众喜爱的品种,是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调声主要在农闲或逢年过节,男女青年聚会于山野赛歌时传唱,特别是每年的“中秋歌会”尤其热闹,参加者往往成千上万。
唱调声时,男女青年相对排成两列或围成圆圈,互相勾住手指,两手及身体随着歌声节奏摆动,载歌载舞。
调声有若干常用曲调,以此为基础加以发展变化,可以创造出更多新曲,从而常唱常新。
历年搜集到的调声曲调已有六百多首,有一定代表性的曲目有《天崩地塌情不负》、《祖国江山花百样》、《一时不见三时闷》、《单槌打鼓声不响》等。
儋州调声都生长于野外。
人们在田间劳作,突然兴趣来了,就走到田边,排成一行,手舞足蹈唱起来,歌声在田野上飞翔,人的情绪随之飞翔,一天的劳累就在不知不觉中抖落了,心里也就满满地收获了欢乐。
青年男女穿着漂亮上镇赶集,手就痒,嘴也痒,不来一场调声,就怅然若失,也对不住这身打扮。
于是就在街边或者镇口摆开架势唱起来,舞起来。
顿时,街上的行人就一哗啦围过来,街上的气氛马上随着调声的节拍涌荡沸腾,这一个集日,欢愉快乐的色彩也就缤纷在集镇上。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夜色融融,月光晃晃,青年男女相约在村边、路旁、湖畔、港岸调声,摇来晃去,快活裹在歌声中,随着晚风飘荡,山也欢,水也笑,天上的星星在摇曳,整个世界都为之陶醉。
调声歌会是群众自娱自乐、自我教育的一种良好形式,儋州市政府已决定将每年的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调声节”,用以全面保护调声。
儋州调声刍议
儋州调声刍议作者:周宁来源:《歌海》2017年第03期[摘要]儋州素有“诗乡歌海”之称,当地调声更是历史悠久。
调声作为儋州特色的民间艺术,是祖先留下的精神财富,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随着城镇化急速发展,调声因受到巨大冲击而陷入困境。
因此如何传承、发展及保护儋州调声成了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儋州;调声;保护;发展儋州古称“儋耳”,西汉班固于《汉书·地理志》一书中载道:“武帝元封元年略以为儋耳、珠崖郡。
”汉武帝于公元前110年设儋耳郡,至公元622年改为儋州,沿用至今。
儋州民风淳朴,这片“人人都是山歌手”的沃土孕育了富有本土韵味的儋州调声。
儋州人称“调声” 为“êdiāng”,是一种采用儋州方言演唱并配以简单肢体动作的地方民歌。
“调声”中的“声[diang55]”即声音、歌唱之意。
“ê”在儋州话中有应答含义,所谓“你方唱罢我来答”。
“ê”也可视为叹词,即人们疲乏时发出的语气词,因为调声是人们劳作休息时进行的一项娱乐活动。
儋州市文化馆馆长陈照荣先生认为“调(ê)”还可表示动作,调声表演除讲究韵律曲调外,兼有身段动作。
一、儋州调声的形成及发展(一)儋州调声的形成调声的形成虽未有详实的史料记载,但民间却流传许多版本。
“调声和山歌都是在五湖一带踏水(车水)劳动中形成”。
①当时人们于盐田上劳作,需踩水车灌溉。
劳动中为消除疲倦和增加乐趣,人们边踏水车边唱歌谣,调声自此萌芽。
而另一说法是当地百姓认为,调声由旧时的“男女夜游”发展而来。
《儋州志·海黎志四·黎情篇》写有:“春则秋千会邻峒男女,妆饰来游,携手并肩,欢歌互答。
”旧时各村有供给本村青年男女居住的“后生笼”、“女笼”、“青年笼”等。
每到中秋节或特定日子,青年男女会进行集体性“夜游”,他们借唱山歌、调声互通情谊,追求爱情。
(二)儋州调声的发展调声的发展至今难以溯源。
“古代中国有一个规矩,那就是王要定时地派人到民间去听取人民的歌谣,记录下来向王汇报。
儋州调声刍议
儋州调声刍议●周宁[摘要]儋州素有“诗乡歌海”之称,当地调声更是历史悠久。
调声作为儋州特色的民间艺术,是祖先留下的精神财富,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随着城镇化急速发展,调声因受到巨大冲击而陷入困境。
因此如何传承、发展及保护儋州调声成了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儋州;调声;保护;发展作者简介:周宁,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
①羊中兴:《儋州调声山歌》,海口:海南出版社、南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45页。
②许嘉璐:《未达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5页。
儋州古称“儋耳”,西汉班固于《汉书·地理志》一书中载道:“武帝元封元年略以为儋耳、珠崖郡。
”汉武帝于公元前110年设儋耳郡,至公元622年改为儋州,沿用至今。
儋州民风淳朴,这片“人人都是山歌手”的沃土孕育了富有本土韵味的儋州调声。
儋州人称“调声”为“êdi āng ”,是一种采用儋州方言演唱并配以简单肢体动作的地方民歌。
“调声”中的“声[diang55]”即声音、歌唱之意。
“ê”在儋州话中有应答含义,所谓“你方唱罢我来答”。
“ê”也可视为叹词,即人们疲乏时发出的语气词,因为调声是人们劳作休息时进行的一项娱乐活动。
儋州市文化馆馆长陈照荣先生认为“调(ê)”还可表示动作,调声表演除讲究韵律曲调外,兼有身段动作。
一、儋州调声的形成及发展(一)儋州调声的形成调声的形成虽未有详实的史料记载,但民间却流传许多版本。
“调声和山歌都是在五湖一带踏水(车水)劳动中形成”。
①当时人们于盐田上劳作,需踩水车灌溉。
劳动中为消除疲倦和增加乐趣,人们边踏水车边唱歌谣,调声自此萌芽。
而另一说法是当地百姓认为,调声由旧时的“男女夜游”发展而来。
《儋州志·海黎志四·黎情篇》写有:“春则秋千会邻峒男女,妆饰来游,携手并肩,欢歌互答。
”旧时各村有供给本村青年男女居住的“后生笼”、“女笼”、“青年笼”等。
感受儋州调声的独特韵味
海南 民歌儋 州调声 ,好似 青青 草地上那芳 香的金 菊 花 , 目耀眼 , 丽多姿 。 夺 娇 它形式新颖 、 音乐味独特 , 3 年 2 5 0
底, 被列人 了我国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 。它是海南文化艺术 领域的珍贵财富 , 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百花 园里的一簇瑰 丽的奇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儋州调声独特 的音乐味吧。 “ 儋州 自古歌如海 , 山歌多似百花开 , 人人都是山歌手 , 山山水水是歌台。” 儋州市位于海南省西北部 , 儋州话 、 是 军话 、 广州话 、 海南话等 多方言混合杂居的地区。这里人杰地灵 , 人才辈 出。 北宋 大文学家苏 东坡在此地谪居三年 , 给这里“ 带 书声 琅琅 , 弦歌 回起 ” 的好风 尚。 这里 的人们 , 在辛劳之余 , 喜欢 吟诗作对 , 用歌声赞美生活 , 歌唱爱情 , 人们称此地为 “ 诗 乡歌海 ” ;国家文化部还授予它 “ 中国 民间艺术之乡”的称 号 。“ 调声 ” 就是这“ 诗乡歌海” 中的一朵朵跳跃的浪花 , 是 当地主要的群 众文化娱 乐活动 。 调声 , 儋州话 的译音叫 “i i g , e d n ” 主要流行在儋州市 a 说 儋州 方广 言的地区, 当地演唱人数最多 、 是 流行最广 的 民间歌种。 它与“ 山歌” 歌谣” 和“ 共同组成了为海南民歌儋 州派系。每年的春节 、 端午节 、 中秋节 等民间节 E , l 如果我 们 到儋 州的乡下 走走 , 就会看到在空旷 的草地上 、 树林间 、 小河旁 有一群群 、 队队的男女青年快乐歌唱 的情景 , 一 歌 声此起 彼伏。 也许因为它的场面之盛大 , 参与的人 数之多 ; 也 许因为它的歌舞之赏心悦 目, 令人心动 , 所以音 乐家们 把这一 民间艺术称为 “ 国南方 的花儿 ” 我 。这首 《 千歌万 曲 唱起来 > 是调声节中人们 最喜欢演 唱曲调之一 。 “ 调声” “ 是做动作 。声 ” 唱歌 , ,调” “ 是 意思是摆动 起来 唱歌。 根据专家们介绍 , 调声大多数属于情歌 , 为儋州市广
海南儋州调声初探
海南儋州调声初探作者:周正元来源:《音乐时空》2014年第19期摘要:作为海南民间艺术传承的载体,儋州调声是海南儋州地区一种由年轻人用方言演唱的情歌,极具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儋州调声历史悠久,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儋州调声的创作方式多元化,题材内容丰富,造就了儋州调声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儋州调声艺术形态发展一、儋州调声的源流普遍认为儋州调声源于儋州山歌。
早在千百年前,儋州地区的人民在从事车水田间劳作期间,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以及自娱自乐,人们将山歌带入,并逐步修改山歌的音调,使得节奏鲜明。
后来在外来文化的介入和影响后,调声显然吸纳了多种文化形态的艺术成分。
参与劳作的男女青年便使用这种节奏鲜明欢快、旋律活泼流畅,具有独特地域风格和富于表达思想感情的音调来进行集体对唱,娱乐传情。
最终形成了极具地方性特色的一个歌种——儋州调声。
调声仅流传于儋州及周边使用儋州方言的地区,这就在无形中形成了“方言岛”。
二、儋州调声的艺术形态儋州调声是青年男女为了互诉衷肠而自发开展的对歌活动,它的创作方式多种多样,取材背景广泛,内容丰富多彩。
调声曲子都没有曲名,歌曲亦无歌名。
按照汉族民歌体系来分类,调声属于“小调”体裁,唱词优雅,节奏规整,旋律明快,适于随歌起舞。
儋州调声不强调歌唱技巧,更多的是一些耳熟能详的曲调的传唱。
经过几遍反复练习就能学会一首新的调声歌曲,而新的调声也是根据传统调声发展、修改而来的。
这种在旧曲调基础上即兴的、随机的发展是儋州调声新作品实现的主要方式,歌词的即兴性是调声的最大特征。
后来人们把劳作间流传的“车水歌”旋律编排进去节拍鲜明的舞蹈节奏和情绪昂扬的音调进行集体对唱,进而形成了比较集中的调声活动,早年间有“夜游”活动、“调大坡”,现在则是在各种农历节日、婚庆、集市上比较常见。
2001年起每年举办的儋州调声艺术节就是展示和推广调声的大舞台。
前文提及到儋州调声是民间百姓流传的对唱形式歌种,这就反映了儋州调声的歌词是来源于生活、反映民间寻常生活的文化载体。
儋州调声科普报告
儋州调声科普报告儋州调声是海南省儋州市独具特色的民间歌曲形式,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它不仅是儋州人民的精神寄托,也是海南民间文化的瑰宝。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儋州调声,以下将为您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儋州调声的起源与发展儋州调声起源于西汉时期,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考证,它最初是儋州地区的劳动人民在田间劳作时哼唱的歌谣,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民间歌曲。
在历史的长河中,儋州调声不断演变和发展。
从最初的简单旋律和歌词,到后来逐渐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儋州调声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变化。
在明清时期,儋州调声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播,成为当地民众喜爱的娱乐方式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儋州调声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许多文艺工作者对儋州调声进行了收集、整理和改编,使其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更加符合时代的需求和审美。
如今,儋州调声已经成为儋州市的文化名片,享誉国内外。
二、儋州调声的特点1、独特的旋律儋州调声的旋律优美动听,节奏明快活泼。
它通常采用五声音阶,旋律起伏较大,富有变化。
在演唱时,常常会出现滑音、颤音等装饰音,使旋律更加丰富多彩。
2、丰富的歌词儋州调声的歌词内容广泛,涵盖了爱情、劳动、生活、历史等多个方面。
歌词多以儋州方言演唱,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有些歌词还采用了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使歌词更具艺术魅力。
3、多样的演唱形式儋州调声的演唱形式多种多样,有独唱、对唱、合唱等。
在演唱时,演唱者通常会手挽手,边唱边跳,动作整齐划一,充满了活力和激情。
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演唱形式——“歌圩”,即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众多歌手聚集在一起,相互对歌,场面十分热闹。
4、强烈的节奏感儋州调声的节奏感非常强烈,通常采用打击乐器如鼓、锣、钹等进行伴奏。
在演唱时,演唱者会随着节奏的变化,身体自然摆动,营造出欢快热烈的氛围。
三、儋州调声的文化内涵儋州调声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儋州地区文化的重要载体。
它反映了儋州人民的生活、情感和价值观,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南民歌儋州调声
儋州调声以它独特的形式独树一帜于全国的民歌之林,被收入《中国音乐词典》。
田汉先生1962年到儋州视察时,称之为“南国乐坛的奇葩”。
儋州因此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儋州调声是仅流传于海南省儋州一地并具有独特地域风格的汉族民间歌曲,用儋州方言演唱,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感情热烈,可歌可舞,被誉为"南国艺苑奇葩"。
儋州调声
主要特色是男女集体对唱,把唱歌与舞蹈融为一体,是汉族民间文化优秀遗产。
2006年
5月20日,儋州调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儋州调声历史溯源
"儋州自古称歌海,山歌催得百花开;人人都是山歌手,山山水水是歌台。
"地处海南
岛西北部的儋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自汉武帝元封元年建置以来,已有2000多年历史。
特别是北宋一代文宗苏东坡曾谪居此地,弘扬文教,使儋州自古就有"诗乡歌海"之称。
儋州调声是从儋州民歌活动中演变过来的。
它最初产生在西汉时期,发源于儋州北部三都、峨蔓、木棠、兰训、松林、光村一带。
调声节上所唱的歌起初大都为情歌,青年男女于月明之夜或春光明媚之时,集体对歌、娱乐传情。
到清末民初,调声又吸收了"学堂民歌"成分;到上世纪"五四时期",调声又出现
了许多革命题材内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则成为揭露敌人、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
新中国成立后,六十年代的水利建设工地上的赛歌会曾掀起儋州调声发展的第三次高潮。
儋州调声的艺术特色
同崖州民歌一样,儋州调声也突破了山歌固有的表现形式,曲调层出不穷,演唱过场活跃,不论是唱词、曲调、节奏、旋律以及调式都符合青年人的性格特征,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活动形式。
儋州调声主要是男女青年在逢年过节或农闲时,在乡镇集市或山坡野地,互相以歌抒情,谈情说爱,自发性地开展对歌比赛活动。
特别是每年的"中秋歌会"尤其热闹,参加者往往成千上万。
儋州调声歌声优美,热情奔放,舞姿百态,生动活泼,男唱女答,歌声此起彼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儋州调声体裁近似民间小调。
曲调有宫、商、羽等多种调式,旋律进行中还经常出现调式交换和转调变化。
而且,儋州调声在发展中善于吸收古曲、现代歌曲及外国歌曲旋律,这也是调声艺术常唱不衰、与时俱进、历久弥新的重要原因之一。
古老的儋州山歌歌词大多是韵脚宽松的"二句半"。
后来人们在劳动中又学到"车水歌"的旋律,再加入节拍鲜明的
舞蹈节奏和情绪昂扬的音调进行集体对唱,演唱时手臂和身体随歌声节奏前后摆动。
儋州调声历史悠久,它集中地反映了古代海南音乐的发展过程,对研究海南古代音乐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和历史价值,曾获得美国、加拿大等国际音乐专家和国内音乐界人士的高度评价。
同时,儋州调声也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发挥着特有的作用,是海南文化的重要品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