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痛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欢迎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后痛甚
空腹疼痛
脉盛气盛
脉虚气怯
(一)辨证要点
❖ 3、辨气血 初痛在气,久痛入血;以胀痛为主,
伴有嗳气,痛处游走不定,属气滞;痛如 针刺、似刀割,痛处固定不移,属血瘀。
(二)治疗原则
❖ 基本原则:理气和胃止痛 邪实者以祛邪为急,正虚者以扶正为
先,虚实夹杂者,则当祛邪扶正兼顾。使 之“通则不痛”,“荣则不痛”。
与西医联系
西医学中急性胃炎、慢 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胃癌、胃肠道功能紊乱、胃粘 膜脱垂等病以胃脘痛为主要表 现者,均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 论治。




外邪犯胃
情志所伤
病因
饮食不节
素体脾虚ຫໍສະໝຸດ Baidu它病


❖ 1、基本病机 胃气失和,气机不利,“不通则
痛”,以及胃失濡养、温煦,“不荣则痛”。
❖ 2、病位 病位在胃,且与肝、脾关系最为密切,
加减:如胃脘痛胀而便闭者,为热结肠道,腑气不通,可合用 小承气汤以泄热通腑。如胃痛急剧而拒按,便秘苔黄燥者,为食积 化热成燥,则合同大承气汤以泄热解燥,通腑荡积。
❖ 肝气犯胃 主症:胃脘胀痛攻窜连胁,嗳气频作,
与情志有关,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味。
方解:本方为疏肝理气之要方。方中柴胡、香附、川芎疏肝行 气止痛;肝为刚脏,宜和而不宜伐,故用白芍以养血柔肝止痛;陈 皮、枳壳、甘草理气和中,共奏行气止痛之功。可选加郁金、青皮、 木香等以加强理气解郁之效。
涉及胆与肾。
❖ 3、病理性质 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别,早期多为
实证,后期多为虚实夹杂;实为邪阻胃气而痛, 虚为胃失温煦、濡养而痛。
❖ 4、病机转化
胃痛病机转化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寒热转化 如寒郁、湿郁日久化热,形成热 证,或寒热错杂之证; (2)气血转化 初病多在气分,日久深入血分, 出现瘀阻胃络之证; (3)虚实转化 初期多为实证,邪滞日久可损伤 脾胃,其证由实转虚。
胃痛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佳木斯学院 李铁男 教授
定义 病因病机

诊断要点

鉴别要点


辨证要点
预防调护
小结、习题
定义
❖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近心 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症。
历史沿革
胃脘痛之名,最早见于《内经》; 唐宋以前文献多称胃脘痛为心痛,与心经病变的心痛相 混,在此以前文献所称“心痛”、“心下痛”,多指胃痛而 言; 宋代之后医家对胃脘痛与心痛混淆提出质疑; 金元时期的《兰室秘藏》首立“胃脘痛”一门,将胃脘 痛的症候,病因病机和治法明确区分于心痛,使胃痛成为独 立的病证; 明清时代进一步分清了心痛与胃痛混淆之论,提出了胃 痛的治疗大法,丰富了胃痛的内容。
鉴别诊断
❖ 胃痛与胁痛 ❖ 肝气犯胃所致胃痛常表现为攻撑连胁,
应与胁痛鉴别。但胃痛仍以胃脘部疼痛为主 证,且多伴有泛酸、嘈杂等症。而胁痛是以 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两者在部位上有着明 显的差别。
鉴别诊断
❖ 胃痛与腹痛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
发生疼痛,而胃痛是指心窝以下胃脘部发生 疼痛。就疼痛部位来说,两者不难鉴别。但 胃与肠相连,又居于腹中,有时胃痛可波及 整个腹部,而腹痛亦可影响到胃,这时就要 根据其疼痛的主要部位和情况来加以区别。
❖ 饮食停滞 主症:胃脘胀满疼痛,嗳腐吞酸,或呕
吐不消化食物,吐食或矢气后症减,大便不 爽,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方药:保和丸加减。
方解:方中山楂消油腻肉食之积;神曲消酒食陈腐之积;莱菔 子消谷面之积;半夏、陈皮、茯苓和胃化湿;连翘散结清热。本方 为治疗饮食停滞的通用方,均可加入谷芽、麦芽、鸡内金等消食之 品。若脘腹气多胀甚者,可加枳实、砂仁、槟榔等以行气消滞。
病史
辅助检查
诊断要点
临床特征
伴随症状
鉴别诊断
❖ 胃痛与真心痛
❖ 心居胸中,其痛可波及心下,出现胃痛的表现, 易与胃痛证混淆。典型真心痛为当胸而痛,其痛多 为绞痛、紧缩样痛或压榨样痛,且痛引肩臂,伴有 心悸、气短、甚则汗出等症,病势危急,对于无胃 病史而有眩晕头痛的中老年患者尤应警惕真心痛的 可能。而胃痛多表现为胀痛、刺痛、隐痛,有反复 发作史,一般无放射痛,伴有嗳气、泛酸、嘈杂等 脾胃症候。
(三)分证论治
❖ 寒邪客胃 主症:胃痛暴作,得温痛减,遇寒痛增,
恶寒喜暖,拒按,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加味。
方解:本方是治疗寒邪客胃,寒凝气滞的基础方。方中高良 姜温胃散寒,香附行气止痛。寒甚者可加吴茱萸、干姜、陈皮等 加强散寒理气之功。
加减:如兼见形寒、身热等风寒表证者,可加香苏散以疏散 风寒。如兼有纳呆、身重、恶心欲吐、苔白腻等寒湿症状,可用 厚朴温中汤以温中燥湿。若兼见胸脘痞闷、不食、嗳气或呕吐者, 是为寒挟食滞,可加枳实、神曲、鸡内金、半夏、生姜等以消食 导滞,温胃降逆。
辨证要点

证 治疗原则

治 分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 1、辨寒热 遇冷饮或受凉后,胃脘痛加重,或得温
则舒者,属寒;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得冷 饮则适者,属热。
(一)辨证要点
❖ 2、辨虚实
实证
虚证
起病情况
较急
较缓
诱发因素 疼痛性质
与饮食关系 脉象
常有
不明显
痛剧而急,固定不移,拒 按
痛徐而缓,痛处不定,喜按
加减:若火热内盛,灼伤胃络,迫血妄行,而导致呕血、黑便 者,可用《金匮要略》泻心汤,苦寒清泄,直折其火,使火降气顺 则血亦自止。
❖ 湿热中阻 主症:胃脘灼痛,嘈杂,口干口苦,渴
加减:若疼痛较甚者,可加川楝子、延胡索以加强理气止痛。 嗳气较频者,可加沉香、旋复花以顺气降逆,也可用沉香降气汤。
❖ 肝胃郁热 主症:胃脘灼痛,泛酸嘈杂,烦躁易
怒,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泄热,理气和胃。 方药: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
方解:二方皆能治肝胃郁热,肝藏血,前方有凉血清热,疏肝 散结和胃之功。后方为清肝之正剂,具有辛开苦降的作用,并有制 酸之效。前方丹皮、山栀凉血清肝泄热;青皮、陈皮疏肝理气;白 芍和营敛肝,缓急止痛;贝母清热散结;泽泻导热下行。左金丸中, 黄连为主,清泄胃热;吴茱萸反佐,开肝郁,降逆气。肝体阴用阳, 阳明胃土喜润恶燥,且内热最易伤阴,故此时投药慎用香燥,可选 用香橼、佛手、绿萼梅等理气而不伤阴的解郁止痛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