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管理心理学名词解释
管理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管理心理学资料第一章1.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组织管理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的心理机制,并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与规律效能,最终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全面发展的一门学科。
2.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动机管理,动机是人类一切心理活动的起点和前提;认知管理,认知是人们获得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情绪管理,情绪的劳动与管理、应激管理、员工卷入等;行为管理,良好的行为是一切心理管理的最终目标;组织管理,包括组织概述、组织士气和气氛、组织变革与发展等。
3.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区别:1)研究的侧重点不同管理心理学着重研究行为背后潜在的心理活动规律,而组织行为学重点探讨行为特点和规律本身,把人的外显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已达到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
管理心理学侧重于本源学的研究,而组织行为学则侧重于现象学的研究2)理论基础不同管理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其理论源泉主要是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作为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来源更加多样化,如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等3)形成的背景不同管理心理学:1912,美籍德国的闵斯特伯格出版《心理学与工作效率》,首先正式把心理学应用到工业管理中;1958,美国的利维特正式提出“管理心理学”这一术语,使管理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组织行为学:由行为科学发展而来,是行为科学与组织管理相结合而形成的分支学科。
20世纪60年代,形成跨众多学科的研究领域。
4.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联系1)心理与行为密切相关:一方面,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组织行为学在研究人的行为时,必然会涉及行为背后的潜在心理机制;另一方面,心里是一种内隐的活动,管理心理学在探索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时,也需要通过观察人的外部行为来达到推断内部过程的目的。
2)研究内容上的联系,二者在研究的总体框架上无大地差别,其基本内容皆为组织管理活动中的个体、群体、领导、组织等方面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只是对同一问题的研究视角和出发点不同而已。
管理心理学名词解释

管理心理学:就是研究组织中的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的一门科学。
社会知觉:指对社会对象的知觉,社会对象包括自己、他人、人际关系和社会角色等。
相似性误差:对在背景、兴趣、爱好或经历等方面与自己相似的人做出先入为主的积极评价,对不相似的人做出消极评价的倾向。
顺序效应:信息呈现的顺序影响人们判断的现象。
知觉防御:指个体对于那些不利于自己的信息视而不见或加以歪曲,以达到防御目的的倾向。
定型化:人们将一类人的特征强加于该类人群中的某个个体的倾向。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在一种归因的基础上,用某个特征孤立地评价他人,即所谓的以点带面或以偏概全。
投射:人们把自己的特征视为他人的特征的倾向或者说是以己度人的倾向。
期望效应:指个体对事件、物体和人的先前期望与知觉对象的实际情况之间的差异可能对组织管理产生影响的程度。
人格:又称个性,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经常影响人的行为并使他和别人有所区别的心里特点的总合。
由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组成。
态度:对一个事物具有稳定持久的特定感觉和行为表现的倾向,反应一个人对某一对象的内心感受。
组织承诺:员工对组织的承诺,指员工投入组织和认同组织的程度。
激励:就是动机,指引起个体产生明确的目标并指向行为的内在动力。
动机由需要引起。
领导:是施加影响的过程,它发生在团队或组织中,这种影响所得到的种种改变反应了组织的共同目标。
群体:当人群个体在心里上彼此影响,在行为上相互作用时,称为群体。
群体规范:可以表现为风俗、文化、语言、时尚、舆论、公约、宗则等行为规范及不同的价值标准等。
群体凝聚力: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
从众行为:指群体成员的行为跟从群体的倾向。
群体思维: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成员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一致,以至于使其他变通的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估受到压抑。
管理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概述管理心理学是心理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组织管理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作为一个在企业管理的改革与发展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年轻学科,其主要任务是探索改进管理工作的心理依据,寻求激励人心理和行为的各种途径和方法,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劳动生产率。
其研究重点是组织管理中具体的社会心理现象,以及个体、群体、组织、领导中的具体心理活动的规律性。
管理心理学也可称为组织管理心理学或行为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组织中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综合性科学。
它是应用管理学、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学、生理学、伦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原理,来研究组织管理中具体的社会心理现象,以及个体、群体、领导、组织中的心理活动、人际关系和人的积极性的一门边缘科学。
管理心理学是把心理学的知识应用于分析、说明、指导管理活动中的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工业心理学分支,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们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管理心理学以组织中的人作为特定的研究对象,重点在于对共同经营管理目标的人的系统的研究,以提高效率,在一定的成本控制条件下,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当今的管理心理学都是以人本思想为前提的。
它有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改善组织结构和领导绩效,提高工作生活质量,建立健康文明的人际关系,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发展生产的目的。
管理心理学的知识来源一般认为,管理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四门学科构成了其理论的基石,它们是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和人类学。
管理心理学行为的研究绝大部分属于对个体心理学范畴,而且现代管理中,随着对“人”的问题的关注,心理学的因素已显得更加重要;社会学既研究微观层面的社会互动,也研究宏观层面的社会结构,管理心理学中对于群体中的人际关系、角色知觉、群体规范、价值观、组织文化等内容的涉及都来源于社会学。
人类学中文化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理论对管理心理学的发展帮助很大,因为近年来国际化趋势产生了管理的新问题,即如何管理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并使之整合于特定的组织文化中。
管理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一、名词解释1.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直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是一种基本的心理过程,对同一知觉对象,人的解释是不同的。
(社会知觉是管理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容)3.印象管理:是指人们试图管理和控制他人对自己所形成的印象的过程。
印象管理是社会互动的一个重要方面。
4.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的规律:遗忘的进程不均衡,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进展很快,以后逐渐变慢。
5.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言语、表象或动作而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性质和关系的概括和间接反映。
思维具有概括性、间接性、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
6.个性:是指个体身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是一个复杂、多侧面、多层次的动力结构。
7.性格: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它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部分。
8.态度:通常指个体对某一对象所持的较持久、较稳定的综合性心理倾向,其由认知,情感,与意向三种心理成分构成。
9.动机: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部心理过程或部动力。
10.情绪劳动:指劳动者为了获得一定的报酬而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控制,以营造出公众可以观察并接收的面部和身体上的动作表现。
11.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合而成的集合体。
12.群体凝聚力: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接纳,同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也就是群体对成员的在吸引力。
包括自然凝聚力、工作凝聚力、领导凝聚力、情感凝聚力。
13.沟通:指为了设定的目标,人们在互动过程中,发送者通过一定渠道,与接受者进行信息、思想和感情等的交流、传递和交换,并寻求反馈以达到相互理解的过程。
二、简答题1.管理心理学及其特点:●管理心理学是一门综合运用心理学、管理学、行为学、社会学、伦理学、生理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来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行为活动规律,借以解释、预测和激励组织中人的行为,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与管理效能,最终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学科。
管理心理学部分名词解释

管理心理学:有关组织情景中个体。
,群体和组织管理行为的理解,解释,预测和变化规律,以便改进和提高工作生活质量与管理效能的学科管理心理学的意义:a管理心理学是未来管理科学的核心内容b 管理心理学有助于个体的自我完善c 管理心理学有助于企业的组织提高工作效率,增进经济效益管理心理学的主要特征:a以人为本(得气说,智慧说,道德说)b以德为先c中庸之道d无为而治e以和为贵可取性启发式:是指人们在决策中倾向于把容易想象或回忆的事件,判断为具有更高的发生概率,从而产生认知偏差代表性启发式:反映了人们在决策中倾向于根据某种信息本身在一类别中的代表性,判断该信息属于特定类别的概率,却忽视事件在总体中发生的概率胜任力:是人们适应工作或管理环境,产生具体绩效和成就的个体特征。
极端性转移:也称冒险性转移现象,这是指群体决策比个体决策时更容易出现冒险倾向或极端倾向,还有可能倾于保守。
小集团意识:由于群体中从众压力的影响,严重抑制了那些不同寻常的、由少数派提出的或不受欢迎的观点。
自我效能感:个体对自己与工作相关的技能和能力的信心。
目标设置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是自我效能感。
团队效能感:团队成员对团队成功完成特定任务所拥有共同能力的信念自我效能感:一个人对其完成特定工作所需要能力的自我判断或自我评估,也是对其胜任特定工作的一种信念生命周期理论:领导者的行为要与被领导者的成熟度相适应,随着被领导者的成熟度逐步提高,领导的方式也要作出相应的改变组织发展:指以员工优化和自制气氛协调为思路,通过组织层面的长期努力,改进和更新企业组织的过程,实现系统的组织变革。
组织变革:是指对组织功能方式的转换或调整组织文化:组织成员共享的一组管理理念假设、核心价值观、行为准则和行为模式的体系组织承诺:员工对组织的一种责任和义务,源于对组织和怒表的认同,由此衍生出一定的态度或行为倾向。
组织承诺包含三个主要成分:1.感情承诺,员工由于对企业目标的认同和深厚的感情,而对企业组织所形成的忠诚并努力工作的程度;2.持续承诺,原意为员工为不失去已有职位和多年投入所换来的待遇而不得不继续留在该组织工作,根据我国企业的实证研究,我国背景下员工的持续承诺更多表现为员工为了进一步发展而继续留在组织内工作的倾向;3.规范承诺,受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规范约束而形成一种承诺感。
管理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也可称为组织管理心理学或行为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组织中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综合性科学。
X理论:一般人都没有什么雄心,不喜欢负责任,宁可被别人指挥;为了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必须用强制、惩罚的办法Y理论:人天生勤奋,视劳动为游戏;人为自身承诺而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自我满足,自我实现是最重要最有意义的需要;承担责任,寻求责任;广泛存在着想象力,智慧和创造力,一般人只得到部分发挥。
超Y理论:胜任感是人各种各样需求中的主要需求;不同人取得胜任感的方式不同;如果任务和组织相适应,胜任感极可能取得;胜任感的后激励作用。
气质即人们常说的“性情、脾气”是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心理表现,是不以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
性格是表现在人们态度和行为上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是通过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
有效性即效度,是指测验对于所要测量的心理特征能测量到的程度。
可靠性即指信度,是对人的行为进行先后数次测量的一致性。
社会化:就是个体对社会的认识与适应。
它是通过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实现的,是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
个性,一般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而人的个性是指个体带厄倾向性的、本质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社会角色,实际上就是个体的一种职能,一种对每个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所要求的那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模式。
角色就是一个人的社会身份。
社会角色不仅说明了一个人在组织系统中的社会地位,同时也说明了他在组织活动中的行为功能和对社会的作用。
所谓角色期待,就是组织中的每个人,在组织中总是占有一定的“职位”,对于占有这个“职位”的人,人们对他总是赋予一定的期望,而人们对他所应具有的行为期望,就称为角色的期待。
角色理论:从角色的观点出发,来分析和研究一个人的社会行为活动,在心理学中,就称为角色理论。
角色理论主要包括角色的认知,角色的学习和角色的期待等内容。
管理心理学(名词解释)

管理心理学(名词解释)1、管理心理学:是管理中具体的社会,心理现象。
以及个体、群体、领导级组织中的具体心理活动规律性。
2、价值观:是人们用来区分好坏标准并指导行为的心里倾向系统。
价值观往往容易被看作仅属于认知的范畴,其实它通常是充满着情感和意志的3、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里条件,是个体的一种心里特征。
4、知觉:是对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但知觉不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对事物各种属性和各个部分的整体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5、个性:是指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不同于他人的特点,它能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并影响个人的行为。
6、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言语和行动中,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稳定的动力特征。
7、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8、自我知觉:指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对自已的生理,心理,行为状态及自已同周围关系的认识,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知觉,一个人能正确地认识自已是有效地从事社会活动的前提,人们对自已的认识,决定了自已的生活态度,决定了自已是否能对自已加以控制,是社会化成熟的标志。
9、社会知觉: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翻与判断的过程。
10、知觉错误:指的是由于受知觉规律的影响,社会知觉可能产生的偏差。
也称知觉效应,效应即作用的结果。
11、晕轮效应:亦称光环效应,是指人们在看问题时,像“日晕”一样,由一个中点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是一种以突出特征来推论其他方面特征的一种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社会心理效应。
12、价值观:是人们用来区分好环标准并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
13、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的客体做出反应时所持有的稳定性的心理倾向,它具有评价性。
14、动机:心理学家一般把动机定义为激发,维持和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组织管理心理学

组织管理心理学
组织管理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员工和组织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旨在促进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效率和生产力,同时提高组织的绩效和竞争力。
在现代企业中,组织管理心理学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关注于员工的个体差异、个人发展和团队协作等方面,以实现组织目标和员工个人目标的共同实现。
组织管理心理学强调的是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尊重员工个体差异,理解员工的需求和期望,并为他们提供有意义的工作和发展机会。
同时,它也关注于组织文化的建立和维护,以及组织的良好沟通和领导力的发挥,从而为员工和组织创造一个和谐、高效的工作环境。
组织管理心理学的实践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招聘、员工培训、绩效评估、员工福利和离职管理等方面。
其涉及到企业的各个方面,从人力资源管理到营销管理,从财务管理到战略管理,都需要考虑员工和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组织管理心理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合理的组织管理心理学理念和实践能够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和士气,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从而推动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学习和应用组织管理心理学已经成为未来管理者必备的技能之一。
- 1 -。
管理心理学(名词解释答案)

三、名词解释1、管理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它探讨、揭示管理活动中个体心理、群体心理、组织行为和领导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找出激励人的行为动机的各种途径与方法,以求最大程度上的发挥人的潜能,提高人的工作效率,以实现组织目标.2、态度:态度就是个体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稳定的认知评价、情感和行为倾向。
态度是刺激与个体行为反映的中介变量。
态度决定着人们的工作行为和生活方式,是预测个体行为的较好指标之一3、心理健康: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到最佳状态。
4、心理压力:简称压力,心理压力是指个体在环境中受到种种刺激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紧张情绪5、群体士气:指员工对群体的认同感和满意感,愿意为达到群体的目标奋斗的精神状态。
士气是群体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是提高群体工作效率的重要保证.6、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个体的行为表现出与群体行为一致的现象称为从众行为。
7、群体规范:是群体所确定的每个成员都必须遵守的行为标准。
它常常是一个可以接受或容忍的范围,而不是一些细则,它常常是约定俗成的,不成文的,而不是通过一定的程序正式规定的8、强化:是指通过不断改变环境的刺激因素来达到增强、减弱或消除某种行为的过程。
9、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就是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力,群体成员间的心理亲和力,也称为内聚力。
10、第一印象:第一印象是一种原初印象。
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象称为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但却总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过程。
11、能力:能力是个性的组成部分,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个体顺利完成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
12、领导方格图理论:方格图理论也是分析领导行为的二维方法,一维为纵轴称为“对人的关心程度",一维为横轴称为“对生产的关心程度”,再将横轴与纵轴划分为1至9个标度,作为衡量关心人和关心生产程度的标准。
《组织管理心理学》1关于人和组织的行为动力学

应用心理学教研室
课程简介
• 课程学时:54学时(1~18周) • 课程地位:专业主要课程 • 课程内容:管理活动中的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 课程目标:提高管理行为的有效性 •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 • 考核方式: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60%)
CONTENTS ① 组织管理心理学概述 。 ② 组织中人的基本特性。 ③ 行为管理的基本主张。 ④ 组织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马基雅维利提出领导与管理的四项原则:公众 认可、凝聚力、统率力和励志图存。
中国的《史记》、《资治通鉴》中“民心所 向”,“王子犯法庶民同罪”,“攻心术”、 “兵不血刃”,“不战而胜”。
五、组织管理心理学与领导和管理
2.古代管理的杰作
五、组织管理心理学与领导和管理
3.近代的管理与思想 ① 亚当·斯密提出了社会分工理论——管理阶层的形成。
巴甫洛夫、华生、 早期的行为主义主张用经典条件反射实验来构建人类行为的刺激——
斯金纳
反应模式。既然一个刺激可以引起一个反应,那么考察刺激的性质和
影响因素,就可以了解和控制行为反应。
现代行为主义认为一个反应的结果,可能比引起反应的刺激更好的能
解释行为,行为是其对应的环境结果的函数。强调反应——刺激关系
二、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s)是指实验中由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 被试的某种特定反应,是研究者所观察的变量。
三、调节变量(moderating variable):参与对因变量的影响从而改变自 变量的作用程度或方向的变量。
四、中介变量(mediating variable):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起连接作用 的变量。
员工为什么有 这些行为?
组织管理心理学

影响因素
(1)相处的时间——这是社交的时间效应。人们相处的时间长短,是他们能否成为朋友的一个条件。 (2)加入团体的难度——加入团体的难度越大、可能性越小,其中成员的凝聚力越大。 (3)团体规模——团体规模越大,凝聚力往往可能会越小,因为所有成员之间交往的机会相对总人数较小, 相互吸引的范围相对较小。 (4)外在威胁——当团体面临外来威胁时,凝聚力会增大。团体是个体的庇护所。 (5)过去历史——过去的成功经验能唤起成员的荣誉感,强化对团体的向心力,提高凝聚力。 (6)民主的领导方式、公平的奖惩制度,都有助于提高凝聚力。
研究领域
由于行为科学这一名称过于广泛,有人把医学中的行为研究、动物行为研究等也包括在内,不能突出与生产 管理有关的工作。所以后来有不少单位与专家采用组织行为学或组织心理学的名称,专指在一定组织内活动的个 体和群体行为的研究。在中国则多用组织管理心理学的名称。
组织管理心理学主要研究与组织行为有关的人的个体特点,如动机、能力、性向等;人的群体特点,如群体 的分类、人与组织的相互作用等;领导行为特点,如领导风格,领导的评估与培训等;组织理论与组织变革,如 组织的模型,组织变革与组织开发研究等;工作生活质量研究,着重从改善工作环境,工作丰富化、扩大化方面 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提高生产率;跨文化组织管理心理学,比较不同的地区、国家、社会制度,文化背景下管理 行为的异同,为国际间的经济交流、合作经营企业提供科学依据。
理论内容
综述
组织管理构架它有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改善组织结构和领导绩效,提高工作生活质量,建立健康文明的人 际关系,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发展生产的目的。组织管理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及目的
任何一个组织或企业都是由人和物这两大因素构成的。这两大因素在组织中又形成了三大关系系统:物-物关 系,人-物关系,人-人关系。而人-人系统则主要是组织管理心理学的对象。组织管理心理学的任务是吸收、运 用各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探讨组织中个体、群体、组织、领导的心理活动规律,说明如何通过调整人际关系、 激励动机、提高领导水平和领导艺术、增强组织凝聚力等手段,来协调人-人系统。组织管理心理学的理论目的是 发展、完善学科体系,深化对组织心理人认识。而它的直接的实践目的,也是它的根本目的,是要提高组织效能, 提高生产率,提高员工的工作满足感。
组织管理心理学名词解释

(201504)34、组织结构7答:组织结构指组织各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是组织各部门,各层次所建立的一种人与人及人与事的相互关系。
(201604)32、事业生涯的设计7答:事业生涯的设计:是对个人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要去的工作组织和单位、要担负的工作职务和工作职位的发展道路,作出设想和计划的过程。
(201604)35、组织体制7答:组织体制:是企业组织中全体成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包括企业组织机构的各种章程、条例、守则、规程、程序、办法、标准等。
它是指企业组织的基本规范,它规定企业的组织指挥系统,明确了人与人之间的分工和协调关系,并规定各部门及其成员的职权和职责。
(201704)34、组织变革7答:组织变革是组织主动地、自觉地因条件变化而做出的反应,是组织为了实现自身的目标,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的变化,对组织现状主动地进行修正,改变和创新的过程。
(201710)34、矩阵组织结构7答:在组织结构上,把既有按职能划分的垂直领导系统,又有按产品(项目)划分的横向领导关系的结构,称为矩阵组织结构。
31.投射:投射就是以己度人的思想方法。
32.群体凝聚力:所谓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
33.决策智囊团:智囊团是一种在组织系统中独立于决策者之外,但要站在决策人立场上进行研究的决策参与团体,它在研究和论证决策方案时,能够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指出对方应该怎么办,怎么办最合理或最符合课题交办组织的真正利益。
34.客观不公平感:由于客观不公平的现象而引起的不公平感。
35.组织发展:是由最初对组织某些部分或某些方面进行小范围变革或修改而发展起来的。
它的实际含义指任何一个组织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运用科学知识进行的有计划的和全局的,旨在提高组织效能,使其健康运转的组织更新过程。
36.工业心理学: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工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领域中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
37.事业生涯的设计指对个人今后要从事的职业,要去的工作组织和单位,要负担的工作职务和职位的发展道路做出设想和计划的过程。
组织管理心理学

创新
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影响
环境变化对组织管理心理学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例如,气候变化和资源紧张等问题可能会影响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心理状态,这需要组织管理心理学提供相应的解决组织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也在不断创新。例如,采用实验法、案例研究法和混合法等方法来研究组织管理中的心理问题,同时也在探索新的理论框架和研究领域。
确保所有员工都能从变革中公平受益,并鼓励他们参与决策过程,以提高认同感。
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支持
帮助员工适应新的工作方式,减轻他们的学习曲线压力。
明确组织愿景和目标
确保所有员工都清楚组织的长期发展方向,从而形成共同的心理预期。
强化组织文化和价值观
通过培训和活动,强化组织的文化和价值观,以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机遇
技术发展也为组织管理心理学带来了新的研究领域和机会。例如,如何利用技术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绩效,如何利用数据分析来预测和解决组织中的心理问题等。
挑战
要求
随着全球化和环境变化,组织管理心理学需要关注更广泛的问题,如跨文化沟通、多元化管理、可持续发展等。这要求研究者们具备更广泛的视野和更深入的研究能力。
总结词:社会心理学理论关注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行为和组织管理的影响。
组织管理心理学的应用
研究如何根据企业战略和业务需求,合理设置组织结构和部门,明确职责与分工,提高组织运行效率。
通过构建积极、健康、开放的组织文化,激发员工的归属感和创造力,提升组织凝聚力。
组织管理心理学ORGANIZATIONALPSYCHOLOGY

员工 组织 社会
组织行为模型
组织价值循环: 企业理念
愿景 使命 目标
企业文化
内外部环境
输出: 员工目标 组织目标 社会贡献
双方利益 实现
一、企业理念
愿景(shared vision): 大家共同愿望的景象。 使命(mission): 组织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等。 目标(goal): 组织在一定时间内欲达到的具体成就。
-K.P.De Meuse & W.W.Tornow
IBM公司的哲学中最重要的信念,那就是我们对 个人的尊重。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概念,可是在IBM公司,管理 层却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上面。我们在这个方面 下的力气比下在任何其它方面都要多。 这个信念对于我们父子来说,简直是刻骨铭心。
-小沃森
组织行为系统
开放系统能够持续地从其所处的超系统 中获得资源和投入,并为超系统输出所 需物质,而达到平衡。
开放系统处于与其环境的持续性相互作用之中,并达 到一种“稳定状态”,即动态平衡,同时仍然保持其 工作能力及能量的转换。
开放系统
开放与封闭是相对的。
— 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封闭的”,因为系 统的边界经常要防止某些外界环境力量 对系统的影响,它为系统提供有选择的 投入。
开放系统
系统必须是开放的
组织
输 出
输
入
转换系统
材料/能源/信息流
3 权变的观点
自然界: -静是暂时的;动是永恒的。
组织中: -不变是暂时的;变是永恒的。 -因思潮、时代、技术、市场、突发事件……… 而变!!! -管理中必须运用权变的思想。
权变观: -顺变应变、因地制宜、一分为二……
4 结果导向的观点
知觉的整体性 -零散的知觉刺激可以形成完整的知觉体验,
管理心理学

第一讲什么是组织:组织是指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运用知识和技能互相协作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边界的团体。
组织的特点: 由多人组成、有特定的目标、通过分工协作实现目标什么是管理:管理(management)是让别人同自己一起工作并通过别人来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实质就是通过别人实现预定的目标。
组织与管理的关系:有组织就需要管理;有了管理,组织才能有效而有意义地存在。
组织是管理的对象,管理是组织生存的手段。
现代管理的特点:主导思想上更注重人的因素结论:有效管理的前提是对人性的了解、对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了解什么是管理心理学:概念: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组织环境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的科学。
研究目的: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解释、预测和控制能力,以改善组织绩效。
管理心理学的早期研究社会背景:劳资矛盾突出泰勒(F·W·Taylor)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H·Fayol)的行政管理理论、韦伯(M·Weber)官僚结构理论使管理学从此由经验上升为科学莉莲·吉尔布雷斯(L·M·Gilbreth,1878—1972)和《管理心理学》(1914)管理心理学的产生霍桑实验和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Human Relation Theory)P471927—1932年,霍桑工厂,照明实验,“霍桑效应”人际关系理论:(1)企业组织不仅是一个技术——经济系统,而且是个社会系统;(2)个体不仅受经济奖励的激励,而且受各种不同的社会和心理的影响;(3)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4)强调“民主”的领导模式;(5)强调参与管理;(6)管理者需要有效的社会才能;(7)组织成员都可以通过满足某种社会—心理需要来调动工作的积极性。
1949年“行为科学”(Behavior Sciences)取代了人际关系学形成行为科学学派20世纪60年代以后,行为科学的又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组织行为的研究,形成了“管理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的模型:组织水平(Organization systems level):组织结构和设计、组织文化、组织变革……群体水平(Groups level):群体动力、人际沟通、领导方式、人际关系……个体水平(Individual level):个性特征、知觉、学习、动机、决策……管理心理学模型的内涵:员工心理与行为会影响组织绩效反映组织绩效的变量有:生产率、缺勤率、流动率、组织公民行为、工作满意度(因变量)影响组织绩效的组织行为因素(自变量)分为三个层面:个体、群体、组织第二讲知觉与归因理论1 什么是知觉▪定义:知觉(perception)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后,在头脑中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管理心理学名词解释

管理心理学名词解释.txt鲜花往往不属于赏花的人,而属于牛粪。
道德常常能弥补智慧的缺陷,然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空白人生有三样东西无法掩盖:咳嗽贫穷和爱,越隐瞒,就越欲盖弥彰。
组织变革:所谓组织变革是指通过对组织的结构进行调整修正,使其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过程。
组织发展:所谓组织发展是指运用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组织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的改革,以便促使整个组织更新和发展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提高组织的效能。
绩效考核:所谓绩效考核是对组织或个人的工作成绩和效果进行全面的考察与核定的程序、方式、方法的总称。
组织形象战略:所谓组织形象战略是“将企业经营理念和个性性质,通常统一的视觉设计加以整和传达,使公众产生一致认同感和价值观,从而创造最佳经营环境的一种商品经营之道”。
家族主义:所谓家族主义就是把家庭的伦理道德移植到集团中,而企业管理活动的目的和行为又都是为了保持集团的协调、维护集团的利益、充分发挥集团的力量组织文化:所谓组织文化是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本组织所特有的,且为组织多数成员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等的总和及其在组织活动中的反映。
组织设计:所谓组织设计是指对组织活动和组织结构的设计过程,是把任务、责任、权力的利益进行有效组合和协调的活动。
环境:所谓环境是指外部的竞争、购销状况与市场需求,也包括整个社会文化背景的要求与影响。
组织的目标:所谓组织的目标是在企业管理中,目标可能是外界实在的对象,也可能是理想的或精神的对象。
组织:所谓组织是一个有共同目标和一定边界的社会实体和活动过程及活动系统。
决策:所谓决策就是作出决定,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寻找并实现某种最优化预定目标的活动。
管理坐标图:所谓管理坐标图是一种采用图示和量表方式来衡量一个企业领导人的管理方式领导:所谓领导是对群体或个体施加心理影响,使之努力实现组织目标并与环境保持一致的过程。
而施加心理也许的人是领导。
组织管理心理学

组织管理心理学第三章1,经济人假设:代表人物,泰罗。
(1)X理论的基本观点:•大多数人天性懒惰,不喜欢工作,并尽可能逃避工作。
•由于大多数人不喜欢工作,必须对其施以强迫、控制、指挥的措施,甚至以处罚相威胁,才能使其为完成组织目标而努力。
•大多数人天生缺乏进取心,不愿承担风险与责任,没有雄心,企求安稳,并甘愿受人领导、接受指挥。
•人生下来就习惯于明哲保身,反对变革,把自身安全高于一切。
•人缺乏理性,易受外界和他人的影响作出一些不合时宜的举动。
(2)基于X理论的管理方式•以“任务管理”为重点。
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完成生产任务、提高生产率,而从来不考虑员工的感情、自身特征和精神需要。
•“胡罗卜加大棒”的策略。
胡罗卜是指在激励手段上,通过满足员工的物质追求(如金钱)来刺激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大棒是指运用惩罚手段来迫使员工的行为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
•少数人参与管理。
认为管理只是少数人的事,而与广大员工无关。
采用专制式领导方式。
认为员工与管理者之间有不可超越的界限,员工的职责就是服从指挥。
(3)对x理论的评价:p41,自己总结2,社会人假设:社会人假设的产生背景——霍桑实验•霍桑实验的启示–传统管理中认为一般人都是追求经济利益、金钱万能的经济人观点是不正确的,人是社会人。
社会心理因素才是激励的第一位因素–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士气”–在正式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群体”–领导者必须注重群体中的人际关系类型。
领导者要理解员工的感情,培养一种在正式组织的经济需要和非正式群体的社会需要之间维持平衡的能力3,自我实现的人假设:提出者:马斯洛(1)麦格雷格提出“Y理论,主要内容:•人们总是勤奋的,人们一般都乐于使用自己的体力和能力。
如果环境条件有利,工作就会如同游戏或休息一样自然•人们对于自己参与的目标,能够实现自我指导与自我控制,外来的控制和惩罚的威胁,并不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唯一方式•人们投身于组织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得成就感•人们在适当条件下,不但能接受而且会追求责任,逃避责任、缺乏雄心和强调安全,大多是经验的产物而非人的天性•人们大多有解决问题的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在现代工业的条件下,一般人的智力潜力中只有一小部分得到了开发(2)基于y理论的应对办法:•A,管理重点的转变b,管理者职能的改变c,奖励方式的改变d,管理制度的改变4,复杂人与超y理论:复杂人假设对于人性的理解:•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
管理心理学名词

一、名词解释:1、行为科学: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规律的科学,是一门跨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综合性边缘性应用科学。
2、管理:是个人或组织为了实现目标,提高自身的效率所进行的活动。
3、管理者:管理者是从事管理型工作的人,是组织和利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去实现组织目标的指挥者,组织者。
4、态度:态度是人在社会生活所形成的对某种对象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反应倾向。
5、情绪:情绪是人对客体是否和自身需求相一致而产生的体验。
6、从众:指个人在群体中由于规范的存在及要求遵守规范的压力使个体改变态度和行为,与群体其他成员保持一致。
7、凝聚力: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中及愿意为群体承担责任和义务的强烈愿望。
8、团队精神:是指团队的成员为了团队的利益和目标而相互协作,尽心尽力的意愿和作风,团队精神的核心是协同合作。
9、激励:影响人们内在需求动机,使朝着组织所期望的目标作出积极主动符合要求的工作行为。
10、时间管理:在日常事物中执着并有目标地应用可靠地工作技巧引导并安排管理自己及个人的生活合理有效地利用可以支配的时间。
11、环境:环境是存在于主体周围的条件和状况的集合体,是影响主体发展的外部因素的总称。
12、决策:在管理活动中,决策是指为了达到某种管理目的的,寻找并实现最优化预定目标的活动。
13、群体盲思:是指人们为了维护所谓的团结一致不愿意对群体的决定提出质疑,整个群体自我封闭,没有批判性的反思。
14、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是组织全体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在管理工作中进行分工协作,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利方面所形成的结构体系。
15、组织创新:是指组织依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部情况的变化,及时地调整并完善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以提高适应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应变能力。
16、组织文化:由组织成员的态度,价值观,行为准则以及共同愿景所构成的认知体系。
17、民族情感:是以一定的民族意识为基础,对于事物的喜怒好恶的情绪体验。
18、跨文化管理:跨文化管理又称交叉文化管理,指的是企业的跨国经营。
管理心理学名词解释(网)

1.心理过程:即心理活动的过程,是心理现象的不同形式对现实的动态反映2.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的体验,是对事物好恶的一种倾向3.激情:是一种爆发迅速强烈而时间短暂的情感或情绪4.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续的情感或情绪5.道德感:是根据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评价别人或自己的言行所产生的情感或情绪6.美感:是人的审美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情感或情绪7.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定并支配其行动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8.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9.个体心理:是指处在组织管理过程中个人的心理活动10.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11.工程心理学:是研究人与机器、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12.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群体中人们彼此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情况下所产生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13.观察法:是指日常的不作人工干涉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情况下所,有目的有计划地直接观察组织中人的行为的研究方法14.实验法:是指研究者有目的地通过严格控制或创设的条件,主动地引起被试者的行为变化,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15.现场实验:是指实际工作场所中通过适当控制条件结合经常业务工作来研究被试者的行为表现的方法16.测验法:是根据预先制定的标准化的测量表对人的心理品质进行测量的方法17.各案法:是对某一个体、某一团体或某一组织在较长的时间里连续进行观察、调查、了解,以便研究其行为变化的方法18.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个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意识倾向性与心理特征的总和19.气质:是个人与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主要表现为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20.性格: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21.能力:是指个人完成某种活动所比被的心理特征,或者说,能力是个人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22.素质:是有机体天生具有的某些解剖和胜利特征,主要是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官的特性23.知觉:是当前的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并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这个事物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24.角色知觉:是指对人们所表现的角色行为的知觉25.第一印象效应:在人对人的知觉过程中,一个人如果初次见面时给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就会影响人们对他以后一系列行为的良好判断,反之则形成不良判断26.晕轮效应:是指我们在观察某个人时,对于他的某种品质或特征有清晰明显的知觉27.定性效应:是指人们头脑中形成了对社会上某一类人的比较固定的看法28.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其原因的过程29.自我知觉:是指一个人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而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认识30.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的一切的认识,包括认识自己的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31.物质自我:也称生理自我,个体的躯体是其中心部分32.社会自我:是个体对自己被他人或群体所关注的反映,是个体自我的中心部分33.精神自我:是指个体对其心理活动的知觉与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的过程、状态、特征34.自我管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调节、控制或约束35.需要:是人缺乏某中必须的东西时,在内部心理上产生一种具有紧张感的主观状态36.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动力和主要原因,是个体活动的印发和维持的心理状态37.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的过程38.成就需要:指渴求和重视成就,积极设定挑战性目标的心理需求39.权利需要:指欲指挥和控制他人,希望掌握权力的心理需求40.期望值:指对人们对某一行为导致的预期目标或结果之可能性大小的判断41.效价:指所达到的目标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42.目标:是指行为的目的或行为的指向物,是与一定的需要相联系的客观对象在主观上超前反映43.强化:是指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及其对该行为是否重复的影响程度44.积极强化:是指对良好行为给予肯定和奖励,以增加其重复出现的可能性之方法45.消极强化:是指为鼓励良好行为而撤消或减轻原有的消极后果之方法46.惩罚:是指对不良行为给予不利回报,以期减少或消除该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47.消退:是指撤消对某中行为的积极强化,以终止行为或降低行为出现的可能性48.挫折:是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遇到,障碍和干扰,其需要不恩能够得到满足时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49.群体:不是个体的简单集合,而是二人或二人以上,为了达到共同的特定目标,彼此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一个整体50.非正式群体:指不经官方规定,即没有正式结构,也不由组织确定的联盟51.正式群体:指由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群体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有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之群体52.社会认可的规范:指由社会的一定部门规定或在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并经社会的多数成员所接受的规范53.群体规范:指群体所规定的或自然形成的行为标准,诸如规章制度、纪律、法律等,以及人们心理活动的一切参照原则54.反社会规范:指那些有害于社会公共利益、存在于某些非正式群体中的特殊规范55.非正式规范:是指非正式群体中的规范56.从众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不仅在行为上与其他人保持一致,而且在信仰上也改变原来的观点,放弃原有的意见之现象57.顺从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只在表面表现出与群体其他人保持一致的行为,但内心却仍然坚持个人意见的现象58.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里,以及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两个方面59.群体冲突:指群体中两种目标的互不相容和互相排斥激化的表现60.群体压力:指当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或行为不一致,所感受到心理压力61.非言语沟通:是指通过身体动作、说话语调或重音、面部表情以及发送者道贺接受者之间的身体距离来传递信息的沟通62.信息沟通:是指在管理中发生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群体,通过一定的联络渠道,传递和交换各自的意见、观点、思想、情感与愿望,从而达到相互了解相互认知的过程63.满足需要的沟通:其目的在表达情绪状态,接触心理紧张,求得对方同情共鸣、确定与对方的人际关系等,即主要在满足个人精神上的需求的沟通64.双向沟通:是指发送信息者在发出信息后,还要听取对方对信息的反馈意见,直到双方对信息有了共同的了解为止65.人际关系:是指组织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联系66.自然性人际关系:指自然形成的人际关系,主要指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67.非正式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是没有明文规定的群体中的人际关系,一般具有一定目标,一群爱好相同的人,在感情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68.社会性人际关系:指经济、政治、法律、伦理等人际关系69.领导:是对群体或个体施加心理影响,使之努力实现组织目标并与环境保持一致的过程70.创新:就是以超常或反常规的眼界、方法去观察、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答案程序或重新组合已有知识、技术、经验、获取创造性的思维成果,从而实现人的注意创造能力71.正式领导者的功能:指领导职工达成组织目标,具体表现在:1制订和执行组织的计划、政策与方式2提供情报知识与技巧3授权下级分担任务4对职工实行奖惩5代表组织对外交涉6控制组织内部关系72.决策:就是作出决定,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寻求并实现某种最优化预定目标的活动73.组织:是一个有共同目标和一定边界的社会实体和活动过程及活动系统74.组织结构:指企业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方式75.组织设计:对组织活动和组织结构的设计过程,是把任务、责任、权力的利益进行有效组合和协调的活动76.直线职权:即有直接决策并发布指令的职责和权力77.参谋职权:是一种不含有指挥权的辅助性职权78.管理幅度:指一名上级管理人员所直接领导和管理的下级人数,它决定了组织的横向结构79.管理层次:指生产指挥系统划分为多少登记,它一般决定了组织的纵向结构80.理念识别:就是一个企业由于具有独特的经营哲学、宗旨、目标、精神、道德、著作风等等而区别于其他企业81.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本组织所特有的,且为组织多数成员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等的总和及其在组织活动中的反映82.行为识别:指在企业理念统帅下企业组织及全体员工的言行和各项活动所表现出一个企业与其他企业的区别83.组织形象战略:指将企业经营理念和个性特质,通过统一的视觉设计加以整合传达。
组织管理心理学

组织管理心理学
组织管理心理学是指利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来解决组织管理问
题的学科。
它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组织的效率和员工的幸福感,从而实现组织和员工的共赢。
组织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招聘、选用、评估、培训、激励、领导、沟通、团队建设等多个方面。
其中,招聘和选用是组织管理心理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运用心理学知识,能够更准确地评估候选人的能力和潜力,从而更好地匹配岗位和人才。
对于员工的评估也是组织管理心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科学的评估方法,可以更好地了解员工的工作能力、行为特点和职业发展需求,为员工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培训和发展机会。
在组织管理中,激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激励,可以促进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组织的生产力和效率。
组织管理心理学研究了各种激励方式的效果和适用范围,如奖励制度、晋升机制、工作环境等。
同时,领导也是组织管理心理学中的重要研究内容。
通过了解领导的行为方式和效果,可以更好地指导和培养优秀的领导者,提高领导者对员工的影响力和团队的凝聚力。
最后,团队建设也是组织管理心理学的重要内容。
通过了解团队成员的个性和特点,合理分配任务,培养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团队工作效率和质量。
同时,还可以通过团队建设提升员工的归属感和凝聚力,提高员工的幸福感和工作满意度。
总之,组织管理心理学是提高组织效率和员工幸福感的核心学科
之一。
它利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帮助组织更好地管理员工,促进组织和员工的共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04)34、组织结构7答:组织结构指组织各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是组织各部门,各层次所建立的一种人与人及人与事的相互关系。
(201604)32、事业生涯的设计7答:事业生涯的设计:是对个人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要去的工作组织和单位、要担负的工作职务和工作职位的发展道路,作出设想和计划的过程。
(201604)35、组织体制7答:组织体制:是企业组织中全体成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包括企业组织机构的各种章程、条例、守则、规程、程序、办法、标准等。
它是指企业组织的基本规范,它规定企业的组织指挥系统,明确了人与人之间的分工和协调关系,并规定各部门及其成员的职权和职责。
(201704)34、组织变革7答:组织变革是组织主动地、自觉地因条件变化而做出的反应,是组织为了实现自身的目标,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的变化,对组织现状主动地进行修正,改变和创新的过程。
(201710)34、矩阵组织结构7答:在组织结构上,把既有按职能划分的垂直领导系统,又有按产品(项目)划分的横向领导关系的结构,称为矩阵组织结构。
31.投射: 投射就是以己度人的思想方法。
32.群体凝聚力: 所谓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
33.决策智囊团: 智囊团是一种在组织系统中独立于决策者之外,但要站在决策人立场上进行研究的决策参与团体,它在研究和论证决策方案时,能够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指出对方应该怎么办,怎么办最合理或最符合课题交办组织的真正利益。
34.客观不公平感: 由于客观不公平的现象而引起的不公平感。
35.组织发展:是由最初对组织某些部分或某些方面进行小范围变革或修改而发展起来的。
它的实际含义指任何一个组织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运用科学知识进行的有计划的和全局的,旨在提高组织效能,使其健康运转的组织更新过程。
31.工业心理学: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工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领域中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
32.事业生涯的设计指对个人今后要从事的职业,要去的工作组织和单位,要负担的工作职务和职位的发展道路做出设想和计划的过程。
33.群体思维由于从众的压力,群体对于不寻常的,少数的或不受欢迎的观点得不出客观的评价。
34.冲突是一种过程,始于一方感觉到另一方对自己关心的事情要产生消极影响或即将产生消极影响。
群体冲突:是群体间或群体内两种目标互不相容或互相排斥,产生心理或行为上的矛盾,从而导致抵触,争执或攻击事件。
35.职业生活质量指在工作中员工产生的心理或生理健康的感觉。
(201504)(201510)33、动机答:动机是引起行为,维持行为,并将该行为导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201610)31、个性心理1答:个性心理又称为人格,是个体带有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本质的心里特征的总和。
(201704)31、心理过程答: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它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201710)31、个性倾向性1答:个性倾向性是指个体在和客观现实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对事物所持有的看法、态度和倾向。
(201604)31、性格2答:性格: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201604)34、优势动机2答:优势动机:指在全部动机结构中占最强有力地位的动机。
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常常不只存在一个动机,而是同时存在着很多动机,但其中最优势的动机决定着一个人在当时的活动。
(201704)32、工作满意度2答:工作满意度是指人们体验到的一种愉悦或积极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是人们通过对自己的工作或工作经验进行评价而产生的。
(201710)32、社会知觉2答:社会知觉是社会生活中的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某个具体个体或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
(201510)32、群体凝聚力3答: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
它是维持群体行为有效性的一种合力(201510)33、群体思维3答:群体思维:与群体规范相关。
是指在这样一些情况,群体对于从众的压力使群体对不寻常的、少数人的或不受欢迎的观点得不出客观的评价。
它是伤害许多群体的一种疾病,它会严重损害群体绩效。
(201604)33、正式群体3答:正式群体:是指有明确的组织目标、正式的组织结构,成员有着具体的角色规定的群体。
(201610)32、非正式沟通4答:非正式沟通是指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与组织内部明确的规章制度不相关的沟通。
(201704)33、共生效应5答:共生效应是指个体与个体,或个体与群体间相互依存,相互激励的社会心理现象。
(201710)33、心理相容5答:是指群体成员之间心理上的互相理解、容纳和协调,即群体成员间的心理流和心理面处于一个同频同振的心理场中,一个人或者若干人的行为会引起群体的肯定性反应。
群体:是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
群体规范:是由群体成员共同建立,共同接受的行为准则或行为标准,或是指群体对其成员适当行为的共同期望。
具有支柱功能,评价标准功能,约束矫正功能。
群体压力:指个体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或行为不一致而感受到的内心紧张。
从众行为。
是由于受到群体压力而在知觉,判断,信仰,言行上表现出来的与群体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
群体的内聚力:是群体成员被群体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内的程度。
组织结构的类型1直线型结构:组织中各级职务按垂直系统排序,各级主管人员对下级拥有一切职权,组织中的每一个人只能向一个直线上级报告的一种集权式组织形式。
2智能型结构:以工作方法和技能作为组织划分的依据,设立多个管理职能部门的组织结构。
3直线职能式:是把直线式和职能制结合起来。
4事业部组织结构:是以销售收入或利润等最终成果的内在联系为依据。
2010 10X理论:麦格雷戈提出x理论,认为一般人对工作具有天生的厌恶,只要可能,便会回避工作,一般人宁可被人监督,喜欢规避责任,胸无大志,只求生活安宁,要使一般人为组织出力,必须使用严密的控制,强迫,惩罚,威逼利诱等手段。
人格特质:能使人的行为倾向性表现出一种持久的,稳定的,一致性的心理结构,是人格构成的基本因素。
强化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首先提出,认为人的行为是对其所获刺激的函数,如果这种刺激对他有利,行为就会反复出现,如果对他不利,这种行为就会减弱至消失。
领导:是存在于领导者和其追随者之间的影响关系,领导者带领追随者实现共同的愿景或目标,双方都寻求改变,并期待结果能够反映他们共同的目标。
2011 10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由此提高管理人员对组织成员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能力,以促使组织更有效的实现其目标的一门科学。
社会化: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五种: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友爱与归属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基本需要,没有满足会产生强大的驱动力。
而且需要的发展是从低级到高级的,符合人类心理发展过程。
需要是动态的,处于发展变化中,越往上层,满足的百分比越小。
同一时期往往存在几种需要,但只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称为优势需要。
高层次需要获得满足后会增加激励的力量。
群体冲突:指群体间或群体内两种目标互不相容或互相排斥,从而导致抵触,争执和攻击事件。
直线型结构:组织中各级职务按垂直系统直接排列,各级主管人员对下属拥有一切职权,组织中的每一个人只能向一个直线上级报告的集权式组织结构2012 10晕轮效应:在一种归因的基础上,无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孤立的评价另一个人就称为晕轮效应。
双因素理论:赫兹伯格将促使员工感到没有不满意的因素称为保健因素,如企业的政策,工资水平等,将促使原因感到满意的因素称为激励因素,是指能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因素,包括成就,赏识,挑战性的工作,增加工作责任等,只有激励因素才能调动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保健因素只能防止不满情绪的产生。
群体压力:是指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或行为不一致时所感受到的内心紧张。
领导方格理论:布莱克和莫顿根据对人的关心程度和对生产的关心程度这两个标准分出五种主要的领导风格,主要包括无力的管理,定向管理,乡村俱乐部式管理,中庸式管理,团队管理。
2013 10投射:就是指人们把自己的特征视为他人的特征的倾向。
期望理论:维克多.弗鲁姆认为人之所以从事某项工作并达到这些工作和组织的目标,是因为这些工作和组织目标能够帮助他达到自己的目标,因此激励强度取决于效价与期望值之间的乘积。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权变理论)在考虑领导行为的有效性时,应把工作行为,关系行为和追随者的成熟程度结合起来,领导行为不能一成不变,应随着成熟度的变化而变化,根据四种成熟程度可采取四种行为:命令的风格,说服的风格参与的风格授权的风格事业部组织结构:是以销售收入或利润等最终成果的内在联系为依据,将研究开发生产采购销售财务等部门结合成为一体,成相对独立的利润中心,实行分权管理的一种组织结构形式。
2014 10复杂人:人的需要和动机甚是复杂,不仅因人而异,还会随着一个人的年龄,学识,地位的变化而变化,人并非是单纯的经纪人,社会人或者自我实现人,而使复杂人。
态度:是相对稳定的关于客观事物,人,事物的评价性陈述。
成就动机理论:戴维.麦克利兰将人的需要分为1成就需要;争取成功和期望做得最好的需要。
2权利需要:影响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控制的需要3亲和需要:建立友好亲密人际关系的需要目标路径理论:没有最优的领导风格,对领导风格的采用要依赖于不同的情景,其中有两个因素最重要,追随者的个性特点和工作环境的特点可将领导者分为指导型,支持型,参与型,成熟取向型。
2015 10测验法:是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量表或者是静谧的测验仪器来测量被试有关的心理品质的研究方法。
人格特质:是一些用以描述个体行为的持久稳定的特点,群体压力;是指个体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或行为不一致时所感受到的内心紧张。
领导连续统一理论:坦南波姆领导行为可以存在于一个员工不同参与水平的连续集合中,领导可能是独裁式或民主式,还可能是两种风格的混合。
组织:在一定时间内为达到某一目标而形成的的有个体组成的社会实体,个体在其中具有相对稳定的分工和合作关系的结构化动态系统。
2016 10人格:是所有反应方式和与他人交往方式的总和ERG需要理论:在需要层次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新的人本主义需要理论,将需要层次理论重组后提出了三种人类需求,即生存需要,关系需要以及成长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