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造影术
合集下载
《冠状动脉造影》PPT课件

术后用药
手术后,患者需要继续服用必 要的药物,如抗凝药、抗生素 等。
康复指导
医生会向患者及家属提供康复 指导,包括饮食、运动等方面 的建议,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03
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解读
正常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总结词
无阻塞性病变
详细描述
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冠状动脉通畅,无阻塞性病变,血流正常。
异常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06
冠状动脉造影的未来展望
新技术发展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
01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进行分析,提高诊断准
确性和效率。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
02
OCT技术能够提供更高分辨率的血管结构信息,有助于更精确
地评估冠状动脉病变。
血管内超声(IVUS)
03
IVUS能够实时监测冠状动脉血管壁和斑块情况,为治疗提供更
精确的指导。
临床应用前景
早期诊断
随着冠状动脉造影技术的不断发 展和完善,未来可能实现更早的
诊断,提高患者生存率。
个性化治疗
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患者制 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 果和患者满意度。
预防性干预
通过对冠状动脉病变的早期发现和 干预,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降 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适用人群与禁忌症
适用人群
主要用于疑似冠心病的患者,特别是中老年人、有冠心病家族史、长期吸烟、 高血压、糖尿病等高危人群。
禁忌症
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出血性疾病、碘过敏等患者应慎用或禁用冠状动脉造 影。
02
冠状动脉造影的过程
术前准备
患者评估
术前用药
医生对患者的病史、心电图、心脏超声等 检查结果进行评估,确定患者是否适合进 行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造影

冠脉造影的穿刺途径 股动脉穿刺(最常用); 桡动脉穿刺(逐渐增多);
编辑版pppt
36
经股动脉穿刺
编辑版pppt
37
穿刺方法
穿刺点的选择
穿刺点多选在股横纹下方约1-2厘 米,股动脉搏动的正下方;穿刺点过于 靠近股横纹可能使穿刺针越过腹股沟韧 带,术后无法止血。穿刺点过低,则因 股动脉位置较深,且有动脉分支,不易 成功;另有股静脉走行于股动脉下方, 易造成动静脉瘘
各种急救药品和输液泵
编辑版pppt
27
2、工作人员:
至少5名工作人员即术者和助手各1名、 护士1名、心电监护人员1名、放射线技 术员1名,需要全麻时,临时配麻醉师1 名
编辑版pppt
28
3、完善术前各种辅助检查: 血、尿常规检查和血型;
血生化全套了解肝功能、肾功能、血糖 及电解质;
测定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动 度;
编辑版pppt
31
8、术前一日行双侧腹股沟和会阴部备皮 9、经桡动脉穿刺者行ELLEN试验 10、术前检查股动脉、双侧足背动脉搏动情
况,以助手术并与术后对照 11、训练病人深吸气、憋气和咳嗽动作 12、术前嘱病人行平卧位排尿训练
编辑版pppt
32
13、对既往有过敏史者、碘过敏试验阳性、 心功能差及肾功能受损等病人
快速房颤及室上性心动过速等;
编辑版pppt
22
未纠正的低钾血症、洋地黄中毒及电解 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等;
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者 出血性疾病如出血和凝血功能障碍患者
编辑版pppt
23
病人身体状况不能接受和耐受该项检查 者
发热及重度感染性疾病 其它原因
编辑版pppt
24
冠状动脉造影术前准备
编辑版pppt
36
经股动脉穿刺
编辑版pppt
37
穿刺方法
穿刺点的选择
穿刺点多选在股横纹下方约1-2厘 米,股动脉搏动的正下方;穿刺点过于 靠近股横纹可能使穿刺针越过腹股沟韧 带,术后无法止血。穿刺点过低,则因 股动脉位置较深,且有动脉分支,不易 成功;另有股静脉走行于股动脉下方, 易造成动静脉瘘
各种急救药品和输液泵
编辑版pppt
27
2、工作人员:
至少5名工作人员即术者和助手各1名、 护士1名、心电监护人员1名、放射线技 术员1名,需要全麻时,临时配麻醉师1 名
编辑版pppt
28
3、完善术前各种辅助检查: 血、尿常规检查和血型;
血生化全套了解肝功能、肾功能、血糖 及电解质;
测定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动 度;
编辑版pppt
31
8、术前一日行双侧腹股沟和会阴部备皮 9、经桡动脉穿刺者行ELLEN试验 10、术前检查股动脉、双侧足背动脉搏动情
况,以助手术并与术后对照 11、训练病人深吸气、憋气和咳嗽动作 12、术前嘱病人行平卧位排尿训练
编辑版pppt
32
13、对既往有过敏史者、碘过敏试验阳性、 心功能差及肾功能受损等病人
快速房颤及室上性心动过速等;
编辑版pppt
22
未纠正的低钾血症、洋地黄中毒及电解 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等;
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者 出血性疾病如出血和凝血功能障碍患者
编辑版pppt
23
病人身体状况不能接受和耐受该项检查 者
发热及重度感染性疾病 其它原因
编辑版pppt
24
冠状动脉造影术前准备
《冠状动脉造影术》课件

冠状动脉造影术的风险与并发症
1 放射性暴露
由于X射线透视的使用,患者可能会接受一定的辐射暴露。
2 血管损伤
在导管插入的过程中,有少许可能发生血管损伤。
3 过敏反应
某些患者对造影剂可能导致过敏反应,包括皮疹和呼吸困难。
冠状动脉造影术的临床应用
疾病诊断
冠状动脉造影术可用于诊断 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血管 疾病。
《冠状动脉造影术》PPT 课件
冠状动脉造影术是一种常用于心血管疾病诊断的介入性检查方法。
通过X射线透视和造影剂的注入,可以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的狭窄、阻塞以及心 脏的血液供应情况。
冠状动脉造影术介绍
什么是冠状动脉造影 术?
冠状动脉造影术是一种介 入性检查方法,用于观察 冠状动脉的情况和评估心 脏血液供应。
治疗策略制定
通过观察冠状动脉情况,医 生可以制定合理的治疗策略, 如支架植入或冠状动脉旁路 移植手术。
手术指导
冠状动脉造影术可以为心脏 手术提供重要的解剖信息和 血流动力学。
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发展与前景
科研进展
目前,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技术 仍在不断发展,新的成像技术 和导管设备不断涌现。
患者关怀
随着对患者关怀意识的提高, 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操作会更加 安全和舒适。
为什么需要进行冠状 动脉造影术?
冠状动脉造影术可以帮助 医生判断冠状动脉是否存 在狭窄或阻塞,以及评估 心脏血流情况。
冠状动脉造影术的进 展
随着技术的发展,冠状动 脉造影术已经成为一种安 全、准确的心血管疾病诊 断方法。
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原理
放射性造影剂
使用放射性造影剂对冠状动脉 进行成像和评估。
X射线透视
通过X射线透视,医生可以观 察血管的情况和血流动态。
冠状动脉造影健康教育

冠状动脉造影健康教育
冠状动脉造影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法。
它通过向冠状动脉注入一种特殊的造影剂,利用X射线成像技术
观察心血管系统的血流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和诊断冠心病、心肌梗死等病变。
冠状动脉造影术是一项创伤性较小的检查,但仍需注意以下事项:
1. 术前准备:冠状动脉造影需要进行血常规、心电图、心肺功能等检查,还需要告知医生过去的病史、药物使用情况等。
2. 术前禁食:一般建议患者术前6小时禁食,并停用口服药物。
妊娠妇女、严重心血管病患者禁止行此手术。
3. 术中监测:冠状动脉造影需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需要给予局部麻醉,同时加压腕带来促使血管扩张。
过程中需要监测血压、心电图等生命体征。
4. 术后观察:手术结束后,患者需留院观察,医护人员会密切监测血压、伤口渗血等情况。
患者应遵医嘱活动,避免过度运动或剧烈活动。
5. 注意伤口护理:患者应保持切口干燥清洁,避免感染,定期更换敷料。
若伤口出现渗出物、红肿、发热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6. 饮食调理:术后患者应注意饮食,尽量选择低盐、低脂、高纤维、易消化的餐食,避免暴饮暴食、油炸食品等。
7. 定期复查:术后患者需定期复查,根据医嘱进行心脏超声、心电图等检查,确保心血管系统的健康状况。
冠状动脉造影虽然在诊断和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患者在接受该检查前应详细了解相关信息,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及时发现和治疗心血管疾病对于维护心脏健康至关重要,但也要注意合理的运动、健康的饮食、避免吸烟等不良习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冠状动脉解剖学
右冠状动脉 起源于主动脉根部右冠窦中部,也可发自近主动脉瓣或右冠 窦-主动脉交接处。下行至右房室沟,绝大多数以一支传导血 管至后室间沟。其分支包括: 圆锥支:为第一分支,约半数发自于右冠状动脉开口前 方1-2cm处,沿右心室圆锥部到达肺动脉瓣。 窦房结动脉:约50%的心脏窦房结动脉起源于右冠状动 脉近端右上方,与圆锥支径路相反。 以后分支常成直角发出,供应右心室前侧壁或右心房。 锐缘支:较粗大,行向心尖,供应室间隔。 远端分为2支:(1)后降支:于室间沟内下行至心尖; (2)左室后支:进入心肌呈U型,然后下行至心尖时发出 1~2· 分支供应左心室后部。
20.锐缘支 21.室间隔穿支
11.窦房结动脉 22.左心房支
冠状动脉造影的常用 投照体位
投照体位的定义:冠状动脉造影时, 投照体位以图象增强器的位置而定,即 从图象增强器位置来观察心脏,而不是 根据X线束的方位来定位。
冠状动脉造影的常用投照体位
正位:图象增强器直接对着胸骨 左、右侧位:图象增强器分别位于受检者左侧或右侧,其X线与 正位垂直 左、右前斜位:图象增强器分别位于受检者左侧或右侧且斜向 观测心脏 头位、足位:图象增强器分别位于受检者的头部或足部 右前斜+头位(右肩位):从受检者右肩观测心脏 左前斜+头位(左肩位):从受检者左肩观测心脏 右前斜+足位(肝位):从受检者肝区观测心脏 左前斜+足位(脾位、蜘蛛位):从受检者脾区观测心脏
左前斜(LAO) 45º + 头位(Cra) 20º
左冠状动脉常用投照体位
5.右前斜(RAO)30º +头位(Cra)20º (右肩位) 观察LAD中、远段
右前斜(RAO)30º +头位(Cra)20º (右肩位)
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操作技巧

导管放置
导管选择
一般选择径路较短、刚性度 较高的导管。
导管放置的技巧
导管的放置需要注意角度和 深度,以保证导管放置到正 确的位置。
导管的固定
放置好导管后,需要进行固 定,以防止导管的移位。
引导针入动脉后的操作
在引导针入动脉后,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操作。 • 通过引导针放置导管。 • 注入适量的肝素和生理盐水。 • 打开气囊,将导管固定在血管壁上。
通过CT血管造影可以对血管结构进行评估。
冠状动脉造影术的风险评估和提示
可能的并发症
可能的并发症包括心脏骤停、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动脉破裂等。
并发症的发生率低
影术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低。
风险和收益的权衡
在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时,需要对风险和收益进行权衡。
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操作技 巧
冠状动脉造影术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检查,通过放置导管和注入造影剂来检 查冠状动脉是否存在狭窄或阻塞。本文将介绍该术式的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
术前准备
1 准确评估患者
了解患者的病史、过敏史和用药情况,评估是否适合该术式。
2 禁食
术前6小时禁食,并保证患者充足的水分摄入。
3 口服镁剂
取消气腹的方法
自然消退法
在造影后,让患者取横卧位,自然消退气腹。
手法驱气法
在造影后,采用推拿手法来帮助气体排出。
影像采集参数的设置
选择合适的造影剂
根据患者的情况来选择合适的造影剂,需要考虑剂量和成分。
选择合适的影像采集程序
根据不同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影像采集程序,保证图像的质量和准确性。
急救处置
引导针的选择
引导针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选择。 • 在桡动脉穿刺时,可以选择0.018英寸或0.025英寸的引导针。 • 在股动脉穿刺时,可以选择0.035英寸或0.038英寸的引导针。
冠状动脉造影基础和图像解析

➢ 指一段心外膜血管走行在心肌内。 ➢ 几乎总发生在左前降支。 ➢ 发生率5%-12%。 ➢ 一般没有血流动力学意义。
冠状动脉解剖变异
--壁冠状动脉(心肌桥)
冠脉造影病变形态
➢向心性狭窄 ➢偏心性狭窄 ➢不足狭窄 狭窄长度不不小于10毫米 ➢管状狭窄 狭窄长度介于10~20毫米间 ➢弥漫性狭窄 狭窄长度不小于20毫米 ➢管腔不规则 狭窄程度不不小于50%旳病变 ➢管腔闭塞 ➢钙化病变 点片状、条索状、管状 ➢扭曲、成角 ➢开口病变 ➢分叉病变
➢经桡动脉
➢CLS ™
➢Kiesz™ Left
➢Voda Left®
➢QCurve™
➢IM C
➢股动脉
➢allRight ™
➢Kimny ™
➢Muta ™ Left
➢Mann™ IM
➢Radia l
➢Muta ™ Right
➢桡动脉
导管外径尺寸大小旳换算表
➢FRENCH
➢1 FR ➢2 FR ➢3 FR ➢4 FR ➢5 FR ➢6 FR ➢7 FR ➢8FR ➢9 FR
➢沿途分支:对角支(一般为13支)、间隔支。
➢供血范围占左心室旳4555%。
左盘旋支 (Left circumflex artery,LCX)
➢从左主干发出后沿左侧房室沟 下行至后十字交叉。
➢沿途分支:钝缘支、窦房结 支。
➢供血范围占左心室旳1525%。左优势型时可达4050%。
右冠状动脉 (Right coronary artery,RCA)
冠状动脉造影原则体位(左冠)
➢ 较全方面旳显示左 冠
➢ LCX开口、全程及 OM
➢ LM开口、体部
冠状动脉造影原则体位(左冠)
头位20-30度
冠状动脉解剖变异
--壁冠状动脉(心肌桥)
冠脉造影病变形态
➢向心性狭窄 ➢偏心性狭窄 ➢不足狭窄 狭窄长度不不小于10毫米 ➢管状狭窄 狭窄长度介于10~20毫米间 ➢弥漫性狭窄 狭窄长度不小于20毫米 ➢管腔不规则 狭窄程度不不小于50%旳病变 ➢管腔闭塞 ➢钙化病变 点片状、条索状、管状 ➢扭曲、成角 ➢开口病变 ➢分叉病变
➢经桡动脉
➢CLS ™
➢Kiesz™ Left
➢Voda Left®
➢QCurve™
➢IM C
➢股动脉
➢allRight ™
➢Kimny ™
➢Muta ™ Left
➢Mann™ IM
➢Radia l
➢Muta ™ Right
➢桡动脉
导管外径尺寸大小旳换算表
➢FRENCH
➢1 FR ➢2 FR ➢3 FR ➢4 FR ➢5 FR ➢6 FR ➢7 FR ➢8FR ➢9 FR
➢沿途分支:对角支(一般为13支)、间隔支。
➢供血范围占左心室旳4555%。
左盘旋支 (Left circumflex artery,LCX)
➢从左主干发出后沿左侧房室沟 下行至后十字交叉。
➢沿途分支:钝缘支、窦房结 支。
➢供血范围占左心室旳1525%。左优势型时可达4050%。
右冠状动脉 (Right coronary artery,RCA)
冠状动脉造影原则体位(左冠)
➢ 较全方面旳显示左 冠
➢ LCX开口、全程及 OM
➢ LM开口、体部
冠状动脉造影原则体位(左冠)
头位20-30度
冠状动脉造影术

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冠状动脉造影术可以准确地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判断预后
冠状动脉造影术可以判断冠心病的预后,预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有助于制定合适的治疗计划和预防措 施。
为PCI或CABG提供依据
PCI适应症选择
冠状动脉造影术可以为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提供依据,确定病变部位、程度和范围, 有助于选择合适的介入治疗方式。
PART 02
冠状动脉造影术操作流程
REPORTING
术前准备
患者评估
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 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以 确定患者是否适合进行冠 状动脉造影术。
实验室检查
包括全血计数、凝血功能 、电解质、血糖、肝肾功 能等,以评估患者的整体 健康状况。
术前用药
医生可能会开出一些术前 用药,如抗血小板药物ING
冠状动脉造影术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新药临床试验
利用冠状动脉造影术评估新药对冠状动脉疾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 性。
基因与疾病关联研究
结合基因检测技术,研究基因变异与冠状动脉疾病的关系,为个 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流行病学调查
在大型流行病学调查中,利用冠状动脉造影术评估不同人群冠状 动脉病变的患病率和危险因素。
REPORTING
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技术改进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
01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进行分析,提高诊断准
确性和效率。
3D打印血管模型
02
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血管模型,模拟真实血管结构,为手术提
供更精确的导航和指导。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
03
结合OCT技术,获取冠状动脉血管壁的微细结构信息,为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