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文本 有效拓展(罗旭波)
巧用课后“链接”,驱动思维发展——浅谈四年级上册课后“拓展信
摘 要:在统编教材中,灵活巧妙地运用“资料袋”与“阅读链接”,对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提高教学实效性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全文从“材尽其用,有效指导”、“任务驱动,提升高阶思维”两方面进行探究这些课后“信息拓展”的指导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拓展信息;资料袋;阅读链接;高阶思维随着统编教材的全面使用,很多一线教师已经关注到课后的练习,以此为抓手,统领全文教学。
在此基础上,我们也不要忽视一些课文后面所编排的“资料袋”和“阅读链接”,这些资料我们统称为“拓展信息”。
这些信息呈现出其体裁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有效地拓展了文本的深度和广度,是文本的有机组成部分。
因此,灵活巧妙地运用“资料袋”与“阅读链接”,对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提高教学实效性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本文以四年级上册课本中出现的“资料袋”、“阅读链接”为例,浅谈本人在教学中使用这些拓展信息的策略,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一、材尽其用,有效指导在四年级上册,一共安排了两个“资料袋”和五篇“阅读链接”。
其内容、形式各不相同,编排的目的也各有针对性。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文本内容,单元主题、要素等进行有机地适时阅读,充分发挥其在课堂教学中作用,为培养学生阅读思维能力服务。
1.文前引入,激发兴趣虽然“资料袋”、“阅读链接”在课本中的位置一般都被安排在相关课文的后面,但是这并不是说这些拓展信息只能放在学完文本之后再展开。
我们可以根据内容,将其引入到学文之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年级上册的第一课观潮的课后“资料袋”中的材料篇幅短小,而且图文并茂。
因其内容是介绍盐官镇的地理位置,因此,我在学生初读全文,明确时间、地点的同时,引入“资料袋”中的知识,学科之间进行融合,引导学生观察盐官镇的特殊地形回应文中的“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进而激发想了解钱塘江大潮壮观景象的兴趣,带着兴趣和目的进行阅读文本。
小学生对知识信息的获取,大多数还是停留在具体的直觉形象,因此,借助“资料袋”中的补充资料,让学生在抽象的语言和鲜观的表象之间建立双向联系,丰富思维内容,激发阅读兴趣,思维兴趣。
紧扣文本“四点”发力助推师生润泽成长
紧扣文本“四点”发力助推师生润泽成长作者:王小霞来源:《新教师》2021年第11期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越来越受关注。
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紧扣文本“趣点”“疑点”“支点”“延点”发力,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深度参与文本内涵探究、反思、拓展,用核心问题助推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从而达到提升核心素养的目的。
一、激发趣点深度参与,提升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入沉浸式深度学习,是高阶思维课堂的关键。
教师首先要通过趣味揭题、巧设情景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升思维的活跃度。
1. 引趣揭题激期待。
学习内驱力是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动力性环节。
教师首先要引趣揭题,让学生在期待中成为参与主体。
如教学二年级下册《雷雨》,文中所描写的景色和雷雨過程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体验过的,教师可以通过猜谜揭课题:“有位老兄脾气大,爱发怒的就数它。
发起怒来大声吼,伴着成串泪珠下(打一自然现象)。
”以此激发全班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雷雨的了解,很快就能唤起学生对雷雨的回忆,充分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期待。
2. 巧设情境活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形式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应根据文本巧设情境,以形入境,让学生主动对话文本。
如在《雷雨》一课教学中,在细读课文时可以分别展示雨前、雨中、雨后的情景课件,创设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学文情境,让学生说说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课文哪些自然段描写了你看到的景象?学生在回忆和表达中思维高度活跃,融入语境主动与文本对话,即使平常内向的学生也能产生自我表现的勇气,加入乐于表达的行列,使原本单一、平白的课堂变得“彩色、立体”,充满生气。
二、诱发疑点深度探究,提升思维的创造性前瞻性的、高质量的、具有思维张力的问题是启动学生高阶思维的钥匙。
因此,教师要设置问题,诱发疑点,精准切入,让学生思维迅速发散,提升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基于文本拓展延伸——以小学语文为例
探索篇誗方法展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与不断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中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着重对文本的分析,忽视了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与延伸,这样的教学方式容易让学生形成“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思维特点,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与视野的开阔。
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文本的内容,在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拓展与延伸,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
一、基于文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拓展延伸1.新课导入拓展课堂导入是教学过程的开端,也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
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课文内容,为学生适时地拓展延伸知识,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层面,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课文《长城》时,我就先以“孟姜女哭长城”“定城砖”等故事导入,然后为学生介绍“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气势,学生都充满了攀登长城、登顶长城的欲望与决心。
于是我便引导学生学习本节课文的内容,怀着饱满的热情学生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课文内容拓展课文内容的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
教师在进行课文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对所学的课文进行续写、改写等,通过学生的实践来提升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加强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思考。
例如,在教学了课文《皇帝的新装》后,我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通过想象发散思维续写课文,将皇帝游行结束回宫后所发生的事情描述出来。
有的学生说皇帝回宫后缉捕并严惩了两个骗子,并重重责罚了老大臣;还有的学生说皇帝吸取这次的教训,不再爱慕虚荣,成为励精图治的明君。
这样的续写活动,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推测故事剧情的发展,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活化文中的人物形象,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3.主题思想拓展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理解并明白课文的主题思想几乎是每一篇课文的基本教学目标。
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对于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并不是很全面透彻,这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主题思想进行拓展与延伸,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紧扣文体,落实语文要素,发展高阶思维——六下第四单元教材为例
紧扣文体,落实语文要素,发展高阶思维——六下第四单元教材为例六年级作为小学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教材难度渐渐加深,题材体裁丰富多样,学生语文素养更是渐入深处,与此同时还要考虑与初中学习的接轨。
因此,如何才能准确地把握统编教材理念,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首先是要树立整体观念,关注教科书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还要树立方法意识,将方法指导有机融入教学过程,学以致用。
下面对统编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进行解读,提出一些教学建议:一、双线解读教材,凸显年段特征1.了解单元编排,人文渲染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主题是“志向与心愿”,编排了四篇课文,分别是《古诗三首》(李贺《马诗》、于谦《石灰吟》、郑燮《竹石》)、李星华的《十六年前的回忆》、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和杨旭的《金色的鱼钩》。
从篇章页可以看出,学习本单元要能跟着课文讲述的故事体会“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大无畏精神。
革命传统题材课文不仅让学生了解历史,更能铸就他们坚韧向上、追求理想的民族品质。
阅读本文时,我们会被文本中的伟大革命者深深的感动,类似于这样的文章从一年级就开始安排,六年级上册也安排了《革命岁月》对的主题单元。
虽然学生由于阅历较少,这样的历史知识掌握也有限,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收集资料,认真阅读,理解课文,并适当展开讨论。
学生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从而深入体会革命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2.关注前后勾连,要素贯穿作为小学高段的语文教学,要特别注意高年级与中低年级语文教学的区别和联系。
在教学中注意“勾连上下”“环顾左右”,明确语文要素与前面册次相关要素之间、与本册其他语文要素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这一单元中的语文要素是要在“阅读时,关注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还要“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掀起文本的“红盖头”——寻找文本突破口的有效途径
掀起文本的“红盖头”——寻找文本突破口的有效途径作者:袁霞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上旬》 2014年第7期安徽庐江县泥河镇沙溪小学(231500)袁霞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有效互动”。
文本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主要凭借。
它是编者根据一定的目标,用以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形成语文素养的文字场。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
一个语文教师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指导学生阅读,但常常收不到理想的效果。
歌德曾说过:“文字人人都认得,关键是发现文字背后的秘密。
”作为一名教师,寻找文本的突破口,搭建一座桥梁,让学生走进文本,从而实现有趣有效的课堂阅读非常必要。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
”如果我们也给学生一个支点,学生也就能掀开课文的“红盖头”。
这个支点,就是理解文本的最佳着力点,是阅读教学过程的突破口。
教学中,若能找到一个最佳的突破点,就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和欲望,让他们萌发出渴求知识的学习动机,大大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古人云:“牵一发而动全身。
”找到文本的突破口,阅读教学便势如破竹了。
一、感同身受,从文本补白中突破教学中,我发现许多课文都有留白,或直白,或含蓄。
何为“空白”?那就是文中作者思维或情感跳跃的地方,是值得揣摩和想象的空间,是走入文本与主人公共同呼吸,进行情感交流的地方。
除此之外,在行文中贯穿全文的线索戛然而止,这也是一处空白。
有时作者宕开一笔,结尾意味深长,这也是一处空白。
这些空白都是走进文本的“掘金点”,是我们阅读教学的突破口,更是课堂阅读教学的一扇窗。
低年级学生,词语匮乏,情感体验少,加上年龄的原因,对文本中人物情感、思想表达理解得比较肤浅。
即使说上几句,也是不痛不痒,不能触及内心的声音。
学生和文本始终有一层隔膜。
于是,在学生与文本对话时,我抓住作者留下的空白,借助课文故事的情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进行补白,让孩子走进故事中的人物,与之同喜同忧。
紧扣文体,把握通讯报道的创作密码——以《最后的姿势》教学为例
紧扣文体,把握通讯报道的创作密码——以《最后的姿势》教学为例作者:倪晓群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上旬》 2017年第7期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借助《负荆请罪》《最后的姿势》《船长》《爱之链》四篇课文,构建了一个“大爱无疆”的价值主题。
相同的文本主题,却呈现出剧本、通讯、小说等各种不同的文本体裁,便于教师采用整体性单元视角把握单元教材,引领学生在联系对比中感受不同文体在展现相同主题时所采用的方法和策略。
现以《最后的姿势》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通讯类文章的教学。
一、同质对比,深入感知通讯独特的结构设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教学目标中指出:要引导学生以整体视角感知文章的创作思路和谋篇布局。
因此,高年级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文本内容层面,而要学会从内容中提炼出最核心的文本形式,深入感知作者的创作构思与文体特质。
教学此文,教师首先引领学生在感知、概括事件之后,将关注的视角放置在文本的整体框架上,着力引导学生提炼出这样的文本结构:细节描述,还原事件——不同维度,他人评述——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此时,教师则引领学生将这篇通讯报道与一般性记叙文相比,看其在结构设置上的不同点。
很多学生一眼就看出:其他记叙文要么是“总分总”,结构鲜明,要么纯粹直接写事,没有总起、总结;而通讯常常在丌头就丌门见山.而在最后进行提炼总结。
其实,这样的创作风格是为了契合读者急于想了解事情的阅读初衷。
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明晰了通讯报道的文体特点,同时历练了学生写作时的对象意识。
二、异质类比,深入辨析通讯独特的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是记人叙事类文本创作时的重要方法,也是展现人物品质、渲染事件情境的平台。
通讯报道这样的文体更需要借助环境描写来表达中心,且在描写方法上还独具特色。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白由阅读课文,圈画出课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并指导学生逐一朗读。
然后,教师追问:这篇通讯报道中的环境描写与我们学习过的课文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不同?学生纷纷表示:其他课文中的环境描写是集中在一处进行详细描述,而这篇课文的环境描写都是分散的。
寻求段落的突破口 聚焦语言文字训练谈小学语文聚焦重点段教学策略
寻求段落的突破口聚焦语言文字训练谈小学语文聚焦重点段教学策略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语文教育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而段落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具有很大的意义。
但很多时候,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时,常常遇到段落的瓶颈,无法顺利进行。
在教学中,如何找到段落的突破口,聚焦重点段教学,并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寻找段落的突破口教师在教学段落时,需要给学生指明段落的主题和段落的核心内容。
然后引导学生去找到段落的突破口。
但是很多时候,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段落的意思,甚至不知道如何写才能突破段落瓶颈。
因此,教师需要教给学生的是如何找到段落的突破口,从而更好地理解段落和写作。
找到段落的突破口,需要让学生掌握理解和把握段落主题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分析段落,形成段落总括句,可以针对段落铺垫的细节逐一分析,找到核心内容,让学生在理解段落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寻找自己的突破口。
例如,在教学一个春天的段落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了解段落的主题,然后针对段落中的各个细节进行分析找到一个总括句:“春天是大地的季节,它带来了万物的复苏和新生,让一切都焕发出勃勃生机。
”有了总括句后,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和知识背景,自由发挥,寻找与总括句相符的观点或者新的观点,比如说“春天可以使心情愉悦,带来快乐”,这样学生就有了突破段落的思路。
二、聚焦语言文字训练语言文字训练对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语言文字训练能帮助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更好地理解文章和熟练运用语言。
在聚焦重点段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的练习尤为重要。
例如,在教学一个描写风景的段落时,通过对一些常用的描写风景的形容词进行分类和整理,让学生了解这些形容词的用法和意义,然后让学生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加入这些形容词,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此外,在教学一些较难的词语时,可以通过呈现图片或者配合情境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巩固掌握。
紧扣文本延伸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紧扣文本延伸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许许多多的教室里,我们看到学生们忙碌于笔记、答题写作业和参加考试,而紧随其后的就是遗忘。
最终,只有极少数学生感到收获的兴奋,大多数学生是顺从和忍耐,而少数学生则是反抗和失败。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怎样做到激发并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教师面临的比较棘手的问题。
笔者就此紧扣文本内容拓展延伸,作了以下几点尝试,收到一点意料之中的效果。
标签:紧扣文本;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一、以课文中生字学习的延伸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苏教版五年级第十册《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中有个二类字”倭”音为wō,在教授此字时提出个问题:看到这个字你们想到了哪个词,有一个学生回答:倭寇。
倭寇是什么意思?还是这位同学回答:就是日本鬼子!教者在表扬这位发言的同学后就向学生讲述了明代戚继光抗倭寇的故事。
苏教版五年级《谈礼貌》一文中有个古代人物叫“牛皋”,对于这个“皋”字,教者在介绍了牛皋在岳飞抗金故事中的事迹后作了延伸:江苏有个叫“如皋”的地方,这个地方被称为全国的“长寿之乡”之一。
为什么呢?因为这里的水土环境好,人们的环保意识很强。
教者向学生提问:“要不要向如皋人民学习?”学生们齐答:“要!”这样不仅让学生受到了保护环境的教育,而且还了解到我国还有这个长寿的地方。
二、课文中古文词句学习的延伸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苏教版五年级《二泉映月》中描写月亮的一个词语,静影沉璧,这个词从哪里来?教者在教学时出示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的第三自然段,学生看见一个大大的红红的“静影沉璧”在其中,一阵惊呀!“想不想记住这个词,想不想记住这段话?”教师提问。
学生齐答:“想!”接着教者把准备好的《岳阳楼记》全文发给每位学生,让学生在空暇的时间多读几遍,学生兴趣盎然。
苏教版五年级《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有这么一句: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教者在出示这一句时,同时出示了这句话的故事原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基于课文的“主题式”拓展阅读实践探索
基于课文的“主题式”拓展阅读实践探索作者:姚海红来源:《课外语文·上》2018年第05期【摘要】基于课文的“主题式”拓展阅读,主要从“单元主题”“课文拓展点”这两方面进行多渠道拓展,实施海量阅读,并强调课内阅读方法的迁移运用,通过做批注、摘录、搞活动等强化阅读效果。
【关键词】主题式;拓展阅读;有效;阅读力【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阅读是最重要、最实际的能力。
提高阅读能力,凭借的当然不仅是语文书里的那么少少的几篇文章,更多的是依靠大量优秀的课外书籍。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课外阅读提出了明确要求:“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
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但自从实施课程标准以来,我们在实践中又发现了许多问题:老师对课外阅读“读什么”和“怎样读”缺乏研究,导致几乎零指导;孩子年幼,很难甄别阅读材料的优劣,从中快速有效地获取所需,阅读漫无目的,收获甚微。
阅读力水平低下的现状亟须改变。
“主题式”阅读应运而生。
一、“主题式”阅读的界定教材中每一单元有相应的内容主题和训练主题。
本文所讲述的“主题式”就是强调基于教材主题单元板块式编排,围绕一个个主题探讨如何以教材的一篇带动多篇,并结合课文中的拓展点,尝试在现有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扩展与提高。
即抓住课文与课外拓展阅读通道,由课内向课外有机地渗透、引导、阅读、训练,积极引进更加鲜活的,更加丰富的课外资源为语文教学服务。
二、单元主题拓展现行人教版的教材,每个单元,无论是从内容,还是从教学重点、难点,有明确的主题。
但是,由于受教材篇幅的限制,一单元只能容纳四篇课文,这就很难收到预想的效果。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教师按每组教材的特点和教学重点,选择适量的名篇佳作补充学生的阅读量。
(一)拓展内容教材中,有的是进行某一方面的思想教育,力图培养学生一种品格,如学生学了《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一组课文后,推荐学生阅读卜劳恩的《父与子》以及毕淑敏的《母爱》《剥豆》等文章,感受母爱、父爱的伟大、无私。
以读促写,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以读促写,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作者:易辉来源:《读写算》2020年第19期摘要阅读和写作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阅读和写作教学是紧密交流,密不可分的。
若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自然而然学生的写作能力将会得到提升,因此,应注重语文阅读和写作的紧密结合,从而提高阅读和写作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写作;紧密结合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19-0203-02《新课程标准》规定: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
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同时还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验、思考,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丰富写作指导的课程资源,以读促写,是提高学生写作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课堂片段:教师:孩子们,你们有一双聪慧、敏锐的眼睛,真棒!前面我们通过阅读探究,理清了文章的写作思路,深刻体会到作者笔下托尔斯泰“目光”的犀利,领会了托尔斯泰高贵的灵魂。
下面,我们来思考能否在本文的研读中来思考写作上有何心得与感悟?(教师出示思考角度:选材、情节、写法、语言等角度)学生1:老师,茨威格在文章中抓住托尔斯泰的“眼睛”来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向世人展示托尔斯泰崇高的灵魂。
可见,写作需要精心选材。
老师:你说的太棒了!无论是作家的写作还是学生的写作,都要考究选材。
课本中有很多文章都是如此。
譬如莫怀戚选择“散步”这一生活细节来展示中年人的“尊老爱幼,承前启后”的责任感,臧克家精选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来展现他学者的勤奋刻苦与革命家的英勇无畏,朱自清聚焦“车站送别”时父亲的独特“背影”来抒写父子情深。
这些都启发在写作中要重视以小见大,智慧选材。
学生2:老师,我认为写作中需要注意对人物进行生动细致的刻画。
紧扣文本类型 指导高效阅读
紧扣文本类型指导高效阅读作者:陈淑娇来源:《教育·教学科研》2020年第04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在教学时都喜欢让学生逐一解读作品中的词句,然而这种碎片化的阅读方法破坏了文章的整体性,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文章的内容,同时也破坏了文章原有的美感,学生无法整体体验,探究兴趣很难得到提升。
在教学中若能结合文本的特点,基于文本类型展开教学,组织学生展开整体化的阅读,则能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状物,体会事物特点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状物类的文章,在这些文章中往往对事物进行了整体描写,作者希望通过对事物的整体展现来体现一定的思想和情感。
教师在教授这些课文的时候要抓住该文体的这个特点,鼓励学生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入手,展现出事物的特点,又想要通过这些特点体现出自己怎样的情感。
这样的阅读关注了文章的细节描写,同时又将细节放在了整篇文章中,进行整体关照,所以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一年级下册第10课《端午粽》一文,形象化地展现了端午棕的外貌、口味,还写了众人品尝端午棕之后的感受。
在指导学生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首先鼓励学生找出端午棕的特点,说说作者用怎样的手法展现端午棕。
学生認为:“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端午棕的形貌、特点,作者用‘青青的箬竹叶’和‘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这样颜色鲜明的词语放在一起,让人觉得端午棕不仅很好看,而且还很好吃。
”还有学生提出:“我最感兴趣的是大家一起吃端午棕的那种氛围,外婆会将自己做的端午棕带给其他人分享,让人觉得端午棕是一种很美好的东西,十分值得大家在一起分享。
”最后鼓励学生说说:“作者在展现端午棕特点的时候,融入了怎样的情感呢?你能感受到这种情感吗?”学生提出:“我能感受到,我觉得作者十分喜欢端午棕,并且想要和大家一起分享。
”这样学生就抓住了文体的特点,体会了全篇的意思。
在整体化阅读状物文的过程中,学生能在头脑中再现该事物的形象,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对该事物的描述和感受。
紧扣文本内容设置阅读支架
紧扣文本内容设置阅读支架阅读支架是指在学生的认知起点和教学目标之间设置精当的线索,它能让学生朝着学习目标一步步自主攀登。
小学阶段设置阅读支架的形式丰富多样。
下面从具体的文本特质入手,阐述如何紧扣文本内容设置阅读支架。
一、强化概括统整,依托核心问题设置支架传统教学的满堂问将文本肢解得支离破碎。
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聚焦文本的核心内容,从整体出发设置统摄全篇的核心问题支架,引领学生把握文本,逐层深入文本内核中,强化学生的学习。
如,对叙事性文本,新课标提出要了解事件的梗概,能简单描述事件的场景、人物、细节等,并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其中,明晰事件的场景、人物、细节等应该成为教学叙事类文本的核心内容。
如,教学小说《少年王冕》一文时,核心教学内容就应该是小说呈现出来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在整体把握文本时,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课文着力展现王冕的整个少年时代,却只用了不到千字的篇幅。
他究竟是怎么做到的?”这一问题展开探究。
这一问题巧妙地将人物、情节和环境有机地融合起来,将文本内容作为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在感知人物形象时,就以这个核心问题作为解构文本的支架,使学生的思维重新回到文本中,深入探究文本内容和言语形式之间的联系。
在探究中,学生关注作者对材料详略的安排、对人物细节的刻画、对故事发生的环境如何渲染等表达层面的问题,从而对作者如何写作形成了清晰的认知,深刻理解了文本的艺术魅力。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将阅读支架指向文本最为核心的教学价值,既可以将其视为这一篇独特的核心教学目标,也为这一类文本教学的支架搭建提供了借鉴。
二、尝试对比改写,依托比照资源设置支架有了核心问题的引领,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就会更加清晰,教学内容也会更加聚焦。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文本的细读、对语言的咀嚼往往是重点,更是学生言语能力生长的关键。
为凸显教学的重难点,教师可尝试从文本的语言出发,对内容进行改写,呈现出与教材文本不一样的文本。
这样,两个文本形成对比支架,引导学生对两个文本进行类比与鉴赏,从而使学生发现原文内在独特的表达效果。
阅读教学中对文本适度拓展的策略
阅读教学中对文本适度拓展的策略作者:杨海娟来源:《广西教育·A版》2012年第11期【关键词】阅读教学拓展文本【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A-0035-01当前,高效的阅读教学成为语文界的一个热门话题,高效意味着容量大,意味着效率高。
因此,教师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文本内容进行适度拓展。
一、课始“铺路性”拓展——激发阅读兴趣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很重要的,这是他们进行高效阅读的前提。
因此,在阅读课的开始,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和文本内容的意境。
这样,通过“铺路性”的拓展,学生对文本内容就具有了感性的认识,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长江之歌》这一篇课文,笔者首先给学生播放《话说长江》这一纪录片的视频,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能够很快地直观感受到长江的宏伟和壮观。
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认识说一说有关长江的知识,并通过看图片、查资料的方式来进一步了解长江。
通过这样的拓展,学生初步形成了热爱长江的情感,并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感受到了《长江之歌》这一篇课文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对课文的基本内容有了一定的意会。
这样,学生就能够形成强烈的阅读兴趣,为高效阅读文本打下了情感基础。
二、课中“穿插性”拓展——提高阅读能力阅读教学还是以文为本的,我们在强调拓展阅读的同时,不能偏离了“文本”这一根本。
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穿插性”拓展,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文本“空白”——续一续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课文作者在描写的时候为了突出文章的重点,对部分内容一笔带过,留下了文本空白。
针对这一些文本空白,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想一想,并根据“空白”内容进行合理想象,进行续一续,从而深刻领会文本“空白”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例如,在《天游峰的扫路人》这一篇课文的结尾,作者只写了两句对话:“三十年后,我再来看您!”“三十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显然,在这里留下了文本空白,这一文本空白却表现出了扫路老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把握文本拓展,活化小语课堂教学
把握文本拓展,活化小语课堂教学发表时间:2014-09-23T10:24:10.483Z 来源:《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4年第6期(上)供稿作者:王丽[导读] 那医生说他有病,需要马上治疗。
李大爷为了防微杜渐,就听从医生的建议,花了一千多元钱买回了一大包的药。
王丽(威远县新店镇永民小学威远642450)一、文本拓展教学实例我校一位教师教学《扁鹊治病》一文时,在引导学生理解了寓言告诉人们要防微杜渐的道理之后,引入一段文本:有一位李大爷,他熟知“扁鹊治病”的故事,深知防微杜渐的重要性。
一次赶集时,他碰到一位摆摊就诊的医生。
那医生说他有病,需要马上治疗。
李大爷为了防微杜渐,就听从医生的建议,花了一千多元钱买回了一大包的药。
没想到,后来经过检查,他根本没什么病,那药也是假的。
李大爷后悔得不得了。
你怎么看待李大爷的防微杜渐呢?在学生讨论后,教师又引入文言文《扁鹊见蔡桓公》,并告诉学生《扁鹊治病》就是由这篇文言文改编的,让学生自己读一读文言文,有兴趣的可以利用课后的时间再读一读。
课后评课时,我问一起听课的几个教师如何评价这样的文本拓展。
这几位教师也难以说清这样的拓展是否合适。
其实,很多教师都难以有效把握文本拓展。
有效把握文本拓展,可以达到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的目的,但把握不当,就可能导致教学的失败,就这个问题,我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自己的观点,请同行指正。
二、按照四个要求,科学拓展文本1.文本拓展目的要明确,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为教学目标服务是文本拓展的第一原则。
如果拓展的文本不能够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就是多余的,将挤占宝贵的课堂时间,甚至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比如:《扁鹊治病》是一篇寓言故事,告诉人们不可讳疾忌医、处事要防微杜渐的道理。
理解寓意是这篇课文最重要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不可讳疾忌医、处事要防微杜渐的道理后,引入“李大爷看病抓药”的资料,对文本进行拓展,意在引导学生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防微杜渐,不可过于敏感,失去理智。
紧扣“四个要点”提升拓展阅读促进效应
庄文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面临着学生阅读分析和理解运用能力低下的现状。
究其原因,与一直以来的应试教学模式有着极大的关系。
较长一段时期以来,语文教师往往注重知识点灌输传授,强化记忆而忽视理解,尤其是阅读理解方面。
加之学生阅读量不足,理解水平停留于较低层次,对语文学习成效提升产生了较大的制约。
一、紧扣教材实施拓展,发挥触类旁通作用在高中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深有感触,学生在阅读时茫茫然不知所措,既不能抓住文章的要点,也无法进行深入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阅读效果的提高。
改善这一现状需要增加学生阅读量,尤其是增加同类型文章的阅读,甚至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阅读,从而发挥触类旁通的作用。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在教学设计环节进行了充分考虑,一方面搜集作者其他类型作品提供给学生进行阅读,另一方面还寻找相类似的文章,让学生在课前通过广泛的阅读研究,在脑海中初步形成脉络框架,熟悉其写作特点、表达手法,甚至语句用词习惯。
在接下来的阅读学习中,学生可以较为自如地进行分析理解,这也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抓手。
笔者在这一方面进行了尝试,效果非常明显,既增加了学生阅读量,同时也提高了学生领悟能力、理解能力和融会贯通能力。
二、制定周密实施计划,避免活动杂乱无章开展拓展阅读应当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并且要贯穿于学生语文学习全过程,融入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一个方面。
教师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临时抱佛脚随手抓几篇文章就进行拓展阅读,显然是不合适的。
教师应当将拓展阅读列入语文教学整体模式之中,与教学其他方面工作同设计、同推进、同考核、同检查。
教师首先要制定拓展阅读计划,对一册语文教材进行系统研究分析,把握其中要点和编排意图,明确制定拓展阅读的类型、方向以及数量方面的计划。
在阅读进度上,要具体细化到每一篇课文的学习,同时要求学生在拓展阅读中多读多思、多记多写,通过反复阅读理清文章脉络,把握写作手法,还要在思考中得到完善。
要将拓展阅读的精华提炼出来,将自己总结的特色手法提炼出来,长期以往达到积累提高的目标。
“拿来”更需“用好”——浅谈小学阅读教学文本拓展
“拿来”更需“用好”——浅谈小学阅读教学文本拓展
俞建红
【期刊名称】《文理导航》
【年(卷),期】2013(000)024
【摘要】语文课堂文本拓展要从语文教学的本质出发,根据文本教学的需要,精心筛选拓展内容,适度控制拓展容量,准确把握拓展时机,把拓展融入到文本教学的环节中来,让拓展阅读资源在阅读课上变得有度、有序、有趣、有效!
【总页数】2页(P60-60,76)
【作者】俞建红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县中国轻纺城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3
【相关文献】
1.“拿来”更需“用好”--浅谈小学阅读教学文本拓展
2.小学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策略研究
3."拿来"更需"用好"——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拓展阅读的误区及对策分析
4.小学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策略研究
5.小学阅读教学文本细读有效路径微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语文文本解读的有效性探索
语文文本解读的有效性探索罗胜【摘要】对语文文本的有效性解读是语文教学设计的第一步,有利于教学目标的确定。
从新中国成立后到新世纪时期的语文文本解读形态梳理中,找到现今的语文文本解读形态。
再具体分析,从文本、作者、编者和读者入手,进行语文文本解读的有效探索。
【期刊名称】《新作文:教研》【年(卷),期】2019(000)002【总页数】2页(P47-48)【关键词】语文;文本解读;有效探索【作者】罗胜【作者单位】[1]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贵州都匀55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27语文文本解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对文本的解读是教学的第一步。
新课改对语文教学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不仅仅要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更应该重视能力的培养。
语文文本教材是老师和学生面临的第一手文本材料,所以,对语文文本的解读也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方法,也是语文学习的一种能力。
尤其是阅读能力,在大众快餐文化观念的影响下,老师和学生的阅读能力更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以上情况,高中语文教师必须重视语文文本解读,在历史发展中实现统一,探寻有效的语文文本解读形式。
1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语文文本解读的三种形态我们现在的语文文本解读中有很多的方法是从历史上延续下来的,虽然现在语文教育提倡要实现每一个学生自我全面而有自信的发展,语文教育者们也做出了大大的努力,在教材编写方面突出育人功能,但语文文本解读却没有跟上教材改革步伐,出现了很多模式化的问题,与育人目标存在很多的偏离。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得从历史中找答案,在此梳理了从建国后到新世纪的三种文本解读形态,希望能为当下的语文文本解读有个全方位和理性的掌握。
1.1 建国初政治教化取向的语文文本解读。
这里的建国初期是指1949—1978年。
新中国建立后,百废待兴,基础教育也被提上日程。
根据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语文教育者们编写了第一套语文教材,语文文本解读也在此时应运而生。
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策略探究_2
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策略探究发布时间:2021-03-29T01:25:20.082Z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1年3期作者:罗渭波[导读] 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教师不能单纯地、独立地对知识进行传授,要结合小学生的实际特点以及发展需求,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创新性阅读,并实现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实现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融合,进一步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
罗渭波蓬安县实验小学校摘要: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教师不能单纯地、独立地对知识进行传授,要结合小学生的实际特点以及发展需求,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创新性阅读,并实现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实现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融合,进一步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
在实际的教学中,要立足于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共通性进行一体化教学,通过阅读教学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同时通过写作教学来推动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优化传统相互独立的教学模式,实现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教学,最大化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本文结合当下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提高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方法,希望可以帮助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理念的普及。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古人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简单一句话体现出了良好的阅读对于写作的积极作用,同时我们还可以引申出良好的写作也可以深化阅读。
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和统一的关系。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新课标强调“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所以小学高年级语文阶段教材的内容也在不断地深入和改革,对学生素质教育和发展的空间日益增大,尤其表现在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同时还要求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为学生写作的发展空间奠定基础。
但调查发现,在小学高年级语文的教学当中,教师缺乏科学的引导,忽略了阅读与写作相统一的关系,导致仍有对于阅读不重视或者阅读量达不到要求的情况出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紧扣文本有效拓展-----《旅鼠之谜》课堂拓展反思性案例慈溪市上林初级中学罗旭波案例背景: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拓展语文教学范围,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让教学走进自然,走向生活,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深化知识,提高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已成为越来越多学校教师的共识。
因此,“拓展延伸”环节也常常成了课堂教学的高潮和亮点,它最能体现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机智,也最能反映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
然而,在初中语文教学实际中,有些“拓展延伸”不尽合理,过于牵强,甚至有“东施效颦”之憾,既不能达到课堂教学预期效果,又不利于初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甚至使语文课失去了“语文味”。
语文教学中的拓展与延伸的有效性问题值得我们反思,下面本人就一堂课内的五次拓展,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认识。
案例描述——课堂实录剪辑(拓展部分):文本简析:《旅鼠之谜》是一篇极有趣味的说明文。
文章通过对话的方式讲解旅鼠之谜,亦庄亦谐,既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又解人疑惑,发人深思。
本文的重点,不是在给人们讲述故事,而是在于引发人们对一些问题的深入思考,由此表达出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
教学本文设想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入手,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并初步树立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信念,引导学生树立一种生态意识、环保意识。
本着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的宗旨,更好地完成预设的既定目标,本人在执教过程中,设计了五处拓展,现将予一一剖析:拓展一:师:同学们,上课前老师要大家猜一个谜语,请看题目:“我家住在弯里弯,前门后门总不关,恶狼雄狮我不怕,只怕小虎溜下山。
”(打一动物)生:老鼠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生:“弯里弯”,这是它住的地方,“小虎”即是猫,是它的天敌。
师:分析得很有道理,这个谜语中其实说到了它的生活习性,住的地方,说到了它的天敌等,通过提炼信息,得出谜底,好。
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去认识另一个小伙伴,它俗名叫旅鼠,相信大家也一定做好了预习工作,那请你说说你了解了旅鼠的哪些生活习性?比如吃的食物、住的环境、天敌等。
生:北极草原,天敌:猫头鹰、贼鸥、海鸥、粗腿秃鹰、北极狐狸、北极熊等。
师:好,这旅鼠身上至今还有许多谜团,令科学家也百思不得其解。
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告诉我课文写了哪些谜团?(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及效果:课文题目《旅鼠之谜》,以谜引谜,构思新颖,以猜谜游戏导入,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紧扣文本内容,自然引出说明对象,接着对说明对象的分析(生活习性、天敌等)也比较顺理成章。
学生猜谜热情较高,对文本的分析积极性也较高。
这环节完成得相当顺畅,共花时还不到3分钟。
拓展二:师:旅鼠之谜三大谜团中哪一个最令你不可思议?生齐答:死亡大迁移师:老师在网上找了一个视频,大家一起来看看这景象,边看边大胆地猜测:这旅鼠为什么要集体自杀?播放视频约2分钟,师边看边结合课文描述简单提示,生边看边思考。
设计意图及效果:多媒体的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进而引发创造性思考。
使教材更具体化直观化,从而增加了教材的形象性、生动性。
学生看得入神,不住发出惊叹,然后又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
拓展三:师:看了刚才那触目惊心的旅鼠集体死亡的视频,大家充分地展开想象,大胆地猜测一下这旅鼠的死亡之谜。
生:旅鼠的群体太大了,优胜劣汰吧,为了使整个种群更优良,所以就选择了投海自杀。
(优胜劣汰说)生:可能旅鼠身上有一种物质,与地球形成一定的磁场,就被吸引到大海里去了。
(磁场说)生:也许旅鼠繁殖到一定程度,它身上会传染一种疾病,也许也是一种鼠疫吧,促使他们一起投海以求解脱。
(疾病说)生:旅鼠也许活到一定阶段,都想到大海去洗澡。
(洗澡说)生:旅鼠的思想里也许有一种宗教,它们信仰海神,所以都把大海当做最后的归宿。
(宗教说)生:旅鼠在梦游吧!(梦游说)生:说不定都去寻宝呢!(寻宝说)教室顿时沸腾开了,各种假说五花八门,别出心裁。
师:科学之谜是需要我们有这种大胆的猜测精神,然后不管怎么说,这谜至今还未揭开,等待着你等待着你我去破解,需要我们有一种科学探究的精神,可课堂时间实在有限,你们丰富的想象不可能在同一时间与各位分享,不过没关系,你完全可以把你的想象写成一段话或一篇小文章,放在你的随笔本上,到时让我饱饱眼福,或张贴在后面“我型我秀”栏目上,到时大家就可以一起分享了。
好,这环节我们暂时告一个段落,一起来看看作者对此谜作了哪些猜测?设计意图及效果:本次拓展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想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文本的兴趣,二是激发学生探求自然之谜的热情。
可没想到学生思维竟然如此活跃,让老师有点“刹不住车”的感觉,这是本人备课时是始料未及的,本来只想安排两分钟时间,后来化了五六分钟,还差点让学生扫兴。
拓展四:师:文中结尾说:如果人类也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
老师找了下面一段资料,大家一起来看看,有何感想?美国科普作家、未来学家阿西摩夫在1972年就人口的未来写道:“目前,世界人口正以每日20万或每年7000万人的速度增长着……完全有理由担心,如果地球人口继续像现在这样,每过35年就增加一倍,那么,到公元2570年人口将增加10万倍;到公元3550年,人类机体的总质量就会等于地球的质量;到公元7000年,人类的质量就会等于已知宇宙的质量!设计意图及效果:这拓展内容的安排是结合文本建立在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基础上的。
本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都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要求我们通过阅读教育学生树立一种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学会关注自然,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以此拓展,也是对文本主题的进一步深化:如果人类没有一种忧患意识,对人口不加控制,盲目生育,那结局一定是可悲的。
从学生的回答中,学生非常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空间,对人口问题可谓忧心忡忡,对文本的结尾能多角度地去解读,并有不少个性创造。
拓展五:师:除了旅鼠之外,其他动物也有一些奇异的现象。
请根据你的观察和了解,写一段文字,说明某种动物奇异的表现及其原因。
1、北美阿拉斯加狐狸自杀之谜(在北美阿拉斯加的茫茫荒野上,生长着一种狐狸,以鼠为生,是老鼠的天敌。
但它们对老鼠的捕食也并非无所节制,当鼠群减少、狐群增加而严重威胁鼠群繁衍的时候,狐狸们便会采取行动,限制种群的发展:一部分成员会聚在一起,疯狂地、不间歇地跳舞,夜以继日,直至力竭气绝而死。
)2、黄山猕猴自杀之谜(黄山猕猴每一族群一般维持在28只左右,这是族群最佳生活状态的临界点,族群成员以生命来维护这一状态——每当族群数量超出,年纪较大的猴子就会毅然地选择坠崖而亡。
)设计意图及效果:这块内容,是课文内容自然延伸,设计目的在加深文本内容的同时,也无非是想激发学生课外去探求自然之谜的兴趣。
从课堂反应情况来看,学生充满了探求的目光,不少同学课后还在不停地讨论这些问题。
课后反思:一、课堂拓展应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不能没有“语文味”。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的工具就是语言和文字,人文就是通过语言文字传达出的文化内涵。
所以,语文教学中的“拓展”不能离开语言文字,不能离开对学生“听、说、读、写”等基本语文素养的培养。
透过语言文字,把握文旨,体味情感,同时抓住典型的语言信息(内容精彩、语言运用精当之处),重锤敲打,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精妙,并积累语言,揣摩写作妙点,思考得到的启发。
通过咀嚼涵泳、感悟积累、表达体验等一系列语言心理操练,以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本堂课中,五个拓展中第一个、第四个、第五个都是以文字的方式呈现,而不是图片或纯游戏的方式;第三个拓展以口语交际的方式呈现;即使第二个视频,也不是以纯视频的形式出现,而是教师结合文本讲解进行的,视频只是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动画,同时为下一个环节学生大胆猜测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课堂拓展应立足于教学目标,不能远离文本。
整堂课的内容都应围绕目标组织进行,语文教学中的拓展要联系教学目标。
要落实课文的教学目标,首先要准确领会单元目标的意图,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单元目标,注重对学生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价值观等三个维度的培养,已经淡化了文体要求,单从文体区别来设计教学活动已经没有本质意义。
从三维目标的要求来看,有些单元目标设计似曾相识,如果教师不能准确的把握单元目标,在设计“拓展延伸”环节时,就很容易混淆。
本文和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绿色蝈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斑羚飞渡》,撇开文体,单就文章内容来说,都是写动物的佳作,但三篇文章的单元教学目标不一样。
《绿色蝈蝈》主要是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斑羚飞渡》主要是激发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引发学生“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本文就旅鼠自杀之谜引发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和思考,引导学生去“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树立生态意识、环保意识。
因而,教师在设计这三篇课文的“拓展延伸”环节时,应该根据各自的单元目标来构思出不同的“拓展延伸”来,本案例拓展就是紧紧扣住这一单元教学目标来设计的。
《绿色蝈蝈》的“拓展延伸”可以设计为“动物探秘”,将学生搜集到的有关动物特殊的习性、有趣的故事在小组内和小组间相互交流,或在班级通过板报的形式展示出来,以便激起更多同学探究动物的兴趣;《斑羚飞渡》的“拓展延伸”可以从“动物,人类的朋友”为主题让学生将自己“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经历和感悟写出来,在全班交流。
语文课堂拓展如同写散文,要做到“形散神聚”,不然就会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形”指的是课堂拓展内容或所选素材,那“神”即指的是文本的意蕴或者说是预设的教学目标吧!语文课堂教学的拓展,着眼于对文本的深化。
案例中拓展四的设计是建立在进一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基础上设置的;拓展五是对文本内容的自然延伸,有进一步巩固文本内容,围绕激发学生对自然探究的兴趣这一情感教学目标基础上的。
应该说案例中的课堂拓展与文本教学之间具有一定的黏合度,教师拓展的时机安排也比较恰当,课堂教学的拓展与文本解构的过程是基本一致的,拓展五可以说是在同一思维层面上的广度延伸,那拓展四则是不同层次上的深度挖掘,拓展三学生猜测群体自杀之谜可以说是学生在多个维度上的个性审视。
三、课堂拓展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要与文本融为一体的,不能搞割裂。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表现手法借助电、光、形、声的神奇配合,可以丰富多样。
它把无声的书面语言与有声的口头语言结合在一起,为语文教学提供带有极强感情色彩的音、形、义相统一的语言,使教学中信息传递的数量、质量、速度都起了质的变化,可以扩大教学的容量,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也大大加快了课堂的节奏。
本案例中拓展二视频的播放,有机地融入到课堂中,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拓宽知识面,成为了文本的有益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