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世纪的较量——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发展轨迹比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第五期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ofGannanNormalUniversity

№.5

Oct.2008

·心理学研究·

一个世纪的较量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发展轨迹比较鼍

翟宏8,谭海燕“

(赣南师范学院a.国际合作与交流处;b.教育科学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摘要:文章从历史的角度,追溯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发展轨迹,概要比较了二者在理论发展过程中的异同,反思社会历史背景对二者理论形成的影响,对二者理论究竞是该从互补的角度整合还是该尊重其分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皮亚杰;维果茨基;理论比较

中图分类号:B84—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8332(2008)05—0071一05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都生于1896年,皮亚杰是认知学派的创始人,维果茨基是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奠基者,两派理论观点分歧很大。皮亚杰与维果茨基本人以及后来各持观点的理论者和研究者都进行了激烈的争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1996)曾指出,“我们应把皮亚杰和维果茨基两人的理论结合起来,变成一个共同的理论体系以解释人类发展的这种惊人的多样化。”①诚然,任何一个对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有所涉及的心理学工作者都会产生如是想法,他们的理论就像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似乎永远不会相遇,实际上却是一体的。本文拟从历史的角度梳理二者理论的萌芽、成长和发展的脉络,从中得出一些规律。

一、天才的诞生:一战前后欧洲的社会与哲学背景对二者的影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个帝国主义集团在欧洲形成,最终为了争夺世界市场而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此同时,意识形态领域也在酝酿着革命,在这样一个动荡的社会背景中诞生并成长起来的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必定会被烙上时代的印迹。

16岁的皮亚杰已是国际知名的软体动物学家,22岁获得博士学位是在一战结束前后。残酷的战争摧毁了社会的道德和人格,使当时的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科学与道德的关系,开始探讨理性与信仰的关系,挽救岌岌可危的信仰。皮亚杰也因此从哲学的高度思考战争的非理性,先后撰写了《探索》和《生物学与战争》等著作,探讨由战争而引发的最迫切的问题:如何重建被战争摧毁的社会的道德与人格。他提出,人性,“将独自调解科学和信仰”;同战争作斗争,就是“根据与事物的逻辑相对的生活逻辑进行行动,这就是整个德性。”…也就是说,人们考察生命的机制越多,就越多地发现爱和利他主义——即战争的否定——在生物体的本性中是固有的,但战争摧毁了这一切。我们知道,19世纪哲学的发展是与资本主义宣扬个人主义相对应的。康德是建立欧洲古典大哲学体系的最后一人,在其以后,哲学逐渐脱离了古典传统,从关心大宇宙的普遍规律逐渐发展为仅关注人本身。黑格尔讲大小逻辑,叔本华注重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而尼采站在20世纪的地平线上,大力地宣扬权力意志。当非理性的残酷战争破坏了对人性的信仰,流行的哲学无法解释生活逻辑之时,皮亚杰只能回到康德的哲学中寻求支持,使得其理论深受当时康德哲学思想的影响,成为20世纪初期流行的意志哲学的对立面。根据熊哲宏(2002)的观点,皮亚杰理论以康德的认识论为框架。他把康德的“知性”范畴重新考察了一番,形成了发生认识论。皮亚杰对康德关于先验问题亦即普遍知识——或“先天综合判断”——是怎

●收稿日期:2008—06一18

作者简介:翟宏(1958一).女,河南长垣人.赣南师范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教授,江西省中青年骨I:教师,硕士乍导师,研究方向为发展‘-j教育心理学;谭海燕(1978一),女.土家族,湖南桑植人,赣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硕十研究生。

①布鲁纳.赞赏皮哑杰和维果茨辈两位心理学家在学术观点上的分歧.张粹然根据1996年9』j1513美国郁停纳博士在I|内瓦召开的“国际第二届社会——文化研究,纪念维果菠基——皮亚杰百周年诞辰”及“纪念皮哑杰百周年诞辰讨沦发展中的智能”呐个学术会议上的中心发言翻译。转引自《维果茨基科学心珲学思想在中国》,龚浩然等主编,黑龙江人比出版社,2004年,第388页一389页;第387页一388页

万方数据

72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

样可能的问题,进行了发生学或发展的转换。他对发展的先验问题的回答就是他的建构主义认识论。康德试图解释把杂乱的感觉材料转换成连贯的经验的产生机制,他使用的方法常是科学的假设演绎法。皮亚杰的方法,包含着预先假定一套发生机制(如反省抽象和平衡过程)和阶段(从感知运动到形式运算),以此来解释这种可能性。心理逻辑学是皮亚杰对康德先验逻辑加以改造的结果,他认为,每一个逻辑关系事实上对应着实际的运算,他的对象和内容则是现实主体的动作或运算。…

维果茨基1896年出生在白俄罗斯比罗卢西亚的一个小镇,出身于犹太知识分子家庭,能说德语、俄语、法语、英语等八种语言。俄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动国家之一,但本土远离战争。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加速了结束战争的步伐。革命后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共(布)取得政权,马克思主义作为官方哲学全面指导新政权的理论与实践。维果茨基的理论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来建立新的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他提出了心理学中理解心理过程的历史原则,并以之为核心。维果茨基作为身处于革命上升时期的苏联的犹太人,与他所处的时代一致,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他通过语言和思想把马克思主义比作早期“科学的”革命,以解放人们对自然的迷信。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作为同时代的心理学家,他们在同样多元化的哲学观点碰撞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理论。皮亚杰的理论与欧洲古典哲学体系一脉相承,更多地关心对于知识的有效性是普遍的过程的发展,并受到实证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强调科学的“因果解释”,也强调心理学的自然科学性质。维果茨基则抓住“历史主义”的思想,把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问题提到了首要位置,更多地致力于“心理一社会一历史”的发生及其解释,形成了他特有的关于心理的文化历史的、符号学的和意义论的研究取向。

二、20_30年代:皮亚杰、维果茨基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瑞士宣布成为永久性中立国,而在苏联,社会主义革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缝隙里,两个伟大的发展学家分别从相反的方向建立了自己的发生认识论体系。

1919年,皮亚杰到巴黎求学,这期间促使皮亚杰真正地进入了心理学的领域。他发现了两个重要的事实:(1)同龄儿童对问题的回答存在相似的错误;(2)错误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这种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根据对自己的三个孩子的研究,皮亚杰写成了《儿童智慧的起源》(1936,第一本关于婴儿发展的书)和《儿童对现实的构造》两书,为创立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奠定了基础,进入了初创认识论的阶段,之后他的学术活动与研究工作也就越来越深入。皮亚杰在1933—1971年一直担任日内瓦大学国际研究所所长,先后当选为瑞士心理学会、法语国家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1954年任第14届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此外,皮亚杰还长期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领导下的国际教育局局长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之职。皮亚杰还是多国著名大学的名誉博士或名誉教授。这样的条件,使得皮亚杰之后便于将他自己的儿童心理学理论推及整个欧洲,进行一系列的教育改革。

20年代西方正在经历着维果茨基所称的“心理学危机”。《心理学危机的历史内涵》于1982首次出版以来,一直处于俄国与西方心理学界讨论分析的中心。研究者一致认为,这本书反映了维果茨基心理学思想发展的最重要阶段,他提出的文化历史理论是对心理学危机作出的应答。维果茨基指出,心理学危机“是由于科学的实际材料与方法论基础处于尖锐矛盾而产生的……心理学危机首先就是这门科学的方法论基础的危机。”忙1因此,他一直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以一种具体的方法论引入科学心理学,并创造性地吸收了精神分析、格式塔心理学、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文化人类学以及各种哲学取向的思想,善于批判性地引用上述理论支持自己的观点。在此基础上,维果茨基精心构筑了他的社会文化历史理论体系。

在维果斯基与皮亚杰理论的交锋中,维果茨基首先肯定了皮亚杰的贡献:在有关儿童言语与思维学说的发展中,皮亚杰的研究构成了一个时代,具有令人瞩目的意义。他指出:“我向思维和自我中心思维的无意识性概念是皮亚杰理论体系的基础。”、“皮氏不知不觉地、直观地证实了外部言语是如何转化为内部言语的”。与此相应,皮亚杰在晚年研究中也承认了社会环境对儿童思维的作用,“儿童的思维不可能仅仅是天生的生物因素和实际环境影响的产物,应把儿童的思维理解为首先是儿童和他周围的社会环境之间形成的关系的产物。个人的思维结构本身取决于社会环境。当个人只是为他自己而思考时,也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思考时,那么他的思

万方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