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第1课

合集下载

必修三专题一第1课

必修三专题一第1课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孔子三千弟子吟诵《论语》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德不孤必有邻”、“礼之用和为贵”。
孔府
位于孔庙东 侧,有“天下第 一家”之称,是 孔子嫡系长期居 住的府第,也是 中国封建社会官 衙与内宅合一的 典型建筑。
圣府大门
孔林
际问题放到首位。----务实
(5)孔子对文化教育的贡献:
①开创私学 ②提出有教无类思想,扩大了教育范围 ③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六艺) ④整理文化典籍,——《诗》《书》《礼》《易》《春秋》《乐》
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贡献
领域
主要内容
政 “仁”(核心) :仁者爱人、为政以德(德治)

——民本思想
思 “礼”:克己复礼(约束自己,使行为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周礼)——保守性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材料 依据材料、结合教材回答孔子的主要成就和文化贡献。
3、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4、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5、子曰:“有教无类。”
(3)为政以德 提倡德治
(民本思想)
(4)天命思想
“敬鬼神而远之”
把主要精力放在人和社会方面,把探讨和解决社会的实
对世界: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孔子的思想体系如此的博大精深,为什 么他的主张却不被统治者采纳呢?
1、他的思想不适合当时动荡、转型的社会; 2、孔子的思想实质上是在力图维护以分封宗法制为核 心的奴隶制。在春秋末年奴隶制正在走向灭亡,新兴封 建制正在构建的背景下,他的这一保守思想违背了历史 发展的趋势,不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孔子的 思想是不可能受到普遍重视的。
概念解释:

专题一物质的分类与变化第1讲物质的分类(讲义)(原卷版)-2023年初中升高中化学衔接课程

专题一物质的分类与变化第1讲物质的分类(讲义)(原卷版)-2023年初中升高中化学衔接课程

专题一物质的分类与变化(讲义)第1讲物质的分类知识点一物质的分类1.元素组成物质宏观上,任何物质都是由组成的。

微观上,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三种:、和。

2.混合物和纯净物3.单质和化合物[思考1]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吗?4.酸、碱、盐和氧化物[思考2]NaHSO4的水溶液显酸性,它是酸吗?[练习1]下列各组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选项化合物单质氧化物A 空气氮气氧化钠B 生石灰白磷水C 氯化氢铁臭氧D 烧碱氯化钾二氧化氮A.A B.B C.C D.D[练习2]下列物质:①H2O②NaCl③H2SO4④Ca(OH)2⑤Fe3O4⑥HNO3⑦AgNO3⑧Fe(OH)3用序号填写;其中属于氧化物的是,属于酸的是,属于碱的是,属于盐的是。

1.元素组成物质的形式(1)每一种元素都可以形成单质。

①单质:由同一种元素形成的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单质。

②同素异形体:由同一种元素形成的几种性质不同的单质,如O2和O3。

(2)绝大多数元素都能与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

[练习3]研究人员在含有C70的溶液中混入癌细胞,再用可见光照射溶液,结果发现55%的癌细胞被杀灭。

下列有关C70的说法错误的是()A.C70和C60都属于碳单质 B.C70和金刚石互为同素异形体C.C70和金刚石的性质完全相同 D.C70在足量氧气中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2.根据物质的组成分类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的常用方法有两种,分别为和。

(1)树状分类法混合物物质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思考3]尝试用树状分类法对碱进行分类。

[练习4]尝试用树状分类法对酸进行分类。

[思考4]酸分子中含有几个氢原子就是几元酸吗?[总结]树状分类法是一种层层分类的方法,每一层为一个分类标准,层与层之间的分类标准可能不同。

(2)交叉分类法从对物质进行分类。

Na2[练习5]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往往需要采用多种分类方法,根据如图所提供的信息说明,该分类方法属于()A.树状分类法B.环状分类法析C.单一分类法D.交叉分类法[练习6]按照物质的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对于H 2SO 4的分类正确的是( ) ①酸 ②氧化物 ③氢化物 ④强酸 ⑤含氧酸 ⑥一元酸 ⑦化合物 ⑧混合物. A .①④⑤⑥⑧ B .①②④⑤⑥⑦⑧ C .①③④⑤⑥⑦D .①④⑤⑦3.根据物质的性质分类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如CO 2、Mn 2O 7等 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如Na 2O 、Fe 2O 3等 两性氧化物:能与酸和碱反应均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如AL 2O 3 不成盐氧化物 :如CO 、NO 等 [练习7]下列物质属于碱性氧化物的是( ) A .Na 2O 2B .MgOC .Al 2O 3D .CO 2[思考5]思考如下几种说法是否正确:(1)金属氧化物都是碱性氧化物( ) (2)非金属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 ) (3)碱性氧化物都是金属氧化物( ) (4)酸性氧化物都是非金属氧化物( )[归纳总结]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 ;酸性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 2O 7;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 2O 7是金属氧化物但属于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语文导学苏教史记选读讲义:专题一 第1课 太史公自序 Word版含答案

语文导学苏教史记选读讲义:专题一 第1课 太史公自序 Word版含答案

第1课太史公自序——司马迁的学术史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知识,如“适”“略”“论”等多义词,重点掌握通假字。

2.思维:理解太史公创作《史记》的条件、动机和指导思想,加深对其人其书的认识。

3.审美:主客问答的写作手法。

学法点拨初学《史记》,同学们一定有理解不深不透、弄不明白的地方,不必急躁,可以注意以下几点:1.将它与必修五《报任安书》结合起来学习。

2.借助注释和译文。

抓住常见常用的语言点学习积累,过于艰涩的地方可以放过。

尤其对文中最难的部分——司马迁与壶遂的对话,只要知道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是要效仿孔子作《春秋》、寓褒贬于书中即可,不必强求自己弄通。

3.实在不明白,可以边学习其他文章边学习本文,将本文与其他具体文章结合学。

还可以在学完所有的选读篇目后,再重温甚至重学它。

诗美晨读题汉太史司马迁墓诗[明]李园春曾读遗书慕令名,祠堂今教观仪型。

数茎白发欺霜雪,一寸丹心贯日星。

文藻不随秋色老,英灵常伴晓峰青。

穷碑犹记当年事,三复令人涕泪零。

[赏析]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

首联点题,表达了自己对太史公的仰慕之情。

颔联承接上联运用白描,描写了太史公的白发,疑似霜雪,让人想见太史公著述的艰辛,同时诗人点出太史公的一片丹心可昭日月,与日月同辉,彪炳史册。

颈联是转,写太史公的文采不会跟秋色一样衰败,太史公的英灵永远和清晨的山峰一样万古长青。

尾联是合,写诗人读完碑文,想起了太史公一生的际遇,心中感慨万千,不禁涕泗交流。

Ⅰ语言积累与梳理一、基础梳理1.通假字(1)《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失之豪.厘,差以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罔.罗天下放失.旧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辅拂.股肱之臣配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同“讽”,讽喻(2)同“旨”,要旨(3)同“毫”,毫毛,极小的数量单位(4)同“矣”,助词,表陈述语气(5)同“隳”,毁(6)“罔”同“网”,搜罗;“失”同“佚”,散失(7)同“弼”,辅助(8)同“倜”,与“傥”构成联绵词,卓越洒脱,不拘于俗[必备知识]通假字古人在写作时,有时对某一个词没有用记录它的那个固定的字,而用了一个跟它语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就叫做“通假”,原先那个固定的字叫“本字”,用来代替的字叫“通假字”。

人民版 高中历史必修一 专题一第一课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人民版 高中历史必修一 专题一第一课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国早期国家出现的背景、过程,并概括其特征;2、初步掌握从历史传说中汲取相关历史知识的能力;3、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概括从文明初期到西周时代的历史演进过程;4、概括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析宗法制对我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考古资料,进行思考和分析,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学会运用阅读法(包括文字资料、地图、古代文物图像)、观察法、讨论法、推理法、概括法等来学习相关问题;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向学生展示考古资料的同时,要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独立思考解答问题,并随时予以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中国早期文明起源的知识,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激发对祖国历史的自豪感,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难点:概括并理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专题概述:本专题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从早期国家制度(夏商周)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影响,到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到此后的历朝历代都体现出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到晚清时期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走向衰亡!教法设计:问题探究式教法,同时配合史料阅读,课堂讨论。

课时安排:1个课时教学流程设计:(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本周要学习的专题一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历史学习其实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做阅读理解。

下面,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3页,大家快速阅读导语,解决一个问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有哪几个阶段?早期国家制度(夏商周)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影响,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此后的历朝历代都体现出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到晚清时期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走向末日。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一 第一课 百家争鸣(共38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一 第一课  百家争鸣(共38张PPT)
(一)孔子(名丘,字仲尼)
1、&春秋时期鲁国人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大政治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思想主张:①“仁”、“礼”
克己复礼为仁 仁者爱人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恭、宽、信、敏、惠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课堂检测
4.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 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 乎大自然四季变化,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 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身份地位,该穿什么衣服就 穿什么衣服;丙生说:讲究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 单甚至破烂的衣服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 上级规定,大家穿统一的制服不是很好吗?按甲、乙、 丙、丁的描述顺序对应的思想学派是( B ) A.儒、墨、法、道 C.儒、法、墨、道 B.道、儒、墨、法 D.道、墨、法、儒
(二)庄子(名周)
1、* 战国时期
* 与老子合称老庄
*《庄子》 2、思想主张
①“道”无所不在, 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 “齐物”。 ②崇尚自然,主张超越 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
三、法家思想
(一)代表:李悝、商鞅、吴起、韩非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课堂检测
3. 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 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 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 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B ) A.制天命而用之 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兼相爱、交相利 D. 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高中人教版政治选修三练习:专题一第一课 国家的本质Word版含答案

高中人教版政治选修三练习:专题一第一课 国家的本质Word版含答案

专题一各具特色的国家和国际组织第一课国家的本质一、国家与国家性质1.国家。

(1)从国家的产生看,国家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

国家是________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2)从国家的本质属性看,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________是国家的本质属性。

(3)从国家的基本构成要素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是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2.国家的性质。

(1) 决定性因素:国家的性质,就是国家的阶级本质。

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什么阶级手中,什么阶级是统治阶级,什么阶级是被统治阶级。

_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着国家的性质。

(2) 国家的历史类型:是根据________划分的。

包括奴隶制国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1)阶级矛盾(2)阶级性(3)人口领土政权主权2.(1)统治阶级的性质(2)国家性质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二、专政与民主1.专政。

(1)国家的根本职能是政治统治职能,即统治阶级凭借国家权力,强制被统治阶级服从统治阶级的意志,这就是________。

(2)国家除具有政治统治职能外,还具有________职能。

2.民主。

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其实质是在________范围内,按照________的意志,实现国家职能。

因此,民主具有鲜明的________,是服务于________的。

3.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民主与专政________,共同体现______________。

凡实行民主制度的国家,必然包括一定阶级的民主,同时也包括对其他阶级的专政,是民主与专政的统一体。

4.资本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区别。

(1)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体现着社会主义国家本质特征。

(2)__________人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表明社会主义国家不同于一切剥削阶级国家。

第一轮第三册专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

第一轮第三册专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
——《道德经》
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道德经》
台 风 来 了
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弱者道之用”
1、老子思想 ①“道”是世界的根本 ②辩证法思想: 各种事物都有对立面,事物具有向相反方 向转化的规律。 ③政治观点: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庄子成语故事
朝三暮四 薪火相传 成者英雄败者贼 东施效颦 鹏程万里/扶摇直上 盗亦有道 无中生有 枯鱼之肆 越俎代庖 望洋兴叹 运斤成风 标新立异 呆若木鸡 题意解说 无用之用 明镜止水 寿长辱多 螳臂挡车 蜗角之争 每况愈下 以貌取人
材料
1、子曰:“仁者爱人。” 2、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3、子曰:“有教无类。” 4、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使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定向上的生活,在于让人民了 解神明因而崇敬神明的德行,而不是去迷信神明的 能力、地位而造作。这样算称得上是智慧的。 依据材料、结合教材回答孔子的主要成就和文化贡献。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1.我国古代提出“仁”的学说的大思想家是A ( ) 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孟子 2.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影响最深远的思想派 别是( ) A A.儒家学派 B.道家学派 C.墨家学派 D.法家学派
3.孔子的言论收集在下列哪一部著作里 ( ) B A.《道德经》 B.《论语》 C.《孟子》 D.《韩非子》 4.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的 思想主张是( ) B A.“兼爱”“非攻” B.“民贵”“君轻” C.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D.“法治”
15\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 ) A A.百家争鸣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举贤良对策 D 三教合一 16.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 不包括( ) A.社会处于新旧制度交替的变革时代 B.思想家著书立说的政治环境比较宽松 C.私人授徒讲学在当时蔚然成风 D.封建地主阶级治国模式大体确定下来 C () 17.战国时期百家争局面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A.新兴地主阶级的壮大 B.科学文化的发展 C.社会的大变革 D.战国七雄混战

高一历史必修三第一课百家争鸣

高一历史必修三第一课百家争鸣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 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BC8C---BC3C)“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指争论和辩难。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的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争鸣在前期和中期,主要表现为争鸣,后期表现为合流,争鸣是在争鸣中吸收,吸收是为了更好地争鸣。

争鸣只是探讨问题,合流才是向解决问题迈进。

1、代表春秋孔子-儒家创始人 战国孟子-继承和发展 战国荀子-先秦儒家集大成者 2、主张⑴春秋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①子曰:“仁者爱人。

”“爱人”----体贴别人、关心别人、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②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方法:遵守社会规范狭义:周礼(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 广义:总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 恢复周礼反映了孔子在政治上的保守性③“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德治 ④子曰:“有教无类。

”⑤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把主要精力放在人和社会方面,把探讨和解决社会的实际问题放到首位。

----务实“仁”是一种内在的修养,“礼”则是一种外在的规范.(具备“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遵守“礼”的规范,才能更 好地践行“仁”的品德。

)⑵战国时期儒家代表:孟子孟子曰:“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曰:“省刑罚、薄税敛”。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材料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1、 从人际关系的和谐上升为阶级关系的和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思想2、重视和善待老百姓,发挥孔子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荀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控制)天命而用(利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 材料反映了荀子的什么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唯物思想;“君舟民水”.比较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儒学思想中哪些具有现实意义?教育理论: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 伦理道德:孝、仁义、诚信等(社会主义荣辱观) 维护社会稳定:仁、德治、民本思想等(取消农业税) 个人修养: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代表 春秋老子,道家创始人战国庄子2、主张现实社会中,哪些观念能找到老子思想的影子? 虚怀若谷、宽容谦逊的思想,恬淡朴素、助人为乐、反对争名夺利的思想, 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思想……庄子:“道”是最高准则;提出“齐物论” 崇尚自然无为 ,追求精神自由1、代表李悝吴起商鞅韩非子申不害2、主张奖励耕战、严刑峻法李悝①推行“尽地力之教”,提高农业产量②以严酷刑法确立集权政治秩序③《法经》,古代第一部完整法典商鞅①废除世卿世禄,按军功授爵②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③重农抑商④加强中央集权⑤燔诗书、明法令,加强思想控制韩非子《守株待免》的故事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①认为事物是发展变化的②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

专题一 第一课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案--高中历史必修一

专题一 第一课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一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学设计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导入教师:在初中,同学们已经学习过了中国古代史,请你们回忆一下中国古代史的内容:中国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距今大约170万年以前)有了人类的活动,就有了人类的历史,祖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那就是中国历史的开端。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一段内容并观察图片,思考:中国早期国家大致在什么时间形成?在什么地域出现?我国迈入早期国家阶段的突出标志是什么?(学生思考,教师总结)教师:时间:5000多年地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标志:金属器具使用、贫富分化产生、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礼制的初步形成。

观看视频《中国通史》引出夏朝的相关内容。

第二环节:(一)夏朝政治——奠定基本的政治关系问题探究:依据材料并结合课本P5指出夏朝建立后,政治形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教师总结:政治权力交接方式禅让制——王位世袭制政治权力交接对象传“贤”——传“子”(宗族关系)(二)商朝政治——对政治制度的进一步发展阅读材料,思考商朝政治权利的交接方式材料一自中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

——摘自司马迁《史记·殷本纪》兄终弟及制材料二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

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

——摘自司马迁《史记·殷本纪》父子相继制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上述材料总结出商代政治特点之一:总结板书:商代政治特点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

材料三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上述材料总结出商代政治特点之二:总结板书:商代政治特点二——神权和王权的密切结合。

通过周武王伐纣的示例引出西周政治制度。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给出两幅西周版图并提问:版图空前扩大后,周又如何创新制度来实现有效的统治?引导学生根据两幅图和教材内容进行概括引出分封制。

(一)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1.概念:又称封邦建国,周天子把土地、人口和统治权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专题一 第一课 百家争鸣 教案 2021-2022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三册

专题一 第一课 百家争鸣 教案 2021-2022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三册

第一课百家争鸣教案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我为诸子百家代言”活动,学生根据自己兴趣自主查找资料深入了解儒墨道法的思想和影响;教师提供材料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百家思想通过“假如我是统治者会使用哪家思想为强国之道”活动,学生通过辩论、表达自己想法深入理解儒墨道法的地位。

通过“古为今用”课后思考题使学生学会以史为鉴,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课时:1课时重点难点: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结合相关史实,以及情感体验、主观认识,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学生课前准备:查阅儒墨道法资料,主动为百家争鸣代言。

教学过程:[导入]:两千多年前,中华大地上曾有一批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

他们以巨大的热情和无畏的勇气,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试图创造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

他们倡导发起的这段学术争鸣,是人类文化史上的里程碑。

(今天我们走进百家争鸣,除了品读经典,感悟先哲智慧,更是为了体会先先哲们肩负时代重责,不断思考,不断争鸣的勇气和情怀)[讲授新课]:一、百家争鸣的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案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案

专题一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编写:彭增贵审核: 李新来、王海峰、宋宪铭:编号N01一、教学目标:1、识记西周推行分封制、宗法制的目的、内容和作用。

2、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3、通过对宗法制的学习,体会中华民族的亲情之爱。

二、教学重难点: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情景导入】这是北京天安门东侧的一座古代建筑,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地方,称为“太庙。

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

它与皇帝们的“家务事”密切相关。

皇帝从登基开始,直到结婚、生子,以及出征或凯旋,每逢此类大事,都要亲自出马,去太庙祭祀列祖列宗。

既是尽一尽孝道,又在请求九泉之下的祖先保佑,希望这个天字第一号的大家族越来越兴旺。

我国自古就有“宗,尊也;庙,貌也,先祖形貌所在也”之说。

太庙是作为古代祭祀祖先的地方,也称作“明堂。

’太庙在夏朝时称为“世室,”殷商时称为“重屋,”周称为“明堂。

可见,我国对列祖列宗的膜拜,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已经开始了。

你知道“对列祖列宗的膜拜”是我国古代哪种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这种制度的最突出特点是什么呢?温馨提示:“中国古代早期”概念的时间范围:上限一一国家形成;下限一一秦统一以前。

也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代。

这个时期是我国从原始血缘部落时代向封建专制时代的过渡时期,带有明显的承前启后色彩,以此为切口,可以更深刻地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政治制度: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

新课探讨:(一)、西周分封制(“封邦建国”)西周的建立: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阅读教材P6西周分封制这一目,自主完成以下问题:1、概念: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分派到各地,广建子国,建立诸侯国来保护王室的一种制度。

(岳麓版)。

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人教版)。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专题01第1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考点精析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专题01第1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考点精析

专题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1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主标题: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副标题: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的成功与失误关键词: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难度: 3重要程度:高考多数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偶尔也会在主观题某一小问中出现内容:考点精析:(1)、一五计划(1953—1957年)条件: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1950—1952年)目的: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基本任务:即“一化三改造”。

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成就:到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工矿业的建设成就尤为突出,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补充1:“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一五计划(1953—1957);二五计划(1958—1962);三五计划(1966—1970);四五计划(1971—1975);五五计划(1976—1980);六五计划(1980—1985);七五计划(1986—1990);八五计划(1991—1995);九五计划(1996—2000);十五计划(2001—2005);十一五计划(2006—2010);十二五计划(2011—2015)。

补充2: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1.受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影响及苏联对华援助的影响。

2.因为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

我国的工业化建设起点非常低,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产量,远远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

这种落后的状况只有靠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改变。

3.当时的国际环境需要我们尽快建立强大的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

总之,只有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获得实现工业化的物质基础,这也是建国初期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专题一第一节缓冲溶液》学历案-中职化学高教版21农林牧渔类

《专题一第一节缓冲溶液》学历案-中职化学高教版21农林牧渔类

《缓冲溶液》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时学习主题为“缓冲溶液”,是中职化学课程中重要的知识点。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将掌握缓冲溶液的基本概念、组成及其在化学实验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学习目标1. 理解缓冲溶液的定义、组成及作用;2. 掌握缓冲溶液的pH值计算方法;3. 学会制备简单的缓冲溶液并观察其性质;4. 培养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评价任务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主动性;2. 实验操作评价:评价学生在制备缓冲溶液过程中的操作规范性和实验结果;3. 作业评价: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缓冲溶液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4. 小组讨论评价: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评价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之前学习的溶液知识,引出缓冲溶液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理论学习:讲解缓冲溶液的定义、组成及作用,重点介绍缓冲溶液的pH值计算方法。

3. 实验演示:教师进行缓冲溶液制备的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 学生操作:学生分组进行缓冲溶液的制备,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5. 实验总结:学生分享实验心得,讨论缓冲溶液的性质及其在化学实验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 课堂互动: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加深学生对缓冲溶液理论知识的理解。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小测验:进行关于缓冲溶液知识点的课堂小测验,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 作业布置:布置与缓冲溶液相关的作业,包括理论知识的巩固练习和实验报告的撰写。

3. 作业评阅:教师评阅学生的作业,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并给出针对性的反馈。

六、学后反思1. 教师反思:教师反思本课时的教学效果,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2. 学生反思:学生反思本课时的学习过程,总结所学知识,思考如何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

七、教学资源与支持1. 教学课件:提供与缓冲溶液相关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

高中历史专题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课滑向世界性大战的深渊课件人民版选修

高中历史专题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课滑向世界性大战的深渊课件人民版选修

考查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及其必然性 任何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都不是偶然的,而是都具有一
命 定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是由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决定 题 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 立 平衡规律。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理解战 意 争爆发的根源,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反战意识,自觉维护
世界和平,尽量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例]
[探究] (1)据图1指出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成员国。这两大军事 集团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据图2指出扩军步伐最快的是哪一个国家。你认为这一 国家疯狂扩军的深层次原因有哪些?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属于基础知识,直接按教材内 容作答即可;第二小问应从资本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入手分析。 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图表数据不难得出正确结论,第二小问 应从德国的政治、经济、历史传统等方面进行分析。
3.俄奥矛盾 俄国同奥匈帝国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对巴尔干半岛的 争夺上。奥匈帝国把巴尔干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俄国向 巴尔干渗透,与奥匈帝国矛盾冲突日益加剧,俄奥的争夺, 使巴尔干半岛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特别提醒]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作为世界上头 号殖民帝国主义国家,在世界各个地区都和其他列强发生 冲突。其中,英俄在亚洲,英法在非洲,争夺尤其激烈。 由于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后起的、野心 勃勃的德国又成了它的主要竞争者,英德矛盾终于成为帝 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最主要矛盾。
2.萨拉热窝事件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巴尔干半岛成 为各种矛盾的集合点和欧洲的“火药桶 ”。 (2)概况: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 到新吞并的波斯尼亚检阅军事演习,在萨拉热窝遭到塞尔 维亚民族主义者的刺杀,史称 萨拉热窝 事件。 (3)影响:奥匈帝国以此为借口,首先向塞尔维亚宣 战,不久欧洲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相继参战,第一次世界大 战由此全面爆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 太史公自序1.通假字(1)《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失之豪.厘,差以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罔.罗天下放失.旧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辅拂.股肱之臣配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同“讽”,讽喻 (2)同“旨”,要旨 (3)同“毫”,毫毛,极小的数量单位(4)同“矣”,助词,表陈述语气 (5)同“隳”,毁 (6)“罔”同“网”,搜罗;“失”同“佚”,散失 (7)同“弼”,辅助 (8)同“倜”,与“傥”构成联绵词,卓越洒脱,不拘于俗2.一词多义(1)适⎩⎪⎨⎪⎧白司马氏去周适.晋: 而子迁适.使反: (2)卒⎩⎪⎨⎪⎧ 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 于是卒.述陶唐以来:(3)罔⎩⎪⎨⎪⎧ 罔.罗天下放失旧闻: 罔.疏则兽失:(4)略⎩⎪⎨⎪⎧ 南略.邛、笮、昆明: 略.推三代:(5)论⎩⎪⎨⎪⎧于是论.次其文: 孙子膑脚,而论.兵法: 论.考之行事: 答案 (1)到/恰巧 (2)死/最终 (3)搜罗/名词,网 (4)巡行,巡视/大略 (5)读lún ,编/论述/讨论 3.虚词归纳 以⎩⎪⎨⎪⎧以.传剑论显: 是故《礼》以.节人: 以.天下之大过予之: 作《师说》以.贻之: 答案 介词,凭借/介词,用来/介词,把/连词,来4.古今异义词(1)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余所谓述故事..①,整齐..②其世传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维我汉继五帝末流..,接三代绝业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则文学..①彬彬稍进,《诗》《书》往往..②间出矣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古义:参与其事。

今义:做,投身到(事业中去);(按某种办法)处理。

(2)古义:我,谦称。

今义:男孩子;人(用于男性,含轻蔑意)。

(3)古义:纲常,法度。

这里用作动词,有“规范”之意。

今义:策划并管理(企业);经营。

(4)①古义:旧事。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文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题的情节。

②古义:整理,归纳。

今义:有秩序;有条理;不凌乱。

(5)古义:文中指遗业。

今义:最低的等级或品类。

(6)①古义:儒生。

今义: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

②古义:不断。

今义:表示根据以往的经验,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5.说说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并解释一下(1)靳与武安君坑.赵长平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诸侯之相王.,王卬于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明.是非,定犹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则学者至今则.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名词作动词,坑杀(2)名词作动词,封王(3)形容词作动词,明辨(4)名词作动词,评定是非(5)名词作动词,像臣子,像父亲(6)意动用法,把……当作准则6.判断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1)程伯休甫其后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喜为五大夫,卒,皆葬高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夫子所论,欲以何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见父于河洛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此孝之大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判断句(2)省略句(3)宾语前置句(4)状语后置句(5)定语后置句(6)固定句式(“何为……哉”译为“为什么……呢?”表疑问)7.翻译下面的句子(1)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孔子担任鲁国司寇,诸侯嫉恨他,卿大夫阻抑他。

(2)考察他们所以会这样的原因,都是丢掉了立国立身的根本(礼义)。

(3)礼是在坏事发生之前加以防范,法是在坏事发生之后予以惩处;法施行的作用容易看到,而礼禁绝的作用却难以察觉。

1.作者简介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

西汉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

生卒年月不详。

其父司马谈,学问广博,武帝时为太史令,专掌秘籍、职司记载,立志写一部完整的史书,未及动笔就去世了。

司马迁受其父熏陶,十岁就学于长安,二十岁游历长江中下游和山东、河南等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地方风土人情,采集传闻异说,为后来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继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室古籍,参与修订历法,并开始写作《史记》。

武帝元封五年,因上书为投降匈奴的汉将李陵辩解而触怒武帝,获罪下狱,受宫刑。

他认为自己既然不能在政治上建功立业,那就得更加发愤著书。

为完成《史记》的写作,他隐忍苟活。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写书,历经十年艰辛,终于在征和初年(前92年)写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又称《太史公书》。

其后不久就离开了人世。

2.背景展示处于上升时期的封建社会,要求有一部记载天子圣德、叙述功臣世家贤大夫业绩的史书,以总结历史经验。

司马迁根据这一时代的要求,再加上父亲的遗愿——“立志写一部完整的史书”,广泛汲取以前的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乃至诗歌的丰富的创作经验,开创了中国史传文学,并达到了史传文学的顶峰。

序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

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写书的目的及成书经过;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