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钢琴曲《致爱丽丝》赏析
钢琴曲《献给爱丽丝》鉴赏
钢琴曲《献给爱丽丝》鉴赏《献给爱丽丝》("Für Elise")是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范·贝多芬创作的一首著名钢琴曲,被认为是钢琴练习曲中最受欢迎的曲目之一。
以下是对这首曲子的鉴赏,从音乐元素、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
·音乐元素《献给爱丽丝》是一个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小型钢琴曲,通常演奏时需要时长约为3-5分钟。
整首曲子的旋律非常简单,但其表现力强烈,富有感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它的曲式为A-B-A-C-A,以A部分的主题最为著名,B部分比较平静,C部分为一个充满了弦乐音效的齐奏乐段。
在曲子的结构上,《献给爱丽丝》使用了许多音乐手法,如反复使用同一旋律,利用渐弱渐强的音量营造出层次感,同时在结尾处也出现了反复音符的反复强调,使整首曲子具有了紧凑的结构和生动的表现力。
·历史背景据说,《献给爱丽丝》是贝多芬为他的一位学生爱丽丝创作的,然而这个故事至今仍未得到证实。
该曲子最初的发行日期是在1810年,但并未在贝多芬生前正式出版。
在贝多芬去世后的几十年里,这首曲子才逐渐流传开来,并成为了一首广受欢迎的钢琴曲。
如今,《献给爱丽丝》已成为了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被广泛演奏和传唱。
·文化价值《献给爱丽丝》不仅是一首美妙的钢琴曲,也代表了贝多芬对于音乐的热爱和对于爱情的表达。
这首曲子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感,传达了一种柔美而深沉的情感,被广泛地用于电影、电视、广告等场合中。
它也成为了全世界许多钢琴初学者的首选曲目之一,很多人在学习钢琴时都会选择学习《献给爱丽丝》,这也使得这首曲子成为了一个具有文化意义的象征。
此外,这首曲子也反映了贝多芬的创作思想和音乐风格,他将传统的音乐形式与创新的创作手法融合在一起,以达到他对音乐艺术的追求。
这种风格对于后世的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许多音乐家所追求的目标和灵感来源。
总之,作为一首经典的钢琴曲,《献给爱丽丝》不仅具有音乐艺术价值,还代表了贝多芬的音乐思想和文化传承,成为了世界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钢琴曲《献给爱丽丝》赏析
钢琴曲《献给爱丽丝》赏析发表时间:2018-07-30T11:26:53.510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8月下作者:张译丹[导读] 贝多芬(1770~1827)是享誉全球的作曲家、钢琴家,他创作的作品体裁多样,包括交响曲、器乐协奏曲,钢琴曲等,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对后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尊称为“乐圣”。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四川省成都市 610101)摘要:贝多芬(1770~1827)是享誉全球的作曲家、钢琴家,他创作的作品体裁多样,包括交响曲、器乐协奏曲,钢琴曲等,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对后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尊称为“乐圣”。
关键词:贝多芬献给爱丽丝钢琴小品贝多芬的作品大多规模宏大,技术手法较为复杂,赋有英雄性与戏剧性,以激昂澎湃的旋律从痛苦中寻求快乐,歌颂生活的美好与生命的力量。
但他也有一些钢琴小品短小精炼、脍炙人口,用另一种方式表达了他对生活的追求与热爱,《献给爱丽丝》便是其中一首,虽在他的众多创作中“微不足道”,但是依旧凝结着其鲜明的个人风格与创作理念。
《献给爱丽丝》的曲名是一个小小的误会,其实这首钢琴小品是贝多芬写给他的女朋友特蕾莎的,1810年,他们互相爱慕对方并开始交往,特蕾莎也向贝多芬学习钢琴演奏,于是贝多芬根据她的演奏水平为她写下了这首乐曲,并在曲谱上记下“献给特蕾莎”,但是人们在后来整理发表时由于字迹的模糊而被误写为“献给爱丽丝”,这首曲子一经发表就流传至世界各地,家喻户晓,人们也就忘记原本它的名字了。
本曲为一首回旋曲式,由三部性的主部与乐段规模的插部构成,主部与插部塑造了不同的音乐形象,性格对比鲜明。
主部一(1~24)为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前乐段开始在很弱的力度下进入,营造出了温柔恬静的氛围,#d的装饰音与之后左右手交替的对话式的琶音形成主题,贯穿全曲,奠定了其安静抒情的性格,描写了贝多芬与特蕾莎两人一见钟情,开始试探性的彼此交谈的场面。
古典名曲致爱丽丝推荐
古典名曲致爱丽丝推荐古典名曲《致爱丽丝》原名《a小调巴加泰勒》,是贝多芬在1810年创作的一首独立钢琴小品,是贝多芬献给“爱丽丝”作为纪念的作品。
下面就让店铺给大家介绍一下古典名曲《致爱丽丝》推荐的相关内容吧!古典名曲《致爱丽丝》的创作背景在1808一1810年间,年近40岁的贝多芬教了一个名叫特蕾泽·玛尔法蒂(Therese Marfati)(有的翻译为特蕾莎·玛尔法蒂)的女学生,并对她产生了好感,有一次在心情非常愉快舒畅的情况下写了一首《a 小调巴加泰勒》的小曲赠给她,并在乐谱上题写了“献给特雷莎,1810年4月27日,为了纪念”的字样。
之后,这份乐谱就一直留在特雷莎那里,贝多芬没有自留底稿,因此,他去世后在其作品目录里都没有这首曲子。
直到19世纪60年代,德国音乐家诺尔为贝多芬写传记,在特雷莎·玛尔法蒂的遗物中才发现了这首乐曲的手稿。
1867年,诺尔在德国西南部的城市斯图加特出版这首曲子的乐谱时,把原名《致特蕾莎》错写成《致爱丽丝》。
从此,这首钢琴小品开始以《致爱丽丝》的名称在世界上广泛流传,而原名《致特蕾莎》却被人们忘记了。
古典名曲《致爱丽丝》的曲式分析此曲采用回旋曲式写成,结构是ABACA的形式。
A为整首小品的叠部,B、C两部分则为两个插部。
A部分有三小乐句,共22小节(不计原样再现的两次),B部分分为两个小乐句,共15小节,而C也可分为两个小乐句,共22小节。
全曲不计反复部分共103小节。
叠部前后出现了三次,是全曲的基本主题,总共有二十二小节(不计反复),内部结构呈现出再现单三部曲式的特征,呈示部分有八小节,由两个四小节的平行乐句构成。
a句运用了a小调,为先上行,后下行的旋律进行,力度也开始由弱转为中强,体现出明显的对比色彩。
并结束在完全终止上。
接下来的b由a小调转向了关系大调C大调,结构短小,共6小节,为先下行,再上行的旋律进行。
并以a小调的属音E为再现部分作准备。
贝多芬和《致爱丽丝》阅读理解
贝多芬和《致爱丽丝》阅读理解一、概述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xxx-1827年3月26日)是德国著名的浪漫主义音乐作曲家和钢琴演奏家。
他的音乐作品被誉为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音乐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他创作的《致爱丽丝》尤为著名,成为了经典音乐的代表之一。
二、贝多芬与《致爱丽丝》1. 《致爱丽丝》的创作背景《致爱丽丝》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第14号“月光”》中的第一乐章,作于1801年,是献给他一位名为埃尔内斯特·冯·施特尔恩的学生,简称爱丽丝。
他和爱丽丝之间有着特殊的师生关系,因此专门为她创作了这首美妙的乐曲。
2. 《致爱丽丝》的音乐特点《致爱丽丝》以其优美的旋律、深情的音调和悠扬的节奏而著称,充分展现了贝多芬作为作曲家的才华和对音乐的独特理解。
这首乐曲在表达深情的也展现出了贝多芬对于音乐形式和结构的独到见解,成为了经典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作之一。
三、《致爱丽丝》的音乐内涵1. 对爱丽丝的思念之情在《致爱丽丝》中,贝多芬表达了对爱丽丝的深厚感情和思念之情。
通过柔和的音调和舒缓的旋律,他向爱丽丝传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对她的思念和爱意,将这份情感深深地融入了音乐之中。
2. 音乐的情感表达《致爱丽丝》以其独特的音乐语言,充分表达了贝多芬内心世界的情感和情绪。
通过音乐的起伏变化和音调的流动,他将自己的情感巧妙地表达出来,使得这首乐曲成为了一首富有情感,引人入胜的经典音乐之作。
四、《致爱丽丝》在音乐史上的地位1. 经典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作《致爱丽丝》作为贝多芬的经典之作,成为了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作之一。
它的优美旋律和深情音调,使得听众们对于这首乐曲爱不释手,并称之为经典音乐中的瑰宝。
2. 对后世音乐的影响贝多芬创作的《致爱丽丝》影响了后世的音乐创作,许多作曲家受到了它的启发,并在自己的音乐作品中加入了类似的音乐元素。
可以说《致爱丽丝》在音乐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献给爱丽丝
《献给爱丽丝》赏析多次听完爱丽丝后……忽然觉得爱丽丝很幸福~多么动人的旋律啊,多么永恒的礼物啊。
这首曲子将会是永恒的经典,那么爱丽丝的名字也将注定被后人永恒的记住。
本人不知道贝多芬对爱丽丝是什么感情,但本人肯定这份感情的伟大,正如这首曲子的经典。
本人想贝多份是思念他的学生爱丽丝的,要不他怎么会写出这首经典呢?本人很难想象要多么浓烈的思念才会让这首钢琴曲这样完美。
本人忽然很想祝福他们,虽然他们都以逝去一个多世纪了。
节奏时快时慢,音符在不断地变动着,本人的心情也随着旋律由喜至悲,又从悲到喜,反复交错着。
起初的音乐很安详,仿佛让本人觉得世间的一切是多么的美好,周围洋溢着欢笑,眼前闪过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又仿佛觉得自己很温馨,披着飞逸的纱衣,迎着柔和的阳光,飞舞着自己的双手,春风从指尖微微吹过……在蔚蓝的天空下,本人仿佛飘了起来……本人陶醉了,隐约间本人忽然体会到了贝多芬此时的心情,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过,贝多芬谱这一首曲是为了送给她心爱的人—特蕾泽•玛尔法蒂,而她却是他的学生。
或许贝多芬在谱这一段时,眼前都是特蕾泽•玛尔法蒂的身影,他忘却了一切,陶醉在和她在一起的日子里……或许这就是爱情,想起心爱的人时一切是多么的美丽……曲调起了变化,它的第二段仿佛让一切变得明朗,而本人仿佛增加了无比的勇气,听着它的旋律,觉得自己是个勇者,刹那间,本人的内心深处涌现了远大的志向,是的,本人要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一连串快速音的过渡,曲调又回到了起初的第一段,一切又变的无比的温柔……本人不知道当时贝多芬的心情是否跟本人现在的一样,或许他深信:眼前的特蕾泽•玛尔法蒂是他此生的最爱,或许他感受到了特蕾泽•玛尔法蒂也正陶醉在他为她做的曲里,也许当贝多芬看到特蕾泽•玛尔法蒂脸上带着对他尊敬热爱的神情时,他也满足了,沉醉了……突然间,曲调有了转折,到了第四段。
本人仿佛出现了迷茫,觉得自己宛如一叶小舟,孤独地随着风浪忽起忽落,突然周围狂风四起,闪电雷鸣,风,越来越大,浪,一阵高过一阵,巨浪不断冲击着本人的船舷,正到快要被海浪吞噬时--曲调又有了变化,一系列的过度,曲调又回到了第一段。
不朽的爱情——《致爱丽丝》(定稿)
不朽的爱情——《致爱丽丝》(定稿)第一篇:不朽的爱情——《致爱丽丝》(定稿)不朽的爱情——《致爱丽丝》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2.16-1827.3.26>),出身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家族是科隆选侯宫廷歌手世家,自幼跟从父亲学习音乐,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华,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
贝多芬于1792年到音乐之都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
他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序曲《哀格蒙特》,钢琴曲《月光曲》等等。
他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后人尊称为“乐圣”。
他是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钢琴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最后一位,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
贝多芬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
二十八岁时听力减弱,晚年失聪,只能通过谈书信与人交谈。
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写下许许多多的不朽名作,如《第九交响曲》。
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
《致爱丽丝》是贝多芬的钢琴小品中最著名的通俗曲,作于1810年,不过此曲不仅贝多芬在世时不曾发表和出版,到他去世之后,还埋没了四十年之久。
后来在 1888 年,才纳入贝多芬全集版补遗中。
1808-1810年间,贝多芬已经是近四十岁的人了。
他教了一个名叫特蕾莎·玛尔法蒂的女学生,并对她产生了好感。
在心情非常甜美、舒畅的情况下,他写了一首《致特蕾莎》的小曲赠给她。
贝多芬的这首钢琴小品一直留在姑娘那里。
光阴荏苒、流年似水,六十多年过去了,竟一直没人知道这件事。
直到后来德国音乐家诺尔,在为撰写《贝多芬传记》收集资料时,从已故特蕾莎·玛尔法蒂的遗物中发现了这首钢琴曲手稿,乐谱的一角上有贝多芬亲笔写的一行字:“献给爱丽丝----作为纪念,1810年4月27日,Ludwig van Beethoven”。
《致爱丽丝》教案
贝多芬钢琴曲《致爱丽丝》赏析教案一、教学内容:钢琴曲《致爱丽丝》赏析二、情感与目标:1、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中所特有的审美功能,做到将基础和基本功能的学习有机地渗透在对音乐艺术的审美与情感体验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
2、通过欣赏贝多芬作品,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
逐步建立对亲人、对他人、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形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三、知识与技能:1、重点:达到音乐情感体验的较高层次。
2、难点:第三乐句最后一拍与第四乐句连线相加时值;学生通过体验后的情感外化。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五、教学过程:1、情感唤起,激发审美动机(1)欣赏钢琴曲《致爱丽丝》(2)贝多芬个人简介及《致爱丽丝》创作背景简介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享年57岁),德国著名的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作品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
《致爱丽丝》是贝多芬的钢琴小品中最著名的通俗曲,作于1810年,不过此曲不仅贝多芬在世时不曾发表和出版,到他去世之后,还埋没了四十年之久。
后来在1888年,才纳入贝多芬全集版补遗中。
这首精致的钢琴小品是献给伊丽莎白·罗克尔的。
伊丽莎白·罗克尔是德国的女高音歌唱家,也是男高音歌唱家约瑟夫·奥古斯特·罗克尔的妹妹。
1807年,14岁的伊丽莎白跟随哥哥来到维也纳,很快就被贝多芬所接纳,成为他身边数不多的朋友之一。
伊丽莎白后来嫁给了贝多芬的朋友。
贝多芬在创作这首乐曲时,两人保持着亲密的友谊,显然这首曲子是献给她的。
那段时间里,在贝多芬的生活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叫爱丽丝或伊丽莎白的其他女子,爱丽丝是伊丽莎白的昵称。
可以确认的是,贝多芬十分喜欢她。
2、情感深入,感受音乐形象(1)再欣赏钢琴曲《致爱丽丝》《致爱丽丝》基于一个纯朴而亲切的主题这个主题把伊丽莎白·罗克尔温柔、美丽的形象作了概括的描绘。
致爱丽丝钢琴曲表达的意思
致爱丽丝钢琴曲表达的意思
《致爱丽丝钢琴曲》是一首由德国作曲家约翰内斯·勃拉姆斯于1868年创作的钢琴独奏曲。
这首曲子以缓慢、柔和的旋律为主,表达了勃拉姆斯对一个名叫爱丽丝的女孩的思念之情。
据说,勃拉姆斯在写这首曲子时,正深深地爱上了一个名叫爱丽丝的女孩。
但是,由于这位女孩的家庭背景和勃拉姆斯差距太大,他们的爱情最终无法得到认可和承认。
于是,勃拉姆斯将他对爱丽丝的深情压抑在心底,用这首曲子来表达出来。
整首曲子流畅优美,旋律舒缓,别有一番柔情之美。
曲子开始时,以悠扬的钢琴音符为开端,然后逐渐渐入佳境,音乐情感也随之升华。
整首曲子中,分别有两段不同的旋律,第一段柔和的旋律表达了勃拉姆斯内心深处对爱丽丝的思念之情,而第二段则更加激情,体现了勃拉姆斯对爱丽丝深情的表白和怀念。
总的来说,《致爱丽丝钢琴曲》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内涵的经典钢琴曲,它不仅仅是勃拉姆斯对爱丽丝思念之情的表达,更是一首能够触动人心、引起人们情感共鸣的音乐佳作。
- 1 -。
贝多芬《献给爱丽丝》的结构与演奏分析
贝多芬《献给爱丽丝》的结构与演奏分析作品结构
一、节奏运用:
本曲节奏运用丰富多变,以三拍节奏开篇,又以半分节奏来反复强调,特别是在节奏缓变处,更是贴切表达出爱丽丝心情的变化,有流畅平
滑之感。
二、旋律和和声构成:
曲中所用旋律具有平和舒缓之美,主旋律以旋回曲折的形式变换,形
象逼真,描绘出爱丽丝心境的变化。
和声部分以主旋律为主,其视唱
练耳的练习性质也非常强,把本曲情感展演得淋漓尽致。
三、乐段:
曲首乐段以慢板为主,把爱丽丝感伤的心情抒发得充分,通过心境的
变换,该乐段以节奏的变化来把握爱丽丝心态的变化,充分表现了作
品情节发展的动态性,变换异彩斑斓。
演奏分析
一、技法:
1、指法:本曲中指法技巧非常丰富,以和弦形式广泛采取连奏法、顺推法等,以滑音穿插入表现出爱丽丝微妙心态的变化。
2、抑弦:在演奏过程中广泛运用抑弦,以此来表现出悲伤的情感,使演奏更加动人。
3、变音:本曲中大量使用变音技巧,以提高曲调的表现力,营造出多变的情感变化,使演奏更加灵动。
二、音量
本曲使用小力:本曲是一首抒情歌曲,使用小力有助于表达出爱丽丝悲伤的情绪,让观众体会到爱丽丝心境的起伏。
致爱丽丝 鉴赏
这是贝多芬的钢琴小品中最著名的通俗曲,不过此曲不仅贝多芬在世时不曾发表和出版,到他去世之后,还埋没了四十年之久.后来在一八八八年,才纳入贝多芬全集版补遗中此曲以单纯的回旋曲式作成,结构是A-B-A-C-A。
不论是具有淡淡哀愁感的优雅回旋曲主题,流露甜蜜憧憬的第一副题,或是看破尘世般音响沉郁的和声式第二副题,都相当悦耳动听。
全曲似乎都隐藏着贝多芬的悲痛恋情及对爱情的憧憬。
所谓的回旋曲式,是指一种由一个主要主题(又称做回旋主题)在曲中反复出现多次,像在旋转那样,可是在它反复出现之间,又穿插两段或三段副题的曲式。
用这种由式作成的名曲,大家最为熟悉的就是贝多芬这首《致爱丽丝》和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
此曲的回旋曲主题,几乎人人能唱,这个单音旋律是由半音的摇曳开始下滑,紧接着是低音部上涌般的琶音,显示竖琴似的音响,给人深刻印象。
之后,在关系调C大调上稍作明亮的发展后,再度回归到A小调主题上。
第一副题在F大调上平稳安详地唱出,从琶音开始,随后作出较大的发展,掀起第一次高潮。
经过短小的过门乐句后,立即回归回旋曲主题。
第二副题则通过低音域的同音反复,逐渐激起兴奋情绪。
不久,A小调的上行琶音,就以半音阶下降往下滑落,回旋曲主题再度回顾后,全曲便告结束。
乐曲以回旋曲式写成,环绕基本主题,有两个对比性的插段,其一是带有莫扎特风格的明朗、欢乐情绪的音调,在F大调上呈现;其二则建立在低声部的6音持续音上,色彩暗淡,节奏强烈,表现了孩子气的烦恼情绪。
但这两个插段都比较短小,通过一连串的快速音型很快又引回到开始时那个朴素的旋律,从而构成一个表现美丽、单纯而活泼的少女性格的音乐形象。
伊丽莎白·罗克尔是德国的女高音歌唱家,也是男高音歌唱家约瑟夫·奥古斯特·罗克尔的妹妹。
1807年,14岁的伊丽莎白跟随哥哥来到维也纳,很快就被贝多芬所接纳,成为他身边数不多的朋友之一。
伊丽莎白后来嫁给了贝多芬的朋友。
致爱丽丝听后感300字
致爱丽丝听后感300字
《致爱丽丝》是贝多芬的一首经典钢琴曲,其优雅的旋律和深情的内涵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
这首曲子以轻快的节奏开始,仿佛是一个少女在阳光下欢快地跳跃。
随着旋律的展开,我仿佛看到了爱丽丝那纯真无邪的笑容,以及她对生活的热爱。
贝多芬用音乐描绘出了爱丽丝的形象,使她成为了一个生动的角色,让我感受到了她的情感世界。
在曲子的中段,旋律变得柔和而深情,仿佛是爱丽丝在诉说着自己的心事。
我能够感受到她内心的柔弱和渴望,以及她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
贝多芬用音乐表达出了爱丽丝的情感,让我仿佛置身于她的内心世界之中。
整个曲子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气息,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希望。
贝多芬通过这首曲子表达了对爱丽丝的敬意和祝福,也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听完整首曲子,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感受到了生活的真谛和意义。
总之,《致爱丽丝》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内涵的经典之作,它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希望,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每一个时刻。
贝多芬音乐赏析
《献给爱丽丝》是贝多芬创作的一首其钢琴小品。贝多芬是 集西方古典派之大成,开浪漫乐派之先河的伟大作曲家。人 们都比较熟悉他的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和歌剧等大型作 品,但是,他的为数不多的器乐小品,也同样给人留下了深 刻的印象。钢琴小品《献给爱丽丝》就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 首。但在他生前未发表,乐谱发现于1867年。这首乐曲可能 是作者四十岁时(1810年)为他的学生,名叫伊丽莎白·罗 克尔的女高音歌唱家所作。此曲形象单纯技巧浅显,显然是 为了适合于初学者的弹奏程度(现为钢琴五级曲目)。发表 以后,不胫而走,几乎成为初学者必弹的曲目之一。 还有 一种说法贝多芬12岁时,到一个富商家里去教钢琴,贝多芬 非常喜欢这家的女儿爱丽丝。这首钢琴曲是贝多芬那个时候 创造的。
比较:
相同:两者都为 奏鸣曲式结构。
• 奏鸣曲 1、用1件乐器独奏或是1 件乐器与钢琴合奏 2、表现手法单一,篇幅 相对短小。 • 交响曲 1、管弦乐队演奏(是多 种乐器的配合) 2、表现力更宏大、更丰 富、更深刻、更高级。
贝多芬最后的晚年是他一生最悲惨、最痛苦的年月,孤寂和贫困的 威胁使他穷愁潦倒,孑然一身,他于1827年3月26日在维也纳辞世, 死时没有一个亲人在他身旁。据说在他临终的一刻,暴雨雷电交加, 贝多芬举起干枯的手臂向天空作最后的奋击。这种生命不息战斗不 止的精神,全部贯注在他那些不朽的巨作中。
作者简介
路德维希· 凡· 贝多芬是一 位集古典主义大成、开 浪漫主义先河的德意志 古典音乐作曲家,也是 一位演奏家和指挥家。 他的作品对音乐发展显 著深远影响。贝多芬被 也被尊称为 “乐圣”。
《月光奏鸣曲》
几乎没有一首名曲像这首奏鸣曲一 样,因“月光”这一俗称而名满天 下、家喻户晓。《月光》这一名的 由来众说纷纭,但最多的是源于德 国诗人路德维希· 雷尔施塔布 (1799-1860)形容这首乐曲的 第一乐章为“如在瑞士琉森湖那月 光闪耀的湖面上一只摇荡的小舟一 样”。 这部作品,贝多芬自己称为“好像 一首幻想曲一样的” 对于这个作品的解释,也许俄国艺术批评家斯塔索夫(1824—1906)的见解是比 较合理的。他在回忆了听李斯特在彼得堡的演奏后,认为这首奏鸣曲是一出完整 的悲剧,第一乐章是暝想的柔情和有时充满阴暗预感的精神状态。他在听安 东· 鲁宾斯坦的演奏时也有类似的印象:“……从远处、远处,好像从望不见的 灵魂深处忽然升起静穆的声音。有一些声音是忧郁的,充满了无限的愁思;另一 些是沉思的,纷至沓来的回忆,阴暗的预兆……
中外音乐鉴赏---赏《致爱丽丝》
赏《致爱丽丝》第一次认真欣赏《致爱丽丝》是在初中的一个课间休息,那时学校放这首曲子然后我们来放松,不得不说这首曲子听起来确实让人从心底里感觉到舒服。
《致爱丽丝》原名《a小调巴加泰勒》,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在1810年创作的一首独立钢琴小品,是贝多芬献给“爱丽丝”作为纪念的作品。
1、作者与作品的时代背景钢琴曲《致爱丽斯》是贝多芬献给恋人苔雷泽的生日礼物。
钢琴曲《致爱丽丝》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1810年所作。
作者将这首精致的钢琴小品题献给女学生特雷泽·马尔法蒂。
乐曲以回旋曲式写成。
一开始出现的主题纯朴亲切,刻画出温柔美丽、单纯活泼的少女形象。
这一主题先后重复三次,中间有两个对比性的插部。
第一插部建立在新的调性上,色调明朗,表现了欢乐的情绪;第二插部在左手固定低音衬托下,色彩暗淡,节奏性强,音乐显得严肃而坚定。
一连串上行的三连音及随后流畅活泼的半音阶下行音调,又自然地引出了主题的第三次再现,乐曲在欢乐明快的气氛中结束。
贝多芬一生没有结过婚,但他却一直在为甜蜜的爱情而不懈地追求着,《致爱丽丝》的创作就包含了这样一个富于浪漫色彩的故事:当贝多芬年近40岁时,他曾带过一个名叫特蕾泽的女学生,并对她产生了好感,此时的贝多芬心情非常荡漾,于是写下了一首钢琴小品送给了这位学生,并在乐谱上题上了"献给特蕾泽",后来,这份乐谱一直就留在了特蕾泽那里。
贝多芬逝世后,在他的作品目录中也没有这个曲目,直到40年以后,德国音乐家诺尔为写贝多芬的撰记,在整理特蕾泽的遗物中才发现了这个手稿,但在发表这个乐谱时,却把"特蕾泽"笔误为"爱丽丝",待要澄清的时候,人们已接收了《致爱丽丝》这个既成事实。
但我却认为,"特蕾泽"也好,"爱丽丝"要好并不是最重要的,我们可以理解为贝多芬归根结底要献给的,是崇高的"爱情",是人类所有善良的女性.2、曲式与题材《献给爱丽丝》乐曲采用回旋曲式结构,全曲共分五个部分(A+B+A1+C+A2),主部(A) 先后出现了三次。
《献给爱丽丝 》赏析
献给爱丽丝》钢琴曲赏析(2010-12-15 13:03:04)摘要:For Elise是首世界著名的小曲,但是对贝多芬稍有了解的人多半会觉得这首曲子和他的其他作品大异其趣。
很难想象一个扼住命运咽喉的精神巨人会写下如此柔美的小曲。
应该说,贝多芬是集西方古典音乐之大成,开浪漫乐派之先河的伟大作曲家,但有些器乐小品同他的那些大手笔相比,又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同样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钢琴小品《献给爱丽丝》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下面本人以傅雷翻译的罗曼罗兰原著《贝多芬传》为基础,再辅以其他资料来作以理解。
关键字:贝多芬献给爱丽丝钢琴曲鉴赏之前本人所听到的是对曲子有两种理解.一种说曲子的主题和动机,是描写少女的形象; 另一种是认为曲子的主题表达的是Beethoven本人的爱意. 这也是本人为什么要查这些资料来确定并且写这篇文章的根本目的. 那么, 在前文那些背景资料下, 本人觉得这两种说法本质上是不矛盾的. "love is the food of music",确定了ForElise的主题后,本人们来宏观分析一下这首曲子.下面的文字以转载为主,自己小改一些描述, 但即使这样和本人的理解也有些出入. 但本人文字匮乏无法完全靠自己的语言来描述音乐. 其实本人觉得如果能用文字把音乐的感觉描述清楚的话,那还要音乐做什么。
一、《献给爱丽丝》背景与来源先来看ForElise这首曲子的出处。
1867年,德国音乐家诺尔为写贝多芬传记,在Beethoven 的学生Therese Malfatti的遗物中发现了这首乐曲的手稿。
这曲子很明显是提献Therese的,但在手稿上有作者的手迹写道:“为爱丽丝而作,1810年4月27日,贝多芬”. 随后, 在斯图加特出版这首曲子的乐谱时,诺尔把曲名错写成For Elise而不是Fortherese. 从此,人们反而忘记了《献给特蕾泽》的原名,而称之为《献给爱丽丝》了。
《致爱丽丝》教案
《致爱丽丝》教案第一篇:《致爱丽丝》教案贝多芬钢琴曲《致爱丽丝》赏析教案一、教学内容:钢琴曲《致爱丽丝》赏析二、情感与目标:1、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中所特有的审美功能,做到将基础和基本功能的学习有机地渗透在对音乐艺术的审美与情感体验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
2、通过欣赏贝多芬作品,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
逐步建立对亲人、对他人、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形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三、知识与技能:1、重点:达到音乐情感体验的较高层次。
2、难点:第三乐句最后一拍与第四乐句连线相加时值;学生通过体验后的情感外化。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五、教学过程:1、情感唤起,激发审美动机(1)欣赏钢琴曲《致爱丽丝》(2)贝多芬个人简介及《致爱丽丝》创作背景简介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享年57岁),德国著名的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作品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
《致爱丽丝》是贝多芬的钢琴小品中最著名的通俗曲,作于1810年,不过此曲不仅贝多芬在世时不曾发表和出版,到他去世之后,还埋没了四十年之久。
后来在1888年,才纳入贝多芬全集版补遗中。
这首精致的钢琴小品是献给伊丽莎白·罗克尔的。
伊丽莎白·罗克尔是德国的女高音歌唱家,也是男高音歌唱家约瑟夫·奥古斯特·罗克尔的妹妹。
1807年,14岁的伊丽莎白跟随哥哥来到维也纳,很快就被贝多芬所接纳,成为他身边数不多的朋友之一。
伊丽莎白后来嫁给了贝多芬的朋友。
贝多芬在创作这首乐曲时,两人保持着亲密的友谊,显然这首曲子是献给她的。
那段时间里,在贝多芬的生活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叫爱丽丝或伊丽莎白的其他女子,爱丽丝是伊丽莎白的昵称。
可以确认的是,贝多芬十分喜欢她。
贝多芬钢琴曲《致爱丽丝》赏析
贝多芬钢琴曲《致爱丽丝》赏析-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贝多芬钢琴曲《致爱丽丝》赏析《致爱丽丝》是贝多芬的钢琴小品中最着名的通俗曲,作于1810年,不过此曲不仅贝多芬在世时不曾发表和出版,到他去世之后,还埋没了四十年之久。
后来在1888年,才纳入贝多芬全集版补遗中。
这首精致的钢琴小品是献给伊丽莎白·罗克尔的。
伊丽莎白·罗克尔是德国的女高音歌唱家,也是男高音歌唱家约瑟夫·奥古斯特·罗克尔的妹妹。
1807年,14岁的伊丽莎白跟随哥哥来到维也纳,很快就被贝多芬所接纳,成为他身边数不多的朋友之一。
伊丽莎白后来嫁给了贝多芬的朋友。
贝多芬在创作这首乐曲时,两人保持着亲密的友谊,显然这首曲子是献给她的。
那段时间里,在贝多芬的生活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叫爱丽丝或伊丽莎白的其他女子,爱丽丝是伊丽莎白的昵称。
可以确认的是,贝多芬十分喜欢她。
此曲以单纯的回旋曲式作成,结构是A-B-A-C-A。
不论是具有淡淡哀愁感的优雅回旋曲主题,流露甜蜜憧憬的第一副题,或是看破尘世般音响沉郁的和声式第二副题,都相当悦耳动听。
全曲似乎都隐藏着贝多芬的悲痛恋情及对爱情的憧憬。
所谓的回旋曲式,是指一种由一个主要主题(又称做回旋主题)在曲中反复出现多次,像在旋转那样,可是在它反复出现之间,又穿插两段或三段副题的曲式。
用这种由式作成的名曲,大家最为熟悉的就是贝多芬这首《致爱丽丝》和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
此曲的回旋曲主题,几乎人人能唱,这个单音旋律是由半音的摇曳开始下滑,紧接着是低音部上涌般的琶音,显示竖琴似的音响,给人深刻印象。
之后,在关系调C大调上稍作明亮的发展后,再度回归到A小调主题上。
第一副题在F大调上平稳安详地唱出,从琶音开始,随后作出较大的发展,掀起第一次高潮。
经过短小的过门乐句后,立即回归回旋曲主题。
第二副题则通过低音域的同音反复,逐渐激起兴奋情绪。
不久,A小调的上行琶音,就以半音阶下降往下滑落,回旋曲主题再度回顾后,全曲便在欢乐明快的气氛中结束。
《致爱丽丝》中的爱情幻想与人生追寻
作品形式的独特之处
对作品价值的认识
对爱情幻想与人生追寻的思考
爱情幻想与人生追寻的内涵 爱情幻想与人生追寻在《致爱丽丝》中的体现 爱情幻想与人生追寻的意义与价值 爱情幻想与人生追寻的启示与思考
对现实生活的启示与意义
爱情幻想与人生 追寻的普遍性
对现实生活的启 示与意义
爱情幻想与人生 追寻的局限性
音乐创作:贝多芬通过音乐创作表达对爱丽丝的深情 人生经历:贝多芬的人生经历体现了对自由、爱情和音乐的追求 爱情幻想:贝多芬通过音乐创作表达对爱丽丝的幻想和渴望 人生意义:贝多芬通过音乐创作表达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追寻
人生追寻的社会文化背景
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
女性意识与女性地位的提高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背 景
爱情幻想是人生追 寻的驱动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人生追寻是爱情幻 想的实现途径
爱情幻想与人生追 寻的相互影响
爱情幻想与人生追 寻在《致爱丽丝》 中的体现
爱情幻想与人生追寻的互动关系
人生追寻:对个人成长和发 展的探索与追求
交织关系:爱情幻想与人生 追寻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爱情幻想:对美好爱情的向 往和追求
互动作用:爱情幻想激发人生 追寻的动力,人生追寻丰富爱
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反思与挑 战
人生追寻对作品的影响
作品中的主题: 人生追寻是
《致爱丽丝》 中的重要主题
之一
人物形象塑造: 人生追寻对作 品中的人物形 象塑造产生了
影响
情节发展:人 生追寻推动了 作品的情节发
展
作品意义:人 生追寻使作品 具有了深刻的
意义和内涵
爱情幻想与人生追寻的 交织
爱情幻想与人生追寻的关联性
贝多芬致爱丽丝赏析及演奏视频
贝多芬致爱丽丝赏析及演奏视频贝多芬《致爱丽丝》乐曲赏析叠部前后出现了三次,成为这首乐曲的基本主题,它纯朴而亲切,概括地描绘出女主人公温柔、美丽的形象,又仿佛贝多芬有不尽的亲切话语要对其诉说。
两手交替的分解和弦演奏,犹如两人在亲密地交谈。
插部一由脉脉的絮语变为愉悦的交谈,音乐流畅、欢快而华丽。
第一个句子中右手轻巧地弹奏出装饰音和附点十六分音符,使旋律活跃起来,仿佛是少女明朗而欢快的语调;左手平稳而流畅地演奏分解和弦,温柔而亲切,仿佛是男主人翁不断地回应着恋人的絮语。
第二个句子变得更加欢乐,右手是密集分解和弦的三十二分音符,仿佛是少女发出阵阵银铃般的笑声。
插部二音乐情绪发生巨大的变化,层层推进,不可抑制的热情像火焰般地燃烧起来。
第一个句子,在同一个低音上不断持续着,仿佛是男主人翁的心跳,又像他炽热的爱情,诚挚而坚定,明晰的高音声部与有力的左手持续音相结合,使人仿佛听到男主人翁热烈的表白,看到他深沉有力的眼神,感受到他的坚定不移。
随后是一个连接句,右手采用琶音连续上行,由慢渐快,低声部采用和弦推动音乐的发展,仿佛是少女欣然接受了他的表白。
在最高音处,一连串的半音阶下行,充满华丽的色彩,表现出两人心心相印的幸福感受。
最后乐曲回到叠部,是第一部分最后一次再现。
当音乐逐渐变得轻柔时,仿佛一对执手相望的恋人,在渐渐弥散的音乐中定格。
贝多芬《致爱丽丝》的后世评价人们喜欢把《献给爱丽丝》称为“微不足道的音乐”。
但这种微不足道凝聚了贝多芬强烈的体现个人风格的创作理念,体现了他独具一格的创作思维。
乐曲还有其它种种的独具匠心之处,无一不显示了贝多芬创作中一贯的严谨精神。
所以尽管《献给爱丽丝》只是一首演奏时间只有3分多钟的小品之作,但也可以说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的一个浓缩体,同样渗透了他的精神表达。
《献给爱丽丝》仅仅是贝多芬的一首钢琴小品,但是其中运用的和声手法仍然体现了贝多芬作为一位“承前启后”的作曲家的风格,不折不扣的体现了贝多芬一贯的创作方式,对后世仍然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多芬钢琴曲《致爱丽丝》赏析
《致爱丽丝》是贝多芬的钢琴小品中最着名的通俗曲,作于1810年,不过此曲不仅贝多芬在世时不曾发表和出版,到他去世之后,还埋没了四十年之久。
后来在1888年,才纳入贝多芬全集版补遗中。
这首精致的钢琴小品是献给伊丽莎白·罗克尔的。
伊丽莎白·罗克尔是德国的女高音歌唱家,也是男高音歌唱家约瑟夫·奥古斯特·罗克尔的妹妹。
1807年,14岁的伊丽莎白跟随哥哥来到维也纳,很快就被贝多芬所接纳,成为他身边数不多的朋友之一。
伊丽莎白后来嫁给了贝多芬的朋友。
贝多芬在创作这首乐曲时,两人保持着亲密的友谊,显然这首曲子是献给她的。
那段时间里,在贝多芬的生活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叫爱丽丝或伊丽莎白的其他女子,爱丽丝是伊丽莎白的昵称。
可以确认的是,贝多芬十分喜欢她。
此曲以单纯的回旋曲式作成,结构是A-B-A-C-A。
不论是具有淡淡哀愁感的优雅回旋曲主题,流露甜蜜憧憬的第一副题,或是看破尘世般音响沉郁的和声式第二副题,都相当悦耳动听。
全曲似乎都隐藏着贝多芬的悲痛恋情及对爱情的憧憬。
所谓的回旋曲式,是指一种由一个主要主题(又称做回旋主题)在曲中反复出现多次,像在旋转那样,可是在它反复出现之间,又穿插两段或三段副题的曲式。
用这种由式作成的名曲,大家最为熟悉的就是贝多芬这首《致爱丽丝》和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
此曲的回旋曲主题,几乎人人能唱,这个单音旋律是由半音的摇曳开始下滑,紧接着是低音部上涌般的琶音,显示竖琴似的音响,给人深刻印象。
之后,在关系调C大调上稍作明亮的发展后,再度回归到A小调主题上。
第一副题在F大调上平稳安详地唱出,从琶音开始,随后作出较大的发展,掀起第一次高潮。
经过短小的过门乐句后,立即回归回旋曲主题。
第二副题则通过低音域的同音反复,逐渐激起兴奋情绪。
不久,A小调的上行琶音,就以半音阶下降往下滑落,回旋曲主题再度回顾后,全曲便在欢乐明快的气氛中结束。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以下无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