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载商埠楼依旧——探秘汕头老市区骑楼文化及现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埠百载楼依旧 ——探秘汕头老市区骑楼文化及现状

商埠百载楼依旧

——探秘汕头老市区骑楼文化及现状

一、导言 (3)

二、逝者如斯——近代潮史与骑楼 (3)

三、倩影依稀——骑楼介绍 (5)

1、骑楼形式解读 (5)

2、骑楼艺术赏评 (6)

3、骑楼功能剖析 (7)

4、骑楼文化探索 (8)

四、觅胜探幽——骑楼探访记 (8)

五、抚今叹昔——汕头旧城改造工程 (10)

六、社会调查——采访市建设局专家学者 (14)

七、倾听民心——关于老市区骑楼建筑的调查 (16)

八、我说变革——关于旧城改造的想法及其规划18

九、引用与鸣谢 (19)

十、附录 (20)

1、调查问卷样式 (20)

2、统计表 (21)

3、致市长的一封信 (21)

一、导言

“人一生中有两样东西是永远不能忘却的,这就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貌。”

——土耳其诗人纳乔姆・希格梅一个城市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它的建筑。建筑是城市本身特有的文化艺术的一张名片。认识一座城市,从认识它的建筑开始。

汕头,一座以“百载商埠”闻名的城市,一座独特的使海洋文化和农耕文明相互融合的城市,它的建筑,必然也会呈现出独特的魅力。

骑楼完美地诠释了汕头的文化内涵。

作为汕头历史沧桑的见证,作为艺术家们惊叹驻足的建筑艺术,更作为一代又一代旅居海外的游子魂牵梦萦的家乡标记。骑楼,已然在我们温情的回忆中,鲜活了百年。

如今,曾经繁华的老街,已经苍老不堪。城市日新月异的高效率建设,已经悄然吞噬了属于这份专属于潮汕人的梦境。

在尊重技术革命、尊重城市发展的同时,如何应对城市趋同化日益严重的趋势和它的负面影响,尽可能减少对城市传统和民族个性的消磨,寻求发展现代城市与保护历史文化的平衡,已经成为了所有拥有温暖回忆的老城市所面临的新问题。

骑楼留给我们珍惜的时间,已经不多。

为了能够接触到这历史和潮汕文化留给我们的宝贵馈赠,让更多人关注到骑楼这一独特的建筑艺术,并且呼吁更多人保护这种独特的文化,特此定下了这个题目。

在这次研究性课题中,我查阅了大量资料,实地考察老市区骑楼建筑群,并亲自采访建设局的有关专家学者,发放调查问卷,收获了很多知识。我也将在这次研究性课题中掌握到的有关旧城改造的建议向市长致信,希望能够用自己的一点力量来保护我们的骑楼文化,保护我们的潮汕文明。

二、逝者如斯——近代潮史与骑楼

“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雨果)。

要了解一个城市的建筑文化,首先就要了解一下这座城市的历史渊源。汕头之所以能孕育出富有特色的骑楼建筑,这与汕头较早的城市化和商业氛围是分不开的。

汕头地处南海沿岸,早在古代,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就已相互融合,形成独特的文化氛围,在近代史上抢占优先地位。早在十九世纪50年代,汕头已发展成为一个初具规模的商埠,汕头海运商贸十分活跃,加上地理位置重要,自然环境优越,引起外国人的关注。1858

年,恩格斯《俄国在远东的成功》一文,称赞汕头是“唯一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中美、中俄、中英、中法《天津条约》,开放汉口、九江、南京、潮州、台湾等十处为通商口岸。1859年11月,清政府批准美国在潮州、汕头、台湾先行开市。1860年1月1日潮海关成立,宣告汕头为对外通商口岸,称“汕头埠”,准许外国人到汕头海运贸易。同治元年即1862年,英国汽轮首次公开进入汕头港内。随后,西方列强纷至沓来,到汕头设领事馆、办洋行、建教堂,以及兴建码头,仓库,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侵略。外国资本竞相进入,使汕头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交通、商贸事业的发展。

继同治六年(1867年)英国的渣甸汽船公司和德忌利士公司正式开辟香港至汕头的航线后,不少中外航运机构也先后来汕开办航运公司或代理行。海运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1867年海阳、澄海、饶平、潮阳、普宁、揭阳6县商人集会,于今商平路小学地址兴建会馆,名为“六邑会馆”。百姓为区别于漳潮会馆,称其为“新会馆”。六邑会馆是潮汕本土组成联营性质的商业机构。会馆的相继出现,以及十九世纪50年代以后常有外国商船至南澳、妈屿交易,显示出汕头发展的新势头。海运商贸的发展又带动了汕头市政设施建设发展,光绪九年1883年,汕头开设有线电报,1906年,潮汕铁路建成通车,宣统元年 1909年,汕头开明电灯公司开始发电,民国三年(1914年)汕头自来水厂建成售水。汕头成为中国较早城市化的地区之一。

汕头开埠时,隶属于澄海县管辖,随着经济发

展,汕头埠经济进一步繁荣,是年进入汕头港的船

只已达3090艘,总吨位为390多万吨,于是广东省

政府在汕头设立市政厅,与澄海县分治。1930年汕

头市政府成立,成为广东省一个直辖市。市政府的

成立加快了汕头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上世纪30年代,

汕头海运商贸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据《潮海关

史料汇编》载:“1932至1937年外洋船进出汕头口

岸的艘次和吨位数均居于全国的第三位”,“汕头

汕头中山公园的“百载商埠”图(1936年绘)商业之盛于全国中居第七位”。

汕头近代发展最盛期应是属于1920年至抗战前。当时恰逢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经济复苏发展,海外商业竞争日益激烈。由于一战而放松经济侵略的西方列强借此机会又卷土重来,对于大多数在东南亚发展的潮商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再加上中国人特有的土地情结和“衣锦

还乡”的影响,大批侨商纷纷回汕兴建别墅、商业城区,这使得在这一段时间内汕头老市区周边的骑楼犹如雨后春笋,迅速形成了以小公园为中心的蜘蛛网结构区域骑楼群。

正是近代汕头的这种繁荣,侨商的资金和舶来技术,再加上汕头独有的商业意识和较早的城市化过程,使得近代艺术上的璀璨明珠——骑楼在汕头蓬勃发展,这也体现了经济发展与建筑文化的重要关系。

三、倩影依稀——骑楼介绍

骑楼是指楼房与楼房之间,跨人行道而建,在马路边相互联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是近代典型的商业建筑的形态。是东南沿海城镇一种极有特色的建筑物之一。

以下我们就从骑楼的形式、艺术、功能和文化来分析一下汕头骑楼建筑。

骑楼形式解读

骑楼作为一种呈现海外文明与大陆文明相融合的建筑形式,在中国东南沿海乃至东南亚地区都有分布,但是汕头的骑楼规模最大、分布最集中,这是汕头骑楼建筑的主要特点。在汕头,骑楼的形式千差万别,大概有仿哥特式﹑南洋式﹑古罗马券廊式﹑仿巴洛克式﹑现代式和中国传统式等形式。但是骑楼尽管从外表看形式差异很大,但是根本上讲都有其一致性,有统一的标准。骑楼都是分为楼顶、楼身、骑楼底三部分,它是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建筑形式,可避风雨防日晒,是应岭南亚热带气候的潮湿多雨和东南沿海城市商业楼宇密集等情况而建造的,其商业实用性更为突出。一般的骑楼,楼下做商铺,楼上住人,其跨出街面的外延部分,既扩大了居住面积,又可防雨遮晒,方便顾客自由选购商品。这片空间巧妙地处理了公共空间和个人空间的灰色过渡地带,不仅能够让行人避雨防晒,由此也让自己的商铺赢得驻足观赏甚至惠顾的机会,使建筑更加有一种亲切感,营造出一种人文范围。

在汕头,骑楼其实是一种从西洋而来的舶来品。在19世纪末,外国列强纷至沓来,对汕头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文化侵略,他们建造了大批的西洋建筑,如领事馆、教堂、邮局等都是典型的西洋建筑。20世纪初至30年代,大批侨商受“实业救国”影响,纷纷回汕兴办实业,他们的建筑将西洋建筑的整体思想同中国古典建筑元素巧妙融合在一起,由此形成了骑楼这一中西合璧的独特文化。在汕头的特有潮汕文化的渗入下,汕头骑楼更是有了不同的特色。精致而不乏实用性,是汕头骑楼的特色。

当然,骑楼能够拥有这种独特的形式,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现今,再度复原骑楼的设想无论从技术上还是其他方面都是不可能的。愈加稀缺的土地资源、法律法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