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开国大典》赏析25页PPT
开国大典油画
开国大典油画简介《开国大典》是中国画家董希文创作的油画作品,原作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画库,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是《开国大典》画作的复制品。
该作品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刻。
《开国大典》油画原作于1953年创作。
《开国大典》草图于2014年12月首次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面世。
画作内容《开国大典》油画(纵:405cm;横:230cm),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盛大庆典。
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刻。
场面气势恢宏,喜庆气氛热烈。
时任中国领导人,11位入画: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副总理董必武、郭沫若,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
时代背景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刚刚就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等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
大会司仪、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开会。
毛泽东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毛泽东在义勇军进行曲声中,亲自揿下电钮,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
创作过程1951年初,中国中宣部、文化部开始筹备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纪念活动,其中之一就是举办党庆画展。
中国革命博物馆,作为参展地,迅速组织中国几十位知名画家,进行突击创作。
短短几个月,便创作出近百件革命历史题材的绘画作品。
美中不足的是,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经典时刻——开国大典的作品没有。
1952年,中国革命博物馆决定,委托中央美术学院,组织完成一幅巨型命题油画“开国大典”。
中央美院把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了37岁的青年画家、教授董希文。
董希文接到任务后,通过对开国大典的电影、摄影、图片资料的研究,认为资料里的领导人和广场上的群众不在一个图景中,不合乎自己的想法。
在他的想像中,这幅画应该是新中国开国领导集体与广场群众同在一个画面的构图。
油画开国大典赏析
油画开国大典赏析《油画开国大典赏析》嘿,朋友们!咱今天来聊聊那幅超厉害的油画《开国大典》呀!这幅画啊,那可真是像一个时光机器,一下子就把咱带回到了那个无比重要的时刻。
你瞧,画面上那热闹的场景,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新中国成立啦!那神情,那姿态,多有气势啊!就好像毛主席真的在咱眼前一样。
再看看周围的人们,一个个脸上洋溢着喜悦和自豪。
他们的笑容是那么的灿烂,那是发自内心的高兴啊!这就像是咱过年的时候,一家人团聚在一起,那种开心是藏都藏不住的。
画家把每个人的表情都刻画得那么细腻,那么生动。
就说那些穿着盛装的人们,那衣服的颜色和纹理,多逼真啊!感觉一伸手就能摸到似的。
这可比咱平时拍照厉害多了,照片有时候还拍不出这么生动的感觉呢。
还有那天安门城楼,画得雄伟壮观,红墙黄瓦,多漂亮啊!这城楼就像是一个坚定的守护者,见证着新中国的诞生和成长。
它就像是咱们家里的顶梁柱,给咱一种稳稳的安全感。
这幅画的色彩运用也特别妙。
鲜艳的红色、黄色,还有各种明亮的色彩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了一种热烈、欢快的氛围。
这就好像是一场盛大的庆典,让咱也忍不住想要跟着一起欢呼、一起庆祝。
你说,这么一幅画,它得花费画家多少心血啊!这可不是随便涂涂抹抹就能画出来的。
这得有多么深厚的功底,多么敏锐的观察力,还有多么强烈的情感才能完成啊!每次看到这幅画,我都有一种特别的感觉。
就好像自己也穿越回了那个时候,站在天安门广场上,和大家一起见证这伟大的历史时刻。
它让我感受到了新中国成立时的那种激动和喜悦,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咱得好好感谢这幅画,它让我们这些后人能够看到当年的情景,能够感受到先辈们的奋斗和付出。
它就像是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了过去,也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走向未来。
这油画《开国大典》,真的是太了不起了!它不仅仅是一幅画,更是一段历史,一种精神的象征啊!。
油画《开国大典》
油画《开国大典》
薛续友
画《开国大典》是 1951 年为纪念中
油国共产党成立 30 周年而创作的作品。 展 现 的 场 景 是 1949 年 10 月 1 日 的 天安门城楼。五根红色大柱排列在左边,画家大 胆去掉了右边的一根柱子,使画面中心有了充足 的表现空间。画面喜庆气氛是由地毯、红柱、灯 笼和广场上红旗的红 . All Rights Reserved.
当年,新中国刚刚成立,亟待有新的艺术语 言和形式展现新中国风貌。彼时,中国传统绘画 难以表达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但苏联式的油画 绘画语言又难以展现中国风度和气派。董希文曾 在苏州美专、杭州艺专、上海美专三所艺术院校
学习,对西方古典油画和现代派作品有着充分的 了解。接到任务的中央美术学院经过研究,将这 副重担落到当时只有 37 岁的年轻教师董希文身 上。为创作好这幅作品,画家还亲历了天安门广 场上开国大典那激情澎湃的一刻,充满了表达和 创作的热情。为了画面的整体性表达,画家还做 了更为大胆的尝试,他在画中去掉了天安门城楼 上原有的毛主席身边的一根柱子,使视线不再被 遮挡。
这 幅 纪 念 碑 般 的 作 品, 由 董 希 文 创 作 于 1953 年,靳尚谊与赵域于 1972 年临摹、闫振铎 和叶武林于 1979 年修改完成。画作展现了 1949 年 10 月 1 日开国大典的情景。画面上,黄灿灿 的菊花,红通通的灯笼,人们脸上庄重而喜悦的 神情,湛蓝而开阔的天空,广场上飘舞的旗帜, 还有满怀期待的人民群众。作品以恢弘的视野、 明丽的色彩、民族化的语言和形式,展现了中国 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新中国庄严和谐 的形象,表达了人民喜悦激动的心情,成为中华 民族站起来的见证。
作品建立在西方素描和造型的写实基础上, 人物塑造准确,建筑、场景以及广场人群都有强 烈的现实感,这符合重大历史题材的纪念性绘画 的诉求。使现实做了艺术化的提升,把中华民族 传统绘画技巧和审美融入创作中。在构图上,画 家采取了从天安门城楼向南看的角度,将天安门 城楼、国家领导人、广场群众以及广阔的蓝天纳 入同一画面,突出了“大团圆”式的节日气氛。 1953 年 5 月,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 中南海怀仁堂审阅一批将赴海外展览的美术作 品,看到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后,高兴地 说:“是大国,是中国。”“我们自己的画拿到 国际间去,别人是比不过我们的,因为我们有独 特的民族形式。”
美术《开国大典》
作品欣赏
一、构图技巧:
①国家领导人在画面1/3之处,但是在暖 调子的(红色)的衬托下,非常醒目 ②毛泽东处于画面的1/2之处,体现了领 导全中国的核心之核心 ③加宽了两边红柱子的实际距离,使宏 大的场面得以充分表现
④并大胆的把中央领导人移至左侧一角, 从而消除逆光背向观众的现象 ⑤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绘画技巧结合,色 彩对比强烈、单纯,并揉进工笔重彩和 敦煌壁画的用色
开国 大现形体、质感、并与 诗、书、画、石相结合达到“形神兼 备”、“气韵生动”的效果。
西洋画(油画)
以丰富的颜色表现复杂 的色调层次来表现人物 形象。
《开国大典》概括:
画宽4.05米,高2.3米。1952-1953年作, 现藏于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这幅巨作 再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 划时代的一刻。
⑥在处理红地毯上,还独具匠心的在颜料 中加入砂粒而受到意想的艺术效果
二、历史遭遇:
1、1954年“高饶事件”,国家领导人 高岗在画面上被涂掉 2、1972年,去掉刘少奇(当时刘少奇 被打成走资派) 3、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画 的原貌
三、艺术成就:
1、体现了中国历史的转折——中华人民共和 国的诞生的历史性画卷 2、是中国绘画史的起点——是西方的油画技 法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相结合的典范 3、文学艺术既高于生活,又源于生活、既要 尊重历史的真是,又要进行艺术的提炼
国家领导人在画面13之处但是在暖调子的红色的衬托下非常醒目毛泽东处于画面的12之处体现了领导全中国的核心之核心加宽了两边红柱子的实际距离使宏大的场面得以充分表现并大胆的把中央领导人移至左侧一角从而消除逆光背向观众的现象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绘画技巧结合色彩对比强烈单纯并揉进工笔重彩和敦煌壁画的用色在处理红地毯上还独具匠心的在颜料中加入砂粒而受到意想的艺术效果二历史遭遇
《开国大典》课件
开国大典之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
毛泽东
典礼开始,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董希文油画作品《开国大典》
阅兵式的盛况
战车师
骑兵师
骑兵师
天安门广场灯火辉煌的景象和群众队伍游行的情况
ng) 擎 (qí (擎起) 钮 (按钮) (niǔ )
瞻
(zhān) (瞻望) 聂 (niè) (聂荣臻)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经过无线电的广播,
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
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传到__,_______;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 传到__,_______;
传到__,_______;
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
有点有面,点面结合。
1、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 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 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 2、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 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3、接着,升国旗。毛主席亲自按动连 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第一面国旗-- 五星红旗徐徐上升。 4、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 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大典前 典礼 大典时 阅兵式 群众游行 大典后 领袖出现 宣告新中国成立 升旗 宣读政府公告
开国大典进行 本文是按___ ___ ___ 的顺序叙述的。
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然 后根据刚才的脉络试着完成下表。
时间 事件 群众反应
(重点字词)
表达感情
时间
事件
领袖出现
群众反应 (重点字词)
三万人的目光一齐 投向主席台 三万人一齐 欢呼起来 全场响起雷鸣 般的掌声 热烈欢呼, 响起掌声
党 (dǎng)(共产党)
《开国大典》赏析
我对【共和国的开国元帅们】的鉴赏与批评一:叙述这是陈坚的一幅油画作品,它的尺寸是220×400cm,创作于2009年。
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而作。
它是一幅具象作品,主要描绘了共和国的开国元帅们,簇拥在一起相互交谈着什么,焦急的等待着开国大典的开始。
画中共有32人,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以周恩来、毛泽东、刘少奇为中心展开。
他们三人身着土黄色中山装,其余则是军绿色的军装。
画面右上方可以看到士兵威严的驻守在那。
画面后方则有两棵有着百年历史的松柏树,看上去苍劲有力,象征着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孕育着生机。
画面左上方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的古典建筑。
砖红色的围墙、黄色的琉璃瓦,这种鲜艳的颜色在画面中起到了缓和的作用,使得整个画面原本庄严的气氛变得融洽、和谐。
画面左下角有一盆青花瓷,里面种着万年青、生机盎然,似乎也见证着中国历史的发展。
整幅画面笼罩着一层淡淡的薄雾,清新而又宁静。
后方的树木在雾气中若隐若现,一缕阳光通过薄雾射入,显得很温馨和谐。
总之整幅画面给人一种威严、宏大而又激动、兴奋的感觉。
二:形势分析这幅作品是狭长的横幅构图,给人一种宽阔宏大在感觉。
在构图方面;它可以分为近、中、远三个层次,参差分明、聚散有别。
近景则是共和国的开国元帅们,一条视平线穿过所有人物的头部,这种长长的水平线给人一种宽阔明净的感觉。
把后面一组人物头部连起,形成了一条具有方向感向内弯曲的斜线,具有强烈的秩序感。
把画中人物的脚连接起来,它们均指向毛泽东,巧妙地构思再次说明了他是画面的中心。
画中人物与地面构成直角,使得画面更加沉着稳重。
作者运用线的长短、粗细、曲直,勾勒出画中人物的轮廓,他们形态各异,神情各不相同,表情刻画细腻而又逼真,惟妙惟肖。
中景则是那两棵古老的松柏树,两树之间形成了一个三角结构,在画面中起到了稳固的作用。
树的枝干错落有致,并非凌乱勾画,在背景处巧妙的安排了树木交叉的斜线。
仔细观察则是构成了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多边形等,独具匠心,感觉到画面透气的同时又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开国大典画作赏析
《开国大典》所描绘的是1949 年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天安门国庆典礼的盛况。
画面主体为毛泽东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
观此画不由得耳边响起了毛泽东主席代表着亿万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的声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画面上,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神采奕奕,气度不凡,虽然只在左侧占画面三分之一的部分,但在暖调子的红灯笼、红柱子、红地毯的衬托下非常醒目。
毛泽东处于画面中心,体现了领导全中国的核心,并与远方千千万万的群众遥相呼应。
天安门座北朝南,中央领导人本是面向南方、站在毛泽东主席后面,处于逆光中。
作者却大胆地将中央领导人的位置移到左侧一一角,并且他们的朝向也不是正南,这样就使这个领导人的集体脱离了逆光的背景,使画面显得明丽充满喜气。
另外,典礼当天是阴天有雨的天气,作者也把它改为秋高气爽的晴朗天气,有天随人愿、清爽欢快之感。
为了更好地布局,作者在画面上加宽了左右两边红柱子的实际距离,并把右边的一组红柱子搬到画面之外,将栏杆、地毯、游行队伍平行舒展开,宏大的群众场面就得以充分表现了。
作者在进行严谨的写实描绘中,还借鉴了民间美术和传统工笔重彩的表现手法,使蓝天与地毯、红柱子、红灯笼及红旗等造成强烈的对比。
在写实手法的描绘中,画家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加工,这些都是为了适应并强化画面主题和总体的需要。
可以看出,作者在此画中努力使西方的油画技法与我们民族的审美观相适应,特别在色彩处理上,强调色彩的单纯,对比强烈。
画中强调了物体的固有色。
减弱了随光线,环境而异的西方画法用色法。
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充分运用了民族化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方法,同时,吸收了中国新年画的风格和表现手法,记录了现代中国最关键的历史时刻。
画家大胆的构图和热烈而抒情的色彩展示了艺术家的审美和修养,成为探索中国油画迈向民族风格的经典之作。
在创作的过程中,为了把握国庆典礼庄严而喜庆的整体气氛,董希文以写实主义的手法为基础,构图上打破常规,删减了天安门城楼上的柱子和宫灯,扩大了画面的空间并使毛泽东与广场上的群众产生了呼应关系。
7 开国大典课件(共25张PPT).ppt
课文解读
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 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人民共和国摆脱了黑暗统治,
获得了光明。
祖国,我想对你说......
1921年共产党成立,八年抗战,多少英雄儿女前赴后继、 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终于推 翻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迎来了全国的大解放,从此,人 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1949年10月1日,是我们伟大祖国诞生的日子,每一个 中国人都为此万分激动,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一起去 看看当时的盛况,感受那份激动与喜悦。
课文解读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 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 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 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反复
突出意思,强调情感
表达了全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无比激 动、无比自豪的心情。
课文解读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54门大炮 齐发,一共28响。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 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 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夸张
从这一段的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呢?
激动到极点
群众游行
课文解读
天安门广场上的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 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 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
这段话是什么描写?
环境描写
侧面烘托了人们当家做主的 无比幸福的心情。
课文解读
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 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 “同志们万岁!”
董希文红色油画《开国大典》鉴赏
董希文红色油画《开国大典》鉴赏油画《开国大典》场面恢宏,喜庆热烈,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神采奕栾,气度不凡。
蓝天白云,风和日丽,广场开阔,红旗如海,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
画家在进行严谨的写实描绘中,借鉴了民间美术和传统工笔重彩的表现手法。
作者使蓝天与地毯、红柱子、红灯笼及红旗等造成强烈的对比,并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在写实手法的描绘中,画家又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加工,如透视和光影的处理都没有严格地按西方写实绘画中的素描要求;又如在画面人物的布局上,除毛主席侧身站在靠近中间位置,其他领导人都站在左边三分之一的画面,而右边是广场群众,这样左实右虚相差悬殊的布局按一般构图规律来看有失平衡,但能更好地突出节日气氛,在暖调子的红灯笼、红柱子、红地毯的衬托下,毛泽东主席健朗魁伟的身姿处于画面中心,也体现了领导全中国的核心之核心,并与远方千千万万的群众遥相呼应,共同为中国历史掀开新的一页而自豪。
画家在构图、设色、人物等场面的处理上,体现出一个泱泱大国的气魄和风度;再如,按正常规律,在毛主席的右前侧应有一根大红柱子,但被抽掉了,并且天安门城楼中间两根廊柱之间的跨度大大放宽了,和实际的建筑构架也相差悬殊,他所以要做这样的构图处理,是运用了美术透视法则,都是为了显出天安门广场的明朗开阔,群众场面的雄壮宏伟!使得国家领导人置身在这样一个天地恢恢的气氛中,从而体现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的庄严宣言。
为了稳重起见,董希文请教了几位建筑学家,梁思成这样评价:“画面右方有一个柱子没有画上去……这在建筑学上是一个大错误,但在绘画艺术上却是一个大成功。
”这些都是为了适应并强化画面主题和总体的需要,同时也适于中国广大读者的审美情趣,因而使这件作品具有较强的装饰性抒情性。
画家在此画中努力使西方的油画技法与我们民族的审美观相适应,特别在色彩处理上,强调色彩的单纯,对比强烈。
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及远处红旗的海洋与蓝天、绿树形成对比基调,使画面热烈而明快的;金黄色的菊花与蓝天、白云的对比。
油画《开国大典》赏析
油画《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下午3点整。礼炮齐鸣,万众欢腾。开国大典这 天,天安门城楼上,前排领袖群里靠近汉白玉栏杆的有毛泽东、朱 德、刘少奇、周恩来,后排有董必武、张澜、李济深、宋庆龄和高 岗。 195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日。作为新中国 成立后的第一个重要的党庆节日,中央决定举办一系列隆重的纪 念活动,其中之一就是举办党庆画展。这为历史巨作《开国大典》 油画的诞生埋下了伏笔。
泛黄的汉白玉栏杆和菊花 厚重华丽的地毯
谢谢观赏
望在有生之年亲手将刘少 奇恢复。
油画《开国大典》的四次修改
两次抹掉两个人,都是在原作上进行的。两次之 外,还有第三次、第四次。
油画《开国大典》的四次修改
1970年,当年掌握文化大权的“文 革 小组”,命令把创作 的几篇革命历史画“刷新备用”,其中就有《开国大典》。而 《开国大典》早在两年前就抹去了刘少奇,“上面”让刷掉林伯 渠,也就是画面左边那位无力应命也得“刷新”,《开国大典》 的特殊影响决定了谁也不敢把它打入冷宫,使开国大典的历史成 为空白。于是,董希文只好请他的学生来完成第三次的删改。这 次,学生没有在董希文的原作上删改,而且临摹了一幅以应“刷 新备用”之需,终于使董希文的笔下,保留了林伯渠的形象,没 有再一次造成历史的遗憾。(这次可以定性为第三次修改。)
董希文说:这幅画在构图时,高岗就有挤 在边上的局促之感,去掉他对构图倒有好 处。
பைடு நூலகம்
2018精选版油画《开国大典》赏析
油画《开国大典》的四次修改
1978年,中国革命博物馆举办党史展览,《开国大典》 必须展出,而刘少奇此时已平反昭雪。本着实事求是、还 历史本来面目的原则,革博征得上级同意,决定 将《开 国大典》恢复原貌。但董希文的原作几经改动,难以恢复 原貌,家属也不同意在原作上再改动。博物馆只好委托著 名画家靳尚谊。当时靳尚谊忙于公务,便推 荐了北京青 年画家阎振铎、叶武林,他们在《开国大典》的复制品上 画上了刘少奇和高岗。(这次可以定性为第四次修改。)
董希文(1914——1973), 我国著名的油画家。 3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浙江绍兴人。
4
画面上,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的中央,正在麦克风前庄 严地
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背后站着刘少奇、 朱德、周恩来、董必武、宋庆龄、李济深、张澜、林伯渠、郭 沫若等各界代表,他们胸前佩带着代表的红签,脸上呈现出聆 听着《公报》的激动心情。
5
画面上除了毛主席侧身站 立在画面中间,其他的领 导人都站在左边大约三分 之一的画面上,形成左实 右虚相差悬殊的布局。凸 显了天安门城楼的开阔。
周 恩 来 朱 德 刘 少 奇 宋 庆 龄 李 济 深 张 高 澜 岗
6
古建筑专家指出,非但两柱之 间的跨度加大了好几倍,而且 从透视学的角度指出,画面右 方应该能看到的半边柱子也没 有画上去。他说,这在建筑学 上是一个大错误,但是在绘画 艺术上确是一个大成功。
7
8
9
油画《开国大典》的四次修改
董希文油画作品《开国大典》完成后历经多次修 改,曾经删减过几个人。
10
1954年,高岗、饶漱 石反党集团被清算, 1955年,作者董希文 奉命将画中的高岗删 除,《开国大典》中 一抹蓝天,不露痕迹 地隐去了当年庄重而 拘谨的同庆共和国庆 典的高岗,原位以一 盆鲜花代替,为第一 次修改。
开国大典点面结合25页PPT
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 少遇到 抵抗。 ——塞 ·约翰 逊 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 德。— —伯克
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它 的鼻子 走。— —莎士 比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25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油画开国大典PPT课件
毛岸英墓
焦景文
黄继光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
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
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
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邱 少 云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 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不仅让中国 人民翻身做主,也增加了维护世界公 正和平的力量。 为了巩固新政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展开了土地改革运动、 抗美援朝战争。
占有土地比例
10%
20-30%
90%
70-80%
地主 农民
向农民宣传“土地改革法”
材料:辽宁农民土改后给毛主席的一封信(摘录):
敬爱的毛主席: 我们是辽东省(今辽宁省)宽甸县最偏僻的一个村。全村
152户,2511亩地,11户地主、富农就占了1000多亩。我们祖祖 辈辈做梦也在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亩、五亩的地,能在自己的 土地上耕种,那有多高兴啊!现在经过土改,这个梦想实现了。 过去在别人地里出力,现在在自己土地里出力劳动;过去是一个 肩给地主扛着饭碗,现在劳动成果完全自己所得,这样我们生产 的劲头怎能不大呢?土改前俺的房子不如地主家牲口棚,出门要 弯腰,进门要低头,现在搬进土改时分到的新房子。村民王明连 说:“土改前我家四条腿是小板凳,带毛的是耗子,现在呢,牲 口棚里拴着一头牛,一头驴,全是有毛的四条腿。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油画《开国大典》赏析
51、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 适用的 宪法, 甚至一 条永远 适用的 法律。 ——杰 斐逊 52、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 格索尔
53、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 一种的 网,触 犯法律 的人, 小的可 以穿网 而过, 大的可 以破网 而出, 只有中 等的才 会坠入 网中。 ——申 斯通 54、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 垒在另 一块砖 石上。 ——高 尔斯华 绥 55、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 ——罗·伯顿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