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专题复习教案: 基础知识(地球部分)
地球运动地理教案(精选8篇)

地球运动地理教案(精选8篇)地球运动地理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转的重要特点,理解黄赤交角的成因及其重要性,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3、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建议关于地球的公转的教学建议关于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教师可向学生介绍开普勒三定律,由此引入地球公转内容的讲授。
在课堂教学中,除利用课本中《地球公转的轨道示意图》和表1、2《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公转速度的变化》进行讲解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本期的图片素材,或者自己制作动画进行演示,将地球公转运动中近、远日点(到达时间和日地距离),公转方向,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变化特点,公转周期等知识点直观地展示出来。
地球公转的重要特点是一个重点内容。
教师可引导学生读《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示意图》(数据库中媒体素材有相应的动画),分析得出地球公转的两个重要特点:①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黄道平面)保持66°34ˊ的交角;②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
关于地球自转方向的教学建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也可以通过动画),让学生从赤道和南、北极投影的角度,观察地球的自转运动。
特别是在南、北极投影图上,要训练学生识别地球的自转方向。
关于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的教学建议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地球运动是这两种运动的叠加,其结果就是形成黄赤交角。
在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搞清地轴、赤道平面、公转轨道平面(黄道平面)三者之间的角度关系,利用《黄赤交角示意图》进行讲解,形成学生的空间概念。
这部分知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关于地球自转周期的教学建议学生对于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学习,是本节的难点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讲解地球自转周期,也可以通过与学生一起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向学生演示他们的区别。
地理知识点初中讲解教案

地理知识点初中讲解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掌握地球仪的基本知识。
2. 使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国土构成和行政区划,掌握中国的人口概况和民族分布特点。
3. 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1 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1.2 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赤道半径大于极半径。
2. 地球仪的知识2.1 地球仪上的点:北极点是地轴与地球仪最北端的交点,南极点是地轴与地球仪最南端的交点。
2.2 地轴是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假象的轴。
2.3 纬线、纬度和经线、经度的形状、长度、方向和度数。
2.4 重要的经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东经度与西经度划分、东半球与西半球划分。
3. 中国的地理位置、国土构成和行政区划3.1 地理位置:北半球、东半球,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亚欧大陆东部,海陆兼备。
3.2 国土构成: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300万平方千米。
3.3 行政区划:省、县、乡三级,省级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4. 中国的人口概况和民族分布特点4.1 人口概况:人口总数13亿,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人口分布特点:东南多,西北少;平原盆地多,山地、高原少;农业地区多,林牧业地区少;开发早地多,开发晚地区少;沿江、滨海、沿铁路干线多,交通不便地区少。
4.2 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汉族遍及全国,集中在东部、中部,少数民族分布在西北、西南、东北。
5. 中国地势的特征5.1 地形多种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
5.2 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分布。
一二级分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地球仪的基本知识。
2. 中国的地理位置、国土构成、行政区划、人口概况和民族分布特点。
3. 中国地势的特征。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直观演示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人教版必修届高考地理强化复习教案地球部分教案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第 1 讲基础知识——地球部分)[ 考纲领求 ]地球的大小。
东、西半球的划分。
南、北半球的划分。
高、中、低纬的划分。
地球的形状。
地轴。
两极。
赤道。
经线。
经度。
本初子午线。
纬线。
纬度。
南、北回归线。
南、北极圈。
经纬网及其意义。
时区的划分。
区时的计算和应用。
日界线。
北京时间。
[ 知识讲解 ](一)地球(形状和大小、纬度和经度)1.形状和大小:地球形状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
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 千米,赤道半径 6378 千米,极半径6357 千米。
赤道周长约为 4 万千米。
(1)地轴地球的自转轴(2)两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订交于两点。
指向北极星周边(即北方)的一点叫北极;与北极相反的一点叫南极。
2.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1)纬线:纬线都是圆,也称为纬线圈,长度不等。
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纬度:赤道是零度纬线。
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 S”作代号。
北纬、南纬各有90°。
一个纬度间的距离即 1 纬距约为111km。
低纬、中纬和高纬划分:低纬度0°~30°;中纬度30° ~60°;高纬度60° ~90°南北半球划分: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例 1.一架飞机从甲地(40° N,116° E)出发,以1110 千米 / 小时的速度向北方向绕经线圈翱翔,若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9 小时后到达乙地,则乙地为A. 40° N,64° W B. 50° N, 64° W C. 40° N, 64° E D . 50° N, 116° E 简析:利用每度111 千米( 111km/1°)确定某地的纬度或经度。
初中地理学科知识点梳理教学教案

初中地理学科知识点梳理教学教案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既涉及到自然地理,也关注人文地理。
在初中阶段,地理学科的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观察能力,帮助他们理解和解释地理现象,培养对环境的关注和责任感。
下面将对初中地理学科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梳理,以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
1. 自然地理知识点梳理1.1 地球与地图地球的形状、大小、构造以及地球的经纬度系统。
地图的种类、制图方法和使用技巧。
1.2 大气与水圈大气的组成和结构,大气的运动和天气现象。
水圈的组成和分布,水的循环和地表水资源。
1.3 岩石与地壳变动岩石的分类和成因,地壳的构造和运动,地震和火山的形成。
1.4 地貌与地理环境地貌的类型和形成过程,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人文地理知识点梳理2.1 人口与城市人口的分布和变化,人口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城市的特征和发展,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和挑战。
2.2 农业与工业农业的类型和特点,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和农业问题。
工业的类型和分布,工业化进程中的问题和挑战。
2.3 交通与通信交通的发展和交通方式的多样性,交通对地理空间的影响。
通信技术的发展和通信网络的建设,通信对信息传播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2.4 区域与全球问题不同地区的特点和发展差异,区域发展的问题和挑战。
全球化的特征和影响,全球问题对国际关系和人类发展的影响。
在教学中,可以根据不同的知识点设置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例如,在学习地球与地图知识点时,可以组织学生制作地图,让他们亲自动手体验地图制作的过程;在学习交通与通信知识点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不同交通方式和通信设施的使用情况。
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实际案例和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人口与城市知识点时,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城市规划的案例,让他们分析该城市的人口发展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地理学基础教案

地理学基础教案一、教学内容概述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及其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学科,它包含了地球的物理地理、人文地理和环境地理等多个分支。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培养其对地理环境的观察与理解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2. 掌握地球的基本结构和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3. 熟悉地球上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4. 发展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地理环境的认知和理解。
三、教学重点1. 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2. 地球的基本结构和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3. 地球上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和示意图,介绍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2. 观察法:带领学生观察、分析和讨论地球上的各种地理现象;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校园或社区进行实地考察,加深对地理环境的认知。
五、教学过程一、地理学简介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现象的学科。
它主要分为物理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向。
1. 物理地理物理地理主要研究地球的自然环境,包括地球的形状、地壳运动、气候、水文等。
它涉及大气、水体、地形地貌等地理要素。
2. 人文地理人文地理主要研究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包括人口分布、城市规划、农业发展等。
它关注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二、地球的基本结构地球是一个由岩石和金属组成的行星,它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部分。
1. 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一层,分为洲际地壳和海洋地壳。
它厚度不均匀,最厚的地方在山脉地带,最薄的地方在海底。
2. 地幔地幔位于地壳之下,是地球的中间层。
地幔主要由固态岩石组成,温度和压力都较高。
3. 地核地核是地球最内层,分为外核和内核。
外核主要由液态金属铁组成,内核则是固态金属铁。
三、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地理现象是地球上的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它们的形成通常有一定的原因和规律。
1. 地貌的形成地貌是地球表面的三维形态,它是由地质力量、气候和水文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初中地理复习课优秀教案

初中地理复习课优秀教案初中地理总复习第⼀章地球和地图⼀、地球和地球仪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1)形状:地球是⼀个两极稍扁⾚道略⿎的不规则球体。
(2)⼤⼩:表⾯积=5.1亿平⽅公⾥;平均半径=6371千⽶;⾚道周长=4万千⽶(3)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麦哲伦环球航⾏的成功;地球的卫星照⽚;⽉⾷照⽚,是地球影⼦遮挡了照射的阳光。
(4)麦哲伦环球航⾏路线:西班⽛→⼤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西洋→西班⽛。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1)含义: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定的⽐例进⾏缩⼩的模型。
(2)意义:可以⽅便我们知道地球的⾯貌,了解地球表⾯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3、纬线和经线(1)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周的圆圈。
(2)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3)地轴:假想的地球⾃转轴。
(4)两极:地轴与地球表⾯的交点。
(5)经、纬线的特点:①特殊纬线⾚道——是最长的纬线,既是纬度的起始点,以北为北纬⽤字母N 表⽰;⾚道以南为南纬⽤字母S 表⽰,也是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
⼈们规定: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纬度。
②特殊经线0o经线——也叫本初⼦午线,是经度的起始点,以东为东经⽤字母E 表⽰,以西为西经⽤字母W 表⽰,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台的旧址。
180°经线——⼤致与“国际⽇期变更线”⼀致国际上规定20°W 和160°E 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两个半球的分界线。
如:15°W 位于东半球;165°E 位于西半球。
⾚道0o低纬度中纬度中纬度⾼纬度⾼纬度 60oN30oN30oS60oS90oN 90oS北寒带北极圈(66.5°N )南极圈(66.5°S )北回归线(23.5°N )南回归线(23.5°S )⾚道(0°)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道(0°纬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 、160°E 。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单元《地球》复习教案 商务星球版

第一单元地球复习教案
一、导入:
通过一句名言导入,昨天我虽然做的不是最好的,但这节课我要做最好的自己。
二、展示复习目标:
知道地球的形状并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
记住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并理解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
理解经纬网的判读。
记住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点并理解五带的划分。
理解公转的现象并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读图、绘图的能力及解题技巧。
三、基础自主探究:
完成复习学案的基础部分。
有问题的同位或前后位之间讨论,再有问题提出共同解决。
给你5分钟,把没记住的知识进一步巩固。
四、要点解析:
00
900 S
得出结论:
•纬线是横的,从上往下看,纬度越来越小的是北纬,用N表示。
纬度越来越大的是南纬,用S表示,北纬是北半球,南纬是南半球。
•经线是竖的,从左往右看,经度数越来越小的是西经,用W表示。
度数越来越大的是东经,用E表示。
地球公转示意:
得出结论:看太阳的直射点的位置。
小结:我的收获
0 0 0
B。
地理老师总结(第一部分第1讲基础知识-地球部分)

20ºW 160ºE 70ºE 160ºE 20ºW110ºWW 东半球 西半球 W 第一部分 世界地理复习要点世界地理总论第1讲 基础知识——地球部分[考纲要求]地球的大小。
东、西半球的划分。
南、北半球的划分。
高、中、低纬的划分。
地球的形状。
地轴。
两极。
赤道。
经线。
经度。
本初子午线。
纬线。
纬度。
南、北回归线。
南、北极圈。
经纬网及其意义。
时区的划分。
区时的计算和应用。
日界线。
北京时间。
[知识讲解](一)地球(形状和大小、纬度和经度)1. 形状和大小:(2)两极 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
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叫北极,用N 表示;与北极相反的一点叫南极,用S 表示。
(3)赤道 :在地球表面与南北两极距离相等的大园 ,周长4万千米。
它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2. 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1)经线 -----在地球仪上连结南北两极的线是通过地轴的平面与地球表面相交的线一半一切通过地轴的平面与地表相割而成的圆都是经线圈一切经线圈都是通过地球两极,因而都在两极相交。
这样,每一个经线圈都被两极等分成两个180° 的半圆,这样的半圆叫 “经线”即 “子午线”。
(经圈之所以必须分成两根经线是因为它们有不同的经度,二者相差180 ,是地理定位的需要。
)特点:①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地轴是这个圆的直径,地轴是所有经线平面的交线), 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形成一个经线圈,任意一经线圈可以把地球表面分为两个半球 ②所有的经线长度都是相等(约111Km/1°)③经线无穷多。
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
④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2)经度-----某地子午线平面与本初子午线平面的夹角即某地的经度。
在立体几何上是一种二面角度量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度,以东的180°属于东经,用“E”作代号;以西的180°属于西经,用“W”作代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高考地理专题复习教案:基础知识(地球部分)[考纲要求]地球的大小。
东、西半球的划分。
南、北半球的划分。
高、中、低纬的划分。
地球的形状。
地轴。
两极。
赤道。
经线。
经度。
本初子午线。
纬线。
纬度。
南、北回归线。
南、北极圈。
经纬网及其意义。
时区的划分。
区时的计算和应用。
日界线。
北京时间。
[知识讲解](一)地球(形状和大小、纬度和经度)1.形状和大小:地球形状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
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
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1)地轴地球的自转轴(2)两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
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叫北极;与北极相反的一点叫南极。
2.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1)纬线:纬线都是圆,也称为纬线圈,长度不等。
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纬度:赤道是零度纬线。
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作代号。
北纬、南纬各有90°。
一个纬度间的距离即1纬距约为111km。
低纬、中纬和高纬划分:低纬度0°~30°;中纬度30°~60°;高纬度60°~90°南北半球划分: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例1.一架飞机从甲地(40°N,116°E)出发,以1110千米/小时的速度向北方向绕经线圈飞行,若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9小时后到达乙地,则乙地为A.40°N,64°W B.50°N,64°W C.40°N,64°E D.50°N,116°E 简析:利用每度111千米(111km/1°)确定某地的纬度或经度。
并不是任意两点之间经度或纬度相差1°,距离相差111千米,而只有在赤道或同一条经线(圈)上度数相差1°,距离相差111千米(赤道周长为4万千米,故4万km/360°≈111km/1°)。
从甲地到乙地是沿同一条经线圈飞行了9小时,飞行的距离为9小时×1110千米/小时=9990千米,飞行的纬度差为9990千米÷111千米/1°=90°,因此,飞机一定飞越北极上空,乙地纬度为90°-(90°-40°)=50°,故该题B项。
(2)经线:也叫子午线。
经线是半圆,所有经线长相等。
地球上一切通过地轴平面的同地面相割而成的正圆,称为“经线圈”。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经度:实际上经度是两条经线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
国际上规定,把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威治天文台旧址中心线的那一条经线定为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度,以东的180°属于东经,用“E”作代号;以西的180°属于西经,用“W”作代号。
东西180°经线合为一条经线。
东、西,两个半球划分:(如图)3、经纬网及其意义:在地球仪或地图上,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的网格,就是经纬网。
建立经纬网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1)利用经纬网,判断地图上的方向:由于纬线指示南北方向,经线指示东西方向,故可利用经纬网判断地图上的方向。
例2.从A地(60°N,90°E)到B地(60°N,140°E),若不考虑地形因素,最近的走法是A.一直向东走B.一直向西走C.先向东南,再向东,最后向东北走D.先向东北,再向东,最后向东南走简析:如果将地球近似看着正球体,过地表两点和地心的平面与地表的交线为一正圆,该圆被地表这两点一一般分为优弧和劣弧,其中劣弧为这两点间的最短跳距离,因此,当这两点位于赤道或同一条经线(圈)上时,这两点的最短距离为赤道或该经线(圈)被这两点分割的劣弧长度。
答案:D60ºN 90ºE 140ºE东半球西半球(2)利用经纬网全球定位。
熟悉表1、表2、表3。
表1 重要纬线的地理意义和穿越的地区表2 重要经线的地理意义和穿越的地区表3 七大洲和重要国家陆地的经纬度范围和位置特征(二)时区与日界线1、时区(1)时区的划分:全球按经度分成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将东西经度各为7.5°度的范围作为零时区(也叫中时区),然后每隔15°为一个时区。
零时区以东的时区为东时区,分为东一区——东十一区;零时区以西的时区,分为西一区——西十一区,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占7.5个经度,即各为半个时区,故将两者合为一个完整的时区,称为东西十二区,全球其分为24个时区。
因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从零时向东,每增加一个时区,时间增加一小时,向西每增加一个时区,时间减少一小时。
西十二区比东十二区在时间上少24小时。
(2)区时: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统一使用一种时刻,这种时刻叫区时。
区时也叫标准时,每一时都用该时区中央经线所在经度的地方时为全区通用的时间(经度数能被15整除的经线为该时区的中央经线),这种时间成为这个时区的区时,在区时上,除东西十二区外,任意相邻的两个时区,区时相差一小时,任意两个时区之间,相差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个小时。
在时刻上,较东的时区,区时较早;较西的时区,区时较晚。
如:当东八区是12点时,东十区是14点;西二区是2点。
即东八区比西二区早10个小时,比东十区晚2个小时。
(3)时区和区时的计算①求时区:(某地的经度+7.5°)÷15°所得的整数商即为该地所在的时区或某地经度÷15°所得的商若大于7.5,商进1,若小于7.5,商不变,商为该地所在的时区②求时区差:若两地都在同一侧时区,即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则时区序号相减,所得的差即为时区差;若两地不在同一侧时区,即一地为东时区,另一地为西时区,则时区序号相加,所得的和即为时区差。
简言之:同侧时区相减、异侧时相加。
③求区时:在时差上,两地相差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个小时。
若已知区时的地点在东,所求地点在西,则用已知区时减去两地的时区差;若已知区时节的地点在西,所求地点在东,则用已知区时加上两地是时区差,即东加西减。
所以在时刻上,较东的时区比较西的时区区时要早,简言之:时刻上是东早西晚。
2、地方时(1)概念:由于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在同纬度的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时刻就要早。
因此,就会产生因经度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
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
地方时相差4分钟。
同一条经线上的各地,地方时相同。
(2)地方时的判读:将昼半球等分的经线,其地方时为正午12点;与其相对的经线,地方时为0(或24)点。
在赤道上,与晨线相交的经线其地方时为6点,与其相对的经线(昏线)的地方时为18点。
赤道上日出时刻是6点、日落时刻是18点。
其它纬度地区,与晨线相交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日出时刻,与昏线相交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日落时刻。
时区和区时3、北京时间:我国通用的标准时,是120°E经线的地方时。
即东八区的区时。
我国领土辽阔。
东西跨了62个经度,分属五个时区。
但现在全国(除新疆采用东六区的区时,称乌鲁木齐时间外)都采用“北京时间”。
北京时间比北京(116°19′E)的地方时早约15分钟。
4、日界线:①国际日期变更线(人文日界线)---为了避免日期的紊乱1884年在华盛顿国际经度会议上,规定原则上以180度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称为国际日期变更线;②自然日界线---地球上地方时为0时(子夜)所在的经线。
性质:①更日性---只要地方时所在经线和时区中央经线过这两条日界线,都要更换日期。
在钟点上,人文日界线两侧是相同的;在时间上,自然日界线两侧是连续;②运动性---人文日界线相对地球而言是静止的,相对于太阳来说则是运动的(随地球一起自西向东);自然日界线相对于地球而言是运动的(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向西移动),相对于太阳而言则是静止的;③转折性---为了照顾人文日界线附近国家或地区居民生活方便,人文日界线不完全按180度经线定位,而是在有些地方成折线,而自然日界线与地球上的经线平行④意义---人文日界线是地球上新一天的起点和终点;自然日界线是当地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5、时间题的计算(1)某个日期占全球范围。
方法:一是确定哪一条经线是0时刻;二是利用地图判断东西方向;三是根据时间的计算方法,计算地方时。
①当0时经线在东经范围时,新的一天占全球的少一半,前(旧)一日占大一半。
②当0时经线和0度经线重合时新的一天和前(旧)所占范围相同,各占一半。
③0时经线在西经范围时,新的一天占全球一大半,前(旧)一天占全球的一小半。
④0时经线和180度经线重合时全球都是在同一个日期。
(2)日照图。
①根据两极地区的日照情况判断日期或直射点的纬度北极附近出现极昼,则直射点一定在北半球,如果北极附近的极昼范围在不断的扩大,则直射点在北半球并且向北移动,直射向北每移动1度,则极昼的范围向南扩展1度,直射移至最北的北回归线时,极昼向南移动的范围也达到最大,即北极圈,也就是说直射点的地理纬度与极昼(极夜)对应的地理纬度是互余的②晨线与相交的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的经线的地方时为18点,时间的计算首先从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入手③白天的中央经线为太阳直射点经线,地方时为12时据此确定直射点经度或判断时间;夜晚的中央经线为0时,也是自然日界线的位置,据此可以判断新旧日期所占的范围(3)时间与经度的计算模式---求某地的时间或经度,需要确定一条经线的经度和时间,如右图:在四个量中,往往要确定三个量是已知的,即根据每15度相差1 小时或每1度相差4分钟可求出任一个 [能力训练]T 1X 1 X 2T 2计算经度差∆X计算时间差∆T0时1、一艘航行于太平洋的船,从12月30日12时(区时)起,经过5分钟,越过了180º经线,这时其所在的地点的区时不可能的是()A、12月29日12时5分B、12月30日11时55分C、12月30日12时5分D、12月31日12时5分我国沿海某省一个课外小组某日测得当地日出、日落时间分别为北京时间6:40、16:40。
据此回答2~4题。
2.该地的经度约为()A.120°E B.125°E C.115°E D.110°E3.该日可能在()A.11月B.9月C.7月D.5月4.该月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南海海水经马六甲海峡流向印度洋B.印度洋海水经马六甲海峡流向南海C.拉普拉塔河进入枯水期D.印度河进入丰水期读图,回答5-8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