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最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 最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最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古代称谓1.谦称与尊称在古代,自谦称谓通常带有“卑、下、鄙、贱、愚、小”等语素,例如“卑人、下愚、鄙人、贱子、小可”等。

或者是带有这种意思的词语,例如“仆、臣、不肖、不才、不佞”等,表明自己地位卑微,才疏学浅。

不仅称呼自己有谦称,称呼自己的亲属也有谦称。

例如:家”常用作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长的人,例如家父、家母、家兄。

舍”常用作称比自己年幼的亲属,例如XXX、舍妹。

先”常用作称已去世的己方长者,例如先帝、先父、先母。

亡”常用作称同辈的去世者,例如亡妻、亡弟。

尊称称谓是直接向对方表达敬意。

其方法有四种:①称人之字。

例如:“故今具道所以,XXX或XXX也。

”(XXX《答司马谏议书》)“君实”是XXX的字。

②称人以美德之辞、美称词语。

古人多用“君”“子”“公”“先生”等。

③称人以爵位、职衔、身份。

④称人以其近侍、所在。

这类尊称多用于君王、尊者。

常用的词语有“陛下”“阁下”“殿下”“足下”“执事”等。

2.年龄称谓襁褓:未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总角:幼年泛称。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

弱冠:男子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半百:五十岁。

XXX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耄耋之年:八九十岁。

XXX:一百岁。

3.亲属关系称谓在中国古代的宗法社会中,家族是中心,以血统远近区分嫡庶亲疏的等级制度。

先解释两个概念:六亲:父母妻子兄弟。

九族:有两种解释,一是纵向的,指的是高祖、XXX、祖、父、自己、子、XXX、XXX、玄孙;一是横向的,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古代一人犯罪,常常牵连到亲属也被杀戮,所谓灭三族,指父母兄弟妻子;所谓诛九族,包括从高祖到玄孙的直系亲属,以及旁系亲属中的兄弟、堂兄弟等。

这是封建专制时代惨无人道的刑法。

再看古代的亲属称谓:父亲的父亲是祖父,父亲的母亲是祖母,祖父母的父母是曾祖父和曾祖母,XXX父母的父母是高祖父和高祖母。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一、古代称谓1.人物姓名称谓(1)直称姓名①用于自称: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指南录〉后序》)②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人:不幸吕师孟...献谄于后。

(《〈指南录〉后序》)...构恶于前,贾余庆③用于作介绍,为人作传: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柳敬亭传》)④尊者对卑者称名:求.,尔何如?(《论语》)⑤在尊者面前,卑者互称用名:夫子何哂由.也?(《论语》)(2)称字、号、谥号、斋名这种情况是称呼者出于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

①称字: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送东阳马生序》)②称号: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五人墓碑记》)③称谥号: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左忠毅公逸事》)④称斋名:蒲松龄为“聊斋...主人”。

..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3)称官爵①称官名:后人称杜甫为“杜工部...”。

...”,称韩愈为“韩吏部②称爵名:宁南..。

(《柳敬亭传》)..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4)称籍贯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

(“南海”代指康有为)(《谭嗣同传》)(5)兼称这种情况一般是先说官职,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6)特殊称谓①在姓氏后加上行第(或再加名号、官爵):韩愈《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

②职业+人名: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庄子·养生主》)③姓+之+人名: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烛之武退秦师》)④封地+人名:商鞅..姓卫,商为其封地。

2.谦、敬及贱称(1)谦称①王侯自称:孤.不度德量力。

(《隆中对》)②臣子自称: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③一般人自称: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某.自幼熟读兵书。

(《失街亭》)鄙人..不慧,将有志于世。

高中必修教材中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汇编

高中必修教材中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汇编

高中必修教材中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汇编[烛之武退师]1.?左传?: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

“传〞意为注释,?左传?即是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晋侯、伯围“侯〞“伯〞:春秋时期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两种。

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3.敢以烦执事执事:在古代有多种意思:①从事工作,主管其事;②有职守之人,即官员;③指供役使者,仆从;④对对方的敬称;⑤侍从。

本文指对办事的官吏的敬称。

[荆轲刺王]1.至易水上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省易县境,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

因燕太子丹送荆轲刺于此作别,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音乐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而名扬天下。

后人常用“易水〞指代“荆轲〞或“易水歌〞。

2.①为变徵之声②复为大方羽声“变徵〞“羽〞:古代音乐七音中的两种声调。

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3.至陛下,武阳色变振恐陛下:陛下的“陛〞指殿前的台阶。

“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

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

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4.乃朝服,设九宾九宾:九宾之礼,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鸿门宴]1.沛公欲王关中关中:所指围不一,古人习惯将函谷关以区称为关中。

2.沛公居时: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

因“〞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等数种不同的山,因而所指地域不尽一样。

文中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3.妇女无所幸幸: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

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叫巡幸。

召幸特指皇帝对嫔妃的召见。

近幸那么多指帝王对臣下而言。

4.毋诸侯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

高中必须掌握的古代文化常识

高中必须掌握的古代文化常识

高中必须掌握的古代文化常识
一、中国古代重要经典
(1)《诗经》:又称“尚书”,是中国最古代的著作。

它以诗歌的
形式记录了中国古代的文学和民族精神。

(2)《易经》:中国古代重要的一部哲学博大精深的经典,被誉为“万物之源”,易经的论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教、政治和社会生活作出
了重要的贡献。

(3)《孟子》:孟子记载了孔子在儒家思想发展初期形成的思想体
系及相应实践活动,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贡献了重要的一份力量。

(4)《庄子》:是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其所倡导的“以智慧应对
社会变化”的思想和“儒家六艺”的内容影响了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

(5)《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是中国古代历史学的重
要参考资料,其中收录了中国古代历史记载,反映了我国古代历史文化的
发展及变化。

二、中国古代文学
(1)古诗词: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文学作品,其中包括《诗经》、
《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等等。

(2)古代小说: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

(3)古典戏剧:有《红楼梦》、《聊斋志异》、《西厢记》等。

(4)传统文艺:有中国传统的舞蹈、书法、国画、歌舞、评书等艺
术形式,将古代文化的精髓表现得淋漓尽致。

高中语文古代文学常识

高中语文古代文学常识

高中语文古代文学常识高中语文古代文学常识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首,分“风、雅、颂”三部分。

其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2、《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其中《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记载孔子及部分弟-子言行的书。

3、《五经》是儒家经典《诗》、《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

其中《礼》为礼仪论著选集,《春秋》相传为孔子编定,有“微言大义”之说。

原有“六经”一说,其中《乐》经已失传。

4、《诸于集成》一书辑录先秦到南北朝儒、墨阴阳、道、法、名、纵横杂、农、小说家等各学派的代表作品二十八种。

5、《楚辞》是战国末期屈原、宋玉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的艺术形式创作出来的新体诗,宋代黄伯恩说“屈原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谓之楚辞”。

6、《春秋》相传为孔子所编撰,后由鲁国史官左丘明为之作传,全名叫《左氏春秋传》,简称《左传》,它记录了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27年(即公元前772年—前468年)的历史大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7、《国语》是一部依照国别记叙各国史实的国别体史书。

西汉刘向编定的《战国策》是另一部重要的国别体史书,共十二国策33篇。

8、《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干多年的历史,体例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个部分,鲁迅先生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9、《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上比《史记》少了“世家”,共四个部分组成。

《汉书》和《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四史”。

10、根据著作名称列出两篇课文:《左传》:《曹刿论战》、《烛之武退秦师》、《子鱼论战》。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唐睢不辱使命》、《画蛇添足》。

《史记》:《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垓下之围》。

《诗经》:《伐檀》、《硕鼠》、《关睢》、《蒹葭》。

《楚辞》:《国殇》、《离骚》。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1(一)文史典籍1.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2.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3.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4.四库:经、史、子、集。

5.《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6.六艺:也称六经,即礼、乐、射、御、书、数。

(二)朝代传说1.三代:夏朝、商朝、周朝。

2.三皇:传说之一是“伏羲、女娲、神农”。

3.五帝:据《史记》载为: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三)古代地理1.三山:相传神仙所居住的山:蓬莱、方丈、瀛洲。

2.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3.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行政区划,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4.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5.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6.四海:指天下、全国。

7.六合、八荒:都泛指天下。

8.江河:古代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9.三国:指东汉后分裂成魏、蜀、吴。

10.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

11.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12.南京:古代别称有建康、金陵、江宁、白下。

(四)年龄称谓1.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儿童。

2.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少年。

3.豆蔻:指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的女子。

4.束发:男子十五岁。

5.弱冠:男子二十岁,表示已成年。

6.而立:男子三十岁。

(立:“立身”之志)7.不惑:男子四十岁。

8.知命:男子五十岁。

(知命,即知“天命”)9.花甲:指六十岁。

10.古稀:指七十岁。

11.耄耋:指八,九十岁。

12.期颐:指一百岁。

(五)古代节日1.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2.人日:正月初七,传说此日女娲开始造人。

3.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4.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5.寒食:清明前一日,禁火三日(介子推)。

6.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7.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舟(屈原)。

古代文学文化常识高中

古代文学文化常识高中

古代文学文化常识高中(一).先秦作家作品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陬(zōu)邑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核心是“仁”。

现存《论语》20篇,是他的弟子记录他与弟子们言行的语录体专集。

“论”,读lún,择也,选择摘录之意。

2、墨子,名翟(dí),春秋时代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著有《墨子》一书,今存53篇。

3、孙子,名武,字长卿,春秋后期齐国人,军事理论家,著有《孙子》,一名《孙子兵法》,13篇,古代称为“兵经”,是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

4、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山东)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

其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向背。

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著有《孟子》一书。

5、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河南)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现存《庄子》一书,33篇,又名《南华经》。

代表作是《逍遥游》。

6、荀子,名况,尊号“卿”,汉时避宣帝刘洵讳,改称“孙卿”,战国时赵(河北)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他针对孟子“性善论”提出“性恶论”,针对儒家“天命论”提出“天行有常”的朴素唯物论和“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

著有《荀子》32篇,代表作有《劝学》、《天论》等。

7、韩非子,战国末韩国人,荀况弟子,法家学派代表人物。

在政治上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者诸项政策,主张君主集权,反对贵族操纵政治。

现存《韩非子》55篇,代表作有《五蠹》、《智子疑邻》、《扁鹊见蔡桓公》。

8、吕不韦,战国末期韩国大商人,曾为秦国的相国。

他集合门客编写了《吕氏春秋》。

9、列子,名御寇,战国时郑(河南)人,被道家尊为前辈,主和贵“虚”,即虚静、无为。

著有《列子》8篇。

10、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人。

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

高中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高中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中课本中的古代⽂化常识课⽂中的⽂化常识《烛之武退秦师》《左传传》是我国第⼀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

1.《左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男五等爵位。

3.⼦:古代对男⼦的尊称。

4.执事:办事的官吏,也⽤于对对⽅的敬称。

5.⼤夫:官职等级名。

夏商周时,官分卿、⼤夫、⼠三级,⼤夫⼜分上、中、下三等。

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1.卿:古代对⼈的敬称。

2.竖⼦:对⼈的蔑称。

3.古代⾳乐分宫、商、⾓、徵、⽻、变宫、变徵七⾳。

变徵是徵的变调,⾳调悲凉;⽻,声调激愤。

4.中庶⼦:管理国君车马之类的官。

5.郎中:宫廷的侍卫。

民间⼜称医⽣。

6.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种轻慢傲视对⽅的姿态。

《鸿门宴》1.关中:函⾕关以西,今陕西⼀带。

2.⼭东:崤⼭以东,即函⾕关以东的地区。

3.季⽗:叔⽗。

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4.河:黄河5.亚⽗:对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亲。

6.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

7.窃:私下,常⽤作表⽰个⼈意见的谦词。

《孔雀东南飞》1.结发:古代成婚之⼣,男作⼥右共髻束发。

后称原配为结发夫妻。

2.罗敷:古代美⼥的通称。

3.伏惟: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恭敬的习惯⽤语。

4.床:古代的坐具。

5.新妇:古代年轻妇⼥对夫家的长辈或平辈的⾃称。

6.初阳岁:冬⾄以后,⽴春以前。

7.下九:古代农历每⽉⼗九为下九,是妇⼥欢聚的⽇⼦。

⼆⼗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

8.六合:出⽣年、⽉、⽇的⼲⽀。

⼜指东、西、南、北、天、地。

9.青庐:⽤青布搭成的篷帐,是举⾏婚礼的地⽅。

盛⾏于东汉到唐。

《兰亭集序》1.禊事:古代的⼀种风俗,三⽉三⼈们到⽔边洗濯,嬉戏,以祈福消灾。

2.契:⽤⽊或⽵刻成,分成两半,合在⼀起可为凭验。

《⾚壁赋》1.既望:过了望⽇(阴历每⽉⼗五为望),阴历⼗六。

2.美⼈:古⼈常⽤来作为圣主贤⾂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游褒禅⼭记》1.浮图:也作“浮屠”“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也指和尚、佛塔。

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归纳总结

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归纳总结

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归纳总结1《归去来兮辞》1.三径:古代隐士住处的代称。

隐居之地的代称常见的还有:墙东、五柳、沧浪等。

2.帝乡:天帝居住的地方,也即所谓仙境。

2《滕王阁序》1.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

五湖:泛指太湖区域的湖泊。

一说,指太湖、鄱阳湖、洞庭湖、青草湖、丹阳湖,南昌在五湖之间。

2.下榻:在某地住宿。

榻,狭长而低矮的坐卧用具。

典故:豫章太守XXX来不接待宾客,专为XXX设一榻,平时挂起,只有XXX来访才放下。

因此后世有“下榻”之说。

3.XXX:指大家世族。

古代贵族吃饭时要鸣钟列鼎,XXX:日出的地方,表示早。

5.桑榆:日落的地方,表示晚。

6.请缨:请求皇帝赐给长缨(长绳),去缚住敌人。

后用此指投军报国。

7.弱冠:指20岁,古代以20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8.投笔:投笔从军。

后人把班超投笔于地、参军作战的故事叫做“投笔从戎”,比喻弃文从武,有志报国。

3《逍遥游》1.晦:农历每月最后一日;朔:农历每月的第一日。

2.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4《陈情表》1.表:古代臣下给帝王的一种文书。

2.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

3.XXX:汉代以来推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

XXX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XXX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4.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

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

5.郎中:XXX的属官。

郎中属员外级,就是分掌各司事务,其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的高级官员。

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

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

战国始有,秦汉治置。

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

6.洗马:又叫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

7.东宫: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

建储指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代文化常识(精编版)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代文化常识(精编版)

必修一(一)《烛之武退秦师》1.《左传》——《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史,相传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共三十五卷。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儒家十三经之一。

2. 儒家十三经——儒家十三经,是指封建统治者先后将13部儒家书籍“法定”为“经”,形成了封建社会具有特殊地位的“十三经”。

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3.晋侯、秦伯围郑。

——公侯伯子男。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4.是寡人之过也。

——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

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中国古代讲究“以德治国”,“以德配天”,就是说君主、诸侯王的权位是上天赋予的,但上天只会把天下给有德的人,所以君主、诸侯王就谦称自己是“寡人”。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

——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行李,出使的人,原写做“行吏”,后习惯写做“行李”。

(二)《荆轲刺秦王》6.荆轲刺秦王——四大刺客:①专诸、聂政、豫让、荆轲②专诸、要离、聂政、荆轲7.《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历史学著作。

它是一部国编体史书,又称《国策》。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战国策》一书的思想倾向,因其与儒家正统思想相悖,受到历代学者的贬斥。

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

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8.则虽欲常侍足下。

——足下是旧时汉族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

战国时多用以称君主。

9.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竖子:①童仆②小子,对人的蔑称10.既祖,取道。

高中课本传统文化常识最全汇总

高中课本传统文化常识最全汇总

高中课本传统文化常识最全汇总1. 中国古代文化概述1.1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之一,以尊重家庭、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为核心。

-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

- 主要思想:仁、义、礼、智、信。

1.2 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强调追求自然之道,主张无为而治。

-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 主要思想:道、无为、自然。

1.3 法家思想- 法家思想注重法律制度和秩序维护,追求强权政治。

- 代表人物:韩非子、李斯。

- 主要思想:法治、权威、利益。

2. 中国传统文化2.1 传统节日- 春节: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庆祝新年。

-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家人团聚,赏月。

-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纪念屈原,赛龙舟。

2.2 传统艺术- 京剧:中国传统戏曲,以唱、念、做、打为特点。

- 中国画:中国传统绘画形式,注重意境表达。

- 国际象棋:古老的智力游戏,起源于中国。

2.3 传统文学- 诗词: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形式,以唐诗宋词为代表。

- 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

3. 中国传统礼仪3.1 家庭礼仪- 尊敬长辈:长辈地位尊崇,应向他们行礼。

- 敬酒:重要场合要敬酒给长辈或上级。

3.2 社交礼仪- 礼貌用语:问候、道歉和感谢的基本用语要恰当使用。

- 宴会礼仪:应掌握进食、喝酒和聚餐的礼仪。

3.3 传统婚礼- 过大礼:新娘家与新郎家互赠财礼表示祝福。

- 敬茶:新娘向新郎父母敬茶,表示谢意和尊敬。

4. 中国传统建筑4.1 皇宫与宫殿- 紫禁城:明清两代的皇宫,位于北京。

- 故宫:又称紫禁城,是中国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

4.2 园林建筑- 中国园林:注重自然景观和艺术概念,以苏州园林著名。

- 花园:私人或公共空间中用于种植花卉的地方。

以上是高中课本传统文化常识的最全汇总。

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帮助!。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必修一1. 汉字——出现在商代,“图画字”或“象形字”是最早的形状。

汉字字体的演变经历了八个阶段:①甲骨文→②金文→③大篆→④小篆→⑤隶书→⑥草书→⑦行书→⑧楷书关于汉字的构成,前人有所谓“六书”的说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但前四种才是构字的方法,后两种只是用字的方法。

2. 对联——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文学样式。

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由上联、下联组合而成,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句法相似)、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平声在现代汉语中指阴平、阳平,仄声则指上声、去声。

张贴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

3.《论语》——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思想。

春秋战国时代,最著名的五个学派是儒、道、墨、名、法。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写于春秋战国之际。

书中提出的“仁”,核心是“仁者爱人”。

书中提到的“礼”,就是周代的礼节仪式、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

“半部《论语》治理天下”相传出自宋代宰相赵普之口,显示它是不朽的著作。

4、其他要点——(1)古文学常识★《左传》★《战国策》★《史记》(2)古文化常识★【晋侯、秦伯】(公侯伯子男)★【子】★【轲卿】★【竖子】★【为变徵之声】(古时的七音: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郎中】(宫廷侍卫)★【山东】(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左司马】(官名,掌管军事)★【诹生】★【臣战河南】【参乘】(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晋侯、秦伯分别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周朝时期,受分封诸侯的爵位共有五等,分别为公、侯、伯、子、男,由此可见当时晋国的级别比秦国要高。

子在文中是对男子的尊称,相当于现在的“您”。

在古汉语中,用作第二人称的敬称代词主要有“子”“君”“公”“阁下”“卿”“殿下”“足下”等。

语文高中文学常识大全

语文高中文学常识大全

古代文化常识高中语文积累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

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

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

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

《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

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

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战国)宫廷的侍卫。

民间又称医生。

(李密《陈情表》“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尚书省的属官)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

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

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黄河。

江,特指长江。

6.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完整版)高中古代文学常识

(完整版)高中古代文学常识

高中古代文学常识一、作品:1、《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首,故又称“诗三百”。

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

“风”指地方的民间歌谣;“雅”大部分是贵族作的宫廷正乐;“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神祗的舞乐。

表现手法分为“赋”、“比”、“兴”。

“赋”是直陈其事;“比”是譬喻;“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2、“四书五经”中“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其中《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五经”是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的合称。

其中《礼》为礼仪论著选集;《春秋》相传为孔子编订,有“微言大义”之说;原有“六经”一说,其中《乐》已失传。

3、《楚辞》是继《诗经》后又一部诗歌总集,是战国末期屈原、宋玉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的艺术形式创作出来的新体诗,宋代黄伯恩说其“屈原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谓之楚辞”。

4、《春秋》相传为孔子编订,后有很多人为其作传,其中最著名的是由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名叫《左氏春秋》,简称《左传》,它记录了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27年(公元前772——前468年)的历史大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5、《战国策》是西汉刘向编订一部重要依照国别记叙各国史实的国别体史书,共33篇。

还编撰《新序》一书,课文《延陵季子西聘晋》选自该书。

6、《史记》是汉代司马迁编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多年历史,体例分“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个部分,鲁迅先生评价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7、《汉书》是汉代班固所著,是我国又一部重要的纪传体史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体例上比《史记》少了“世家”。

课文《苏武传》出自此书。

8、“前四史”指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及陈寿的《三国志》。

9、《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编写的笔记体小说。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都有哪些?答: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如下:一、地理山川1.阴阳(阴:山北水南,阳光不易照到之处;阳:山南水北)2.江河(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3.关内、关外(汉朝前,"关"特指函谷关;明清时以至现在称东北三省为“关外”。

4.山东、山西(“山”特指崤山,后来有时指太行山。

)5.古今地名(大都--北京大梁、汴梁、东京、汴京--开封京口--镇江金陵、建业、建康、江宁、石头诚--南京临安、钱塘--杭州姑苏、吴郡--苏州淮上、江都、维扬--扬州会稽--绍兴长安--西安奉天--沈阳直沽--天津)6、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二、地名要注要注意古代方位、地名和现代不同的地方。

(1)六合:指天地四方(即上、下、东、南、西、北)。

(2)八荒:人为东、东南、南、西南、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

茺为荒远之地。

八荒指远离中原的地方。

(3)九州: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杨州、梁州、雍州。

(4)山东:指崤山以东。

(5)江南:泛指长江以南。

(6)江左:即长江以东。

(7)江表:长江以外,指江南。

(8)河北、河南、泛指中原之地,即黄河流域一带。

(9)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恒山,中岳嵩山。

(10)南京又名建业、建意古代方位、地名的廉洁和现代不同的地方。

(11)开封又名大梁、汴州、东京。

三、官名古代职官情况异常复杂,而且各朝都有变化,可以中央、地方两方面大致掌握。

中央官职:皇帝下有丞相或称宰相佐理国政,统领百官。

中央一般设六部分管政务,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弄部、工部,部长官称尚书,副职为侍郎。

地方官职:大政区称郡、州或称省,长官分别称郡守、太守(或刺史)、巡抚。

基层政权称县,县官称县令或知县,间乎大政区和县之间高州(或府),长官称知州(知府)。

四、纪年纪年有:(1)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如:赵惠文王十六年),(2)干支纪年法(如: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3)年号纪年法(如:德右二年二月十九日),(4)年号干支兼用(如:咸丰庚申,英法联军自海入侵)。

高中语文必背的中国古代文学常识

高中语文必背的中国古代文学常识

高中语文必背的中国古代文学常识(一)、先秦文学1、上古神话中国古代神话名篇有: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盘古)开天辟地、黄帝战蚩(chī)尤、刘安《淮南子》等。

2、先秦散文A、儒家经典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六经又称六艺(《乐》)B、历史散文。

《左传》(编年体)《战国策》(国别体)《国语》(国别体)春秋三传《左传》《谷梁传》《公羊传》C、诸子百家散文著名的有:①老子,李耳,字聃(dān),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②孔子名丘,字仲尼。

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是孔子弟子记载孔子和他的学生言行的书。

(《季氏》《荷》)③墨子名翟(di),墨家学派创始人。

《墨子》53篇。

④孟子名轲,字子舆。

儒家学派继承者。

《孟子》是孟子学生记录孟子言行的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庄暴见孟子》《鱼我所欲也》。

)⑤庄子,名周,战国道家著《庄子》。

(《庖丁解牛》)⑥荀子,战国儒家,著《荀子》32篇。

(《劝学》)⑦韩非子,法家。

著《韩非子》。

(《扁鹊见蔡桓公》《五蠹》《智子疑邻》。

)⑧《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秦相吕不韦和他的门客的集体创作。

(《察今》)⑨李斯的代表作是散文《谏逐客书》。

3、先秦诗歌A、《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

分风、雅、颂三类、风是民歌,雅是乐歌,颂是祭歌。

诗经的表现手法是比、兴、赋。

比即比喻,以彼物比此的。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赋直陈其事。

B、《楚辞》。

西汉学者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

屈原(前340?—前277?)名平,我国伟大爱国主义诗人、曾在楚国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

代表作是《离骚》《九歌》《九章》。

(二)、两汉文学A、两汉散文①贾谊,世称贾生。

又称贾长沙,贾太傅。

著《新书》十卷。

《过秦论》、《论积贮疏》是他的代表作。

②司马迁,字子长,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

高中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高中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必修一★【晋侯、秦伯】(公侯伯子男)★【子】对人的称呼:男~。

妻~。

士~(读书人)。

舟~(船夫)。

才~。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

先秦诸~。

古代人名中的表字:如杜甫字~美,苏轼字~瞻。

★【荆卿】1. 古代高级官名:三公九卿。

卿相。

2. 古代对人敬称,如称荀子为"荀卿"。

3. 自中国唐代开始,君主称臣民。

4. 古代上级称下级、长辈称晚辈。

5. 古代夫妻互称:卿卿。

卿卿我我(形容男女间非常亲昵)。

★【竖子】.小子,对人的蔑称。

★【为变徵之声】古时的七音: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

★【郎中】宫廷侍卫。

★【山东】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

★【左司马】官名,掌管军事。

★【诹生】浅薄愚陋的人;小人。

古代骂人之词。

后亦小生,多作自称的谦词。

★【臣战河南】黄河以南。

★【参乘】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必修二★姓氏——我国上古时期,姓和氏有别:母系氏族社会,人们可知母,只能用姓区别不同的部族;进入阶级社会后,夏商周三代,姓氏一分为二,贵族男子称氏,妇人称姓。

后来,随着分封制的覆灭,周天子也丧失了权威性,姓氏逐渐合一。

★年节风俗——【春节】古人称元日、新春、新正等。

【元宵】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寒食】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是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为纪念恩人介子推而设,规定当天严禁烟火,只吃寒食。

【清明】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端午】又称端阳、重午、重五,农历五月初五,相传为了纪念屈原。

殉国)【乞巧】相传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将织女抓回了天庭,只许他们每年在农历七月初七晚见上一面。

在当天晚,妇女们趁着牛郎织女团圆之际,摆设香案,向织女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

【中秋】又称团圆节。

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习俗。

【重阳】《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

文学常识|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汇编

文学常识|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汇编

文学常识|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汇编1、科举前选拔官员【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2、科举制名称【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干三百多年。

《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试】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

《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高中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大全

高中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大全

高中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大全一、人的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2)用于介绍或作传。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司马迁为司马子长。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他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称范仲淹为范文正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

【称爵名】《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

如称刘备为刘豫州。

【谦称】1、自称:愚、敝、卑、臣、仆;2、帝王自称:孤、寡、朕;3、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4、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用家或舍:如家父、家母、家兄、舍弟、舍妹、舍侄;【敬称】1、对帝王:万岁、圣上、天子、圣驾、陛下、大王。

2、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用令、尊、贤。

令: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必修一★【晋侯、秦伯】(公侯伯子男)★【子】对人的称呼:男~。

妻~。

士~(读书人)。

舟~(船夫)。

才~。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

先秦诸~。

古代人名中的表字:如杜甫字~美,苏轼字~瞻。

★【荆卿】1. 古代高级官名:三公九卿。

卿相。

2. 古代对人敬称,如称荀子为"荀卿"。

3. 自中国唐代开始,君主称臣民。

4. 古代上级称下级、长辈称晚辈。

5. 古代夫妻互称:卿卿。

卿卿我我(形容男女间非常亲昵)。

★【竖子】.小子,对人的蔑称。

★【为变徵之声】古时的七音: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

★【郎中】宫廷侍卫。

★【山东】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

★【左司马】官名,掌管军事。

★【诹生】浅薄愚陋的人;小人。

古代骂人之词。

后亦小生,多作自称的谦词。

★【臣战河南】黄河以南。

★【参乘】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必修二★姓氏——我国上古时期,姓和氏有别:母系氏族社会,人们可知母,只能用姓区别不同的部族;进入阶级社会后,夏商周三代,姓氏一分为二,贵族男子称氏,妇人称姓。

后来,随着分封制的覆灭,周天子也丧失了权威性,姓氏逐渐合一。

★年节风俗——【春节】古人称元日、新春、新正等。

【元宵】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寒食】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是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为纪念恩人介子推而设,规定当天严禁烟火,只吃寒食。

【清明】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端午】又称端阳、重午、重五,农历五月初五,相传为了纪念屈原。

殉国)【乞巧】相传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将织女抓回了天庭,只许他们每年在农历七月初七晚见上一面。

在当天晚,妇女们趁着牛郎织女团圆之际,摆设香案,向织女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

【中秋】又称团圆节。

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习俗。

【重阳】《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

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除夕】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夜、岁除、大晦日,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

农历十二月多为大月,有三十天,所以又称为大年三十。

★【总角之宴】总角,指少年时代。

★【回朕车以复路兮】朕,第一人称代词(秦始皇起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

★【初七及下九】初七即乞巧节。

★【主簿通语言】主簿:太守的属官。

★【六合】指结婚选好日子,年、月、日的干支都要适合(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要掌握天色纪时与地支纪时法)黄昏对应戌时(即19点到21点),人定对应亥时(即21点到23点)。

★【岁在癸丑】古人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字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字组成六十多,用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至和】宋仁宗的年号。

必修三★古代对人的称谓——(1)敬称:可以称对方的字、号、谥号、斋号、籍贯、官名、官地。

另外,对不同的人则有不同的敬称:①称皇帝为圣上、陛下;②对皇太子、亲王称殿下;③称将军为麾下;④对“三公”等称阁下;⑤称对方的亲属,用“令”“尊”“贤”等;(2)贱称:如“竖子”“诹生”“小子”。

(3)谦称:①用“愚”“鄙”“敝”“窃”“仆”表示自谦;用“家”称家人,用“舍”称单幼亲属(舍侄);②君王、皇帝称呼自己常用“寡人”“孤”等;③古代官吏的自谦:下官、末官、小吏;④一组年龄的称谓:垂髫(三四岁到八九岁)、豆蔻(女子13岁)、束发(男子十五)、弱冠(男子二十岁)、而立、不惑、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八九十岁)、期颐(一百岁)。

★【司马】州刺史的副职。

★【河东】河东代指山西。

因黄河流经山西省的西南境,则山西在黄河以东,故这块地方古称河东。

★【河内】黄河以北。

★【崤函】古代地名,崤山与函谷关的合称。

相当今河南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

★【合从连横】战国时苏秦游说六国诸侯实行纵向联合与秦国对抗的政策。

南北为纵。

★【黔首】是中国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呼。

★【六艺经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唐.韩愈《师说》“六经”的经文和传文。

六艺,此处是指六经。

即《诗》、《书》、《礼》、《乐》、《易》、《春秋》,“传”指传记,解释六经的著作。

注意:“六艺”有时是指礼、乐、射、御、书、术等六种技艺。

(通五经惯六艺)传,是解释经书的书。

必修四★【寡人】这个称号是在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

而在其后皇帝一般都以朕自称。

各代体制习惯虽各有不同,一般被封诸侯王者也可自称"寡人"。

★【布衣】麻布衣服,借指平民。

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多穿布衣。

★【臣所以去亲戚】臣:秦汉前表谦卑的自称。

★【兄弟并为郎】郎:官名,汉代专指皇帝的侍从官。

★【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

意为广大之貌。

此称号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之后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

★【北海】贝加尔湖。

★【爵通侯】通侯:爵位名,秦代置爵位二十级,最高一级叫彻侯。

汉继承秦制,因汉武帝名彻,避讳改为通侯。

★【以始元六年】始元:汉昭帝的年号。

★【游于三辅】三辅:汉朝以京兆尹(原为官名,汉代也做政区名)、左冯翊、右扶风为三辅。

这三地在西安附近。

★【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五经】指《诗》《书》《礼》《易经》《春秋》五部经书。

★【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连辟公府】辟:指君主招来,授予官职。

公府:三公的公署。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

★【举孝廉】孝廉:汉代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任官,被举者叫“孝廉”。

★【阉竖】对宦官的蔑称。

★【下车】官吏初到任。

★【视事】官员到职工作。

★【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年老请求辞职。

必修五★【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洪州属于二十八宿中的翼、轸二星对应着的地面区域。

★【纪年纪时】古代纪年主要有干支纪年与帝王纪年(用帝王年号纪年)两种(“赵惠文王十六年”,使用的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如“永和九年,岁在癸丑”)南北朝后,干支纪时与五更报夜成为主要方法。

还要掌握天色纪时、地支纪时与现代纪时的关系(如“黄昏”属于“戌时”,对应于19点到21点)。

还有一些特殊称谓:如把每个季节的三个月分别叫做“孟”“仲”“季”;再如“朔”(农历每月初一)“胐[fěi ]”(农历每月初三)“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姓名字号】名是出生后一般由父亲命名。

字是20岁举行加冠礼后才起的,是对名的解释补充。

名和字之间有相同、相反等关系(如白居易,字乐天)。

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

如陶渊明号“五柳先生”。

帝王将相死后还有谥号,谥号是根据生前品德行来定的,有专门的《谥法》为依据。

外号,又叫绰号,多是人物特征的名号。

★【礼仪制度】《周礼》把礼仪分五类:即吉礼(有关祭祀的)、凶礼(有关丧葬的)、军礼(有关军事活动的)、宾礼(含朝、聘、会、盟等国事活动)和嘉礼(有关个人成长、交往与王位承袭)。

如《鸿门宴》中的座次:以坐西向东为尊,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向北,最卑的是坐东向西。

★【太常卿】掌管国家祭祀礼乐医药的官。

★【襟三江而带五湖】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

五湖:泛指太湖区域的湖泊。

★【十旬休假】当时官员十天休息一天,叫“旬休”。

★【太守】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刺史】州的最高长官。

★【孝廉】汉代以来举荐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

近年高考文化常识:2015年: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古代男子有名有字。

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 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 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 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也可指赴京都。

解析: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泛泛地只说是长子继承制,不准确。

2016年: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

解析:A 明朝礼部掌管礼仪、祭祀、宴飨、贡举,掌管土地、户籍的是户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