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子核的组成
原子核的直径范围-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原子核的直径范围-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原子核是构成原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理解原子结构和核物理学有着重要意义。
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
原子核的直径范围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参数,它决定了原子的大小和稳定性。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科学家们通过不断的实验和观察,对于原子核的直径范围有了一定的了解。
他们发现,原子核的直径范围大约在10^-15米到10^-14米之间。
这个范围虽然很小,但对于原子物理学来说却非常巨大。
原子核的直径范围决定了原子的大小。
当原子核的直径变大时,原子的大小也随之增加。
这是因为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的数量增加了,从而导致了整个原子的大小增加。
同样地,当原子核的直径范围变小时,原子的大小也减小。
原子核的直径范围还与原子的稳定性相关。
一般来说,如果原子核的直径过大或过小,原子会变得不稳定,并容易发生核反应或衰变。
只有当原子核的直径在一定范围内,才能保持稳定。
这是因为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作用力,当原子核的大小适中时,这种相互作用力能够保持平衡,使原子核保持稳定。
总而言之,原子核的直径范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它决定了原子的大小和稳定性。
通过对原子核的直径范围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原子结构和核物理学现象,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的结构是指文章的整体组织方式和各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一个好的结构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并帮助作者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本文的结构如下所述: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背景和目的。
通过引言,读者可以了解到原子核的直径范围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正文部分分为两个小节:原子核的定义和组成以及原子核的直径范围。
2.1 原子核的定义和组成部分将介绍原子核的基本概念和组成结构。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其中质子带有正电荷,中子则没有电荷。
这一部分将详细解释原子核的组成和相互作用原理。
高中物理 第十九章 原子核 第1节 原子核的组成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3-5-新人教版高二选修3
第1节原子核的组成1.物质发射射线的性质称为放射性。
放射性元素自发地发出射线的现象,叫做天然放射现象。
2.α射线是高速氦核流,β射线是高速电子流,γ射线是光子流。
3.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获得了质子,1932年查德威克证实了中子的存在。
4.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可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揭开了人们研究原子核结构的序幕。
一、天然放射现象1.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可勒尔发现某些物质具有放射性。
2.物质发射射线的性质称为放射性,具有放射性的元素称为放射性元素,放射性元素自发地发出射线的现象叫做天然放射现象。
3.原子序数大于或等于83的元素,都能自发地发出射线,原子序数小于83的元素,有的也能放出射线。
4.玛丽·居里和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发现了两种放射性更强的新元素,命名为钋(Po)和镭(Ra)。
二、三种射线1.α射线:实际上就是氦原子核,速度可达到光速的110,其电离能力强,穿透能力较差,在空气中只能前进几厘米,用一张纸就能把它挡住。
2.β射线:是高速电子流,它速度很大,可达光速的99%,它的穿透能力较强,电离能力较弱,很容易穿透黑纸,也能穿透几毫米厚的铝板。
3.γ射线:呈电中性,是能量很高的电磁波,波长很短,在10-10 m以下,它的电离作用更小,但穿透能力更强,甚至能穿透几厘米厚的铅板或几十厘米厚的混凝土。
三、原子核的组成1.质子的发现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获得了质子。
2.中子的发现(1)卢瑟福预言:原子核内可能还存在另一种粒子,它的质量与质子相同,但是不带电,他把这种粒子叫做中子。
(2)查德威克用α粒子轰击铍(49Be)原子核获得了中子。
3.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由质子、中子组成,它们统称为核子。
4.原子核的电荷数(Z)等于原子核的质子数,等于原子序数。
5.原子核的质量数(A)等于质子数与中子数的总和。
6.原子核的符号表示A X,其中X为元素符号,A为原子核的质量数,Z为原子核的电荷数。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知识总结
电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原子结构有关原子结构的知识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基础知识之一。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都与原子结构密切相关。
1、原子核核素§1原子的组成及微粒间的关系构成原子或离子微粒间的数量关系: 1质子数Z +中子数N =质量数A =原子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质量关系2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核电荷数3阳离子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阳离子所带电荷数 4阴离子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阴离子所带电荷数 元素、核素、同位素)(X A Z 原子原质子:相对原子质量为1,1个质子带1中子:相对质量为1,不带电核处电子:质量忽略不计,1个电子例如:氢元素有、、三种不同的核素,它们之间互称同位素。
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1、作为放射源和同位素示踪。
2、用H11H11于疾病诊断和治疗。
§2核外电子排布:如:53号元素碘的电子排布为,2-8-18-18-7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的关系:如:钠原子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容易失去这个电子而达到稳定结构,因此钠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显1价;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只需得到1个电子便可达到稳定结构,因此氯元素在化合物中可显-1价。
第2节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律外层电子数从1~8)。
(2)原子半径呈周期性变化(由大~小,稀有气体除外)。
(3)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正化价从1~7,负化合价从-4~-1)。
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2元素周期表排列原则(1)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2)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1横称为1个周期) (3)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无素(个别除外)排成一个纵列(1个纵列称为1个族)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 原子半径比较方法:(1)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电子层数越少,半径越小(即周期越大,半径越大)(2)当电子层结构同时,核电荷数多的半径小,核电荷数少的半径大,如:F ->Na +>Mg 2(3)对于同种元素的各种微粒,核外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核外电子数越少,半径越小。
人教版选修3-5第十九章第1节 原子核的组成
减小;在 L 和计数器之间再加竖直向下的匀强磁场,计数器的
计数率不变.则 X 可能是( )
A.α和β的混合放射源 C.α和γ的混合放射源
B.纯α放射源 D.纯γ放射源
解析:本题考查三种射线的特点.由于α粒子的贯穿本领较
小,在放射源和计数器之间加上薄铝片后,计数器的计加竖直向
• 居里夫人一生在许多荣誉,在授予她的所有荣誉中有各种科学博士、 医学博士和法学博士。同时,她还继续自己的研究活动。她总共发表 了约70篇论文,最后一篇发表于1933年。之后不久,她就病倒了,很 快在豪特莎伏耶(Haute Savoye)的一个疗养院去世,时年66岁。逝世 的消息报道如下:
• “玛丽·居里于1934年7月4日在桑歇鲁莫斯(Sancellemoz)去世。所患 疾病是带有有发烧症状的急性恶性贫白症。骨髓没有反应,可能是由 于长期的辐射积累造成损伤所致。”
• (3)她引了一个极重要的新的物理概念:放射性
1898年:辉煌的一年
• 他们用普通的化学方法共同对沥青铀矿进行处理。1898年7月, 发现了放射性比铀强400倍的放射线物质:“钋”(符号:Po), 命名为“钋”是为了纪念玛丽·居里的祖国波兰。
• 1898年12月,他们又发现比铀放射线强百万倍的放射线元素镭 (符号:Ra),由于有人质疑他们的发现,居里夫妇在无法遮 风避雨的工棚中长年累月的艰辛工作,终于在1902年,他们从8 吨沥青中提炼出了0.12克的氯化镭。
答案:AB 规律总结:同位素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具有相同 的化学性质;符号AZX 中 Z 是质子数,A 是质子数和中子数的总 和, A 一定不小于 Z;同位素具有相同的 Z,不同的 A.
2.32He 可以作为核聚变材料.下列关于32He 的叙述中正确的 是( C )
原子的核式结构范文
原子的核式结构范文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电子云组成。
原子核是原子的中心部分,其核式结构是指核内的粒子组织和排列方式。
下面将详细介绍原子核的结构和特点。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带有正电荷,具有质量,中子不带电荷,也具有质量。
质子和中子称为核子。
质子和中子合称为核子是因为它们都存在于原子核内,与电子相比,核子具有更大的质量。
质子和中子以一种特定的方式排列在原子核内部。
质子和中子的数量决定了元素的原子核质量。
原子核的质量数等于质子数加上中子数。
不同元素的原子核可以有不同的质量数和质子数,从而形成不同的元素。
原子核的直径通常约为10^-15米,相比于整个原子的大小,原子核的体积非常小。
这也意味着原子核非常致密,其中包含了绝大部分原子的质量。
原子核的稳定性与核子的排列方式和核力有关。
核力是一种相对于电磁力和重力的短程力,它保持质子和中子在原子核内部的结合。
核力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力量,能够克服质子之间的排斥力,使得原子核保持稳定。
当核子的排列方式和核力达到一定的平衡时,原子核就是稳定的。
然而,当核子的排列方式不稳定时,原子核就会发生衰变,放出粒子或辐射以保持稳定。
原子核的稳定性还与核子的质量数有关。
在相同的质子数下,中子数的增加会增加原子核的稳定性。
这是因为中子的加入会增加核力的作用范围,从而增加质子之间的吸引力。
然而,在质子数超过一定范围后,增加中子数将不再增加原子核的稳定性,甚至会减弱稳定性。
这将导致核子之间的斥力增加,使原子核变得不稳定。
核式结构还可以用核壳模型来解释。
核壳模型是描述原子核内部核子排列方式的模型。
它类似于原子外部的电子壳层结构。
核壳模型认为原子核由能级较低的核壳层和能级较高的核壳层组成,类似于电子的能级结构。
核壳模型解释了为什么一些特定核子的数目更稳定。
例如,在一些原子核中,质子或中子的数目正好达到一些特定值时,原子核更稳定。
这被称为“魔数”现象。
魔数对应着核壳层的填充情况,类似于电子壳层填充到满壳时的稳定性。
原子核原子的中心部分
原子核原子的中心部分原子核是一颗原子的中心部分,它包含着原子的大部分质量。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它们紧密地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结构。
1. 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带有正电荷,而中子是中性粒子。
在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通过强相互作用力相互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2. 原子核的质量原子核的质量主要来自于质子和中子的质量之和。
质子的质量约为1.6 x 10^-27千克,中子的质量约为1.7 x 10^-27千克。
因此,原子核的质量通常比电子的质量大得多。
3. 原子核的大小原子核的大小相对于整个原子来说非常小。
通常情况下,原子核的直径约为10^-15米,而整个原子的直径约为10^-10米。
因此,原子核的体积非常小,占据了整个原子体积的极小部分。
4. 原子核的稳定性原子核的稳定性取决于质子和中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当质子和中子的数量适当时,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足够强大以维持原子核的稳定。
然而,当原子核中的质子或中子数量不平衡时,它可能变得不稳定,从而导致放射性衰变。
5. 原子核的能级结构原子核内部的质子和中子存在不同的能级。
这些能级影响了原子核内部的一些核反应和放射性衰变过程。
通过研究原子核能级结构,科学家可以揭示原子核的物理性质和核反应的机制。
总结:原子核是原子的中心部分,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它的质量大部分来自质子和中子,而且相对于整个原子而言,它的体积非常小。
原子核的稳定性取决于质子和中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以及它们的数量。
对原子核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原子的结构和性质。
原子是由什么构成的
原子是由什么构成的
原子是一种复合粒子,由核子和核外电子组成(不过现在发现一种四中子结构的粒子称为零号元素我也不知道算不算原子),核子包括质子(反质子)中子(反中子),原子的序数表现出的性质和质子数有很大关系,成周期性;核外电子在核子构成的原子核外高速运动,不过根据不同的位置出现电子数量的概率不同而分为K、M、N、O、P 几个能级,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也称为核素,同种核素的化学性质是相同的,因此不能用一般的化学方法去分辨同位素(在物理上用磁场原理的速度选择器可以分辨).原子是构成物质的粒子种类之一,其原子核的密度数量级是11次方,非常大,不过不是物质的极限密度.物质的极限密度是简并暗子(最基本粒子之一)的密度,通过计算约为2.294690876×10^151 kg/m^3,所以,原子不是一种基本粒子,不过在宏观(或化学)上可以认为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我知道的就那么多了,有不对的地方多多指正,纯属手打.。
《原子的构成》 知识清单
《原子的构成》知识清单一、原子的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被分割,它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单位。
二、原子的构成原子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围绕着原子核做高速运动。
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因此整个原子呈电中性。
三、质子质子是构成原子核的一种粒子,其质量约为 16726×10⁻²⁷千克。
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
不同元素的原子,其质子数不同。
例如,氢原子的质子数为 1,氧原子的质子数为 8。
四、中子中子也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之一,其质量与质子相近,约为16749×10⁻²⁷千克。
中子数并不是决定元素种类的关键因素,同一元素的原子可能具有不同的中子数,这些原子互为同位素。
例如,氢元素有氕(没有中子)、氘(1 个中子)、氚(2 个中子)三种同位素。
五、电子电子的质量很小,约为910938356×10⁻³¹千克,通常可以忽略不计。
电子在原子核外分层排布,离原子核越近的电子能量越低,越远的电子能量越高。
电子的排布遵循一定的规律,如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 2n²个(n 表示电子层数)。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了原子的化学性质。
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小于 4 时,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最外层电子数大于 4 时,容易得到电子;最外层电子数为 8(氦为 2)时,原子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六、原子质量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电子的质量很小,对原子质量的贡献几乎可以忽略。
相对原子质量是以一种碳原子(碳-12)质量的 1/12 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
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
七、原子结构示意图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直观地表示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
小圆圈表示原子核,圈内的数字表示质子数。
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
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解释
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解释原子结构:1.原子的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是原子的核心,由正电荷的质子和负电荷的中子组成,由于质子和中子具有相同的电荷,因此会相互斥出,从而形成一个稳定的系统。
电子围绕着原子核运动,它们之间的距离由受原子核电荷引力而形成电子云或电子层构成。
2.电子层:电子层是由电子组成的几层组成的结构,它的形状与原子的种类有关。
它们由原子核所吸引,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使原子稳定。
电子层的形状可以比喻为一个“贝勒夫球”(Bohr Ball),它有区分物质中元素的专用颜色,可以容纳不同数量不同种类的电子,让原子具有不同种类的特性,从而划分出原子元素。
3.离子:离子就是带有电荷的原子,是物质在分子或团簇结构中不同元素之间进行交流的一种体系。
它们可以通过离子交换或吸离子的形式参与化学反应,形成有机分子,物质的反应也会产生新的离子。
离子让物质的结构稳定,进一步使物质形成有序的晶体结构,从而形成我们看到的天然矿物。
4.原子半径:原子半径是原子核到电子左右的距离,它是构成元素中所有相同原子的特征。
用来衡量原子磁性的半径通常是由电子云外围的一个特定半径。
影响原子半径的因素有原子核的类型,电子的数量,和电子层的类型。
例如,当电子数量增加时,原子的半径会变大;当电子配对时,原子的半径会变小。
5.电子结构:电子结构是指构成原子电子的分布结构,也称为局域化结构。
它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构成完整原子结构的关键因素。
电子结构很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原子的组成以及各种化学性质。
一般而言原子电子会围绕原子核平均分布,但有时它们并不是均匀分布,而是不同数量的批次分布。
这些电子结构可以用来调节原子��子间的相互作用,影响化学反应的过程。
物理一轮复习第十四章近代物理初步第2讲原子结构与原子核学案
第2讲原子结构与原子核ZHI SHISHU LI ZI CE GONG GU知识梳理·自测巩固一、原子结构光谱和能级跃迁知识点1原子的核式结构1.电子的发现: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在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了__电子__,提出了原子的“枣糕模型”。
2.原子的核式结构:观察上面两幅图,完成以下空格:(1)1909~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进行了__α粒子散射实验__,提出了核式结构模型。
(2)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__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__,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偏转的角度甚至__大于90°__,也就是说它们几乎被“撞了回来”。
(3)原子的结构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__几乎全部质量和全部正电荷__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__核外空间运动__。
知识点2光谱1.光谱:用光栅或棱镜可以把各种颜色的光按波长展开,获得光的__波长__(频率)和强度分布的记录,即光谱。
2.光谱分类:3.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巴耳末系是氢光谱在可见光区的谱线,其波长公式错误!=R(错误!-__错误!__)(n=3,4,5,…R是里德伯常量,R=1。
10×107 m-1)。
4.光谱分析:利用每种原子都有自己的__特征谱线__可以用来鉴别物质和确定物质的组成成分,且灵敏度很高。
在发现和鉴别化学元素上有着重大的意义。
知识点3玻尔理论能级1.玻尔的三条假设(1)定态: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__不连续__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能量状态中原子是__稳定__的,电子虽然绕核运动,但并不向外辐射能量。
(2)跃迁:原子从一种定态跃迁到另一种定态时,它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这两个定态的能量差决定,即hν=__E m-E n__.(h是普朗克常量,h=6.63×10-34 J·s)(3)轨道: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跟电子在不同的圆周轨道绕核运动相对应。
简述原子的结构
简述原子的结构
原子是最基本的物质构成单位,它们是由一系列原子核以及原子核周围的电子构成的。
原子结构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这两部分都有一定的结构和特性。
原子核是一个稳定的复杂物质,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中子相对稳定,质子是质量最小的质子,它有正负电荷;原子核的外围有若干电子,它们是负电荷的微粒,它们围绕原子核的轨道运动,形成电子云。
这些电子的运动形式不同,形成不同的结构。
原子核是一个非常小的球形物质,它的直径大约是由原子内部质子和中子数目决定的,约为10-15厘米;原子核外围电子分布在轨道上,我们称之为电子能级,电子能级由电子能量决定,电子能量大的在轨道外,电子能量小的在轨道内。
原子的结构受到电子的分布规律所限制,电子的轨道可分为能级,每个能级有不同的电子数,每一个能等级的轨道中的电子有一定的动量、角动量和能量,这就是原子的结构。
原子的能级由电子能量决定,分为能量级和发射级,能量级由电子能量决定,电子越高,能量级越高,能量级越低,发射越高,当电子能量超出原子核能量时,电子便会从原子核中脱离,从而发出光。
原子结构还受到外力的影响,如磁场、电场和重力场,会导致原子能级发生变化,改变原子结构。
总之,原子是由原子核、电子和外力构成的,它的结构的特征是由质子、中子、电子的数量以及电子的能量级来决定的,外力也会影响原子的结构。
原子核的组成
26.982
什么是质量数?A zX的含义是什么?
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将原子核内所有的 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 来,所得的数值,我们称之为质量数。P31 质量数(A)= 质子数(Z)+中子数(N) 质量数(A)≈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注意点]质量数不是原子的真实质量,只表示某元素的某个原子的 主要质量的相对数值,可以视为某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值。
核素
具有一定数目 的质子和一定 数目的中子的 原子 微观概念, 如氢元素有 三种核素:
01 02 01 01
同位素
质子数相同 的不同核素 互称同位素 微观概念,同 一元素中的不 同核素的互称 如:
01 02 03 01 01 01
范围
H
H
03 01
H
H H H
1、医学中于显影、诊断、治疗、消毒等; 2、农业上的辐射育种技术,提高了农产品 的质量和数量; 3、146 C的放射性被应用于考古断代
原子的质量和体积的大小主要由什么决定?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P31 原子核半径小于原子半径的万分之一,体 积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万亿分之一。(如同大型 体育场与蚂蚁) 原子体积大小主要由原子核外电子运动 空间大小决定(核体积可以忽略不计)
2. 质子、中子、电子的电性和电量怎样?
1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中子不带电 1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20,21,22,22,23,24
4、质子数为1中子数为1的原子 5、质量数为3中子数为2的原子
01 01 02 01
H H
03 01
H Cl Cl
6、质子数为17中子数为18的原子
7、质量数为37中子数为20的原子
35 17
原子核的组成
③γ射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光子流,是能量很
高的电磁波,波长λ<10-10 m.
特征:贯穿本领更强,能穿透几厘米厚的铅板,但电离作 用更弱. 注:如果一种元素具有放射性,那么不论它是以单质的形 式存在,还是以某种化合物的形式存在,放射性都不受影 响.也就是说,放射性与元素存在的状态无关,放射性仅 与原子核有关.因此,原子核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栏 目 链 接
变 式 迁 移
解析:解答本题要把握以下思路:(1)从穿透能力判
断三种射线的种类;(2)三种射线的性质从穿透能力上看:
③能穿透铝板进入铅版,③必然是射线,γ射线是原子核 内发出的高频光子,属于电磁波,电离作用弱,故D正确, C错误;②能穿透纸板进入铝板,②必然是β射线,是原 子核内发射出的电子流,A错误;纸板能够挡住①,则①
栏 目 链 接
数叫核电荷数,而这些质子所带电荷量的总和才是原子
核的电荷量.本题容易把核电荷数误认为是原子核的电 荷量而造成错解.
变 式 迁 移
2.天然放射性元素放出的三种射线的穿透能力实验 结果如图所示,由此可推知( )
A.②来自于原子核外的电子 B.①的电离作用最强,是一种电磁波 C.③的电离作用较强,是一种电磁波 D.③的电离作用最弱,属于原子核内释放的光子
栏 目 链 接
把样品放在铅块的窄孔底上,在孔的对面放着照相 底片,在没有磁场时,发现在底片上正对孔的位置感光 了.若在铅块和底片之间放一对磁极,使磁场方向跟射 线方向垂直,结果在底片上有三个地方感光了,说明在
栏 目 链 接
磁场作用下,射线分为三束,表明这些射线中有的带电
( 正电和负电 ) ,有的不带电,如图所示,由三种粒子组 成. 从感光位置知道,带正电的射线偏转较小,这种射 线叫α射线;带负电的射线偏转较大,这种射线叫β射线; 不偏转的射线叫γ射线.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核式结构模型最早由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在1911年提出。
他的实验是在散射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让高能α粒子正入射到金箔上观察散射的粒子轨迹,研究原子的内部结构。
核式结构模型的基本假设是原子由一个带正电荷的中心核和围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
核中包含质子和中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
电子带负电荷,具有质量,绕核轨道运动。
根据核式结构模型,核中的质子和中子集中在原子的中心,形成原子核,质子和中子的数量决定了元素的原子序数和质量数。
围绕核的是电子云,电子云具有质量很小的特点,且电子数与质子数相等,以达到整个原子中的总正电荷等于总负电荷的平衡。
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1.原子核是原子的中心,质子和中子集中在这个中心,形成一个紧密结合的核。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所以核带正电荷。
原子核是非常小而密集的,但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其中的质子和中子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和质量数。
2.电子围绕着原子核,形成电子云。
电子云由负电荷的电子组成,它们被正电荷的核吸引,使得整个原子中的正电荷和负电荷保持平衡。
电子云的位置和运动状态是不确定的,只有在特定距离和特定能级上才能稳定地存在。
3.不同元素的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数量不同,决定了元素的原子序数和质量数。
原子序数是指元素中的质子数,决定了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质量数是指一种元素中质子和中子的总数,决定了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核式结构模型的提出对后来的原子结构研究和理解有着重要的意义。
虽然核式结构模型无法解释电子云的具体结构和能级分布,也无法解释更微观的原子核内部结构和核反应的发生机制,但它奠定了原子结构领域的基础,并为后来量子力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依据。
总结起来,核式结构模型是描述原子内部结构的模型,认为原子由带正电荷的中心核和围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集中在核中,电子围绕着核形成电子云。
核式结构模型的提出为后来对原子结构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量子力学的发展提供了启示。
原子的组成和结构
原子的组成和结构一、什么是原子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是构成化学元素的最小粒子。
它由一个带正电的中心核和围绕核运动的带负电的电子组成。
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而电子则是带负电的基本粒子。
二、原子的组成原子由三种基本粒子组成:质子、中子和电子。
1. 质子质子是原子核中的一种粒子,具有正电荷。
它的质量约为 1.6726 × 10^-27 千克。
2. 中子中子是原子核中的一种粒子,它不带电。
它的质量约为1.6749 × 10^-27 千克。
3. 电子电子是带负电荷的基本粒子,其质量远小于质子和中子。
它的质量约为9.109 × 10^-31 千克。
三、原子的结构原子的结构是由核和电子组成的。
核位于原子的中心,其中质子和中子构成了核的质量,电子则围绕核运动。
1. 核核是原子的中心部分,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由于正负电荷相吸引,使得核能够稳定存在。
2. 壳层原子外部的电子围绕在几个不同的能量水平上,这些能级被称为壳层。
第一层最接近核,电子数最多为2;第二层能容纳的电子数最多为8;以此类推,每个壳层的电子数有一定的限制。
3. 原子序数原子序数是一个元素特有的标识符,它代表了一个元素中所包含的质子数,也就是核的正电荷数。
原子序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和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顺序。
4. 电子云电子云是指原子中电子所占据的空间区域。
由于电子具有粒子和波动的性质,无法准确描述其精确位置,而是以一种分布的概率来描述。
因此,我们常将电子云比喻为一个模糊的“云”。
四、原子的稳定性原子的稳定性取决于核内质子和中子的数量。
稳定的原子核需要满足核内质子和中子的比例。
1. 核力核力是一种负责维持原子核稳定的力量。
它是一种强相互作用力,能够克服质子之间的库仑排斥力,保持核的结构的稳定。
2. 合理的质子中子比例一个稳定的原子需要具备合理的质子和中子的比例。
对于较轻的元素,质子和中子的数量通常相等。
原子核结构
原子核结构2019-04-07原子核是比原子深一级的物质结构。
核物理是研究自然界的性质、内部结构、内部运动、内部激发态、衰变过程、裂变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反应过程的学科。
在原子核被发现后,科学家们曾以为原子核是由质子和电子组成的。
1932 年英国james chadwick 发现了中子,这才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核可能具有更复杂的结构。
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荷,因此质子间存在着静电排斥力。
万有引力虽然使各核子相互吸引,但在两个质子之间的静电排斥力,比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要大万亿亿倍以上。
所以,一定存在第三种基本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力。
人们将核子结合成为原子核的力称为「核力」。
核力来源于强相互作用。
从原子核的大小以及核子和核子碰撞时的截面估计,核力的有效作用距离力程约为一千万亿分之一米。
原子核主要由强相互作用力将核子结合而成,当原子核的结构发生变化或原子核之间发生反应时,要吸收或放出很大的能量。
一些很重的原子核(如铀原子核)在吸收一个中子以后,会裂变成两个较轻的原子核,同时放出 20-30 个中子和很大的能量。
两个很轻的原子核也能熔合的过程叫做「聚变」。
原子核的组成。
自从发现质子和中子以来,物理界先后提出了好几种核模型,这些核模型各具特色,从不同侧面反映原子核的某些现象和某些性质,每种模型都只能解释一定范围内的实验事实。
这是因为原子核内部的运动规律太复杂了,以致于人们还没有办法用现有的概念和数学,来包揽有关原子核的一切属性,何况迄今为止,人们对原子核的知识还在不断增加,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理论概括的范围随之扩大。
接着,我们就以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特殊贡献的物理学家的理论内容来逐一说明。
例如,1938 年授予提出气体模型理论的 enrico fermi,1963年授予 eugene paul wigner、maria goeppert-mayer 和 j. hans d. jensen,1975 年则授予aage niels bohr、ben r. mottelson和l. james rainwater。
原子结构知识点
原子结构知识点前言原子结构是化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解释了物质的性质和行为。
本文将重点介绍原子结构相关的知识点,包括原子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希望能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原子的奥秘。
原子的组成原子是构成所有物质的基本单位,它由三种基本粒子组成:质子、中子和电子。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是中性粒子,而电子带负电荷。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形成原子的核心,而电子则绕核壳层运动。
原子的结构原子的结构包括原子核和电子壳层。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围绕在原子核外部的不同能级壳层上运动。
原子核的直径约为电子壳层的万分之一,但其中包含原子99.9%以上的质量。
电子结构电子壳层的能级分为K、L、M、N等,每个能级壳层可以容纳不同数量的电子。
根据泡利不相容原理和居里原理,每个电子轨道最多容纳2个电子,且必须填满低能级轨道后才能填满高能级轨道。
原子物理性质原子的物理性质主要由其原子序数(核电荷数)和电子结构决定。
原子序数越大,原子核中的质子数目越多,电子结构也更加稳定。
原子的性质还受到元素化学属性的影响,如电负性、原子半径、离子半径等。
原子结构的应用原子结构不仅在化学领域有重要应用,还在物理、材料科学等领域发挥关键作用。
人们通过深入研究原子结构,可以设计新材料、开发新技术,甚至探索宇宙奥秘。
结语原子结构是一个精彩而复杂的领域,本文只是对其进行了简要介绍,希望读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继续深入探索原子结构的奥秘,拓展对自然世界的认识,为科学发展做出贡献。
以上就是有关原子结构知识点的介绍,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9325U表示铀原子核 有92个质子, 质量数为235, (即有143个中子)
练一练
请表示出: 粒子, 粒子,质子,中
子,有8个中子的碳原子核
A z
X
如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 同(质量数当然不同)的原 子核互为同位素。
11H (氢)
2 1
H
(重氢)
3 1
H
(氚)
原子核的组成
10-15m
质子
2.原子核内究竟还有什么结构?
3.原子核又是由什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得到了质 子。经过研究证明,质子带正电荷,其电量和一 个电子的电量相同,它的质量等于一个电子质量 的1836倍。
进一步研究表明,质子的性质和氢原子核的 性质完全相同,所以质子就是氢原子核。
天然放射现象规律
放射性不是少数几种元素才有的,研究 发现,原子序数大于或等于83的所有元素, 都能自发的放出射线,原子序数小于83的元 素,有的也具有放射性。
放大了1000倍的 铀矿石。
二、射线到底是什么?
1.在放射性现象中放出的射线是什么东 西呢? 2.它们除了能穿透黑纸使照相底片感光 的性质以外,还有些什么性质呢? 3.这些射线带不带电呢?
射线来自原子核
原子核外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而一种元素具有放射性,无论它是单质还是 化合物都具有放射性,说明电子数不同不影 响放射性,与这些电子无关。
射线来自原子核,原子核内部有结构
三、原子核的组成
1.放射性现象中放出的三种射线都是从放 射性元素的原子核内释放出来的,这表 明原子核也有内部结构?
中子的发现
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又发现了中子, 通过研究证明中子的质量和质子的质量基本相 同,但是不带电,是中性粒子。在对各种原子 核进行的实验中,发现质子和电子是组成原子 核的两种基本粒子。
mn 1.67492861027 Kg
原子核的表示:
X 核质量数 A z
元素符号
核电荷数
mp 1.67262311027 Kg
同样的方法,从氟、钠、铝的原子核中打 出了质子。------质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
原子核是否只是由质子组成呢?
? 核的质量
核的电量
质子质量
质子电量
核的质量 质子质量
> 核的电量 质子电量
卢瑟福进而猜想原子核内存在不带电的中子,这一 猜想被他的学生查德威克用实验证实,并得到公认。
课程名称: 19.1原子核的组成 学 科: 物 理 年 级: 高 二 版 本: 人教版(选修3-5)
工作单位: 晋城市第二中学校
主讲教师:
任燕朋
核能的利用
原子弹
核辐射
人们通过什么现象或实验发现原子核是 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的?
人们认识原子 核的结构就是 从天然放射性 开始的。
一、天然放射现象
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 铀和含铀的矿物能够发出看不见的射线,这 种射线可以穿透黑纸使照相底片感光,物质 发射射线的性质称为放射性。具有发射性的 元素称为放射性元素。元素这种自发的放出 射线的现象叫做天然放射现象。
天然放射现象
阅读课文填写表格:
本质 速度 贯穿能力 电离能力
氦原子 1/10光
射线
核
速
弱
强
高速电
射线 子流
0.99c
高能量
射线 电磁波
光速
较强 很强
较弱 更小
练一练
一个验电器带正电,因为空气干燥, 验电器金属箔的张角能维持很长的时间。
现有一束 射线射向这个验电器上端
的金属球,验电器的金属箔的张角将会 怎样变化?为什么?
统称核子
中子
元素符号
质量数 (核)电荷数
A Z
X
1 1
H
4 2
He
235 92
U
质子 中子 质子数
质量数
核子
核外电荷数 原子序数
核子数
中子+质子
练一练
说出原子核的质子数和中子数:
66 29
Cu
28262Rn
钾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