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盆地的沉积学分析
沉积盆地分析基础与应用
沉积盆地分析基础与应用学院:姓名:学号:沉积盆地是地球圈层系统的浅部组成部分,大多数盆地的充填体厚度小于10-20km,但其形成和演化却受控于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
世界上大多数裂谷类盆地的构造一热体制直接受控于岩石圈的减薄和隆起的软流圈的状态。
相当厚的沉积物充填的地壳大型坳陷。
从石油地质学看,要使一定面积上沉积物能堆积到相当大的厚度,该地区的地壳必然在整体上具有下沉趋势,即它是与沉积同时的同生坳陷。
一个沉积区有自己的边界,在边界内沉积物有规律地分布,反映了沉积时或沉积岩原生状态时的古地理一古构造环境,因而它又可称为原生盆地或原型盆地。
沉积盆地是指在一定特定时期,沉积物的堆积速率明显大于其周围区域,并具有较厚沉积物的构造单元。
如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等。
从而对盆地历史的了解成为可能,这对于石油地质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沉积盆地分析是在20世纪板块构造学说创立后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的地球科学研究领域。
对沉积盆地不仅强调要将其视作一个整体,通过多学科和手段进行动态的、综合的分析,也强调对沉积盆地形成时的大地构造、古气候、海平面等背景分析。
通过对沉积盆地的特征分析来反演盆地演化历史,同时强调从盆地角度出发联系全球系统包括海洋、古地理及气候等的变化。
在地球科学研究和应用的3大领域(科学研究、物质需求、生存环境)中,沉积盆地均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中展布面积大、发育时间长的大中型盆地(如含油气盆地)意义更为重要.沉积盆地是地史上地壳或岩石圈较长时间相对沉降、沉积物在其中不断充填过程中的一种负向地壳构造.将沉积盆地动力学定义为:直接控制和明显影响盆地沉降和沉积充填的地球内、外动力地质作用有机耦合的统一动力学系统和演化过程;属地球动力学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盆地沉降动力的不同,将盆地成因划分为热力、应力、重力和复合成因4种类型.从厘定和揭示盆地沉降、沉积和堆积中心的分布位置、演变规律及其相互关系入手,剔去非沉降作用产生的沉积效应,有可能揭示沉降作用特征和其与沉积、堆积中心的时空演变关联及原因.活动性强、深部作用活跃、后期改造强烈是中国沉积盆地的重要特点,这由中国大陆的特性所决定.根据后期改造的主要地质作用及改造形式的不同,将改造盆地划分为8种类型.剔去后期改造的影响,系统恢复原始盆地面貌,为深刻认识和揭示盆地演化改造过程和油气成藏、定位及分布的重要基础.根据改造盆地的地质实际和笔者的研究实践,探讨和提出了改造盆地研究和油气评价的思路及程式;从绝对时间和相对时限两方面,具体厘定了中国盆地油气晚期超晚期成藏定位的时限.探讨了深部作用对油气富集的影响、油气逸散及其地质效应等问题.含油气盆地动力学研究系统可划分为成盆、成藏和评价3大次系统.在盆地演化和改造过程中,各次系统及子系统之间联系密切、相互作用.倡导沉积盆地研究遵循"整体、动态、综合"的总则.世界已探明的砂岩型铀矿床逾82%与已生产的油气田或煤田同盆共存.盆地中沉积物的性质取决于盆地的位置,如盆地位于陆内,则有陆相沉积物的堆积;如位于大洋中,则为海相沉积;如位于沿海地区,则有海、陆相两类沉积物的堆积;一个沉积盆地的发育,通常是经历了几百万年的历史,在如此漫长的地质时期内,其中沉积物的性质及沉积物的特征,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中。
关中盆地古近系沉积特征与沉积相简析
关中盆地古近系沉积特征与沉积相简析关中盆地是我国重要的沉积盆地之一,其古近系沉积特征与沉积相对
于该区域的地质演化和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盆地的沉积构造、岩性特征、古地理环境等方面进行简析。
盆地的沉积构造特征主要包括沉积层序、沉积剖面和古地貌等方面。
古近系沉积特征明显的特点是层序分明、组合丰富。
在关中盆地的古近系中,常见的下部沉积层序是河流沉积和古土壤发育,上部则是湖相沉积。
这种层序特征反映了盆地发育的不同时期古地貌演化和岩相体系的变化。
在岩性特征方面,盆地主要是由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组成。
碎屑岩在垂
向上分为浅水沉积和陆相沉积两大类,其中浅水沉积常见的有砂岩、泥岩等;陆相沉积常见的有煤系岩、粉砂岩等。
碳酸盐岩多为湖泊或浅海相沉
积的石灰岩。
关中盆地的岩性特征主要受盆地内部构造和外部环境的控制,反映了盆地内外岩相体系的演化过程。
古地理环境是研究盆地古近系沉积的重要依据之一、在盆地古近系沉
积过程中,古地理环境的变化对沉积相有着直接的影响。
关中盆地在古近
系时期经历了从陆地到浅海再到湖泊的环境演化过程。
早期的陆相沉积是
由典型的河流和风化侵蚀过程形成的,中期的浅海相沉积则主要受到海平
面上升和沉积载体供应的影响,晚期的湖相沉积则由于地形抬升导致水体
封闭而形成。
沉积盆地分析--沉积盆地形成的动力学机制
构造动力学机制与中国沉积盆地形成一.背景及意义中国有大小不同的沉积盆地485个,进行过油气勘探的盆地有107个,发现有大-中型油田的盆地16个,占勘探盆地数的15%。
对于这些盆地的分布规律和动力学成因机制有不同的认识,胡见义等(1991)从现有盆地反应最终格局出发,认为西部具挤压、东部为张性、中间过渡性盆地的观点;也有的从地貌结合盆地动力学性质,以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为界,把中国分为东西两部,以西为挤压型盆地,以东为拉张型盆地;这条NNE向的山脉分布带,恰好是中国东部重力梯度带。
近年来朱介寿等(2002)【1】根据欧亚大陆及西太平洋地区58个数字地震台站约12000个长周期波形记录,挑出4100条面波大圆传播路径,采用面波频散及波形拟合反演方法,对东亚及西太平洋边缘海地区的地壳和地幔进行了高分辨率三维S波速成像,结果发现以东经110 为界,东西两部分岩石圈、软流圈的结构与深部动力学过程有巨大的差异。
此界限与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连接基本对应,界线以西主要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引起的岩石圈汇聚增厚区,界线以东主要是由于软流圈上涌引起的岩石圈减薄区。
中国大陆晚中、新生代以来,东西构造差异和盆地的不同类型成因,我们将由表及里和由浅入深到演示区青年和软流圈内更深层次上考查西部陆内俯冲、陆内造山和前陆盆地形成等问题,考查东部裂谷盆地的形成和演化,这非常有利于今后油气勘探工作[2]。
二.沉积盆地的动力学机制[3]地球历史演化的动力是来自地核和地幔, 通过地幔的热对流把地核产生的热量传递到地表, 并通过不断变化的热对流和物质对流来达到地球内部的平衡。
核-幔边界过剩的热通过地幔羽的形式或软流圈的区域性隆升形式传递到岩石圈上部, 并使岩石圈隆起、遭受剥蚀, 当热散失后在地表形成盆地。
地幔热对流具体体现在软流圈上涌的高度或莫霍面位置,或以火山喷发作用将热直接传导到大气圈。
软流圈和莫霍面的位置对中、新生代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
沉积盆地分析张瑞的课
沉积盆地:是地球表面发生构造沉降、形成了沉积充填的地域同沉积盆地:沉积充填阶段盆地的原来面貌后沉积盆地:被改造后的沉积充填盆地残留盆地:改造作用强烈,原沉积盆地大面积被剥蚀后保留下来的盆地伸展盆地:是与在张应力作用下,地壳和岩石圈伸展减薄作用有关的一类裂陷盆地前陆盆地:位于造山带侧缘和克拉通之间的狭长盆地,盆地纵剖面为不对称楔状盆地原型:单一的盆地,即不同时期形成的盆地单元叠合盆地:不同时期、不同成因的盆地单元叠合后形成地层格架:是指盆地中地层和岩性单元的几何形态及其配置关系,是一种三维概念构造反转:指的是变形作用的反转,如原来的构造低地后期发生了上隆,初期的正断层晚期又以逆断层方式从头活动等盆地等时地层格架:依据底层接片的等时性,对盆地中各地层单元精准对比基础上成立起来的地层格架. 层序:是一套相对整一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其顶底以不整合面或与之对应的整合面为界。
体系域:是同一时期内具有成因联系的沉积体系组合海泛面:是一个将新老地层分开的界面,跨过那个面水深突然增加最大海泛面:是一个层序中最大海侵时形成的界面,是海侵体系域与高位体系域的分界面密集段:是指在极缓慢速度下沉积的地层段,也称凝缩段,一般很薄,缺乏陆源物质可容纳空间:指可供沉积的、潜在的沉积物堆积空间沉积基准面:是一个假想的动态平衡面,高于此面堆积的沉积物不稳固、不能保留下来,低于此面则发生沉积作用,沉积物有可能被埋藏而保留下来瓦尔特相律:在一个整合的序列中,只有那些在自然界相邻出现的相才能在垂向层序中出现沉积相:沉积环境的物质表现地槽:地壳上具有强烈活动的长条地带,前期发生不同性下降,后期强烈褶皱形成的庞大山系地台:大陆上自形成以后未再蒙受强烈褶皱的稳固地域,有双层结构,即由基底和盖层组成克拉通:大陆地壳中长期不受造山运动影响,只受造陆运动发生过变形的相对稳固部份构造坡折带:同沉积构造长期活动引发的,沉积斜坡明显突变的地带裂谷:由于整个岩石圈蒙受伸展破裂而引发的,而且常常是一侧或双侧为正断层限制的低洼地带回剥法:是在维持地层骨架厚度不变(除断层或剥蚀外)的条件下,以盆地内地层分层为基础,按地质年龄从头到老把地层逐层剥去,从而恢复每一个时期末所有沉积地层的形态及古厚度,进而恢复沉积速度和沉降速度。
沉积盆地基底沉降分解研究
沉积盆地基底沉降分解研究沉积盆地基底沉降是一种沉积盆地形成过程,包括地质,构造,物理学和水文学因素。
沉积盆地形成的深度直接影响沉积体系的形态和结构,为沉积体系的演化提供理论指导。
从构造学的角度,沉积盆地形成的深度可以由前期构造度来推断,从而更深地了解盆地形成过程。
研究表明,盆地形成的深度是由几个主要因素所决定的,包括构造降深,塑性和粘性沉降,以及孔隙介质改造。
催蚀性荷载作用是沉积盆地形成过程中最显著的影响因素之一。
构造活动和岩石塑性变形会导致盆地的深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加。
催蚀性荷载作用的影响体现在盆地与盆地周围山脉的面积比,以及山脉的高度。
例如,较大的面积比会导致盆地深度增加,而山脉高度会影响构造降深对山脉的影响。
借助GIS技术可以比较准确地识别盆地围绕山脉的面积比,以及深度,从而更准确地判断盆地形成的深度和构造降深的作用。
粘性和塑性沉降是另外两种极为重要的因素,他们可以影响沉积盆地形成过程中深度随时间变化的速度等结构性参数。
塑性沉降可由破坏性活动导致平衡沉降,而粘性沉降则是由游离液流姿势引起向下沉降。
这两种沉降过程也可以识别和量化,以便更准确地判断盆地形成的深度和形态。
最后,孔隙介质改造也可通过孔隙水压识别,这样可以更多地了解沉积盆地的演化特征和形成条件。
典型的改造情况包括压实和流变,他们可能会改变盆地形成过程中山脉等地质要素的结构和沉降率。
综上所述,沉积盆地基底沉降分解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它将构造和水文学要素结合起来,识别和量化几种关键的沉降因素,包括构造降深,塑性和粘性沉降,以及孔隙介质改造,以更准确地推测盆地演化的深度。
除此之外,还可以开展盆地的构造,地球物理学框架,水文学,以及地层学等相关研究,以深入研究盆地形成过程,以及更好地了解矿产资源和环境影响。
沉积盆地及古地理分析
盆地地层格架的建立一、地层的沉积作用沉积作用分为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按形成方式,可分为垂向加积作用和侧向加积作用两种。
1、古隆起区和古凹陷区分析沉积物在介质中自上而下的堆积过程,它是以沉积物“雨”降落方式堆积沉积物的,沉积层是垂向上加积的。
大洋环境、大型湖盆、封闭海盆、泻湖和爆发型火山沉积、浊积岩、风暴岩、洪泛岩、宇宙尘堆积、风成黄土等是垂向加积的。
垂向加积作用形成的地层具有以下特征:(1) 未发生倒转的地层,总是上新下老。
(2) 连续延伸的相同属性的岩层界面必然是等时面。
(3) 地层的相变不服从瓦尔特相律。
2. 侧向加积作用沉积物沿搬运方向的堆积,它所形成的原始沉积层是斜的,即等时面是倾斜的,如曲流河道迁移过程中边滩向凸岸方向加积、三角洲前缘向海方向的加积、沙坝向海推进。
滨岸沉积在海平面上升时形成的向岸方向的侧向加积;生物建隆在它的筑积速度和海平面上升幅度均衡时为垂向加积;而当海平面上升幅度小于筑积速度时就会出现侧向加积。
侧向加积作用形成的地层具有如下特征:(1)未经构造变动和未发生例转的地层序列,其沉积层是原始倾斜的,即其等时面是原始倾斜的,因此这种斜列的沉积层不符合地层叠覆律。
(2)在大范围内连续延伸的相同属性岩层或岩性界面,其穿时性是绝对的,等时性是相对的。
(3)地层的相变符合瓦尔特相律。
3.海进、海退与地层的形成海进、海退是地层形成的主要动力过程。
不同地史时期,不同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地层记录,其重要特征是:若地层层序连续,相序必然连续,相的时空结构服从瓦尔特相律,如果相同属性的岩相界面在斜交和垂直海岸线方向上必定是穿时的,如美国西南部寒武系和华北南部河南、河北一带早古生代的三山子组白云岩均是著名的穿时岩石地层单位。
二、地层对比与地层格架的建立地层对比是确定不同地点的不同剖面的地层特征和地层位置相当。
按地层的不同的属性建立了不同的地层单位,故有不同地层单位的对比,如生物、岩性、年代、磁性、地震反射特征等。
沉积盆地分析的原理与应用
#沉积盆地分析的原理与应用##1. 引言沉积盆地是地球表面上的重要地质形态之一,由于其丰富的沉积物、特殊的地质环境以及重要的经济价值,对于沉积盆地的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沉积盆地分析的原理与应用,并以列点的方式展开讨论。
##2. 分析原理 - 沉积盆地演化理论:沉积盆地分析的基础是沉积盆地演化理论。
沉积盆地演化理论主要包括构造、地质、气候等因素对沉积盆地形成与演化的影响。
- 地层学:地层学是沉积盆地分析的重要工具和方法。
地层学主要研究沉积盆地中各个地层的分布、特征、变化规律以及地层联系等。
- 沉积学:沉积学研究沉积物的成因、性质和分布等,是分析沉积盆地的重要手段。
沉积学可以揭示沉积环境、沉积作用以及沉积过程等信息。
##3. 应用领域沉积盆地分析在以下几个领域有广泛应用:•石油地质:沉积盆地是石油储藏的重要区域。
通过沉积盆地分析,可以揭示石油地质条件、储量分布规律,对石油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地质灾害:沉积盆地常常是地质灾害的高发区。
通过沉积盆地分析,可以研究地质灾害的成因、演化过程和预测预警等,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地质学:沉积盆地中保存了丰富的环境信息,通过沉积盆地分析,可以研究环境变化、污染来源等,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依据。
•水文地质学:沉积盆地在地下水资源的储存和流动中起重要作用。
通过沉积盆地分析,可以研究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充沛性和可持续利用性等,对于地下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4. 分析方法沉积盆地分析的主要方法如下:•剖面观测: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钻孔观测等,获取沉积盆地的剖面数据。
剖面观测可以揭示地层的分布、倾向、倾角以及岩性等信息。
•地球物理勘探:利用地震勘探、电磁勘探、重力勘探等手段,获取沉积盆地地下的构造和岩性等信息。
地球物理勘探可以揭示沉积盆地的深部结构和地质变化等。
•沉积物分析:利用化学分析、物理分析等方法,对沉积物进行分析。
沉积物分析可以获得沉积环境、沉积物来源、沉积物组成等信息。
沉积盆地演化与沉积体系分析
沉积盆地演化与沉积体系分析沉积盆地是地球表面形成的一种地质结构,它是地质历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沉积盆地演化与沉积体系分析是研究沉积盆地形成、演化和沉积过程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本文将以沉积盆地演化与沉积体系分析为主题,探讨其背景、原理和应用。
一、背景沉积盆地是由地质构造运动和地貌发育造成的沉积洼地,不同的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会形成不同类型的沉积盆地。
沉积盆地的形成与地球动力学、火山活动、构造抬升、海平面波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沉积盆地演化与沉积体系分析旨在通过研究盆地的形成演化过程,了解沉积盆地的地质历史和沉积特征,为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提供依据。
二、原理1. 沉积盆地形成演化原理沉积盆地的形成与构造运动有着密切关系。
在板块构造运动的作用下,地壳发生抬升、陷落或拗曲等变形,形成了沉积盆地。
构造运动的类型和过程决定了沉积盆地的类型和特征。
火山活动、地震等地质灾害事件也会对沉积盆地的形成和演化产生影响。
2. 沉积体系分析原理沉积体系是沉积形成过程中沉积物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整体组织。
通过对沉积体系的研究,可以了解盆地的沉积环境、沉积相、岩性特征等信息。
沉积体系分析主要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岩心取样、地震勘探等手段,结合沉积学、地球物理学和地质学等学科知识,对不同地层进行分析和解释。
三、应用沉积盆地演化与沉积体系分析在石油地质、矿产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1. 石油地质沉积盆地是石油形成和富集的重要地质环境,通过对沉积盆地的演化和沉积体系的分析,可以了解盆地内石油保存和运移的规律,为石油勘探提供依据。
根据盆地的构造、沉积相和沉积速度等信息,可以预测石油的分布和储量,指导勘探工作。
2. 矿产资源勘探不同类型的沉积盆地具有不同的矿产资源潜力,通过对盆地的演化和沉积体系的分析,可以确定盆地内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和富集条件。
例如,富含煤炭、铀矿、金矿等资源的盆地,通过分析沉积体系和沉积相,可以找出矿点和矿床的分布范围,指导开采和利用。
第四章 古地理、古气候、古水深
尔后把测量的数据进行整理,古流向数据的整理方法很多,其中 包括直方图、玫瑰花图、极点图等。主要是定性而形象地表示古水iànɡ)分析
精品PPT
第四章 沉积盆地的古地理(dìlǐ)、古气候、古水深分析 第一节、沉积(chénjī)盆地古地理分析 三、古流向分析 恢复古地理面貌要通过区域古流向图,即对某一时代地层的所有露 头分别进行古流向分析,在实际应用中常将多种岩相古地理分析的内容, 如沉积相组分、碎屑比、砂层等值线、粒径变化和古水流数据标绘在一 张地理图上,即形成一张综合性图件。
精品PPT
第四章 沉积盆地的古地理(dìlǐ)、古气候、古水深分 析
第一节、沉积(chénjī)盆地古地理分析
四、水介质的物理—化学条件分析
1、pH值和Eh值的推断
pH值:
判断水介质酸碱度的主要矿物标志
精品PPT
第四章 沉积盆地的古地理(dìlǐ)、古气候、古水深分 析
第一节、沉积(chénjī)盆地古地理分析
精品PPT
第四章 沉积盆地的古地理(dìlǐ)、古气候、古水深分析 第一节、沉积(chénjī)盆地古地理分析 一、陆源区的分析
3、物源区母岩性质的确定
物源区是提供陆源碎屑的物质来源的地区,沉积物质主要来自古陆。 可以根据沉积物的特征来判别物源区的母岩的性质。
2)砂岩的成分:砂岩中的岩屑、颗粒矿物类型也能反映母岩性质,如砂岩中 的最主要矿物石英和长石的含量。
古地理分析:是在综合各种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沉积学、古 生态学、古构造学、地球化学等分析方法,再造地质历史时期中 的自然地理景观,也就是再造沉积区和侵蚀区的景观。
盆地沉降史分析
第一节 沉积物的压实作用
一、压实作用
压实作用(Compacting):在上覆沉积物和静水压力或构造变形压力 的作用下,使沉积物(岩)减少其孔隙空间和总体积而变致密的作用。
埋藏压实过 程中的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骨架守恒原理:压实作用 对地层的影响只是导致地 层中孔隙度减小,没有使 地层柱的截面积增大。
2017/1/12
16
第二节 古水深变化
二、地球化学指标
3.Piper(1977)
2017/1/12
17
第二节 古水深变化
二、地球化学指标
4.许东禹(1993)
2017/1/12
18
第二节 古水深变化
二、地球化学指标
5.闫葆瑞(1998)源自2017/1/1219
第二节 古水深变化
二、地球化学指标
48
第四节 盆地沉降过程回剥
二、盆地的构造沉降
构造沉降 = 总沉降
沉积物和水负载沉降 沉积物压实沉降 海(湖)平面变化
1.海平面变化校正
沉积物的厚度不能代表沉积物的沉降深度 沉降深度 = 古水深 + 沉积物未压实的厚度
若海平面发生变化,则要消除海平面变化的影响。
2017/1/12
49
第四节 盆地沉降过程回剥
1 ( z )dz
z1
( z) 0eCz
hs ( z2 z1 ) (0 / c)(ecz1 ecz2 )
z2 hs z1 (0 / c)(e
2017/1/12
cz1
e
cz2
)
7
第一节 沉积物的压实作用
四、去压实作用
z2( k ) f ( z2( k 1) )
沉积盆地形成与演化机制分析
沉积盆地形成与演化机制分析沉积盆地是地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和演化机制是地质学领域的一个核心问题。
本文将探讨沉积盆地形成与演化机制,并从地质构造、岩石圈运动及环境变化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地质构造对沉积盆地的形成和演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地质构造是指地壳中的各种构造体系,包括断裂、褶皱等,它们的活动导致了地壳的变形和运动。
在地质构造活动的影响下,地壳发生断裂、隆起、下沉等变化,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沉积盆地。
例如,古特提斯洋的闭合引发了阿尔卑斯和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这些山脉周围就发育了相应的沉积盆地。
其次,岩石圈运动是沉积盆地形成与演化的另一重要机制。
岩石圈运动是指地球上岩石圈板块的运动和变形,包括板块的收敛、俯冲、隆起和扩张等。
岩石圈运动导致了地壳的断裂和隆起,形成了许多盆地。
例如,亚洲大陆板块向东北方向的运动导致了黄海盆地的形成,而北美板块向西北方向的运动则造成了萨尔托盆地的诞生。
此外,环境变化也是沉积盆地形成和演化的重要因素。
环境变化包括气候变化、海平面变化等,这些变化会改变地表的水文、沉积物输送和沉积条件,从而影响盆地的形成和演化。
例如,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了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进而形成了很多沿海盆地。
而气候干旱则导致了内陆盆地的形成,如巴丹吉林盆地和库页岛盆地等。
沉积盆地的演化机制主要包括沉积作用、隆起和侵蚀过程等。
沉积作用是指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中的沉积物沉积和堆积过程。
沉积作用是盆地发育的基础,它会受到环境和构造的影响。
盆地内部的地质构造活动会导致盆地的隆起,使相对低洼的盆地演化为山地。
同时,盆地的侵蚀过程也会改变盆地地貌和沉积物的分布。
例如,长时间的风化侵蚀可以将盆地内的山地削平,形成平原盆地。
在沉积盆地的演化过程中,地壳变形和沉积作用相互作用,共同塑造着盆地的地貌和地质特征。
盆地的形成和演化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构造、岩石圈运动、环境变化等多个因素。
深入研究沉积盆地的形成与演化机制对于理解地球演化、资源勘探和区域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盆地沉积与构造演化关系分析
盆地沉积与构造演化关系分析引言:盆地沉积和构造演化是地质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
盆地是地壳构造运动的结果,而盆地内的沉积物则是该地域地质历史演化的记录。
深入了解盆地沉积与构造演化之间的关系对于揭示地球内部构造和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综合分析地质数据和研究成果,探讨盆地沉积与构造演化之间的相关性。
1. 盆地沉积的定义与分类:盆地沉积指的是在地壳运动作用下形成的凹陷地形中所积累的沉积物。
根据沉积物来源和物性,盆地沉积可以分为陆相沉积和海相沉积。
陆相沉积主要是由陆地物质来源的沉积物组成,如河流冲刷物、风沙物质等;海相沉积则是由海洋生物和海水沉积物构成的。
2. 盆地构造演化的主要因素:盆地构造演化主要受到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的影响。
地壳运动可以分为垂直和水平两种,垂直地壳运动主要包括隆升和沉降,而水平地壳运动则是指的地壳的挤压和剪切。
盆地沉积的形成与地壳运动有密切关系,垂直地壳运动会导致盆地的形成和演化,而水平地壳运动则会影响盆地内沉积物的分布和地层的变形。
3. 盆地沉积与构造演化的相互作用:盆地沉积和构造演化是相互关联的,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盆地沉积是盆地构造演化的记录,而构造演化则会影响盆地沉积的形成和演化。
例如,隆升运动会引起山脉的抬升和侵蚀,从而导致沉积物堆积在盆地之中。
而盆地内的沉积物也会对盆地构造演化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沉积物的堆积可以改变盆地的应力场,从而进一步影响盆地的形态和构造演化。
4. 盆地沉积与构造演化的案例研究:为了更好地理解盆地沉积与构造演化之间的关系,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以中国盆地为例,黄土高原是一个典型的陆相盆地,其形成和演化过程与地壳运动密切相关。
在地质演化的过程中,隆升和沉降作用交替作用,形成了不同层次的沉积盆地,沉积物的特性反映了构造作用的历史变迁。
另外,青藏高原是一个复杂的构造盆地,地壳隆升和断裂活动对其沉积物的堆积和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盆地构造演化提供了宝贵的实例。
1 沉积盆地分析-总论
第一章
第一节
盆地分析的内容与方法
盆地和含油气盆地的概念
一、盆地 不同的学者曾对盆地下过各式各样的定义,下面仅列举一部分学者的意见, 来讨论盆地的概念: 朱夏(1965)曾将盆地定义为“地壳的一定地段在大地构造发展一定阶段的一种 洼陷构造”或理解为“在地质发展历史一定阶段的一定运动体制下形成发展的 统一的沉降大地构造单元’,。 A. W. Bally(1975)指出盆地的定义是指包含有超过1 km厚沉积物的沉降体制, 它现今仍或多或少保存有原来的形状。这个定义不包括有厚的和常有复杂变形 的沉积物的摺皱带,虽然它们有时也会产出一定数量的油气。 M. T. Halbouty(1979)所给的定义是“盆地是一定的地质时期,在独立的地理 区域,相对统一的构造环境中,由来自一处或多处沉积物源的沉积物所组成的 沉积岩体”。 K. F. Dallmus(1955)则指出了盆地的两重概念,他把所有卷人地壳变形的或不 是纯地形的所有盆地均作为动力盆地。 W. R. Dickinson (1974)也提出了盆地的两重含义,一种含义是盆地仅仅是一 个等深的或地形上的洼陷,另一种更重要的含义在于盆地是形成一厚层沉积层 序的岩石棱柱体。
第一章
盆地分析的内容与方法
A. G. Fischer(1975)曾指出对于地貌学家或地理学家来说,地球上的 盆地为岩石圈表面在三度空间上的凹地,其中充满了水或空气。对于地 质学家来说,地球上的盆地还具有第四度空间即时间的概念,并包括有 地表形成的成层岩石,也就是包含有厚达数千米的沉积物及火成岩。这 些盆地的形状和深度并不是受陆地表面或海底限制,而是受较深的深成 岩系或变质岩系基底的限制,填充在盆地内的沉积物及火山岩记载着盆 地的发育历史。根据盆地内填充沉积的情况,划分成从补偿盆地到不补 偿盆地的一系列盆地。 R. C. Selley (1976-1985)按三重概念将盆地分为三种,即地貌盆地、 沉积盆地和构造盆地。所谓“地貌盆地”是指被天然高地围绕的一块低 地。大陆地貌盆地可以是较小的山间平原,也可以是横贯大陆的河谷; 水下的地貌盆地可以从小型的冰碛湖到大型的大洋盆地。所谓“沉积盆 地于是指一个平缓褶曲的沉积层向中心倾斜的地区。其中岩相带的走向、 古水流方向与盆地的形状、构造一致,沉积层的厚度愈向盆地边缘愈薄, 说明沉积与盆地的下沉是同时的,故亦称为同生沉积盆地。“构造盆地” 亦称沉积后盆地。在这种盆地中,岩相带的走向与古水流的方向、盆地 的现存构造无关,说明形成盆地的沉降运动发生在变形岩层沉积之后。
盆地沉积与构造演化
盆地沉积与构造演化盆地沉积和构造演化是地质学研究中的两个重要方向,它们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地壳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盆地沉积与构造演化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地球演化的影响。
一、盆地沉积的意义与特点:盆地沉积是指在地表下陷形成的凹陷区域中发生的沉积作用。
它的形成有多种原因,如板块运动、断裂活动、火山活动等,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引起的地表凹陷和地壳变形。
盆地沉积记录了地球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如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生物演化等,因此对于了解地球演化和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盆地沉积的特点是多样性和塑性。
由于不同的地质条件和沉积环境,盆地沉积的类型和特征各不相同。
常见的盆地类型包括海洋盆地、陆相盆地、内陆盆地等。
海洋盆地主要由海洋沉积物构成,陆相盆地主要由陆地来源的沉积物构成,内陆盆地则以湖泊碱泥沉积和风成沉积为主。
此外,盆地沉积还可以根据其演化阶段划分为早期沉积、积累沉积和消减沉积等。
二、盆地构造演化的过程与机制:盆地构造演化是指盆地在地质时间尺度上发生的各种构造和地质事件的演化过程。
它主要与板块运动和地壳变形有关,其主要机制有張力擴张、壓縮聚合、剪切滑动等。
板块运动是盆地构造演化的主要推动力,它使地壳发生拉伸、压实等变形,导致盆地的形成和演化。
地壳变形则是盆地构造演化的关键环节,它包括地质构造的形成、变形与破裂等。
盆地构造演化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盆地的形成阶段、演化阶段和稳定阶段。
在盆地形成阶段,板块运动引起地壳下陷,形成盆地。
在盆地演化阶段,盆地经历了断裂、抬升、沉积等多种地质作用,逐渐演化成成熟盆地。
在盆地稳定阶段,盆地进入相对稳定的状态,继续发生沉积作用和构造活动,但其强度较小。
三、盆地沉积与构造演化的相互关系:盆地沉积和构造演化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过程。
盆地的形成与沉积环境密切相关,不同的构造演化过程会导致不同类型的沉积盆地的形成。
沉积物的沉积和侵蚀会改变地壳的应力分布,进而对盆地的构造演化产生影响。
沉积学和盆地分析
沉积学与盆地分析的新理论与方法沉积学是地质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沉积物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分类及其形成作用,以及沉积环境和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研究对象是沉积物和沉积作用,包括研究未曾石化和已经石化的天然沉积物及自然环境中沉积作用的过程和机理。
沉积学作为地质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与流体力学和地层古生物学密切相关,与物理学、化学、海洋学、气象学、水文学、土壤学、建筑学也有重要联系。
沉积学作为地质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在过去三十年,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并且在科研和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这是因为沉积学研究不仅涉及像地球岩石圈演化这样的基本理论问题,而且也关系到如石油、天然气、煤等能源和铁、锰铝铅锌铜等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海港建设、河道疏浚、谁看防淤及环境保护等一系列实际问题的解决。
1沉积环境及其演化1.1碳酸盐和陆源碎屑混合沉积体系近年来,混合沉积机制研究的突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海平面变化对混合沉积体系的影响及其环境效应。
在潮坪、潮缘和浅海滨岸带,海平面变化对混合沉积环境影响最大,可以形成广泛的混合沉积;在平坦的碳酸盐台地,海平面上升可使沉积速率增大,造成混合沉积发育,而海平面下降则导致台地浅水区缩小和台地顶部暴露,减少了混合沉积体系的机率出现;在碳酸盐缓坡,无论海平面上升还是下降,缓坡中均可见到数量不等的混合沉积。
(2)构造升降通过控制盆地类型、物源区、沉积区的分布形态以及物源供给量来控制混合沉积,对活动大陆边缘混合沉积体系的影响尤其明显。
此外,风暴流、浊流及等深流等突发事件作用,通过对原有沉积物的改造和实现跨环境搬运、再沉积而形成浅海-盆地相混合沉积;气候通过冰期-间冰期的变化影响海平面的变化和物源的供给控制混合沉积体系。
1.2事件沉积学事件沉积学是从“灾变论”复活、发展而形成的边缘学科。
风暴、不整合、季纹泥沉积、洪泛面以及大洋缺氧等事件是一系列区域性甚至洲际性事件,而磁极倒转、气候突变、构造巨变、星球撞击(陨击)、凝灰/火山灰沉降、海平面上升、冰川作用、生物绝灭等事件具全球性。
沉积盆地分析
沉积盆地分析沉积盆地是由各种沉积及构造要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的包括格架和各级构成单位的整体系统, 其演化过程中各项参数的变化显示了有序性, 如充填序列和构造序列, 并受控于多重地质因素相互作用的地球动力系统。
沉积盆地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正由于地质学领域多学科的最新进展而成为一种较为完整的认识系统和方法体系。
一、盆地分析主要内容盆地研究领域的下列重要进展正在推动着较完整的盆地分析科学系统的形成:(1)层序地层学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沉积体系分析、旋回和事件地层分析等为盆地充填研究带来了新的概念体系与方法;(2)构造一地层分析使盆地的构造演化与沉积充填的关系更为密切地结合起来;(3)盆地的形成机制与主要类型盆地的动力学模型, 深部地球物理研究则提供了重要支柱;(4)盆地热历史研究的理论与新技术;(5)盆地模拟技术;(6)盆地演化与地球深部背景和板块相互作用的关系;(7)盆地演化过程中油气的形成、运移与聚集以及成矿作用的关系。
沉积盆地的基本思想就是把盆地作为一个基本研究单元,进行整体解剖和综合分析。
这种旨在阐明沉积环境和气候环境,了解各地层单元形成时的沉积条件和它们之间的古地理关系,探讨构造作用对盆地成因、盆地形成期的构造格架和现今构造轮廓所施加的影响。
这种方法正符合系统中具体分析结构怎样决定系统功能的原则。
油气的形成、演化与现今存在的形式,是整个盆地演化过程中各结构要素间相互作用达到动态平衡的产物,故整体性研究对含油气盆地分析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地质、地球物理等基础观测资料, 可对盆地进行以下五个方面的分析:沉积分析、层序地层分析、构造分析、能量场与流体系统分析、背景分析。
(一)沉积分析通过能源盆地分析的多年实践可将主要参数概括为四类:(1)沉积参数包括盆地充填的岩性特征、充填序列、沉积体系的配置等;(2)构造参数包括盆地构造架、地层厚度和分布、古构造运动面、低级别同生构造的类型和配置、充填期后形变特征等;(3)热过程参数包括同期和准同期岩浆活动,反映热历史的各项指标,如镜质体反射率,粘土矿物的变化和矿物包体测温等;(4)成矿作用参数包括矿体的质量和数量参数,以煤盆地分析为例,主要煤体分带性和煤质分带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地层单位(Stratigraphic unit)
地层单位是指依据岩石所具有的某一方面特征或 属性划分的、并能被识别的、一个独立的、特定的岩 石体或岩石体组合。 依据地层的不同方面的性质,可建立不同的地层 单位,最常用的传统的地层单位有以下三类: •(1)岩石地层单位 •(2)生物地层单位 •(3)年代地层单位
最大海泛面
凝缩层
上个层序陆架边缘体系域
下个层序高位体系域
华北南部奥陶系三山子组白云岩上部的II型不整合与陆架边缘体系域
(3)海泛面(marine flooding surface):是一个把新地层和老地 层分开的面,但穿过这个界面有证 据表明水深突然增加。 水深的突然增加常伴随着小规模的 水下侵蚀作用或无沉积作用,可能 存在小规模的沉积间断。 两个重要的海泛面:初次海泛面和 最大海泛面。
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合面
层序地层学是研究以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合面为边界的 年代地层格架 层序的内容可以因地而异,但上下界面是同时的。
层序是在一次相对 海平面变化周期内形成的
(绝对)海平面和相对海平面的关系:一个地区相对海平 面的变化是全球海平面变化和当地盆地沉降速率的综合效 应。
当地盆地沉降速率与当地的构造沉
低位前积楔状体:上超在层序界面之上、下超于 盆底扇或陆坡扇之上,其顶面是初次海泛面。 近源部分常为陆相,远源部分为富泥沉积物。
两种最基本的不整合接触关系
低位前积楔状体
陆架边缘体系域(shelf margin systems tract):简称SMST,是II型层序的下部 体系域,它以一个或多个微弱前积到加 积准层序组为特征。这些准层序组朝陆 地方向上超到II型层序边界之上,朝盆 地方向下超到II型层序边界之上。 陆架边缘体系域由陆架碎屑岩或碳酸盐 岩组成。 底部为II型不整合,顶界初次海泛面。
斜坡扇是在陆坡形成的,以近源重力流沉积为特征的扇状体。 盆底扇的形成与海底峡谷进人陆坡的侵蚀作用和河谷进入陆架 的下切作用密切相关,常为远源浊积岩。 斜坡扇和盆底扇底面是I型层序界面,其顶面是低位前积楔状体 的下超面。
斜坡扇的产生
斜坡扇
I型不整合
华北南部震旦系I型不整合和斜坡扇
中条群余元下组滑塌角砾岩,代表了斜坡扇沉积
(1)岩石地层单位
岩石地层单位是根据地层的岩性特征或岩性组合特 征而识别的三维空间岩石地层体。可由一种或多种 岩性组成。 岩石地层单位一般可分四级:群、组、段、层,其 中组为最基本的单位。
组(formation):组是岩石地层划分的基本 单位,是宏观岩性或岩性组合相同、空间上有 一定的延展性,一般能够在1:5万图上填出。 组可由一种岩石构成,也可以一种岩石为主间 有其他岩石的夹层,或者由两三种岩石交替出 现的互层所构成,还可能以独特的结构所构成 并与其他组相区别。 由于同一时代的地层,不同地点沉积环境不同, 岩性可能不同,所以,同一时代地层可有不同 的组,而同一组岩性也可能有差别。
华北地区沉积地层
马家沟组 冶里组-亮甲山组
简化的华北古生界地层序列
三山子组
张夏组
馒头组
上震旦统
下震旦统
二、层序地层学基本概念
(1)层序(sequence):是一套相对
整合的、成因上存在联系的、顶底 以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合面 为界的地层单元(Mitchum ,1977)。
不整合是层序划分的重要标
志。不整合可以划分为两种 类型——I型不整合和II型不 整合。
Ⅰ类不整合:相对海平面高速下降
至沉积滨线坡折以下,陆架暴露并遭 受长期地表风化与河流回春侵蚀后 形成的。或者说,是相对海平面下 降速度大于沉积滨线坡折带处盆地 沉降速度时产生的。
陆架坡折的位置
I型不整合常可造成斜坡前缘的
侵蚀,斜坡上常有密度流的沉 积,并且也可产生海相沉积物 上部的陆相沉积。
1.地层学的概念
地层(stratum/ Strata ):某一地质历史时期 形成的具有某种共同特征或属性层状岩石,包括沉积 岩、火山岩和岩床等顺层侵入的侵入岩、上述岩石变 质而成的变质岩。 岩层的特征是指岩石的颜色、结构、构造、成分 及厚度、接触关系等具体物质的特征和变化,它们是 客观存在的,不因人的认识而改变。 属性是指人们根据岩石特征分析推断得出的岩层 形成的时代、环境、成因及其分布规律,它可因人的 认识而改变。
第四章 盆地的沉积学分析
——地层学分析
沉积岩石学
沉积岩的组份、成因和形成过程
地层学
沉积岩组合和空间变化
Hale Waihona Puke 沉积学岩相古地理学
沉积地层的背景和条件
资源沉积学
沉积矿产与沉积作用的关系
地层学分析
第一节 地层学概念和地层单位
一、地层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二、盆地地层分析的原理
第二节 层序地层学
第一节 地层学概念和地层单位
(2)体系域(systems tract):是指在一
个海平面升降旋回的不同阶段形成的沉积体系 的集合体(Fisher and Brown,1977)。 沉积体系是指具有成因联系的、具有三维空间 岩相或沉积相组合。因此体系域是一个三维沉 积单元。 在一个海平面升降旋回的不同阶段发育了不同 的体系域。阶段的划分以首次海泛面和最大海 泛面为界面。 所以,体系域的边界可以是层序的边界面、或 首次海泛面、或最大海泛面。
(2)生物地层单位
根据地层中所含的生物化石内容和 特征所划分出来的地层单位,即:以含 有相同的化石内容为特征,并与相邻层 的化石有区别的三度空间岩层体。
生物地层划分的目的就是把岩石按化石的内 容组成各种生物带。 如以几类生物或某类生物的几个种属的独特 自然组合为特征的组合带;以几个化石种的总组合 中一个特定种属化石出现的延续时限为标志的延 限带;以某类化石的富集为特征(既不考虑共生组 合,又不考虑延续时限)的顶峰带等。 在上述三种类型生物带中,组合带以与相邻 地层不同的生物特征或化石自然组合来确定地层 的顺序而得到了人们的广泛采用。
L9
河南焦作地区的太原组
L8
L7 L6
L5 L4 L3 L2 L1
群(Group):群是比组高一级的正式岩石地层 单位。“群”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连续的、 在沉积上有联系的组的联合,或指厚度巨大、 岩性复杂又难以分组的一套岩系。 例如,石千峰群原指广泛分布于华北各地时 代属晚二叠世晚期至早三叠世在比较干燥气 候条件下形成的陆相红色为主的杂色岩沉积, 后来地层中的古脊椎动物,叶肢介、介形虫、 古植物和孢粉组合等化石,现已将原石千峰 群的划分为孙家沟组、刘家沟组和和尚沟组。
地层是地史发展的物质记录,是自然 记录的万卷巨著。它记载着地质时期 的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风化剥蚀、搬运沉积等各种地质作用, 记载着古地理、古气候变化,记载着 地质矿产的形成环境与形成过程,记 录并保存了地球的演化历史。
地层学:英文术语stratigraphy,由拉丁文
stratum(地层)和希腊文graphia(描述)合 成,即:描述地层的科学,是地质学中最古老 的学科,是地质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 主要研究构成地壳的层状或似层状岩石体 的特征和属性,并将它们划分为不同类型和级 别的地层单位,进而确定各地层单位之间的空 间关系、时间顺序及分布规律。
Ⅱ类不整合:全球海平面下降速
度小于沉积滨线坡折带处盆地沉 降速度时形成的。 II型不整合常没有斜坡前缘的侵 蚀,斜坡上也没有密度流的沉积, 沉积环境表现为水体深度的变浅, 但没有I型不整合剧烈。
一般情况下,若层序下部不整
合为I型不整合,则该层序为I 型层序,若下部不整合为II型 不整合,则该层序为II型层序。 所以,I型层序和II型层序的物 质组成(或地层)也是不一样 的。
华北南部寒武系底部初次海泛面和上部的海侵体系域
海侵体系域
初次海泛面
海侵体系域
焦作地区馒头组
高位体系域(highstand systems tract):简称HST,是I型和II型层序上 部的体系域,是在相对海平面最高,并 由相对上升转变为相对下降时期形成的。 此时沉积物供给速率常大于可容空间增 加速率,因而形成了向盆内进积的一个 或多个进积准层序组。 底面为最大海泛面,顶部以I型或II型层 序界面为界。
L9
河南焦作地区的太原组
L8
L7 L6
L5 L4 L3 L2 L1
河南省东西方向下二叠统太原组地层剖面对比图
段(Member):段是组内次一级的正式岩石地层单位, 具有与组内其他段的岩层不同的岩石特征。段是组的 一个组成部分,不能脱离组而独立存在。例如,太原 组就分为下部灰岩段、中部碎屑岩段和上部灰岩段。 层(Bed):层是比段低一级的、岩石地层单元中的 最小的地层单元。层常指一些特殊岩性的岩石,比较 易于识别,或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煤层、具有地层对 比意义的火山岩层、可作为油气盖层的膏盐层等。
I型层序和II型层序由于海平面下降程度 不同,体系域的组成也不尽相同。
低位体系域(lowstand systems tract):简称LST,是指I型层序中位置 最低、形成较早的体系域,是在相对海 平面下降期间到最低点并开始缓慢上升 时期形成的。 在具有陆棚坡折和深水盆地的沉积背景 中,低位体系域是由海平面相对下降时 形成的斜坡扇、盆底扇和海平面开始相 对上升时形成的低位前积楔状体组成的。 底部为I型不整合,顶部为初次海泛面。
降、沉积物供给速率和气候变化有 关。 所以,“相对海平面升降”与全球 海平面升降、构造沉降、沉积物供 给速率和气候变化这四个基本因素 有关,一个层序中地层单元的岩性 和空间分布形态也受上述四个因素 的控制。
全球性海平面升降速率和构造沉降速率控制的可容空间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