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菇不出菇的原因和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菇不出菇的原因和对策

一. 在平菇生产中,有时会出现茵丝长得很好,却不出菇的现象,遇到这种情况无论是制种还是生产造成的损失很大。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出菇环境的昼夜温差不够。因多数平菇品种在菌丝发满后,需要有10℃以上的温差刺激,才可正常行成菇蕾原基。当温差不够时,菌袋表面只长厚厚的菌皮,而不出菇。这种情况多发生在早秋,只要创造足够的温差,就可逐渐行成原基,正常出菇。

(2)培养料配方不适宜。培养料配方要科学,尤其要注意碳氮比。在栽培平菇的原料中除棉子壳自身的碳氮比就合适外其他原料都不具备这一条件,如玉米芯,麦秸,玉米秸(含碳为主)都要配以麸皮,尿素或鸡粪(补氮为主),这样才能出菇出好菇。否则用单一原料装制的菌袋,菌丝长的很白,但有时不易行成原基,这一定要注意。

(3)品种选择不当。高温型的品种在低温下栽培,中、低温型的品种在高温下栽培。广温型和中、低温型的品种.在春季气温回升到25℃以上时,已不能分化子实体。尽管菌种资料或广告上注明某品种的出菇温度范围宽,且适应较高温度下出菇,如2~34℃、4~20℃等等,但由于其生长习性等原因,在中,低温下出菇较安全,在较高温度下,尤其是气温由低到高的春季,品种选择要慎重,引种时,一定要进行品种出菇温度试验,才能或引种或推广。

(4)母种保存时间过长。母种放置冰箱中低温保存时间长,取出后直接进行生产原种,即使菌丝仍具有活力。菌丝萌发、生长正常,也不分化子实体而正常出菇。这时要将母种从冰箱取出后先行转管再扩繁使用,则能正常出菇。为此,久置冰箱的母种使用前一定要经转管,菌丝满管后直接使用或短时间保藏后使用。不具备母种生产条件或技术的生产者,最好不要从外地邮购母种直接用于生产原种。

(5)杂菌污染或杀菌剂使用浓度过高。在菌丝生长过程中,有时出现白色或其它颜色杂菌污染,因平菇菌丝生活力强,可将其覆盖,但影响子实体分化。杀菌剂如多菌灵、托布津等使用浓度过高,影响菌丝生长,也影响子实体分化。

(6)单核菌丝或三核菌丝的影响。在做菌种分离时,若分离到的母种为单核菌丝,则不出菇或产量较低,故要具备显微镜检条件和技术,以及作出菇试验后才能生产母种。否则为害极大。另外,据资料和观察,三核菌丝体也影响子实体分化,如老菇房因以往种菇积累了很多孢子(单核体),栽培时这些孢子与菌丝结合形成三核体影响出菇。故老菇房种菇要彻底冲洗干净,严格消毒,平菇采收要在孢子大量释放前进行。

当前平菇生产的问题:

一,发酵料栽培技术关键

1,有氧堆闷发酵先将辅料按配方称量好,溶于水中搅匀,再与主料在水泥地上充分拌匀,料水比1:1.5,配好料后建堆发酵。建成底部宽1.5米、高1米、长度随原料多少而定的梯形堆,用铁锨柄从上向下垂直扎通气孔,并稳稳抽出,通气孔之间的距离掌握在20~25厘米,使通气顺畅,加强好氧微生物的活动。之后用草苫或编织片覆盖,进行有氧堆闷发酵,以起到保温、防晒、防水分散失、防虫等作用。遇雨天要盖塑料薄膜,雨后尽快揭掉。培养料发酵的目的是利用发酵产生的高温(60~70℃),杀死培养料中的杂菌和害虫。

2.建堆后尽管打了通气孔,因为堆的中心有无氧发酵区,为了保证培养料的有氧发酵,还应进行翻堆,共翻堆4次,其间隔天数依外界气温而定,一般依次为3、2、2、1天,即建堆后的第3、5、7、8天翻堆,掌握在堆内20厘米深处温度上升到60℃时,第二天进行翻堆。翻堆的方法是把下面的料翻到上面,外面的料翻到中间,要一层一层地翻,并将料尽量抖松,复堆后要重新打上通气孔并盖好。在第3天翻堆时要检查料的湿度,可适当补水使料的含水量维持在65%左右为好。最后一次翻堆时不可再补冷水,但要在料的表面喷1次杀虫药,可用溴氰菊酯、乐果等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

经过发酵后的优质培养料具备如下条件:(1)培养料呈棕褐色,无粪臭味或氨臭味。(2)质地疏松柔软,手握能成团,轻轻抖动就能散开。(3)pH值7~7.5。(4)适宜的含水量为60%~65%,用手紧握培养料,指缝间有水渗出而不形成水珠下滴为好。(5)无螨虫及蚊蝇幼虫。

二,装料接种平菇是好气性真菌,采用袋式通气装料接种,可以避免因袋内缺氧导致的菌丝生长慢,易感染杂菌,造成栽培失败。选择适龄的栽培种作菌种,适龄菌种表现为菌种袋内菌丝浓密,洁白度较一致,长势均匀,闻之有平菇香味,按之有弹性。接种前用75%酒精棉球擦手,然后打开栽培种袋,取出菌种放入经开水冲洗消毒过的清洁盆内,为避免日光直射,应在室内或室外背阴处掏取,然后用手将菌种掰成如枣大的块,切不可求快用手搓碎而损伤菌丝。接种时,栽培袋选用折径16~20厘米,长度40~45厘米的筒袋。将发酵料摊开,待料温降到25℃以下时进行装袋接种,装3层料、接4层菌种。即先将一根长50厘米,直径2厘米的木棒或竹竿穿入袋内,一端用橡皮筋将袋口与木棒固定,从另一端把料装入袋内,并使木棒立于袋的中央。在袋底放第1层菌种5块,均匀摆开,然后装第1层料,约10厘米,把料顶面整平;放第2层菌种4块,沿袋壁均匀摆放,装第2层料约10厘米厚,把料顶面整平;放第3层菌种4块,沿袋壁均匀摆放,装第3层料约10厘米,把料顶面整平;放第4层菌种5块,均匀摆开。这样形成4层菌种3层料的夹心培养料,拔出木棒,然后用绳扎紧袋口,用缝衣针在袋的两端各扎几个孔,在各层菌块处各扎1个孔,然后送培养室进行菌丝培养。

三,科学摆放菌袋发菌袋栽平菇在温室内具有保温性能好,发菌快等特点,但若管理不当,易造成杂菌感染和烧菌。正如菇农们说的:“能否成功在发菌,产量高低在管理。”因此,搞好发菌期管理是取得稳产高产的重要基础。必须把菌袋放在20~25℃,空气湿度在65%~75%,光线较暗,通风良好的条件下发菌。一般单行摆垛高3~4层,垛与垛之间要留出35~40厘米作人行道和通风散热道。10天翻一次菌袋,翻袋时应注意把上下层翻到中间,中间的放到上下层。如菌袋内温度上升到35℃,则要及时翻袋,并同时打开门窗通风散热,以防烧菌。精心管理25~30天菌丝可长满菌袋,其标准是一拍即响,菌丝浓白,手掰成块,大多出现菇蕾,此时就可以将菌袋移入栽培场地,进行出菇期的管理。

四,出菇期管理采用单排横袋叠层立体墙式出菇法。将长满菌丝的菌袋按大棚的横向1袋紧挨1袋地排成行,在行的一头留1~1.2米宽作为通道,在行与行之间留有50~60厘米宽作为管理采收的通道,菌墙一般可堆6~8层高,具体高度可根据外界气温而定,温度高了可堆少点,反之多点。然后解开菌袋的两头扎口,向上挽袋口塑膜使两头各露出1~2厘米的菌棒。现蕾前通过通风来调节棚内的温湿度,加大昼夜温差,刺激菇体形成。现蕾后白天温度控制在15~20℃,夜间10~15℃,空气相对湿度不低于85%,半个月可采头茬菇。冬季低温要注意覆膜保温,当气温较高时可向地面、墙壁上喷水来增加空气湿度,并合理通风,以利菇体正常发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