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思想史(期中作业)“我的读书笔记……诸子百家之墨家”
中国政治思想史学习心得
《中国政治思想史》学习心得【引言】本学期通过学院教师发展在线解除学习了《中国政治思想史》这门课程。
这是一门很有学术氛围和文化气息的课程。
它以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发展为线索,展开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学的剖析。
对思想政治课程教师,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教师,提高自身修养,联系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历程,更好的为学生讲授相关课程有一定的帮助。
【正文】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国家,她的政治文明发育的很早,当国家尚未开始的时候,政治文明便出现了。
在原始部落时期,部落家长制是最先出现的政治现象。
随着部落战争、部落征服的不断进行,开始出现部落联盟,这样军事民主制诞生了。
在传承了尧舜禹三代之后,禹的儿子启即位,“公天下”被“私天下”所取代,国家开始出现,政治文明成为一种更为明显的政治现象出现在人类的历史记载中。
在政治现象更加频繁发生的时候,由于政治主张的不同,便很容易的产生政治思想的碰撞。
在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断、诸侯纷争,中国正面临着社会类型的转型。
整个国家割据林立,没有统一的统治思想,正是百家争鸣,派系纷争的时代。
在当时,儒、墨、道、法是力量比较强大的学派,也正是这几种学派在后来经过多年的磨合与发展形成了外儒内法,各派兼容的新儒学,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
直到新文化运动以来,儒学才开始受到人们大范围的反思与批判。
但是,儒学其实对现代国家政策的出台和工作项目的开展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在这本书中,我们重点学习的是儒家以伦理为中心的政治思想;墨家以兼爱、尚同为中心的政治思想;道家以法自然为中心的政治思想;法家以法、术、势为中心的政治思想;董仲舒的政治思想;儒道佛的斗争与交流;宋明理学;黄宗羲的政治思想。
但无论是墨家也好,道家也好,法家也罢,亦或佛教,亦或理学,都是围绕着儒学展开的,这本书、这门课的重点就在儒家的发展,它的完善与发展正好契合了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
在封建时代相当长的历史中,儒学一直是国家机器运行的动力支持。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读后感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读后感读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就像是在历史的长河里坐上一艘晃晃悠悠的小船,一路看两岸的奇景。
最开始接触那些古老的政治思想时,感觉像是在跟一群穿着长袍马褂、满脸严肃的老夫子对话。
比如说孔夫子的儒家思想,这可是个超级大“门派”。
孔子天天念叨着“仁”,就像个老父亲一样,苦口婆心地跟弟子们说:“你们呀,要做个仁人,要有爱心,要对别人好。
”这放在政治上呢,就是君主得有仁德,要爱护百姓。
君主就像一家之主,百姓就是家庭成员,如果君主不仁德,就像家长天天打骂孩子,那这个家肯定乱套。
我就想啊,这孔子在当时到处碰壁,肯定心里特委屈,觉得这些诸侯怎么都不听劝呢。
再看孟子,他比孔子还激进一点。
孟子那是相当硬气,跟君主说话都像在教训小孩子。
他的“民贵君轻”思想,在当时就像一颗炸弹。
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君主听到这个理论时脸都绿了,心说:“你这小子,怎么把百姓看得比我还重呢?”可孟子才不管呢,他就觉得百姓才是根本,君主不过是为百姓服务的。
这就好比一个公司,员工才是根基,老板得为员工谋福利,要是老板只想着自己吃喝玩乐,不顾员工死活,那这个公司迟早得垮。
法家就完全是另外一种风格了。
韩非子他们这群法家的人,就像一群严厉的教官。
他们觉得人性本恶,所以要用严刑峻法来管理。
这就像学校里那些特别严格的老师,只要你犯错,就给你严厉的惩罚。
在政治上,法家主张君主集权,用法术势来驾驭臣民。
秦国就是靠法家思想强大起来的,可也因为太严苛了,最后百姓受不了,秦朝就迅速灭亡了。
这就好比一个人一直被紧紧地勒着脖子,最后肯定会断气的。
道家呢,又特别潇洒。
老子和庄子就像两个看破红尘的隐士。
他们觉得政治啊,最好是无为而治。
政府别老是瞎折腾,就像大自然一样,让百姓自己按照规律发展。
这就像养植物,你要是天天拔苗助长,肯定把苗都弄死了。
最好的办法就是给它合适的土壤、阳光和水分,然后就别管了,它自己就会长得很好。
我觉得道家这种思想在战争之后或者社会动荡之后特别适用,让百姓休养生息。
墨子与墨家的读书笔记
墨子与墨家的读书笔记墨子与墨家——读书笔记一、墨子的人生与思想墨子,生于春秋战国之际,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和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一生充满了探索和实践,始终秉持着兼爱、非攻的思想。
在战乱频繁的时代,他提倡和平,反对战争,主张通过提升人类的道德水平来解决社会问题。
二、墨家的主要思想1.兼爱:墨家的核心价值观是兼爱,主张人人应当无差别地爱所有人,不分亲疏贵贱,是一种博爱精神。
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中无疑具有极大的进步性。
2.非攻:墨家反对侵略战争,认为战争对于败者的伤害及,然而对胜者而言,仅仅是获得了数座城池而已,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墨家支持防守的战争,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和百姓而不得不进行的战争。
3.崇尚科学:墨家重视科学和逻辑,是我国古代第一个重视科学技术与逻辑思维的学派。
他们在自然科学和数学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如光学八条、小孔成像等。
三、墨子与公输般的故事墨子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还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军事家。
他曾与公输般进行过一场攻防器械的较量,最终墨子凭借其出色的防御器械设计和智慧,成功阻止了公输般的进攻。
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墨子的聪明才智,也体现了他的和平主义思想。
四、墨子思想的现代意义墨子的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他提倡的兼爱、非攻思想,可以引导我们建立一个更加和谐、公正的社会。
同时,他重视科学和逻辑的精神,也是我们今天推动科技进步、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动力。
我们可以从墨子的思想中汲取智慧,为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进步寻找方向。
通过学习和研究墨子及墨家的思想,我深感其理念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希望我们都能汲取墨子思想的精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读后感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读后感读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就像是一场穿越千年的奇妙之旅,在这趟旅程中,我看到了古人在政治这片大舞台上各种精彩又复杂的“表演”。
一开始,我对那些古老的思想和制度感到特别头疼,感觉就像是面对一团乱麻,完全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比如说,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每个门派都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儒家提倡“仁政”,想让统治者当个大好人,用爱去治理国家;墨家就很仗义,讲究“兼爱”“非攻”,就像一群热血侠客,想让大家都平等相待,别老打仗。
可这些想法在当时那个乱世,就像一个个美好的童话,想要实现真的很难。
而且每个门派之间还互相掐架,都觉得自己的主张才是拯救天下的正道,这就像一群小孩在争谁的玩具更好玩一样,特别热闹。
再往后看,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开始推行法家思想,严刑峻法,就像给国家这辆大车套上了一副冰冷的铁缰绳。
虽然这种做法在当时让国家迅速强大起来,可是也太严厉了,老百姓都过得战战兢兢的,就像走在钢丝上一样,一不小心就触犯法律了。
后来汉朝建立,汉初实行黄老之学,讲究无为而治,这下可好,国家就像一个疲惫的旅人,终于能喘口气休息一下了。
政府不怎么插手老百姓的生活,大家都自由发展,经济就像雨后春笋一样慢慢冒了出来。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的过程。
汉武帝的时候,董仲舒站了出来,像个超级推销员一样把儒家思想进行了一番改造,然后推销给了汉武帝。
从此,儒家思想就像坐上了火箭一样,一飞冲天,成为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主流。
儒家思想就像一个大框,把各种有利于统治的东西都装了进去,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观念特别强。
但是呢,它也有好的一面,它提倡的道德教育让社会有了基本的行为准则,就像给社会这个大花园围上了一道篱笆,让大家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在古代政治思想的长河里,还有很多有趣的“浪花”。
比如魏晋时期的玄学,那些文人雅士们整天讨论一些玄之又玄的东西,什么“有无之辩”,感觉他们就像生活在云端的神仙,不食人间烟火。
中国政治思想史 读书笔记.doc
《中国政治思想史》读书笔记《中国政治思想史》作者:萧公权阅读时间:2015年10月《中国政治思想史》是萧公权先生的代表作品,所取政治文献的研究资料上自晚周,下迄辛亥革命,全文所论及古今学者六十余人,文献资料相当丰富。
此书给我印象深刻是是第二章,第二章介绍了我们所熟悉的孔子的身世和他所处时代以及他的思想。
第一节介绍了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曾经编修《诗》、《书》,订正《礼》《乐》,序写《周易》,撰写《春秋》。
并且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从周与正名是由第一节略述作为铺垫,第二节开始加较详之论述。
从周是孔子政治思想的起点。
也就是恢复周朝礼治,而恢复周礼首要的一条就是正名。
他明确表示“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而正名是孔子实行从周思想的具体主张。
所谓正名,也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个社会成员都按照自己的等级名分尽义务,作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作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作父亲的要像父的样子,作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
否则,“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总之,正名是治理国家的首要环节。
第三节说的便是仁爱。
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
“‘仁以处人,有序和谐’是孔子思想的原发点,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
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
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以德治人",德治的基本精神实质是统治阶级以博爱的心去对待百姓。
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
第四节讲的是德、礼、政、刑,它们是封建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主要方法,最早由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
孔子认为政刑的作用是有限的,只有德治、教化才是根本的治国方法,他首先提出重德轻刑、以德去刑的主张。
苛政猛于虎,只有德治、教化的治国方法才是治国的根本。
《诸子百家》读书笔记
《诸子百家》读书笔记先秦诸子,是影响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经典。
没有它,我们的文化会黯然失色。
它又是中华民族的思想基石。
没有它,我们的思想会索然无味。
几千年来,先秦诸子以其恒久的生命力,“存活”于人间,影响和激励一代又一代人。
穿越几千年的历史时空,这些古老的文字,对现代人还管用吗?我们为什么称它为经典?为什么要读经典?这些经典的魅力究竟何在?--------引子在中国思想史上,春秋战国无疑是一个虎气腾腾的时代。
其后两千多年,无论是在文化还是思想方面,都不曾超越那时的辉煌。
春秋战国时代,正是中国封建文化的发祥期,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便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基础。
尤其是在思想、文化领域内产生的诸子百家学说,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为千秋万代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为人类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春秋战国时代,也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动荡、大变革、风云变幻的时期。
当时,周王朝丧失了它固有的统治地位,战乱中的诸侯为求自保并进而问鼎天下,无不广求人才以自重,从而出现了人才成长相对宽松的环境。
那些欲求一展抱负、从而功成名就的诗人,也无不研精学问,著书立说。
以取合诸侯,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都在激烈而又复杂的阶级斗争中发生很大的变化。
这一时期有思想的知识分子,面对现实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等,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和思想。
个人利害与国家之间的利害交互运用,相互影响,标新立异。
各种学说,思想纷纷出现。
所谓诸子百家(百家争鸣)。
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各诸侯国的阶级关系不断出现新变化,不同的阶级与阶层的代表人物,对社会变革发表不同主张,于是“诸子百家”便应运而生。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学者们周游列国,为诸侯出谋划策,到战国时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诸子”,是指这一时期思想领域内反映各阶层、阶层利益的思想家及著作,也是先秦至汉各种政治学派的总称,属春秋后才产生的私学。
"百家"表明当时思想家较多,但也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中国思想政治史笔记
《中国政治思想史》(曹德本)考研笔记点赞(1) 反对(0) 本站小编网络资源 2015-07-04 07:10:06 阅读(27)中国政治思想史导论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论(了解)一、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科定位(一)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1.关于政治哲学问题就中国先秦的政治思想理论看,政治思想与哲学思想浑然为一体。
天人合一是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其政治思想系统。
在《大学》中作了精辟论述。
2.关于社会模式的理论(又可称之为理想国的理论)社会模式思想与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思想,虽有密切的关系,但范围不同,两者不是一回事。
社会模式或理想国理论是关于社会总体结构与相互关系的理论或设计,它包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政治思想史中具有独特的意义。
就先秦情况看,这一类的论述是相当丰富的,许多有关的思想和设计别开生面,耐人寻味。
孔子的“有道”之世的模式,老子关于“小国寡民”的设想,庄子的“至德之世”、“无何有之乡”的幻境,孟子的王道世界,《礼记·礼运》篇中的“大同”境界,荀子的“王制”社会,农家人人劳动、自食其力,不分君臣的美境,杨朱童子牧羊式的田园生活,等等,都属于理想国范围内的课题。
研究和分析社会模式思想和理论,应该是政治思想史重要内容之一。
3.治国的方略和政策国家和法与治国方略和政策有密切的关系,但两者又有区别。
我们从先秦政治思想中不难发现,一些人在国家组织体系和法律规定上并没有什么原则区分,但在治国方略和具体政策上却有明显的不同,甚至形成水火之势。
4.伦理道德问题不过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有些派别把伦理道德政治化,这一点在儒家那里表现得十分突出。
关于政治实施理论以及政治权术理论也应是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内容。
进行政治决策以及如何把政策、政治规定和各种行政措施付诸实现,这是政治思想家们经常讨论的问题,比如关于进谏、纳谏、庭议、兼听、独断、考课、监察等等,都属于这方面的问题。
(二)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文化模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篇一:《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古代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和外来文明的融合及碰撞——读中国思想史有感在葛兆光老先生所著的中国思想史一书中,上卷主要阐述了从上古时代开始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形成与逐步构建,其中主要从礼和秩序的构建来叙述君主如何确立自己权威的统治地位,以及如何利用话语权来垄断和控制人们的思想。
知识文化在经历了百家争鸣的繁盛时代随着国家一统的趋势而逐渐融合归一。
最终,儒家通过不断吸收各种知识,完善自身体系使得自身的知识话语能够符合国家统治的需要,确立了自己国学的身份。
而四世纪初,佛教的传入为中国带来了不一样的信仰世界,对中国自有的道教形成了一定冲击。
在下卷中,从隋代开始,由于国家专制主义集权的逐渐强化,对知识思想的控制也日趋加强,统一的国家往往倾向于形成统一的思想与文化,而知识在统一束缚下缺乏批判力趋于平庸,且旧的知识系统伦理道德很难解释和运用于一些实际问题,人们开始对以往的知识文化质疑不断。
到了宋代,面临内忧外患,国家统治不断遭到质疑,重建国家权威和秩序变得棘手,进而对思想秩序的构建也提出了不一样的要求。
到了唐朝随着外来文明的不断涌进,世人传统的的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不同文明之间既有融合也有对抗。
(一)佛教征服中国?大概在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一开始在人们心目中只是类似于道教的一种宗教,佛教的故事、仪式以及观念主要是通过一些很世俗的方式在下层人民当中渗透,其之所以能够在民众中迅速流传是因为他们信仰背后隐含的对现实生活、自身命运、家庭前程的关心,促使他们通过遵循佛教的道德与伦理规范来为自己和家人甚至是国家祈福。
到了四世纪初,佛教开始进入上层社会,虽然看上去是佛教征服中国,但实际上是由于佛教教义理论的传播使得老庄思想中某些精神凸显,而经过提炼的老庄玄学初步具备了一种形而上的哲理系统,它的内容最接近佛教所以成了最初理解佛教的语境。
人们借助老庄对佛教进行解释,使佛教在不断翻译解释中加入了中国的玄思系统,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也征服了佛教。
中国政治思想史笔记
绪论 几个概念及学科定位一、政治思想内涵(政治学定义)1、政治思想与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政治关系心理和精神的反映,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对政治的感受、认识和道德、习俗、规范的总称。
政治文化包括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两个方面。
政治心理是表层、感性方面的,指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表现的一种心理反映,最直接的包括认知、情感、兴趣、愿望、信念等。
政治心理的特征:自发性、个体差异性、是一种潜在的社会意识、一旦形成,在较长时间内具有稳定性。
2、政治思想内涵(1)含义:是社会成员在政治思考中形成的观点、想法和见解的总和,包含着政治认识、政治判断、政治标准。
(2)特征:是阶级政治的要求;是理性思维的产物;相对独立性。
(3)结构A内容结构关于对人的研究:人的本性本质的研究(属性);对人需求的研究(利益需求、精神 需求、自然和社会属性需求);对人的社会过程的研究。
对人存在的政治体系的研究:对政治体系产生的研究(政治生活的起源、政治权力的来源);对政治权力及其组织结构的研究;对政治过程的研究。
对政治发展的研究:政治变迁的原因;政治理想;政治方式、途径。
B思维结构对政治现实的事实判断和描述;对政治现实的因果分析;对政治现实的价值判断。
C理论层次单一性的政治理论;专门性的政治理论;综合性的政治理论。
D政治思想的类型从政治思想的历史演进和发展上,有古代的、近代的、当代的……从思维结构和研究方法上,分为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
二、中国政治思想学位定位1、研究对象(1)中国政治思想的基本特点:政治哲学与伦理政治的紧密结合;(2)研究对象:哲学基础—天人合一、理论学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齐治平”学说。
2、中国政治思想的文化模式:和谐文化模式(1)人际和谐,三大和谐的基础,是关于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原则,有序、友爱、真诚;(2)群体和谐,三大和谐的核心,探讨国家、社会对人民的关系,爱民、尊民,人民也要爱国,维护国家的利益等;(3)天人和谐,三大和谐的最高境界。
《中国思想史》的读书笔记
《中国思想史》的读书笔记《中国思想史》的读书笔记今天起开始阅读钱穆先生的《中国思想史》一书(版本为九州出版社2011年5月第一版)。
此书是1950年应张其昀之约而写,于1951年完稿,1952年出版,1977年作增添校订再版。
钱穆治学主张会通,所以研治思想史,他说应注意通史及文化史,故上述著作如果不能一时遍读,那就至少要读《国史大纲》和《中国文化史导论》这两本书。
另外,也要注意旁通西方思想。
本书的写作风格是,力求简易通俗,可是由此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对各家思想的博大精深之处,不容易快速了解。
那怎么办呢?钱先生给出建议,最重要的是“细心玩索”,不要着急,循序渐进,“明得一家是一家,明得一节是一节,明得一句是一句”。
这看起来不是太慢了吗?其实如果反复研究玩味思考,长期积累下来,自然就会豁然贯通。
这一点正是朱熹教人读书的方法:“近日看得后生,只是教他依本子识得训诂文义分明为急。
自此反复不厌,日久月深,自然心与理会,有得力处。
”钱先生认为,思想可不仅仅是文字,思想也不是凭空产生的,思想是有生命的。
在例言中,钱先生说:“无思想之民族,决不能独立自存于世界。
思想必有渊源,有生命。
无渊源无生命之思想,乃等于小儿学语,不得称之为思想。
”本书例言写于1977年,对于当时的中国思想界,钱先生认为正不幸像犯了一小儿学语之病,也就是没有思想,因为思想失去了渊源也就失去了生命。
要改变这一现状,那就是去追溯中国的思想渊源。
这也是钱先生写作本书的目的:“指示出中国思想之深远的渊源,抉发出中国思想之真实生命。
”读了这本书,读者会有哪些收获呢?钱先生说:“学者由此窥入,明体可以达用,博古可以通今。
”对于中国的现状,对于民族的未来,将可以有自己的思想,自己去寻觅出路。
最后钱先生提醒读者,“切勿以知道一些旧公案,拾得一些旧话头,即为了事”。
就像朱熹所说:“近来学者,有一种则舍去册子,却欲于一言半句上便要见道理;又有一种,则一向泛滥,不知归着处,此皆非知学者。
中国政治思想史作业——墨子
浅论墨子的兼爱思想两千多前的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转型变革期,奴隶社会逐渐瓦解并逐步确立起封建社会的基本制度。
在这一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矛盾运动剧烈,诸侯争霸战乱频发,纲纪废弛礼崩乐坏,正常的社会秩序、经济活动与民众生活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但在混乱的时局之中,新的生产关系与政治制度慢慢孕育而生,在思想文化领域更是出现了空前繁荣的“百家争鸣”局面,各个流派的学者针对当时的社会政治问题提出了各自的伦理观与思想主张,墨子便是其中杰出的一位,为先秦百家中墨家的创始人,其提出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思想主张,在中国传统文化与政治思想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墨子出身工匠,生活于战国初期,作为社会下层阶级的一员,深刻目睹了动乱与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灾难和对社会的破坏,对下层平民抱有深深的同情,一生都在为扶危济困的正义事业而奔忙。
墨子思想中最核心、最重要、对后世的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兼爱”与“非攻”思想,而兼爱思想中更是指出了社会动乱的的根源问题,体现了墨子对人类道德与社会和谐的期许,因此我认为“兼爱”是墨子最为根本、最为核心的理论。
首先,墨子提出了兼爱的含义,兼爱就是对一切人无所不爱,不分远近,不分等级,普遍广泛地爱所有的人。
《墨子》中记载“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在墨子的兼爱思想中,人与人之间不存在社会关系界限,把自己与他人同等看待,应如同爱自己般爱别人,应像爱自己的国家般去爱他人的国家,必须自己先做有利于别人的事,他人再报答自己,人与人之间实现相爱与平等,便不会互相争夺残害,社会也不会陷于动乱。
其次,墨子认为人间的一切怨恨、争夺甚至动乱根源在于人与人之间不相爱,“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众必劫寡,富必侮贫,贵必做贱,诈必欺愚。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吧。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119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世纪初是近代中国思想转变的一个关键时期,中国思想史读后感。
而梁启超的思想在19世纪90年代初趋于成熟,梁启超通过其文章著述对这一时期思想气候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梁启超与中国思想史的过渡》一书中,作者将其作为探讨这一时期思想变化的切入点。
通过对梁启超的思想变化过程及相关事物的研究来研究这一时期的思想变化。
在梁启超的思想形成的过程中,“西方的冲击”是一个主要的因素,对此,作者特地提醒我们在强调外部影响的时候不能够忽视中国传统内涵。
虽然晚清不像思想鼎盛的南宋或晚明时代,但晚清传统领域里的思想仍然在继续发展。
作者认为我们应该从生活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人的角度来思考其思想变化的内在动力。
对于19世纪末的学者们来说,儒家思想是一个巨大复杂、学派林立、彼此竞争的思想天地,所以对研究晚清思想的者来说,注意儒家传统的内部问题并探索其含义是十分重要的。
努力设想自己处在儒家文学士的地位,弄清楚儒家思想作为富有活力的个人信仰在实践中向他们提出问题。
以历史的观点看待这些问题及其发展来理解晚清儒家思想内在的变化动力。
再根据传统固有的多样性和内在发展动力对西方的冲击作出回应,以理解中国对西方的回应。
作者认为在19世纪的最后十年里,收改良运动的影响,思想变化的速度急剧加快,而这场运动巨大的思想意义却常被人们所忽视了。
关于思想背景,作者主要是从儒学的内在变化上来分析的。
在儒家思想的实践者眼里,儒家思想从来就不只是一种哲学体系,或一种知识研究。
还有实用主义动机和作为一种人生信仰的本质。
学术研究从内部对儒家思想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在对儒家思想中的“内圣外王”的理想的争议中,形成了各种流派的新儒学。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后期墨家)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第十一章后期墨家一、背景现存《墨子》一书中《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六篇著作,是形成于战国中、后期,墨家后学们的作品。
现统称这些作品的作者们为后期墨家。
这些作品中积极地发展了墨翟的唯物主义思想。
后期墨家抛弃了墨翟哲学中关于天志、鬼神等宗教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墨翟的狭隘经验论倾向和错误。
特别是后期墨家在批评惠施、公孙龙等名家的某些错误观点中,发展了墨翟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建立了一套相当完整的逻辑学理论,这在中国哲学史上是有很重要意义的。
二、社会历史观后期墨家继承了墨翟的“兼爱”、“尚同”等政治思想,其中特别强调讲实际功利。
1.反对孟子所宣扬的“义”,认为讲“义”不能离开“利”他们反对孟子所宣扬的“义”,认为讲“义”是不能离开“利”的。
“义”不应当只是主观的动机,而同时也应该是客观效果上的“利”。
2.反对一切离开实际“利”去宣扬空洞的“忠”、“孝”等道德观念他们也反对一切离开实际“利”去宣扬空洞的“忠”、“孝”等道德观念。
后期墨家认为,“忠,以为利而强低(当作‘君’字)也”(《经上》);“孝,利亲也”(同上)。
这是说,讲“忠”,就是要做有利的事以使君主强盛;讲“孝”,就是要有利于父母。
后期墨家这种强调实际功利的道德理论,是与孟子宣扬的天赋道德观念根本对立的。
3.反对永远不变的“义”后期墨家还反对永远不变的“义”。
他们认为历史是发展的,随着古今社会的变迁,过去所讲的“义”和今天所讲的“义”的内容是不同的。
尧的“义”名称虽在今天,而实际内容却在古代,所以,时代的不同(“异时”),“义”的客观对象(“所义”)和内容也是不同的。
尧的“义”只能适合于古代社会,不能适合于今天。
4.批判历史倒退论的观点后期墨家根据这些理论,批判了历史倒退论的观点。
当时一些守旧复古的人总认为历史一代不如一代,喜欢称道尧的“善治”。
后期墨家说,讲尧善治,那是就尧根据当时情况治理社会比较好而已。
诸子百家之墨家的思想主张
【导语】墨家是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派别之⼀,约产⽣于战国时期。
创始⼈为墨翟。
墨家是⼀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领称“巨⼦”。
“兼爱”是墨家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
其它⾮攻、节⽤、节葬、⾮乐等主张,也都是由此⽽派⽣出来的。
墨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百家之⼀,是⼀个有领袖、有学说、有组织的学派,他们有强烈的社会实践精神。
墨者们吃苦耐劳、严于律⼰,把维护公理与道义看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论是循规蹈矩的儒⽣,还是浪漫超然的道者,都不过是求得⼀⼰的安宁和⾃我形象的完善,惟墨⼦能够真正摆脱各种社会势⼒的纠缠和引诱,从⼒学、光学、⼏何学、逻辑学等⼴泛的知识领域去把握⽣命本来的含义,认知世界的*,从⽽形成寻求真知、注重实践、⾃励⾃强的可贵的品格。
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及认识论问题;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有重要贡献。
墨家主张⼈与⼈平等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攻)。
此外,还有其他⼏⽅⾯的基本思想。
墨家的基本思想主要有以下⼗点: 兼爱 完全的博爱(与儒家的亲亲相对反,将⽗慈、⼦孝、兄友、弟悌......等等的亲⼈对待⽅式,扩展到其他陌⽣⼈⾝上)。
⾮攻 反对侵略战争(战争对于败者的伤害及,伤⼈命、损其才,是没有意义的破坏⾏动。
⽽对于胜⽅⽽⾔,仅仅是获得了数座城池与税收,但总的来说伤害与损失也是巨⼤的,所以战争是没有意义的⾏为)。
尚贤 不分贵贱唯才是举。
尚同 上下⼀⼼为⼈民服务,为社会兴利除弊(有⼀说法为“上同”,认为天⼦是百官之⾸,⽽百姓听令百官,与上⽽同,此乃“上同”之意)。
天志 掌握⾃然规律(有⼀说法为天⼦代天⾏政,并借由上同的观念推论出⼈民以天的意志⽽⾏事)。
明⿁ 尊重前⼈智慧和经验(有⼀说法认为墨家说⿁所为并⾮迷信,⽽是希望以神⿁之说使⼈民警惕,不⾏*)。
⾮命 通过努⼒奋⽃掌握⾃⼰的命运。
⾮乐 摆脱划分等级的礼乐*,废除繁琐奢靡的编钟制造和演奏(古代⾳乐费时耗事,花费甚⼤,于国家并⽆⽣产的⾏为,乃⽆⽤之事)。
墨家思想与中国政治
墨家思想与中国政治春秋战国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然而,在这样一个动荡的时代里,中国文化却奏起辉煌的乐章,进入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阶段,墨家学说便是其中一朵绚烂的奇葩。
中国二十一世纪的文化建设,需要吸纳西方和本民族已有的思想资源。
先秦诸子思想为中国文化的根脉所在,无疑该特别重视;其中最重要的儒、墨、道、法四家中,墨家又尤其不可忽略。
墨家的”兼爱”“非攻”“兼爱”可算是一种古老的”博爱”思想,由儒家的”仁”和”礼运”的”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发展而来。
孔子将”爱人”含义的”仁”,加上了宗法等级制的内容,改造成了”忠恕”含义的”仁”;墨子主张”使天下兼相爱”,则又抽去了宗法等级制内容,因为庶人也是可以被举为天子的,等级制的界限已被打破了。
所以,墨家的”兼爱”是对儒家”仁”的发展,更是对儒家”仁”的否定;在墨子看来,儒家不兼爱的”仁”,不能算是”仁”。
墨家讲”兼爱”(也即”义”),以人与人之间绝对平等的无血缘等差的爱为价值原则,在先秦影响极大,所谓”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滕文公》),”世之显学,儒、墨也”(《韩非子·显学》)。
汉以后似乎突然中绝,其实并非如此,只是转入到了民间,成为民间社会的价值观之一。
”四海之内皆兄弟”一语,就是众人通晓的对”兼爱”说的解释。
在历史演义、话本小说这些俗文学作品中,这种价值原则也有充分的表现,例如《三国演义》的”桃园三结义”,《水浒传》的”聚义厅”,核心就是一个”义”字。
”义”和”忠”、”孝”结合在一起,构成民间社会最一般的价值体系。
这样的”义”显然不利于统治阶级的政治要求,也不能适应小农业文明以家庭为核心的经济和伦理形式,所以被社会主舞台忽略和排挤。
明清以降,受西方科技文明的冲击,《墨子》中有关科技内容的”墨经”部份受到重视。
俞樾曾说到:”近世西学中,光学重学,或言皆出于墨子。
然则其‘备梯’、‘备突’、‘备穴’诸法,或即泰西机器之权舆乎。
中国政治思想史 读书笔记.doc
《中国政治思想史》读书笔记《中国政治思想史》作者:萧公权阅读时间:2015年10月《中国政治思想史》是萧公权先生的代表作品,所取政治文献的研究资料上自晚周,下迄辛亥革命,全文所论及古今学者六十余人,文献资料相当丰富。
此书给我印象深刻是是第二章,第二章介绍了我们所熟悉的孔子的身世和他所处时代以及他的思想。
第一节介绍了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曾经编修《诗》、《书》,订正《礼》《乐》,序写《周易》,撰写《春秋》。
并且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从周与正名是由第一节略述作为铺垫,第二节开始加较详之论述。
从周是孔子政治思想的起点。
也就是恢复周朝礼治,而恢复周礼首要的一条就是正名。
他明确表示“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而正名是孔子实行从周思想的具体主张。
所谓正名,也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个社会成员都按照自己的等级名分尽义务,作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作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作父亲的要像父的样子,作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
否则,“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总之,正名是治理国家的首要环节。
第三节说的便是仁爱。
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
“‘仁以处人,有序和谐’是孔子思想的原发点,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
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
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以德治人",德治的基本精神实质是统治阶级以博爱的心去对待百姓。
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
第四节讲的是德、礼、政、刑,它们是封建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主要方法,最早由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
孔子认为政刑的作用是有限的,只有德治、教化才是根本的治国方法,他首先提出重德轻刑、以德去刑的主张。
苛政猛于虎,只有德治、教化的治国方法才是治国的根本。
读书笔记谈墨家兼爱思想(政治主张)
读书笔记---谈墨家兼爱思想(政治主张)11291188 闫鲁一作为古代士阶层的一员,新兴起的墨家其思想走上了崛起的道路。
墨子对于当时贵族阶级的一切生活,抱着彻底反对的态度,因此提出了“非礼”“非乐”等相关主张⑴,并把矛头直指提倡复兴周礼的儒家思想,也为今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些许借鉴。
生在战国初期的墨子,列强篡杀攻伐之事愈演愈烈,对人民造成的伤害不断加深。
对此墨子提出“当察乱何自起。
起不相爱。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
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
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查此何自起。
皆起不相爱”⑵。
的确如此,作为墨家思想的领袖。
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主张,即指“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⑶这句话很好的说明了人的平等性问题,即人与人之间应平等相待,在这之中,“兼”取代“别”,指平等,而“别”指差别和等级。
出于游侠的身份,墨子正是以这种团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的处事理论为基础,极力扩大这种思想,采用宣扬兼爱学说的做法,呼吁大众平等无差别的对待身边的所有人。
墨子用以证明兼爱最可取的主要标准,是墨子用他的“三表”来判断兼与别(以及一切言论)的是非标准。
所谓三表,就是“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于其本之也,考之天鬼之志、圣王之事。
”⑷“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⑸在三表中,作为最重要的最后一表,墨子把“中国家百姓之利”作为兼爱的最基本标准。
墨子利用功利主义的辩论,向世人展示了“兼爱”的绝对正确性,也向众人证明墨子“有道肄相教诲,是以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
今唯毋以兼为正,即若其利也。
”⑹的理想世界只有通过兼爱才能实现。
⑿对于墨家兼爱思想还有一特殊历史意义我们不得不提及,兼爱思想是儒墨两家思想进行交锋的核心所在。
中国政治思想史笔记
如何理解周公的政治思想是重在调节?周公政治思想以注重调节为特色。
表现在①对传统天命观修正;周公根据周初形势修正了传统的天命观;1、他提出了“惟命不于常”,即上天所赐予的“大命”不是恒定的,而是不变的。
2,、周公提出天根据德行“求民主”。
民主即民之主,就是君主,周公认为,君主是由天选定的,选择的标准是德行。
3、周公主张以民情见天命。
即上天的意志可以通过民情表达出来,通过体察民情可以变的传统观念,认为天命的存废取决于统治者是否有德,从而成功地为西周政权的政治合法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周公的思想代表了早期政治家对于政治兴废,社会变革的规律性认识。
②施政指导思想:“惟命不于常”意味着任何已经得到了天之大命的人都可能失去天命的眷顾,因而当政者要有一定的政治危机。
这实际上提出了推行治国的积极政策,以及改善政治状况的必要性。
周公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政策,主要有敬天、保民、明德、慎罚等等等。
在周公的诸多施政思想中,最重要和最价值的是保民与慎刑罚。
保民:就是处理好统治者与民的关系。
慎刑罚:意为要刑罚适当。
慎刑罚要点有三:要根据成法成典用刑,不能随心所欲;用刑时要考虑犯罪者态度。
施用刑罚根本目的是惩恶扬善,维护正常统治秩序。
所以用刑要出于善心,判决罪犯要慎重。
周公根据周初的形势修正了传统的天命观,提出了德的思想。
主张按照德的要求,敬天、敬祖、明德、保民、慎罚,调节处理好统治者与民、与天的关系,以上得天助,下得民和,最终确保周朝统治的长期延续。
儒家学派政治思想有哪些基本特征?1、儒家学派的政治思想以重道德、讲礼仁为特色,注重的是政治秩序,着眼于从整体上调节社会关系。
总之,儒家学派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有三个方面:第一,尊崇先王之道。
第二、崇尚礼仪。
政策原则倾向于人治,德治。
第三,尊崇孔子。
2、儒家学派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体现为:①礼治与正名。
礼治是儒家学派的主要政治主张之一。
礼治儒家政治思想所倡导的礼,其在本质上强调尊卑上下有序的等级原则,礼治的核心就是用等级规范来调整社会政治关系,约束人的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在政治思想史我的读书笔记——诸子百家之墨家我的读书笔记——诸子百家之墨家墨家的兴起春秋战国时代,正是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时代,诸侯争霸,群雄并起。
社会的转型需要思想学说做理论指导,诸侯之间的激烈竞争又导致他们极力招揽人才。
时代的需要,宽松的学术氛围,孕育了中国最朴素而灿烂的思想文化。
一时诸子兴起,百家争鸣,互相借鉴又互相诘难。
讨论的问题之广,涉及题材之多,发掘的深度之远,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之深远,都是空前绝后的。
灿烂的文化成果构建成了中国古文化的基本框架,而后中国文明两千多年的发展,尽管也受到一些外来文化影响,但总是被中国文明消化和吸收(如西汉末年开始传入中国的佛教,唐朝后期开始传入中国的伊斯兰教,宋代以后开始传入中国的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和新教,晚清时期开始影响中国的西方思想哲学体系),主流文化还是这个时期奠定的。
这期间形成的对后世较有影响的学说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等。
所谓东方人的智慧,无论是中国、日本,还是韩国,都离不开这几家的范畴。
墨子,战国初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生活年代正好在孔子和孟子之间。
墨子早年“学儒家之业,受孔子之术”,后来他看到儒家学说的种种弊端,于是独立门户,开创了墨家学派。
毕生为之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为墨家学说的发扬光大和实施济世而奔走呼号。
在其晚年和身后,墨家渐渐成了最有影响的学说,与儒家学说分庭抗礼,并大有凌驾其上之势。
以至于孟子哀叹:墨翟之言盈天下。
荀子更是说:礼乐灭息,圣人隐伏,墨术行。
韩非也说:世之显学,儒墨也。
墨家学说成于道、儒之后,为什么能够异军突起而盛行一时呢?在于它提出了一些当时儒道两家学说没有提出的社会学说和政治方案,如王天下,正诸侯,尚贤能,等贵贱等思想。
尤其它反对非正义的战争和穷奢极欲的享乐生活,得到了很多小国的支持,反映了广大下层民众的呼声。
墨子思想和修身先秦诸子的学说,主要是围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展开的,墨家也是如此。
墨子注重品性的完善,认为有四种品行是君子必须具备的: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他认为,君子必须意志坚定,言而有信,言行如一,表里一致,敢于捍卫真理,善于明辨是非,并要经常审视自己。
他不但注重本身的修行,还注意到了结交朋友的重要性,说道: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即我们所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墨子跟道家儒家还有个显著不同的地方,就是不他但注重言传,还注重身教,身体力行。
墨家的人全部葛衣短衫,亲自劳作。
墨子不像老子孔子那样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他甚至鼓励弟子们以自苦为乐。
正因为如此,墨子才深知民间疾苦,才对儒家提倡的繁文缛节深恶痛绝。
也是这个原因,墨家才迅速得到广大平民的支持,具备广泛的民众基础,成为一时之显学。
墨子思想和任侠精神春秋战国时期,尚武、养士之风盛行。
历史上著名的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等人府中食客数千,其实食客就是所谓的“士”。
士分文士和剑士。
文士即谋士,剑士即武士。
剑士好勇斗狠,但也讲究知恩图报,经常有剑士为了报答主人的知遇之恩而不惜以身相殉。
墨子看到了这一情况,加以总结和分析并疏导道:“任(注:任侠),损己而益人矣。
”并给这种任侠注入新的血液,那就是“义”。
墨子说:万事莫贵于义。
墨子说的“义”,就是正义,大义。
那么什么是正义大义呢?他认为,兴天下之大利,除天下之大害,才是真正的大义。
墨子用自己的行动为“义”做了最好的诠释。
楚惠王年间,公输盘帮楚国造云梯准备攻打宋国。
墨子知道后,从齐国起程,日夜不停,历经十天,奔走千里,废了三双鞋子,脚底重茧,赶到楚国见公输般和楚王,阻止其攻宋。
说服公输盘后,再见楚王。
楚王不听,墨子让公输盘为攻,自己为守,演示战争。
公输盘九攻之,墨子九拒之。
公输攻已尽,而墨子守有余。
公输欲杀墨子以绝其患,墨子置生死于不顾,坦然说道:“你杀了我也没有用,我的弟子禽猾离已经带着守城器械和三百弟子到宋国去了。
”楚王无奈的说道:“吾请无攻宋矣。
”当时楚是大国,宋是小国,可以想象楚国如果攻打宋的话,宋肯定是灭国之灾,肯定是生灵涂炭,血流千里。
墨子以一己之力,直言说楚,不但体现他胆识过人,而且还表现了他为了大义而不顾个人生死的英雄气概。
这种精神正是任侠精神的起源,所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可见始于墨子。
墨子是第一个真正的侠之大者。
墨家,侠者也。
后来,墨子又多次说服齐国不要攻打鲁国,说服楚国停止攻打卫国。
墨子之后,有个墨家弟子叫孟胜的,是墨家巨子(墨家领袖)。
他有个好朋友叫阳城君的,是楚国人。
他让孟胜帮他守城。
有一次楚国内乱阳城君出逃,楚国收回了阳城。
孟胜即因此自杀以殉朋友之义,同时赴死的有墨家子弟83人。
当然,墨子崇尚任侠,但不一定就崇尚个人英雄主义。
因为他清楚的知道,兴天下之大利,除天下之大害,不可能通过一两个人的力量实现。
只有通过有组织有信仰的的形式,培养能人义士,游说天下诸侯,逐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什么是任侠?一言不和血溅五步不是侠,一时的意气之争不是侠。
真正的侠者,大到为国为民,小到见义勇为。
真正的侠者具备悲天悯地之心,有爱心,爱百姓,爱众生,爱万物,兼相爱,交相利;他以百姓之心为心,以百姓之苦为苦;侠者即仁者,侠者爱人。
因此即使在危难之中也奋不顾身,舍生取义。
侠者贵义,义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义之所弃,虽万金将于我何干?这就是墨子给我们定义的任侠。
在这个人情冷漠,麻木不仁的年代,重读墨子,重温侠义精神,是有必要的。
墨子思想和治国在墨子的思想体系中,“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命”,是其思想的精髓所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尚贤就是任人唯贤。
墨子反对任人唯亲的宗法血缘用人制度。
尚同就是在一个国家中政令体制赏罚刑治从中央到乡里上下一致,做到令出必行。
尚贤是尚同的根本,尚同是尚贤的体现和延伸。
墨子认为,只有上下一致,尚贤尚同,才能实现国家的大治。
在墨子看来,无论是乡正(向长)里长(村长),还是国家的高层甚至元首,都应该由贤能的人(圣人)担任,都应该由大家推举产生。
这就有点像现代的民主制度了。
现在看来,只能说墨子的眼光太超前了。
其实也不是不可行的,古罗马共和国不就是这样的吗?不过古罗马共和国还有奴隶,奴隶们是没有选举权的,只有平民才有选举权。
墨子的思想比古罗马共和国更超前,春秋战国时期还有很多贵族拥有奴隶,在墨子看来,不分贵族奴隶,不分贫富贵贱,用人只有一个标准:贤或者不贤。
兼爱就是兼相爱,交相利。
就是爱人,爱百姓而达到互爱互助,而不是互怨互损。
不用说,这也是墨子根据尧舜时代设计出来的大同世界的模型。
兼爱还表现在大国不侵略小国,国与国之间无战事,和平共处。
非攻就是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对防御战,墨子是支持的。
他自己就曾经带人参加过好几次帮人守城的战争。
兼爱和非攻是体和用的关系。
兼爱是大到国家之间要兼相爱交相利,小到人与人之间也要兼相爱交相利。
而非攻则主要表现在国与国之间。
只有兼爱才能做到非攻,也只有非攻才能保证兼爱。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互爱互利都是社会稳定的基石,而人与人之间的互怨互损将激发矛盾引发祸乱。
儒家甚至孟子竟以此攻击墨家,说墨家无君无父,无异禽兽。
由此可见墨家的进步和儒家的狭隘。
节用就是反对铺张浪费,反对穷奢极欲,崇尚节俭。
凡事以够用即可,而不要追逐奢侈。
节葬就是提倡安葬从简。
众所周知,儒家提倡的葬礼也是有很多讲究的。
父母妻子逝世,均要服丧礼三年,兄弟叔伯姑姨一年,晚辈或者更疏亲戚半年。
并且在服丧期间要简居少食,人饿的脸发青眼发黑身子不能走路才算孝道。
墨子认为这完全没有必要,因为这三年不仅浪费时间,荒废耕作,而且因此妨碍人丁增长,造成生产落后,国力削弱。
他认为,人死后往土里一埋就可以了,恢复正常的生产劳作,这样才有利于人民本身和国家。
儒家的是讲究厚葬的,对于各个等级的人制定了不同的厚葬标准。
墨子反对厚葬,认为人死后有三件衣服三寸棺木埋在土里不让尸臭飘出来就可以了,所有的陪葬殉葬奢侈陵墓都是浪费人民的财产。
毫无疑问,墨子的这些观点即使放到现在也是正确的。
两千多年过去了,繁文缛节,铺张浪费,还在像蛀虫一样危害着我们。
关于礼乐,墨子认为也是不必要的。
他认为,当时的生产力低下,而各国战争连年,人民的生产根本满足不了需要,却要养着这么一批不事耕作的人,完全没有必要。
当然,墨子的这个观点在当时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是正确的。
至于以后生产力发展了,完全可以修正这一观点,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某些观点不都一直在休正吗?不过这样做也还有一个负面影响,就是很多音乐可能会因此而失传。
曾经就有人以此攻击墨家。
天志就是上天的意志,明鬼就是确信鬼神的存在。
为了传播自己的学说,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墨子借用上天和鬼神的说法来教化民众要兼相爱,交相利,非攻止战,实现天下大同。
这其实只是墨子实现其政治目标的一个手段而已,像很多宗教一样,墨子也祭起了上天和鬼神的大旗以迅速扩大自己的学说影响。
至于墨子本人信不信鬼神,还真值得怀疑。
因为他又提出了一个独树一帜的观点:非命。
非命就是反对命运之说的意思,也就是不相信命运。
墨子认为,人们必须打破命运之说,强调事在人为,施仁义,行忠孝,兼相爱,交相利,这样生活才会提高,社会才会稳定,天下才能大治。
若信奉命运之说,无所作为,听任各种邪行盛行,坐看各种恶行滋长,只会使人民受害,社会祸乱,乾坤颠覆。
墨子在此也提出了用宪法法规和赏罚制度来规范人们行为的主张。
这一主张,跟以后的法家有着某种血缘关系。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为反对命运之说,墨子特意提出了检验理论和言论的三个标准:本之,原之,用之。
本之就是从哪里来,即理论依据是什么;原之就是现实生活中存在不存在,即现实情况怎么样;用之就是要经过实践检验。
这三个标准的提出,可以说了开了唯物主义的先河。
特别是实践,无论是治国还是治学,都有着无比重要的意义。
由此也可以看出墨子的认识观是建立在实践的标准上的。
墨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墨子以大义引导任侠精神,从而对中国几千年的任侠文化起了主导作用。
这一作用不可低估,抵抗外来侵略的慷慨赴死,路见不平的见义勇为,皆来源于墨家。
注重实践的认识观,直接启迪了后来的如荀子等人唯物主义的诞生。
贵义的思想对孟子有着直接的影响。
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也。
跟墨子学于儒而逃于儒相反,孟子是学于墨再逃墨从儒。
虽然他有很多攻击墨家之词,但他的很多观点深受墨家影响。
例如他接受墨家等贵贱的思想,提出“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接受墨子减轻百姓负担发展生产的影响,提出“轻徭薄赋”的主张(这一主张在汉文帝时被人再度提出,终于被采纳,造就了有史以来的初次盛世之治“文景之治”)。
等贵贱这一思想,受影响最大的就是平民了。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就是来源于墨家。
墨家衰落的原因墨家提出的非攻思想,不符合战国时期大一统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