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如何合法解除劳动合同

合集下载

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流程

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流程

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流程
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流程一般如下:
1. 内部调查:单位会进行内部调查,核实员工的违法行为、失职行为等情况,并收集相关证据。

2. 通知解除:单位通过书面形式向员工发出解除劳动合同的通知书,明确解除合同的原因和日期。

通知中应该注明员工享受的合法权益,如提前通知期限、经济补偿等。

3. 听证程序:根据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员工有权要求单位进行听证程序。

单位应尽职调查、听取员工陈述、明确事实和证据,争取公正的处理。

4. 强制离职:如果员工不同意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单位支付经济补偿或提供其他法定权益,单位可以根据法律规定采取强制措施,如解除员工的劳动关系、停止支付工资等。

5. 记录保存:单位应将解除劳动合同的相关文件、通知书、证据等保存备查,为可能发生的劳动争议提供证据。

需要注意的是,解除劳动合同的流程可能会因不同地区、公司规模、行业特点等而有所不同,建议根据具体情况咨询相关的劳动法律法规和专业人士。

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定程序

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定程序

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定程序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可以在劳动者有过错,比如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兼职造成单位损失,劳动者违法等:企业经营困难,需要经济性裁员以维持企业生存以及和劳动者协商一致的情况下解除与劳动者的劳动合同。

那么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定程序是什么呢?跟着我一起来看看!一、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定程序1、制作书面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并且送达给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应当载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事实、理由及依据。

2、应当事先将解除劳动合同理由通知工会。

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会有权要求用人单位纠正。

用人单位应当研究工会的意见,并将处理结果书面通知工会。

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与职工的利益密切相关,而工会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组织,因此,在劳动合同解除时应发挥工会的作用以防止企业滥用权利,保护职工合法权益。

用人单位将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的理由事先告知工会,就能使工会及时发现单位违法解除、侵害职工权益的情况并予以制止。

3、在解除或者时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并在15日内为劳动者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

4、用人单位依照法律有关规定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在劳动者办结工作交接时支付。

用人单位对已经解除或者终止的劳动合同的文本,至少保存2年备查。

二、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合法条件(一)协商解除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可知,如果双方协商同意的,用人单位可以合法解除合同。

(二)法定事由1、劳动者主观存在过错如果劳动者存在以下的主观过错夫的,用人单位可以依法解除劳动合同,而无须提前通知劳动者:(1)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2)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3)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用人单位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4)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5)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而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6)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临时用工劳动解除程序及补偿

临时用工劳动解除程序及补偿

临时用工劳动解除程序及补偿在企业经营中,临时用工是一种常见的用工方式。

然而,有时由于各种原因,企业可能需要解除与临时用工员工的劳动关系。

本文将介绍临时用工劳动解除的程序及补偿问题。

一、劳动关系解除的程序1. 与员工协商解除劳动关系在解除临时用工员工的劳动关系时,企业应当首先与员工进行协商。

双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商议解除劳动关系的具体办法,如提前通知期限、解除原因等。

通过协商解除劳动关系可以减少纠纷的发生,体现企业与员工的互惠互利关系。

2. 合法解除劳动合同如果与员工无法协商一致,企业可以依法解除临时用工员工的劳动合同。

根据《劳动合同法》,企业可以在以下情况下解除劳动合同:- 临时用工人员违反劳动纪律或者规章制度;- 临时用工人员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害;- 临时用工人员被刑事拘留、逮捕;- 临时用工人员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时隐瞒真实情况,达到不符合录用条件的标准。

3. 依法办理解除手续企业在解除临时用工员工劳动合同时,应当向当地劳动行政部门报备,并依法向员工支付相应的补偿金。

同时,应当与员工结清工资、福利待遇等经济问题,并办理相关手续,如社会保险注销等。

二、劳动关系解除的补偿问题1. 经济补偿根据《劳动合同法》,企业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当向临时用工员工支付经济补偿。

补偿标准包括月薪的一至三倍。

具体标准根据员工的工龄、服务年限等因素确定。

2. 工资清算企业解除临时用工员工的劳动合同后,应当与员工进行工资清算。

包括结算当月工资、加班费、年终奖等。

同时,企业还应当支付员工因解除劳动合同而未能享受的福利待遇。

3. 福利待遇转移企业在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当将员工的福利待遇进行转移。

包括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

企业应当协助员工办理相应手续,确保员工能够享受到应有的权益。

4. 劳动保护措施解除临时用工员工劳动合同后,企业应当帮助员工顺利转岗或就业。

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措施,如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等。

帮助员工顺利过渡是解除劳动合同的一项重要责任。

浅议企业如何依法规范解除劳动合同

浅议企业如何依法规范解除劳动合同


同 , 应 当 注 意 的 问题 是 : 第 一 ,企 业 不 负 有 如 果 企 业 事 先 并 没 有 昭 示 录 用 条 件 或 者 职 工 的 劳 动 合 同 。 应 当 注 意 的 问 题 是 :企 业 对 医 支 付 经 济 补 偿 的 责 任 合 录 用 条 件 的 事 实 证 据 不 足 , 企 业 武 断 疗 期 满 后 的 职 工 另 行 安 排 的 工 作 , , 须 是 低 必 法 律 规 定 或 劳 动 合 同 的 约 定 , 按 职 工 实 际 工 地 单 方 解 除 与 职 工 的 劳 动 合 同 , 是 违 法 行 于 其 原 工 作 的 体 力 或 脑 力 强 度 要 求 的 工 作 ; 作 的天数支付 劳动报 酬。 为。 如 果 属 于 有 意 刁 难 职 工 的 行 为 , 企 业 解 除 劳 ( )企 业 以 暴 力 、 威 胁 或 者 非 法 限 制 二 2 严 重 违 反 企 业 的 规 章 制 度 的 。 贯 彻 执 动 合 同 的 ,则 是 违 法 行 为 。 人 身 自 由 的 手 段 强 迫 劳 动 的 。 出 现 这 种 情 行 《劳动 合 同法 》,要 求职 工 尤 其是 职 工利 2 职 工 不 能 胜 任 工 作 ,经 过 培 训 或 者 调 . 况 , 职 工 依 法 具 有 单 方 解 除 劳 动 合 同 的 绝 对 益 的 代 表 和 权 益 的 维 护 者 工 会 , 必 须 积 极 主 整 工 作 岗 位 , 仍 不 能 胜 任 工 作 的 。 职 工 不 能 权 力 , 而 无 须 再 告 知 企 业 ,甚 至 可 以 向 公 安 动 参 与 企 业 规 章 制 度 和 劳 动 纪 律 的 制 定 过 胜 任 工 作 , 企 业 首 先 应 当 考 虑 的 是 所 规 定 的 部 门 检 举 、 控 告 企 业 的 非 法 行 为 , 运 用 法 律 程 , 动 员 尽 可 能 多 的 职 工 都 参 与 到 制 定 涉 及 工 作 量 是 不 是 合 理 ,如 果属 于 不 合 理 的情

试用期辞退员工的合法程序

试用期辞退员工的合法程序

试用期辞退员工的合法程序
在试用期内,企业享有一项权利;如果发现劳动者不符合录用条件,可以随时解除劳动合同。

但这项权利的行使是有条件的,即用人单位需要证明劳动者不符合录用条件。

如《劳动合同法》第21条规定,在试用期中,除劳动者有本法第39条和第40条第1项、第2项规定的情形外,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在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说明理由。

第39条规定了六种用人单位可以随时解除劳动合同的的情形;第40条第1项、第2项规定的用人单位可以在提前30天通知劳动者或支付一个月工资代通知而且在按照法定标准支付劳动者经济补偿金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其实在实践中,企业经常用的就是以劳动者不符合录用条件为由辞退处于试用期的劳动者,即《劳动合同法》第39条第1项规定的,在试用期间劳动者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这里我们着重讲一下用人单位以不符合录用条件辞退劳动者的法律规定。

具体到了劳动者不符合那一条录用条件,举证责任在于单位。

而最有力的证据之一就是招聘广告。

实践中,用人单位在试用期辞退劳动者的,经常面临的问题是;录用条件欠缺或设计存在瑕疵,结果在辞退问题上碰壁,为此付出不必要的辞退成本。

在试用期内辞退劳动者是许多公司在辞退员工中经常使用的杀手锏。

在公司管理层的概念中,公司并没有承诺员工什么,想让离开就可以让离开;而劳动者也认为试用期内公司可以随时不说明理由地让走人。

其实并不然,法律明确规定;用人单位要想在试用期内辞退劳动者,必须证明劳动者不符合录用条件。

其中最容易被忽视的关键点就在于“被证明;以及“录用条件,而这正是容易被对方抓住把柄的软肋。

公司解除劳动合同原因

公司解除劳动合同原因

公司解除劳动合同原因一、引言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约定劳动关系的法律文件,它既保障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维护了企业的正常运营。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企业可能需要解除与员工的劳动合同。

本文将从法律角度分析公司解除劳动合同的原因,以帮助企业合法合规地处理劳动关系。

二、公司解除劳动合同的合法原因1.劳动者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公司规章制度劳动者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公司规章制度,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或声誉损害的,企业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此类情况包括:经常迟到、早退、旷工;在工作中故意损坏设备、浪费原材料;泄露公司商业秘密等。

2.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调整工作岗位后仍不能胜任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调整工作岗位后仍不能胜任的,企业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在此过程中,企业应当为劳动者提供培训机会,协助其提高职业技能。

若劳动者经过培训仍无法满足工作要求,企业可依法解除劳动合同。

3.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企业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例如:企业因经营不善、破产重组等原因,需要调整生产规模或关闭部分部门,导致员工的岗位不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提前通知劳动者,并支付经济补偿。

4.劳动者主动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主动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企业可以同意并办理相关手续。

此类情况包括:劳动者因个人原因(如家庭、身体健康等)无法继续在企业工作;劳动者找到更合适的工作,希望与原企业解除劳动合同等。

5.劳动合同到期,双方未续签劳动合同到期,双方未续签的,企业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在此情况下,企业应依法支付劳动者经济补偿。

若企业愿意继续聘请劳动者,但劳动者拒绝续签,则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支付经济补偿。

三、公司解除劳动合同的非法原因1.企业违法解除劳动合同企业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包括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条件、未依法支付劳动者工资、未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等。

企业如何合法合规辞退员工

企业如何合法合规辞退员工

企业如何合法合规辞退员工?辞退员工,不论对企业还是对员工,都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然而辞退员工,对大多数企业来说,又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优秀的人才是企业在市场竞争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要素之一,不能达到要求的员工必然要被淘汰,与此同时,经济的大起大落也引来了一浪接一浪的裁员潮。

辞退、裁减员工是人力资源经理必须处理,又是最难处理的工作。

辞退员工时处理不当,很容易引发劳动纠纷甚至对簿公堂,对公司正常营运产生重要的影响。

辞退员工经常出问题的基本都是不正确的甚至是违法的辞退。

知一接触的许多公司的经营管理者往往都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观点,比如,试用期可以随便辞退员工;员工违纪,可以辞退;另要公司给经济补偿金并提前一个月通知,可以辞退员工••••••其实,这些观点都是很危险的,实践发生的大量案例已经证明,持有这些观点的企业往往都是劳动争议不断并且屡屡败诉的企业。

用人单位辞退员工实质上是劳动合同解除的原因之一。

劳动合同解除是指劳动合同订立后,尚未全部履行前,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劳动合同一方或双方当事人提前消灭劳动关系的一种法律行为。

由二劳动合同解除事关重大,因此劳动法对其条件和程序做了严格的规定,用人单位辞退员工必须要遵守严格的法律条件和法律程序,不是说辞就可以辞。

不正确的辞退有很多的情形,其最为严重的就是违法的辞退。

违法的辞退主要表现为三大类情形:1、辞退员工事实依据不充分;2、辞退员工法律依据不准确;3、辞退员工操作程序不合法。

Ol解除劳动合同的三种情况上述三种说法的辞退,往往会给公司的经营管理带来巨大的法律风险。

根据现行《劳动法》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一)双方协议解除劳动合同根据《劳动法》第事十四条的规定,劳动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此种情况下,不问解除的事由,另要双方协商一致,即可解除劳动合同。

(二)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又分三种:1、用人单位随时解除劳动合同。

根据《劳动法》第事十五条的规定,劳动者有下列情况,用人单位可以随时解除劳动合同:a、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b、严重违反劳动记录或者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用人单位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d、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e、被劳动教养的。

企业解除劳动合同程序

企业解除劳动合同程序

企业解除劳动合同程序一、解除劳动合同的前提条件1. 劳动合同期满,双方未达成续签协议。

2. 员工严重违反企业规章制度或劳动合同约定。

3. 员工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害。

4. 员工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影响本企业工作任务的完成。

5. 员工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6. 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合同无法履行,经双方协商未能达成变更协议。

7. 企业依照法律规定进行经济性裁员。

二、解除劳动合同的程序1. 通知:企业应当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员工解除劳动合同的意向。

2. 沟通:企业与员工进行沟通,明确解除劳动合同的原因和依据。

3. 协商:双方就解除劳动合同的条件进行协商,包括经济补偿等问题。

4. 记录:将协商结果记录在解除劳动合同协议书中,并由双方签字确认。

5. 备案:将解除劳动合同的协议书及相关材料提交至劳动行政部门备案。

6. 结算:企业应当在解除劳动合同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按照国家规定支付员工经济补偿。

7. 离职手续:员工应当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工作交接,并办理离职手续。

三、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后果1. 劳动合同自解除之日起终止,双方的权利义务随之终止。

2. 企业应当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支付员工相应的经济补偿。

3. 员工有权要求企业出具解除劳动合同的证明,并办理失业登记。

四、解除劳动合同的注意事项1. 企业在解除劳动合同前,应当确保解除原因符合法律规定。

2. 企业在解除劳动合同过程中,应当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

3. 企业在解除劳动合同后,应当妥善处理员工的档案和社会保险转移等事宜。

五、附则1. 本程序适用于本企业所有员工。

2. 本程序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人力资源部门负责解释。

3. 本程序如与国家法律法规相冲突,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

请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上述内容,确保其符合企业的具体规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

劳动合同解除争议案例分析:公司解除劳动合同的合法性

劳动合同解除争议案例分析:公司解除劳动合同的合法性

劳动合同解除争议案例分析:公司解除劳动合同的合法性劳动合同的解除是劳动关系中较为敏感的问题之一,对于雇主而言,解除劳动合同可能面临仲裁、诉讼等法律程序,因此必须慎重处理以确保合法性。

本文将从劳动法的角度分析公司解除劳动合同的合法性,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详细说明。

一、劳动合同的解除条件根据中国劳动法的规定,劳动合同只有在下列几种情况下才能被单方解除:1. 劳动者在试用期内,用人单位可以随时解除劳动合同;2. 劳动者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者公司规章制度,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失的;3. 劳动者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用人单位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4. 劳动者被刑事处罚的;5. 劳动合同约定的其他解除条件。

二、合法的解除劳动合同在上述提到的解除条件下,公司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合法地解除劳动合同。

以下将通过案例分析来对合法解除劳动合同进行进一步说明。

案例一:小张是一家公司的销售人员,由于其长时间未达到销售指标,并多次出现不按照公司规定进行工作,给公司造成了严重损失。

公司经过多次劝告和警告后,最终决定解除小张的劳动合同。

这一解除行为合法吗?根据劳动法第39条的规定,劳动者违反劳动纪律或者公司规章制度,给公司造成重大损失的,公司可解除劳动合同。

在该案例中,小张明显严重违反了劳动纪律,其销售表现低于预期,并多次不遵守公司规定进行工作,给公司经济利益造成了重大损失。

因此,公司对小张的解除行为是合法的。

案例二:小王在一家科技公司任职,公司最近遇到了资金链断裂的危机,不得已进行了裁员,小王成为了其中之一。

公司根据合同约定,向小王支付了相当于三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并解除了劳动合同。

小王觉得自己是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因此对公司提出了解除劳动合同的合法性进行仲裁申请。

这一解除行为合法吗?根据劳动法第41条的规定,公司因经营困难,按照国家规定才能进行裁员时,公司可以根据合同约定支付经济补偿,并解除劳动合同。

在该案例中,由于公司遇到了经营困难,进行了裁员,按照合同约定向小王支付了经济补偿金。

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条件

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条件

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条件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徐阳律师单方解除权是指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无需对方当事人同意而单方决定解除合同的权利,劳动者可以无条件地辞职,无需征得用人单位同意,而用人单位行使单方解除权必须具备法定的解除情形。

倍受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关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于2008年1月1日正式实施,新《劳动合同法》延续了《劳动法》关于用人单位行使单方解除权的分类方式,即新法第39、40、41条分别规定了即时解除、预告解除、经济性裁员的条件,同时42条对预告解除和经济性裁员作了禁止性规定;只有符合法定情形的,才能解除劳动合同。

同时,新《劳动合同法》作出了一些与《劳动法》不同的新规定:补充规定了用人单位可以随时通知劳动者解除的两种情形、增加了用人单位预告解除劳动合同的替代方式、适当放宽经济性裁员的条件、增加了用人单位预告解除劳动合同以及裁员的限制情形。

一、用人单位行使即时解除权的许可性条件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39条规定,即时解除的许可性条件限于劳动者有下列六种情形之一:(一)在试用期内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案例:张小姐毕业后应聘到一家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中有3个月的试用期,合同中约定双方在试用期内都可以单方随时解除合同。

试用期工资低、活也累,眼看试用期就要过去了,张小姐真高兴。

可是,领导忽然说,你在试用期表现得不理想,明天就不要来了,我们找到了更好的人选。

误解: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无须理由均有权随时解除合同。

我们将《劳动合同法》37条之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和《劳动合同法》39条之规定“在试用期内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劳动者的确有这样的权利,但用人单位却没有——用人单位需证明劳动者不符合录用条件。

对此很多用人单位提出质疑:这是不平等条款。

实则不然,劳资双方实际上处于不平等状态,劳动者入职前几乎不可能深入地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工作后发现不适应应当有进一步选择的权利,而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有明确的职位描述,在试用期内发现员工不符合录用条件并能够证明的可以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公司合法解除劳动关系的5种情形

公司合法解除劳动关系的5种情形

公司合法解除劳动关系的5种情形
一、到期解除劳动关系
由于劳动合同不明确具体的解除条件,双方用人单位与工人之间未约
定特殊期限,以及解除劳动合同条款,则人事合同视为双方共同约定
为最长期限为1年,到期解除劳动关系。

此时,当期满时,双方均可
以自行决定非续签,故可以视为合法解除劳动关系。

二、协商解除劳动关系
当工人违反法定规定或者当劳动合同中的约定,用人单位有权力解雇
这名雇员,但另一方允许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可以与该雇员协商,将
劳动关系解除。

在进行协商时,双方需要彼此认真履行义务,用人单
位须尊重工人的权利,在相互协商的基础上自愿终止劳动关系,双方
解除劳动关系则是合法的。

三、失败完成劳动合同长期解除劳动关系
用人单位和工人双方通过劳动合同订立了长期劳动关系,但此种关系
在实际意义上就达不到订立劳动合同时的要求,工人失败地完成了/拒
绝履行劳动合同的有关约定,就有可能被认定为工作效果不符合要求,从而被合法解除劳动关系。

四、用人单位行为造成解除劳动关系
当用人单位采取法律上被认定为解除劳动关系的行为时,如不按照规
定给予工资、拖欠薪资、拒绝调动工作或者变更工作内容等,只要员工仍服用人单位,则仍属于劳动合同的继续,其行为也被认为是一种合法解除劳动关系的行为。

五、政府行为造成解除劳动关系
政府采取行政管理活动、立法活动或者其他行政活动对用人单位造成重大影响而造成无法继续当前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可以自愿解除劳动关系,则也被视为合法的。

企业与员工协商解除劳动合同的技巧

企业与员工协商解除劳动合同的技巧

企业与员工协商解除劳动合同的技巧
1. 真诚沟通是关键呀!比如说,就像朋友之间聊天一样,把企业的情况和想法如实告诉员工,也认真倾听员工的心声,这样多好呀!可别藏着掖着哦。

2. 要选对时机呀!别在人家正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谈,那不是添乱嘛!就好比等人家心情舒畅的时候再去沟通一样。

3. 提供合理补偿很重要哦!这可不是小气的时候呀,就像给人一个温暖的拥抱一样,让员工心里舒服点。

“老张啊,咱这补偿肯定让你满意”。

4. 说话方式要有技巧哟!别那么生硬,委婉一点,像春风拂过脸庞一样。

“小李呀,咱来商量商量这事”。

5. 尊重员工的感受啊!他们也是有情绪的呀,别不当回事,好比你自己不希望被忽视一样。

6. 找个安静舒适的环境谈嘛!别在嘈杂的地方,那能谈好吗?就跟找个安静的角落好好谈心一样。

7. 保持耐心呀!这可不是一下子就能搞定的事,别着急,就像慢慢解开一个结一样。

“别急别急,咱慢慢说”。

8. 适当妥协也不是不行嘛!别那么死板,双方各退一步,海阔天空呀!就像两个人一起寻找一个中间点一样。

总之,企业与员工协商解除劳动合同,要真心、用心、耐心,这样才能顺利解决问题呀!。

企业解除员工劳动合同流程

企业解除员工劳动合同流程

企业解除员工劳动合同流程
企业解除员工劳动合同的流程一般如下:
1. 审查情况:企业首先需要对员工的劳动合同解除原因进行审查,确保解除合同的依据合法合规。

2. 通知合同解除:企业需要书面形式通知员工解除劳动合同,包括解除的原因、解除的日期、解除的依据等,并向员工提供相应的法律依据和条款。

3. 解除谈判:企业可能会与员工进行解除谈判,以协商解决相关问题,如赔偿、福利结算等。

4. 编制解除协议:如果双方达成一致,企业需要编制解除协议,明确解除劳动合同的相关约定和赔偿等事项。

5. 确定解除日期:企业与员工协商确定解除劳动合同的具体日期,以便后续的人事和工资结算等工作。

6. 结束业务关联:企业需要在员工离职之前解除业务上的关联,如资产归还、数据交接等。

7. 执行解除协议:双方在解除协议中约定的内容需要按照约定执行,如赔偿金额的支付、离职证明的办理等。

8. 交接工作:企业需要与员工进行工作交接,并确保员工知晓高层指示和团队成员等相关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劳动法规定有所不同,上述流程仅作为一般参考,具体的操作需要根据当地法律法规和合同约定进行。

此外,如果员工不同意解除劳动合同,企业可能需要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公司直接申请仲裁解除劳动关系

公司直接申请仲裁解除劳动关系

公司直接申请仲裁解除劳动关系1. 背景介绍在劳动关系中,雇主和雇员之间可能出现矛盾和纠纷,导致双方无法继续合作。

这时,雇主可以选择提出劳动仲裁来解决纠纷,并有可能解除劳动关系。

本文将就公司直接申请仲裁解除劳动关系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和思考。

2. 仲裁解除劳动关系的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41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可以依法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约定潜在的劳动纠纷等事项,并在劳动合同中载明,劳动合同约定劳动仲裁解决劳动争议时,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直接向劳动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

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36条则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解除劳动合同。

3. 公司直接申请仲裁解除劳动关系的方式公司可以选择通过劳动仲裁委员会直接申请解除劳动关系。

雇主需要准备相关的证据材料,包括但不限于劳动合同、劳动纠纷的事实和证据等。

然后向劳动仲裁委员会提交申请,并依法进行仲裁程序,最终由劳动仲裁委员会做出裁决。

4. 公司直接申请仲裁解除劳动关系的情形雇主如果要求解除劳动关系,需要证明以下情形之一:- 雇员因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严重失职,导致造成特别严重损害公司利益,致使无法继续维持劳动关系;- 雇员被刑事拘留或者依法被行政拘留,或者因重大过失导致公司遭受重大损失,无法继续维持劳动关系。

5. 公司直接申请仲裁解除劳动关系的利与弊公司直接申请仲裁解除劳动关系的利与弊需要权衡。

利在于,可以快速有效地解决与雇员的纠纷,避免公司利益受影响。

但缺点是,过程中可能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有可能面临诉讼成本较高的压力。

6. 结论在处理与雇员之间的劳动纠纷时,公司可以选择通过劳动仲裁委员会直接申请解除劳动关系。

但需要公司充分考虑利弊,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权衡和决策。

建议公司在面临劳动纠纷时,充分了解和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保障公司和雇员的权益。

在对公司直接申请仲裁解除劳动关系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与扩写时,我们需要了解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解决劳动关系纠纷的一些最佳实践。

公司清算如何解除劳动合同

公司清算如何解除劳动合同

公司清算如何解除劳动合同一、引言在公司清算过程中,如何妥善处理劳动合同解除问题,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是企业经营者和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公司清算的角度,探讨如何解除劳动合同,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如何维护员工的权益。

二、公司清算与劳动合同解除1. 公司清算的含义公司清算,是指公司因法定原因或者其他原因终止运营,进行资产清算、债务清偿、剩余财产分配等法律程序的过程。

公司清算分为破产清算和非破产清算两种类型。

2. 劳动合同解除的含义劳动合同解除,是指劳动合同双方在合同期限内,依法终止劳动合同效力的行为。

劳动合同解除分为协商解除、法定解除和非法定解除三种类型。

3. 公司清算与劳动合同解除的关系公司清算过程中,劳动合同解除是必然的法律行为。

在清算过程中,公司需要依法妥善处理员工安置问题,确保员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劳动合同解除应当遵循合法、公正、公平的原则,保障员工的工资、补偿、失业保险等权益。

三、公司清算中劳动合同解除的程序与规定1. 提前通知公司在清算过程中,如需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通知员工。

通知期限根据员工在本公司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

通知期限最长不超过六个月。

2. 支付经济补偿公司在清算过程中,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支付员工经济补偿。

经济补偿金的计算方法为:员工在本公司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

工作不满六个月的,按半个月工资支付。

3. 缴纳社会保险公司在清算过程中,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依法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费用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公司应当将员工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到所在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4. 办理离职手续公司在清算过程中,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为员工办理离职手续。

离职手续包括:出具解除劳动合同证明、办理失业保险待遇、户口迁移等。

公司应当及时将解除劳动合同证明送达员工。

5. 协助员工寻找新的工作公司在清算过程中,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协助员工寻找新的工作。

企业劳动合同解约流程

企业劳动合同解约流程

企业劳动合同解约流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劳动合同解约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维护双方合法权益,规范劳动合同解约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本文将为企业详细解析劳动合同解约流程。

一、劳动合同解约的定义及类型劳动合同解约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提前终止劳动合同关系的行为。

根据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解约分为协商解约、过失性解约、无过失性解约三种类型。

1. 协商解约: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提前终止劳动合同关系。

2. 过失性解约:用人单位因劳动者严重违反劳动合同约定或者用人单位规章制度,提前终止劳动合同关系。

3. 无过失性解约:用人单位在没有过错的情况下,提前终止劳动合同关系。

如经济性裁员、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等。

二、劳动合同解约的程序劳动合同解约程序分为协商解约程序和法定解约程序。

1. 协商解约程序(1)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达成解约意向。

(2)双方签订解约协议,明确解约时间、补偿事项等。

(3)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支付解约补偿,如协商解约补偿、经济补偿等。

(4)双方办理劳动关系解除手续,包括人事档案、社会保险等。

2. 法定解约程序(1)过失性解约用人单位认为劳动者严重违反劳动合同约定或者用人单位规章制度,可以依法解除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应当提前通知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通知期限为口头通知或者书面通知。

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2)无过失性解约用人单位因经济性裁员、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等原因,需要提前终止劳动合同关系的,应当依法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用人单位提前通知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通知期限为口头通知或者书面通知。

双方办理劳动关系解除手续,包括人事档案、社会保险等。

三、劳动合同解约的补偿1. 协商解约补偿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解约的,应当按照双方约定支付补偿。

补偿标准由双方协商确定,但不得低于法定标准。

2. 经济补偿用人单位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按照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单位对违规员工解除劳动合同的程序

单位对违规员工解除劳动合同的程序

单位对违规员工解除劳动合同的程序一、引言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员工违反劳动合同和单位规章制度的情况时有发生。

为了维护单位的正常运转秩序和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单位需要依法解除与违规员工的劳动合同。

本文将介绍单位对违规员工解除劳动合同的程序,以确保程序的合法性、公正性和透明度。

二、确定违规行为单位在解除劳动合同之前,必须确保员工确实存在违规行为。

违规行为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情况:严重违反单位的规章制度、严重失职、对单位财产进行盗窃、故意泄露商业机密等。

对于员工的违规行为,单位应当进行详细的调查和证据收集工作,确保其真实性和准确性。

三、调解与警告在发现员工存在违规行为后,单位首先应该与员工进行面谈,了解其违规行为的原因和态度,并提出警告与教育。

对于一些违规行为较轻或是初次犯罪的员工,单位可以通过调解和教育来达到改正的目的。

调解与警告的目的是教育员工认识到其违规行为的严重性,并帮助他们重新调整行为。

四、正式解除劳动合同如果调解与警告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单位可以正式解除劳动合同。

在正式解除劳动合同之前,单位必须依法履行以下程序:1.书面通知:单位应当向员工发出书面通知,明确解除劳动合同的理由、时间和解除劳动合同的效力。

通知应当在解除劳动合同前一定期提前,确保员工有足够的时间了解通知,并提出自己的解释和辩护。

2.听证程序:如果员工针对单位的解除劳动合同存在异议,单位应当安排听证会,充分听取员工的陈述和申辩意见,并对相关证据进行认定和审核。

听证会应当由单位聘请的独立调解人或员工代表组成,确保公正性和中立性。

3.解除劳动合同:如果在听证会之后,单位认定员工的违规行为确实存在,并且听证程序符合法律规定,单位可以正式解除劳动合同。

解除劳动合同应当向员工发出书面通知,并确保员工收到通知。

五、法律程序在解除劳动合同过程中,单位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的劳动法律法规。

单位应当保障员工依法享有的权益,如工资支付、福利保障和退休金等。

企业登报解除劳动合同

企业登报解除劳动合同

企业登报解除劳动合同导语:在我国,劳动合同是规范企业与员工关系的重要法律文件。

当企业需要解除与员工的劳动合同时,应当遵循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

本文将详细介绍企业登报解除劳动合同的相关流程和注意事项。

一、企业登报解除劳动合同的背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劳动合同关系日益频繁。

在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企业需要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企业要合法解除劳动合同,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和规定。

登报解除劳动合同是一种公开、透明的解除方式,有助于保障双方权益,降低劳动争议风险。

二、企业登报解除劳动合同的条件1. 合同到期:当劳动合同约定的期限届满,企业可以选择不再续签合同,从而解除劳动合同。

2. 员工过失:员工在工作中出现严重过失,如严重违反企业规章制度、失职营私等,企业可以依据法律规定解除劳动合同。

3. 经济性裁员:因企业生产经营需要,进行经济性裁员,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4. 双方协商一致:企业与员工协商一致,同意解除劳动合同。

三、企业登报解除劳动合同的流程1. 提前通知:企业应提前30天书面通知员工解除劳动合同,除非员工存在过失或企业依法可以立即解除合同的情况。

2. 协商赔偿:企业与员工协商赔偿事项,如经济补偿、社会保险等。

3. 登报公示:企业应在当地主流报纸上刊登解除劳动合同的公示,公示期一般为7天。

4. 送达通知:企业将解除劳动合同书面通知送达员工,并保留送达证据。

5. 办理手续:企业应按照相关规定,为员工办理离职手续,包括终止社会保险、办理离职证明等。

6. 资料归档:企业应将解除劳动合同的相关资料归档保存,以备查阅。

四、企业登报解除劳动合同的注意事项1. 遵守法律法规:企业在解除劳动合同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确保程序合法、合规。

2. 保障员工权益:企业应尊重员工的人格尊严,保障员工合法权益,避免因解除劳动合同而引发劳动争议。

企业解除劳动合同协议6篇

企业解除劳动合同协议6篇

企业解除劳动合同协议6篇篇1企业解除劳动合同协议在现代社会,企业和员工之间签订劳动合同是非常普遍的。

劳动合同是规范了双方权利和义务的法律文件,保护了员工的合法权益,也保障了企业的正常运营。

然而,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一些不可预料的情况可能会导致企业需要解除劳动合同。

本文将详细介绍企业解除劳动合同的相关法律规定和操作流程。

一、企业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依据1. 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企业解除劳动合同应当遵守法律规定,并按照程序予以解除。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了员工和企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明确了解除劳动合同的程序和条件。

2. 合同约定在劳动合同中,双方可以约定在何种情况下可以解除劳动合同,解除的程序和条件,这种约定是合法有效的。

3. 法院裁定如果因劳动争议无法协商解决,一方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或者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可以最终裁定劳动合同解除。

二、企业解除劳动合同的程序1. 提前通知企业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30天书面通知员工,并说明解除劳动合同的理由和依据。

2. 协商解除双方可以通过协商方式解除劳动合同,达成一致意见后办理解除手续。

3. 解除协议双方签署解除协议,明确解除劳动合同的具体内容和条件。

4. 赔偿处理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企业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或者解除协议中的赔偿金。

5. 手续办理企业需要向劳动部门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申请,并按照规定办理解除手续。

三、企业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1. 经济原因企业因为经营困难、产能过剩等原因需要裁员,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2. 做工违规员工在工作中违反规章制度,造成重大损失或者严重不良影响,企业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3. 期间制度企业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和经营需要,可以依法解除劳动合同。

4. 劳动合同到期劳动合同期满后,双方可以自愿终止合同或者重新签订合同。

四、对企业解除劳动合同的注意事项1. 符合法律规定企业解除劳动合同应当依法办理手续,遵守法律法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如何合法解除劳动合同在合同期限内,企业主动解约主要可以归纳为四种情况:1、员工有严重过错,企业有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可以解除。

法律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

赔偿金额: 不支付任何赔偿。

风险指数:★★★★★风险来源:1、事实方面:员工违纪违法的事实证据不够充足,没有落实。

2、法律及规章制度方面:法律的宏观风险,以及公司规章制度的风险,尤其是2008年后制定的规章制度没有走民主制定和公示的程序的风险。

2、企业提出,与员工协商一致。

法律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六条赔偿金额:参见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第四十七条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

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本条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风险指数: 无3、无过失性辞退:即员工与企业均无过错,但是在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下,法律赋予了企业解除权。

法律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赔偿金额:同第2中解除赔偿。

即满1年支付1个月的解除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

风险指数:★★★风险来源:事实依据往往不充分,表现为:1、员工医疗期满后没有另行安排工作直接解除了;2、员工不胜任工作的证据不足,没有调岗和培训直接解除了;2、客观情况发生了变化,但不构成法律上的重大变化。

在这几种情况下,企业误以为支付1个月的代通知金就享有单方解除权,这种想法如果不能得到员工的认可,直接的法律后果就是合同要继续履行或者要按双倍补偿金对劳动者进行赔偿。

4、企业非法解除法律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八条、第八十七条。

赔偿金额:《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八条、第八十七条。

第四十八条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劳动者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继续履行;劳动者不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已经不能继续履行的,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法第八十七条规定支付赔偿金。

第八十七条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法律风险:★★★★★通过以上四种情况可以看出,企业想主动解除合同不支付赔偿只有一种情况,即第一种情况。

在其它情况下的企业主动解除或者合同到期自然终止都要支付经济补偿,只是补偿金额多少的问题。

贵公司所面临的情况是大多数公司均遇到的普遍情况,即员工只是工作状态不佳,企业不愿留用。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想解除劳动合同但不愿支付赔偿。

从法律角度分析,在目前的法制环境下,企业这种想法几乎是不能够实现的,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因为员工的能力不胜任而解除合同的(即是上面提到的第三种解除情况),企业依法要支付一倍的赔偿金。

且此时要符合3个条件:1、有明确、符合实际的目标设定;2、有证据证明员工没有达到目的,即绩效考核不达标;3、企业经过了培训或者调岗的过程。

通过这3个条件可以看出,因员工工作状态不佳而解除劳动合同,一旦操作不当就会被认定为非法解除(即演变成第四种解除情况),届时企业面临着给员工支付双倍的赔偿,或者根本无法解除。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这种情况下想解雇员工把风险降低到最小的方法就是协商解除,且要支付一个月的代通知金和解除合同的补偿金,因为目前大多少员工心中对自己能力不强,企业支付了1个月通知金及经济补偿金然后解除的做法是容易认可的。

但注意双方此时要签署的是协商一致解除的协议,而不能是不胜任的解除。

另需要说明的是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要协商解除,就必须本着相对客观的原则,最基本的补偿金的计算也要以实际打到工资卡上的前12个月平均值为计算基数。

(实际应该以税前应得工资计算),如果按照合同约定的1200元计算补偿,员工不会认可补偿的金额,在这种情况下员工会找律师咨询,最后员工清楚法律规定后,协商解除也难达到了。

如果企业坚持解除并坚持低补偿金额,只是把双方推到了矛盾激化的程度。

好多公司的仲裁就是因此而引起的。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企业坚持冒着风险也要解除,但是给到的补偿金额员工不满意,企业就要做好诉讼的准备。

法律规避:影响解除补偿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工作的年限,一个是员工的工资水平。

因为劳动工作期限有劳动合同做为证据一般不好否认。

其次是工资的水平,如果公司以委托银行代发工资的方式发放工资,那么员工提供银行的流水单就可以证明实际发放情况,而不取决于合同约定的情况。

此时企业要选择规避的话只有一种方式就是1200元支付员工现金,员工领取时签字,另外的工资以个人帐号打到员工的卡上。

这样的操作一般是小企业成立初期的做法,如果企业是正规发展中企业建议不采取这种方法,一方面增加企业的财务负担及成本,一方面会影响员工对企业的看法。

如果企业以防范的心态处理劳资关系,其实是不利于企业发展壮大的。

企业职工被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的分段计算方法《劳动合同法》扩大了经济补偿金的支付范围并改变了它的计算标准,经济补偿金的分段计算成为了一个难题。

本文将结合案例,围绕经济补偿金的分段计算进行系统的阐述。

案例:案例一张某1988年1月1日进入单位,2009年4月30日因医疗期满被依法解除合同,其平均月工资为8000元。

案例二张某1988年1月1日进入单位,2009年4月30日因不能胜任被解除合同,其平均月工资为8000元。

案例三张某1988年1月1日进入单位,2009年4月30日因经济性裁员被依法解除合同,其月平均工资为10000元。

案例四张某1988年1月1日进入单位,2009年4月30日因不能胜任被解除合同,其月平均工资为10000元。

(注:2008年上海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倍为9876元)以上是四个经济补偿金分段计算的最典型,也是最容易混淆的案例,每一个案例都是一种类型的代表,尽管案情基本相似,但是计算的结果却相差很大。

计算经济补偿金最基本的公式为:经济补偿金=基数×年限。

可见,影响经济补偿金的因素有二:基数和年限,而经济补偿金亦是据此进行分段的。

一、经济补偿金的基数由于2008年1月1日之前施行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以下简称“以前规定”)并未对经济补偿金的基数进行封顶限制,而《劳动合同法》则对基数进行封顶,即如果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高于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简而言之为“3倍+12月封顶”。

因此,在不同情况下经济补偿金的基数有所不同:1、如果劳动者的月平均工资不高于上年度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经济补偿金的计算基数按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前十二个月的月平均工资确定。

2、如果劳动者工资符合《劳动合同法》规定三倍封顶的情形,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确定基数,同时实施封顶计算经济补偿的年限自《劳动合同法》施行之日起计算,《劳动合同法》施行之前的工作年限仍按以前规定的标准计算经济补偿金基数。

二、经济补偿金的年限“以前规定”和《劳动合同法》都对经济补偿金的年限进行封顶,“以前规定”对法定情形进行12个月的年限封顶,而《劳动合同法》只有在“基数”符合封顶条件时才对“年限”进行12月封顶,所以只需看基数封顶情况即可。

具体的讲,如果《劳动合同法》规定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同时也不属于以前规定中“经济补偿金总额不超过劳动者十二个月的工资收入”情形的,经济补偿年限自用工之日起计算;但如果《劳动合同法》规定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但属于以前规定中“经济补偿金总额不超过劳动者十二个月的工资收入”情形时,《劳动合同法》施行前的经济补偿年限要按照以前的规定计算;2008年1月1日后的工作年限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并入计算。

三、案例解析:(一)案例一属于经济补偿金的基数和年限均未遇到封顶的情况。

这一类型包括的法定情形主要有:1、医疗期满解除;2、客观情况变化解除;3、经济性裁员;4企业破产解散经济补偿金的计算:经济补偿金的基数:8000元经济补偿金年限= 1988.1.1-2009.4.30=21年4个月(按21.5个月计算)经济补偿金:8000元×21.5个月=17.2万元(二)案例二属于按照“以前规定”要进行年限封顶,而按照《劳动合同法》规定由于劳动者工资未超过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倍,因此对基数不封顶的情形。

此时,按照新法、旧法的标准分段计算,然后两者相加即可。

这一类型包括的法定情形主要有:1、协商一致解除;2、不能胜任解除;3、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4、未按照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经济补偿金的计算:经济补偿金基数:8000元经济补偿金年限:12个月(2008前)+1.5个月(2008后)=13.5个月经济补偿金=8000元×13.5=10.8万元(三)案例三属于尽管不符合“以前规定”封顶的法定情形,但符合《劳动合同法》3倍+12月封顶的情况。

这一类型与案例一的法定情形类似,但要同时满足劳动者工资符合3倍封顶的条件。

经济补偿金的计算:2008年前经济补偿金数额:20个月×10000元=20万元2008年后经济补偿金数额:1.5个月×9876元=1.4814万元经济补偿金总额=20万+1.4814万=20.4814万元(四)案例四属于既符合“以前规定”封顶的法定情形,又符合《劳动合同法》3倍+12月封顶的情况。

这一类型包括的法定情形与案例二相似,但要同时满足劳动者工资符合3倍封顶的条件。

经济补偿金的计算:2008年前经济补偿金数额:12个月×10000元=12万元2008年后经济补偿金数额:1.5个月×9876元=1.4814万元经济补偿金总额=12万+1.4814万=13. 4814万元四、总结:可以看到,之所以会产生经济补偿金的分段计算的问题,表面原因是由于新法实施引起的过渡性问题,也有人将其归结为计算标准的不同,实际上是因为“以前规定”和《劳动合同法》对经济补偿金的封顶理念不同所致。

“以前规定”采用了在法定情形年先对“年限”进行12月封顶的立法思路,而《劳动合同法》则是根据“基数”实行3倍+12月封顶。

明确了这一点,就可以准确把握计算经济补偿金总的原则是:凡遇到有封顶的,不论是对基数还是对年限,都要以2008年1月1日为分界点进行分段计算,在计算时先根据封顶情况进行分类,再根据不同类别进行具体计算。

《劳动合同法》第46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