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一单元用辩证观点认识自然灾害第二节剖析自然灾害教学案鲁教版选修

合集下载

4.1自然灾害的成因(第2课时)优秀教学案例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4.1自然灾害的成因(第2课时)优秀教学案例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2.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自评、互评、师评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3.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注重对学生的长期评价,鼓励学生持续进步。
4.根据学生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将充分发挥教学策略的作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创设有趣、生动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合作中成长,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本节课中收获满满。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提高学生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作业要求:明确作业完成标准,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3.作业反馈: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帮助学生提高。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内容与过程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充分发挥以上五个部分的作用,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合作中成长。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提高学生应对自然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本节课的结尾,我将引导学生进行作业小结,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灾害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珍惜资源的情感态度。
5.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结合教学目标,运用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策略,使课堂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案例亮点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以上五个方面的亮点,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创设有趣、生动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合作中成长。同时,通过真实案例导入、问题导向教学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提高学生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通过以上亮点,我相信本节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人地协调观念,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第二节 自然灾害的防避-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

第二节 自然灾害的防避-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

第二节自然灾害的防避-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自然灾害的类型和特征;2.了解自然灾害的发生原因、影响、预测和减灾措施;3.能够分析社会发展与自然灾害的关系;4.能够提出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的方案。

二、教学内容1.自然灾害的类型和特征;2.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3.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4.自然灾害的预测和减轻措施;5.社会发展与自然灾害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1.自然灾害的类型和特征;2.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3.自然灾害的预测和减轻措施。

四、教学难点1.社会发展与自然灾害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首先,引入班内投票,让学生选举一个自然灾害事件,例如印尼海啸,组织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自然灾害,印尼又采取了哪些减轻措施。

2. 提高讨论分小组,讨论不同的自然灾害事件,包括特点、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并整理汇报。

3. 解读教材针对教材中的自然灾害类型和特征,以及预测和减轻措施进行详细解读,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自然灾害的各种情况,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4. 分析自然灾害的发生原因和影响通过分析不同的自然灾害事件,让学生了解不同自然灾害的发生原因和影响。

然后,结合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让学生思考自然灾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发表自己的观点。

5. 总结分析通过总结学生的讨论和发言,整理归纳出自然灾害的类型和特征,并对预测和减轻措施进行总结分析。

六、作业布置安排学生查找一种或多种常见自然灾害的发生原因、影响、预测和减轻措施,写成一篇文章,并于下节课进行分享。

七、教学评估1.课堂问答:询问学生对自然灾害的类型和特征、发生原因、影响和预测和减轻措施的掌握情况;2.学生文章:对学生的文章进行评分,查看他们对课上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八、课外拓展安排学生上网查找国际上发生的大型自然灾害事件,对比分析国内外自然灾害的应对方案差异。

也可以组织学生去公园或是野外进行实地考察,更加深入学生对于自然灾害的理解。

鲁教版选修5《剖析自然灾害》word学案

鲁教版选修5《剖析自然灾害》word学案

第一章用辩证观点认识自然灾害第二节剖析自然灾害课程标准:1、结合实例,简述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2、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3、运用地图,说明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2)探究自然灾害的规律。

(3)认识自然灾害的本质。

2•能力目标:通过对自然灾害的特点、规律、本质的学习探究,培养学生利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态度、情感及价值观的形成:通过对自然灾害的学习,认识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协调好人地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课前预习方案】一、自然灾害的特点1最基本的特点:对人类具有°2.基本属性i—(丄)突变利渐变双重性:自然灾害的发生*多具有_____特点•发展表现为_____ 过程®⑵双重性:灾害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灾害的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

(3)自然和社会双重性①白然灾害的发生、发展既是,也是_____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然灾害的防治既要依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工程技术*也要依靠_________ 和人的思想观念的进步.(心难免和可防双重性①难免;原动力是_______ 所固有,难免发生,②可防:认识其发生"发展规律*改变,进而规避风险,减少损失"二、自然灾害的规律1.研究意义:是的重要基础。

2 •分布规律"(1)空间分布的规律性①表现:不同区域有不同的 ________________ 、不同的灾書组合和不同的灾害厉果。

'②控制因素: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2)时间分布的规律性:具有周期性和 _______(3)成因机制的规律性:突出表现是“ ______ "现象。

三、自然灾害的本质1.本质(1)是自然进程与人类发展矛盾沖突的产物,是---I.M 的冲突。

鲁教版高中选修地理《地质灾害》公开课教学设计

鲁教版高中选修地理《地质灾害》公开课教学设计

鲁教版高中选修地理《地质灾害》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授课内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鲁教版·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第二单元第一节《地质灾害》二、目标确立1、教材分析:我国是自然灾害类型最多、频次最多的国家。

在学会“用辩证观点获得对自然灾害的初步认识”(第一单元内容)之后,本单元主要从灾害所属类型介绍了我国常发且影响较大的几种自然灾害,进而加深对其危害、特点和发生机制的了解。

第一节介绍了我国常发并且危害最大的地震、泥石流和滑坡三种主要的地质灾害。

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简述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产生机制和发生过程。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先介绍地震及其相关概念,然后叙述地震的类型和机制,最后叙述了地震的发生过程。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也按此思路重点介绍了发生机制和发生过程。

另外,课本在知识窗和课后活动中安排了一些防灾常识。

2、学情分析:学生在必修一中学习过板块构造运动,且从媒体报道中了解过08年汶川地震和近期日本地震的概况,可以说对地震灾害有一定的学习基础。

但学生一般很少接触到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现象,因此,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视频、图片等素材让学生获得最初的感性认识。

3、自我背景性经验剖析:我担任高中地理教学多年,对此部分知识较为熟悉;同时,自新课改以来,我认真研读过相关的基本理论,剖析过典型课例,因此熟知“和谐、高效思维对话”课堂的要求。

地质灾害这一部分与生活实际联系较为紧密,因此一方面案例选取应不拘泥于课本,而应注重新颖性和真实性;另一方面,应在课程回归生活世界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会基本的防灾和逃生常识。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立了以下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及其相关概念2、简述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形成机制和发生过程(重点、难点)3、说出世界及我国地震带的分布,并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原因4、理解各种灾害之间的关联性,能说出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链的成因※过程与方法:1、观看地震知识视频资料,阅读滑坡和泥石流的图片,获得对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初步认识2、阅读板块构造示意图,说出世界及我国地震带的分布及原因分析比较几组不同状态的山体发生泥石流的几率,总结出滑坡的发生条件阅读我国泥石流的时空分布图表,分析泥石流的发生条件3、观看“汶川地震引发当地滑坡和泥石流”的视频和“我国西南地区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分布“图,理解各种灾害之间的关联性(重点、难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能正确对待地质灾害的发生,树立预防为主、监测预报的思想观念;并且学会灾害发生时的一些求生技能三、教学流程四、精彩片段片段一:观看视频,自主探究,获得新知利用多媒体展示地震知识视频资料师:通过观看视频,你获得了哪些新知识?生1:知道了什么是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深度生2:知道了烈度的影响因素生3:知道了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师:那为什么各国对同一次地震报道的震级有所差异生:测量精准度不同生4:知道地震能量的释放形式是地震波,包括横波和纵波。

地理:1.1《初识自然灾害》学案1(鲁教版选修五)

地理:1.1《初识自然灾害》学案1(鲁教版选修五)

第一单元用辩证观点认识自然灾害第一节初识自然灾害第一课时课标点击1. 学会辩证地认识自然的力量,即正确理解自然灾害的双重性。

2. 理解自然灾害对人类造成的损失,除生命和财产上的以外,还有心理和精神上的伤害。

自主探究典例赏析【例】今年第八号热带风暴“莫拉克”8月4日凌晨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5日凌晨加强为强热带风暴,14时加强为台风。

近中心风力13级(40米/秒),7级风圈半径500km,10级风圈半径120km。

台风中心正以每小时20千米左右的速度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

台风“莫拉克”裹挟风雨席卷台湾沿海,并重创台湾、福建、浙江、江西、上海、江苏、安徽等地。

据此回答1~2题。

1. 台风所蕴藏的能量()A. 比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能量小B. 是蕴藏在宇宙空间的能量C. 已经被人类接收利用D. 是地球上巨大的自然力量2. 台风给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带来的好处是()A. 能缓解旱情,解决灌溉水源B. 利于长江“黄金水道”轮船的行使C. 能直接为三峡水库的发电提供动力D. 能为平原地区带来肥沃的土壤【思路点拨】1. 台风是发生在地球大气层中的自然现象,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一次台风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几千颗原子弹爆炸的能量,台风的能量是在短时间内释放出来,人类还没有寻找到很好的利用方式。

台风不可能发生在没有大气的宇宙空间。

2.台风多发生在7~9月份,而7月正值我国长江中下游的伏旱期,台风带来的降水能大大缓解旱情,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而大风天气是不利于轮船航行的。

三峡水库利用的是水力发电,而不是风力发电。

【答案】1. D2. A自我诊断一、选择题1. 有人类“清洁工”和“守护神”之称的自然力量是()A. 台风B. 彗木相撞C. 闪电D. 太阳辐射2.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句话反映出了自然灾害的()A. 能量的巨大B. 双重性C. 突发性D. 不可预测性自然灾害能给人类造成:①死亡②伤残③恐慌④忧愁⑤痛苦等伤害。

鲁教版地理选修5《初识自然灾害》教案

鲁教版地理选修5《初识自然灾害》教案

鲁教版地理选修5《初识自然灾害》教案第一节《初识自然灾害》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方面:1.认识自然灾害及其类型。

2.掌握自然灾害的多种分类方法。

过程与方法方面:结合实例,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学会分析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及其危害。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学会辩证的认识自然的力量。

【教学重点】1.自然灾害及其类型。

2.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及其危害。

【教学难点】自然灾害的发生及发展。

【教学方法】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根据大家自然灾害的印象深刻的例子导入新课。

1976年7月28日发生的唐山大地震曾使24万人罹难;1998年我国长江、松花江、嫩江发生了历史罕见的暴雨洪水,造成经济损失2000多亿元;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啸,遇难人数超过30万等等。

(提出问题)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什么是自然灾害?他又那些类型?一、自然的力量(图片展示)展示闪电、台风、天体碰撞等,使学生对自然的力量有所认识。

(总结归纳)自然界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和强大的力量。

(学生活动)阅读知识窗“恐龙绝灭之谜”,讨论恐龙灭绝的原因。

指导学生进行试验:用加速的钢球撞击成有面粉的透明杯子,观察整个过程并思考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提出问题)为什么小行星撞击地球引起的灾难极有可能导致恐龙的灭绝?并思考台风的形成以及影响。

(总结归纳)通过以上的学习认识到自然灾害也具有双重性,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它。

所以我们应该了解自然变化的科学规律,掌握趋利避害、化害为利的本领,将自然灾害的损失降到最小程度(承转)通过对自然力量的学习,我们对自然灾害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哪么现在我们通过唐山大地震这个离我们比较的自然灾害为例,来说一说自然灾害会给人类社会那些方面带来威胁?自然灾害又会造成哪些损失?二、自然力量的威胁(学生活动)阅读图5“世界主要自然灾害经济损失”对世界上主要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有个初步的了解。

思考:为什么地震和洪灾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大?(总结)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主要表现在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两个方面。

-高中地理 1.2 剖析自然灾害课件 鲁教版选修5

-高中地理 1.2 剖析自然灾害课件 鲁教版选修5

2.人类与自然灾害的关系 (1)人类诞生前,无自然灾害。 (2) 人 类 社 会 发 展 到 一 定 规 模 , 开 始 占 据 自 然 领 地 、 改 变 自然进程 时,出现自然灾害。
(3)人类无节制地扩张并改造自然时,自然灾害 开始加重

3.自然灾害加重的原因
(1)直接原因
①世界人口和 经济规模 的快速增长。 ②气候变暖 ③迅猛的 城市化进程 和相对滞后的 防灾体系 建设。
(3)我国的变化曲线比世界的变化曲线陡直,尤其是1990年后,
这反映出我国随着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人类活动对自然环 境的干预越来越大,人地矛盾日趋尖锐,同时也反映出我国 经济发展迅速,各地的经济密度也在不断加大。
自然灾害的特点与规律
下图为5· 12汶川地震震中北川县城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分区示意图。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教材分析:
工程技术,也要依靠 社会科学 和人的
思想观念的进步 a.难免:原动力是 自然 所固有,难免 难免和可防双重性 发生 b.可防:认识其发生、发展规律,改变 人类的 行为方式 进行防治
二、自然灾害的规律
1.意义:是 灾害防治 的重要基础。 2.规律 (1)空间分布的规律性 ①表现:不同区域有不同的 主导性灾害 、不同的灾害组合和
99.8 度 ) 发生 7.2 级地震,震源深度 20 千米,据媒体报道,在 1 分钟内先后发生2起强震,地震未引发海啸警报,但引发泥石 流灾害。
答案
(1)D
(2)时间分布的规律性。
(3)①大量降水,缓解旱情,②降温消暑。
(4) 洪涝、风暴潮、大风、滑坡、泥石流等。联系和分异双重性。
(5) 引发强降水的天气是自然存在的,目前人类无法改变其进程。
但是,我们可以认识它发生、发展的规失。因此该天气系统引发灾害具有难免和

《推荐》鲁教版地理选修5《剖析自然灾害》教案

《推荐》鲁教版地理选修5《剖析自然灾害》教案
(提出问题)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美好的家园瞬间被夷为平地。09年春节前后华北地区发生特大旱灾,万里农田因为天气干旱和得不到有效灌溉,慢慢枯萎甚至枯死。
同学们想一想,这两个自然灾害有什么不相同点?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总结答案,并回答。
(总结归纳)地震具有突发性,旱灾则具有渐发性,所以自然灾害具有突变和渐变双重性。再比如:泥石流、滑坡也具有突发性;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则具有渐发性。
20xx年12月26日发生的印度洋海啸,使沿岸若干国家遭受巨大灾难。回答6-7题。
6.这次海啸产生的原因是()
A.特大风暴潮引起的 B.印度洋洋底大地震造成的
C.海平面上升造成的 D.板块移动岩层破裂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B.将人们迁离海岛和沿岸居住
③人类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增多,诱发了自然灾害的发生
④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有时会诱发地质灾 害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1.B 2.B 3.A 4.B 5.BC 6.BD 7.AD 8.C 9. C 10.D
【布置作业】
完成教材P15“活动”中的题目。
【教学反思】
本节课较系统的对自然灾害进行了剖析,分析特点,探究规律,揭示本质。使学生对自然灾害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为后面章节做了铺垫,降低了授课的“门槛”。但是在教学中感觉可以利用的案例很多,实际应用的也不少,但有些案例不典型,尚需进一步改进。
(板书)第二节 剖析自然灾害
一、自然灾害的特点
(提出问题)自然灾害对我们的影响有哪些共同点?
(学生活动)学生结合第一节所学知识,总结回答。
(总结归纳)自然灾害是自然原因引起的(或认为诱发的),并且对人类生命或财产构成损失的。其中对人类构成危害是自然灾害的最基本特点。

高中地理鲁教版选修五 1.2 剖析自然灾害 课件(共27张PPT)

高中地理鲁教版选修五 1.2 剖析自然灾害 课件(共27张PPT)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虽属于渐变 性自然灾害,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包
含着一系列突发性事件
2.运用图像记忆我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分异
3.运用表格记忆部分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
地区 灾害组合
受自
崩塌、滑
然 环境
山区
坡、泥石 流、水土
地域
流失
分异
规律
洪涝、干
控制
平原
旱、地面 沉降、土
地盐碱化
灾害 后果
损失 小
损失 大
方法规律 灾害之间联系性的判断方法 (1)分清主灾和次生灾害。在判断哪些灾害之间能 形成灾害链时,分清主灾能诱发出哪些次生灾害 是关键。 (2)看看能否形成灾害链。例如:
学以致用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直 接或间接地诱发地质灾害。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是 ____________(地质灾害)日趋频繁的重要原因, 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是造成________(地质灾 害)的重要原因。 (2)当今世界地质灾害发生的频度和成灾强度不断 增大的原因是什么?
活动点拨
一、课本P9引文答案 引导学生思考与水灾有关的现象可能发生,如洪 涝发生,引发滑坡、泥石流等。这反映了自然灾 害之间的联系性,亦即成因机制上的规律性。 二、课本P12~13活动答案
三、课本P15活动答案 1.略。 2.自然灾害是自然进程与人类发展矛盾冲突的产 物,其本质就是人地关系的冲突,是人地关系不 和谐的极端表现形式。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世 界经济和科技加速发展的同时,自然灾害的频率 和损失却出现了加速增长的态势。究其根本原因 在于人类中心主义观念指导下的传统发展模式所 造成的人地关系失衡。
(3)横断山区是我国泥石流多发区,试分析形成泥 石流的条件。

第二节自然灾害的防避-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

第二节自然灾害的防避-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

第二节自然灾害的防避-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2.理解不同自然灾害的危害性和影响因素;3.掌握应对自然灾害的基本方法和防御措施;4.了解国家和社会在自然灾害防治方面的政策和举措。

二、教学内容1.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2.不同自然灾害的危害性和影响因素;3.应对自然灾害的基本方法和防御措施;4.国家和社会在自然灾害防治方面的政策和举措。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2.应对自然灾害的基本方法和防御措施;3.国家和社会在自然灾害防治方面的政策和举措。

难点1.不同自然灾害的危害性和影响因素;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2.问答法;3.案例分析法。

五、教学过程1.引入(5分钟)教师简单介绍自然灾害的现状和重要性,引起学生对此课题的认识与重视。

2.知识讲解(40分钟)1.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自然灾害的定义–自然灾害的分类–自然灾害的特点2.不同自然灾害的危害性和影响因素–水旱灾害–洪涝灾害–地震灾害–暴风雪灾害3.应对自然灾害的基本方法和防御措施–防洪–防风–防震–防旱4.国家和社会在自然灾害防治方面的政策和举措–国家减灾委员会–地震局–消防局–水利部3.案例分析(20分钟)教师提供近年来发生的自然灾害案例,让学生分析灾害原因和影响,并讨论防灾措施。

4.小结(5分钟)总结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分析防灾减灾的思路。

六、教学评价1.选择一份自然灾害预防方案,评估其可行性和科学性;2.就应对某一种自然灾害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阐述自己的见解;3.熟悉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概念,熟练掌握防灾减灾知识点。

七、教学资源1.《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2.本课教案及相关PPT八、教学后记本次教学,学生反应热烈,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通过对自然灾害的防治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自然灾害的种类、危害及防治措施,同时增长了地理知识面。

高中地理《剖析自然灾害》课件 鲁教版选修5

高中地理《剖析自然灾害》课件 鲁教版选修5

二、自然灾害的规律
1.空间分布的规律性
1.我国在20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为丰水期,10年分别发 生8次和11次大洪水,60至70年代,20年中仅发生4次。
2.我国春季自然灾害主要有:华北春旱,北方的沙尘暴等 夏季自然灾害主要有:旱灾、水灾、风暴潮、暴雨洪涝等 秋季自然灾害主要有:台风、低温冷害、凌汛等等 冬季自然灾害主要有:雪灾等等 以上两段文字说明了自然灾害还有什么规律?
谢谢!再见!
2.其他特点:(1)突变和渐变 (2)联系和分异双重性 (3)自然和社会双重性
卡特里娜飓风
美国政府及时预报和转移民众,使灾害的损失大大降低, 这体现出了自然灾害的 可防治 性。
一、自然灾害的特点
1.基本特点:对人类构成危害
2.其他特点:(1)突变和渐变 (2)联系和分异双重性 (3)自然和社会双重性 (4)难免和可防双重性
读教材图1-2-1“水灾中的火灾”,思考:各 种自然灾害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有什么共同点? 自然灾害具有并发性和链发性,一种自然灾 害可能会引起多种自然灾害。 所有的自然灾害都会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 构成危害。 所以我们应该对自然灾害进行剖析,找 出自然灾害的特点、规律和联系,就能对自 然灾害防患于未然。这也就是我们本节课主 要学习的知识。
1.本质——人地关系冲突
1998年长江汛期的降水量,总入海流量和洪峰流量 均没有1954年大,总降水量为54年的80--90%,然 而,水位竟然超过1954年1.45米!为什么?
在长江中上游流域内砍伐森林,流域内水土流失加 剧,导致下游泥沙沉积增强,河流排水不畅。所以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加剧作用。
同学们,我们初中学过我国地形有三级阶梯,请想一 想:在不同的地形阶梯主要的自然灾害各有哪些?哪 些地区损失较重?

地理:1.1《初识自然灾害》学案2(鲁教版选修五)

地理:1.1《初识自然灾害》学案2(鲁教版选修五)

第一节初识自然灾害第二课时课标点击1. 认识自然灾害及其类型,掌握自然灾害的多种分类方法。

2. 结合实例,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学会分析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及其危害。

3. 记忆灾害、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的概念,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此基础上了解自然灾害的分类标准和各自包括的种类。

自主探究典例赏析【例】1.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世界主要自然灾害经济损失(1990~1995年)(图中“风雹”包括大风、龙卷风、雹灾等灾种)(1)以上灾害中造成经济损失最大的是()A. 洪涝B. 火山爆发C. 地震D. 干旱(2)根据资料可以看出给人类带来巨大损失的灾害按表现特征主要是()A. 缓发型灾害B. 突发型灾害C. 过渡型灾害D. 人为诱发灾害【思路点拨】考查意图:考查自然灾害的分类。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造成经济损失最大的是地震,其次是洪涝。

第(2)题主要是从自然灾害的分类考查。

地震和火山就表现特征应属于突发型灾害,而洪涝的形成主要是因为暴雨,而且时间要长,所以应是突发型灾害。

本题关键是掌握灾害的分类并能结合图中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类。

【答案】(1)C(2)B2. 读下表回答问题。

印尼海啸的波浪到达时间和死亡人数(据《自然》杂志)(1)从表中可以看出海啸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海啸就我国的分类标准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灾害,主管部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按发生过程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灾害,按损失程度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灾害。

(3)由此可以看出自然力量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式对人类构成全方位的威胁。

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用辩证观点认识自然灾害 第二节 剖析自然灾害学案 鲁教版选修5-鲁教版高二选修5

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用辩证观点认识自然灾害 第二节 剖析自然灾害学案 鲁教版选修5-鲁教版高二选修5

第二节剖析自然灾害学习目标明目标、知重点掌握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探究自然灾害的规律,学会全面地分析某一具体地点的自然灾害。

认识自然灾害的本质,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自然灾害的特点和规律【自主学习】1.自然灾害的特点(1)最基本的特点:对人类具有危害性。

(2)基本属性:突变和渐变双重性;联系和分异双重性;自然和社会双重性;难免和可防双重性。

2.自然灾害的规律(1)空间分布的规律性①表现:不同区域有不同的主导性灾害、不同的灾害组合和不同的灾害后果。

②控制因素:由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所控制。

③举例a.山区: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

b.平原地区:洪涝、干旱、地面沉降、土地盐碱化等。

c.人烟稀少地区的灾害损失小,而人口、经济密集地区的灾害损失大。

(2)时间分布的规律性①表现:周期性和阶段性。

②举例:旱涝灾害发生频率与太阳黑子变化相关,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地震发生频率的变化存在活跃期和相对平静期交替出现的现象,表现出阶段性。

(3)成因机制的规律性①突出表现是“灾害链”现象。

②举例:台风带来的次生灾害有暴雨、巨浪、风暴潮、大风灾害。

【合作探究】读教材图1-2-2“台风灾害链”,完成下列问题。

根据图中所示,分析台风会引发哪些灾害?提示:台风会引发暴雨、大风、巨浪、风暴潮,这些灾害又会引发其他的灾害,形成灾害链。

【核心归纳】1.自然灾害的特点——以黄土高原为例(1)突变和渐变双重性水土流失年复一年从长时间尺度表现为渐变的特点,但在年内主要集中在降水较多的6~9月份,而且在此期间往往几场暴雨就能造成大的水土流失。

(2)联系和分异双重性黄土高原是我国地质灾害的多发区,滑坡、塌陷、泥石流等时有发生,从而加剧了水土流失,但提到黄土高原最典型的灾害便是水土流失。

(3)自然和社会双重性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其土壤特性、降水密不可分,但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发生强度。

(4)难免和可防双重性由于黄土高原地处过渡地带,自然环境特点决定了水土流失的难免性,但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加剧了水土流失,从这一方面来讲,水土流失又是可防的。

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用辩证观点认识自然灾害 第一节 初识自然灾害教学案 鲁教版选修5-鲁教版高二选修

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用辩证观点认识自然灾害 第一节 初识自然灾害教学案 鲁教版选修5-鲁教版高二选修

第一节初识自然灾害自然的力量及其威胁——————情景导入先思考———————加拿大摄影记者凯文·弗赖尔拍摄的《台风海燕》夺得第十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年度新闻照片战争灾难类的金奖。

该照片反映的是在菲律宾塔克洛班,一名妇女和家人坐在被台风海燕摧毁房屋的阳台上。

思考探究:(1)台风“海燕〞的力量来自哪里?提示:来自自然界。

(2)台风是百害无一利吗?提示:不是。

还能带来大量降水,缓解旱情,降温消暑。

——————基础知识要记牢———————1.自然的力量(1)自然界的巨大力量:既是推动自然发展演变的动力,也可以给人类带来灾难。

(2)人类对待自然灾害的态度:自然灾害具有双重性,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它,掌握趋利避害、化害为利的本领,将自然灾害的损害降低到最小限度。

2.自然力量的威胁(1)呈现方式:自然灾害。

(2)自然灾害损失的表现:①主要表现: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②造成难以估量的心理伤害和精神痛苦。

③导致秩序混乱和社会动荡,加重贫困和粮食不安全状况,阻碍地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重点难点掌握好———————自然界中某些特定物质及物质的运动会产生巨大的能量,通过自然灾害的方式对人类构成全方位的威胁。

如以下图所示:——————应用体验不可少———————读以下图,回答1~2题。

1.该图显示的自然力量是( )A.地光B.彗木相撞C.闪电D.火灾2.图中的自然力量不可能造成的危害是( )A.损毁高层建筑物B.击落运行中的宇宙飞船C.造成通信线路中断D.损伤牲畜解析:1.C 2.B 从图片中很容易看出是闪电。

闪电会危害人畜生命安全,击毁建筑物,造成通讯设备损坏或通信线路中断,但宇宙飞船是在太空中运行,闪电不会对其产生影响。

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印尼东爪哇省克卢德火山爆发使火山灰喷发到10英里高空,并向西和西南方向漂移了300英里,弥漫的火山灰导致空气能见度不足10 m,6座机场被迫关闭,逾20万民众被迫撤离。

高中地理鲁教版选修课件剖析自然灾

高中地理鲁教版选修课件剖析自然灾
第十三页,共48页。
探讨1:地震的发生往往持续很短的时间,反映了自然灾害的什么特点? 【提示】 自然灾害的突变性特点。 探讨2: 地震的发生引发建筑物倒塌、山体滑坡,这说明了自然灾害具有 什么特点? 【提示】 自然灾害之间具有定的联系性。
第十四页,共48页。
[核心点击] 自然灾害的特点——以黄土高原为例
第十二页,共48页。
自然灾害的特点 [合作探讨] 2016 年 2 月 6 日凌晨台湾南部遭遇 6.7 级地震,导致 16 层高的维冠大楼整 体自西向东倒塌,多位居民被埋在瓦砾之中,大楼成为此次地震中损失最惨重 的区域。截至 13 日 16 时 20 分,救援人员在大楼内一共发现 289 名受困者,其 中 175 人幸存,114 人遇难。再加上其他区域的两名逝者,此次地震共造成 116 人遇难。
1.突变和渐变双重性:水土流失年复一年从长时间尺度上表现为渐变的特 点,但在年内主要集中在降水较多的 6~9 月份,而且在此期间往往几场暴雨就 能造成大面积的水土流失。
2.联系和分异双重性:黄土高原是我国地质灾害的多发区,滑坡、塌陷、 泥石流等时有发生,从而加剧了水土流失,但提到黄土高原最典型的灾害便是 水土流失。
地形区?水土流失往往加剧洪涝灾害,试简要分析其原因,这反映了自然灾害
的什么特点?
第十八页,共48页。
【解析】 第(1)题,水土流失从长时间尺度上表现为渐变的特征,但是一 年内的水土流失多发生在夏季,且夏季的水土流失往往是由暴雨造成的,这反 映了自然灾害的突变性。第(2)题,水土流失的发生是一种自然现象,又与人类 活动有关,这说明自然灾害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性。第(3)题,从图中看出,水 土流失多发生在我国阶梯过渡地带的山地地区;而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东部平 原地区。分析水土流失导致洪涝加剧的原因,要从水土流失对河流排洪、湖泊 调蓄洪能力的影响来分析。以上反映了自然灾害联系和分异的双重性。

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用辩证观点认识自然灾害单元整合提升课件 鲁教版选修5

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用辩证观点认识自然灾害单元整合提升课件 鲁教版选修5
复习课件
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用辩证观点认识自然灾害单元整合提升课件 鲁教版选 修5
第一单元 用辩证观点认识自然灾害
单元整合提升

教材 P2 引文答案 如:1976 年 7 月 28 日发生的唐山大地震曾使 24 万人罹难;1998 年我国长江、松花江、嫩江发生了历史罕见的暴雨洪水,造成 经济损失 2 000 多亿元;2004 年 12 月 26 日印度洋海啸,遇难 人数超过 30 万;2008 年 5 月汶川地震,69 227 人遇难,17 923 人失踪;2010 年青海玉树地震,2 220 人遇难,20 人失踪;2011 年 3 月 11 日日本里氏 9.0 级地震引发海啸,2 万人遇难,4.5 万 人受灾等等。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休息时间到啦
同学们,下课休息十分钟。现在是休息时间,你们休息一 看看远处,要保护好眼睛哦~站起来动一动,久坐对身体
结束 语 同学们,你们要相信梦想是价值的源泉,相信成
功的信念比成功本身更重要,相信人生有挫折没 有失败,相信生命的质量来自决不妥协的信念, 考试加油。
教材 P4 活动 人类有可能利用自然灾害所释放的巨大能量化害为利。如美国 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等离子物理实验室宣布,他们运用人造闪电 所释放出的巨大热能将垃圾熔化,待冷却后,有害废物可以被 转变为没有毒害的巨大玻璃块。本活动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 识的灵活运用,以及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材 P5 活动 应辩证地来看待这位古人。古人认识到的天塌从形成机制上来 看就是星际间的天体撞击地球,而地裂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地震 引起的。了解自己所处地区的自然灾害类型,掌握防灾减灾的 措施是非常必要的。不过如果过分地担心而导致无法正常生活 和工作,甚至出现精神恍惚,影响到身体健康就没有必要了。 这位古人就是走了极端,学生应认识到这一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剖析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的特点——————情景导入先思考———————美国中文网报道:美国夏威夷一座火山近日爆发,而喷发的熔岩流入该地区的夏威夷火山国家公园,继而引发森林火灾。

该公园消防员表示此次火灾已经烧毁至少75英亩的山林。

思考探究:此次火山喷发继而引发森林火灾,这说明了自然灾害具有什么特点?提示:自然灾害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性。

——————基础知识要记牢———————1.最基本的特点对人类具有危害性。

2.基本属性基本属性含义突变和渐变双重性大多具有突发性特点,但其发生、发展又往往表现为渐变过程联系和分异双重性灾害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和社会双重性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既是自然问题,也是社会问题;防治既要依靠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也要依靠社会科学和人的思想观念的进步难免和可防双重性原动力是自然所固有的,难以避免。

但是可以认识其发生、发展规律,改变我们的行为方式进行防治——————重点难点掌握好———————自然灾害的特点——以黄土高原为例1.突变和渐变的双重性水土流失年复一年,从长时间尺度表现为渐变的特点,但在年内主要集中在降水较多的6~9月份,而且在此期间往往几场暴雨就能造成大的水土流失。

2.联系和分异的双重性黄土高原是我国地质灾害的多发区,滑坡、塌陷、泥石流等时有发生,从而加剧了水土流失,但提到黄土高原最典型的灾害便是水土流失。

3.自然和社会的双重性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其土壤特性、降水密不可分,但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发生强度。

4.难免和可防的双重性由于黄土高原地处过渡地带,自然环境特点决定了水土流失的难免性,但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加剧了水土流失,从这一方面来讲,水土流失又是可防的。

[拓展提升]自然灾害的突变和渐变双重性侧重于自然灾害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而根据表现特征将自然灾害分为突发型和缓发型是就自然力量释放的时间长短而言的,如水土流失在总体上主要表现为渐变的特点,属缓发型自然灾害;而地震则突变性明显,属突发型自然灾害。

——————应用体验不可少———————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集中且分布面积最大的黄土区。

长期以来,这里的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据此回答1~2题。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从长时间尺度和年内的时间过程看,具有的自然灾害特点是( ) A.联系和分异双重性B.突变和渐变双重性C.自然和社会双重性D.难免和可防双重性2.其土壤性质和该区降水强度等是人类难以改变的,但通过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等可减少水土流失。

说明自然灾害具有( )A.联系和分异双重性B.突变和渐变双重性C.自然和社会双重性D.难免和可防双重性解析:1.B 2.D 第1题,黄土高原年复一年的水土流失从长时间尺度上表现出渐变的特点,但从年内的时间过程长,又具有突发性的特点。

第2题,自然灾害难以避免,但可以防御,从而规避风险,减少损失。

3.据统计,我国现有水土流失总面积达 3.56×106km2(含风蚀),已占到国土面积的37.1%,读下图,回答问题。

(1)河流输沙量大的地区,水土流失也较严重,图示地区,水土流失自然灾害从长时间尺度上表现为________(突变或渐变)的特征;从年内的时间过程看,水土流失多发生在________季,这说明自然灾害具有________性。

(2)水土流失与人类破坏植被有关,它的发生又受到自然规律的控制,这说明自然灾害具有( )A.突变和渐变的双重性B.联系和分异的双重性C.自然和社会的双重性D.难免和可防的双重性(3)图示地区中,水土流失多发生在哪种地形区?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哪种地形区?水土流失往往加剧洪涝灾害,试简要分析其原因,这反映了自然灾害的什么特点?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灾害的特点。

第(1)题,水土流失从长时间尺度上表现为渐变的特征,但是一年内的水土流失多发生在夏季,且夏季的水土流失往往是由暴雨造成的,这反映了自然灾害的突变性。

第(2)题,水土流失的发生是一种自然现象,又与人类活动有关,这说明自然灾害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性。

第(3)题,从图中看出,水土流失多发生在我国阶梯过渡地带的山地地区;而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东部平原地区。

分析水土流失导致洪涝加剧的原因,要从水土流失对河流排洪、湖泊调蓄洪能力的影响来分析。

以上反映了自然灾害联系和分异的双重性。

答案:(1)渐变夏突变(2)C(3)山地。

东部平原地区。

水土流失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河床淤积,蓄洪、泄洪能力减弱;湖泊(水库)淤积,调蓄径流能力减弱,降低防洪标准。

联系和分异的双重性。

自然灾害的规律——————情景导入先思考———————据统计:我国在20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为丰水期,10年分别发生8次和11次大洪水,60至70年代,20年中仅发生4次。

另外,我国春季自然灾害主要有:华北春旱,北方的沙尘暴等;夏季自然灾害主要有:旱灾、水灾、风暴潮、暴雨洪涝等;秋季自然灾害主要有:台风、低温冷害、凌汛等;冬季自然灾害主要有:寒潮、雪灾等。

思考探究:以上文字说明了自然灾害有什么规律?提示:时间分布的规律性。

——————基础知识要记牢———————1.空间分布的规律性(1)表现:不同区域有不同的主导性灾害、不同的灾害组合和不同的灾害后果。

(2)控制因素: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2.时间分布的规律性具有周期性和阶段性。

3.成因机制的规律性突出表现是“灾害链”现象。

——————重点难点掌握好———————自然灾害主要规律的对比分析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害——————方法技巧很重要———————灾害之间联系性的判断方法1.分清主灾和次生灾害在判断哪些灾害之间能形成灾害链时,分清主灾能诱发出哪些次生灾害是关键。

2.看看能否联成灾害链自然灾害链主要包括三类:串发性灾害链、并发性灾害链和串发—并发灾害链。

例如:(1)串发性灾害链:寒潮→低温→霜冻——————应用体验不可少———————读山区自然灾害链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依次是( )A.滑坡、泥石流、地震、崩塌B.泥石流、地震、崩塌、滑坡C.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D.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震2.图中灾害链反映了自然灾害具有( )A.时间分布的规律性B.空间分布的规律性C.成因机制的规律性D.变突和渐变的双重性解析:1.C 2.C 第1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各种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

各种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具体思路分析如下图:第2题,根据上题选项所给地质灾害中,地震为原生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是其次生灾害。

原生灾害诱发次生灾害反映了自然灾害成因机制的规律性。

3.2015年,台风“鲸鱼”、“莲花”、“灿鸿”、“苏迪罗”、“杜鹃”等先后在我国东南沿海登陆,给我国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台风经常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季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体现了自然灾害的什么规律?(2)我国东部沿海省份受台风危害影响大,而中西部地区较小,这说明了自然灾害具有( )A.时间分布的规律性B.空间分布的规律性C.成因机制的规律性D.发生过程的规律性(3)联系材料,分析台风登陆之后一般会带来哪些次生灾害?这体现了自然灾害的哪个特点和什么规律?(4)台风除了能带来灾害以外,也有为人类造福的时候,试说出其对人类的有利之处。

解析:本题以新材料为背景,主要考查自然灾害的特点、规律及成因。

解题关键是了解台风的发生时间、分布地区、危害特点及规律等。

答案:(1)夏秋季节时间分布的规律性。

(2)B(3)洪涝、风暴潮、大风、滑坡、泥石流等。

联系和分异双重性;成因机制的规律性。

(4)①大量降水,缓解旱情;②降温消暑。

[教材问题提示]P12~P13活动提示可画出如下的由干旱引发的灾害链示意图:自然灾害的本质—————— 情景导入先思考 ———————位于阿富汗东北部马达赫尚省一处偏远山区发生的山体滑坡共造成两千多人死亡。

导致这次重大灾难的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当地地质条件复杂,山体中断层分布广泛且植被稀疏,山体裸露,土质疏松;第二,持续一周的暴雨天气,降水量为百年一遇;第三,人类的建筑、采矿活动和交通工程建设破坏了斜坡力学平衡。

思考探究:根据上面的材料,说说自然灾害的本质是什么?与人类活动有什么关系? 提示:人地关系的冲突。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导致自然灾害的发生。

—————— 基础知识要记牢 ———————1.本质(1)是人地关系的冲突。

(2)是人地关系不和谐的极端表现形式。

(3)是自然对人类的报复。

2.人类与自然灾害的关系(1)人类诞生前:无自然灾害。

(2)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规模:出现自然灾害。

(3)人类无节制地扩张并改造自然时:自然灾害开始加重。

3.自然灾害加重的原因(1)直接原因⎩⎪⎨⎪⎧ 世界人口和经济规模的快速增长气候变暖迅猛的城市化进程和相对滞后的防灾 体系建设(2)根本原因:人类中心主义观念指导下的传统发展模式所造成的人地关系失衡。

4.认识自然灾害本质的意义协调好人地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 重点难点掌握好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加重作用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有加重作用,这既有直接原因,又有根本原因。

其内在关系,如下图所示:[拓展提升]自然灾害实质上是人地关系的冲突,是人地关系不和谐的极端表现形式。

人类要发展,就要利用自然,利用自然必然会有风险。

所以关键是认识其本质和特点,改变行为方式,遵循自然规律,以最小风险换取更好的发展。

——————应用体验不可少———————1.导致自然灾害的频率和损失出现加速增长态势的根本原因是( )A.世界人口和经济快速增长B.迅猛的城市化进程C.防灾体系建设的相对滞后D.以人类中心主义观念为指导的传统发展模式解析:选D 自然灾害的本质在于人地关系的冲突,也就是人类中心主义观念指导下不合理的传统发展模式使人类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A、B、C三项均是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

2.下列地理事件直观地表明自然灾害本质的是( )A.夏秋季节,我国东部沿海常遭受台风袭击B.河流对泥沙的搬运沉积导致黄淮海平原多洪涝现象C.黄土高原的人为植被破坏,使其水土流失灾害加剧D.冬季大规模冷空气南下带来寒潮灾害解析:选C 自然灾害的本质是人地关系的冲突,而A、B、D三项只表明了自然灾害过程的异变。

3.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从甲图到乙图洪水高风险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在相同的灾害强度下,甲、乙两图中,灾情较大的是________图。

(3)从图中的变化说明人类活动对洪水灾害的影响并揭示自然灾害的本质。

解析:该题考查人类活动对承灾体(洪水高风险区环境)和灾情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