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高宁管理文集摘抄
宁高宁:什么是最高一级的公司领导者
宁高宁:什么是最高一级的公司领导者领导人在公司里有五级。
来源 | 辛庄课堂【整理摘编:时英平】作者 | 宁高宁(绿研院&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理事、中国中化原董事长、党组书记)近日,中国中化原董事长、党组书记宁高宁在辛庄课堂上分享了自己在华润、中粮、中化等集团做企业的体验。
今天不再讲宏观的大环境,企业家环境这个不好那个不好,今天不说这个。
光说企业内部,回到企业里边来,怎么能够有企业家精神,怎么能够有创业者团队。
特别是所谓的从我自己来说,首先企业的领导、CEO也好,叫领导人也好,叫什么老板、总裁都可以,他是怎么来做的,他怎么带动企业变成有企业家精神的。
- 1 -做好自我认知,引领企业战略转型今天,整个社会的氛围里面说宏观比较多,说大势、说国际、说环境、说一般目标,我们往往把目标当成一个计划,当成一个规划,一定要达到什么排名,一定要到第几。
全中国人民都知道中国世界第二,全国人民不知道的是数字背后的很多问题。
今天就说能不能把企业家精神、团队,通过我的经历讲一些真实的体验式、体会式的东西。
实际说到企业管理里面领导力的问题,领导力在西方理论界讨论了差不多有30年以上的时间了,现在几乎所有的培训课程、咨询等等都叫领导力培训,全部是讲这种课题的。
从我的角度来说,怎么从我的体会、体验,怎么能够把这些东西讲出来?黄总(黄怒波)前面讲了我经历几个公司,我也是在雾中行走、摸索着,有时候也会搞不清楚。
但差不多40岁的时候逐步摸索走过来,逐步形成一些感受。
当反过来再看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形成了一些思考、一些想法、一些路径,几次试验过之后觉得原来应该这么做。
从华润公司说起,这个公司经过的转型,不是一般的转型,是彻底的转型、产业式的转型。
华润最开始是个贸易企业,今天华润的几万亿资产和那时候完全不一样。
现在几乎到处都能看到华润,这个公司做得很好,做得很坚决、很持久,它可以做啤酒、医药,也可以做电力、地产,华润几乎做什么成什么,确实讲这个团队都能够做成。
宁高宁讲话
宁高宁讲话篇一:宁高宁智语宁高宁智语假如国企是一头牛,那我们就是放牛娃。
国家把牛交到我们手里,我们就要放好这头牛。
为了走向世界而走向世界,往往是不对的,往往会带来很多的毛病和问题。
我看我们今天的身份不是企业家,而是经理人,是由信托而来的经理人。
毅力、意志、坚强是考验比赛选手和创业者的一个试金石。
资本市场可以融资,可以评价、监督企业,可以通过它的团队实现股东价值,用不用得好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现在收购内地资产的成本很低,低的让国际投资者都不敢相信。
股东们非常看好内地企业被低估的价值,希望借此时机迅速完成在内地的产业布局。
企业的真正生命力一定是:宁高宁讲话)点就出问题,只要人民币汇率一动荡,大家预期改变就可能出问题,你对外资的态度有任何改变可能就会出问题。
原来外资并不是那么友好的,并不是他爱我们就来了。
你突然发现,原来情况一变,竞争一变,外资也好,出口也好,对外经济联系马上会发生变化,尤其是信息加剧了变化。
如果今天“一带一路”、“走出去”、大市场发展,最终对企业来讲要讲自己的效益、竞争力、管理能力,在大环境不能改变,不能预测的情况下,我们只能做好自己企业内部的管理。
中粮在大的国家政策、世界市场、消费市场环境下,不断跌跌撞撞地找一条路子出来,相信是很难的。
今天讲“走出去”,我自己觉得中国这个国家目前应该不是特别大的资本输出的国家,有投资应该投在国内。
现在“走出去”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要求企业全往外投资,今天中国因为资源的问题,因为我们自身觉得中华民族要往外增长,所以往外跑,实际上不容易。
特别是过去十年以来,买卖资源的,无论是石油还是矿山,今天都存在很大的压力,需求压力大、成本压力大,整个经营都一般。
中粮前一两年开始也是“走出去”,也是希望建立全球的粮食供应网络和通路。
实际上没多少钱,一百多亿美元就可以做一个投资,但是很复杂,外面有一两万人,有几十个国家,他要管人、管事、管运营,不是一个仓库,一个矿山买完往回拉就可以,这里遇到非常多的问题。
宁高宁精彩语录(范本)
宁高宁精彩语录宁高宁精彩语录宁高宁精彩语录总部要成为学习型组织。
做好学生是一生的事情。
培训要有自己的核心课程。
不从专业化角度建设队伍,我们可能无法生存。
再往前走,仅靠热情是不够的,我们要有自己的核心能力。
放牛娃要放好牛才能过上好日子。
每个年轻人都应该有创业的信心、抱负和行动,但最好是先在一个比较规范的公司里面工作个三、五年,因为我遇到很多创业比较早的大学生,确实没有系统,什么都要重新摸索,整个企业连一般的管理系统都没有。
所以从职业生涯设计来说,如果能去一个比较规范的公司,工作个三、五年,这段时期除了工作就要好好琢磨创业的事儿,都理清楚了再来创业。
山里有一只恶狼遇到26只猫,面对众多的猫,狼不免心存畏惧,但迫于饥饿,狼还是壮着胆子向一只猫下了手,猫虽多,但无法合力相救,终难逃厄运,结果猫全部被狼吃掉。
尝到甜头的狼每日食猫一只,颇感满足。
又一日,狼偶遇一虎,误认为猫,欲食之,终被虎食。
结论是:大猫非猫,猫大成虎,一只虎的力量远超过26只猫。
把经理人放在历史的、动态的背景下看,能否把一个不好的企业做好,把一个战略定位受到挑战的企业创造性地转变,把一个小企业发展大,把一个原来就有规模的业务做得更有创新和发展,把一个企业组织的潜力全面激发出来推动持续的进步,这些使经理人的进步分开了层次。
而这也是企业经理人这个职业的本质要求。
如果一个人在某个集体里面,也许不是一个特别大方或者特别关照别人的人,但只要有这样的组织,如果它能形成一种类似宗教精神的东西,使企业里面真正有了仁爱,不是出自于某种工具性的,而是出自于一个企业想塑造的文化性东西,就一定成功竞争最终要专业能力。
每个业务单元都对自己的业务做一个核心竞争力分析。
您的哪几手是行业里面别人比不了的,是品牌,规模,还是别的什么?战略的错误可以导致公司的失败,但战略的正确却不能保证公司的成功。
经理人的5各层次——宁高宁(中粮集团董事长)
经理人的五种层次——宁高宁(中粮集团董事长)【导读】一个成功的企业经理人,不仅是能够把不好的企业做好,把小企业做成大企业,更高层次的经理人是能够把一个企业组织的潜力全面激发出来以推动持续的进步,这也是企业经理人这个职业的本质要求。
大企业中能不能不断产生“创业者”?相对成熟的业务中还能不能孕育创新?在很大程度上,这取决于我们的一种态度一一什么样的经理人是好经理人。
不论是企业之间还是一个企业内部,对它的管理者的评价一直在不同角度、不同标准和不同时间上产生不同的认识。
虽然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践都在努力,但到今天我们也没有真正跳出以短期输赢论英雄的圈子。
所以在企业里,管理规模较大业务的人、盈利多的人会更受到重视,他们自我感觉也好一些。
其实这也没有什么不对,因为短期对企业也很重要,业务规模大,盈利大,对企业贡献大,管理难度通常也更高,管理者在企业的地位高也是应该的。
但如果我们的思维停留在这个层面上,特别是停留在短期的,甚至是静态的层面上,企业的进步就有了问题。
最让人失望的经理人是把一个原来好好的企业搞坏了,对这样的经理人评价也没有更多争议,如业务规模萎缩了,盈利大幅下降了,市场占有率丢掉了,甚至现金流出问题,债务有了危机等等。
不论发生这样的事情有多少原因,不论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不论是战略还是竞争环境引起的,管理者一定会受到责备。
对经理人的评价难点是,在表面看来好像一切正常的企业中。
因为在正常的表象之下企业和它的管理者已经拉开了很大的距离。
经理人的5种层次第一类的经理是维持型经理人。
他基本上能保持企业经营的稳定,去年与今年一个样,上一任怎样,这一任还怎样。
业务看来一切如常,如果这项业务是规模较大的业务,这位经理还可能被认为是很好的。
其实在市场竞争环境的比较下,这项业务可能已经落后了,这样的经理人并没有给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反而埋藏下长远的风险,因为企业仅仅靠维持是维持不住的。
第二类的经理是职责型经理人。
他不仅保持了业务的稳定,还有许多改善,可能是降低了成本,提升了产品质量,也可能是调整了业务流程,提升了运营效率。
宁高宁管理笔记—五步组合论
宁高宁管理笔记—五步组合论第一步:明确目标与规划在管理中,明确目标与规划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宁高宁在管理中强调,目标的明确性和规划的完备性是组织成功的关键。
一个组织或团队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就像没有方向的船只,难以前进。
领导者应该清晰地确定组织的长期目标,同时制定详细的规划,明确每个阶段应该做什么,以及如何去做。
这样可以为团队提供清晰的方向和步骤,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工作。
第二步: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沟通在管理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宁高宁认为,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可以促进团队之间的合作,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误会和冲突。
在建立沟通机制时,管理者应该注重多方位的沟通,包括向下级员工传达目标和规划,向上级汇报工作进展,以及与同级部门进行协调合作。
还应该注重沟通方式的多样化,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沟通工具和方式,以及注重倾听和反馈,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第三步:激励与激励机制建设在管理中,激励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宁高宁指出,激励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增强他们的工作动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管理者应该根据不同员工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激励计划,包括物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并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让员工感受到公平和公正,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
第四步:团队建设与培训团队建设和培训是管理中的另一重要环节。
宁高宁认为,一个强大的团队是组织成功的基石,而培训则是不断提升员工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管理者应该注重团队建设,建立和谐的团队氛围,激发团队的创造力和凝聚力;应该加强员工的培训,提供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让员工不断提升自身素质,适应工作的需要。
第五步:绩效评估与反馈在管理中,绩效评估和反馈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宁高宁指出,绩效评估可以评价员工的工作表现,为员工提供成长和晋升的机会,同时也可以检验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团队的整体表现。
管理者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公平公正地对员工的工作进行评价,并及时给予正确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发现问题、改进不足,提高工作表现。
宁高宁:找到合适的人,公司的空气都变了
宁高宁:找到合适的人,公司的空气都变了最近听到宁高宁讲了一番话,这个话和现在流行的管理观点差别很大。
我们先听听宁高宁的原话是怎么说的:必须在这个行业里面找到一个最合适的人。
这个人往公司里一坐,公司里的空气都变了。
根本不是说,他本身做某个决策的问题。
他的所有行为、思维、习惯、喜好都会影响这个公司。
时间越长越这样。
一、这个话和流行的管理观点差别在哪里?差别1:流行的管理观点强调体系、强调制度的重要性,而宁高宁则大大地强调了关键人的重要性。
把关键人物的作用一下子放到了首要位置。
我猜测这段话:如果是一般人说的,大家就会觉得他是在吹捧领导;如果管理专家这么说,估计也会被骂的很惨(不过现在管理专家有点民粹倾向,不会说这么讨骂的话)。
但是宁高宁在采访时候这样说,企业里面的管理人员尤其是中高管就要深思:他这样说的合理性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他要下这个结论?其实在这个方面,有个类似的讲法就是教x员点评过罗帅,说“山东换上一个罗*荣*桓,全局的棋就下活了“差别2:流行的管理观点认为决策是企业领导的核心职责,能做出高质量的决策是衡量企业领导人的关键指标。
而宁高宁却并不认为做对一些决策就那么重要。
相反宁高宁认为能够影响公司的行为方式更为重要。
在宁总这个语境里,做某个决策可能的意思是做对一些策略,但是宁总则认为关键人不是做对一些策略就行了(在另外的一些对话中,宁总还表示做错一些决策也是可以理解的),关键的是形成持续成功的的气氛,也就是“公司的空气都变了“。
相反如果达不到使空气都变了,到最后还是不行的。
差别3:流行的管理观点认为企业发展要摆脱能人的限制,依靠制度和流程的力量。
而宁高宁则认为关键人和企业的行为是融为一体的,甚至说企业本身就会打上关键人的行为思考方式。
也就说关键人影响了企业的整体行动轨道和行动方式。
这一点倒是和《亮剑》中的李云龙观点很像:“任何一支部队都有自己的传统,传统是什么?传统是一种性格,一种气质。
这种传统和性格,是由部队组建时首任军事首长的性格和气质决定的,他给这支部队注入了灵魂。
中粮董事长宁高宁管理思想:企业是浑然一体的生命
中粮董事长宁高宁管理思想:企业是浑然一体的生命中国网 时间: 2012-06-29一个整体的企业才是一个大企业。
许多分割的小单元、小公司组成的企业,资产再大,也称不上真正的大企业。
从企业战略对企业经营的全过程的作用来看,战略在根本上应该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对商业过程的团队的思维方式。
宁高宁是一位个性格外鲜明的中央企业负责人。
不论是在企业内部还是在各种论坛、活动中,他总是会坦率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理念,这些言论由于其思考的深度,由于其个性化、通俗化的风格,总是会激起媒体和企业界的热情。
自2004年出任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粮)董事长以来,“根据地”从香港转移到北京,宁高宁一如其旧的风格更加引人瞩目。
“全产业链粮油食品企业”战略定位的提出,以收购屯河、蒙牛为代表的产业布局和整合等举动总是会及时成为社会热点话题。
同时,经过8年的变革,中粮由内而外也焕发出新的活力。
中粮集团的显著变化,与宁高宁独特的管理思想和理念关系密切。
以下是宁高宁的谈话录。
企业是一个浑然一体的生命企业是一个浑然一体的生命,是个生命体。
我认为,任何想用一个局部来解决一个局部的想法都是错误的。
每一个企业都有不同的思想体系,而且每个逻辑步骤之中都有一个小的体系,都是非常丰满的。
比如说定位,它成熟之后就能够自成体系,它会通过客户分析、竞争力分析、资源分析,来达成战略的定位。
企业这种组织形式往往会随着不断变大、变复杂而难以驾驭,并不总是按照人们的美好意愿而行。
大企业交易成本不一定低,效率不一定高,大企业的内部很容易形成单元和部门之间的分割、保护,甚至互相之间的摩擦和矛盾。
因为角度不同,利益不同,业务环节不同,甚至因为不同层面员工的认识水平不同,年龄不同,大企业在貌似强大的外表下,可以变成许多各自为政的小组织,在资产负债表上看起来规模很大,但在整体竞争力上会很弱。
如果再加上公司的多元化、并购、国际化和不同地域的业务,企业就更要面临着在庞杂组织架构下形成一体的竞争力的问题。
宁高宁管理笔记—五步组合论
宁高宁的五步组合论是一种企业管理的方法和路径,它包括以下五个步骤:
选经理人:企业里所有活动最终的决策者是企业负责人。
企业负责人最大的决策,就是以股东的价值取向和偏好,通过董事会选出经理人。
经理人选出来,基本上80%决定了企业命运,后面所有的事全从这里开始。
组建团队:选出的经理人一定要有比较强的组建团队的能力,也要给他一定的权利,否则没有发挥余地,做事情就会有借口,动力就减弱了。
确定战略:企业是浑然一体的,但在MBA课程里面,变成战略、财务、人力资源、市场营销、成本会计等等不同的课程。
它没有把企业管理中的逻辑关系讲清楚。
就是:成本和战略什么关系?人和战略什么关系?团队和成本什么关系?技术和团队什么关系?通过五步组合论,会发现原来企业是这么循环的,有逻辑关系和前后路径。
当然这种循环是动态的,同时大循环里面还有很多小循环。
执行战略:执行是动态的,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做法。
一个公司不是靠开会来决定战略的,而是靠执行来决定战略的。
激励考核:激励考核是保证战略执行的重要手段。
通过激励考核来确保员工的行为符合公司的战略方向和目标。
这五个步骤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只有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长期成功。
中粮宁高宁谈经理人的培养(在中粮晨光计划上的讲话)
中粮宁高宁谈经理人的培养(在中粮晨光计划上的讲话)第一篇:中粮宁高宁谈经理人的培养(在中粮晨光计划上的讲话) 中粮宁高宁谈经理人的培养(在中粮晨光计划上的讲话)2010-03-29 11:30:04 星期一刚才大家已经对这个班的重大意义、宏大的期望、很多的赞誉都说过了,现在说下“晨光计划”这个名字。
SLDP这个名字叫了大半年,但总觉得有点别嘴。
对这个班的名字,人力资源部原来提的建议是“阳光计划”,让我提提建议,起个名字。
我认为本来阳光就是很好的名字,公司也认同也熟悉,但是存在两个问题,第一阳光相对比较静态,第二就是过去我们讲阳光主要取其公正、透明、坦荡、热情等含义,并没有赋予他太多成长、学习、未来、希望的含义,而这层意思却是我们这个班需要的,特别是最近一直在讲阳光政府、阳光财富等等,阳光意思更多的理解为公正透明。
这样,我觉得仅仅阳光这个词儿好像不能涵盖我们这个计划的深意,我建议改一个字,把阳光改为晨光,晨光包含着年轻、成长、进步、清新、希望、未来,也代表了不断的成熟、不断的冉冉升起,等等,是中粮文化的更新元素,有一种动态在里面。
接下来讲我们希望通过“晨光计划”中粮集团会产生什么样的经理人,会产生什么样的人,会产生什么样的组织形态。
尽管今天谈这些有些初步、笼统,但我坚信“晨光计划”的形式、内容交互作用,最终会给中粮集团整个的组织和组织能力有一个提升。
“晨光计划”在理论上的基础是假设人是可以培养的,在培养过程中方法得当、组织得当,人是可以超出原来普通的能力,有一个潜力的发挥(尽管也有观点说CEO是选出来不是培养出来的)。
从中粮的历史,包括我们兄弟公司的经验来看,我们整个的团队和组织是可以塑造、培养的,每个人的潜力被激发后是可以向着一个更宏大、更正面、更有前瞻性、而且更有自我能力的方向去发展的。
如果我们用任何一种相对狭隘的理论来看,或者相对庸俗一点的实用主义来看这个培训班,这个班很可能会失败。
相反一旦我们真正从对于我们人生的、生活的、理念的、质量的和未来组织塑造的角度来看时,就会发现这个班第一活力很强,第二实用性更强。
宁高宁管理文集摘抄
高境界一个人的修养问题,既是每个人的个性问题,是每个人自身做人标准的问题,也会影响到一个组织。
中粮会成为什么样的一个组织?形成什么样的一种的文化?里面有什么样的潜在行为规范?取决于中粮的每一个人,特别是我们在座的这些人,因为我们的职务,因为我们所做的工作,使得我们如何做人,为人、用人、培养人、怎么对待司事和下属,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更重于我们的业务工作。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做人的标准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我今天讲的题目是“高境界”。
关于高境界,我讲八点:第一,把个人的目标定得高一点,远一点,对自我要求的标准高一点。
梦想应该实现在较远的地方,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越是境界高的人,最终一定会成为被大家接受与喜爱的人,而越是为了小的利益争论的人,反而会出问题。
高境界的人其实是聪明的人,他并不是没有私利,只不过实现的方法不一样罢了,在实现私利过程中,会把高境界的理想放在第一位。
第二,把精神和理想的目标看得更重一些,把自我提升看得更重一些。
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认同高境界的理想、使命、精神的东西的人,会成为我们组织里越来越重要的人,他们会推动公司的进步,带领大家过上体面的生活。
第三,把组织的、集体的、大局的目标和需要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是大事决定小事—真正去做一些对更大人群有利的、高境界的工作?还是小事决定大事—只从局部利益出发?世界是公平的,我相信处以公心、与人合作、与人为善的高境界的人不会吃亏。
公司的评价体系做好后,会知道谁做得好,谁做得不好,会把我们的力量引导到推动公司进步正确的方向上来。
第四,要有专业的原则性和做人的正义感。
有专业的原则性,是个人追求境界的基本做法。
专业化原则和做人的正义感一定要结合在一起。
没有正义感社会不会原谅你,自己做人一辈子都会不安生。
第五,要有坦率、真诚、表里如一,做人比较快乐的生活方式。
现在有很多人本来想说“东”却偏从“西”来暗示,实际上做人应该坦率、表里如一才会快乐。
希望将来,大家在家里说的话和在公司说的话基本一致的。
宁高宁:翻过这7座山,就是伟大的企业
宁高宁:翻过这7座山,就是伟大的企业七个分水岭如果走对了三个就是及格,走对了五个就是成功,走对了七个就是伟大。
文 | 宁高宁(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理事、中粮集团董事长)企业发展有七道分水岭:一、行业选择二、企业的竞争战略三、能否基于对行业规律的深刻认识、有意识地建立并持续优化运营系统四、能否把物质、金钱的企业转换成精神的、理念的、价值观的和具有使命感的团队五、有无持续探索、创新、创造的能力;六是能否解决大企业经常出现的问题;七是在企业与社会的关系的定位。
以下七个分水岭如果走对了三个就是及格,走对了五个就是成功,走对了七个就是伟大。
第一道分水岭:行业选择老话说“男怕入错行”很有道理,你选的行业与经济大势吻合吗?有成长性吗?竞争格局你应付得了吗?你有优势吗?虽然有人说没有不好的行业,只有不好的企业,但十年前同样的资本同样的勤劳,做了服装和做了地产今天会是天壤之别。
不论是有意进入还是巧合进入还是半路调整,反正行业的选择,行业的调整,行业的扩展都把企业的未来在这个点上分开了。
这个题目不仅仅是对一个新企,即使是有了规模的企业,在发展中,在行业细分中,在可能的多元化经营中也要不断地回答这个问题。
但只要你的行业不是柯达胶卷,你确实也别把你的行业看死了,你还有机会。
第二道分水岭:企业的竞争战略这个时候你该想另外一句老话叫“行行出状元”,因为过了第一道分水岭第二道分水岭马上就到了。
这第二道分水岭就是在同样的行业中企业应该怎样做好?也可以叫企业的竞争战略。
做多大?做多快?风险多大?收益多大?如何定位?成本领先?差异化?不同的行业的确有不同的答案。
事实上,很多企业在这一步上不断地摸索调整,能顺利跨过这道坎不容易,因为这道分水岭区分了企业的基本生存能力和管理水平。
第三道分水岭:建立持续优化运营系统在分水岭两边的企业外表看起来差不多,一样的大楼,一样的人,一样的工厂,但内部已不一样了。
能否基于对行业规律的深刻认识,有意识地建立并持续优化运营系统是企业行进中的第三道分水岭。
宁高宁管理笔记—五步组合论
宁高宁管理笔记—五步组合论第一章:引言宁高宁管理笔记,以五步组合论为核心,深入探讨管理领域的实践与理论,为管理工作者提供宝贵的指导与启示。
宁高宁管理笔记的出版,旨在梳理管理学思想,凝练管理实践经验,帮助读者在复杂的管理环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
本书将围绕管理学的五步组合论,以系统、全面、深入的方式阐释管理实践的精髓,为广大管理人员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第二章:宁高宁管理笔记的理论基础宁高宁管理笔记所倡导的五步组合论源自于对管理实践的深入研究和总结,其中融入了大量优秀管理学家的智慧和经验。
五步组合论包括目标设定、资源整合、组织协调、执行控制和结果评估五个基本环节,将这五个环节有机组合之后形成了一个符合管理实践规律的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体系的提出,不仅丰富了管理学的理论体系,更为管理实践提供了可操作的指导原则。
第三章:宁高宁管理笔记的实践指导宁高宁管理笔记通过实际案例和经典著作结合的方式,详细探讨了五步组合论在管理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通过阐述不同领域的管理案例,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五步组合论的实际运用过程,掌握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方法和技巧。
宁高宁管理笔记还突出了管理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和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应对管理实践中的挑战。
第四章:宁高宁管理笔记的创新思维宁高宁管理笔记以创新为导向,提倡在管理实践中不断探索尝试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引入前沿管理理论和经验,结合具体行业发展趋势,宁高宁管理笔记助力管理者开阔视野,拓展思维,鼓励管理者勇于挑战传统观念,勇于创新实践,提高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和创造性。
第五章:宁高宁管理笔记的展望与启示宁高宁管理笔记不仅是对管理实践的总结和解读,同时也是对未来管理发展的思考和展望。
在全面分析过去管理发展经验基础上,宁高宁管理笔记指出了当前管理领域面临的新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了应对之策。
这不仅为管理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启示,也为管理学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宁高宁管理笔记—五步组合论
宁高宁管理笔记—五步组合论第一部分:宁高宁管理概述宁高宁管理是一种管理方法论,来源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融合了道家、儒家和佛家的智慧。
宁高宁管理注重内在修养和外在实践的结合,强调管理者的慈悲、宽容和智慧。
宁高宁管理不仅关注组织内部发展,更强调与外部环境的和谐互动,促进共同成长。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介绍宁高宁管理的核心理念和实践方法,帮助管理者更好地运用宁高宁管理思想,提升领导能力与组织效率。
第二部分:宁高宁管理的五步组合论1. 宁:心无旁骛,宁心静气宁心静气是宁高宁管理的首要步骤。
管理者要抛开杂念,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平和,才能够理性思考、明晰分析问题,做出明智决策。
宁心静气不是袖手旁观,而是在平静中保持警觉,及时应对变化。
管理者可以通过冥想、呼吸练习等方法培养宁静的心态,提升心智力量。
2. 高:追求卓越,高瞻远瞩追求卓越是宁高宁管理的核心精神。
管理者要有远大的视野和高远的目标,不停地追求个人和组织的卓越。
高瞻远瞩需要管理者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勇气,敢于挑战现实,引领组织走向更高峰。
管理者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开阔眼界、与优秀人士交流等方式提升自己的高瞻远瞩能力。
3. 宁:坚韧不拔,宁静致远宁高宁管理注重坚韧不拔的品质。
管理者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保持坚韧的意志和宁静的心态,不被外界干扰所动摇。
宁静致远意味着管理者要在平和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智慧,不被情绪左右,不轻言放弃。
管理者可以通过自我反省、保持淡定、培养耐心等方式增强宁静致远的能力。
4. 高:礼仪待人,高风亮节宁高宁管理强调礼仪待人、高风亮节。
管理者要以高风亮节的品质塑造自己的形象,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树立诚信的企业文化。
礼仪待人则要求管理者尊重每个员工、客户和合作伙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氛围。
管理者可以通过培养高尚品格、提升沟通技巧、重视企业声誉等方式展现高风亮节的形象。
5. 宁:慈悲为怀,宁静致远宁高宁管理的最后一步是慈悲为怀。
管理者要以慈悲心态对待员工、客户、合作伙伴,倾听他们的需求,关爱他们的困难,以温柔和理解化解矛盾,激发团队的潜能。
中国中化董事长宁高宁:关于组织的20条思考
中国中化董事长宁高宁:关于组织的20条思考本文为宁高宁在2021中国化工总部团队建设研讨会上的讲话大家下午好!在接下来两天多的时间,我们将利用团队学习法召开一场研讨会。
这是中国中化成立后的第一次团队学习,也是通过导入、研讨、反思、总结、提炼,最后形成共识的一种方式。
我先做一个导入式讲话,把我这段时间的思考、党组的相关讨论、以及大家的一些想法做了综合,一共二十条。
01一切过往皆为序章,今天是新的开始两化重组和中国中化成立,这不是结束,也不是开始,而是一个开始的结束。
It's not the end, it's not the beginning. It's the end of beginning.序幕拉开,正式开始。
02使命和任务从战略定位、资产现状、未来发展、挑战机会来看,我们现在面临的形势令人激动,使命高尚但同时具有挑战性。
我们需要回答一个问题:中国最好的化工企业、世界领先的中国化工企业、能引领中国化工行业进步的企业是谁?对于这个问题,今天的我们要很有决心,五年后要心里有数,十年后这个问题就有答案了,今天,就是我们的起点。
03重塑组织力量所有鼓舞人心的语言和计划,一定要靠组织的落实和推动。
我们是否可以塑造一个坚强有力、引领驱动的组织?这是一切工作的开始。
集团这个组织会变成什么样?它是未来发展的动力还是阻力?它是活力的来源还是官僚的、造成阻碍的机构?作为个体,每个人生来不同,我们尊重每个人的风格、态度和看问题的方式。
但当把个人放到一个组织里时,这个组织的文化、特点、性格是可以被塑造的,会形成属于这个组织的文化。
今天,我们希望中国中化各职能部门首先要在新的形势下优化重塑自己的组织,变得更有活力、更有效率、更有系统,上面有使命,下面有动力。
04建立文化根基组织塑造的效力会长期持续。
如果一个组织做了一个很成功的投资,这件事的影响很快就会过去;但如果塑造了一种文化、一个系统,这种根基影响则会持续很长时间。
宁高宁
绿色中粮,创新中粮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宁高宁:尊敬的王会长,尊敬的文京董事长,幸福企业这个概念今天有王文京所带领的用友提出来的,本来用友我心目中那就是一个技术型的技术,就是一个做软件的企业,关在房间里写程序的企业。
俗话说厨师不研究菜谱研究兵法了。
(笑)就像我们过去这几年说GDP说多了,我们现在也有人提出来叫幸福指数,国家国民的幸福指数是一样的,企业的管理理念走道今天,提出幸福企业的概念,我相信它很有可能会在未来变成企业管理理论的一个新的阶段。
为什么这么讲的?因为从最早的企业管理理论的开始,从所谓的组装线开始,一直随着这个管理理论的进步,从管纪律到管人,到管质量到管成本,前几年提出来叫基业常青,我们中国的企业几乎把每年的所提出来的新的概念新的书都翻译过来,好好学习。
今天如果说提出新的叫“幸福企业度”这么一种指标这么一种追求,看起来它是一种比较理念的东西,但事实上所代表的中国企业有意识的去更多的向人文方面的,向他的组织方面的,向他的团队的精神方面的追求,我觉得代表着中国管理企业的进步,一个很深入持久的进步,这个进步它会根植在整个思维和价值观念之中,我们用了一个新的方法,用了一个新的技术,可能过几天就过时了,他把人的观念激发了以后,创新自然跟随而来的概念。
为什么说这个概念的提出,我觉得是非常令人羡慕的,也非常祝愿用友能第一个成功的实践这个概念。
从企业自身来说,今天我们一旦谈到幸福企业的时候,我们概念当时我的理解,看了四个字一以后,我以为是讲了企业内部,人要比较快乐,但是现在看来,超出了仅仅是企业内部效率的快乐,更多的延伸到的社会的产品的和客户的和服务的追求上去。
我记得在很多年前,自以为当时的企业工作态度很好,很努力,很热爱企业,有一次我一个触动,有一次香港刮台风,基本上八号风球,电视上就通知企业停止上班,往往到了中这风停了,这个电视里面就讲,下午几点几点就要上班,等到到了下午,我和员工一起在电梯里上楼的时候,员工没有看到我在电梯里,他们就议论,在刮一小时不就好了,下午就不用来了。
干货新享宁高宁:内与外
干货新享宁高宁:内与外内与外,是一对对立统一的矛盾。
在企业运营中,二者的辩证关系如何融合统一,引发无限思考。
当前中化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期,如何从市场化企业角度审视和调整内与外的关系,事关企业长远健康发展。
今天,小新给大家分享一篇中化集团董事长宁高宁的文章,让我们在实践中,推动企业内外平衡,实现持续进步成长。
内与外曾遇到一位基金经理,原是美国一家很大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本想与他开玩笑说现在太多的公司高管跳槽出来做,不料,他却很严肃地说他不是跟潮流,而是因为他实在讨厌了大公司的“内部”工作。
他说他原来的公司可以为了一件内部的事情搞上几个月,处理公司内部自己制造出来的工作,可是公司的努力市场看不到,客户感受不到,他感到很无奈才离开。
我想这种沉醉于内部工作的公司不少,而且这也是很诱人的、或者说迷惑人的工作方法,因为内部的问题总是重要,内部人提出来的问题一般也都是紧急的。
把内部的事情治理好才能做好对外、对市场的事情也是很对的,可是太多高管的时间用在了内部,公司就形成一个内部的循环,会议会制造会议,文件会制造文件,内部的事情多了,就会形成内部解决问题的妥协与思维,这时候公司的目标是什么容易被忘记,甚至公司存在是为了什么也容易被忘记。
这几年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很重要,大家花了很多时间在治理上;这几年公司内部架构调整多,大家花了很多时间在架构上;这几年公司讲发展战略多,大家花了很多时间在战略讨论上;这几年公司内部评价体系很重要,大家花了很多时间在评价系统上。
这些事情当然很重要,很基础,而且问题会长期存在,可公司的生存和发展不允许我们仅仅停留在这些问题上,特别是不能停留在这些问题的内部不断讨论上。
公司做好这些事情的出发点应该是来自外部的,来自于外部市场,客户和竞争的要求。
多元化企业讲内部协同,往往进展很难,除去有商业模式的设计以外,把内部的问题推到外部让客户自己去解决是典型的思维方法。
内部协同讲了很久,问题很多,用了不少精力,可表现在市场上,客户没有感受到效率和利益。
宁高宁:在真正的管理学里,人就是全部
宁高宁:在真正的管理学里,人就是全部中化集团董事长宁高宁曾在全国组织干部学院做了一场“组织人事工作如何服务集团战略发展”的授课,结合自己在企业的实践经验,谈了自己对战略、人才的看法。
宁高宁指出,创造价值是企业的终极目标,选人用人就是为这个目标服务。
企业管理为什么要“以人为本”?如何选拔、培训和激励员工?国有企业经营者应具备哪些素质?宁高宁一一作了自己的解读。
以下是宁高宁口头陈述的节选:企业战略从何而来?战略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系统问题。
战略目标的确立是组织成熟发展的第一个成果。
举两个例子:阿里巴巴和腾讯。
这两家公司的市值几乎相当于中石化和中国移动的总和,超过4000亿美元,近3万亿元人民币,而中石化和中国移动的市值都不到2万亿元人民币。
真正拥有这两家公司的阿里巴巴和腾讯的大股东并不是中国人。
腾讯第一大股东纳普斯来自南非,约占40%的股份,马化腾约占10%;阿里巴巴的第一大股东是孙正义,他拥有30%的股份,而马云只持有7%-8%的股份。
我开玩笑说,这是典型的中国人努力成为首富。
为什么?当他们在最困难的时候,最需要钱,在中国没有人投资。
在战略上,没有人意识到这家公司的发展和未来的潜力。
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战略。
在战略思维方面,你是否真的考虑过增长,以及如何培养业务和发展潜力,而不是不赚钱就卖掉它们?这是战略形成的动力。
我去井冈山学习时,记得有一个例子:毛主席问黄羊街的战士们,“有什么地方值得期待”?士兵说那是锡平。
”再看看“?”是吉安。
”再看看“?”不要了。
”“那不好。
“我们必须看到整个中国和整个世界”,如果今天说毛主席的话,我们不会感到惊讶。
但当时估计毛主席晚上没饭吃,手里只有几十把枪。
然而,他的战略眼光和前瞻性为中国革命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这是战略形成的动力。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战略是什么?什么是战略?在我看来,战略基本上是增长和增长模式,战略的出发点是市场。
德鲁克提出战略是通过最有效的管理,以最少的资源获得最大回报的过程。
宁高宁关于员工管理的九个顿悟,醍醐灌顶,看的我坐立不安
宁高宁关于员工管理的九个顿悟,醍醐灌顶,看的我坐立不安很多管理者眼睛往往是向外看,一直盯着员工,觉得员工这要提升,那要改进,总感觉员工不尽人意。
(心得:太现实了,99%的管理者都有过这样的想法!)其实,很多事情的迎刃而解,需要改变视角,静心顿悟。
如果换个角度,多审视自己,把员工当做一面镜子,照照自己,发现最后需要提升的只是自己!(心得:读完整篇文章,觉得的确如此!)1、当下的环境是最合适的环境企业在市场中,就如同真实的作战环境,随时面临市场决战,不允许彩排,更不允许做条件假设。
做一些无谓的假设,只会浪费时间,延误战机,或为自己达不到目标找借口。
要在现实的状态下开展工作,而且认为当下是最合适的环境,唯有如此,才能积极思考、正面应对。
管理者认为员工队伍素质太差时要想一想:如果员工队伍素质提高到自己想象的水平,他们还会甘心于现有的岗位吗?自己还能当他的领导吗?你的能力与价值又如何去体现呢?现有的环境,正好是体现自己能力和锻炼自己的最佳舞台。
(心得:现实总是不完美的。
不逃避现实;更要接受现实。
)2、眼中的员工状态,其实就是自己的表象在成功管理者的眼里,看到和吸引自己的都是别人的努力,别人的负面因素也无暇顾及,感受到的全是他们的努力。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所以自己感受到他们的状态,其实就是自己的表象,只是我们看别人容易,读懂自己难。
我们可以做一个测试,对同一个企业,不同员工的感受和评价肯定不同。
这是因为每个员工的状态不同,看到的也会不同,相由心生就是如此。
其实,别人就是一面镜子,照到的全是自己。
我们总喜欢盯着别人找缺点,而很少从内心审视自己,所以只能用反推的方式才能有所感悟。
当我们感觉越来越多的人都看不顺眼时,那一定是自己出了问题!(心得:每一句都值得仔细玩味。
我们看到的究竟是别人,还是自己?)3、特别不喜欢的,就是自己最需要提升的我们有时会特别不喜欢某人或者特不喜欢某人做的某事,这原因是什么呢?是别人的问题吗?他的这一点是所有人都反感的吗?不见得!既然不是所有的人不喜欢,那为什么自己不喜欢?问题出在哪里呢?那是因为自己有偏见,或者是自己小题大做,或者是自己的某种“性格缺陷”,从而造成了自己的不喜欢。
宁高宁《为什么》:组织别人的资源达到自身发展的目的,是传统管理能力之外的另一种管理能力...
宁高宁《为什么》:组织别人的资源达到自身发展的目的,是传统管理能力之外的另一种管理能力...宁高宁《为什么》:组织别人的资源达到自身发展的目的,是传统管理能力之外的另一种管理能力在“组织者”这一章中,宁高宁说:在企业的市场更国际化、企业本身分工更细致、社会资源也逐步流向效率高的企业组织的时候,企业经理人在传统的管理意义上,要首先管理好企业的产品、质量、成本、营销等,这是基础,也是管理者的基本功。
在此之上,经理人还要做一个好的组织者,把企业所需的各种资源,特别是外部资源,用最低的成本方式组织起来,为自身的企业服务。
是你来组织别人的资源达到自身发展的目的,还是你扮演一个被别人组织去达到别人目标的角色,可能是在传统管理能力之外的另外一种管理能力。
自己的资金、自己的员工、自己的技术、自己的工厂、自己的品牌、自己的客户……这些曾经是企业引以为骄傲的综合资源,今天并非不好,但在吸引资本的竞争中,这样的企业组织方式可能会使资本效率降低。
如果你只有其中某项资源,你是否可以组织别人其他的资源来达到你的目的呢?如果你能有效组织这些资源,你是否可以用别人更多的资源来扩大你的规模呢?因此不拥有或者只拥有部分资源来达到整体的目标是经理人的重要功能,也是较高层次的功能,是经理人作为组织者的功能。
如果你做地产,必须先买地,很早就付清地钱,又自己去建楼,还要付清建楼的钱,等到楼都建好了,你还没有卖完,别人都住进去了,还欠着你的钱。
别人都没有利息,你要付利息。
你不欠别人钱,别人都欠你的钱。
最后算帐,你可能赚点钱,也可能不赚钱。
虽然你可能对企业的内部管理很严格,但你不是一个好的资源组织者,因为别人都占用了你的资源,你没有很好地利用别人的资源。
如果做超市,有些公司是这样做的:超市的楼是别人的,别人盖好楼想不出或找不到好的用处,他租来用,但先不付租金,要18个月免租,然后由营业额中扣9%作租金,营业额少了,盖楼的人只好少收租金。
超市里卖的商品全是别人的,你拿来,我替你卖,起码是3个月帐期,有时是6个月,有时是寄售,也就是说卖不完你拿回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境界一个人的修养问题,既是每个人的个性问题,是每个人自身做人标准的问题,也会影响到一个组织。
中粮会成为什么样的一个组织?形成什么样的一种的文化?里面有什么样的潜在行为规范?取决于中粮的每一个人,特别是我们在座的这些人,因为我们的职务,因为我们所做的工作,使得我们如何做人,为人、用人、培养人、怎么对待司事和下属,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更重于我们的业务工作。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做人的标准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我今天讲的题目是“高境界”。
关于高境界,我讲八点:第一,把个人的目标定得高一点,远一点,对自我要求的标准高一点。
梦想应该实现在较远的地方,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越是境界高的人,最终一定会成为被大家接受与喜爱的人,而越是为了小的利益争论的人,反而会出问题。
高境界的人其实是聪明的人,他并不是没有私利,只不过实现的方法不一样罢了,在实现私利过程中,会把高境界的理想放在第一位。
第二,把精神和理想的目标看得更重一些,把自我提升看得更重一些。
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认同高境界的理想、使命、精神的东西的人,会成为我们组织里越来越重要的人,他们会推动公司的进步,带领大家过上体面的生活。
第三,把组织的、集体的、大局的目标和需要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是大事决定小事—真正去做一些对更大人群有利的、高境界的工作?还是小事决定大事—只从局部利益出发?世界是公平的,我相信处以公心、与人合作、与人为善的高境界的人不会吃亏。
公司的评价体系做好后,会知道谁做得好,谁做得不好,会把我们的力量引导到推动公司进步正确的方向上来。
第四,要有专业的原则性和做人的正义感。
有专业的原则性,是个人追求境界的基本做法。
专业化原则和做人的正义感一定要结合在一起。
没有正义感社会不会原谅你,自己做人一辈子都会不安生。
第五,要有坦率、真诚、表里如一,做人比较快乐的生活方式。
现在有很多人本来想说“东”却偏从“西”来暗示,实际上做人应该坦率、表里如一才会快乐。
希望将来,大家在家里说的话和在公司说的话基本一致的。
另外,我们公司应该杜绝用非正式的组织、非正式的利益来影响正式组织的决议。
第六,要包容、要信任,以信任自己的态度来信任别人,以坦诚的态度来影响别人。
如果一个组织,任何人在干事情的时候,别人会用相对庸俗的目的来解释他,这样的组织就进步不了。
我们在建立了公开的评价系统和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应该更多的信任同事,不能在没有依据的情况下打击他人的积极性。
有几个很好的理念,对大家可能会有用。
感恩:永远用感恩的心态看待你的周围,就不会特别地挑剔别人,也不会对环境总是抱怨不休。
欣赏:用欣赏的眼光看你的同事、你的客户、你家人的时候,会觉得他们特别美,甚至缺点都是美的,人会变得很大度。
德鲁克的《旁观者》前言里写了一段非常深刻的话:当我把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人都用一种欣赏的眼光来看的时候,世界变得非常美好。
对同事,你尽量用欣赏的眼光看他,把他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上,发挥他的长处,让他去成长,这是我们组织成功中非常重要的一点。
信仰:相信“你要为善,你要助人,你要爱你的家庭,你要对这个社会做个好的公民”。
从我们来讲,要有为社会、为公司作贡献而不是索取的思想。
第七,要相信科学的方法。
在企业管理上应该用科学、系统的方法来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
这个存在科学理念和方法的系统,会使我们的人才更专业。
第八,要勇于承担风险与责任,积极地投入工作和生活。
作为领导要主动为下属承担一些责任、风险,推动公司的进步,才会把公司带到比较高的境界上。
战略的根本是思维方式企业搞战略已成了一种时髦,战略这个词也成了企业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之一。
记得几年前有一家国外很大的企业在他们的战略规划中甚至包括了企业办公室的茶水房战略,可见战略这个词已经泛滥到了什么程度。
虽然这样,讽刺的是,有统计说企业所制定的战略有70%没有被真正执行过。
可见战略也像我们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一样,自己正在做什么?下一步想做什么?实际应该做什么?最终真能做到什么?很容易一步步都变成一个不打折扣的过程。
企业中战略制定的过程往往是很多会议,这些会议容易使人群情激昂,战略过程中也往往有很多资料,这些资料也容易使人眼花缭乱,最终一定会形成一本很厚的书,一般都装订很精美。
这本书往往有几种命运;一是束之高阁,自己原来习惯做什么还做什么,战略只是一份要上交的作业。
二是在局部尝试去执行,可过程中必然遇到困难,这时战略就开始妥协,就变成了“四不像”。
这时业务单元就抱怨说战略不清晰,总部就说业务单元执行力不够,要不然《执行力》这本书也不会再版了又再版,这样的企业战略会不了了之。
第三种结果是最差的,战略制定过程中很多假设和结果在执行过程中由于外部环境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没有系统的检讨和反思,企业的美好战略反而使自己陷入困难。
我还没有听说哪家企业在一次战略制定后就一成不变去实施并取得成功的,要是那样,企业的事就太简单、容易了。
企业战略在学术上流派很多,仅仅是企业战略应从什么角度出发,应包含什么内容就争论不休,但从企业战略对企业经营的全过程的作用来看,要想企业有成功的战略,战略在根本上应该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对商业过程的团队的思维方式。
战略制定的过程,无论花多少钱请咨询公司来做,还是花多少时间自己来研究,其实都是形式,战略过程是开启团队思考的过程。
战略制定过程中写成的那本厚厚的书只是阶段思考的结果,更关键的是团队是否由此进入了不断系统地思考战略的状态。
只有这样,战略才能与组织架构、与执行形成有机的整体。
这次都灵冬奥会上,看到几家赞助的企业,很有意思的是也看出他们在积极的调整自己的战略。
可口可乐,赞助冬奥会全部饮品,但很清楚地看出可口可乐在推广传统的碳酸饮料的同时,很积极地推广非碳酸饮料、运动饮料,可口可乐这家百年企业也在不断适应市场转变,调整自己的产品组合;麦当劳,在冬奥会上的产品不是我们经常看到的汉堡,而是新的Café,强调了健康和营养,这家公司的产品在全球范围内正逐步调整;柯达公司,可能是数码相机的最大受害者,本来运动会是大卖胶卷的好机会,可这次他们主要推的是数码相机、打印机、数码冲印和相纸,因为大部分人已不再用胶卷了。
看来这些世界级的企业也都面临着很鲜活的战略问题。
战略思维作为团队的一种思维方式应该是全面的,而不是局部的,应该在思维上建立战略单元有机协同的观念;战略思维应该是行业的、产业的,是积累成长的过程,是建立在适应市场的商业模式上的,可增长、可复制、中以形成产业、形成行业地位和竞争力的,而不是投机性的,对行业、对趋势、对经济环境有深刻认识的,是主动调整的过程,而不是仅看到眼前的、被动的应付;战略思维应该是创新、创造的过程,是跳出老圈子,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创新产品,组织别人资源达成自身战略目标的过程,而不是只凭习惯和传统做法工作的态度;战略思维的过程应该是一切从需求、从客户出发的过程,满足需求,创造需求,市场、业绩是最后的裁判,而不是仅仅自己想做什么的供给方思维;战略思维也是要充分认识到风险和困难的过程,是艰苦卓绝的奋斗和不断调整、优化的过程,而不是盲目乐观和容易动摇的;战略思维更是审视自身能力、提升自身能力、发挥自身能力,特别是团队能力的过程,是团体集体共同进步的过程。
建立了这样一些思维方式,才能使战略变成活的,是血液中的,不仅是写在纸上,摆在书架上的。
数字谈一家企业,能否在全体成员中,无论是管理层还是普通员工,无论是财务人员还是销售人员,建立起一种对数字的神圣感、严肃感、法律感、尊重感、科学感、专业感可能是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一种很重要的表现。
企业其实生活在数字中间,有了好的数字系统,或者叫信息系统,企业的效率会提高,决策会准确,评价会公正。
道理说起来很简单,但做好并不易,无论是中国的企业还是外国的企业,都在不同程度上向着这个方向努力。
可企业中的数字还时常出问题,因为数字是人做出来的,因为这里不仅有技术问题,还有态度问题。
企业中经常对经营问题发生一些争论,企业的组织中也经常因为这样一些争论而发生矛盾。
我观察其实这些争论很多时是没有必要、也没有用的。
是企业会议中浪费时间很多的一种情形,因为大家基于的数字系统不同。
有时是两种不同的数字,有时是对一组数字的不同解释,有时是数字不同的表达形式,有时大家质疑数字来源的可靠性。
这样的争论,没有观点和认识的进步,只是对已发生过的事实的不同描述,而数字系统的不准确是根源。
企业如果过不了自身的数字系统这一关,就难有大的进步。
记得几年前听一家企业向一群投资者介绍企业的经营情况。
这家企业想吸引新的投资者加入,在企业说了自身的经营业绩如何好之后,有位投资者突然举手问道:“请问你的审计师是谁?”当时会场一片寂静,因为这个问题是很不礼貌的,这个问题其实暗示了听众已对这家企业介绍的数字发生了怀疑。
虽然这家企业当时说出了一家很大牌的会计师行的名字,但这家企业在后来几年中财务数据上也的确出了些问题。
实际现在大家也都明白,企业单靠外部的审计师是解决不了数字系统的问题的,特别是解决不了管理系统的数字问题的。
企业中对数字的态度也时常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一个社会对数字的共识也是这个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表现。
最近看报道说上海有一个豪宅单位卖了过亿的价钱,从报道看来买家有名有姓,买的过程也合理合法,可马上就有人说买家是“托儿”,是发展商在造势、炒作,搞的这宗交易又披上了神秘的色彩。
即使这宗交易是真的,就会有很多人跟随吗?不一定。
即使这宗交易是假的,就真能造势吗?也未必。
造假的人的代价往往比真实的人的代价是大的。
可对数字的怀疑几乎成了思维习惯。
还看到一宗报道说有一家过去大家都认为是经营很好的汽车企业,突然传出可能企业有巨大亏损,这家企业也马上出来否认,可这种事情是应该在一个混沌的环境下争论的吗?即使这家企业在某个环境下亏损了,也不能说明它就一个不好的企业,即使有盈利,也不能说明它就是一个很好的企业,我们需要的数字系统远远多过一个简单的结论。
数字本来是我们的工作的工具,可它在很多时给我们造成的更多的是困惑。
企业在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也制造了数字。
企业的数字是社会数字系统中很重要的部分,它与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同等重要。
记不起哪位哲人说过,人生是由数字组成的,今天才体会到这句话的深刻。
企业中对数字的要求要高过一般的数字统计,数字不仅要求是真实的,而且产生数字的方法是合乎规则的;数字的分类系统是科学的,数字的分析解释是符合市场原则的,数字系统是完整的。
数字在企业里是起点,也是终点;是过程,也是结果;是工具,也是指挥;是依据,也是目标。
对数字的责任感,不仅是财务人员的,更是管理人员和全体成员的。
想建设一个灵敏、准确、科学的数字系统,外部环境只能辅助,动力必须来自企业自身。
这是企业长远发展的第一步。
中土畜的未来在自己手中刚才我听了两个小时会,心里非常高兴!为什么高兴?我发现我们这个队伍很容易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