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资考试古代汉语重要知识点——一词多义

合集下载

文言复习第一讲: 一词多义

文言复习第一讲: 一词多义

知-智
2.行李之往来,共其困乏。
共-供
倍-背
3.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4、以身徇国,继之以死 5、与我决于传舍中 6、风吹草低见牛羊
徇——殉 决——诀 见——现 伏——服
7、众人皆伏孙泰之义 8、雷鼓大震
雷——擂
翻译红色字,总结规律
一、找出相对应的词句,快速解释词义 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试一试
隆庆时,绍兴岑郡候有姬方娠.一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 “汝何业?”曰:“卖卜。”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 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怒而责之。 未己,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 (冯梦龙《古今谭概》) 释义:(1)弄璋 (2)弄瓦
联系语境,筛选信息: ①“我夫人有娠”(娠:怀孕) ②“果双生一男一女” ③“璋也弄,瓦也弄”
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徒:只是 (《廉颇蔺相如列传》) 5、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促织》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屡试不爽
《诗经〃卫风〃氓》
爽,差错。屡次试验都无差错。
3、二年正月,泽至开德,以孤军进,都统陈淬言敌方炽, 未可轻举,泽怒,欲斩之,诸将乞贷淬,使得效死。泽命 淬进兵,遇金人,败之。 《宋史》 贷:宽恕、宽免 严惩不贷 惩,处罚。贷,宽容。严厉惩罚,绝不宽恕。
2.代入排除法 文言词语中一词多义现象很普遍,如果你做不到很快 确定某词在具体语句中的含义,就需要将其多个义项一一 代入句中,联系上下文逐步排除来确定。这方法虽然有点 笨,却也必不可少。 (14年)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 项是 A.缙绅大夫游与西山,必造其庐焉 造:建造 B.非独以其色之洁白为可尚也 尚:推崇 C.今又济之以雪 济:加上 D.以屋名雪,讵不韪欤 韪:正确

文言文实词精讲: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

文言文实词精讲: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

文言实词精讲一、文言实词主要出题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

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同音代替的办法写成的别字,有三种情况:一是同音通假,如“以”通“已”;二是双声通假(两个字声母相同),如“胡”通“河”;三是叠韵通假(两个字韵母相同)如“属”通“嘱”等。

这是古汉语中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我们在课本中常见的通假字表现形式为“×通×”(或“×同×”)。

通假字与本字一定是音同或音近的,联系上下文字意思讲不通时,可考虑该字为通假字。

值得注意的是,通假字是约定俗成的,不能随意指定某字为通假字。

高考文言文高频通假字:案:同“按”;审察,察看。

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板:同“版”;字版。

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

动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

动词。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倍:通“背”,背叛,忘记。

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不:同“否”;不。

副词。

“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

疑问语气词。

“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雠:同“仇”;仇敌,仇人。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

动词。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同“纵”;与“横相对,“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当:通“挡”;抵挡。

动词。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度:同“渡”;渡过,越过。

动词。

“一夜飞度镜湖月”。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

形容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偏义复词:偏义复词由两个字组成,只有一个字表示意义,另一个字只作陪衬。

例如:“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契阔”中的“契”是投合,“阔”是疏远,在这里是偏义复词,偏用“契”的意义。

教师招聘语文学科知识点:文言文一词多义词归纳十五

教师招聘语文学科知识点:文言文一词多义词归纳十五

教师招聘语文学科知识点:文言文一词多义词归纳十五
秀(1)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
(2)蔚然而深秀者(秀丽)
行(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走)
(2)行拂乱其所为(做,执行)
(3)皆次当行(行列)
(4)将军向宠,性行淑均(品行)
(5)行收兵,比至陈(行军)
寻(1)寻向所志(寻找)
(2)寻病终(不久)
许(1)遂许先帝以以驱驰(答应)
(2)曳屋许许声(拟声词hǔ)
(3)杂然相许(赞同)
(4)高可二黍许(左右)
效(1)恐托付不效(成效)
(2)不效,则治臣之罪(实现,完成)
(3)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任务)
一(1)而或长烟一空(全、都,一概)
(2)吏呼一何怒(多么)
(3)一时齐发(同一时候)
(4)上下天光,一碧万倾(一片)。

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

对一词多义,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相当数 量实词的多义项,更需要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
1、选出对加横线的词解释错误的项( ) ①闻操已向荆州(趋向、奔向) ②向河立待良久(朝向、向着) ③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以前、原来、刚才) ④秋天漠漠向昏暗(将近) ⑤向吾不为斯役则已病矣(一向)
2、选出对加横线的词解释错误的项( ) ①屋室雕文以写龙(花纹) ②饰以篆文,山、龟、鸟、兽的图形(文字、 文章) ③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刺花纹) ④庸儒未学,文过饰非(文章)
新大纲规定的120个文言实词
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 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盖故顾固归国 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 举绝堪克类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 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适书孰 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 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易 阴右再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巩固练习:指出下列句子中红色字的多种义项
3、选出对加横线的词解释错误的项( ) ①故治国无法则乱(管理,治理) ②今治水军八十万众(管理,整训) ③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医治) ④不效则治臣之罪(惩处,处置) ⑤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安治) ⑥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对付、抵御) ⑦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也(治平;社会安定) ⑧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安定,有秩 序,政治清明,与“乱”相对)
【知识网络】 1、通假字 5、词类活用 文言实词 2、一词多义 4、古今异义 3、偏义复词
(二)
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具有几个互 相关联的意义。在古今汉语中都有, 文言文中,由于单音词多,这种现象 更普遍,这是学习文言文的一大难题。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 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4.与“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中的“阴”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 )

文言文一词多义

文言文一词多义

文言文一词多义1、安:1、怎么(如: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2、卑:1、身份低微(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3、备:1、周全、详尽。

(如: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

(如: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

(如: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被:1、同"披",穿(如: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5、鄙:1、鄙陋、目光短浅(如:肉食者鄙《曹刿论战》)2、出身鄙野(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6、毕:1、全部(如:群响毕绝《口技》)7、薄:1、迫近,接近。

(如: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

(如: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8、策:1、马鞭。

(如: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

(如: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

(如:策勋十二传《木兰诗》)9、长:cháng1、长度。

(如: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相对。

(如: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长久,健康。

(如: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4、永远。

(如: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排行最大(如:木兰无长兄(《木兰诗》)6、zhǎng,头领。

(如: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10、称:1、相当、配合(如:不能称前时之闻《伤仲永》)2、称赞(如: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11、诚:1、的确,实在(如: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2、果真(如: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陈涉世家》/《隆中对》)12、驰:1、骑(如:愿驰千里足《木兰诗》)2、驱车(追赶)(如:公将驰之《曹刿论战》)13、出:1、发、起(如:方其出海门《观潮》)2、来到(如: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观潮》)3、产生(如:计将安出《隆中对》)14、辞:1、推辞(如: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劝学》)2、语言(如:未尝稍降辞色《送东阳马生序》)15、次:1、编次。

(如: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古代汉语作为汉族人民的语言之一,在我国文化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中国文学的基础,也是我们了解古代文化、认识古代人的重要途径。

因此,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点对于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将从词汇、语法和句法等方面总结古代汉语的一些基本知识点。

一、古代汉语词汇1. 音韵:古代汉语有四声和八个韵母,具有韵律感和韵味。

2. 简繁:古代汉语的字形较为简单,比现代汉字少了一些笔画,但具有独特的美感。

3. 义项:古代汉语中的字往往有多个义项,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测和理解。

4. 成语:古代汉语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如《孟母三迁》,可通过了解其含义和典故来加深理解。

二、古代汉语语法1. 词序:古代汉语的语序相对自由,主语、宾语和谓语的位置不固定。

2. 文言虚词:古代汉语中有许多虚词,如之、而、乎等,需要根据语境理解其具体含义。

3. 时态:古代汉语的时态表示相对简单,通过词义和上下文来推测。

4. 并列关系:古代汉语中并列关系的表达方式较为繁琐,可以通过"夫"、"与"等词来表示。

三、古代汉语句法1. 句式:古代汉语的语句结构多样,既有简单句,也有复合句和并列句等。

2. 主谓宾结构:古代汉语的句子多以主谓宾结构为基础,通过修饰成分来丰富语言表达。

3. 定状谓补结构:古代汉语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是通过增加定语、状语和补语来进行修辞。

4. 并列表达:古代汉语中使用并列手法来表达同一概念,如加"而"或"亦"等连接词。

总结:古代汉语作为我国的语言之一,在词汇、语法和句法等方面具有许多特点。

我们应通过学习和了解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点,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和传统。

希望以上总结对你有所帮助!。

教师招聘考试:文言文一词多义词归纳三

教师招聘考试:文言文一词多义词归纳三
属(1)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管)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3)属余作文以记之(嘱托)
数(1)又数刀毙之(表多次)
(2)珠可历历数也(计算)
(3)扶苏以数谏故(屡次)
通(1)初极狭,才通人(通过)
(2)政通人和,百废俱新(通达,通顺)
(3)中通外直(贯通)
(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明白)
(5)整个(通计一舟)
且(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将近)
(2)且焉置土石(况且)
(3)存者且偷生(暂且)
去(1)一狼径去(离开)
奇(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
(2)长约八分有奇(多一点)
若(1)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与夫连用,作发语词)
(2)曾不若孀妻弱子(比得上)
(3)若为佣耕(你们)
(4)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如果)
(5)此之谓失其本心(叫做)
(6)太守自谓也(命名)
鲜(1)芳草鲜美(鲜艳)
(2)陶后鲜有闻(xiǎn,少)
向(1)狼不敢前,眈眈相向(面向)
信(1)谓为信然(确实)
(2)必以信(信实,对神说实话)
(3)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
(4)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修(1)外结好孙权,内修好政理(改革,治理)
亡(1)河曲智叟无以应(通"无")
(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灭亡,死亡)
(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亡,逃跑)
微(1)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
(2)微闻有鼠作作索索(隐约)
(3)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稍微)
谓(1)谓为信然(说)
(2)谓先主曰(对)
(3)太守谓谁(是)
(4)予谓莲(认为)

最新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古今词义的变化、一词多义、连绵词、偏义复词、教学讲义PPT

最新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古今词义的变化、一词多义、连绵词、偏义复词、教学讲义PPT

▪ 在大多数情况下,通假字和本字的 读音是一样的。可是,由于古今读 音有了很大的变化,通假字和本字 的读音不一致的情况并不鲜见。如 “将军身被坚执锐”,本字“披”。
▪ 《<论语>十则》: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说”通“悦”,愉快 ▪ 由,诲女知之乎 ▪ “女”通“汝”,你 ▪ 《扁鹊见蔡桓公》: ▪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 “还”通“旋”,回转、掉转 ▪ 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 ▪ “汤”(tàng)通“烫”,意思是用热水焐 ▪ 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 “齐”(jì)通剂
▪ 3、疑问代词 ▪ 何、孰、谁、安、恶、胡 ▪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 孰谓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 ▪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 恶能无记?(《满井游记》) ▪ 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
词类活用
▪ 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 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 变它的功能,即改变原来的词性。如《狼》中 “一狼洞其中”的“洞”本为名词,表示“洞 穴”,这里临时改变了词性,用作动词作谓语, 表示“打洞”;又如《陈涉世家》中“将军身 被坚执锐”中“坚”和“锐”本是形容词,这 里也临时改变了词性,充当名词,作宾语,表 示“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武器”。这种现 象就是词类活用。
▪ 《为学》: ▪ 屏弃而不用 ▪ “屏”通“摒” ▪ 《卖油翁》: ▪ 但手熟尔 ▪ “尔”通“耳” ▪ 《桃花源记》: ▪ 便要还家 ▪ “要”通“邀”,邀请 ▪ 《口技》: ▪ 满坐寂然 ▪ “坐”通“座”
▪ 《伤仲永》: ▪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扳”通“攀”,牵,引 ▪ 《愚公移山》: ▪ 河曲知叟亡以应 ▪ “亡”通“无”,意思是没有 ▪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反”通“返”,还,返回 ▪ 甚矣,汝之不惠 ▪ “惠”同“慧”,聪明 ▪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 “厝”(cuò)通“措”,放置

古汉语一词多义

古汉语一词多义

古汉语一词多义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假如)若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似乎,好像)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你)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推辞)辞 停数日,辞去 (告别) 不辞劳苦 (推托)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提的的标志,助词)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指这件事,代词)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的,助词)秦伯说,与郑人盟 (通“悦”,喜悦,高兴)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一种义体) 及郡下,诣后太守,说如此 (陈述)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到,至) 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趁着) 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 (和) 徐公何能及君也 (比得上) 失其所与,不知 (通“智”) 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知道)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主持)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 (再)山重水复疑无路 (繁复) 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恢复)果行,国人皆劝(劝勉,鼓励)劝君更尽一杯酒(劝说,希望)遂使之行成于吴(最终,于是)登轼而望之,日:“可矣。

”遂逐齐师(于是,就)自杀未遂(实现,成功)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朝见)朝济而夕设版焉(早上)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谁)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通“熟”,仔细)是可忍,孰不可忍(什么)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诚意,真心)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果真,表假设)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或,断断续续地)奉命于危难之间(期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尽)驴不胜怒,蹄之(忍受)日出江花红胜火(胜过,超过)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壮观的,美好的)不若长安君之甚(厉害)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严重)目似瞑,意暇甚不敷出(很)好读书,不求甚解(仔细,深入)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sh ào ,年龄小) 太后之色少解(稍微,略微) 少时,一狼径去 (短时间) 妇人异甚 (特别) 渔人甚异之 (以……为异)(另外的)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做抵押品,做人质)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质地)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询问)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部队) 非我也,兵也(兵器) 草木皆兵(士兵)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不过)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与“弯”相对) 系向牛头充炭直(通“值”,钱)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几) 数罟不入洿池(c ù,密,细密的) 不可胜数(计算) 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蛟龙生焉(生长)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表递进,并且)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表并列) 吾尝跂而望矣(表修饰)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表转折,但是,然而) 登高而招(表顺承)虽有槁暴(pù,晒)暴殄天物(糟蹋)性情暴躁(急躁)圣心备焉(具备)有备无患(准备)关怀备至(详备,完全到位)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停止,消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佛印绝类弥勒(极,尽)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壮,强大,健壮)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强劲的〈弓〉)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勉强,强迫)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彩(借助)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给)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装)吾尝跂而望矣(远看)日夜望将军至(盼望)先达德隆望尊(名望)适冬之望日前后(农历每月十五)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到)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使……听到)博闻强志(学识)不能称前时之闻(名声)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招引,引来)罗敷前致词(表达,传达)专心致志(集中力量、意志于某个方面)蒙故业,因遗策(沿袭)因因利乘便(趁着)因河为池(凭借)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追亡逐北(溃败的军队)……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制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履至尊而制六合(控制,统治)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丢掉)亡追亡逐北(逃亡的军队)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崤函之固(坚固,特指地势险要,城郭坚固)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坚决,顽强)固必固其根本(使……稳固)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稳固)人固有一死(本来)内立法度(制度,读dù)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长短,读duó)因遗策(前代遗留下来的)秦无亡矢遗镞之费(遗失,丢失)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宽厚而爱人(爱护)致万乘之势(势力)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形势)因利乘便,宰割天下(有利形势)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锋利的)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像)弟子不必不如师(比得上)如沛公起如厕(往)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唯恐)如有离违,宜别图之(如果,假使)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意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神情,神态)项王则受壁,置之坐上(安放,放置)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放弃,丢下)置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设置)客至未尝不置酒(摆设)郑人有且置履者(购置,置办)大行不顾细谨(指细枝末节)张良曰:“谨诺”/谨使臣良奉白壁一双(表恭敬语气)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夕(谢罪,道歉)乃令张良留谢(辞别)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告诉,致词)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修长,高而直)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

文言文复习一词多义

文言文复习一词多义
引申義
假借義
2
詞的本義和引申義
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包括比喻义。
通过假借的方式产生的与词的本义、引申义毫无联系的意义。
一、词的本义
例如:“向”,《辞源》前三个义项是:1、北窗。2、朝向,对着。3、方向,趋向。究竟哪一个意义是“向”的本义呢?从文字体形看,“向”甲骨文作 ,小篆作 ,像房子墙上开有一个视窗。从文献资料看,《说文》:“向,北出牖也。”《诗经•豳风•七月》“穹室熏鼠,塞向墐户。”字形与文献相参证,可以判断“北窗”是“向”的本义。因为窗子是朝着一定方向的,所以又推演出来“朝向”、“对着”、“方向”、“趋向”等意义,这些都是“向”的引申义。
"抬高"
"用眼睛示意"
"柴薪"
6、 语法分析推断法
辨析下列一组“信”字的词义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今以蒋氏观之,犹信信义著于四海
巩固练习:指出下列句子中红色字的多种义项
1.荆轲顾笑武阳。《荆轲刺秦王》 2.君臣相顾,不知所归。《伶官传序 》 3.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 4.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硕鼠》 5.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6.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屈原列传》 7.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孔雀东南飞》
回头
看Hale Waihona Puke 访问顾念关心考虑顾及
回还
谢绝
对一词多义,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相当数量实词的多义项,更需要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
8.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信陵君窃符救赵》 9.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10.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 《信陵君窃符救赵》 11.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孔雀东南飞》 12.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 《芙蕖》

文言文多义词解释大全

文言文多义词解释大全

文言文多义词解释大全一、一词多义的概念一词多义是指在文言文中,一个词语具有多种不同的意义。

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非常普遍,主要是因为古代汉语词汇量有限,而表达的事物和概念繁多,因此许多词语都具备了多个义项。

掌握一词多义对于理解文言文具有重要意义。

二、一词多义的解释方法1. 语境分析法:通过分析词语在句子中的语境,确定其具体意义。

2. 词语搭配法:通过观察词语与其他词语的搭配关系,推断其意义。

3. 句式结构法:分析词语在句子中的结构地位,判断其词性和意义。

4. 文献查阅法:参考古代文献和注释,了解词语的详细含义。

三、一词多义实例解析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 备: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 被:1、影响(被于来世)2、同披,穿(皆被绮绣)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7. 薄: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8. 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4、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 长: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通过以上实例,我们可以看到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的普遍性。

掌握了一词多义,就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从而提高阅读和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教师招聘考试:文言文一词多义词归纳一

教师招聘考试:文言文一词多义词归纳一

教师招聘考试:文言文一词多义词归纳一安(1)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2)衣食所安(养)卑(1)非天质之卑(低下)(2)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备(1)前人之述备矣。

(周全、详尽)(2)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具备)比(1)其两膝相比者(靠近,挨着)(2)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 (等到)鄙(1)肉食者鄙(鄙陋、目光短浅)(2)先帝不以臣卑鄙(出身鄙野)兵(1)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武器)(2)上使外将兵(军队)薄(1)不宜妄自菲薄(轻视)(2)薄暮冥冥(迫近)策(1)策之不以其道(驱使)(2)执策而临之(鞭子,马鞭)(3)策勋十二传(记录)诚(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实在,的确)(2)帝感其诚(诚心)(3)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果真)称(1)称其气之小大(相称,适合)(2)不以千里称也(著称)(3)流辈皆称其贤(称赞)辞(1)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辞)(2)未尝稍降辞色(语言)驰(1)愿驰千里足(骑)(2)公将驰之(驱车(追赶)到)(3)计将安出(产生)着)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2)策之不以其道(方法)(3)伐无道,诛暴秦(正道,封建社会认为好的政治局面)(4)得道者多助(仁政)(5)不足为外人道也(说,告诉)得(1)既出得其船(寻到,找到)(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领会,体会)(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这里是"感激"的意思)(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看到)(5)故不为苟得也(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6)二者不能得兼(能够)(7)余因得遍观群书(得以,能够)度(1)不教胡马度阴山(度过)(2)度已失期(揣测,估计)端(1)东坡右手执卷端正(端头)(2)不能指其一端(项目)(3)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端正)等(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同样)(2)公等遇雨(诸位,表多数)方(1)方七百里(见方)(2)方以长(长方形)(3)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当……时候)发(1)野芳发而幽香(开)(2)一时齐发(发出)(3)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迹)(4)发闾左谪(征发)(5)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发动)霏(1)日出而林霏开(雾气)(2)若夫淫雨霏霏(雨雪盛大的样子)奉(1)为妻妾之奉(通“俸”侍奉)(2)奉命于危难之间(接受、奉行)(3)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供养)赋(1)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写)(2)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文章)顾(1)顾野有麦场(看)(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探望,拜访)(3)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故(1)公问其故(原因,原故)(2)桓侯故使人问之(特意)(3)故余虽愚(所以)(4)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5)两狼之并驱如故(原来的样子)(6)广故数言欲亡(故意)更多详情关注:。

文言文基础1 实词 一词多义

文言文基础1 实词  一词多义

古诗文基础实词(一)了解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现象及古今异义现象,掌握部分常用词的意义及用法重点词句的理解与记忆一.知识点讲解:一词多义就是多义词。

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的词叫多义词,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之间往往有联系。

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有的是最初的或常用的意义,叫基本义;有的是从基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有的是通过用基本义比喻另外的事物而固定下来的意义,叫比喻义。

一词多义现象是文言文学习中的一个基本内容。

在不同的语境中,一个词语的意义往往不同,阅读时应根据不同的语境确定词在句子中的意义。

例如,好:“秦氏有好女”、“好鸟相鸣”,意思是“美”;“好为梁父吟”“好读书,不求甚解”,意思是“喜欢”。

又如“长”: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长度2、北市买长鞭《木兰诗》与“短”相对3、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长久,健康4、死者长已矣《石壕吏》永远5、木兰无长兄《木兰诗》排行最大6、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头领本节课我们将集中学习多义词,以后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学习、积累多义词。

二.读短文,做文后练习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1范仲淹二岁而孤.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2再适.常山朱氏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石钟山记》○3去.之南都入学舍便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岳阳楼记》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五人墓碑记》○4辄以水沃.面。

媵人持汤沃灌。

《送东阳马生序》江山险固,沃野万里《赤壁之战》2.翻译下面句子:(1)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译:(2)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3.背诵全文2、祖逖闻鸡起舞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文言文基础知识学习笔记:古文的一词多义

文言文基础知识学习笔记:古文的一词多义

文言文基础知识学习笔记:古文的一词多义一个词可以有多种意义,这是古今汉语都存在的现象。

但在古文中尤为突出。

这就是前人所说的“今训密,古训宽”[17]。

一般说来,一个词的意义是对某一事物的概括反映。

但是,客观事物本身是复杂的,或具有多种多样的特征,或由几个不同的方面组成,和其他事物又存在各种联系。

为了适应表达上的需要,古人在交流思想过程中,就常常用同一个词表示几个彼此相关的概念。

如“書”这个词,就字形看,是以“聿”为形符。

“聿”,在甲骨文中,形体像一手拿笔的形状。

《说文》说:“箸于竹帛谓之書。

”看来,“書”这个词,古人用来指一切文字记载。

而文字记载都是由单个字组成的,所以写下来的单个字也叫“書”。

《汉末童谣》:“举秀才,不知書。

”“不知書”就是不识字。

又由于文字记载都是用手拿笔写下来的,因而古人又把“拿笔写”这个动作叫做“書”,如《论语·卫灵公》“子张書诸绅”。

又如“雨”这个词,甲骨文中,“雨”字的形体,形象地记录了下雨这样一种自然现象。

《说文》解释说:“水从云下也。

”非常精确。

“雨”这个词概括了“降落”和“雨水”两层意思。

所以“雨”这个词,可以表示“雨水”,如《易·系辞》“润之以风雨”;也可以表示“降落”,如《公羊传·庄公七年》“雨星不及地尺而复”。

如上所说,“書”可以表示文字记载,也可以表示书写这个动作;“雨”可以表示雨水,也可以表示降落这个动作。

这就是前人说的名动同词。

有时,由于“初民知识浑沌,一事二面,不能精析”[18]。

或只当一个整体看待,尚无精析的要求。

因而,往往只用一个词概括。

如“受”这个词,甲骨文写作一手授与,一手接受的形象。

《说文》说:“受,相付也。

”本指授受物品这种行为。

包括“授与”和“接受”两个方面。

因而可以表“接受”也可以表“授与”。

如:《孟子·告子》:“愿留而受业于门”。

《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前一例中的“受”,是接受的意思。

文言诗文知识点---一词多义

文言诗文知识点---一词多义

文言诗文知识点: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义项,在另一个句子里又是一个义项。

一般说来,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

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应该由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词的本义有两种理解:A.就词的来源说,即该词的最初意义。

如“去”的最初意义是“离开”,“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

B.就词的应用来说,把常用的那个意义算作词的本义,也叫基本意义。

如“兵”的常用意义是“士兵”等。

引申义是从基本义发展而来的,同基本义有相似的、相对的或相关联的意义。

如“刑”,本义是“刑法”,基本义还包含对犯人的处罚,后来这个意义发展出“惩罚”的意义(皆刑其长吏《陈涉世家》)。

比喻义是词的比喻用法固定下来的意义,有的比喻义是从词的本义、基本义产生的。

如“窝”的本义、基本义都是“鸟兽昆虫居住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产生出的比喻义,即“坏人居住的地方”。

常见多义词例释按照多义词、义项、例句及篇目顺序整理: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 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7. 薄: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8.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

古代汉语常识之一词多义

古代汉语常识之一词多义

古代汉语常识之一词多义作者:孔炜岳都光来源:《作文周刊(高中·人教版)》2010年第12期一、概念在古代汉语中,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里有不同的意思,这种语言现象就是一词多义。

绝大多数实词是一词多义的。

二、义项辨析一词多义是由词的基本义引申而形成的,从理解词的基本义入手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能够辨析清楚各个义项之间的关系。

基本义指一个字的最早词义,如“向”的最早词义是“朝北的窗户”,“走”的最早词义是“跑”等。

一般来说,古汉语字典里面一个字的第一个义项就是它的基本义。

词义从基本义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向相关的方面延伸而产生一系列新义,叫做引申义。

因此,基本义与引申义、引申义与引申义之间,彼此都有联系。

下面以“间”字为例,说一下各义项之间的联系。

“间”字有以下一些解释:1.缝隙。

如“其所求者,瓦之间隙,屋之翳蔚也。

”(《吕氏春秋·长利》)2.一定的空间内。

如“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说》)3.一定的时间内。

如“少间,帘内掷一纸出。

”(《促织》)4.中间。

如“两山之间有川焉。

”(《周礼·冬宫·考工记》)5.隔断。

如“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6.夹杂。

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口技》)7.参加。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曹刿论战》)8.间或。

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邹忌讽齐王纳谏》)9.隔阂。

如“故君多间。

”(《左传·哀公二十七年》)10.离间。

如“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屈原列传》)11.秘密地,悄悄地。

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家》)“间”的基本义是“缝隙”,缝隙的特点有两个:一是它介于两物之间,二是它使两物隔离。

介于两物间,所以有“中间”之义,直接发展出“一定的空间”和“一定的时间”的意思。

在中间,有空隙,就可以介入,“夹杂”“羼入”“参加”都是介入,只是前二者说物,后者说人,这是一个引申方向。

文言文一词多义 (教用)

文言文一词多义 (教用)
②读duó,意思可以有: 自度其足 ( 测量 )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估计,计算) 山有木,工则度之 ( 砍伐 )
(四)掌握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其词 性不同,词义也就不同的特点。
例如: 及反,市罢。 ( 名词,集市 )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动词,买 )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动词,交易,做买卖 )
真题演练
一、词语解释。
蜀之鄙有二僧 ( 边境 ) 吾欲之南海 ( 去 )
子何恃而往 ( 凭借 )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 雇佣 )
西蜀之去南海 ( 距离 ) 二、句子翻译。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 难道 )
子何恃而往 ? 你凭借什么去南海?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做人要立下志向,难道还不如蜀国边境的僧人吗?
真题展示
故 ①温故而知新∕两狼之并驱如故 (旧的,以前) ②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特意) ③公问其故 (缘故) ④故余虽愚 ( 所以 )
顾 ①顾野有麦场 ∕ 元方入门而不顾 (回头看) ②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难道) ③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拜访)
真题展示
去 ①一狼径去 (离开) ②西蜀之去南海 (距离) ③食菱须去皮 (去除)
2、辐射式。即 例如: 盘根错节
词的引申义环绕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一个中心不,难而看从出词清义明引时申节的雨一纷般纷规律:由具
不同体的到方抽面象展,开由,个单别于到壮一其般节。
例如:
钿头银蓖击节碎
(三)掌握多音多义词音不同,义不 同的特点。
如“度” ①读dù,意思可以有: 吾忘持度 ( 尺码 )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渡过、越过 )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 ( 限度 )
2、深厚。如:友谊很深 3、时间久。如:夜深人静

文言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文言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推辞
古义:告诉、告别、道歉、推辞、感谢 今义:感谢
(3)词义转移。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 事物。
如 “走”
• 古指跑,“走马看花”,“弃甲曳兵而走”;今 指行走。
“丈夫”
• 古指男子,“古者丈夫不耕”;今指女子的配偶。 “牺牲”
• 古指祭祀所用的牲畜,“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今指为正义而献出生命,“流血牺牲”。
文言实词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
5、偏义复词 同义复词
1பைடு நூலகம்一词多义
4、通假字
2、古今异义
3.词类活用
1、一词多义
一个词往往含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且属 于不同词类,从而形成一词多义现象。
(1)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 生时最初的根本的意义。
如“本”的本义就是树木的根。“道”的本义就是指 路途、道路。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外交使者。今义:出门时带的包裹
暮去春来颜色故
古义:容颜、脸色。今义:色彩
秋天漠漠向昏黑
古义:秋日的天空。今义:秋季
上初即位,富于春秋
古义:年岁、年龄。今义:春天和秋天
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 汤:本意是“热水” ;今义则菜汤、米汤等
偷:古代指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
是( B )
A 不能复分别 分辨
B 乃厌倦不堪
C 对面取人物 当面
D 对面取人物 人家的东西
有个过着贫穷生活的楚国人,读《淮南子》,看到书中写 有“ 螳螂窥探蝉时用树叶遮挡掩护,可以隐蔽自己。”于是, 他便站在树下仰面摘取树叶。当他看见螳螂攀着树叶侦候知了 的时候,他便把这片树叶摘了下来。这枚树叶落到树底下,树 下原先已经有许多落叶,不能再分辨哪片是螳螂隐身的那枚树 叶。楚人便扫集收取树下的好几筐树叶拿回家中,一片一片地 用树叶遮蔽自己,问自己的妻子说:“你看不看得见我?”妻 子开始总是回答说:“看得见”,整整过了一天,(妻子)就 厌烦疲倦得无法忍受,只得哄骗他说:“看不见。”楚人内心 暗自高兴,(他)携带着树叶进入集市,当着别人的面拿取人 家的物品。于是差役把他捆绑起来,送到了县衙门里。县官当 堂审问,楚人自己诉说了事件从头到尾的经过,县官大笑起来, 释放了他,没有治罪。

教资考试古代汉语重要知识点——一词多义

教资考试古代汉语重要知识点——一词多义

教资考试古代汉语重要知识点——一词多义在古代汉语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外一个意义。

一般地说,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例如:食:①吃。

柳宗元《捕蛇者说》:“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②吃的东西,食物。

《曹刿论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③拿东西给人或动物吃,读sì,喂。

韩愈《马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④通“蚀”,亏损。

《易·丰》:“月盈则食。

”在一个句子里,我们怎样确定一个词究竟用的是多义中的哪个意义呢?主要是联系上下文,认真分析,增强阅读能力。

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和假借而形成的。

这样,我们应该从理解一个词的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各个引申义和通假义。

(一)本义、引申义和通假义词的本义是就词的来源说的,即该词最初的意义,如“向”的最初意义是朝北的窗户,“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走”的最初意义是跑等。

把这“最初意义”叫做本义,这时词的本义就是字的本义。

引申义是从基本义发出来的,同基本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

如“食”的②③义项。

词的通假义是由于通假而产生的意义。

如上文中“食”的④义项。

(二)词义的引申方式(1)连锁式。

即本义和引申义环环相扣,逐步延伸展开。

如“寒”本义是冷,引申为寒冷季节,再引申为缺乏冬衣而受冻,又隐身为贫寒,进而引申为恐惧、害怕。

例如:①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③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论积贮疏》)④大渡桥横铁索寒。

(《七律·长征》)(2)辐射式。

词义的引申环绕着一个中心,而从不同的方面展开。

如“节”的本义是竹节,由其辐射产生的引申义有木节、关节、季节、节操、节拍等。

例如:①一节复一节,千枝破万叶。

(《咏竹》)②盘根错节。

(《虞诩传》)③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庖丁解牛》)④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⑤单于壮其节。

古文实词一词多义

古文实词一词多义

重点一词多义汇释如下:1.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2. 际:⑴边(横无际涯)⑵时候(受任于败军之际)3.备:(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3)准备(犹得备晨炊) 4. 曰:⑴叫做(自号曰醉翁也;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⑵为、是(先帝称之曰能)5.毕:(1)尽(毕力平险) (2)全都(群响毕绝)6.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 (2)驱使(策之不以其道)7.诚:(1)诚心(帝感其诚) (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8.当:(1) 将要(今当远离) (2)应当(当奖率三军)(3) 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 (4)抵(当其租入)9.敌:(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 (2)敌人(盖以诱敌)10.发:(1)吐露(发于声) (2)启发(不悱不发)(3)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 (4)征发(发阁左谪戍渔阳九百人)(5)开放(野芳发而幽香) (6)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7)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⑻打开(家人发箧视之)11.方:(1)方圆、纵横(方七百里)(2)正(方出神、方欲行)(3)正当、正在(方为秋田之害)(4)才(方两三级)(5)将要(今方来)12.奉:(1)侍奉(为妻妾之奉) (2)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3)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13.夫:(1)那(予观夫巴陵胜状)(2)fú,句首发语词(夫环而攻之)(3)丈夫(夫鼾声起)(4)成年男子的通称(荷担者三夫)14.扶:(1)沿,顺着(便扶向路) (2)搀扶(出郭相扶将)15.苟:(1)倘使(苟富贵) (2)苟且(苟全性命于乱世)16.固:(1)本来(戍死者固十六七) (2)顽固、固执(汝心之固) (3)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17、顾:(1)转头看,看见(顾野有麦场)(2)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18.过:(1)过错(面刺寡人之过者)(2) 犯过失(人恒过) (3) 拜访(过故人庄)19.号:(1) 取别号(故自号日醉翁也) (2) 国号(号为张楚)20.极:(1)穷尽(此乐何极) (2)最远到达(某处) (南极潇湘)(3)到极点(感极而悲者矣) (4)很(初极狭)21.薄(1)通“迫”,迫近,接近(薄暮冥冥) (2) 轻视(不宜妄自菲薄)(3) 厚度小(薄如钱唇)22.见:(1)同“现”(突兀见此屋、才美不外见) (2) 拜见(入朝见威王)(3)召见,接见(曹刿请见) (4)看见(明灭可见)23.将:(1)将领(项燕为楚将) (2)率领(上使外将兵)(3)将要(公将战) (4)搀扶(出郭相扶将)24.奇:(1)奇特(明有奇巧人)(2)零数(长约八分有奇)25.穷:(1)穷尽(欲穷其林) (2)追究到底(非咨询不穷其致)(3)消失(蝉则千转不穷) (4)穷困(所识穷乏者得我与)26.坐(1) 通“座”,座位(满坐寂然)(2)坐在(口技人坐屏障中)(3)犯罪(何坐) 27. 叩⑴问(执经叩问)⑵敲、凿(叩石垦壤)28.次(1) 编次(吴广皆次当行)(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29.临(1) 坐落在高处(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2) 面对(临表涕零、把酒临风)(3) 将要(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⑷处理(及次日临政)⑸临近(下临江流、后厅临大池)⑹到(它)跟前(执策而临之)30.胜(1) 取胜(弈者胜) (2) 优美的(予观夫巴陵胜状)(3) 能忍受(高处不胜寒)31. 数(1) 数算(珠可历历数也) (2) 屡次(扶苏以数谏故) (3) 几、几个(卒数万人)32. 遗(1) 遗留(深追先帝遗诏) (2) 给予(简拔以遗陛下)33.益(1) 增加(曾益其所不能、至于斟酌损益) (2) 渐渐地(益习其声)(3) 好处,益处(有所广益) ⑷更加(香远益清、稍近益狎)34.反(1)同“返”,返回(反归取之;窥谷忘反)(2)类推(举一隅不以三隅反)(3)反而(寡人反取病焉)35.效⑴成效、功效(恐托付不效;不效则治臣之罪)⑵任务(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36. 复⑴答复(则不复也)⑵辩解(不敢出一言以复)⑶又,再(普明日复奏其人)⑷恢复(复若赋)37. 谓⑴称为(是以谓之“文”也)⑵称,叫(土人谓之“傍不肯”)⑶对……说(楚王闻之,谓左右曰)⑷说(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⑸为,是(太守谓谁?)38. 果⑴果真(果如鹤唳云端)⑵实现(未果)39. 盖⑴原来是(盖一癞蛤蟆也;盖大苏泛赤壁云)⑵因为(盖钉板上下弥束);原因是(盖地有高低)⑶大概(盖追先帝之殊遇);用于句首,带有估计的语气(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40. 蔽⑴遮盖(千万蔽地;苫蔽成丘;横柯上蔽)⑵隐藏、躲藏(蔽林间窥之)41. 虽⑴虽然(虽多忌克;虽有千里之能;故余虽愚;虽不能察)⑵即使(虽乘奔御风)42. 良⑴的确,实在(良多趣味)⑵很(因恸绝良久)43. 三⑴确数(三峡)⑵非确指,表示多数(猿鸣三声;卷我屋上三重茅)44. 岁⑴年成(岁以大穰⑵每年(岁复其二)⑶年(积于今六十岁矣)45. 如⑴遵照(匠师如其言) ⑵好像(如鸣佩环 )⑶比得上(又弗如远甚)46.前⑴上前(狼不敢前)⑵前面(其一犬坐于前)47.意⑴神情、态度(意暇甚)⑵打算(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⑶意思(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⑷内心、心情(宾客意少舒)48.户⑴门(阖户启箧;月色入户)⑵窗户(低绮户)49.卒⑴终于(卒用其人;卒获有所闻;卒得王千金)⑵死(月余亦卒)⑶士兵们(卒买鱼烹食)50.去⑴距离(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⑵除去(去死肌)⑶离开(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去国怀乡)51.孰⑴谁(孰为汝多知乎;我孰与徐公美;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⑵同“熟”仔细(孰视之)52.名⑴命名(遂以名楼;名之者谁)⑵出名(有仙则名)⑶说出(不能名其一处也)53.诸⑴各、众(瓜州诸园亭;今诸生学于太学)⑵之于(假诸人而后见也;投诸渤海之尾)54.甚⑴胜过(急湍甚箭;所欲有甚于生者)⑵很(甚恐;可爱者甚蕃;貌若甚戚;君美甚)⑶厉害(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⑷(到了)极点(王之蔽甚矣)55.稍⑴稍出近之(渐渐)⑵药稍熔(稍微)56.者⑴表揣摩语气(觉无异能者)⑵……的人(何为者也)⑶……字(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⑷……的原因(不以木为之者)⑸……的方法(无御之者;凡可以得生者)⑹……的话(无可进者)57.因⑴因为(虎因喜)⑵依据(罔不因势象形)⑶于是(因跳踉大阚;因恸绝良久;余因得遍观群书)58.闻⑴听到(陶后鲜有闻)⑵使……听到(闻寡人之耳者)59.语⑴告诉(此中人语云)⑵说话(语时了不悲;如有所语)60.素⑴一向,向来(子敬素好琴)⑵白色的(又留蚊于素帐中)61.乐⑴欢乐、快乐(不亦乐乎;人知从太守游而乐;醉能同其乐)⑵逗乐(似与游者相乐)⑶游乐(念无与乐者)⑷以……为乐(心乐之;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⑸乐趣(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62.蔓⑴茎蔓(青树翠蔓)⑵缠生藤蔓(不蔓不枝)63.可⑴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高可二黍许)⑵可以(珠可历历数也)⑶能(不可知其源)64.计⑴考虑、盘算(计利而忘义;计之曰:技止此耳)⑵计算(通计一舟;计其长)65.能⑴才能(虽有千里之能)⑵能够(安求其能千里也)⑶有本领才能(先帝称之曰能)66.是⑴这(是马也)⑵表肯定判断的动词(斯是陋室)⑶某种方法(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67.上⑴上面(上植果子松数棵)⑵上去(人不得上)⑶长到(苔痕上阶绿)68.往来⑴来来往往地(然往来视之;往来而不绝者)⑵往来的人(其中往来种作)⑶偏义复词,词义偏“来”(往来无白丁)69.调⑴协调(弦既不调)⑵弹琴(可以调素琴)70.火⑴火烧令坚(用火)⑵用火烧(再火令药熔)71.冒⑴冒犯(荡倚冲冒)⑵蒙、盖(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72.就⑴靠近(持就火炀之)⑵完成(瞬息可就)73.具⑴准备好(则第二板已具)⑵具有(各具情态)⑶百废具兴(同“俱”,全,皆)74.印⑴字印(每一字皆有数印)⑵印刷(若止印三二本)75.帖⑴用标签标出(以纸帖之)⑵标签(每韵为一帖)76.异⑴特别的(觉无异能者)⑵对……感到诧异(渔人甚异之)77.势⑴河流的形势(势有曲直)⑵物体的形貌(因势象形)78.情⑴神情(各具情态)⑵真实情况(非相度不得其情;必以情)79.居⑴位于(佛印居右)⑵停留(不可久居)⑶居住(自吾氏三世居是乡)80.抚⑴轻按(左手抚鲁直背)⑵抚摸(左手抚炉)81.乳⑴喂奶(妇抚儿乳)⑵奶头(儿含乳啼)82.起⑴发生(火起)⑵起来(夫起大呼)83.指⑴指头(手有百指)⑵指明(不能指其一端)⑶用手指(皆指目陈胜)⑷一直(指通豫南)⑸向上(争高直指)84.端⑴方面、种类(不能指其一端)⑵正(视端容寂)⑶卷首(右手执卷端)85.道⑴学说(益慕圣贤之道)⑵方法(策之不以其道)⑶说(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不足为外人道也)⑷道路(道不通)86. 再⑴两次(主人日再食)⑵第二次(再而衰)87. 亡⑴逃亡(今亡亦死;或以为亡)⑵同“无”,没有(河曲智叟亡以应)88. 死⑴死亡(等死)⑵为……而死(死国可乎;此悉贞良死节之臣)89. 王⑴称王(陈胜王)⑵帝王(功宜为王)90. 并⑴一道,共同(并杀两尉)⑵一齐,都(并怡然自乐)91. 等⑴诸位(公等遇雨)⑵同样(等死)92. 欲⑴想要(广故数言欲亡)⑵愿望(从民欲也)93. 下⑴攻下、攻克(蕲下)⑵落、拍(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⑶下达(令初下)⑷下等(受下赏)94. 向⑴原来的,先前的(便扶向路)⑵渐近、将近(秋天漠漠向昏黑)95. 舍⑴离开(便舍船)⑵房屋(屋舍俨然)96. 寻⑴寻找(寻向所志)⑵不久(寻病终)97. 所⑴处所、地方(问所从来)⑵位置(优劣得所)⑶……的人、事、物、地方(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98. 世⑴祖先(自云先世避秦时乱)⑵朝代(问今是何世)99. 负⑴凭借、仗恃(负势竞上)⑵背(负箧曳徙;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100.已⑴治愈(可以已大风)⑵已经(则久已病矣)⑶止而不为(是亦不可以已乎)101.专⑴专一(则心不若余之专耳)⑵独占(专其利三世矣;弗敢专也)102.毒⑴怨恨(若毒之乎)⑵毒害(赋敛之毒)103.生⑴生活(而乡邻之生日蹙)⑵使……活下来(君将哀而生之乎)104.乎⑴在(叫嚣乎东西;今虽死乎此;颓然乎其间)⑵呢(有甚是蛇者乎)⑶同“于”,对于(吾尝疑乎是)105.观⑴看(予观夫巴陵胜状)⑵景象、风光(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106.霏⑴雨(或雪)繁密的样子(霪雨霏霏)⑵雾气(若夫日出而林霏开)107.微⑴非,如果没有(微斯人)⑵细,隐约(微闻有鼠作作索索)108.秀⑴秀丽(望之蔚然而深秀者)⑵草木茂盛(佳木秀而繁阴)109.从⑴跟从、跟随(太守归而宾客从也)⑵服从(民弗从也)⑶顺、沿(从流飘荡)110.加⑴以少报多(弗敢加也)⑵益处(万钟于我何加焉)111.信⑴言语真实(必以信)⑵信用(小信未孚)⑶信任(亲之信之)⑷真实可信(今以蒋氏观之,犹信)112.美⑴以……为美(吾妻之美我者)⑵美丽(皆以美于徐公)113.善⑴善于、擅长(京中有善口技者)⑵好、对(王曰:善;以咨善道)114.私⑴偏爱(宫妇左右莫不私王)⑵私下(念此私自愧)115.行⑴走(行道之人弗受)⑵做(事)(行拂乱其所为)116.乡⑴同“向”,原先、从前(乡为身死而不受)⑵当地(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117.与⑴给(呼尔而与之)⑵同“欤”,表疑问或反诘,相当于“吗”“呢”(穷乏者得我与)118.作⑴兴起、发生,指声音响起来(百千齐作)⑵奋起,指有所作为(而后作)119.面⑴对着(面山而居)⑵当面(面刺寡人之过者)120.曾⑴同“增”增加(曾益其所不能)⑵尚,还(而计其长曾不盈寸)⑶加强语气,译为“连……都”(曾不能损魁父之丘)121. 彻⑴通达(固不可彻)⑵彻夜、通宵(长夜沾湿何由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资考试古代汉语重要知识点——一词多义
在古代汉语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外一个意义。

一般地说,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例如:食:①吃。

柳宗元《捕蛇者说》:“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②吃的东西,食物。

《曹刿论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③拿东西给人或动物吃,读sì,喂。

韩愈《马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④通“蚀”,亏损。

《易·丰》:“月盈则食。


在一个句子里,我们怎样确定一个词究竟用的是多义中的哪个意义呢?主要是联系上下文,认真分析,增强阅读能力。

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和假借而形成的。

这样,我们应该从理解一个词的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各个引申义和通假义。

(一)本义、引申义和通假义
词的本义是就词的来源说的,即该词最初的意义,如“向”的最初意义是朝北的窗户,“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走”的最初意义是跑等。

把这“最初意义”叫做本义,这时词的本义就是字的本义。

引申义是从基本义发出来的,同基本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

如“食”的②③义项。

词的通假义是由于通假而产生的意义。

如上文中“食”的④义项。

(二)词义的引申方式
(1)连锁式。

即本义和引申义环环相扣,逐步延伸展开。

如“寒”本义是冷,引申为寒冷季节,再引申为缺乏冬衣而受冻,又隐身为贫寒,进而引申为恐惧、害怕。

例如:
①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
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
③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论积贮疏》)
④大渡桥横铁索寒。

(《七律·长征》)
北京教师招聘网/html/jiaoshi/yueduziliao/
(2)辐射式。

词义的引申环绕着一个中心,而从不同的方面展开。

如“节”的本义是竹节,由其辐射产生的引申义有木节、关节、季节、节操、节拍等。

例如:
①一节复一节,千枝破万叶。

(《咏竹》)
②盘根错节。

(《虞诩传》)
③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庖丁解牛》)
④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
⑤单于壮其节。

(《苏武传》)
⑥钿头银篦击节碎。

(《琵琶行》并序)
不难看出词义引申的一般规律是: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

借助这些规律,有利于我们以简驭繁地对多义词进行系统的梳理。

(三)一词多义演变的联想方法
(1)类似联想。

采用类似的事物来比喻,形成一词多义。

如:引(本义“开弓”)——延引——牵引——引导。

(2)接近联想。

应用接近的事物来代替。

如:兵(本义“兵器”)——士兵——军队——军事——战争。

(3)对比联想。

由正面意义的词,联想到表示的反面意义。

如:去(本义“藏”)——离开——废除——舍弃。

懂得一词多义演变时不同的联想方法,可以从看似孤立的一词多义之间找到一定的联系,以便根据上下文意,选出正确义项。

当然,只凭以上三种方法来掌握一词多义还是不够的。

养成平时多积累,多整理的习惯十分重要。

只有储存的词汇丰富了,才能在需要时灵活运用。

文章来源:中公教育北京分校
北京教师招聘网/html/jiaoshi/yueduzilia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