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的张爱玲

合集下载

张爱玲告别大陆之谜

张爱玲告别大陆之谜

张爱玲告别大陆之谜于继增张爱玲是上个世纪40年代上海滩最红火的高产作家。

人们对她的崇拜和痴迷,主要是来自这个时期她发表的言情小说;而对她50年代以后的创作和经历却鲜为人知。

尤其是正当她大红大紫的时候,随着上海的解放,她却突然去了香港和美国,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这究竟是为什么?在她告别大陆的前后发生了什么?张爱玲为何离开上海张爱玲,原名张瑛瑛,笔名梁京,1920年9月30日生于上海的一个官宦家庭。

她的祖父张佩纶是著名的清朝御吏,祖母则是文华殿大学士李鸿章之女。

1939年张爱玲曾以远东地区第一名的成绩考取英国伦敦大学,后因欧洲战事就读于香港大学。

1942年回到上海,23岁时以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一炮走红,一年后出版了包括10部作品的小说集《传奇》,成为当时上海乃至中国文坛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

1944年与时任汪伪政府宣传部政务次长兼《中华日报》总主笔的胡兰成结婚。

她发迹在上海,事业在上海,家庭在上海,然而上海解放后她却去了香港和美国。

这是为什么?张爱玲注视着解放后的上海,但她始终徘徊在新中国的门槛外。

当时夏衍接管并主持上海的文化工作,重新组织创办刊物报纸。

曾与张爱玲几度合作过的龚之方等人便约请张爱玲为他们的《亦报》写稿。

这样,张爱玲便以“梁京”为笔名,在1950年3月至1951年2月的《亦报》上连载了小说《十八春》,这部描述城市中上层旧家庭的小说引起巨大轰动。

张爱玲储存的仍然是旧故事。

1950年七八月间,在夏衍的安排下,张爱玲随上海文艺代表团到苏北农村参加土地改革工作。

这两个月的深入生活,是她和中国大众距离最近的一段历程,但也是距离“她自己”最远的一个时期,因而也是她感到最尴尬和苦恼的一个时期。

她所看到的“贫穷落后”、“过火斗争”与当时要求的“写英雄”、“歌颂土改”相去甚远,她在写、不写、写什么之间困惑不已。

有朋友问她:“无产阶级的故事你会写么?”她说:“不会。

只有阿妈她们的事,我稍微知道一点。

”她承认:“一般所说时代‘纪念碑’式的作品,我是写不来的,也不打算尝试。

新世纪二十年张爱玲研究述评

新世纪二十年张爱玲研究述评

析 了 张 爱 玲 创 作 和 自 译 《秧 歌》 的 动 机 及 译 本
名——否定结构及其有机构成、产生的原因和文本
《跋》 中对故事真实性进行辩护的目的,探究了改写
存在。
随着 20 世纪语言论转向、西方叙事学、语言诗
背后的话语权利表现,并对改写的效果进行了简要
不失精当的评价;黎昌抱、孟洁如的 《译者主体性
美追求。她裹挟着内心深处库存已久的温淡与热
的日常叙事》 ,深入分析了张爱玲小说所创造的
望、决绝与妥协,在永远的黑暗中,一直走,真实
日常现代性,并抽丝剥茧地辨析了以张爱玲为代表
真实再真实,到最后就是地老天荒。她笔下参差林
的日常生活叙事的艺术特点;张彩霞的 《论张爱玲
立的繁复意象,似一座座森森丛林,很多时候,读
114
南方文坛
2020.5
Southern Cultural Forum
新世纪二十年张爱玲研究述评
伍志恒
真检阅俗世的酸惨琐屑,然后又抱有不甚其多的执
一、张爱玲小说艺术的本体性研究
拗,肩窝盛满一地的惘然。这类研究论述集中紧
凑,往往能于管窥一豹间由点带面,深入细致地勾
本体性研究指就张爱玲小说文体、艺术构成及
掘、世俗人生的执着、孤寂苍凉的叙述语式等四个
为张爱玲的家庭小说在哲学观念、情感结构、叙事
方面来谈张爱玲爱情文本的思想意蕴与艺术特点;
模式和精神承传等方面,整体上为中国现代家庭小
娄秀荣的 《月亮·玻璃·墙——张爱玲小说意象小
说写作开辟了新境界,达到了令人难以企及的精神

议》 ,指出在张爱玲的小说作品中时常出现的意象



115
能动性直接影响着译者,制约着翻译成果的表达,

《张爱玲倾城之恋》课件

《张爱玲倾城之恋》课件

独特的第一人人公范柳原的视角展现故
事,使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人物内心世界。
非线性叙事
02
作品采用倒叙、闪回等手法,打破线性叙事结构,增加故事的
层次感和悬念。
细腻的心理描写
03
张爱玲擅长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内心世界,使读者能更深入
地理解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
语言特色
华丽的文风
张爱玲的语言风格华丽而不失深 沉,她善于运用丰富的比喻、排 比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具表现
力和感染力。
独特的方言运用
作品中融入了上海方言,既增加 了语言的趣味性,也反映了地域
文化的特色。
诗意的语言
张爱玲的语言充满诗意,她善于 将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相结合,
使作品更具文学美感。
象征手法
丰富的意象
文化研究
作品所反映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对于文化研究者来说 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深入探讨当时社会的文化和历史背 景。
心理学研究
作品中细腻的心理描写对于心理学研究者来说也有一定的 研究价值,可以深入探讨人类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06
相关文献与资料
研究著作
《张爱玲传》
本书详细介绍了张爱玲的生平经历, 包括她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文学 创作历程等,为研究《倾城之恋》提 供了丰富的背景资料。
故事情节
01
白流苏与范柳原的相识
两人在一场舞会上相识,并对彼此产生了好感。
02
感情纠葛
两人开始了一段充满纠葛的爱情故事,期间经历了分离、重逢、家庭压
力等多种考验。
03
战争的影响
故事中穿插了战争的情节,对主人公的生活和感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终,在战争的背景下,白流苏和范柳原走到了一起,共同面对未来的

张爱玲的一生是怎样的

张爱玲的一生是怎样的

张爱玲的一生是怎样的张爱玲的一生,大概只能用两个字来概括了——传奇。

张爱玲的一生,因为有着太多的故事,像一本书,让人想要读。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张爱玲的一生是怎样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张爱玲的一生是怎样的张爱玲的童年是很快乐的,她的爸爸对她是真的很好,以至于她很多很多年之后还想着当初爸爸给自己买的面包。

妈妈对着爸爸撒撒娇,还有爸爸写的诗,平安二字报与卿。

只是后来家庭变故,张爱玲最初还是浑然不觉,因为毕竟继母对自己也说得过去。

可是后来,因为一个推搡,父女翻脸,可能还有别的旁人不得而知的原因,张爱玲自己去了妈妈家。

在和妈妈姑姑一起生活的日子里,张爱玲学会了自己照顾自己。

在这之前,她是大小姐,习惯了别人的伺候,可是一切都不同了。

尤其是后来没有办法出国,她和姑姑住在一起,只依靠着写文章来讨生活。

也就是这样,她认识了胡兰成,这个差一点就毁掉了她一生的男人。

他们的这一段感情太让人唏嘘,似乎从一开始就是不平衡的付出。

这个男人甜言蜜语,这个男人四处留情,因为她的阅历不深,所以爱了,爱的卑微极了。

索性最后,被伤透了心,也就断了关系。

之后又经历了桑弧的疗伤,在她远赴美国之后,张爱玲的一生中最后一个男人出现了。

那个男人叫做赖雅。

张爱玲的爱情故事谈起张爱玲的爱情故事,很多人多少都会替她觉得惋惜和不值,在张爱玲这一生当中,她真正爱过同样也是结过婚的男人只有两个。

第一个是胡兰成,第二个便是美国的一位作家赖雅。

在当时中国充满动乱的背景之下,张爱玲在自己二十四岁那年,与大自己十四岁的胡兰成结婚。

胡兰成是当时汪精卫政府的一名要员,一个是才女,一个是当时的“汉奸”,尽管门不当户不对,但从小缺少父爱的张爱玲,还是毅然决然的爱上了胡兰成。

就这样,张爱玲的第一段爱情故事开始了。

然而在日本战败之后,由于身份的特殊性,胡兰成不得不过着东躲西藏与张爱玲分居的生活。

在分居的过程中,胡兰成在医院与一位名叫周训德的护士发生了关系,并背着张爱玲结了婚。

张爱玲女性形象

张爱玲女性形象

解读张爱玲小说的女性形象姚锦芳浙江湖州师院图书馆(313000)摘要:张爱玲对女性世界的认识是独特的,是别具一格的,这在她的小说中就存在着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

本文解析了这两类形象,并且分析了造成其悲剧的原因。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形象悲剧张爱玲(1920-1995),原名张煐,现代文学史上重要作家。

显赫的背景,贵族的血液并没给她带来多大的幸福,张爱玲的童年是不快乐的。

其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是最为成功、最为丰满的。

在20世纪40年代,张爱玲是红极一时的才女,是当时文坛极富传奇色彩的著名作家。

如同她的第一部小说集标题一样,张爱玲在中国文坛上的际遇称得上是一段传奇。

太平洋战争爆发,“孤岛”失陷,许多进步作家或逃离虎口,或藏身匿影,蓄势待发。

张爱玲却因香港战争爆发而回到上海,灵感奇发,乱世反倒圆了她7岁即有的作家梦,小说集《传奇》一出版,即成为上海文化界的最畅销书,张爱玲从此为文坛所瞩目,她的作品在读者和文化界中都有广泛的影响。

她以独特的眼光,透视乱世,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并通过这些女性形象,向女性精神世界进行挖掘,展示了她们的痛苦、抗争以及灵魂裂变,也渗透了张爱玲对生命本体、人生价值的思考。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开始于四十年代沦陷的上海文坛。

1949年后发表《十八春》、《小艾》;1952年迁居香港,发表《秧歌》、《赤地之恋》;1955年定居美国,又有《五四遗事》、《怨女》问世。

《金锁记》、《倾城之恋》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纵观张爱玲的小说,她多以四十年代旧中国的沪港洋场社会为背景,描写在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相冲击、媾合下,一些特定的女性的惆怅、悲苦、疑惑、无奈,甚至心理的畸形与变态,从抽象的哲学意味上对人性进行探索,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中包含着她对生命本体、人生价值的思考。

身为女性,及她独特的身世背景,使她对封建家庭中女子艰难的生存处境有更深的独得体会,并用老到犀利的文笔给予精采的描叙。

【写人】张爱玲 我眼中的历史名人作文800字

【写人】张爱玲 我眼中的历史名人作文800字

【写人】张爱玲我眼中的历史名人作文800字张爱玲,20世纪中国文坛上一位独具匠心的作家,她的笔下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作品中浸润了浓厚的人情味,以及对于历史的敏感和洞察。

在我眼中,她是一位具有深度的历史名人。

张爱玲出生于1920年,她的一生经历了中国历史的巨变。

从早年的抗战时期,到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成立,再到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她亲眼目睹了一个国家的起伏和沧桑。

这样的历史背景塑造了她独特的写作风格,以及对于历史的深刻思考。

张爱玲的作品充满了对于历史的追溯和思考。

她擅长以小人物的视角来观察大历史,用细腻的文字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和社会背景。

她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以民国时期的上海为背景,通过描述两位女主角的爱情故事,展现了一个由传统旧俗到现代洋气的时代变迁。

这部小说通过个人命运的变迁,折射出一个特定时期的社会巨变和历史发展。

张爱玲的小说中,她以女性的角度审视历史,揭示了传统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压抑,以及女性在历史变革中的尴尬和挣扎。

这种深入思考历史的方式,让她的作品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

除了对历史的思考,张爱玲的作品中还透露出对于人性的洞察。

她对于人物的刻画异常细致入微,展现出人性的复杂和多变。

她的小说《小团圆》中,通过描写一个彼此熟悉却互不理解,彼此关心却又深陷误解的家庭,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纠葛和情感互动。

这种对于人性的洞察,使得她的作品更加饱含情感,更加贴近生活。

她的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是非常重要的,她通过这种方式传递她对于人性的深刻体悟,使作品更具魅力。

张爱玲的文学成就不仅在于她的写作风格和对历史的思考,还在于她对于语言的驾驭。

她的语言优美而精炼,字字珠玑、妙不可言。

她笔下的故事常常是以细腻入微的描写而展开,每一个细节都被她用温柔的笔触勾勒出来,使读者感受到文字的力量。

她的文笔成就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也使她的作品深入人心。

张爱玲

张爱玲

张爱玲生平简介与创作历程张爱玲(1920—1995),原名张煐,笔名梁京、范思平、王鼐等,生于上海,河北丰润人。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张爱玲的生平和创作,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

幼年与求学期张爱玲出身于地位显赫而又家道中落的官宦家庭,祖父张佩纶曾任清朝御史,祖母则为李鸿章之女;父亲沉迷古典文学,母亲则具有现代意识,20世纪20年代即抛夫别女到欧洲留学。

这样的家庭背景,使张爱玲游离于普通人和常规的生活轨道之外,贵族士大夫的文艺情趣在她身上留有深刻的印痕,得以亲身感受新、旧生活方式的情趣。

一方面在父亲的督促下熟读了中国传统的古诗古文尤其迷恋《红楼梦》,一方面听母亲读老舍的《二马》、看家中的《小说月报》,喜欢穆时英、张恨水、老舍、丁玲的创作。

同时也先后就读于上海教会中学和香港大学外文系,接受白话文及英文教育,接受了现代的历史观念和文化观念。

于是,自幼年起,中国古典文学、五四新文学和西方文化文学均对张爱玲产生同步影响。

因此,身处洋场的张爱玲能够创造出富有古今杂糅、华洋交织、雅俗共存的新小说文体是不足为怪的。

创作勃发期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攻占香港,时为大学三年级学生的张爱玲返回上海,并开始为外文报刊栏目撰写一些介绍国内文化生活的文章,如剧评影评、服装介绍等。

1943年是她奇迹般浮现文坛的一年,23岁的张爱玲在《紫罗兰》杂志发表处女作《沈香屑第一炉香》、《沈香屑第二炉香》,开始受到文坛注目。

紧接着,自1943年至1945年短短三年间,相继发表了《茉莉香片》、《倾城之恋》、《金锁记》、《流言》、《红玫瑰与白玫瑰》等作品,在当时的文坛引起不小的震动。

尤其是1944年小说集《传奇》出版,备受文学界和评论界瞩目。

1945年出版的《流言》,更显示了她散文创作的才能和成绩。

1945年,其自编的《倾城之恋》在上海公演,把张爱玲的创作视域扩展到戏剧领域。

这是张爱玲创作力最为旺盛、成果最为显著的时期。

就在这一时期,张爱玲结识周瘦鹃、柯灵、苏青和胡兰成,并与1944年与胡兰成结婚。

张爱玲的生平与创作历程中国知名作家个人生平介绍课件

张爱玲的生平与创作历程中国知名作家个人生平介绍课件

3.1.1 张爱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张爱玲作品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张爱玲的作品不仅在文学界,也 在电影、电视剧、戏剧等领域产 生了广泛的影响。她的作品被多 次改编为影视作品,并受到了观 众的热烈欢迎。例如,《红玫瑰 与白玫瑰》、《倾城之恋》等作 品被改编成电影后,成为了经典 的电影作品,深受观众喜爱。
1.2.1 早期作品及其风格
张爱玲
早期作品
独特风格
早期作品风 格独特
诗意和悲剧 色彩
女性内心 世界
相互影响 协同发展
张爱玲
早期作品
早期作品反映时 代背景
社会背景
时代特征
战争影响
1.2.2 中晚期作品及其风格转 变
张爱玲中晚期作品情感色彩明显变化 张爱玲中晚期作品情感色彩发生了明显变化。早期作品以悲情为主,而晚期作品则 更注重表现亲情、友情等情感。如《十八春》中,主人公面对家庭变故,依然坚定 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和亲情,情感表现真实而动人。 张爱玲中晚期作品创作风格多样 张爱玲中晚期作品的创作风格更加多样化。早期作品多以新文艺腔为主,而晚期作 品则融合了更多的现代主义元素,语言更加独特。如《小团圆》中,运用意识流、 内心独白等现代主义手法,展现出现代女性的内心世界和思想。 张爱玲中晚期作品关注社会现实 张爱玲中晚期作品更加关注社会现实。早期作品主要关注个人命运和情感,而晚期 作品则更深入地剖析社会现象和问题。如《倾城之恋》中,通过对香港沦陷这一历 史事件的描绘,展现出社会现实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 张爱玲中晚期作品自我认知增强 张爱玲中晚期作品的自我认知明显增强。早期作品还处于模仿阶段,而晚期作品则 更注重表现自我和个性。如《红玫瑰与白玫瑰》中,通过对两位女性命运的对比, 表达出对自我认知和女性地位的思考。

《张爱玲倾城之恋》课件

《张爱玲倾城之恋》课件
女性的自我救赎
尽管面临种种困境,小说中的女性仍然努力寻求自我救赎和自由。这反映了张爱 玲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思考,以及对女性独立和自由的呼吁。
CHAPTER 04
艺术特色
叙事风格
叙事结构
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采用了 独特的叙事结构,通过倒叙、闪 回等手法,使得故事情节更加紧
凑和引人入胜。
叙事视角
张爱玲善于运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 称叙述视角,通过不同视角的转换 ,使得故事更加丰富多样。
叙事节奏
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巧妙地控 制叙事节奏,通过快慢、详略的处 理,使得故事更加有张力。
语言特色
01
02
03
语言风格
张爱玲的语言风格独特, 语言简练、质朴,同时又 富有诗意,给人以美的享 受。
比喻手法
张爱玲善于运用比喻手法 ,通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 人物心理和景物,使得语 言更加生动形象。
方言运用
CHAPTER 06
相关研究
研究现状
研究数量
近年来,关于《张爱玲倾城之恋》的研究数量呈 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
研究领域
研究领域涵盖了文学、文化、历史等多个方面, 其中文学研究占据主导地位。
研究深度
研究深度不断加深,从作品的主题、人物形象到 语言风格等方面都有深入探讨。
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探究《张爱玲倾城之恋》的文学 价值和社会意义。
语言风格
研究成果指出,《张爱玲倾城之恋》的语言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文 学性和艺术性,对现代汉语的发展和推广具有一定的贡献。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爱情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小说中的爱情并非简单的浪漫,而是充满了复杂性和矛盾性。主人公们的爱情 交织着欲望、权力、金钱和社会地位等因素,展现了爱情的复杂面貌。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意识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意识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意识
张爱玲是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作家,她的作品以
独特的女性视角和细腻的情感描写而著称。

在张爱玲笔下,女性形象
常常展现出独立、坚强、复杂和多面性的特点,体现了她对女性意识
的深刻洞察和独特理解。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往往具有强烈的个性和独立的思想。

她们
不甘于被束缚于传统的婚姻观念和社会角色,而是追求自我实现和情
感自由。

比如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女主人公白玫瑰和红玫瑰分
别代表了传统与现代、妥协与坚持的两种不同女性形象。

白玫瑰在面
对婚姻危机时选择了忍让和妥协,而红玫瑰则坚持自我,追求真爱和
自由。

张爱玲通过这两个形象展现了女性在传统与现代、个人与社会
之间的挣扎和选择,呈现出了女性独立思考和自主决策的形象。

此外,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还常常展现出复杂和多面性的特点。

她们既有柔弱和脆弱的一面,又有坚强和果断的一面。

在《色,戒》中,女主人公王佳芝在执行刺杀任务的过程中展现出了坚强和果断的
一面,但在面对感情纠葛时又显露出了柔弱和脆弱的一面。

这种复杂
性使得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也更具有现实意义和
感染力。

总的来说,张爱玲笔下的女性意识是多维度的、独立的、复杂的。

她通过小说作品展现了女性在家庭、社会、情感等多个层面上的挣扎
和选择,揭示了女性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张爱玲的作
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是对女性意识和女性角色的深刻思考和探索,对当代女性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张爱玲的一生

张爱玲的一生

胡兰成《今生今世》
赞张爱玲: “张爱玲顶天立地,世界要起六阵震动。 是我的客厅,今天变得不合适了。我常时 以为很懂得了什么叫做惊艳,遇到真事, 却艳亦不是那种艳法,惊也不是那种惊 法。”

四、张爱玲的结局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爬满了虱子。 —— 《我的天才梦》

余秋雨:她死得很寂寞,就像她活得很寂寞。 但文学并不拒绝寂寞,是她告诉历史,20世 纪的中国文学还存在着不带多少火焦气的一角。 正是在这一角中,一个远年的上海风韵犹存。 蒋勋:张爱玲以诅咒的方式让一个时代随她一 起死去。她寂寞地死,但她依旧活在许多爱她 的人的心中,她是那死去的蝴蝶,仍然一来再 来,在每朵花中寻找它自己。

1952年,离沪去港; 1954:发表《秧歌》《赤地之恋》; 1955年赴美。 1973年定居洛杉矶。 1995年9月5日,于洛杉矶辞世。

二、张爱玲的Leabharlann 传奇》1944版:沉香屑· 第一炉香、第二炉香、茉莉 香片、心经、花凋、年轻的时候、倾城之恋、 金锁记、封锁、琉璃瓦;
1947年增订本:红玫瑰与白玫瑰、留情、等、 鸿鸾禧、桂花蒸:阿小悲秋。

1997年:《半生缘》 导演:许鞍华 主演:吴倩莲 — 饰 顾曼桢 黎明 — 饰 沈世钧 梅艳芳 — 饰 顾曼璐 葛优 — 饰 祝鸿才 黄磊 — 饰 许叔惠
1998年:《海上花》 导演:侯孝贤 主演: 梁朝伟 刘嘉玲 李嘉欣 羽田美智子

2007年:《色戒》 导演:李安 主演:汤唯 — 饰王佳芝 梁朝伟 — 饰 易先生 王力宏 — 饰 邝裕民 陈冲 — 饰 易太太
张爱玲
一、传奇张爱玲(1920-1995)
张爱玲,原名张煐。1920年生于上海。 祖籍河北丰润。

20世纪40年代文学史上张爱玲的独特地位

20世纪40年代文学史上张爱玲的独特地位

的一个“ 畸形儿 ” 。一方 面, 晚清 以降 , 资本主
义萌芽在上海 迅猛发展, 加之上海所处 的独特 地理位置, 短短几十年间, 上海就发展成了一个 现代气息浓重的大都市。4 O年代的上海都市
个悖论、 一个矛盾的组合体 。在众多的作家 中,
张爱玲具有真正的贵族血统 , 她生长在一个清 朝遗老遗少的家庭之 中, 其祖父张佩伦是晚清 名 臣。 祖母则是李鸿章 的女儿 , 张爱玲从小就深
20 0 7年 2月
哈尔滨学 院学报
J OUR NAL OF HARB N UN VE I Y I I RST
V I2 N . o .8 o2 Fb 07 e .2 0
[ 文章编号]04 55 (070-07-0 10 - 8620 )2 - 3-5 -0 - - -
维普资讯
7 4
哈尔滨学 院学报
20 仨 07
么没有处在大都市 上海那个 “ 非常” 的历史 时 期 。张爱玲正是处在当时 中国的一个文化转型 期 , 巴赫金文化转型理论的有关观点看 , 根据 文 化转型期 是一个 “ 小说化 ” 的时代 , 即一个 也 “ 大说” 式微 , 小说 ” “ 兴盛 的时代。3 ’ [( 张爱 ]
读张爱玲这种关于情性的文章读者大概是觉得不舒服的因为她写的并非什么长相厮守忠贞不渝的爱情童话她写出的是一种人类的集体无意识心理她将人的情欲的劣根性毫无保留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将现代人最深处的心理空间展示出来使人们感觉不舒服但又无法拒绝
维普资讯
第2卷 第2 8 期
者” “ 言者 ” 、预 。
[ 关键 词] 爱玲 ; 张 现代体验 ; 个体叙事识码] A
身上并生成了一种独特 的文化 因子 , 这种看似 矛盾实则可以和谐的文化因子对张爱玲创作风 格的最终确定起 了难 以估量的作用。 张爱玲是 中国现代 文学 史上 的一个 “ 异 数” 她成名 在一个特殊 的环境里 。正如柯 灵 , 先生所说 : 我扳 着指 头算 来 算去 , “ 偌大 的文 坛, 哪个阶段都安 放不下一个 张爱玲 ; 海沦 上 陷, 才给了她机会 。 [ 张爱玲 自身就是一 ”1 “ 2 O世纪三、 四十年代的上海也是 中国社会

【名人故事】张爱玲的传奇成长故事

【名人故事】张爱玲的传奇成长故事

【名人故事】张爱玲的传奇成长故事张爱玲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作家,她的小说大多写的是上海没落淑女的传奇故事,她把自己的小说集也命名为《传奇》,而她的身世本身也是一部苍凉哀婉而精彩动人的女性传奇。

下面是关于她的成长故事,欢迎阅读:张爱玲生于1920年9月30日(比鲁迅小39岁,比老舍小21岁,比曹禺小10岁)。

她于1995年去世(75岁)。

她的祖籍是河北丰润。

她出生在上海。

她的原名是张颖。

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原是清末的著名大臣,而她的祖母李菊耦则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鸿章之女。

可到了她父母一代,家道已然完全败落。

父亲属于遗少型的少爷,母亲则是一个时髦的新女性。

3岁时张爱玲随父母生活在天津,有一个短暂的幸福童年。

受父亲风雅能文的影响,张爱玲从小就会背唐诗,给了她一些古典文学的启蒙,鼓励了她的文学嗜好。

同时也受母亲向往西方文化的影响,生活情趣及艺术品味都是西洋化的。

然而好景不长,父亲娶姨太太后,母亲不但勇敢地冲出了家庭的牢笼,而且更勇敢地与姑姑一起出洋留学,而年幼的张爱玲,则在失去了母爱之后,还要承受旧家庭的污浊。

因此,张爱玲后来在文学创作中总是以"衰落中的文化,乱世中的文明"作为文化背景。

张爱玲是个有天赋的孩子。

她6岁时上了一所私立学校。

她一边读诗歌和背诵经文,一边开始写小说。

如果第一部小说写的是家庭悲剧,我们可以看到家庭环境对她的影响,那么第二部小说写的是一个女孩失恋自杀的故事,这充分显示了她的文学创造力。

此外,她还写了一本乌托邦小说《快乐村》,寄托了她对未来的幻想。

1927年,7岁的张爱玲携家人返回上海。

不久,她的母亲回家了。

她跟着母亲学习绘画、钢琴和英语。

张爱玲曾说,她对颜色、音符和文字极其敏感,“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

我从小就被视为天才。

除了发展我的天才,我没有生存的目标……当我九岁的时候,我犹豫了,不知道我应该选择音乐或艺术作为我的终身职业。

看了一部关于一个穷画家的电影后,我哭了,决定成为一名钢琴家,在一个华丽的舞台上演奏。

才女张爱玲的生平经历

才女张爱玲的生平经历

才女张爱玲的生平经历张爱玲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上海有名的女作家之一。

她的一生写了很多优美的诗歌,也翻译了很多数不清的中外名著,张爱玲的一生,大概只能用两个字来概括了;;传奇。

张爱玲的一生,因为有着太多的故事,像一本书,让人想要读,下面是搜集整理的才女张爱玲的生平经历,希望对你有帮助。

张爱玲系出名门,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

父亲张志沂(字廷众)、母黄素琼(字逸梵)。

1920年9月30日张爱玲出生于上海麦根路(今泰兴路),原籍河北丰润,原名张煐。

1921年12月11日,唯一的弟弟张子静出生。

1922年张爱玲随父亲迁居浙江温州。

父任职金浦路铁路局英文秘书。

1924年,张爱玲开始私塾教育,母亲与姑姑张茂渊奔赴欧洲游学,张爱玲由姨奶奶看管。

1928年,父亲辞去职务,由天津搬回上海,母亲和姑姑也由英国返回上海。

张爱玲开始学习绘画,英文和钢琴,并开始读《三国演义》、《西游记》、《七侠五义》等古典名著。

1930年入黄氏小学插班读六年级。

张瑛改名为张爱玲(改自其英文名:Eileen),同年父母协议离婚,母亲与姑姑搬出宝隆花园洋房,在法租界租房住,张爱玲仍然随父亲生活。

1931年,张爱玲入读上海圣玛利亚女校,随白俄罗斯练习钢琴。

1932年,母亲去往法国,张爱玲首次发表短篇小说《不幸的她》于圣玛利亚校刊。

1933年,张爱玲在圣玛利亚发表第一篇散文《迟暮》,并开始与父亲学写旧诗。

1934年父亲再婚,后母为孙宝琦之女孙用蕃,并迁回麦根路别墅。

张爱玲写《理想中的理想村》、《摩登红楼梦》、《后母的心》等文章,但是皆未发表。

1936年,母亲携美国男友返回上海,张爱玲在《凤藻》上发表散文《秋雨》。

1937年,张爱玲在圣玛利亚校刊《国光》半月刊发表小说《牛》、《霸王别姬》及评张若谨小说《若馨评》。

在《凤藻》发表《论卡通画之前途》。

后与后母因一点小事发生口角,被父亲责打,并拘禁半年。

1938年年初,张爱玲趁夜逃到母亲家(详见张爱玲自传散文《私语》)。

张爱玲的生平简介

张爱玲的生平简介

张爱玲的生平简介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

张爱玲的散文《我的天才梦》参加《西风》三周年纪念征文,获第十三名荣誉奖,并获学校两项奖学金。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张爱玲的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张爱玲的生平简介张爱玲原名张媖,于一九二零年九月三十日出生在上海。

父亲是张志沂,母亲黄素琼,两人都是名门之后,家中还有个弟弟张子静。

虽然家出名门,但是张爱玲的童年充满不堪的回忆。

因为父亲沉迷于鸦片,并且对他们姐弟两没有尽到做丝毫父亲的责任。

接受过新教育的母亲终受不了父亲的颓废,在张爱玲读小学的时候提出了离婚。

后来父亲张志沂娶了后妈孙用蕃,因与后妈发生口角,张爱玲逃出父亲家,投奔母亲。

虽然张爱玲有个悲惨的童年,但这些也都是她后来写作的资源,因为她的生活就是一部剧。

大学时期,张爱玲以远东地区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伦敦大学,后来因为战乱转入香港大学。

在此,她结识了她最好的朋友炎樱。

1942年,因为香港战乱,她俩一同返回上海,此年,张爱玲开始了她的写作生涯,陆续发表了一系列优质作品。

后来张爱玲与有夫之妇胡兰成相爱,胡兰成为她离婚,两人结为夫妻。

婚后胡兰成难改风流本性,张爱玲无法忍受以致离婚。

而后她全身心投入写作,直到遇见了她的第二任丈夫赖雅先生。

此后,张爱玲开始出版全英文小说。

在一九六零年,张爱玲加入美国国籍,成为美国公民。

第二任丈夫在一九六七年去世。

1995年,张爱玲被发现死于洛杉矶的公寓之中,享年74岁。

张爱玲作品有哪些特点张爱玲的小说,无论结局是好是坏都给人以一种悲凉的感觉。

张爱玲文笔冷静,小说常用第三人称即“他”来描写,以一种全知的视角来叙述,小说中虽然没有掺杂太多作者个人的情感,但是感情基调悲凉。

如《倾城之恋》中的开头写道“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故事——不问也罢!”结尾虽然白流苏如愿以偿嫁给了范柳原,但是作者却冷眼说道“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

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了。

张爱玲说过的经典语录100条

张爱玲说过的经典语录100条

张爱玲说过的经典语录100条张爱玲是20世纪中国文坛上的一名杰出女作家,其文学风格独特,语言优美,作品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同时,她也是一名才情出众的女性,经常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以下是张爱玲说过的100条经典语录:1. 新人常常以为“将就”只是暂时的,后来就会变得更好。

但殊不知,将就就像它本身的意思,是不可长久的。

2. 爱是一对灵魂的合一。

3. 爱情是一个深不可测的东西,有时是跳忽然出现,有时却循序渐进。

4.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他从幼稚的爱情进入成熟的爱情,做到从“我爱你”进入到“我爱你,也爱你的别人”。

5. 珍惜现在的生活,因为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短暂的。

6. 女人要有自己的思想,并坚持自己的信仰。

7. 爱情并不总是让人幸福的,有时候它只是一场悲剧。

以上是张爱玲说过的一些经典语录,接下来我将从七个方面论证这些语录的道理和智慧。

1. 珍惜当下,生命如烟“珍惜现在的生活,因为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短暂的。

”这句话表达了张爱玲对生命脆弱短暂的认识,也提示我们要珍惜现在的机会和幸福。

所以我们不能放弃一个机会,错过了就再也不会有。

2. 自信坚持,做有深度的女子“女人要有自己的思想,并坚持自己的信仰。

” 这个说法非常重要,它提醒我们女性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并勇敢表达自己,让我们更有魅力成为更加自由自信的女性。

3. 将就短暂,不要一直委屈自己“新人常常以为‘将就’只是暂时的,后来就会变得更好。

但殊不知,’将就‘就像它本身的意思,是不可长久的。

” 这个语录提醒我们,时间和岁月的流逝让我们失去了太多的机会,也逼迫我们去完成那些我们曾经错过的东西。

4. 成熟从爱到自爱“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他从幼稚的爱情进入成熟的爱情,做到从‘我爱你’进入到‘我爱你,也爱你的别人’。

”张爱玲的这句话告诉我们,成长和成熟不仅仅是爱情的关系,还包括对自己和别人的关心和关爱。

5. 爱情的深度和危险“爱情是一个深不可测的东西,有时是跳忽然出现,有时却循序渐进。

张爱玲小说发展历程

张爱玲小说发展历程

张爱玲小说发展历程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之一,她的小说作品以独特的风格和独特的叙事手法而闻名。

从她的小说发展历程来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早期阶段:张爱玲的小说创作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那个时候的她在文学界还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作家。

她的早期小说主要以爱情为主题,揭示了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家庭问题和婚姻困境。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有《烟雨》、《金锁记》等,这些作品展现了她敏锐的洞察力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中期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张爱玲的小说创作逐渐呈现出更加成熟和复杂的风格。

在这个阶段,她开始将自己的创作重心放在了城市生活中的女性形象和现实问题上。

她的小说继续以爱情为主题,但在表达方式上更加深入和细腻。

尤其是《红玫瑰与白玫瑰》、《小艾》等作品,通过对女性内心世界的描绘,展现了现代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矛盾和挣扎。

后期阶段:随着岁月的流逝,张爱玲的小说创作逐渐呈现出更加悲伤和绝望的色彩。

她的作品开始回忆和追忆过去,回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际关系。

这些作品多以回忆和自传为基础,如《倾城之恋》、《百媚千红》等,这些作品通过回忆来探索人类的无常和生命的脆弱。

张爱玲以自己独特的文风和对人性的理解,将人类生活中的痛苦和忧伤表达得淋漓尽致。

总的来说,张爱玲的小说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从初期的爱情描写到中期的女性问题探讨,最后转向对自己生活经历的回忆和
追忆。

她的小说以其独特而深刻的视角,为人们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生命的无常。

新世纪张爱玲散文研究综述

新世纪张爱玲散文研究综述
2 0 1 3年 第 2期
( 总第 1 7 4期 )
牡 丹 江 师 范 学 院 学报 ( 哲社版) J o u r n a l o f Mu d a  ̄i a n g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No. 2。 2 O1 3 To t a l NO . I 7 4
l i f e ” , 比1 9 3 9 年 的《 天才梦》 还早 。由此可见 , 张 爱 玲
的 散 文 创 作 早 于小 说 。遗 憾 的是 , 与 对 张 爱 玲 小 说 的
研究相 比, 其 散 文研 究 备 受 冷 落 。笔 者 查 阅 了 国 内关
于 张 爱 玲评 论 的 许 多 文 章 , 其 中评论散 文的较 少 , 全
究, 审美视角的开创, 其 他 研 究成 果 四方 面 入 手 , 对十 多年来 张爱玲散 文研究进行 总结、 梳理, 以期找 出新
世 纪 以来 张爱 玲 散 文研 究存 在 的不 足 , 并探 寻 其 新 的研 究 空 间 。
[ 关键词] 新世纪 ; 张爱玲; 散文 ; 研 究 综述
[ 中图 分 类 号 ] I 2 0 7 . 6 5
新世 纪 张爱 玲 散 文研 究综 述
郁 颖
( 江 苏师 范 大 学 文 学 院 , 江苏 徐 州 2 2 1 1 1 6 )
[ 摘 要 ] 以新 世 纪 以来 研 究者 们 对 张 爱 玲散 文 的研 究 为对 象 , 从 苍 凉 与世 俗 视 角 的 延 继 , 创 作 特 色 的研
述。


苍 凉 与 世 俗 视 角 的 延 继
海燕 的 《 都 市 的 絮 语 —— 谈 张 爱 玲 散 文 的 世 俗 情 趣》 , 宋 家宏 的《 悲 剧 意 识 与 世 俗 人 生— — 论 张 爱 玲的散文》 , 张道 兵 的硕士毕业 论 文《 世 俗 的 超 越

张爱玲创世纪经典语录

张爱玲创世纪经典语录

张爱玲创世纪经典语录1、走到自己房里去,关了门,相府千金是不作兴有那些小家气的矫羞的,因此她只是很落寞,不闻不问。

其实也用不着装,天生的她越是有一点激动,越是一片白茫茫,从太阳穴,从鼻梁以上——简直是顶着一块空白走来走去。

2、老妈子进房点上了台灯,又送了杯茶进来。

紫微坐下来了,把书掀开。

发黄的纸上,密排的大号铅字,句句加圈,文言的童话,没有多大意思,一翻翻到中间,说到一个渔人,海里捞到一只瓶,打开了塞子,里面冒出一股烟,越来越多,越来越多,出不完的烟,整个的天都黑了,他害怕起来了。

紫微对书坐着,大概有很久罢,伸手她去拿茶,有盖的玻璃杯里的茶已经是冰冷的。

3、长方的黑框,纸托,照片的四角阴阴的,渐渐淡入,蛋形的开朗里现出个鹅蛋脸,元宝领,多宝串。

提到了过去的装扮,紫微总是谦虚得很,微笑着,用抱歉的口吻说:“从前都兴的些老古董嗳!”——从前时新的不是些老古董又是什么呢?这一点她没想到。

对于现在的时装,紫微绝对不像一般老太太的深恶痛嫉。

她永远是虚心接受的,虽然和自己无关了,在一边看着,总觉得一切都很应当。

本来她自己青春年少时节的那些穿戴,与她也就是不相干的。

她美她的`。

4、黑黑的一只水壶,烧着水,咕噜咕噜像猫念经。

5、她喜欢这寒天,一阵阵西北风吹过来,使她觉得她自己的坚强洁净,像个极大极大站在高处的石像。

6、他站在她面前,就像他这个人是透明的,她笔直的看通了他,一望无际,几千里地没有人烟——她眼里有这样一种荒漠的神气。

7、这个人,她总觉得她的终身不见得与他有关,可是,她要他知道,失去她,是多大的损失。

8、从前她是个美女,但是她的美没有给她闯祸,也没给她造福,空白美了许多年。

9、不知为什么,和他来往,时时刻刻都像离。

总觉得不长久,就要分手了。

10、人们尊重她的感情与脾气,她也就有感情,有脾气。

1、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会原谅现在的我。

2、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发现自己爱的人正好也爱着自己。

3、爱情本来并不复杂,来来去去不过三个字,不是我爱你,我恨你,便是算了吧,你好吗,对不起。

档案图解张爱玲生平

档案图解张爱玲生平

21人 物档案图解张爱玲生平●文/千彩书坊▲ 挂于千彩书坊的油画《爱玲的微笑》 作者:陆毅(当代青年艺术家)20世纪中国文学史ICON 式的传奇女作家。

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

/原籍河北省唐山市,原名张煐。

/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一幢没落贵族府邸。

作品主要有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1944年张爱玲结识胡兰成与之交往。

/1973年,张爱玲定居洛杉矶。

/1995年9月8日,适逢中秋节,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逝世于加州的公寓,因心血管动脉硬化而去世,终年75岁,被发现的时候她已经过世一个星期。

/生前好友为她举行了追悼会,追悼会后骨灰被撒入太平洋。

(位于张爱玲故居的千彩书坊,遍寻了珍贵的历史档案图集,分享这位传奇女作家的生平)“人的一生中有大大小小的等待, 人渐渐忘记了自己等待的是什么。

”——张爱玲22人 物▲幼年的张爱玲和胞弟张子静在老宅合影▲ 和弟弟在天津的法国公园合影/张子静(1921-1997)“母亲不管父亲不问,张子静是夹缝中漏下的孩子。

虽然他生得秀美可爱,但是一来他自小身体不好,二来他在无人问津中长大,生成窝囊的性格,远不像他姐姐发展得那样充沛,在父母亲戚的心中有分量。

”▲ 1928年幼年张爱玲与表兄弟姐妹的合影(中)▲ 张爱玲祖父满清名士张佩纶/张佩纶(1848-1903)字幼樵,直隶丰润县齐家坨人(今河北唐山丰润)。

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二甲进士,授翰林院侍讲,晚清名臣。

早年在京城与李鸿藻、潘祖荫、张之洞、陈宝琛、宝廷等同为“清流”,以弹劾大臣而闻名。

娶李鸿章之女李鞠耦。

23人 物▲ 张爱玲祖母李鞠耦/李鞠耦(1867-1912)晚清重臣李鸿章的第二个女儿,1888年嫁张佩纶。

此时的张佩纶已年过四旬,且系三婚,而李菊耦时年二十二,但李鸿章爱才心切,促成此事。

李菊耦育有一子一女,其子名张志沂,就是张爱玲的父亲;其女名张茂渊,即张爱玲笔下文字中常提到的“姑姑”。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纪的张爱玲对于我们这些与张爱玲交臂而过的人,就只能从她留下的文章去认识她。

在散文里,她显得清晰和直接一些,小说则要隐晦与曲折一些。

而说到底,认识张爱玲,是为了认识她的小说,因为于我们来说,唯有小说,才是张爱玲的意义。

所以,认识的结果就是,将张爱玲从小说中攫出来,然后再还给小说。

先看张爱玲的散文。

我在其中看见的,是一个世俗的张爱玲。

她对日常生活,并且是现时日常生活的细节,怀着一股热切的喜好。

在《公寓生活记趣》里,她说:“我喜欢听市声。

”城市中,挤挨着的人和事,她都非常留意。

开电梯的工人,在后天井生个小风炉烧东西吃;听壁脚的仆人,将人家电话里的对话译成西文传给小东家听;谁家煨牛肉汤的气味。

这样热腾腾的人气,是她喜欢的。

在另一篇散文《道路以目》里,她写的街景,也是人间冷暖的:煮南瓜的气味与那种明亮的桔红,给她“暖老温贫”的感情;寒天早晨,有人在人行道上生小火炉,呛人得很,可是,“我喜欢在那个烟里走过”;一个绿衣邮差骑车载了他的老母亲,使她感动;有人在自行车轮上装着一盏小红灯———在我们的时代,已经看不见了。

小时候,有人在车轮上系彩色的绒线,大约是一样的意思——她认真地观赏着,赞道:“流丽之极”。

在《谈画》中,她看塞尚的《抱着基督尸身的圣母像》,大感惊讶的是,圣母是最普通的妇人,清贫,论件计值地做点缝纫工作,灰了心,灰了头发“,并且注意到,圣母并不是抱着基督,而是,”背过身去正在忙着一些什么“,抱着基督的则是”另一个屠夫样的壮大男子“。

而基督呢?没有使她联想起世间的任何一个人,”他所有的只是图案美“,于是,他就错过了她的兴趣。

她喜欢的就是这样一种熟稔的,与她共时态,有贴肤之感的生活细节。

这种细节里有着结实的生计,和一些放低了期望的兴致。

张爱玲对世俗生活的兴趣与苏青不同。

胡兰成对宁波人苏青的评价很对,他说宁波人过日子多是兴兴头头的,但是缺少回味,是真正入世的兴致。

张爱玲却不是,她对现时生活的爱好是出于对人生的恐惧,她对世界的看法是虚无的。

在《公寓生活记趣》里,她饶有兴味地描述了一系列日常景致,忽然总结了一句:“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

”于是,这短促的人生,不如将它安在短视的快乐里,掐头去尾,因头尾两段是与“长的磨难”接在一起的。

只看着鼻子底下的一点享受,做人才有了信心。

以此来看,张爱玲在领略虚无的人生的同时,她又是富于感官,享乐主义的,这便解救了她。

《道路以目》里,她写她上街买菜,遇到封锁,只得停留在封锁线以外的街道上。

有一个女佣想冲过防线,叫道:“不早了呀!放我回去烧饭吧!”然后,“众人全都哈哈笑了”。

这是合乎张爱玲人生观的地方,大难临头,回家烧饭的钟点却一丝不苟。

在那无意识的女佣,是一种积极,但在张爱玲,却是消极。

因她是要比女佣了解“封锁”的含义,了解这个时世里的灾难。

她却又不是一个现实主义者,能够就事论事地面对现实。

她并不去追究事实的具体原因,只是笼统地以为,人生终是一场不幸,没有理由地一径走着下坡路,个人是无所作为的。

像她在《更衣记》的末尾写的,一个小孩子,在收了摊的小菜场,满地的垃圾里面,骑了自行车,撒开把手,很灵活地掠过了。

于是,她写道:“人生最可爱的当儿便在那一撒手吧?”就是在这轻盈地一掠之中,有了小小的冒险,终却是安全的,便小小地得意着。

就是这么一点雕虫小技的手腕。

张爱玲喜欢归喜欢,其实又是不相信它们的意义的,否则,她就是宁波人苏青了。

否则,她就不会如此贪馋地抓住生活中的可触可感。

她在千古之遥,尸骨无存的长生殿里,都要找寻出人间的触手可及的温凉。

在《我看苏青》里,写杨贵妃和唐明皇闹气,逐回娘家,“简直是‘本埠新闻’里的故事”。

她不喜欢小提琴,因为太抽象,而胡琴的声音却贴实得多,“远兜远转,依然回到人间”。

这是散文中,由自己直接告白出的张爱玲,在小说里,张爱玲就隐到了幕后。

大约仅有一次,没藏好,显现出了真身。

是在《倾城之恋》里,白流苏刚到香港,与范柳原的关系处于胶着,暗底里使着劲。

他们在浅水湾饭店分住两个客房,晚上范柳原将电话打进白流苏的房内,向她念起《诗经》:“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底下还附有一大篇解释。

却像张爱玲在说话,而不是范柳原。

在张爱玲的小说里,是少有如此自觉到人生的苍茫,并且有诗情的人物,张爱玲从不曾将自己放进小说中,扮演一个角色。

因连她本身都是虚无的,不适合作世俗的小说的材料和对象。

在她的小说里扮演角色的,多是些俗世里的人———市民。

最具俗世的特征的,怕就是上海了。

香港也有一些,但比较夸张,更像是俗世的舞台,是戏剧化的俗世。

《沉香屑第一炉香》与《沉香屑第二炉香》,这两则故事就要奇异一些。

而发生在上海的故事,则更具有俗世的情调。

《花凋》里那家的女儿们,我以为是再真切不过的上海小姐。

父亲是个轻佻不尽责的人,大约是像《金锁记》里的三少爷,妻子却不如三少奶的贤慧,无能且又无味。

我以为,《红玫瑰与白玫瑰》里的白玫瑰,烟鹂,老了以后,就是她。

女儿们晓得谁也靠不上,只有靠自己,到社会上汲取养料,挣一份好生活。

张爱玲写道:“小姐们穿不起丝质的新式衬衫,布褂子又嫌累赘,索性穿一件空心的棉袍夹袍,几个月之后,脱下来塞在箱子里,第二年生了霉,另做新的。

”摩登里面粗陋的,泼辣的芯子,经得起折腾。

姊妹多,也成了一个小社会,互相倾轧着,有些弱肉强食的意思。

像川嫦这样老实,柔弱,带几分情致,命运就不济了。

她生的是痨病,这也有着些哀婉的情致,可这情致却被病期的拖延,一点一点侵蚀掉了。

学医的未婚夫自然早知结局,但算得上有耐心了,两年后才另有了人。

然后,家里连买药的钱也计较起来,每日吃两个苹果成了家人的说嘴。

最后,她想来个多情的了结,自杀,却买不来安眠药。

她只得坐着黄包车兜一转,吃一顿西餐,看一场电影。

这大约就是一个上海小姐闲暇中的全部乐趣,她要最后地享一享。

这是相当感伤的一幕,可这感伤却被病期的拖沓又腐蚀了。

川嫦还又做了两双绣花鞋,一双皮鞋,用一只脚试了鞋,很长远地说:“这种皮看上去倒很牢,总可以穿两三年。

”三周之后,她方才谢世。

这就是俗世里的人了,死都逼在眼前了,这世界早已经放弃她了,她却还愚顽地留意着一些小事,不自量力地挣一挣。

张爱玲小说里的人,真是很俗气的,傅雷曾批评其“恶俗”,并不言过。

就像方才说的,她其实也是不相信这些俗事有着多大的救赎的意义,所以便带了刻薄的讥诮。

而她又不自主地要在可触可摸的俗事中藏身,于是,她的眼界就只能这样的窄逼。

《留情》里,米先生,敦凤,杨太太麻将桌上的一伙,可不是很无聊?《琉璃瓦》中的那一群小姐,也是无聊。

《鸿鸾禧》呢,倘不是玉清告别闺阁的那一点急切与不甘交织起来的怅惘,通篇也尽是无聊的。

在这里,反过来,是张爱玲的虚无挽救了俗世的庸碌之风,使这些无聊的人生有了一个苍凉的大背景。

这些自私又盲目的蠢蠢欲动,就有了接近悲剧的严肃性质。

比如,《金锁记》里的曹七巧,始终在作着她丑陋而强悍的争取,手段是低下的,心底极其阴暗,所争取的那一点目标亦是卑琐的。

当她的争取日益陷于无望,她便对这个世界起了报复之心。

然而,她的世界是狭小的,仅只是她的亲人。

于是,被她施加报复的,便是她的亲人了。

在她扼杀自己的希望的同时,也扼杀了她周遭的人的希望。

生活就这样沉入黑暗,这黑暗是如此深入,以至粗鄙的曹七巧也泛起了些许感时伤怀的情绪,想到她抗争的不果与不值:她要是选中了与她同一阶层的粗作的男子,“往后日子久了,生了孩子,男人多少对她有点真心。

”可是,在张爱玲的笔下,这也已是三十年前的旧事了,连曹七巧的懊悔都已经死去了。

如曹七巧这般积极的人生,最终又留下什么呢?逝者如斯,虚无覆盖了所有的。

而张爱玲对世俗生活的爱好,为这苍茫的人生观作了具体,写实,生动的注脚,这一声哀叹便有了因果,有了头尾,有了故事,有了人形。

于是,在此,张爱玲的虚无与务实,互为关照,契合,援手,造就了她的最好的小说。

《倾城之恋》也是她最好的小说之一。

白流苏和范柳原这一对现时的男女,被命运掷骰子般地掷到了一起,做成了夫妻。

这是张爱玲故事里,少有的圆满结局。

如文中所说:“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

”可那也是不可琢磨的,凑巧了的,世界依然,甚至更加不可理喻。

人生,还是苍茫的。

在此,张爱玲也为这苍茫作了合情合理的注脚。

白流苏和范柳原在各自的利欲推动下,迂回着,探试着,欲擒故纵着,却不料世事大变,生存之计为上,忽才珍惜起眼面前的一点慰藉,它给人一种盲目的安全感。

在这里,张爱玲是与她的人物走得最近的一次,这故事还是包含她人生观最全部的一个,这含有着对虚无的人生略作妥协的姿态,是贴合张爱玲的思想的。

就因走得太近,露了真身,人物略有些跑题,就像前边说过的,在月夜里,范柳原的喟叹。

多亏白流苏说了句:“我不懂这些”,才将事情又拉回了情景。

就这样,张爱玲的世俗气是在那虚无的照耀之下,变得艺术了。

她写苏青,写到想与苏青谈“身世之感”,便想象苏青的眼神是:“简直不知道你在说些什么!大概是艺术吧?”苏青是不“艺术”的,她的世俗后面没有背景。

在此,可见得,张爱玲的人生观是走在了两个极端之上,一头是现时现刻中的具体可感,另一头则是人生奈何的虚无。

在此之间,其实还有着漫长的过程,就是现实的理想与争取。

而张爱玲就如那骑车在菜场脏地上的小孩,“放松了扶手,摇摆着,轻倩地掠过。

”这一“掠过”,自然是轻松的了。

当她略一眺望到人生的虚无,便回缩到俗世之中,而终于放过了人生的更宽阔和深厚的蕴含。

从俗世的细致描绘,直接跳入一个苍茫的结论,到底是简单了。

于是,很容易地,又回落到了低俗无聊之中。

所以,我更加尊敬现实主义的鲁迅,因他是从现实的步骤上,结结实实地走来,所以,他就有了走向虚无的立足点,也有了勇敢。

就如那个“过客”,一直向前走,并不知道要到哪里去,并不知道前边是什么。

孩子说是鲜花,老人说是坟墓,可他依然要向前去看个明白,带着孩子给他裹伤的布片,人世的好意,走向不知名的前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