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教案
《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教案第一章:艺术与生活的关系1.1 了解艺术的定义和特点1.2 探讨艺术与生活的联系1.3 分析艺术在生活中的作用第二章:情趣和意境的概念2.1 解释情趣和意境的含义2.2 探讨情趣和意境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2.3 分析情趣和意境的区别与联系第三章:艺术创作中的情趣表达3.1 探索艺术家如何通过作品表达情趣3.2 分析不同艺术形式中的情趣表达方式3.3 讨论情趣表达在艺术作品中的作用第四章:艺术创作中的意境营造4.1 了解意境营造的概念和方法4.2 分析不同艺术形式中的意境营造技巧4.3 探讨意境营造在艺术作品中的意义第五章:情趣与意境的相互关系5.1 分析情趣与意境在艺术作品中的相互作用5.2 探讨情趣与意境的融合与平衡5.3 提出如何在艺术创作中更好地营造情趣与意境的建议第六章:绘画艺术中的情趣与意境6.1 介绍绘画艺术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6.2 分析绘画作品中情趣与意境的体现6.3 探讨绘画艺术中情趣与意境的关系及其重要性第七章:雕塑艺术中的情趣与意境7.1 了解雕塑艺术的特点和表现手法7.2 分析雕塑作品中情趣与意境的营造7.3 讨论雕塑艺术中情趣与意境的相互关系及意义第八章:音乐艺术中的情趣与意境8.1 探索音乐艺术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8.2 分析音乐作品中情趣与意境的体现8.3 探讨音乐艺术中情趣与意境的关系及其重要性第九章:文学艺术中的情趣与意境9.1 介绍文学艺术的特点和表现手法9.2 分析文学作品中情趣与意境的营造9.3 讨论文学艺术中情趣与意境的相互关系及意义第十章:当代艺术中的情趣与意境10.1 了解当代艺术的特点和发展趋势10.2 分析当代艺术作品中情趣与意境的体现10.3 探讨当代艺术中情趣与意境的关系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艺术与生活的关系难点解析:艺术与生活的联系是多维度的,包括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反映生活、艺术服务于生活等方面。
《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教案
《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教案【学习领域】欣赏·评述【教学用具】教材、课件【课时建议】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欣赏体会美术作品中的情趣和意境,了解美术作品中情趣和意境的表现方法,能对美术作品中的情趣和意境进行欣赏评述。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美术作品中的情趣和意境进行的体验分析、欣赏评述,掌握一定的美术批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欣赏、感受、分析、评述,提高学生的审美,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对美好快乐的向往。
【教学重点】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美术作品中情趣和意境,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和评述。
【教学难点】让学生感受到美术作品中那份情趣和独特的意境。
【教具学具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视频。
学具准备:课本、搜集的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配乐诗歌朗诵《江雪》唐代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播放视频:同时欣赏南宋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
师:一叶舟,一钓翁,几道水波,大片的空白留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
此诗此景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余地。
这真是“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设计意图:通过与学生互动导入新课,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出课堂重点。
)二、新课讲授(一)教授讲解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
请同学们欣赏几幅美术作品,欣赏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两个问题:1.你认为画中最有趣的地方是哪里?2.这样表现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播放一组美术作品:齐白石的《青蛙》、南宋作品《四羊图》、吴凡的《蒲公英》、夏加尔的《散步》等。
从画面构图,作品构思等方面引导学生分析理解。
老师引导学生欣赏分析齐白石的《青蛙》,画中右上角的青蛙被芦草缠住了一只脚,它不停地在挣扎,期望小伙伴能帮助它逃离芦草的束缚。
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左下角的三只青蛙,它们悠闲地蹲在那里,好奇地看着被缠住了的青蛙,这增强了画面的戏剧效果,生动地表达出一种浓郁的自然情趣。
而在夏加尔的《散步》中,最独特的一个地方就是画中被举起的人物轻松地飘浮在空中,而举得人面部表情是轻松而愉悦的。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主要内容是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
《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美术课应植根于生活,把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化艺术与生活的联系。
”本课将通过欣赏作品、探索尝试、实践创作等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将生活经验与艺术情趣有机地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欣赏中外优秀的艺术作品,学习如何从自然景物和人造环境等方面去感受美、发现美和表现美。
(2)能力目标:运用各种材料和技法的绘画形式表达自己对美的独特感受。
(3)情感目标:感受自然美与人文美之间的联系,关注民族传统艺术之美。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感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难点:如何运用各种绘画形式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对美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收集具有代表性的中外优秀艺术作品及相关的视频资料;准备教具和材料;制定评价标准。
学生准备:收集自己喜欢并与本课相关的资料;油画棒、水彩颜料、水粉颜料、毛笔、彩色铅笔等绘画工具。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自然风景优美的图片(如黄山风景、九寨沟风光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感受自然之美。
然后问学生:“这些自然美景是否给你带来了愉悦的情感体验?”引出本课的主题——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
2.探究(20分钟)(1)欣赏作品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中外著名的艺术作品(如张大千的《泼墨山水》、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等),并从色彩、线条、构图等方面分析这些作品所表现的美感。
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自主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提高对美的认识。
(2)讨论如何运用材料与技法进行绘画创作表现美教师请学生回答自己认为的代表性强并能体现美的绘画作品,并从色彩、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简单分析。
然后教师总结并介绍各种绘画技法和材料,如刮蜡纸、水彩画、油画棒等。
人教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 册第一单元第2课: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 教案设计
《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图像识别审美判断:体验感受美术作品的情趣和意境。
了解营造作品表现情趣和意境的艺术方法。
美术表现创意实践:生活中运用美术表现语言欣赏,表达意与趣。
文化认同:体验感受作品的文化异同。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体验感受美术作品的情趣和意境,营造美术作品表现情趣和意境的艺术方法。
难点:在生活中运用美术表现语言欣赏,表达意与趣三、教学分析及设计教学内容:1:理解表达情趣和意境。
(情趣和意境找和学生有共鸣的《蒲公英》为例准确感受生活的情感与表达。
《寒江独钓图》的意境和《塞昂蒂布的夜渔》的造型表现算欣赏难点,用比较的方法讲解。
不宜过深。
)2:理解美术家营造方法。
(美术表现语言,与生活体验结合,对比欣赏。
语言通俗易懂。
)教学设计分析:*作为欣赏课让初一学生体验深层次的感情及表现较难,且易枯燥,故加入诗词和音乐及生活体验,找共鸣。
故加入设计(1.2.3)*新课改提出学科核心素养,从“知识技能取向”转向“解决问题取向”,同时将“知识和技能”放在任务情景中学习。
故加入设计(4.5)*发挥学科特点,重视视觉美学,运用图片教学对比欣赏。
*本课关键词:“对比”教学设计:1:视频导入渲染意境。
2:结合音乐,朗诵配合理解书中部分作品。
3:运用比较发,体会不同艺术手法营造不同意境和情趣。
4:运用生活中的素材进行插花体验,感受意趣的营造。
5:图片资料欣赏,拓展生活中的美术运用技巧,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四、教学工具准备学生准备废旧的瓶,罐子或者花瓶。
花草,树枝及其他适合插花的素材。
剪刀。
五:教学过程导入环节《拍手歌》(活跃放松)视频:《美丽的森林》引入新课(3分钟)(一)新课赏析(约18分钟)1:带着思考欣赏书中作品(自主学习与表达)作品表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意境和情趣?(让学生结合自身体验表达评述作品。
)2:音乐带入情绪与生活理解作品,表达作品的情感,学生评述。
(师生互动新体验)*钢琴作品《童年的回忆与《蒲公英》学生的情景联想与表达,关键词童趣。
《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教案
《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教案第一章:艺术与生活的关系1.1 理解艺术的概念1.2 探索艺术与生活的联系1.3 分析艺术在生活中的作用1.4 案例分享:生活中的艺术应用第二章:艺术审美的培养2.1 理解艺术审美的意义2.2 探索艺术审美的培养方法2.3 分析艺术审美的重要性2.4 案例分享:艺术审美培养的实际案例第三章:艺术创作的基本原则3.1 理解艺术创作的概念3.2 掌握艺术创作的基本原则3.3 分析艺术创作原则在实践中的应用3.4 案例分享:艺术创作原则的成功案例第四章:艺术表现手法与技巧4.1 掌握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4.2 探索艺术技巧的运用4.3 分析不同艺术形式的表现特点4.4 案例分享:艺术表现手法与技巧的成功运用第五章:艺术作品的评价与欣赏5.1 理解艺术作品评价的标准5.2 掌握艺术作品欣赏的方法5.3 分析艺术作品的价值5.4 案例分享:艺术作品评价与欣赏的实际案例第六章:艺术史与艺术流派6.1 概述艺术史的发展脉络6.2 探讨重要艺术流派的特点6.3 分析艺术流派之间的影响与传承6.4 案例分享:具体艺术流派的代表作品及艺术家第七章:艺术家的创作理念与方法7.1 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动机7.2 探索艺术家的创作方法与技巧7.3 分析艺术家如何表达个人情感与思想7.4 案例分享:知名艺术家的创作理念与实践第八章:艺术与文化的交融8.1 理解艺术与文化之间的关系8.2 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特色8.3 分析艺术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8.4 案例分享:艺术跨文化交流的成功案例第九章:艺术教育与普及9.1 理解艺术教育的重要性9.2 探索艺术教育的实践方法9.3 分析艺术普及的意义与途径9.4 案例分享:艺术教育与普及的成功实践第十章:艺术市场的现状与发展10.1 概述艺术市场的构成与运作10.2 探讨艺术市场的现状与趋势10.3 分析艺术市场对艺术创作的影响10.4 案例分享:艺术市场中的成功案例及艺术品投资策略第十一章:视觉艺术概览11.1 介绍视觉艺术的基本类型11.2 探讨视觉艺术的表现手法与技巧11.3 分析视觉艺术在艺术领域中的地位与影响11.4 案例分享:视觉艺术作品的欣赏与解读第十二章:听觉艺术探析12.1 理解听觉艺术的概念与特点12.2 探索听觉艺术的表现形式与技巧12.3 分析听觉艺术在生活中的应用与价值12.4 案例分享:听觉艺术作品的成功案例第十三章:表演艺术的魅力13.1 概述表演艺术的基本类型13.2 探讨表演艺术的特点与魅力13.3 分析表演艺术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13.4 案例分享:表演艺术作品的成功案例第十四章:当代艺术趋势与创新14.1 认识当代艺术的概念与特点14.2 探索当代艺术的发展趋势与创新表现14.3 分析当代艺术对社会的影响与挑战14.4 案例分享:当代艺术创新的成功案例第十五章:艺术修养与人生感悟15.1 理解艺术修养对个人成长的意义15.2 探索艺术与人生感悟的关联15.3 分析艺术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15.4 案例分享:艺术修养与人生感悟的实际案例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教案《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涵盖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艺术审美的培养、艺术创作原则、艺术表现手法与技巧、艺术作品的评价与欣赏、艺术史与艺术流派、艺术家的创作理念与方法、艺术与文化的交融、艺术教育与普及、艺术市场的现状与发展、视觉艺术概览、听觉艺术探析、表演艺术的魅力、当代艺术趋势与创新以及艺术修养与人生感悟等多个方面。
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教学设计
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教学设计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教学设计第 1 篇一、活动目标:1、感受乐曲中诙谐欢乐、强烈喜悦的心情改变。
2、了解音乐的结构及背景,把握音乐中的匀速节奏。
3、能通过想象,创编动作表现生活中各种钟表形象。
二、活动预备:PPT、音乐《钟表店》、魔法棒、花环、巫师帽三、活动过程:〔一〕律动进场《报春》〔二〕协作PPT,引导完好观赏音乐一遍师:今日老师请小伴侣们观赏一首由瑞典音乐家安德松创作的曲子《钟表店》师:这首曲子的名字叫什么?是哪位音乐家的作品?〔它是瑞典音乐家安德松的作品,有一天晚上安德松路过一家钟表店的时候听到里面发出各种钟表的声音,他很有感受就创作了这首曲子,所以这首音乐的名字就叫《钟表店》〕。
师:你们觉得钟表们在干什么?假如你们是小钟表你想怎么跳舞呢?〔三〕幼儿一边观赏音乐,一边听老师结合音乐性质讲故事,并引导幼儿做相应的动作,进一步感受音乐。
师:你们想象得真丰富!如今我邀请大家来当小钟表,一起参与一场钟表舞会吧。
〔1〕深夜,全部人都睡着的时候,12点的钟声敲响了。
钟表店里的小钟表们都醒来了,纷纷从货架上跳了下来,跳起来好看的钟表舞。
〔引导幼儿伴随音乐性质自由舞蹈〕。
〔2〕不一会儿,它们的好伴侣花仙子也来啦!她带着钟表们翱翔着跳舞,玩的很快乐。
〔老师带花环扮花仙子,带幼儿一起舞蹈〕。
〔3〕时间过的真快啊,花仙子要走了,小钟表们又跳起了好看的钟表舞。
〔幼儿自由发挥各种呈现钟表的舞蹈动作〕〔4〕嘿!是谁来啦?原来是可爱的小巫师,她用魔法棒一挥,钟表们就都转起圆圈来啦!一圈又一圈。
〔老师扮演巫师,用魔法棒指到哪个钟表,哪个钟表就转圈〕。
〔5〕不知不觉中,小巫师也静静离开了,小钟表们又跳起来好看的钟表舞。
(幼儿自由发挥创编动作)呀!人们要起床啦,小钟表们赶快回到自己的货架上的位置站好,舞会结束了,一切都回到了原来的样子。
〔四〕引导幼儿分段观赏音乐师:这真是一首节奏欢快、好玩的音乐,刚刚小伴侣们观赏了,也表演了,如今老师请大家来说说音乐。
七年级美术下册《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教案
七年级美术下册《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教案七年级美术下册《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教案七年级美术下册《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教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体验和感受美术作品的意境,了解美术作品中情趣和意境的表现方法,能对相关的美术作品情趣和意境进行欣赏评述。
过程与方法通过美术作品中的情趣和意境进行体验分析,欣赏评述,掌握一定的美术批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体验分析,欣赏评述,丰富学生的生活和艺术情感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学习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感受美术作品的情趣教学难点理解美术作品的情趣和意境,把握作品的精神内涵[学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展示、讨论。
[教学环节]:1. 课前准备:教师布置学生准备几张自己觉得有趣的图片,选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应用到课件中。
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学习辅助资料,提供一些相关的网址公学生参考。
2. 课堂引导阶段:播放课件,展示学生提供的照片,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看看你艺术家是怎样表现富有情趣的作品的3发展阶段:第一环节感受与比较分析。
欣赏一组有关的美术作品,组织学生对作品进行探讨。
主要围绕问题:你觉得这幅画中最有趣的地方在哪?这样表现有何效果?讲解齐白石的《青蛙》。
夏加尔的《散步》。
欣赏评述。
尝试对其他几幅美术作品进行评述第二环节:(1)欣赏,感受。
播放多媒体,诗歌,音乐配合下欣赏《独钓寒江雪》和《李白诗意图》,感受画中意境。
(2)分析,探讨。
问题:作品中表现的是怎样的意境?学生讨论。
回答。
教师补充。
(3)欣赏,评述。
尝试对《桃潭浴鸭图》进行评述。
4.展示与讲评阶段:学生根据课后单元评价中的选择题来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小结:最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画的重要特征之一作业要求欣赏一些美术作品,说说你的感受?板书设计:第一单元第二课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看看你艺术家是怎样表现富有情趣的作品的作品中表现的是怎样的意境?课后反思:。
《第2课_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4-2025学年初中美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艺术,艺术的内涵和特点是什么。
2. 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欣赏能力,能够理解艺术中的情趣和意境。
3. 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欣赏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让学生理解艺术中的情趣和意境,掌握欣赏艺术的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艺术作品中的情趣和意境,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一些艺术作品图片,如绘画、雕塑、音乐等。
2. 准备一些与艺术相关的书籍、视频等资料,以便学生参考学习。
3. 制作教学PPT,用于展示艺术作品和相关资料。
4. 安排合适的时间和地点,以便进行教室讨论和交流。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简单介绍什么是艺术,什么是营建艺术,并提出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学会欣赏营建艺术的美,培养艺术情趣和意境。
(二)新授1. 展示名家名作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让学生思考、回答:这些图片美吗?美在何处?教师可简单介绍图片出处,并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待学生发言后,教师再详细介绍图片的营建之美。
2. 引导学生了解营建艺术的一般规律,如比照与和谐、节奏与旋律等,并让学生思考、回答:这些规律在营建艺术中起什么作用?如何在自己的营建中运用这些规律?教师可举一些实例进行说明。
3. 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将营建艺术与平时生活结合起来,提高生活的情趣和意境?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讨论,如从色彩、布局、光线、家具、装饰品等角度进行讨论。
4. 教师举例说明如何将营建艺术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并展示一些优秀的学生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评判。
5. 学生实践:要求学生选择一种生活场景(如书房、卧室等),根据所学知识,为自己的生活空间进行简单的营建设计,并说明设计理念。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互相交流设计理念,并给予必要的指导。
学生实践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评判,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展示。
七年级下册《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教案、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下册的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已具备一定的审美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艺术的情趣和意境有较高的兴趣,但可能对意境与情趣的内涵理解尚浅,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挖掘。此外,学生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想象力丰富,但实际操作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强调每个学生的独特性,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不断提高艺术素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创作一幅绘画作品,主题为“我心中的美好家园”。要求运用课堂所学意境与情趣的表现手法,将自己的情感和审美观融入作品中。作品规格不限,可以是水彩画、蜡笔画等。
1.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一次绘画、音乐、文学等艺术创作实践,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审美观。
-教师在学生创作过程中给予个别指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提高创作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互相评价,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关注学生的创作过程和成果,鼓励他们发挥个性,展现自己的艺术才华。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进行以下工作:
4.增强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使其能够对艺术作品进行深入评析。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手段创设具有意境的艺术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艺术的情趣。
-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针对艺术作品中的情趣与意境展开思考,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绘画、音乐、文学等艺术创作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创设具有意境的艺术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2课 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艺术作品中的情趣和意境的含义,掌握营建艺术情趣和意境的方法。
2. 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培养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认识。
3. 培养对艺术的兴趣和热爱,提高艺术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艺术作品,理解情趣和意境的含义。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掌握营建艺术情趣和意境的方法,并在实践中应用。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艺术作品图片和视频,包括绘画、雕塑、建筑等。
2. 准备实践材料,如纸张、画笔、颜料等,供学生实践应用。
3. 提前安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以便更好地理解本课内容。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一些名家名作,让学生欣赏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 引出营建艺术的定义和重要性,介绍营建艺术的分类和特点。
3. 强调本节课的主题——营建艺术的情趣和意境。
(二)新课讲授1. 讲授营建艺术的基本原则和技巧,重点讲解“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留白艺术”等观点。
2. 结合实例,讲解如何通过营建艺术表现情感、传递思想、提升审美情趣等。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平时生活中运用营建艺术,提高生活品质。
(三)小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出组长,组织讨论。
2.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讨论如何在平时生活中运用营建艺术来提升生活品质。
3.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创意和想法,与其他同砚分享。
(四)分享展示1.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本组的讨论效果,包括创意、想法、实际应用等。
2. 鼓励其他同砚提出质疑和建议,进一步完善小组的展示内容。
3. 教师对各组的展示效果进行点评和鼓励,引导学生更好地运用营建艺术。
(五)小结作业1. 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营建艺术的重要性和技巧。
2. 安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运用营建艺术技巧,创作一幅具有意境的画作或设计一件具有美感的生活用品,并在下次教室上展示效果。
人教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教案
人教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教案《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欣赏、体验、感受作品的情趣和意境美。
了解艺术情趣和意境的表现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欣赏—体验---评述中感受艺术的情趣和意境的表现方法,用艺术语言进行评价。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欣赏、体验、评述感受不同形式得美术手段,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同时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感受艺术作品的意境和情趣。
难点:如何理解美术作品的情趣与意境。
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准备多媒体的准备学生收集图片、资料。
学生展示图片。
培养学生信息收集能力引导阶段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李可染的《春牧图》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画面中人物是谁?在做什么?欣赏图片思考回答为新课做准备。
发展阶段1.欣赏齐白石、李可染的作品提问:作品最有趣的是哪?这样表现的效果?2.欣赏感受《寒江独钓图》《李白诗意图》的意境美。
讨论:作品的意境美是如何展现的?分析、讨论。
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引起共鸣。
意境和情趣对作品的重要性。
播放音乐,感受画中意境。
探究阶段欣赏评述夏圭、马远的作品。
感受意境是情与景相结合的结果。
包含了画家自己的思想感情与艺术境界。
分组分析讨论,尝试对作品进行评述。
深入体会意境美。
感悟只要拥有一双审美的眼睛,就会发现生活处处皆有美。
评价阶段意境是中国画家孜孜以求的艺术境界。
结合课后习题巩固所学。
独立完成,教师总结。
拓展阶段还有哪些因素影响画家对作品意境和情趣的表现。
课后查阅相关资料。
合作完成。
初中美术《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1、课前准备:首先:教师开门见山,明确本节课《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的学习任务体验感受美术作品中的情趣和意境,了解表现方法,能对作品情趣和意境进行欣赏评述.其次:情趣和意境这样较高层次的艺术语言,会让六年级的学生感到深奥难懂。
为了课堂学习的顺利展开,简明扼要的讲解由宋徽宗以画作考取功名的试题为例让学生自由想象表述,用通俗的语言,有趣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消除学生学习顾虑,激发学习兴趣2、课堂引导阶段:分析思考古诗“野水无人渡,孤舟落日横”“嫩绿枝头一点红”“深山藏古寺”的画法,学生阐述自己想法,讲述当时的满分作品是如何画的,并展现。
初步对比感受意境的表现。
3、发展阶段:第一环节:触目惊心的美术作品首先,教师讲述小故事:谁的代表作,引出《格尔尼卡》。
设置疑问,到底是谁的代表作?出示图片简单介绍作品,引出创作时间1937 年,学生思考:1937 年中国发生了哪些重大的历史事件,缅怀历史。
同样在欧洲西班牙也遭受了如同南京大屠杀一样的毁灭式的侵略。
引导学生观看《格尔尼卡》视频,并回答以下问题:分小组讨论分析问题。
跟学生共同欣赏作品,观看引导学生从视频中找出答案,第一小组画面中画了断裂的肢体,死亡的战士,抱孩子的母亲在痛哭,濒死的马匹,冷漠的牛头,第二小组回答各要素代表了什么,分析痛哭的母亲代表了战争给人的一种痛苦,灯的造型及作用,锯齿一般,历史将记录着一切。
还有毕加索本人所说的马代表着西班牙受苦受难的人民群众。
第三小组回答色彩问题,全部运用黑白灰,营造悲剧气氛。
第四小组回答为什么这么画,这些都是对法西斯暴行的无声控诉。
画家以半抽象的立体主义手法,以超时空的形象组合,打破了空间界限,蕴含了愤懑的抗议,成就了史诗的悲壮;在支离破碎的黑白灰色块中,散发着无尽的阴郁、恐惧,折射出画家对人类苦难的强大悲悯。
思考并总结: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的方法。
感受支离破碎的场面、牛,马,抱孩子母亲,下楼梯的妇女等人的动态。
灯的造型,牛的表情,画面的整体色彩,感受画面所呈现出的痛苦,混乱的情境。
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教学设计.
《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欣赏、体验、感受作品中的情趣和意境美。
了解艺术情趣和意境的意义和表现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欣赏-体验-评述中感受艺术的情趣和意境的含义,及表现方法,并能用艺术语言进行评价。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欣赏、体验、评书感受不同形式的美术作品,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艺术作品的意境和情趣。
难点:如何理解美术作品中的情趣与意境。
三、教学过程:
四、教学反思
情趣和意境都是比较抽象的词语,要让学生清楚地、明了地了解概念,这样才能抓住重点。
同时学生对美的作品,都有天然的感受,要教会他们怎样用艺术的眼光看作品,用艺术的语言去表达出来。
本节课的知识比较广,怎样即贴合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又带领他们看向更广的艺术海洋,这是需要细细把握的。
人教版美术七年级下册-1.2 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教案设计
交流展示
鉴赏分享
小组讨论分析:齐白石 《蛙声十里出山泉》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教师小结,评述作品。
积极配合运用所学从构思、构图、色彩浓淡等方面分析讨论。
本节课通过欣赏评述美术作品同学们对情趣和意境的有所认识,同学们能用正确的艺术态度去评价美术作品,懂得只有运用真挚的情感创作出来的作品才会感动观者。在课堂引导学生欣赏作品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识水平的局限,讲解知识尽量做到理论通俗化。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引导学生采用不同方法对不同知识进行有效的学习。
体验感受美术作品情景交融的艺术感染力——意境美。
欣赏美 体悟美 评述美
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
探究讨论
学习新知
赏析齐白石作品《青蛙》
思考:你觉得这幅画中最有趣的地方在哪?
这样表现有什么效果?
试着分析几只青蛙的心理活动。
教师小结:本幅《青蛙》充满了齐氏幽默,被芦草缠住脚正在挣扎的小青蛙,三只煞有其事的“开会青蛙”,一副不可叫人听去的神秘。画面的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虚实得当,主次分明,两主角各有神态,手舞足蹈的发言者,屏气聚神的聆听着,愈加辩驳的质疑者,不由不跌进故事里。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感受不同作品中所体现的情趣和意境,使其能从表现方法和画家个人情感方面理解作品,同时能运用学到的方法赏析其他作品。
教学难点:理解美术作品的情趣和意境,把握作品的精神内涵。
六、教学过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体验和感受美术作品的意境,了解美术作品中情趣和意境的表现方法,能对相关的美术作品情趣和意境进行欣赏评述。
新人教版美术七年级下册教案《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美术七年级下册教案《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教学设计
优质课资料《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教学设计
黑龙江省勃利县第一中学刘金华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欣赏、体验、感受作品的情趣和意境美。
了解艺术情趣和意境的表现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欣赏—体验---评述中感受艺术的情趣和意境的表现方法,用艺术语言进行评价。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欣赏、体验、评述感受不同形式得美术手段,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同时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艺术作品的意境和情趣。
难点:如何理解美术作品的情趣与意境。
三、教学策略
本课选取多幅具有代表性作品,教师分别从作品的意境和情趣进行分析,以提高学生在创作作品时,理解意境和情趣是美术作品感染力之一。
教师应以“欣赏—启发—联想—评述—交流—拓展为主线,展开课堂教学。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欣赏、分析解决问题。
体会画家是如何在创作中营造意境和情趣的。
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美术教案(一)
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美术教案(一)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美术教学目标•了解“情趣”和“意境”在美术中的含义;•掌握几种营造艺术情趣和意境的技巧;•能够创造出富有情趣和意境的艺术作品。
教学重点•解释“情趣”和“意境”的概念;•分析营造情趣和意境的几种技巧;•实践运用技巧创造艺术作品。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技巧创造出多样化的艺术作品;•如何感性理解和表现情趣和意境。
教学过程1.热身活动•通过展示、讨论和识别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探究情趣和意境的表现。
2.知识讲解•解释“情趣”和“意境”的概念,探讨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分析营造情趣和意境的几种技巧,如用色、构图、细节等。
3.实践操作•分组让学生选择一种技巧,创造一份富有情趣和意境的艺术作品;•让学生在小组之间交流和展示。
教学评价方式•作品评价:评估学生的营造情趣和意境的能力;•口头评价:探究学生对情趣和意境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拓展•通过实地考察、音乐和戏剧等形式拓展学生的感性审美和表现能力;•探究营造情趣和意境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价值。
小结在艺术创作中,营造情趣和意境是非常重要的。
不同的表现方式和技巧会创造出多样化、富有情感和想象力的艺术作品。
作为优秀的美术教师,我们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并掌握这些营造情趣和意境的技巧,培养出富有创造力和表现力的艺术人才。
课堂反思•通过课堂讨论和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理解程度;•总结学生表现突出的地方和需要提高的方面;•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资料•美术教育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中国美术教育学会;•The Art Spirit, Robert Henri。
结束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深入了解了情趣和意境在美术创作中的重要性,并掌握了营造情趣和意境的几种技巧。
希望学生能够持续努力,创造出更多富有情趣和意境的艺术作品,同时也希望教师们能够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具有启发性的教育资源和教学内容。
《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教案
《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感受美术作品中的情趣和意境,初步了解并掌握体会美术作品情趣和意境的表现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比较、分析、讨论、感悟、欣赏与评述等方法完成作品的分析与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外美术作品的情趣和意境;增强学生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培养健康积极、热爱生活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美术作品创作的步骤难点:美术作品的各种风格是什么?三、教学方法:讲授与自主探究。
四、教学准备:白板、课件。
五、教学课时:1课时六、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使用多媒体播放各种情景音乐,通过欣赏音乐片段让学生体会到不同情趣与意境,既然音乐有这么大的魅力,那同为艺术类的美术作品是否也会有如此魅力呢?让我们一起进入本课内容,领会美术作品的情趣和意境吧!请同学们思考:如果以《深山藏古寺》为题创作一幅画作,你会怎么来表现呢?出示画作向学生阐述画家的是怎么表现的。
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艺术作品的情趣和意境。
此环节视觉与听觉结合使用来激发学生兴趣。
使学生产生初步的了解。
2、感受认知在诗歌、音乐配合下欣赏中国画作品《蛙声十里出山泉》感受画中独特的意境。
组织学生围绕问题“作品是怎么营造奇特情趣?妙在何处?你有什样的感受?这样表现有什么效果?”引导学生分组自主学习并从形象、情节、构思等方面体会作品的情趣和艺术感染力。
同时,让学生认识到美术具有教育功能、认识功能和审美功能。
教师以指导者的身份参与讨论,及时发现问题,帮助解决问题。
3、问题探究出示梵高的作品《向日葵》,组织学生小组分析讨论“你觉得这幅画是怎么营造画面意境的?这样表现有什么效果?”之后教师进行简单介绍:向日葵金黄色的花瓣——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像太阳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一般,使人内心充满激情地去感受。
火红火红的花蕊——就像一团炽热的火球;厚重的笔触使画面带有雕塑感,耀眼的黄颜色充斥整个画面,引起人们精神上的极大振奋。
《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教案
《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教案第一章:艺术与生活的关系1.1 教学目标:了解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探索艺术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培养对艺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艺术与生活的相互作用。
艺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影响。
培养对艺术的感知和理解。
1.3 教学活动:观看生活中的艺术作品,如街头艺术、装饰艺术等。
学生展示自己的艺术作品,分享创作灵感和过程。
小组讨论:艺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和情感体验。
1.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展示和讨论的情况。
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能力。
第二章:艺术的表现手法2.1 教学目标:了解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技巧。
掌握基本的绘画、雕塑、摄影等艺术技能。
培养艺术创作的能力和创造力。
2.2 教学内容:绘画技巧:线条、色彩、构图等。
雕塑技巧:塑造、雕刻、质感和空间感等。
摄影技巧:构图、光线、曝光等。
2.3 教学活动:演示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技巧。
学生进行实践创作,如绘画、雕塑和摄影等。
小组分享作品,互相评价和提供建议。
2.4 教学评估:学生作品的创意和技巧运用情况。
学生参与实践创作和小组讨论的积极程度。
第三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3.1 教学目标:理解艺术的情趣和意境的概念。
探索艺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创造。
培养对艺术作品的情感共鸣和审美能力。
3.2 教学内容:艺术情趣的内涵和表现方式。
艺术意境的创造和解读。
情感共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3.3 教学活动:欣赏和分析经典艺术作品,关注其情感表达和意境。
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尝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境。
小组分享作品,讨论艺术作品中的情感共鸣和意境感受。
3.4 教学评估:学生对艺术作品情感表达和意境的理解程度。
学生参与作品欣赏和创作实践的情况。
第四章:艺术与文化背景4.1 教学目标:了解艺术与文化背景的关系。
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
培养对多元文化的艺术理解和包容能力。
4.2 教学内容:艺术与文化背景的相互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特点和表现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课前准备:
首先:教师开门见山,明确本节课《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的学习任务体验感受美术作品中的情趣和意境,了解表现方法,能对作品情趣和意
境进行欣赏评述.
其次:情趣和意境这样较高层次的艺术语言,会让六年级的学生感到深奥难懂。
为了课堂学习的顺利展开,简明扼要的讲解由宋徽宗以画作考取功名的试题
为例让学生自由想象表述,用通俗的语言,有趣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消除学生学
习顾虑,激发学习兴趣
2、课堂引导阶段:
分析思考古诗“野水无人渡,孤舟落日横”“嫩绿枝头一点红”“深山藏古寺”的画法,学生阐述自己想法,讲述当时的满分作品是如何画的,并展现。
初步对比感受意境的表现。
3、发展阶段:
第一环节:触目惊心的美术作品
首先,教师讲述小故事:谁的代表作,引出《格尔尼卡》。
设置疑问,到底是谁的代表作?出示图片简单介绍作品,引出创作时间1937 年,学生思考:1937 年中国发生了哪些重大的历史事件,缅怀历
史。
同样在欧洲西班牙也遭受了如同南京大屠杀一样的毁灭式的侵略。
引导学生观看《格尔尼卡》视频,并回答以下问题:
分
小
组
讨
论
分析问题。
跟学生共同欣赏作品,观看引导学生从视频中找出答案,第一小组画面中画了断裂的肢体,死亡的战士,抱孩子的母亲在痛哭,濒死的马匹,冷漠的牛头,第二小组回答各要素代表了什么,分析痛哭的母亲代表了战争给人的一种痛苦,灯的造型及作用,锯齿一般,历史将记录着一切。
还有毕加索本人所说的马代表着西班牙受苦受难的人民群众。
第三小组回答色彩问题,全部运用黑白灰,营
造悲剧气氛。
第四小组回答为什么这么画,这些都是对法西斯暴行的无声控诉。
画家以半抽象的立体主义手法,以超时空的形象组合,打破了空间界限,蕴含了愤懑的抗议,成就了史诗的悲壮;在支离破碎的黑白灰色块中,散发着无尽的阴郁、恐惧,折射出画家对人类苦难的强大悲悯。
思考并总结: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的方法。
感受支离破碎的场面、牛,马,抱孩子母亲,下楼梯的妇女等人的动态。
灯的造型,牛的表情,画面的整体色彩,感受画面所呈现出的痛苦,混乱的情境。
第二个环节:情景交融的意境
1、欣赏感受。
播放课件中的《蛙声十里出山泉》,感受画中的独特意境。
播放视频,让学生感受中国的大师是如何营造艺术的情趣的,对比中西方营造艺术情境的方法。
欣赏齐白石先生的《蛙声十里出山泉》。
齐白石先生把听觉运用视觉形象表现出来,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的意境。
根据画面诗句的意境进行讨论。
诗是无形画,画是无形诗。
诗意有两种表
现形式,一是诗与画的有机结合,用画来表现诗意,或将诗题在画中,互
相衬托,来表达画家的感情。
4、展示与讲评
展示不同形式的两种作品,雕塑《艰苦岁月》和油画《向日葵》结合营造意境的方法,思考讨论作品分别表现了哪种思想内涵
5、拓展
除了用绘画的形式,还有哪些形式能表现出情趣和意境呢?
展示音乐,摄影,室内装饰,剪纸等不同形式所呈现出的不同情趣
与意境
6、小结
回归生活,结合本节课欣赏评述的美术作品中对情趣和意境的认识,使我们认识到追求意境的表现画家毕生追求的艺术境界。
生活中,美无处不在,我们必须有一双审美的眼睛才能感受到它的存在;生活的情趣也处处可见,但我们必须是一个积极乐观热爱生活用心生活的人;同样, 只有热爱生活用心生活的人才能发现和捕捉到生活中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