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会实务】现金流量表分析的目的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只分享有价值的知识点,本文由梁老师精心收编,大家可以下载下来好好看看!
【税会实务】现金流量表分析的目的
在西方国家,对于现金流量表的运用可以追述到19世纪60年代。现金流量表是由最初的资金流量表逐步演变而来的。早在1862年,英国的一些公司就已经开始编报资金流量表。1862年,美国北方钢铁公司编制的“财务交易汇总表”成为资金流量表的雏形。当时的资金流量表主要用于记录现金、银行存款及邮票的变动情况。到20世纪初,资金流量表已发展成四种不同的形式,分别用来揭示现金、现金及其等价物、营运资金及某一时期的全部财务资源的资金流量。到20世纪30年代,资金流量表成为会计教科书中的一般命题。大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公司已开始将该表列为独立报表或作为报表的附表而加以陈报,但其格式、内容并不规范,并且是否陈报出于自愿。1963年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根据佩里·梅森起草的报告发布了《第3号意见书》,这可以说是最早、也最具权威性的关于现金流量表的报告。1971年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发布了《第19号意见书》,取代了《第3号意见书》。《第19号意见书》将这一时期的“资金来源及运用表”叫做“财务状况变动表”。
1977年10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正式把该表列为《第7号国际会计准则—财务状况变动表》,认为是企业对外公开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之外的“第三张表”。但是财务状况表从他产生之日起就存在争议。其根源在于“资金”概念的多意义化导致财务状况变动表在格式、内容、陈报的重心等方面相当混乱。同时,用营运资金作为财务状况变动表的编制基础有许多的局限性,限制了报表使用者对财务状况变动表的使用和分析。1987年,为了顺应理论界和实物界的要求,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