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疗技术手册(第六篇)(2020年整理).pdf
中医实用技术指南pdf(3篇)
第1篇第一章:概述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数千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理论体系。
中医实用技术指南旨在为广大中医爱好者、临床医生及中医药从业者提供一套实用的技术参考,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理论,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第二章:中医基本理论2.1 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它认为自然界和人体内部的物质和现象都可以用阴阳和五行来概括。
阴阳代表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五行则代表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相互关系。
2.2 脏腑经络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它认为人体内部有脏、腑、经络等组织结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2.3 病因病机学说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基础,它包括病因、病机、病理变化等内容,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
第三章:中医诊断技术3.1 四诊四诊是指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形态等来判断病情;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体味等来判断病情;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来判断病情;切诊是通过脉诊、舌诊等来判断病情。
3.2 脉诊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对脉象的观察来判断病情。
常见的脉象有浮、沉、迟、数、滑、涩等。
3.3 舌诊舌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对舌头的颜色、形态、苔质等来判断病情。
第四章:中医治疗技术4.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的核心,它包括中药汤剂、中成药、草药等。
中药治疗注重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
4.2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以达到调节气血、疏通经络、调整脏腑功能的目的。
4.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以达到调节气血、疏通经络、缓解疼痛、增强体质的目的。
4.4 拔罐治疗拔罐治疗是通过在皮肤上制造负压,使局部皮肤充血、瘀血,以达到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消肿止痛的目的。
第五章:常见病证的中西医结合治疗5.1 感冒感冒是常见病证,中医治疗以疏风解表为主,常用中药如银花、连翘、薄荷等;西医治疗以抗病毒药物和退热药为主。
2020年医师实践技能终极备考手册(中医医师)
2020年中医医师技能考试终极备考手册(内部资料)一、中医类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内容与方式 (3)二、考试应试小技巧及各站次考试例题 (4)第一站应试技巧.................................................................................................................4第一站考试例题.. (5)病案(例)分析 (5)病案(例)分析 (6)第二站及第三站应试技巧 (7)第二站考试例题 (7)中医操作 (7)中医操作 (8)病史采集 (8)中医临床答辩 (9)第三站考试例题 (9)体格检查 (9)基本操作 (10)西医临床答辩 (10)三、考试寄语...........................................................................................................10一、中医类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内容与方式2020年,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原则上在国家实践技能考试基地进行。
实践技能考试采用多站式考试的方式。
每位考生必须在同一考试基地内完成全部考站的测试。
在国家实践技能考试基地考试的考生,成绩合格者,成绩2年有效。
实践技能考试总分为100分,60分合格。
中医类别考试时间为:2020年7月11日-19日。
站次项目中医执业、助理考试内容考试分数考试方法考试时间一1病案分析20纸笔作答(以后逐步机考)50分钟2病案分析20二1中医操作10实际操作20分钟2中医操作10实际操作3病史采集10现场口述4中医临床答辩5现场口述三1体格检查10实际操作20分钟2西医操作10实际操作3西医临床答辩(含辅助检查结果判读分析)5现场口述合计100分——90分钟二、考试应试小技巧及各站次考试例题第一站应试技巧第一站有两个题,每题20分,两道题共为40分,要在60分钟内完成。
中医技术操作手册
中医技术操作手册第一章中医基本理论及操作技术概述一、中医基本理论中医基本理论是指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脏腑学说、病因病机学说等内容。
掌握好中医基本理论对于进行中医技术操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中医技术操作概述中医技术操作是指中医医生通过对患者身体进行按摩、针灸、拔罐、刮痧等操作手法,调整患者的气血体液,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章将详细介绍中医各项技术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第二章中医按摩操作技术一、中医按摩基本知识中医按摩是指通过对患者的穴位、经络、肌肉等进行推拿、揉捏、按摩等方法,来调整人体气血运行,起到治疗疾病和保健的作用。
按摩操作需要在具有专业知识和技术的情况下进行,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二、中医按摩技术操作手册1. 按摩手法:包括推拿、揉捏、点按等;操作要领:正确掌握揉捏的力度和频率,准确找准穴位位置,避免误伤;2. 按摩部位:头部、躯干、四肢、腹部等;部位特点:不同部位的按摩手法有所不同,需要根据患者病情和需要进行具体操作;3. 按摩调理:通过按摩可以调理气血,缓解身体疲劳,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等;操作要点:按摩时需根据患者病情实际情况进行操作,避免不当操作导致不良后果。
第三章中医针灸操作技术一、中医针灸基本知识中医针灸是指通过在人体经络的特定穴位上用针进行刺激,来调整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操作需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以确保治疗效果,并避免对患者造成伤害。
二、中医针灸技术操作手册1. 针灸操作流程:包括询问、观察、按摩、点穴、针灸等;操作要领:流程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2. 针灸方法:包括毫针、银针、火针等;技术要点:选择合适的针具,准确掌握刺入深度和力度;3. 针灸注意事项:针灸前后的卫生要求,患者的心理护理等;操作注意事项:保持操作环境干净整洁,避免交叉感染等。
第四章中医拔罐操作技术一、中医拔罐基本知识中医拔罐是利用罐吸附的力量,造成局部皮下组织的充血,从而达到舒筋活络、倒转气机的目的。
中医医疗技术手册目录(普及版)
中医医疗技术手册目录(普及版)中医医疗技术手册目录(普及版)章节一:中医基础理论1.1 中医的起源和发展1.2 中医经典著作介绍1.3 中医的基本理论1.4 中医的辩证施治方法章节二:中医诊断技术2.1 中医四诊合参①望诊②闻诊③问诊④切诊2.2 中医辅助诊断技术①脉诊②舌诊③面诊④推拿诊断2.3 中医常见病诊疗技术①感冒的中医治疗方法②高血压的中医治疗方法③糖尿病的中医治疗方法④肺炎的中医治疗方法章节三:中药学3.1 中药的分类和性味归经3.2 中药炮制和用药方法3.3 常用中药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①人参②陈皮③阿胶④川芎3.4 中药配方和调剂技术章节四:针灸技术4.1 针灸的基本原理4.2 常用针灸手法和操作技巧①刺法②捻转法③点刺法4.3 针灸常见病的治疗方法①针灸治疗颈椎病②针灸治疗失眠症③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章节五:推拿按摩技术5.1 推拿按摩的基本原理5.2 推拿按摩的手法和操作技巧①揉法②捏法③推拿法5.3 推拿按摩常见病的治疗方法①推拿按摩治疗颈椎病②推拿按摩治疗肩周炎③推拿按摩治疗关节炎章节六:中医养生保健6.1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理6.2 中医养生常用方法和技巧①饮食调养②运动锻炼③中药保健6.3 中医养生保健常见疾病的防治方法①中医养生保健预防感冒②中医养生保健防治高血压③中医养生保健调理肠胃附件:●附件1:中医诊断辅助工具清单●附件2:常用中药目录●附件3:针灸穴位图●附件4:推拿按摩手法示意图法律名词及注释:1.中医:中医指中国传统医学,包括中医理论和中药学等。
2.中医四诊合参:中医的诊断方法之一,通过望、闻、问、切四个方面进行全面综合诊断。
3.脉诊: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来判断身体的健康情况。
4.舌诊:通过观察患者舌苔的颜色、形态等来判断身体的病理情况。
5.面诊:通过观察患者面部的色泽、纹理等来判断身体的病理情况。
6.针灸:中医的一种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手册完整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手册完整目标:本操作手册旨在提供对中医医疗技术的全面指导,以帮助医务人员正确进行中医医疗操作,保证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1. 引言中医医疗技术是一门古老而独特的医学体系,经过千百年的积累和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治疗方法和技术。
本操作手册将介绍中医医疗技术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步骤,以帮助医务人员全面了解中医医疗的核心要点。
2. 中医医疗技术的基本原则在进行中医医疗技术操作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症,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和技术操作。
- 综合施治:综合运用中医各种治疗方法和技术,以达到综合施治的效果。
- 以患者为中心:将患者的需求和体验置于首位,确保医疗过程中的安全和舒适。
- 调理平衡:通过中医技术操作,调理患者的阴阳平衡,恢复人体的健康。
3.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步骤以下是中医医疗技术的常见操作步骤:1.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面色、舌苔、脉象等来判断病情和病因。
2. 闻诊:借助闻觉来了解患者的气味变化,判断病情和病因。
3. 问诊:与患者进行详细的沟通和询问,了解其主诉、病史等情况。
4. 切诊:通过对患者脉搏的触诊来判断病情和病因。
5. 治疗技术操作:根据医生的判断和诊断结果,运用各种中医治疗技术和方法进行治疗,如针灸、推拿、中药煎煮等。
4. 注意事项- 医务人员在进行中医医疗技术操作时,应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 操作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检查,确保患者适宜接受中医医疗。
- 操作时应注意卫生和无菌操作,以防止感染和交叉感染的发生。
- 操作过程中应细心观察患者的反应和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技术操作。
5. 结论本操作手册中介绍了中医医疗技术的基本原则和常见操作步骤,希望能够对医务人员正确进行中医医疗操作提供帮助。
通过严格遵守操作手册的要求和注意事项,可提高中医医疗的治疗效果,保证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中医医疗技术手册(第六篇)
第六篇敷熨熏浴类技术第一章穴位敷贴技术穴位敷贴技术是将药物制成一定剂型敷贴到人体穴位,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发挥治疗作用。
常用于软组织损伤等疼痛疾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慢性胃炎、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病的治疗。
一、基本操作方法(一)常用药物选择临床有效的方剂,都可以熬膏或者研末作为穴位贴敷用药防治相应疾病。
但与内服药物相比,穴位贴敷用药还有以下特点:1.通经走窜、开窍活络类药物:如冰片、麝香、丁香、薄荷、细辛、白芷等。
此类药物具有芳香通络作用,能够率领群药开结行滞,直达病所,拔病外出。
但此类药物易耗伤人体气血,不宜过量使用。
2.刺激发泡类药物:如白芥子、斑蝥、毛茛、蒜泥、生姜、甘遂等。
此类药物对皮肤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可使局部皮肤充血、起泡,能够较好地发挥刺激腧穴作用,以达到调节经络脏腑功能的效果。
3.气味俱厚类:如生半夏、附子、川乌、草乌、巴豆、生南星等。
此类药物气味俱厚,药力峻猛,有时甚至选用力猛有毒的药物。
这类药物在临床应用时,应注意掌握用量及贴敷时间,不宜用量过大,贴敷时间也不宜过长。
(二)赋型剂的选择赋形剂能够帮助药物的附着,促进药物的渗透吸收,因此,赋形剂选用适当与否,直接关系到保健治疗的效果。
现代穴位贴敷中主要常用赋型剂为:水、盐水、白酒或黄酒、醋、生姜汁、蒜泥、蜂蜜、鸡蛋清、凡士林等。
此外,还可针对病情应用药物的浸剂作赋形剂。
1.水:可将药粉调为散剂、糊剂、饼剂等,既能使贴敷的药物保持一定的湿度,又有利于药物附着和渗透。
2.盐水:性味咸寒,能软坚散结、清热、凉血、解毒、防腐,并能矫味。
3.酒:性大热、味甘、辛。
能活血通络,祛风散寒,行药势,矫味矫臭。
用酒调和贴敷药,则可起到行气、通络、消肿、止痛等作用,促使药物更好地渗透吸收以发挥作用。
4.醋:性味酸苦、温。
具有引药入肝、理气、止血、行水、消肿、解毒、散淤止痛、矫味矫臭作用。
应用醋调和贴敷药,可起解毒、化瘀、敛疮等作用。
2020年最全中医医疗技术目录(权威)
2020年最全中医医疗技术目录(权威)2020年最全中医医疗技术目录(权威)一、针刺疗法技术目录(27种)1.毫针技术2.头针技术3.耳针技术4.腹针技术5.眼针技术6.手针技术7. 腕踝针技术8.三棱针技术9.皮内针技术10.火针技术11.皮肤针(梅花针)12.芒针技术13.鍉针技术14.穴位注射疗法15.埋线疗法16.平衡针技术17.醒脑开窍技术18.靳三针疗技术19.贺氏三通技术20.子午流注技术21.灵龟八法技术22.飞腾八法技术23.电针技术24. 针刺麻醉技术25. 鼻针技术26. 口唇针技术27. 浮针技术二、灸类疗法技术目录(7种)1. 直接灸技术2. 隔物灸技术3. 悬灸技术4. 天灸技术5.温针灸技术6.热敏灸技术7.雷火灸技术三、刮痧疗法技术目录(3种)1.刮痧技术 2. 撮痧技术3. 放痧技术四、拔罐疗法技术目录(7种)1. 留罐技术2.闪罐技术3.走罐技术 4. 针罐技术5.刺络拔罐技术6.药物拔罐技术7.刮痧拔罐技术五、中医微创类技术目录(8种)1.针刀技术2.带刃针技术3.刃针技术4.水针刀技术5.钩针技术6.长圆针技术7.铍针技术8.拨针技术六、推拿类疗法技术目录(9种)1.皮部经筋推拿技术2.脏腑推拿技术3.关节运动推拿技术4.关节调整推拿技术5.经穴推拿技术6.导引技术7.小儿推拿技术8. 器物辅助推拿技术9.耳鼻喉擒拿技术七、敷熨熏浴类疗法技术目录(8种)1.穴位敷贴技术2.中药熨敷技术3.冷敷技术 4. 湿敷技术5.熏蒸技术6.泡洗技术7.淋洗技术8.中药灌洗肠技术八、骨伤类疗法技术目录(8种)1.理筋技术2.复位技术3.正骨技术4.夹板固定技术5.石膏固定技术6.支架固定技术7.牵引技术8.练功康复技术九、肛肠类技术分类(5种)1.枯痔技术2.痔结扎技术3.挂线技术4.中药托管技术5.注射固脱技术十、其他类技术目录(14种)1.砭石治疗技术2.蜂针治疗技术3.中药点蚀技术4.经穴电疗技术5.经穴超声治疗技术6.经穴磁疗技术7.经穴光疗技术8. 揉抓排乳技术9. 火针洞式烙口引流技术10. 脐疗技术11. 药线(捻)引流技术12. 烙法技术13.啄法技术14.割治技术。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6
第一册及第一册第二分册:适用于25%尚未设立中医科的乡镇卫生院和70%不能提供中医(中西医结合)服务的村卫生室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西医人员,主要内容是15个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简易治疗方法。
第二册及第二次第二分册:适用于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中西医结合)人员,主要内容为临床常用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包括一般针法、一般灸法、刮痧、拔罐、敷贴、推拿、熏洗、耳诊。
第三册及第三册第二分册:适用于县级以上医疗机构中医(中西医结合)人员,主要内容包括从我局发布的四批中医药适宜技术中遴选的平衡针、腹针、铍针等具有创新性的中医药适宜技术。
相关图书:第一套(第一册18,第一册第二分册25)第二套(第一册18,第二分册25)第三套(第一册18,第二分册18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指南28元郑重诚诺:本店所有图书均由出版社直接配送,保证正版全新,不必担心,请大家放心购买联系订购:010—51666712,136********,在线服务QQ:853879171(全国大部分地区货到付款)特别推荐:1。
中医临床路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国中医科技出版社定价:68。
00元2。
中医临床诊疗方案22个专业95个病种定价:98元3.中医临床路径24个专业105个病种市场价:130元4。
中医临床诊疗方案24个专业105个病种市场价:150元相关--—最新畅销图书书名出版社定价1。
中国药典2010版全三卷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4982。
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10版全三卷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803。
药品GMP指南2010版(全六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2004.新药转正标准77—88册(全12册)2011 19205.中国兽药典及兽药使用指南2010版-六册中国农业出版社26806。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材及原植物彩****鉴二册人民卫生出版社8687.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材显微鉴别彩****鉴4508.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材薄层色谱彩****集二册9009.最新药品注册法规及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9810.药品检验仪器操作规程2010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38011.药品红外光谱集第四卷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812.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2010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8513。
中医医疗技术手册目录(普及版)
中医医疗技术手册目录(普及版) 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1.1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1.2 中医脏腑经络学说1.3 中医病因病机学说1.4 中医诊断方法1.5 中医治疗原则第二章:中医常用治疗技术2.1 针灸疗法2.1.1 毫针疗法2.1.2 灸法2.1.3 耳针疗法2.1.4 头皮针疗法2.2 推拿按摩疗法2.3 拔罐疗法2.4 刮痧疗法2.5 中医外治法2.5.1 贴敷疗法2.5.2 熏洗疗法2.5.3 敷脐疗法2.5.4 中医美容疗法第三章:中医内治法3.1 中药煎剂3.1.1 中药煎药方法3.1.2 中药汤剂的服用方法3.2 中成药3.3 中医食疗3.4 中医养生保健第四章:中医适宜技术4.1 针灸适宜病症4.2 推拿按摩适宜病症4.3 拔罐适宜病症4.4 刮痧适宜病症4.5 中医外治法适宜病症第五章:中医急症处理5.1 常见急症诊断要点5.2 常见急症治疗方法5.3 急症用药原则第六章:中医护理常识6.1 中医护理基本原则6.2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6.3 中医护理注意事项第七章:中医与现代医学的结合7.1 中医与西医的结合7.2 中医与康复医学的结合7.3 中医与预防医学的结合附录:中医经典著作推荐•《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千金要方》•《本草纲目》第八章:中医养生与保健8.1 中医养生理念8.2 中医保健方法•中医美容护肤•中医养生茶饮•传统健身术如太极拳、八段锦等第九章:常见病症的中医治疗与调理9.1 呼吸系统疾病9.2 消化系统疾病9.3 心血管系统疾病9.4 神经系统疾病9.5 内分泌系统疾病•甲状腺疾病第十章:中医预防与康复10.1 中医预防原则10.2 中医康复方法•传统康复技术第十一章:中医特色疗法11.1 火罐疗法11.2 灸法11.3 耳穴压豆11.4 穴位注射11.5 中医定向透药第十二章:中医与现代科技结合12.1 中医与现代医疗设备12.2 中医与生物科技12.3 中医与信息技术第十三章:中医国际交流与合作13.1 国际中医学术交流13.2 国际中医合作项目13.3 国际中医教育与培训希望这份中医医疗技术手册目录(普及版)能够帮助您更好地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术。
中医医疗技术手册目录普及版
中医医疗技术手册目录普及版第一章:中医概述
1.1 中医的起源和发展
1.2 中医理论基础
1.3 中医与西医的区别和优势
第二章:中医诊断技术
2.1 中医四诊法概述
2.2 望诊和舌诊技术
2.3 闻诊和问诊技术
2.4 脉诊技术及其应用
第三章:中医治疗技术
3.1 中药治疗
3.1.1 中药基础知识
3.1.2 中药煎煮技术
3.1.3 中草药配方和用法3.2 针灸疗法
3.2.1 针灸基础知识
3.2.2 针灸穴位和操作技术3.2.3 针灸常见疾病治疗3.3 推拿按摩疗法
3.3.1 推拿按摩基础知识3.3.2 推拿按摩手法和技巧3.3.3 推拿按摩常见应用3.4 中医气功疗法
3.4.1 中医气功基础知识3.4.2 气功调理方法
3.4.3 气功养生保健
第四章:中医养生保健。
中医医疗技术手册目录(普及版)
技术名称一、针刺类技术1、毫针技术2、头针技术3、耳针技术4、腹针技术5、眼针技术6、手针技术7、腕踝针技术8、三棱针技术9、皮内针技术10、火针技术11、皮肤针技术12、芒针技术13、鍉针技术14、穴位注射技术15、埋线技术16、平衡针技术17、醒脑开窍技术18、靳三针技术19、电针技术20、贺氏三通技术21、浮针技术二、推拿类技术1、皮部经筋推拿技术2、脏腑推拿技术3、关节运动推拿技术4、关节调整推拿技术5、经穴推拿技术6、导引技术7、小儿推拿技术8、器械辅助推拿技术9、膏摩技术三、刮痧类技术1、刮痧技术2、放痧技术3、撮痧技术4、砭石治疗技术四、拔罐类技术1、拔罐(留罐、闪罐、走罐)技术2、药罐技术3、刺络拔罐技术4、针罐技术五、灸类技术1、麦粒灸技术2、隔物灸技术3、悬灸技术4、三伏天灸技术5、温针灸技术6、热敏灸技术7、雷火灸技术六、敷熨熏浴类技术1、穴位敷贴技术2、中药热熨敷技术3、中药冷敷技术4、中药湿热敷技术5、中药熏蒸技术6、中药泡洗技术7、中药淋洗技术七、中医微创技术1、针刀技术2、带刃针技术3、水针刀技术4、钩针技术5、刃针技术6、长圆针技术7、拨针(松解针)技术8、铍针技术八、骨伤类技术1、理筋技术2、脱位整复技术3、骨折整复技术4、夹板固定技术5、石膏固定技术6、骨外固定支架技术7、牵引技术8、练功康复技术九、肛肠类技术1、挂线技术2、枯痔(硬化)技术3、痔结扎技术4、中药灌肠技术5、注射固脱技术十、气功类技术1、五禽戏2、六字诀3、易筋经4、八段锦5、五行掌6、保健功7、站桩功8、回春功9、放松功10、内养功11、强壮功12、真气运行法13、新气功疗法14、养气健目功15、龟息养生功十一、其他类技术1、脐疗法2、针刀刺营治疗急性扁桃体炎技术3、火针洞式引流技术4、烙治法治疗慢性扁桃体炎技术5、揉抓排乳技术。
中医医疗技术手册目录普及版
中医医疗技术手册目录普及版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1.1 中医的起源和发展1.2 中医的基本理论体系1.3 中医辨证论治1.4 中医的独特医用技术第二章:中医诊断技术2.1 中医四诊合参2.2 中医脉诊2.3 中医舌诊2.4 中医面诊2.5 中医问诊第三章:中医治疗技术3.1 中药治疗技术3.2 针灸疗法3.3 中医推拿按摩疗法3.4 中医气功疗法3.5 中医艾灸疗法3.6 中医拔罐疗法第四章:中医养生技术4.1 中医饮食养生4.2 中医运动养生4.3 中医药膳调理4.4 中医养生调摄第五章:中医预防技术5.1 中医五运六气学说5.2 中医防病护生5.3 中医季节养生5.4 中医草木养生5.5 中医络穴保健第六章:中医疾病诊疗技术6.1 中医妇科疾病诊疗6.2 中医儿科疾病诊疗6.3 中医内科疾病诊疗6.4 中医外科疾病诊疗6.5 中医皮肤疾病诊疗6.6 中医肿瘤疾病诊疗6.7 中医神经疾病诊疗6.8 中医心理疾病诊疗第七章:中医特殊技术7.1 中医针刺拔罐疗法7.2 中医头面针疗法7.3 中医耳穴疗法7.4 中医腹针疗法7.5 中医痔疮独特疗法7.6 中医针药结合疗法7.7 中医药浴疗法第八章:中医经典文献8.1 《黄帝内经》8.2 《神农本草经》8.3 《伤寒杂病论》8.4 《金匮要略》8.5 《千金方》8.6 《温病条辨》8.7 《医学入门》第九章:中医现代科研技术9.1 中医药化学分析技术9.2 中医药分子生物学技术9.3 中医药生物制剂技术9.4 中医药药效评价技术9.5 中医药质量控制技术第十章:中医法律法规10.1 中医的法律地位10.2 中医的法律保护10.3 中医执业注册与监管10.4 中医疗技术的法律风险结语:中医医疗技术手册目录普及版中医医疗技术手册为广大中医爱好者和从业人员提供了一本全面的参考工具。
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从诊断到治疗,从养生到预防,本手册无疑是学习和实践中医医疗技术的宝贵资料。
中医医疗技术手册目录(普及版)
中医医疗技术手册目录(普及版)技术名称一、针刺类技术1、毫针技术2、头针技术3、耳针技术4、腹针技术5、眼针技术6、手针技术7、腕踝针技术8、三棱针技术9、皮内针技术10、火针技术11、皮肤针技术12、芒针技术13、鍉针技术14、穴位注射技术15、埋线技术16、平衡针技术17、醒脑开窍技术18、靳三针技术19、电针技术20、贺氏三通技术21、浮针技术二、推拿类技术1、皮部经筋推拿技术2、脏腑推拿技术3、关节运动推拿技术4、关节调整推拿技术5、经穴推拿技术6、导引技术7、小儿推拿技术8、器械辅助推拿技术9、膏摩技术三、刮痧类技术1、刮痧技术2、放痧技术3、撮痧技术4、砭石治疗技术四、拔罐类技术1、拔罐(留罐、闪罐、走罐)技术2、药罐技术3、刺络拔罐技术4、针罐技术五、灸类技术1、麦粒灸技术2、隔物灸技术3、悬灸技术4、三伏天灸技术5、温针灸技术6、热敏灸技术7、雷火灸技术六、敷熨熏浴类技术1、穴位敷贴技术2、中药热熨敷技术3、中药冷敷技术4、中药湿热敷技术5、中药熏蒸技术6、中药泡洗技术7、中药淋洗技术七、中医微创技术1、针刀技术2、带刃针技术3、水针刀技术4、钩针技术5、刃针技术6、长圆针技术7、拨针(松解针)技术8、铍针技术八、骨伤类技术1、理筋技术2、脱位整复技术3、骨折整复技术4、夹板固定技术5、石膏固定技术6、骨外固定支架技术7、牵引技术8、练功康复技术九、肛肠类技术1、挂线技术2、枯痔(硬化)技术3、痔结扎技术4、中药灌肠技术5、注射固脱技术十、气功类技术1、五禽戏2、六字诀3、易筋经4、八段锦5、五行掌6、保健功7、站桩功8、回春功9、放松功10、内养功11、强壮功12、真气运行法13、新气功疗法14、养气健目功15、龟息养生功十一、其他类技术1、脐疗法2、针刀刺营治疗急性扁桃体炎技术3、火针洞式引流技术4、烙治法治疗慢性扁桃体炎技术5、揉抓排乳技术。
中医医疗技术手册(第六篇)
中医医疗技术手册(第六篇) 中医医疗技术手册(第六篇)第一章针灸疗法1.1 针灸的基本原理和理论1.1.1 针灸的起源和发展1.1.2 针灸的基本原理1.1.3 针灸的经络学说1.1.4 针灸的作用机制1.2 针灸的临床应用1.2.1 针灸治疗常见疾病1.2.2 针灸在疼痛管理中的应用1.2.3 针灸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1.2.4 针灸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1.3 针灸的操作技巧1.3.1 针灸器械的准备和消毒1.3.2 针刺的操作要点1.3.3 针灸的配合技法1.3.4 针灸的常见失当问题及处理方法第二章中药治疗2.1 中药的分类和特点2.1.1 中药的来源和分类2.1.2 中药的性味归经2.1.3 中药的炮制和贮藏2.2 中药的临床应用2.2.1 中药的治疗常见疾病2.2.2 中药的配伍原则2.2.3 中药的剂型和用法2.2.4 中药的毒副作用及注意事项2.3 中药炮制与药食同源2.3.1 中药炮制的方法和原则2.3.2 中药与食材的搭配2.3.3 中药食疗的应用第三章推拿按摩疗法3.1 推拿按摩的基本原理和技术3.1.1 推拿按摩的起源和理论3.1.2 推拿按摩的手法和技巧3.1.3 推拿按摩的主要作用3.2 推拿按摩的临床应用3.2.1 推拿按摩在内科疾病中的应用3.2.2 推拿按摩在运动损伤中的应用3.2.3 推拿按摩在儿童保健中的应用3.2.4 推拿按摩在美容养生中的应用第四章中医药针灸养生法4.1 中医药针灸养生的理论基础4.1.1 中医养生的整体观念4.1.2 针灸养生的基本原则4.1.3 中医药针灸养生的特点4.2 中医药针灸养生的具体方法4.2.1 饮食调养4.2.2 水疗与温泉疗法4.2.3 拔火罐与刮痧疗法4.2.4 精神调理与情志疗法附件:1.针灸操作演示视频2.中药配伍禁忌表格3.推拿按摩手法图解法律名词及注释:1.中医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医疗卫生事业法律规定中有关中医药的法律条文和规定。
中医治疗技术手册丨推拿类技术-皮部经筋推拿技术
中医治疗技术手册丨推拿类技术-皮部经筋推拿技术推拿类技术-皮部经筋推拿技术本文摘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中医技术手册》,共十一篇,九十三章,涵盖中医各项技术。
是为加强中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促进中医医疗技术发展和临床应用,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保障医疗安全。
不断提升现有中医医疗技术水平,拓展中医医疗技术适用范围,并注重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应用现代科技成果,开发一批技术水平高、临床疗效好的中医医疗技术,并逐步形成中医观念牢固、技术水平高、临床疗效好、创新能力强的中医医疗技术人才队伍。
编辑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疗技术协作组主编:王国强皮部经筋推拿技术是以按法、揉法、擦法、法等手法作用于全身各部体表,刺激皮部(包括皮肤、皮下组织)、经筋(包括筋膜、肌肉、韧带、关节囊等组织),使皮部受到良性刺激或使经筋张力发生改变的推拿医疗技术。
皮部经筋推拿技术作用于皮部,有舒缓放松、镇静安神或有醒神兴奋、温通气血等功效,适应的病证包括内妇儿科疾病和运动前后;作用于经筋,有舒筋解痉、松解粘连、理筋活血等功效,适应的病证包括常见的骨伤科病证,也适用于运动按摩。
一、基本操作方法(一)法以手背面在施术部位进行不间断的往返滚动的手法。
手指自然屈曲,小指、无名指的掌指关节屈曲约达90°,余指屈曲的角度则依次减小,如此则使手背沿掌横弓排列呈弧面,使之形成滚动的接触面。
以第5掌指关节背侧附着于施术部位上,前臂主动做推旋运动,带动腕关节做较大幅度的屈伸和一定的旋转活动,使手背面偏尺侧部在施术部位上进行不间断的往返地滚动。
每分钟操作120~160次。
(二)一指禅推法以拇指端或罗纹面着力于施术部位,通过前臂的往返摆动带动拇指做屈伸运动的手法。
肩、肘关节放松,拇指伸直,余指的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自然屈曲,以拇指端或罗纹面着力于体表施术部位上,前臂做主动的横向摆动运动,带动拇指掌指关节或拇指指间关节做有节律的屈伸运动。
每分钟操作120~160次。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很全的
目 录一、针刺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4)(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4)(二)头针技术操作规程 (5)(三)耳针技术操作规程 (6)(四)腹针疗法操作规程 (7)(五) 腕踝针操作规程 (8)(六)三棱针技术操作规程 (13)(七)皮内针技术操作规程 (14)(八)火针技术操作规程 (15)(九)皮肤针(梅花针)法操作规程 (16)(十)穴位注射法操作规程 (17)(十一)穴位埋线疗法操作规程 (19)(十二)平衡针疗法操作规程 (23)(十三)醒脑开窍技术操作规程 (25)(十四)电针技术操作规程 (27)(十五)浮针技术操作规程 (28)(十六)子午流注技术操作规程 (31)(十七)灵龟八法技术操作规程 (31)(十八)飞腾八法技术操作规程 (31)二、灸类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31)(一)直接灸技术操作规程 (31)(二)隔物灸技术操作规程 (32)(三)悬灸技术操作规程 (34)(四)天灸操作规程 (34)(五)温针疗法操作规程 (35)(六)热敏灸技术操作规程 (36)(七)雷火灸技术操作规程 (39)三、刮痧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40)(二)放痧技术操作规程 (41)四、拔罐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41)(一)拔火罐技术操作规程 (41)(二)刮痧拔火罐技术操作规程 (44)五、中医微创类技术操作规程 (45)(一)针刀疗法操作规程 (45)(二)铍针技术操作规程 (46)六、推拿类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49)(一)中医脏腑推拿疗法操作规程 (50)(二)运动关节类手法操作规程 (51)颈椎摇法操作规程 (51)肩关节摇法操作规程 (52)肘、腕关节摇法操作规程 (52)腰椎摇法操作规程 (53)髋关节摇法操作规程 (53)膝、踝关节摇法操作规程 (54)背法操作规程 (54)拔伸法操作规程 (54)(三)经穴推拿技术操作规程 (55)(四)导引术操作规程 (56)(五)小儿推拿技术操作规程 (57)七、敷熨熏浴类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60)(一)穴位贴敷技术操作规程 (60)(二)中药熨敷药技术操作规程 (63)(三)冷敷疗法操作规程 (64)(四)湿敷法操作规程 (64)(五)中药熏蒸技术操作规程 (65)(六)中药泡洗法操作规程 (66)(七)中药灌洗肠法操作规程 (67)八、骨伤类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68)(二)骨折小夹板固定术的操作规程 (70)(三)石膏固定技术操作规程 (71)(四)牵引技术操作规程 (74)牵引装置操作规程 (74)皮肤牵引操作规程 (75)骨骼牵引操作规程 (76)颅骨牵引技术操作规程 (76)尺骨鹰嘴牵引技术操作规程(克氏针 Kris ChnerWire牵引技术) (77)九、肛肠类技术操作规程 (78)(一)枯痔疗技术操作规程 (78)(二)痔结扎疗法操作规程 (79)(三)肛瘘挂线疗法操作规程 (80)(四)痔注射固脱水疗法操作规程 (82)十、其他类技术操作规程 (83)(一)经穴短波电疗法操作规程 (84)上肢治疗法操作规程 (84)下肢治疗法操作规程 (84)腰背部治疗法操作规程 (84)(二)经穴磁疗法操作规程 (85)(三)经穴光疗技术操作规程 (86)(四)经穴超短波治疗操作规范 (87)(五)揉抓排乳手法操作规程 (88)手法1 揉散法治疗急性乳腺炎初期技术操作规程 (88)手法2 直接作用于患处,除宿乳消壅滞 (88)(六)药线引流操作规程 (89)成都市新都区中医医院中医医疗技术操 作 规 程一、针刺疗法技术操作规程(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目的】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中医医疗技术目录2020年普及版
2013年普及版中医医疗技术目录第一篇针刺类技术第一章毫针技术毫针技术,是指利用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穴位,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毫针技术的适应证广泛,用于治疗内、外、妇、儿等科的多种常见病、多发病。
第二章头针技术头针技术是指在头皮特定部位针刺的一种治疗技术,适用于脑源性疾病(如中风、呆病等)及痛证等病症的治疗。
第三章耳针技术耳针技术是用特定针具或丸状物在耳郭相应穴位实施刺激以诊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技术。
本技术依据中医学中耳郭与人体各部存在着一定联系的理论,以及望耳的形态、色泽可以辅助诊断疾病等原理,通过刺激耳部穴位来防治疾病。
其治疗范围较广,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各种疼痛性疾病及某些功能紊乱性病症。
第四章腹针技术腹针技术是通过针刺腹部特定穴位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
该技术根据以神阙穴为中心的腹部先天经络系统理论(图1),寻找与全身部位相关的反应点,并对其进行相应的轻微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临床主要适用于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疾病。
第五章眼针技术眼针技术是在眼眶周围的特定穴区进行针刺的一种微针技术,具有用针小、取穴少、针刺浅、手法轻、操作简、安全无痛的特点,凡用于针灸治疗的疾病都可用眼针治疗,特别适用于中风、眩晕、头痛、不寐、郁证、痿证及痛证。
第六章手针技术手针技术是指针刺手部的特定区域以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技术。
该技术的产生,是以生物全息理论为基础,即把内部脏腑组织器官缩影投射于手部特定区域,通过刺激相应反应区,达到调整脏腑、治病防病的目的。
临床上常用以治疗各类急性痛症(如急性腰扭伤、头痛、胃痛、痛经、坐骨神经痛等),对产后缺乳、小儿遗尿、支气管炎、哮喘、心律失常、皮肤瘙痒症等,亦有较好的效果。
第七章腕踝针技术腕踝针技术是以针刺人体的腕部及踝部区域来治疗疾病的针刺操作技术。
其理论依据为将脏腑与体表不同区域相关联,再将不同体表区域与腕踝部各个区域相对应,然后通过刺激腕踝部特定区域,达到治疗相应脏腑疾病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篇敷熨熏浴类技术第一章穴位敷贴技术穴位敷贴技术是将药物制成一定剂型敷贴到人体穴位,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发挥治疗作用。
常用于软组织损伤等疼痛疾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慢性胃炎、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病的治疗。
一、基本操作方法(一)常用药物选择临床有效的方剂,都可以熬膏或者研末作为穴位贴敷用药防治相应疾病。
但与内服药物相比,穴位贴敷用药还有以下特点:1.通经走窜、开窍活络类药物:如冰片、麝香、丁香、薄荷、细辛、白芷等。
此类药物具有芳香通络作用,能够率领群药开结行滞,直达病所,拔病外出。
但此类药物易耗伤人体气血,不宜过量使用。
2.刺激发泡类药物:如白芥子、斑蝥、毛茛、蒜泥、生姜、甘遂等。
此类药物对皮肤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可使局部皮肤充血、起泡,能够较好地发挥刺激腧穴作用,以达到调节经络脏腑功能的效果。
3.气味俱厚类:如生半夏、附子、川乌、草乌、巴豆、生南星等。
此类药物气味俱厚,药力峻猛,有时甚至选用力猛有毒的药物。
这类药物在临床应用时,应注意掌握用量及贴敷时间,不宜用量过大,贴敷时间也不宜过长。
(二)赋型剂的选择赋形剂能够帮助药物的附着,促进药物的渗透吸收,因此,赋形剂选用适当与否,直接关系到保健治疗的效果。
现代穴位贴敷中主要常用赋型剂为:水、盐水、白酒或黄酒、醋、生姜汁、蒜泥、蜂蜜、鸡蛋清、凡士林等。
此外,还可针对病情应用药物的浸剂作赋形剂。
1.水:可将药粉调为散剂、糊剂、饼剂等,既能使贴敷的药物保持一定的湿度,又有利于药物附着和渗透。
2.盐水:性味咸寒,能软坚散结、清热、凉血、解毒、防腐,并能矫味。
3.酒:性大热、味甘、辛。
能活血通络,祛风散寒,行药势,矫味矫臭。
用酒调和贴敷药,则可起到行气、通络、消肿、止痛等作用,促使药物更好地渗透吸收以发挥作用。
4.醋:性味酸苦、温。
具有引药入肝、理气、止血、行水、消肿、解毒、散淤止痛、矫味矫臭作用。
应用醋调和贴敷药,可起解毒、化瘀、敛疮等作用。
5.生姜汁:性味辛、温。
升腾发散而走表,能发表,散寒,温中,止呕,开痰,解毒。
6.蒜汁:性温味辛。
能行滞气,暖脾胃,消症积,解毒,杀虫。
7.蜂蜜:性凉味甘,具有促进药物吸收的作用,有“天然吸收剂”之称,不易蒸发,能使药物保持一定湿度,对皮肤无刺激性,具有缓急止痛,解毒化瘀,收敛生肌功效。
8.鸡蛋清:能清热解毒,含蛋白质和凝胶,能增强药物的粘附性,可使药物释放加快,但容易干缩和变质。
9.凡士林:医用凡士林,呈半透明状,主要用于医药上配制各种软膏、眼膏的基质,还可用于皮肤保护油膏。
凡士林粘稠度适宜,穿透性较好,能促进药物的渗透,可与药粉调和为软膏外敷。
10.麻油或植物油:麻油调和贴敷药,能增强药物的粘附性,可润肤生肌。
11.透皮剂:透皮剂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制剂,可增加皮肤通透性,促进药物透皮吸收,增强贴敷药物的作用。
目前临床常用的透皮剂为氮酮为无色至微黄透明油状液体,性质稳定、无毒、无味、无刺激性,且促透效率相当高,是目前理想的促透剂之一。
(三)剂型的选择目前临床常见的穴位贴敷剂型有:散剂、糊剂、饼剂、丸剂、锭剂、软膏剂、硬膏剂、橡胶膏剂、涂膜剂、贴膏剂、药袋、磁片等。
1.散剂:是将药物研为极细粉末,过80~100目筛,混合均匀后,用水调和成团,根据具体需要,涂在不同大小的胶布面上,直接贴敷于穴位上。
此方法制作简便,可根据病情变化随时增减药味和药量,储存方便,临床应用较广泛。
也可将药末直接撒布在普通膏药中间贴于穴位上。
2.糊剂:将粉碎过筛的药末,加入酒、醋、姜汁、鸡蛋清、水等赋形剂调为糊状,敷贴于穴位上,外用纱布、胶布固定。
糊剂可使药物缓慢释放,延长药物作用的时间,缓和药物毒性。
3.饼剂:将药物粉碎研细过筛后,加入适量面粉等粘合剂搅拌均匀,压制成小饼状,可入笼蒸熟,并贴敷于穴位上。
有些药物本身具有黏稠性,也可直接捣成饼状贴敷。
使用量应根据疾病轻重和穴位的部位而定。
4.丸剂:将药物粉碎过细筛后,拌和适当的粘糊剂制成,便于应用。
5.锭剂:将药物研碎过筛后,加水或面糊等赋形剂适量,制成锭形,晾干,临床使用时加水或醋磨糊,涂敷于穴位上。
可减少配制过程的麻烦,方便储存,适应于慢性疾病的保健。
6.软膏剂:将药物粉碎过细筛或经提取浓缩后的浸膏,加入适宜的基质调匀并熬成膏状,使用时摊贴于穴位上。
本剂型的渗透性较强,药物释放得慢,具有粘着性和扩展性。
7.硬膏剂:将药物放入麻油或豆油内浸泡1~2日,将油放锅内加热,炸枯后过滤,药油再熬至滴水成珠时,加入铅丹或广丹,摊涂于厚纸、布等材料中央做成固体膏剂。
使用时可直接贴用或加热后贴于穴位。
本剂型作用持久,保存方便。
8.橡胶膏剂:是以橡胶为基质的含药硬膏剂,粘着力好,成品稳定性高,使用方便。
但制备工艺较复杂,成本也较高。
9.涂膜剂:是利用现代工艺以高分子聚合物为成膜材料,制成的含药涂膜剂,为一种新颖的骨架型经皮给药,使用时涂于皮肤特定穴位上。
10.贴膏剂:采用高分子材料作基质而制成,具有药物容量高、剂量准确,透皮性、贴敷性、保湿性好,贴着舒适,不污染衣物等特点,是具有发展前景的外用中药新剂型。
11.药袋:将应用药物粉碎过细筛后,放入布袋,混以水、醋、酒或其它赋型剂,放笼上蒸热后,乘热放于贴敷穴位上,冷后更换。
12.磁片:将磁片制成不同大小,面积应根据保健目的和穴位的部位而定,使用时,根据需要贴敷于相应穴位。
(四)穴位选择穴位贴敷技术的穴位选择与针灸技术基本一致,也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根据不同的保健需求和病证、穴位的特性,通过辨体、辨病和辨证,合理选取相关穴位,组成处方进行应用。
实际操作时,可单选,亦可合选,需要灵活掌握,力求少而精。
1.局部取穴:可以采用疾病部位或者临近的穴位。
2.循经远取:一般根据中医经络循行线路选取远离病变部位的穴位。
3.经验选穴:多根据临床医生和保健师的经验选取穴位,如吴茱萸贴敷涌泉穴调理小儿流涎;威灵仙贴敷身柱穴调治百日咳等。
(五)贴敷方法1.体位选择:应用穴位贴敷进行保健时,应根据所选穴位,采取适当体位,使药物能敷贴稳妥。
2.贴敷局部皮肤的准备:贴敷部位(穴位)要按照常规消毒。
因为皮肤受药物刺激会产生发红、水疱和破损,容易发生感染。
贴药前,定准穴位后,通常用温水将局部洗净,或用75%乙醇棉球行局部消毒,然后敷药。
3.贴敷药物的固定:为了保证药物疗效的发挥,对于所敷之药,无论是糊剂、膏剂或捣烂的鲜品,均应将其很好地固定,以防止药物移动或脱落。
固定方法一般可直接用胶布固定,也可先将纱布或油纸覆盖其上,再用胶布固定。
若贴敷在头面部,外加绷带固定特别重要,还可防止药物掉入眼内,避免发生意外。
目前有专供贴敷穴位的特制敷料,使用固定都非常方便。
如需换药,可用消毒干棉球蘸温水或各种植物油,或石蜡油轻轻揩去粘在皮肤上的药物,擦干后再敷药。
(六)贴敷时间贴敷时间多依据选用的药物、体质情况而定,以贴敷者能够耐受为度。
对于老年、小儿、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可以适当缩短。
贴敷期间出现皮肤过敏,难以耐受的搔痒、疼痛感觉者应该立即终止贴敷。
二、常见疾病的穴位敷贴技术(一)哮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哮喘是由外源性或内在的过敏原或非过敏原等因素,导致以支气管发生可逆性阻塞为特点的疾病。
临床上表现为反复阵发性支气管痉挛而致的气急、咳嗽、咳泡沫痰和肺部伴有哮鸣音。
中医学认为该病的发病多因肺有内伏之痰,外感风寒之邪,或因饮食、情志、劳累过度所致。
本病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治法】降逆祛痰,止咳平喘。
【敷贴验方】1.白胡散组成:白芥子21g、延胡索21g,细辛12g、甘遂各12g。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备用。
用法:用时将药粉用生姜汁调制成饼,在夏秋伏天贴于双侧肺俞、心俞、膈俞上,外以胶布固定。
贴1~2小时取下。
每10天贴敷1次,每年贴3次。
2.哮喘膏组成:百合36g、川乌36g、草乌36g,当归12g,肉桂8g,赤芍18g,马钱子48g、仙鹤草48g、老鹤草各48g,桑枝30g、柳枝30g。
制法:将上药放如铜锅内,用植物油3000ml浸泡3天,熬焦去渣。
当熬至滴水不散时,将广丹1000g徐徐撒入(用文火),并以桃柳棍2根,搅至滴水为珠,入乳香、没药细末各24g,搅匀冷缺即成。
用法:将膏药烘软,贴于身柱穴上。
3天1次,3次为1个疗程。
3.寒哮膏组成:细辛5g、生半夏5g、甘遂5g、延胡索5g、肉桂5g、橘红5g,白芥子10g。
另配麝香2g。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先用生姜汁调药末成糊状,再加麝香于药面备用。
用法:取药饼贴敷于大椎、肺俞(双)穴上,包扎固定,每次贴2个小时,每年盛夏初伏、中伏、末伏各贴1次。
(二)鼻鼽(过敏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又称变态反应性鼻炎,可分为常年性和季节性两中。
常年性过敏性鼻炎的典型症状是阵发性发作,鼻内发痒,连续喷嚏,大量清水样鼻涕,且有鼻塞和嗅觉减退等。
季节性过敏性鼻炎的症状比常年性者严重,多在有花粉的季节发生,症状呈持续性。
中医学认为该病的发病多因肺卫不足,风邪外袭所致,其发病多与肺、脾、肾功能失调有关。
本病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治法】祛风抗敏,调理阴阳【敷贴验方】1.克敏灵组成:白芥子20g、延胡索10g、甘遂10g、丁香10g、白芷10g、细辛10g。
制法:上药共研成细末,过80目细筛,用新鲜生姜汁调匀成糊状。
用法:取一定量药膏放于4cm×4cm的纱布棉垫中央,敷贴于大椎、肺俞(双)、膏肓(双)、肾俞(双)、膻中穴上,用胶布固定。
每次贴敷3小时,5天贴1次,3次为1个疗程。
2.菖蒲散组成:石菖蒲20g、皂角刺20g。
制法:上药烘干,共研成细末,过80目细筛。
用法:每用要少许,以药棉薄裹如球状,塞入患侧鼻孔中。
每日3次。
3.复方麝香膏组成:白芥子20g、细辛20g、甘遂20g、辛夷20g、麝香0.3g。
制法:将前4味药研成细末,装瓶备用。
麝香研细另装用法:用时取药末适量,用姜汁调成糊状,做成如铜钱大的药饼。
药面放入少需麝香,分别贴敷于肺俞、膏肓、百劳穴上,每次贴6~8小时后除去,10天贴药1次,3~6次为1疗程。
(三)胃脘痛(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是一种由不同原因所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的常见病。
临床主要以无规律的阵法性或持续性上腹部疼痛为特征,除疼痛外,可伴有纳差、恶心、腹胀嗳气,或见疲乏、消瘦、贫血、腹泻等。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过度,久病体弱等所致。
由于病程较长,易于反复,故常表现为虚实夹杂、寒热夹杂等复杂症候。
本病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治法】温中散寒,和胃降逆。
【敷贴验方】1.温胃膏组成:附子20g、肉桂20g、炮姜20g、小茴香20g、丁香20g、木香20g、香附20g、吴茱萸20g、麝香0.3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