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雷电颂》表格式教案

合集下载

雷电颂教案(与课件配套)

雷电颂教案(与课件配套)

雷电颂教案(与课件配套)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雷电颂》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作品背景及主题。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表现手法。

(3)能够领悟课文中所蕴含的哲理,提高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评价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

(3)培养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雷电颂》的基本内容及其主题。

(2)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表现手法。

(3)领悟课文中所蕴含的哲理。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生僻词汇和古文言文的翻译。

(2)对课文中所表现的自然景观的深入理解和感受。

(3)对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的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课件展示雷电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

(2)简要介绍课文作者、作品背景及《雷电颂》的地位。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僻词汇和古文言文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评价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领悟课文中所蕴含的哲理,培养审美情趣。

5. 课堂小结:(2)强调课文中表现的自然景观和环保意识。

四、作业布置1. 翻译并背诵课文《雷电颂》。

2. 写一篇关于《雷电颂》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雷电颂》教案6篇

《雷电颂》教案6篇

《雷电颂》教案6篇《雷电颂》教案篇一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雷电颂》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教学目标】1、感受屈原内心强烈的情感:极度的愤怒,想要把黑暗的现实撕碎的强烈愿望,对光明与自由的热烈追求。

2、欣赏郭沫若将这些强烈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的艺术手法。

3、→.←探究风、雷、电的象征意义和“屈原”形象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雷电颂》,这是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中一个最为著名的片段。

这样长长的一篇文章其实都是屈原的内心抒情。

那么,在《雷电颂》中,屈原抒发了怎样的情感?郭沫若又是运用哪些艺术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屈原的情感,并打动无数读者的呢?二、感受情感播放《雷电颂》情境朗读视频。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走进屈原的内心,感受屈原的情感。

学生自由谈论感受,明确:屈原此时内心涌动着无比强烈的情绪——极度愤怒,想要摧毁当时的黑暗现实,热烈地追求光明与自由。

三、分析鉴赏1、在文章中,你是不是觉得有些句子情感表现得很强烈,而另外一些句子的情感表现力则较弱一些?(教师要求学生找出这些情感表现力强烈的句子,前后左右交流,然后到班上交流。

尽量让不同的学生都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2、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是这些句子的情感会更强烈、充沛一点?你能否扮演屈原,通过朗读将蕴藏在这些句子中的强烈情感表现出来?明确:因为这些句子具有特殊的表现形式,所以其表达的情感更为强烈。

⑴展开神奇的想象,让屈原和宇宙间伟大的自然力“急风、怒雷、闪电”结合在一起,达到物我统一的境地。

借助它们的神力,诗人具有了毁灭诸神、摧毁一切黑暗的力量。

这样就使历史中屈原的形象显得更加神采飞扬、光辉夺目。

全文雄浑壮阔,气势磅礴,洋溢着髙昂的革命浪漫主义激情。

⑴特定的修辞手法的使用使人物情感的抒发更加强烈和直接。

文中大量运用拟人、呼告等修辞方法,或者热切地呼告和歌颂风、雷、电,或者无比愤怒地斥责恶神,直接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情感,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表达效果。

《雷电颂》教学设计(优秀7篇)

《雷电颂》教学设计(优秀7篇)

《雷电颂》教学设计(优秀7篇)课文《雷电颂》教学设计篇一一、课文分析:《雷电颂》向来被认为是我们教学的一个难点,而最主要的困难就是学生无法理解文中语句所蕴含的强烈的情感,不理解抒情的作用。

而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在理解文中情感的基础上理解文中一系列意象的象征含义。

我们在教学这一课时均以朗读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希望以朗读来促进学生的理解。

但是如果学生不能真正为文中的情感所打动,那么无论读多少遍,学生也不会真正地朗读出感情,更不能理解文中抒情的作用。

对于文中各类象征形象的理解也只能被动地接受。

因此,学习本课的关键就在于理解文中蕴含的情感。

我结合学生平时的阅读内容和习惯简单分析一下学生不理解的原因。

我将之归纳为三点:一、文章中狂飙突进的语言风格不是现在的学生可以接受的,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抒情。

二、学生无法理解屈原近乎疯狂的抒情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刺激了屈原。

三、学生与郭沫若之间的时代隔阂过深,无法理解文中蕴含的反抗精神。

因此,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需要循序渐进,一步步地引导,才能有效地打动学生。

我们可以从把握诗人最主要的情感入手,先从整体上把握全课的情感基调,再通过对局部字句的品读,把握具体语段的情感。

综上所述,教学本课之前必须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及相关的戏剧内容有所了解,从而了解到屈原在目睹祖国一步步走向黑暗时的痛苦,再引导学生去体会文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情感,在此过程中以指导朗读的形式帮助学生去理解文章的内容,再结合时代背景及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本文所表达出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1、通过朗诵指导,体味文中抒情主人公的深沉奔放的情感及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2、通过学生朗读,结合老师指导,理解文中各个意象的象征含义。

3、结合背景材料,感悟作者通过屈原所传递出的爱国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难点:目标1重点:目标2四、教学准备:屈原《怀沙》、《天问》、《渔父》、《离骚》节选,背景材料预习作业:细读全文,归纳一下本文中出现的各种形象,并根据抒情主人公对其的不同态度将之分类五、教学过程:1、导入两千多年前,一位诗人面对眼前的世界,一个他既熟悉又陌生的祖国,感到迷惑不解。

雷电颂教案设计xx

雷电颂教案设计xx

雷电颂教案设计(最新)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雷电颂》这首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3)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会关注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雷电颂》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3)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 教学难点:(1)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相关背景资料。

(3)生字词卡片。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熟悉诗歌内容。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歌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雷电颂》,提问:“雷电”在诗歌中象征着什么?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欣赏与感悟:(1)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自然景象,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2)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对自然的态度和感悟。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雷电颂》。

2. 写一篇关于《雷电颂》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3. 结合自己的生活,创作一首以自然为主题的诗歌。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让学生选取其他描写自然景象的诗歌,与《雷电颂》进行对比,分析各自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雷电颂》表格教案

《雷电颂》表格教案

《雷电颂》表格教案07《雷电颂》课题雷电颂执教:蔡合良时间:年月日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指导学生诵读,注意语气、语调,在诵读中把握人物内心情感及性格。

2、引导学生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找出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理解语言所包含的深意。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在我的想象中,一直有着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

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

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

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那么,同学们,在你们心目中的屈原又是怎样一个形象呢?学生思考并回答激发学生情趣,引入新课。

整体感悟1、请同学们讲述你们查找资料后所了解的屈原、郭沫若及《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大致内容,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明确: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战国时期楚国人。

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

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联齐抗秦,后来遭*人陷害,罢官放逐,但仍心系祖国。

楚国被攻占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郭沫若,进步文化界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既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

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掀起反共高2、播放《雷电颂》的朗诵带。

要求学生注意不同句子、不同语段所使用的语气、语调、语速3、你觉得本文在气势上有何特点?4、模仿朗读:根据刚刚所听到的录音,仔细揣摩语气、语调、语速,自由朗读全文。

《雷电颂》的教案设计

《雷电颂》的教案设计

《雷电颂》的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雷电颂》;(2)理解《雷电颂》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主题;(3)分析《雷电颂》的诗歌形式、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雷电颂》;(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2)领悟诗中传递的正能量,激发学生积极面对生活的勇气;(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雷电颂》;(2)理解《雷电颂》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主题;(3)分析《雷电颂》的诗歌形式、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形式、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的深入理解;(2)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郭沫若及其作品《女神》;(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雷电颂》,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雷电颂》的诗歌形式、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雷电颂》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2)深入剖析诗歌主题,引导学生领悟诗中的正能量。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雷电颂》的情感体验,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2)教师总结,强调诗歌对生活的启示。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雷电颂》;2. 写一篇关于《雷电颂》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3. 选择一首古代诗词,分析其诗歌形式、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准备课堂上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雷电颂》教案(7篇)

《雷电颂》教案(7篇)

《雷电颂》教案(7篇)《雷电颂》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剧本主要靠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

⑴了解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2、能力目标: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⑴指导学生诵读,体味文章气势,感受情感律动。

⑴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

3、情感目标:理解并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

【教学方法】1、听──读──赏──读:让学生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体悟、理解。

2、课堂讨论: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能力,形成朗读、思维、说话多维交流。

3、多媒体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各种器官的感受,理解课文,走进人物。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一、课前准备──预习提供参考书籍及相关网站,让学生走进戏剧,走进郭沫若,走进屈原。

二、导入新课学生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交流有关感受。

教师播放《橘颂》的背景画面(电影《屈原》插曲),学生感受草木飒飒的悲凉气氛,倾听屈原在波涛汹涌的沅水岸边的仰天长问,情境导人新课,教师板书课题。

三、整体感知多媒体课件展现情境及课文录音,学生欣赏体验,品味文章语言,体悟文章气势,并谈整体感受。

四、研习课文1、学生诵读,以读带品,体会文章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2、小组交流、讨论品读感受。

3、学生就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谈有所感的句段,并读出其中所包孕的情感。

五、欣赏品味全体学生配乐朗读课文,从局部理解回到整体感知。

理解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六、小结通过听一读一赏一读,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体味文章气势,感受情感律动,理解屈原,走近屈原。

七、课后语文实践活动课代表组织安排《雷电颂》片段朗诵会,由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评委,评出一、二、三等奖。

八、教学流程《雷电颂》教案教学设计篇二【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雷电颂》教案。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

3、培养初步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1、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表达思想感情,增强气势。

八年级语文课《雷电颂》教案【7篇】

八年级语文课《雷电颂》教案【7篇】

八年级语文课《雷电颂》教案【优秀7篇】《雷电颂》教学设计篇一【创意说明】《雷电颂》是一首诗与剧的融合(即将诗篇融入剧情)的优秀的散文诗,剧中屈原借风、雷、电抒发满腔激愤,借助象征、拟人、呼告等修辞手法表现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以及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本设计的意图是在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通过想像、探讨、交流让学生理解屈原的感情和精神感召力。

体会诗篇融入剧情增强剧作诗一般的激情。

一、聊屈原,知背景此前布置预习,学生查阅有关屈原的资料,课堂上交流。

二、读课文,想情景多媒体播放理查德的钢琴曲《命运》。

学生品味课文意境,想象情景,达到入境这一步,进而调控情绪,活化智力因素,提高认知能力。

1、听读感受。

2、学生自由的放声的富有激情的朗读。

3、感知内容:一层呼唤风雷电,表达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二层借斥神鬼偶像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4、想像情景:狂风怒吼,雷声隆隆,闪电烁烁。

三、说象征,例修辞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它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要领,思想和情感(被象征的本体)。

象征能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而且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找出象征体并讨论其象征意义。

如: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长剑:象征坚定的信念。

“没有阴谋……的小岛”:象征一方净土。

土偶土梗: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感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文章通篇运用拟人、呼告的修辞方法,直接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表达效果。

还运用了反复、排比、比喻、反问等方法,增强了整个独白的抒情效果,具有诗的形式美,回环往复,荡气回肠,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四、诵课文,察屈原重放《命运》学生调动最激越的情感,大声朗读并背诵前6段,在朗读中想像剧中情景,洞察屈原丰富的内心世界。

《雷电颂》教学教案设计

《雷电颂》教学教案设计

《雷电颂》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雷电颂》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时代背景等。

(2)能够分析并欣赏《雷电颂》的艺术特色。

(3)能够解读并理解《雷电颂》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雷电颂》的内容。

(2)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雷电颂》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3)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雷电颂》中的画面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3)培养学生对自然、生命和宇宙的敬畏之情。

二、教学重点1. 《雷电颂》的背景知识及作者简介。

2. 《雷电颂》的艺术特色分析。

3. 《雷电颂》的主题思想解读。

三、教学难点1. 《雷电颂》中复杂的意象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2. 《雷电颂》中的哲理思想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雷电颂》的背景知识、作者简介和主题思想。

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雷电颂》的理解和感悟。

3. 比较分析法:分析《雷电颂》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4. 想象和联想法: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雷电颂》中的画面和情感。

五、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1)导入:《雷电颂》的背景知识介绍,包括作者、时代背景等。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雷电颂》,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

(3)讲解:讲解《雷电颂》的艺术特色,如意象、象征意义等。

2. 第二课时:(1)互动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对《雷电颂》的理解和感悟。

(2)比较分析:分析《雷电颂》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3)讲解:讲解《雷电颂》的主题思想,如哲理、情感等。

3. 第三课时:(1)讲授:讲解《雷电颂》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理解。

(2)想象和联想: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雷电颂》中的画面和情感。

4. 第四课时:(1)作业讲评:对学生的读后感进行讲评,给予肯定和指导。

(3)拓展延伸:推荐相关作品,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古典文学。

雷电颂表格式教案

雷电颂表格式教案
波澜(lán) 雷霆:雷暴;霹雳。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忏悔: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
罪孽(niè):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
拖泥带水: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
(三)写作背景《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且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反共高潮。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他说:“全中国进步人民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时的时代。”郭沫若借历史上的屈原的悲剧,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作业布置
预习《短文两篇》




屈原: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
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教学重点
找出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突出方法
分析、理解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语言所包含的深意。
突破方法
结合背景理解句子含义
教学方法
朗读发、合作探究法
教学资源/媒体
多媒体
教学内 容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教学预设




(一).导入
每年农历端午,我们都会划龙舟、吃粽子,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一风俗习惯吗?为了纪念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屈原正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呼唤风、雨、电,那他期盼的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郭沫若的《雷电颂》

雷电颂 教学设计 教案

雷电颂 教学设计 教案

教案:7、雷电颂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雷电颂》的背景和主题,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

能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学会通过诗歌来感受自然美和人生哲理,提升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情,培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理解诗中对人生困境的探讨,激发学生积极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教学重点:1. 诗歌背景和主题的理解。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的分析。

教学难点:1. 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2. 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的背景资料和注释。

2. 准备相关的文学鉴赏指导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对自然力量的感受,例如风暴、雷电等。

2. 提问:在你们心中,自然力量是什么样的存在?二、诗歌背景介绍(5分钟)1. 教师简述诗人及其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

三、诗歌朗读与初步理解(1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2. 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四、诗歌分析与讨论(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如雷电、风暴等,并分享讨论成果。

五、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10分钟)1. 教师提供相关的文学鉴赏指导资料,如诗歌鉴赏方法、修辞手法等。

2. 学生根据指导资料,对《雷电颂》进行深入分析,并写下自己的鉴赏心得。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雷电颂》的背景和主题有了初步理解,能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歌的深层含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增加对其他诗歌的鉴赏,让学生更加熟练地运用文学鉴赏方法。

教案:7、雷电颂(接上)六、诗歌创作启示(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创作对个人成长的启示,如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坚持等。

《雷电颂》教案范文

《雷电颂》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雷电颂》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雷电颂》。

(2)理解《雷电颂》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的主题思想。

(3)分析《雷电颂》的诗歌形式、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雷电颂》。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熟读并背诵《雷电颂》。

2. 理解《雷电颂》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的主题思想。

3. 分析《雷电颂》的诗歌形式、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难点:1. 理解《雷电颂》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典故。

2. 深入剖析《雷电颂》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雷电颂》的作者屈原及其作品《离骚》、《天问》等。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端午节”吗?它与屈原有什么关系?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由朗读《雷电颂》,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通过注释和查阅资料,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和资料,分析《雷电颂》的主题思想。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雷电颂》的主题思想及其价值。

第二课时5. 复习导入教师检查学生对《雷电颂》的背诵情况,提问有关诗歌内容的问题。

6. 深入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雷电颂》的诗歌形式、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2)举例说明《雷电颂》中的典型意象、象征意义和对比手法等。

7. 实践拓展(1)请同学们结合《雷电颂》的艺术特色,分析其他古代诗歌作品。

(2)教师选取相关诗歌,让学生进行赏析。

8.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雷电颂》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雷电颂》。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7《雷电颂》教案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7《雷电颂》教案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7《雷电颂》教案一. 教材分析《雷电颂》是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郭沫若创作的一首抒情诗。

这首诗以雷电为载体,表达了诗人对革命事业的热爱和对光明未来的向往。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郭沫若先生的文学才华,感受到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理解并分析诗歌的基本内容。

但对于《雷电颂》这首诗的深层含义,部分学生可能还难以把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悟诗中的革命情怀。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的基本内容,诗歌的主题思想。

2.教学难点:诗歌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体验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分析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为学生提供课文的朗读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相关资料:关于郭沫若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讲解。

3.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提高课堂效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雷电现象,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的神奇现象。

然后引入课文《雷电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让学生感受课文中雷电的壮观景象,体会诗人的豪情壮志。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雷电颂》课文教案

《雷电颂》课文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雷电颂》全文;(2)理解《雷电颂》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分析诗中的象征手法和意象,体会其深刻的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雷电颂》;(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界的热爱和敬畏之情;(2)领悟诗中所蕴含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3)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培养高雅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雷电颂》;(2)理解诗中的象征手法和意象;(3)掌握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教学难点:(1)诗中象征手法的理解和运用;(2)意象的深刻内涵和寓意;(3)诗人的创作背景及其对诗歌的影响。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雷电颂》的作者背景;(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雷电颂》,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中的象征手法和意象;(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中的象征手法和意象,揭示其深刻内涵;(2)分析诗的结构特点,领悟诗的艺术魅力。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体验诗中的情感;(2)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雷电颂》;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中主题思想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发挥。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诗句为例,讲解象征手法和意象的运用。

雷电颂 教学设计 教案

雷电颂 教学设计 教案

教案:7、雷电颂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雷电颂》的内容,掌握其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主题。

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学会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提出自己的见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自然界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理解《雷电颂》的内容和主题。

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提出自己的见解,进行文学鉴赏。

教学准备:教材《雷电颂》。

相关背景资料。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的诗歌学习,提醒学生对诗歌的鉴赏方法。

2. 提问:《雷电颂》是一首怎样的诗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二、诗歌阅读与理解(15分钟)1. 学生自读《雷电颂》,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节。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 讨论诗中的人物、情节和主题。

三、诗歌分析与鉴赏(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2. 学生举例说明,进行鉴赏练习。

3.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诗歌解读与表达(10分钟)1. 学生分组,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提出自己的见解。

2. 各组汇报,进行交流和讨论。

3.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3.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雷电颂》的短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教学延伸: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相关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和分析。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给予了学生足够的指导和支持。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六、诗歌背景与文化探讨(10分钟)1. 教师介绍《雷电颂》的创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

雷电颂 教学设计 教案

雷电颂 教学设计 教案

教案:7、雷电颂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雷电颂》的内容。

能够分析并欣赏《雷电颂》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

能够运用《雷电颂》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雷电颂》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培养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之心,增强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雷电颂》的内容理解和背诵。

《雷电颂》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雷电颂》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雷电颂》的深层主题和情感表达的理解。

诗歌创作技巧的掌握。

教学准备:《雷电颂》文本。

与《雷电颂》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文学作品。

写作纸张和文具。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雷电现象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并导入对新课的学习。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自读《雷电颂》。

2.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雷电颂》的内容和主题。

3. 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三、内容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雷电颂》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

四、修辞手法分析(15分钟)1. 教师介绍《雷电颂》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2. 学生分组讨论,找出《雷电颂》中的修辞手法并进行分析。

3.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第二课时一、背诵和默写(15分钟)1. 学生集体背诵《雷电颂》。

2. 教师随机抽取学生默写《雷电颂》的部分内容。

二、创作练习(20分钟)1. 教师布置创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雷电颂》中的修辞手法写一首关于自然现象的诗歌。

2. 学生进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作品展示和评价(15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作品。

2. 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作品的文学价值和艺术表现。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和体会。

教学延伸: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展示他们对《雷电颂》的掌握和表达能力。

《雷电颂》课文教案

《雷电颂》课文教案

《雷电颂》课文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雷电颂》。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雷电”、“颂歌”、“毁灭”等。

(3)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通过描绘雷电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学会欣赏自然景观,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敬畏之情。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挑战,培养坚定的意志和勇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雷电颂》。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通过描绘雷电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通过描绘雷电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敬畏之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关于自然景观的课文,如《山水》、《四季之美》等。

(2)提问:你们对自然景观有什么印象和感受?2. 朗读与背诵:(1)让学生朗读课文《雷电颂》。

(2)引导学生注意课文的节奏和韵律,感受作者对雷电的赞美之情。

(3)鼓励学生背诵课文。

3. 生词与短语:(1)解释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雷电”、“颂歌”、“毁灭”等。

(2)让学生通过语境理解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4. 课文分析:(1)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了解作者通过描绘雷电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2)讨论:作者为什么选择雷电作为赞美的对象?雷电有哪些特点和象征意义?5. 写作与讨论:(1)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景观的短文。

(2)分组讨论,互相交流并给出建议和评价。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

2. 朗读与背诵:检查学生对课文《雷电颂》的朗读和背诵情况,评估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3. 写作与讨论: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学生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思考。

7《雷电颂》表格式教案

7《雷电颂》表格式教案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资源
与本课相关的图片、音频等资料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调整与思考






细读研讨
一、导入
二、细读研讨
1、文中的风雷电,洞庭湖、东海、长江,有形、无形的长剑,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等物象象征了什么?运用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学生小组交流研讨结果,教师明确:
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类似英国作家笛福长篇小说《鲁滨逊飘流记》
学生小组交流研讨讨论交流
师生互动
批注理解内化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调整与思考






细读研讨
体会本文的艺术特色
语文实践
所描写的海中荒岛,是对社会现实极端憎恶而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2、抒情主人公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导入
民俗导入:每年农历端午,我们都会划龙舟、吃粽子,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一风俗习惯吗?为了纪念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三、作者、人物介绍:
郭沫若: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他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型
新授课




知识目标
1、了解《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以及《雷电颂》在《屈原》中的地位。了解作品背景是把握本文的前提。2、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3、体会象征含义。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的丰富的想像,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4、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小组交流 研讨讨论交流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细 读 研 讨
师生互动
批注理解内化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所描写的海中荒岛,是对社会现实极端憎恶而企求寄 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2、抒情主人公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 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小组交流研讨结果,教师明确: 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 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明了诗人对光明 未来的热烈追求。 在“比铁还沉重” “比铁还牢固”的黑暗、阴惨的 现实面前,诗人深沉忧虑祖国的前途命运。所以他热 切地祈求咆哮的风、闪耀的电、爆炸的雷这些宇宙中 的“伟大的艺人们” ,以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把黑暗 的世界“爆炸” “劈开” ,从而创造一个“没有阴谋、 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世界,迎来“没有限制 的自由”和灿烂炫目的“光明” 。在奇丽的想象中,主 体和客体,人和自然力合而为一,表达了对光明的热 烈追求,显示了摧毁一切黑暗的愤激的情绪和斗争决 心。 3、提问:课文运用了象征手法,再举例说说课文 使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学生小组交流研讨结果,教师明确: 课文通篇运用了拟人兼呼告的手法,如“风,你 咆哮吧!咆哮吧!“你们雷,你们电” ” “啊,电!你这 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等,这些语句,热切地呼告和 歌颂风、雷、电;而“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 等语句,无比愤怒地斥责鬼神。这样,就直接有力地 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表达效果。 其次,运用了反复、排比、比喻、反问等方法, 也增强了整个独白的抒情效果,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 感情,又具有诗的形式美,回环往复,荡气回肠,琅 琅上口,铿锵有力。 反复、排比的方法,充分地表达感情,使独自更 有气势。如: “你,你这土偶木梗,你这没心肝的,没 灵魂的,我要把你烧毁,烧毁” “你咆哮吧!咆哮吧! 尽力地咆哮吧!” “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 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你劈 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 劈开!„ ‘鼓动吧, 风!咆哮吧, 雷!闪耀吧!电!”“啊, 这宇宙中的伟大的诗! 你们风, 你们雷, 你们电, „„ 你们都是诗,都是音乐,都是跳舞”等等,这些语句, 兼用拟人、呼告、排比;感情洪流就都宛如江河溃坝, 汹涌奔腾。 “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运用比喻,热 切地向往和赞美风、 电这种自然界的伟力; “你, 雷、 而 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 “你,你这土偶木梗,你 这没心肝的,没灵魂的,我要把你烧毁,烧毁”等语 句兼用反复、排比、反问,无比愤怒地斥责恶神。这 些句子,呼唤指斥,使独自更增强了战斗力。 作用: 直接有力地抒发了爱憎的感情, 好像是 “生 之颤动,灵之喊叫” ,达到了最大限度的抒情效果,往 往能感人肺腑,撼动人心。句子本身又具有诗的形式 美和节奏感,增强了语句的气势,琅琅上口,铿锵有
学生活动
调整与思考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戏 剧 知 识 介 绍
学生听讲
批注理解内化
学生听讲
批注理解内化
写 作 背 景
学生听讲
批注理解内化
剧 本 朗 诵 整 体 感 知
再 读 课 文 理 清 思 路
剧,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 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 为今用”的作用。 (五) 教师介绍全剧内容以及 〈雷电颂〉 在 〈屈 〈 〉〈 原〉 〉中的地位。 全剧分为“橘颂” “受诬” “招魂” “被囚” “雷电 颂”五幕。作者对伟大诗人屈原的“独立不移” “坚贞 不屈” “光明磊落”的崇高品质的塑造,撼动了进步人 民的灵魂。 《雷电颂》出现在《屈原》第五幕第二场。 它是屈原斗争精神的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全剧 高潮中最强力的一个音符。 三、剧本朗诵,整体感知: 1、课堂范读:播放《雷电颂》的朗诵带。要求学 生注意不同句子、不同语段所使用的语气、语调、语 速。 2、你觉得本文在气势上有何特点? 明确:激情澎湃,气势雄浑。 3、模仿朗读:根据刚刚所听到的录音,仔细揣摩 语气、语调、语速,自由朗读全文。 4、 与以往的课文相比, 这篇课文在形式在有什么 特点? 教师明确:是屈原的内心独白。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学生根据前面的诵读,默读课文划分层次。 教师明确: 《雷电颂》这段独白,大致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风、雷、电的期待与歌颂,一是对光明的渴望 与追求。 文章按自然力声威的发展,和屈原的感情脉络划 分段落层次。 第一层(1~3 段),呼唤风暴怒吼,由衷赞美“无 边无际的伟大的力” 。 第二层(4~6 段),呼唤风、雷、电,表达憎恨黑 暗、渴求自由的强烈愿望。 第三层(7~8 段),赞颂闪电的光明与火花,并决 心与之一起烧毁一切黑暗势力。 第四层(9—12 段), 义正辞严地诘责 “土偶木梗” , 表示与污秽、邪恶,势不两立。 第五层(13 段),表现屈原的坚强意志与必胜的信 心。 五、齐读剧本节选
组长查阅
高寨子中学 “参与式”课堂教学设计
编写时间:2013 年 4 月 8 日
学 科 课 题 语 文 授 课 班 级 《雷电颂》(第二课时) 八(5) 教授者 两课时 课型 李宏昌 新授课
学期总第 34 课时
授 课 时 间
修改时间:
设计者



李宏昌
课时安排
三 维 目 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资源 教学步骤
学生听讲
批注积累
学生听读思考 左边问题
学生模仿朗读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讨论、交 流。
师生互动
批注理解内化
作 业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感 悟 第一层(1~3 段),呼唤风暴怒吼,由衷赞美“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 。 第二层(4~6 段),呼唤风、雷、电,表达憎恨黑暗、渴求自由的强烈愿望。 第三层(7~8 段),赞颂闪电的光明与火花,并决心与之一起烧毁一切黑暗势力。 第四层(9—12 段),义正辞严地诘责“土偶木梗” ,表示与污秽、邪恶,势不两立。 第五层(13 段),表现屈原的坚强意志与必胜的信心。
学生课前准备
导 入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作 者 和 作 品 简 介
学生结合生活 实际联想
学生结合配套 介绍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品。比喻生动,语言瑰丽,夸张大胆,诗中融入大量 的神话传说及历史人物故事,使诗篇波澜起伏,千变 万化,雄伟奇观。屈原创造了骚体,即“楚辞” ,为后 世诗人的创作开辟了无限的空间。 屈原的伟大人格深深感染着无数后人,比如汉代 的政论家贾谊写过《惜誓》 《吊屈原赋》 ,现代诗人郭 沫若也是对他无比敬仰的一位,他创作了五幕历史剧 《屈原》 塑造了我国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兼诗人──屈 。 原的形象,他具有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 斗争精神。 三、戏剧知识介绍 1、戏剧的概念: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 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 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2、戏剧的种类: 从表演形式上,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诗剧、 广播剧、电视剧、街头剧、活报剧等; 从作品内容的性质上,可分悲剧、喜剧、正剧等; 从故事情节上,可分为独幕剧、多幕剧等。 从时代分,可以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 3、戏剧的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 台词等。 4、戏剧的基本特点: (1) 、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 (2) 、矛盾冲突要尖锐集中 (3) 、人物的高度集中。 5、戏剧的文学部分,通称为剧本,是文学的一大 类别,与诗歌、散文、小说并列。 四、介绍《屈原》话剧 在《屈原》一剧里作者始终把屈原这个人物放到 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中进行刻画,用不断激化的戏剧 冲突,把人物一步步推上矛盾的顶峰,使人物性格在 矛盾高潮时得到最鲜明、最强烈的展现。 五幕剧中矛盾冲突是直线上升的:第一幕:屈原 家„„;第二幕:后宫„„;第三幕:屈原家„„; 第四幕:城外„„;第五幕:尾声„„。 《屈原》全剧就是这样通过矛盾的不断激化,塑 造出一个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 感, 有崇高的道德情操, 无私无畏的爱国志士的形象。 五、写作背景 教师说明《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写作意图。 《屈原》 写于 1942 年 1 月, 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 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半壁河 山沦于敌手, 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 并且悍然发动 “皖 南事变” ,大肆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反共高潮。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 创作了 《屈原》 , 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 他说: “全中国进步 人民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 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 象征我们当时的时代。 ”郭沫若借历史上的屈原的悲
1、了解《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以及《雷电颂》在《屈原》中的地位。 了解作品背景是把握本文的前提。2、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 知识 的性格。3、体会象征含义。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的丰富的想像,理解多 目标 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4、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思 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能力 1、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培养初步阅读和欣赏 目标 戏剧文学的能力。 情感 4、理解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和英勇无畏的 目标 斗争精神。 1、朗读理解内容与思想。2、体会象征含义,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表达思想感情,增强气 势。 1、课文的思想内容,象征含义。2、品味语言的抒情效果,理解作品内涵的深刻的思想内 涵。 朗读 讨论 自主合作探究 与本课相关的图片、音频等资料 教师活动 一、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利用书籍或网络,了解屈原,了解郭 沫若,了解《屈原》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接触戏剧。 2、课前初读:要求学生通读课文 2-3 遍,弄懂生 字词,熟悉课文内容。 二、导入 民俗导入:每年农历端午,我们都会划龙舟、吃 粽子,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一风俗习惯吗?为了 纪念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今天,就 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 《屈原》 走进这位伟大 , 诗人的内心世界。 三、作者、人物介绍: 郭沫若: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 家,他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 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 量与澎湃的诗情。 屈原(约前 340~约前 277)名平,又名正则,字 灵均, 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战国时期出国人。 传为湖北秭归人。出身贵族,曾做左徒、三闾大夫, 怀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不 见用,遭靳尚等人毁谤,被放逐于北,于是作《离骚》 表明忠贞之心;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 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汩罗 江而死。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 午节” 。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 、 、 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 首抒情诗,全诗共二千四百多字。是一首浪漫主义作 学生活动 调整与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