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外科常用抗凝抗血小板降脂药物一览表

合集下载

抗血小板药物介绍

抗血小板药物介绍

抗血小板药物介绍因血小板的激活与聚集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故抗血小板是治疗冠心病关键。

抗血小板药物分类介绍如下:一:血小板环氧化酶(COX)-1抑制剂:①阿司匹林:不可逆地抑制COX-1阻止血栓素A2合成及释放,抑制血小板聚集;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可达到不同效应:小剂量阿司匹林(75-300mg/日)具有抗血小板作用;最佳剂量范围为75~150mg/d(常用剂量为100mg/d),急性情况下需至少首剂150mg负荷量。

中等剂量阿司匹林(500mg-3g/d)有解热镇痛效应;大剂量超过4g/d具有消炎及抗风湿作用。

改善阿司匹林耐受性方法包括:服用肠溶剂型;清除胃幽门螺杆菌,同时服用胃黏膜保护药。

②吲哚布芬:可逆性地抑制 COX-1,对前列腺素抑制率较低,胃肠道反应较小、出血风险较低,可考虑作为出血及胃溃疡风险高等阿司匹林不耐受者的替代治疗。

用药方法:每次100-200mg ,每日两次,饭后口服。

65岁以上老年患者及肾功能不全患者每天100-200mg为宜。

二:P2Y12受体抑制剂:二磷酸腺苷(ADP)是血小板活化与聚集过程中重要激动剂。

P2Y12受体抑制剂能阻碍ADP与血小板表面受体结合,有效减弱ADP级联反应,降低血小板聚集。

常用P2Y12受体抑制剂主要为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

①氯吡格雷为前体药物,经肝脏细胞色素 P450酶代谢活化后,与P2Y12受体不可逆地结合,减少ADP介导的血小板激活和聚集。

负荷剂量需6~8h达到最大抑制效果(600mg负荷量2~6h起效),半衰期为6h。

常用维持剂量为75mg,每日1次口服。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较单独使阿司匹林显著减少急性心肌梗死者不良心血管事件,且大出血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增加。

氯吡格雷抗血小板疗效个体差异较大,部分表现低反应或无反应(即氯吡格雷抵抗),该现象受细胞色素P450酶基因(如 CYP2C19)多态性影响。

氯吡格雷抵抗者用常规剂量氯吡格雷无法达到预期血小板抑制效果,与缺血事件风险增高相关。

四大类10种抗凝药物详解

四大类10种抗凝药物详解

四大类10种抗凝药物详解抗凝药通过阻止血液凝固而防止血栓形成,是临床上非常重要的抗栓药物血栓形成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血液有形成分在血管内形成栓子,造成血管部分或完全堵塞、相应部位血供障碍的病理过程。

血栓的形成是导致心肌梗死和中风等动脉疾病以及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包括深部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发生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抗凝药通过阻止血液凝固而防止血栓形成,是临床上非常重要的抗栓药物,用于防治血管内栓塞或血栓形成的疾病,预防中风或其他血栓疾病,广泛应用于房颤、急性心肌梗死(AMI)、外周静脉血栓、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后、肺栓塞、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体外循环的抗凝等。

科技日新月异,新药不新出现,笔者试对临床常用的抗凝药做一总结,希冀对大家进一步掌握抗凝药的临床应用有所帮助。

一、抗凝药分类和作用机制抗凝药按照作用机制不同可分为四大类:凝血酶直接抑制剂凝血酶间接抑制剂维生素K拮抗剂Xa因子抑制剂作用机制抗凝药通过抑制凝血酶和凝血X因子,影响凝血瀑布的形成达到抗凝作用。

其中凝血酶直接抑制剂对与纤维蛋白结合的凝血酶及游离凝血酶均有抑制作用;凝血酶间接抑制剂仅对游离凝血酶有抑制作用;Xa因子是一种维生素K依赖的丝氨酸蛋白酶,占据凝血瀑布反应的中心位置,所以维生素K拮抗剂可以抑制Xa因子的形成;Xa因子抑制剂对游离型和结合型Xa因子及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均有强效的抑制作用,但与凝血酶直接抑制剂不同的是,Xa因子抑制剂减少凝血酶生成,但不影响已生成凝血酶的酶活性,对生理性止血功能影响小。

二、临床常用抗凝药1维生素K拮抗剂抗凝机制:通过拮抗维生素K使肝脏合成凝血酶原及因子Ⅶ、Ⅸ和Ⅹ减少而抗凝。

适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

代表性药物:华法林。

用法用量:2.5~3.0毫克,每日1次,目标INR依病情而定,一般为2.0~3.0,根据疾病不同,目标值有一定区别,大于75岁的老年人和出血的高危患者,目标INR可以调低至1.6~2.5。

四大类10种抗凝药物详解

四大类10种抗凝药物详解

四大类10种抗凝药物详解抗凝药是用于防止血栓形成的重要药物,通过阻止血液凝固来预防动脉和静脉疾病的发生。

血栓的形成是导致心肌梗死和中风等疾病以及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抗凝药可以广泛应用于预防中风、房颤、急性心肌梗死、外周静脉血栓、肺栓塞、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体外循环的抗凝等。

抗凝药按照作用机制不同可分为四大类:凝血酶直接抑制剂、凝血酶间接抑制剂、维生素K拮抗剂和Xa因子抑制剂。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凝血酶和凝血X因子的形成,影响凝血瀑布的形成,从而达到抗凝作用。

维生素K拮抗剂是一种常用的抗凝药,通过拮抗维生素K的作用来减少肝脏合成凝血酶原和因子Ⅶ、Ⅸ和Ⅹ,从而达到抗凝的作用。

华法林是一种代表性的维生素K拮抗剂,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

需要注意的是,该药奏效慢而持久,适用于需要长期维持抗凝的患者。

同时,药物和食物对华法林有影响,需要注意避免与增强华法林抗凝作用的药物和食物同时使用。

华法林是一种常用的抗凝药物,但需要注意其与其他药物和食物的相互作用。

一些药物,如头孢菌素类和对乙酞氨基酚等,可能会影响华法林的抗凝作用,而一些药物,如苯妥英钠和口服避孕药等,则会降低其抗凝作用。

此外,一些中药和食物也可能会影响其作用,因此在用药过程中需要注意。

在使用华法林时,需要对其用药量进行监测。

目标INR 依病情而定,一般为2.0~3.0.在用药前和用药后的几天内,需要进行多次监测,以确保剂量的准确性。

如果INR未达标,可以根据情况适当增加剂量。

在INR达到目标值并稳定后,每4周检查1次即可。

肝素钙和低分子肝素钙是常用的凝血酶间接抑制剂,可以通过与抗凝血酶(AT-Ⅲ)的相互作用间接抑制Ⅹa、Ⅱa因子的活性,发挥抗凝作用。

肝素钙的用法用量需要根据情况进行调整,一般为深部皮下注射或静脉滴注。

对于预防高危患者血栓形成的情况,可以在手术前2小时先给药5000U,以后每隔8~12小时给药5000U,共7天。

七大类8种抗血小板药物详解

七大类8种抗血小板药物详解

七大类8种抗血小板药物详解血栓形成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血液有形成分在血管内形成栓子,造成血管部分或完全堵塞、相应部位血供障碍引起组织器官缺血、缺氧甚至坏死的病理过程,是引起脑梗塞、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因素,对机体危害极大。

血小板的黏附、活化、聚集与血栓事件形成直接相关,为此人们开发了一系列的抗血小板药物,用于冠心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后)、缺血性脑血管病(缺血性卒中和TIA)、周围动脉疾病(PAD)等的预防和治疗。

特别是目前随着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增多,人们对ACS的重视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的治疗(PCI)及冠脉成形术的普及成熟,抗血小板药物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为此笔者参考文献,对临床常用抗血小板药物做一总结,以飨读者。

血小板与血栓形成血小板是人体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之一,有止血、促进凝血和保护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血小板黏附与聚集、凝血系统的激活,本是对损伤血管的一种生理性防护反应,但过度的反应可导致血小板形成血栓,其机制为:•血管壁受损(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导致内皮下胶原暴露;•随后血小板被激活,发生粘附,参与此过程的主要物质有血小板膜糖蛋白I(GPI)、vW因子和内皮下胶原;•粘附发生后随即发生血小板的聚集,导致血小板聚集的生理性因素主要有ADP、血栓烷A2、胶原、凝血酶等,称为致聚剂。

血小板黏附与聚集过程会发生一系列反映,包括花生四烯酸(AA)的代谢,产生血栓素A2(TXA2),释放二磷酸腺苷(ADP),最终通过与纤维蛋白原结合,血小板之间相互粘附、聚集形成早期血栓,同时血小板释放的产物也可促进血液的凝固,导致血栓形成,所以血小板是在血栓形成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抗血小板药物作用机制和分类抗血小板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拮抗血小板膜受体如二磷酸腺苷(ADP)受体和血小板糖蛋白(GP)IIb/IIIa受体及增加血小板内环腺苷酸(cAMP)水平而起效,其中血小板糖蛋白(GP)IIb/IIIa受体介导的血小板聚集是血栓形成的最后共同途径。

抗凝药物

抗凝药物

抗血小板
拜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波立维、泰嘉):1.用药期间定期复查血小板;
2.如果有消化性溃疡病史,或出现皮肤、粘膜出血迹象,请及
时就诊
3.药物涂层支架植入术后患者要求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一般
要求拜阿司匹林终生服用,氯吡格雷坚持服用一年或一年半。

替格瑞洛(倍林达)
GPIIb/IIIa拮抗剂:替罗非班(欣维宁4ml/h泵入)
抗凝药物
口服:华法林:常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

过量易致出血,可有瘀斑、紫癜、牙龈出血、鼻衄、伤口出血经久不愈、月
经过多、血尿、消化道出血等,停药后可消失。

2.定期复查凝血功能
3.如果有消化性溃疡病史,或出现皮肤、粘膜出血迹象,请及时就诊
4.通常饭后服用
达比加群(泰毕全)
利伐沙班(拜瑞妥)
注射:普通肝素
低分子肝素。

常见抗血栓药物一览表

常见抗血栓药物一览表

常见抗血栓药物一览表1. 抗凝药物- 华法林(Warfarin)- 作用机制:通过抑制维生素K的活性,抑制凝血因子的合成。

作用机制:通过抑制维生素K的活性,抑制凝血因子的合成。

作用机制:通过抑制维生素K的活性,抑制凝血因子的合成。

- 适应症:用于预防和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以及降低心房颤动患者的栓塞风险。

适应症:用于预防和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以及降低心房颤动患者的栓塞风险。

适应症:用于预防和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以及降低心房颤动患者的栓塞风险。

- 副作用:出血风险增加,需要定期监测凝血时间。

副作用:出血风险增加,需要定期监测凝血时间。

副作用:出血风险增加,需要定期监测凝血时间。

- 阿司匹林(Aspirin)- 作用机制: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来减少血栓形成。

作用机制: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来减少血栓形成。

作用机制: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来减少血栓形成。

- 适应症:用于预防冠状动脉疾病(如心肌梗死)和脑血管疾病(如中风)。

适应症:用于预防冠状动脉疾病(如心肌梗死)和脑血管疾病(如中风)。

适应症:用于预防冠状动脉疾病(如心肌梗死)和脑血管疾病(如中风)。

- 副作用:胃肠道不适(如溃疡),出血风险稍微增加。

副作用:胃肠道不适(如溃疡),出血风险稍微增加。

副作用:胃肠道不适(如溃疡),出血风险稍微增加。

2. 抗血小板药物- 氯吡格雷(Clopidogrel)- 作用机制: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

作用机制: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

作用机制: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

- 适应症:用于预防冠状动脉疾病(如心肌梗死)和脑血管疾病(如中风)。

适应症:用于预防冠状动脉疾病(如心肌梗死)和脑血管疾病(如中风)。

适应症:用于预防冠状动脉疾病(如心肌梗死)和脑血管疾病(如中风)。

- 副作用:出血风险增加,个体差异较大。

副作用:出血风险增加,个体差异较大。

预防脑血栓的药物有哪些啊

预防脑血栓的药物有哪些啊

预防脑血栓的药物有哪些啊脑血栓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它可以引发脑中风等并发症,对身体造成很大伤害。

预防脑血栓的药物有很多种类,常用的有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和降血脂药物。

治疗脑血栓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物理治疗。

注意事项包括控制高血压、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体检等。

一、预防脑血栓的药物1.抗血小板药物这类药物能阻止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的形成。

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嘧达莫等。

这类药物对小血栓有效,但对大血栓的作用相对较弱,适用于预防脑血栓的发生。

2.抗凝药物这类药物能阻止血液凝固,减少血栓的形成。

常用的抗凝药物有华法林、达比加群、利伐沙班等。

这类药物对制止现有的血栓形成有一定作用,适用于治疗脑血栓。

3.降血脂药物这类药物能有效地降低血液中的脂质,减少血栓形成的危险。

常用的降血脂药物有他汀类药物、贝特类药物、食醋降压颗粒等。

这类药物对高胆固醇和高甘油三酯患者有特效,适用于预防脑血栓的发生。

二、治疗脑血栓的方法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治疗脑血栓最常见的方法,药物通常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降血脂药物等。

这些药物能通过减少血栓形成的危险,阻止血栓的进一步形成,达到有效治疗的效果。

2.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治疗脑血栓的另一种方法,其中的颅内血肿清除术是最广泛的一种手术。

这种手术可以清除颅内血肿,减轻脑组织的压力,消除患者的症状。

此外也有一些其他的手术方法,如血栓机械碎栓术、血栓互换术等。

3.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脑血栓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包括超声治疗、电磁治疗和穴位治疗。

这些方法能够通过调整身体的气血、养分交换,改善治疗效果。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物理治疗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三、注意事项1.控制高血压高血压是脑血栓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应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血压。

常用的方法包括口服降压药物、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等。

2.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预防脑血栓的重要方法之一,例如戒烟限酒、科学饮食、规律运动等。

心内科常用的几种抗凝血药

心内科常用的几种抗凝血药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一、抗血小板药物:1,抑制血小板代谢得药物:(1)环氧酶抑制剂:阿司匹林;(2)TXA2合成酶抑制剂:奥扎格雷钠;(3)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双嘧达莫;2,阻碍ADP介导得血小板活化得药物:氯吡格雷、沙格雷、噻氯匹定;3,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阻断剂:替罗非班4,凝血酶抑制剂(凝血酶就是最强得血小板激活剂):水蛭素、阿加曲班;5,同时改善微循环,治疗血栓前状态得药物:川芎嗪、血栓通、灯盏细辛。

二、抗凝药物:1,间接凝血酶抑制剂(激活抗凝血酶Ⅲ发挥抗凝作用):肝素、低分子肝素;2,直接凝血酶抑制剂:重组水蛭素及其衍生物(通心络胶囊、疏血通注射液)、阿加曲班;3,维生素K依赖性抗凝剂(抑制肝脏合成得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得活化):双香豆素类,如华法林;4,此外还有:凝血酶生成抑制剂、凝血酶受体抑制剂、重组内源性抗凝剂(蛋白C、抗凝血酶等)。

三、纤维蛋白溶解药:1,第一代纤溶药:链激酶、尿激酶;2,第二代纤溶药: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3,第三代纤溶药:重组纤溶酶激活剂瑞替普酶(reteplase)为tPA得变异体;4,降纤维蛋白原药物:蚓激酶、蝮蛇抗拴酶;5,另外临床还将巴曲酶(降纤酶)用于脑梗死得溶栓.四、促凝止血药物:1,促进凝血酶活性得药物:维生素K1、维生素K 3(亚硫酸氢钠甲萘醌)、巴曲酶(立止血);2,凝血酶制剂:凝血酶原复合物(300PE或400PE/支)、人纤维蛋白原(0、5g/支)、人凝血因子Ⅷ(400万iu);3,纤溶酶抑制剂:氨基乙酸、氨甲苯酸(止血芳酸)、抑胰肽酶;4,作用于血管得止血药:酚磺乙胺(止血敏)、垂体后叶素、卡络柳钠(安络血)、去甲肾上腺素;5,鱼精蛋白。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相关实验室检查得用途有:①血栓前状态得筛选;②止血缺陷或出血性疾病得筛选;③抗血小板、抗凝、纤溶治疗得监测.出血与血栓检测得相关指标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BT;血小板计数plateletcount,PC或plt;血小板聚集试验platelet aggregation test,PAg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 ime, 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凝血酶原比值prothrombin tatio,PT R;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活化得凝血时间activedclottin gtime,ACT;血浆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ogen)degradationproducts, FDP;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试验)plasma protamin paracoagulation test;血栓前状态prethrombotic state,PTS。

常用抗血小板药物总结

常用抗血小板药物总结

常用抗血小板药物总结
抗血小板药物是一类常用的药物,用于预防和治疗血小板功能异常所导致的血
栓形成。

在临床上,抗血小板药物常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
1. 阿司匹林(aspirin):阿司匹林是最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之一。

它通过抑制
血小板中的Cyclooxygenase(COX)酶,从而减少血小板生成的血小板聚集因子,防止血小板凝聚形成血栓。

2. 氯吡格雷(clopidogrel):氯吡格雷是另一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

它通过
抑制ADP受体,阻断ADP的作用,从而防止血小板聚集。

3. 依达拉奉(prasugrel):依达拉奉是一种新一代的抗血小板药物。

它与氯吡
格雷具有类似的作用机制,但相比之下,依达拉奉具有更快、更强的抗血小板作用。

4. 替格瑞洛(ticagrelor):替格瑞洛也是一种新一代的抗血小板药物。

与氯吡
格雷和依达拉奉不同的是,替格瑞洛不需要经过肝脏代谢,因此作用更加可靠并且具有预测性。

5. 普拉格雷(prasugrel):普拉格雷是一种比氯吡格雷更强的新一代抗血小板
药物,可以减少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肌梗死、中风和死亡风险。

这些抗血小板药物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可有效预防和治疗血小板相关的疾病。

然而,每种药物都有自身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患者在使用前应咨询专业医生,并遵循医生的建议和用药指导。

抗凝血药的分类及代表药

抗凝血药的分类及代表药

抗凝血药的分类及代表药
抗凝血药是一类药物,常用于预防及治疗血液凝固过程中的病变性血栓,其分为几大类:
1、抗血小板药物:此类药物主要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减少
血液凝固过程中血小板引起的血栓形成。

常见的代表药有阿司匹林、氨加
多沙坦、非阿司匹林、拓扑洛尔、磺胺甲噁唑、鱼肝油、咖酰半胱氨酸等。

2、凝血酶原抑制剂:此类药物可以抑制血液中凝血酶原的活性,从
而阻止凝血酶原形成凝血因子,从而降低血液凝固过程中血栓形成。

常见
的代表药有肝素(度令肝素、泰诺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令、普拉格利、德华拉格、新福莫多)等。

3、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此类药物可以抑制血液中血管紧张素
转换酶的活性,从而阻止血管紧张素的合成,从而降低血液凝固过程中血
栓形成。

该类药物的代表药有德替塞、达哌替嗪等。

4、酶联凝血时间缩短剂:此类药物可以明显缩短血液凝固过程中的
时间,从而阻止血小板聚集、凝血酶原活化、血管紧张素合成,从而降低
血液凝固过程中血栓形成。

常见的代表药有肝素类及酰胺类药物,如氯磺
丙肝素铵、苯磺酰肝素钾、卡地平、哌拉西林及其他一些有限的抗血小板药。

抗凝血药的分类及常用药物

抗凝血药的分类及常用药物

抗凝血药的分类及常用药物1. 引言抗凝血药是一类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的药物。

血栓是指在血管内形成的凝块,它可以堵塞血管并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和中风。

抗凝血药通过不同的机制来阻止或延缓血液凝结,从而降低发生血栓的风险。

本文将介绍抗凝血药的分类及常用药物,并对其作用机制、适应症、副作用和注意事项进行详细阐述。

2. 分类抗凝血药可分为以下三类:肝素类、华法林类和新型口服抗凝剂。

2.1 肝素类肝素是一种天然存在于人体内的多聚糖,具有强效的抗凝作用。

根据其分子量和作用机制,肝素可分为普通肝素(低分子量肝素)和非普通肝素(常规肝素)两类。

2.1.1 普通肝素(低分子量肝素)普通肝素是通过酶解普通肝素得到的低分子量肝素,具有以下特点:•作用机制:通过与抗凝血酶Ⅲ结合,抑制凝血因子Ⅹa和Ⅱa的活性。

•适应症:用于预防和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症、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等。

•常用药物:依诺肝素、达肝素等。

2.1.2 非普通肝素(常规肝素)非普通肝素是从动物(如牛或猪)粘液中提取得到的多聚糖,具有以下特点:•作用机制:通过与抗凝血酶Ⅲ结合,抑制凝血因子Ⅹa和Ⅱa的活性。

•适应症:主要用于静脉血栓栓塞症、急性冠脉综合征等的治疗。

•常用药物:常规肝素、低分子量常规肝素等。

2.2 华法林类华法林是一种维生素K拮抗剂,通过抑制维生素K的合成,降低凝血因子Ⅱ、Ⅶ、Ⅸ和Ⅹ的活性,从而抑制血液凝结。

华法林类药物具有以下特点:•作用机制:通过抑制维生素K的合成,降低凝血因子Ⅱ、Ⅶ、Ⅸ和Ⅹ的活性。

•适应症:用于预防和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症、心房颤动等。

•常用药物:华法林、丹参酮等。

2.3 新型口服抗凝剂新型口服抗凝剂是近年来开发的一类口服抗凝药物,主要包括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和直接抗凝血酶Ⅹa剂。

2.3.1 直接凝血酶抑制剂直接凝血酶抑制剂通过与凝血酶结合,阻止其催化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的过程。

•作用机制:通过与凝血酶结合,阻止其催化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

抗凝药物有哪些

抗凝药物有哪些

抗凝药物有哪些抗凝药物是一类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的药物。

血栓是由血液中的凝块形成的,可以阻塞血管并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如心脑血管疾病。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抗凝药物:1. 阿司匹林:是一种常见的抗凝药物,属于非甾体抗炎药。

它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来防止血栓的形成。

2. 肝素:是一种由动物组织提取的天然抗凝药物。

它可以通过抑制凝血酶的活性来减少血栓的形成。

3. 低分子量肝素(LMWH):是肝素的一种改良版,具有更稳定的抗凝效果和较低的出血风险。

4. 华法林:是一种口服抗凝药物,属于维生素K拮抗剂。

它通过抑制凝血因子的合成来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

5.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s):包括达比加群、利伐沙班、阿哌沙班和依度沙班等。

这些药物是华法林的后续药物,具有出血风险低、剂量易控制等优点。

6. 氯吡格雷:是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可用于预防血栓的形成。

它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素的生成来防止血栓形成。

7. 紫杉醇:是一种常用的抗癌药物,也可以用于阻止血管内皮细胞生长,从而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8. 布地奈德:是一种局部抗凝药物,常用于治疗深静脉血栓。

它通过抑制血栓的形成来预防血栓的进一步扩大。

9. 替加环素:是一种选择性凝血酶抑制剂,可用于预防血栓的形成。

它通过抑制凝血酶的活性来减少血栓的形成。

10. 替罗非班:是一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用于预防和治疗心脏病导致的血栓。

这只是一些常见的抗凝药物,具体的用药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和医生的建议来确定。

在使用抗凝药物时,应遵循医生的指导,并定期进行血液检查以监测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另外,使用抗凝药物时要特别注意药物的剂量和可能的副作用,如出血风险增加等。

如有任何不适或疑问,应及时向医生咨询。

常用血液系统药物简介

常用血液系统药物简介

血液系统药物一、抗凝药肝素钠(}{eparin Sodium,美得喜)【药理】肝素是一种粘多糖,在体内体外均有强大的抗凝作用。

静脉注射可使多种凝血因子灭活,即刻发生抗凝作用。

其主要机制是引起抗凝血酶Ⅲ(ATⅢ)构象改变,使之易与凝血酶结合,加速抗凝血酶Ⅲ使凝血酶灭活,从而抑制凝血酶及活化的凝血因子Ⅶ、Ⅺ、Ⅸ、X,发挥抗凝作用。

另外,肝素还可促进血管内皮释放脂蛋白酯酶而有降脂作用。

抑制炎性细胞的活性和炎性介质活性,具抗炎作用。

抑制血管平滑肌增生、抗血管内膜增生作用。

肝素分子带有大量负电荷,口服不吸收,常静脉给药。

抗凝活性t1/2与给药剂量相关,肝硬化患者t1/2延长。

【适应证】血栓栓塞性疾病,如深静脉栓塞、肺栓塞、脑栓塞、急性心肌梗死、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液透析、体外循环手术、心导管检查等术中抗凝。

【用法】静注:成人每次O.5万~1万u,6 h一次,以生理盐水稀释后使用。

静滴:每日2万~4万U,加至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剂中,开始20滴/min,以后20~30滴/min静脉缓慢滴注,大多用于急性血栓栓塞病。

深部皮下注射每次O.5万~1万U,以后每8h一次,总量1.5万~3万IJ/d。

小剂量皮下注射每次2 000~4 000 u,每12h一次。

常用于防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DIC或产后深静脉血栓症。

小儿静滴每次50~60 u/kg,加至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剂中使用。

新生儿首次剂量30 u/kg,维持量每次50 U/kg。

【注意】①过量会导致出血。

应用过程中要严密监测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trrT),使其维持在参考值的1.5~2.5倍。

发生异常出血,可以鱼精蛋白中和,每1nag鱼精蛋白可中和100 u肝素。

②肝素诱发的血小板减少。

③妊娠妇女可发生早产及胎儿死亡。

④连续应用3~6个月,可致骨质疏松、自发性骨折。

⑤引起皮疹、药热等过敏反应。

⑥肝肾功能不全、有出血倾向、消化性溃疡、严重高血压患者慎用。

【制剂】注射剂:5 000 U,12 500 U,25 000 U(125 U相当于1 mg)。

抗凝血药物总结

抗凝血药物总结

抗凝血药物总结
抗凝血药物被用于防止血液凝固,预防心脏病、中风和血栓形成。

这些药物可以分为两类: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

一、抗血小板药物:
1. 阿司匹林(aspirin):通过抑制血小板活化来减少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从而防止血栓的形成。

2. 氯吡格雷(clopidogrel):与阿司匹林类似,用于预防心脏病、中风和血栓的形成。

3. 硫酸地卡因(ticlopidine):与氯吡格雷类似,但副作用较大,一般在其无效或不能耐受时使用。

二、抗凝药物:
1. 肝素(heparin):通过增加抗凝血酶的活性来抑制血液的凝固,常用于短期防治。

2. 低分子量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与肝素相似,但分子量较小,可以通过皮下注射给药。

3. 华法林(warfarin):通过抑制维生素K的活性,从而阻碍凝血因子的形成,常用于长期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抗凝血药物时应注意定期检查凝血功能,避免出现出血和血栓的并发症。

此外,药物治疗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遵守药物使用说明和剂
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法令钠
华法林 2.5mg,3mg 半片-1片po
qd
利伐沙班拜瑞妥10mg
10-20mg(见备注)
po
qd(见备注)
硫酸氯吡格雷波立维75mg 75mg po qd
硫酸氢氯吡格雷泰嘉25mg 50-75mg po qd
阿司匹林拜阿司匹林0.1g 0.1g po qd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常用抗凝药物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常用抗血小板药物
前列地尔凯时5ug10ug+NS100ml ivdrip bid
5-HT2受体拮抗剂
沙格雷酯安步乐克0.1g0.1g po tid
其他类型
西洛他唑培达50mg50-100mg po bid
尿激酶尿激酶10万U视具体情况iv视具体情况
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血栓形成和发展(DVT、血栓
栓塞性静脉炎、降低肺栓塞的发生率及减少外科大手术
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血友病、毛细血管脆弱症、上消化道出
血、尿路出血、咯血、眼底出血等患者
用于预防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
(DVT)和肺栓塞(PE)的形成。

也可用于预防非瓣膜性心房纤颤患者脑卒中和非中枢神经系统性栓塞,降低冠状动脉综合症复发的风险等。

治疗DVT。

对利伐沙班或片剂中任何辅料过敏的患者;有临床明显活动性出血的患者;具有凝血异常和临床相关出血风险的肝病患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硬化疾病的患者;可减少动脉粥样硬化事件(如心肌梗塞,中风和血管性死亡)的发生率。

过敏、严重的肝脏损伤、活动性病理性出血(如消化性溃疡或颅内出血)。

适用于有过近期发作的中风、心肌梗死和确诊外周动脉硬化疾病的患者;可减少动脉粥样硬化事件(如心肌梗过敏、严重的肝脏损伤、活动性病理性出血(如消化性溃疡或颅内出血)。

痛;急性心肌梗死;预防心肌梗死复发;动脉血管的手
术后(动脉外科手术或介入手术后,如主动脉冠状动静脉搭桥术,PTCA);预防大脑一过性的血流减少(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已出现早期症状(如面部或手臂过敏、胃十二脂肠溃疡、出血倾向(出血体质)。

1.治疗动脉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闭塞性动脉硬
化症等)引起的四肢溃疡及微小血管循环障碍引起的四肢静息疼痛,改善心脑血管微循环障碍。

2.脏器移植术后抗栓治疗,用以抑制移植后血管内的血栓形成。

3.动脉导管依赖性先天性心脏病,以等待手术时机。

1.严重心衰(心功能不全)患者。

2.妊娠或可能妊娠的妇女。

3.既往对本制剂有过敏史的患者。

抗血小板、抗血栓形成、抑制血管收缩、改善微循环
改善慢性动脉闭塞症引起的溃疡、疼痛以及冷感等缺血
性诸症状。

妊娠、出血性疾病患者
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具有抗栓作用;用于治疗慢性动脉
闭塞性溃疡、疼痛及冷感等局部性疾病。

有出血倾向,肝功能严重障碍者禁用。

主要是对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溶栓治疗;还能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预防血栓形成。

二指肠溃疡、咳血、痔疮、 出血等)、做过手术、活体组织检查、心肺复苏(体外心脏按摩、心内注射、气管插管)、 不能实施压迫部位的血管穿刺以及2.控制不满意的高血压(血压
>21.3/14.7kPa)或不能排除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者;
3.有出血性脑卒中(包括一时性缺血发作) 史者;
4.对扩容和血管加压药无反应的休克;
5.妊娠、细菌性心内膜炎、二尖瓣病变并有房颤且高度怀疑左心腔内有血栓
6.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者;
7.出血性疾病或出血倾向,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及进展性疾病;
8.意识障碍患者。

9.严重肝功能障碍,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及出血性素质者忌用。

10.严重肝功能障碍和严重高血压患者、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及有出血性疾病者均忌用。

11.高龄老人、严重动脉粥样硬化者应用剂量宜谨慎。

不良反应为全身各部位可能的出血表现。

或PE:10mg qd;(2)用于治疗DVT:第1个月20mg qd,第2-3个月10mg qd。

不良反应:出血,肝肾功能不全。

肠道反应(腹痛、消化不良等)、头晕、头痛不良反应包括出血、胃肠道反应(腹痛、消化
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如腹痛和胃肠道轻微出血(表现为黑便或贫血)。

可增强抗凝血药物的作用。

1.休克:偶见休克。

2.注射部位:有时出现血管疼、血管炎、发红。

3.循环系统:有时出现加重心衰,肺水肿,血压下降等症状,偶见脸面潮红、心悸。

4.消化系统:有时出现腹泻、腹胀。

5.精神和神经系统:有时头晕、头痛、发热、疲劳
不良反应:脑出血或消化道出血、血小板减少、肝功能异常。

有皮疹、心悸、头痛、失眠、皮下出血、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溶栓的疗效需应用肝素持续泵入维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