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褐斑病因病机及其中医治疗述评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展望
目前虽然治疗黄褐斑方法很多 ,并取得了一定的疗 效 ,但尚无有特殊疗效的药物 ,故多提倡中西医结合 、内 外同治 ,多种方法并用 。不过 ,中医药在治疗黄褐斑方 面因其无毒副作用 ,并有较好疗效 ,而得到广泛重视 。 但中医治疗黄褐斑尚存一些问题 。如临床分型 、诊断及 疗效判定标准不统一 ,对照组不严密 ,观察不严谨 ,难以 作出准确公正的临床研究报告 ;病因病机的研究较多 , 但开展动物实验研究较少 ,故病机方面的研究有待于深 入等 。笔者认为 ,今后应继续加强实验研究 ,期望可以
2 治疗方法
2. 1 内治 目前中药内治有辨病 、辨证 、病证结合论治 三种方案 ,侧重于从肝脾肾三脏入手 ,多用经方验方加 减或自拟方内服 。 2. 1. 1 辨证施治 ,分型用药 黄褐斑临床证型种类繁 多 ,不同医家有不同观点 ,目前尚未规范统一 。陈红风 等 [ 3 ]将本病分为 4 型 : 肝郁气滞型 ,用逍遥散加减 ; 肝 肾不足型 ,用六味地黄丸加减 ;脾虚湿蕴型 ,用参苓白术 散加减 ;气滞血瘀型 ,用桃红四物汤加减 。卢晓梅 [ 8 ]将 本病分为 6型 :肝郁气滞型 ,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心脾两 虚型 ,用归脾汤加减 ,脾虚湿阻型 ,用参苓白术散合三仁 汤加减 ;冲任不调型 ,用六味地黄丸加减 ;脾肾阳虚型 , 用金匱肾气丸合参桂术甘汤加减 ;痰瘀交阻型 ,用自拟 化痰活血汤 。王一枫等 [ 9 ] 将本病分为 3 型 : 肝脾不和 型 , 用逍遥散加减 ;脾胃虚弱型 ,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肝 肾不足型 ,用六味地黄丸加减 。李永琼 [ 10 ]将本病分为 5型 :肝郁气滞型 ,用逍遥散加味 ;气滞血瘀型 ,用桃红 四物汤加味 ;气虚血瘀型 ,用补阳还五汤加味 ;气血两虚 型 ,用归脾汤或补中益气汤加味 ;肝肾两虚型 ,用六味地 黄汤加味 。江超等 [ 11 ]将本病分为 4 型 :肝郁气滞型 ,用 逍遥散加减 ;脾虚型 ,用归脾汤加减 ;肝肾阴虚型 ,用六 味地黄丸加减 ; 肾阳不足型 , 用十补丸加减 。吴景东 等 [ 12 ]将本病分为 4 型 : 肝郁气滞型 ,用丹栀逍遥散加 减 ;脾虚痰湿瘀阻型 ,用归脾汤合二陈汤加减 ; 肾阴虚 型 ,用六味地黄丸加减 ;肾阳虚型 ,用金匮肾气丸加减 。 此外 ,还有血虚肝旺 [ 13 ] 、湿热下注 [ 13 ] 、寒湿凝滞 [ 14 ] 等
Etiology and pa thogenesis of chloa sma and its trea tm en t by Ch inese m ed ic ine B I Ya2nan1 PAN Xiang2long2
1.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 edcine 2. Shuguang Hosp ita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84·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0年第 44卷第 3期 SH. J. TCM M ar. , 2010; Vol. 44 No. 3
揭示中医药各种有效治疗方法的本质 ,还应制定并实行 统一的诊断评判标准 ,建议在严格的科研设计下对各种 疗法进行比较研究 ,筛选出最佳方案 ,同时还需继续探 寻新方药 、新方法 ,使治疗本病方法更加多样 ,疗效更为 显著 。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0年第 44卷第 3期 SH. J. TCM Mar. , 2010; Vol. 44 No. 3
·83·
属阴虚阳亢 、阴阳失调之证 。故在辨证施治时 ,一定要 以调整阴阳平衡为基本原则 [ 5 ] 。 1. 4 与气滞血瘀有关 黄褐斑是一种慢性皮肤疾患 , 中医学认为“久病成瘀 ”,其病机无论肝郁 、脾湿 、肾亏 , 最终均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血瘀于颜面 ,而成斑片 。 而中医又有“无瘀不成斑 ”之说 ,瘀乃脏腑虚亏 ,气机失 调所致 ,故气血瘀滞 ,脉络不通 ,气血不能上荣于面乃黄 褐斑最根本之病机 。正如《灵枢 ·经脉篇 》曰 :“血不流 则髦色不泽 ,故其面黑如漆柴者 。”所以 ,众医家大多重 视活血化瘀药的使用 ,认为通过活血化瘀作用可促进面 部血液循环 ,改善面部皮肤代谢 ,使面部色素逐渐消 散 [ 6 ] 。而现代医学发现黄褐斑患者存在血液动力学指 标的异常 ,证实了黄褐斑与血液黏度增加而致血液瘀 滞 ,微循环障碍有一定关系 ,正好与中医学所讲的气血 瘀滞 、脉络瘀阻相符合 [ 7 ] 。临床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 也确实有效 ,血液动力学指标为该治疗又提供了实验室 依据 。故在临床治疗时 ,各型黄褐斑均需酌加行气活血 化瘀之品 ,以提高疗效 。
·82·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0年第 44卷第 3期 SH. J. TCM M ar. , 2010; Vol. 44 No. 3
黄褐斑病因病机及其中医治疗述评
毕亚男 1 潘祥龙 2
1.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 201203) 2.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皮肤科 (上海 200021)
【摘 要 】 综述黄褐斑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 。认为黄褐斑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中医药对黄褐斑在内外治疗方面都 有独特效果 。
【关键词 】 黄褐斑 ;病因病机 ;中医药疗法 ;综述 【中图分类号 】 R735. 7; R256. 31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00721334 (2010) 0120082203
参考文献 :
[ 1 ]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 黄褐斑的临 床诊断和疗效标准 ( 2003 年修订稿 ) [ J ]. 中国皮肤性病 学杂志 , 2004 , 3 ( 1 ) : 66.
证型的报道 。 2. 1. 2 辨病施治 ,专方专药 近年来 ,许多医家应用 专方专药治疗本病 ,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王丽娟 [ 15 ] 用消瘀丸 (由柴胡 、薄荷 、当归 、栀子 、红花 、赤芍药等组 成 )治疗本病 200 例 ,痊愈 50 例 ,显效 65 例 ,有效 77 例 ,总有效率为 96 %。周继刚等 [ 16 ] 用祛斑胶囊 (当归 12 g,川芎 10 g,桃仁 、白芍药各 15 g,红花 、制香附各 9 g,升麻 8 g等 )治疗本病 101 例 ,显效 47 例 ,有效 51 例 ,总有效率为 97 %。郭忠 [ 17 ]用祛斑汤 (薏苡仁 40 g, 茵陈 、珍珠母各 30 g,木贼 、桑白皮 、天花粉各 15 g,白僵 蚕 12 g,白芷 、生白术 、石菖蒲 、蛇蜕 、蝉蜕各 10 g;红花 、 生甘草各 6 g)治疗本病 43 例 ,痊愈 22 例 ,显效 12 例 , 有效 8 例 , 总 有 效 率 为 97. 6%。此 外 , 还 有 美 肤 冲 剂 [ 18 ] 、消斑方 [ 19 ]等固定方药治疗的报道 。 2. 1. 3 病证结合 ,专方加减 一般先辨病拟定治疗的 主法主方 ,再根据皮损改变 、结合全身表现 ,将其分为若 干证型 ,在主方基础上随证加减以辨证论治 。如陈国 权 [ 20 ]用桂枝茯苓丸为主方再辨证加味治疗本病 。也有 先辨证拟方 ,再在每证方药中加入同一组方药以辨病论 治 。如蓝胡慧等 [ 21 ]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佐以活血化瘀 法。 2. 2 外治 外治主要有中药穴位按摩 、中药面膜疗法 、 中药外熏 、外洗 、外敷 、外涂等方法 [ 22227 ] 。文献记载的 黄褐斑外治方药很多 ,当代单验方也不乏 ,使用频率较 高的有白芷 、白及 、白附子 、白僵蚕 、白蔹 、白茯苓 、当归 、 川芎 、珍珠 、密陀僧 、赤芍药 、丹参等白色中药与养血活 血药 [ 22227 ] 。选用白色药物 ,白色入肺 ,肺主皮毛 ,可使 药物走表而达肌肤促使色斑消散 ;选用活血化瘀药 ,可 促进面部血液循环 ,改善面部皮肤代谢 ,使面部色素逐 渐消散 。处方剂型多样化 ,有霜剂 、膏剂 、散剂 、汤剂 、面 膜等 ,以将药物研末过筛后加入基质制成膏霜剂或散剂 面膜粉敷面最为常用 。 2. 3 其他 主要有针灸疗法 、耳穴放血 、穴位注射 、背 部拔罐放血疗法 、推罐疗法等方法 [ 28232 ] 。
1 病因病机 《素问 ·至真要大论 》称黄褐斑为“面尘 ”,历代医
家又有“肝斑 ”“黧黑斑 ”“褐黄斑 ”“蝴蝶斑 ”等称谓 ,其 病机可归于气郁 、血瘀 、虚火 。中医认为“黧黑斑 ”是全 身性疾病的一种局部反应 ,多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 肝郁 、脾湿 、肾虚是发病之因 ,气机不畅 、气血瘀滞 、颜面 失于濡养为致病之理 [ 2 ] 。正如《诸病源候论 》所云 :“面 黑墨黯者 ,或脏腑有痰饮 ,或皮肤受风邪 ,皆气血失调 , 致生黑黯 ,素体禀赋不足 ,或劳心过度 ,房事频繁 ,或久 病伤阴 ,致阴精亏虚 ,肝肾不足 ,头面失荣 ,或阴不制阳 , 虚火上炎 , 熏灼面部 。”气血不能润泽面肤 ,则面若蒙
A b stra c t: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hloasma in Chinese medicine, and believes that it is in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liver, kidney and
sp leen, and that Chinese medicine has positive effects on it. Key words:
Chloasma;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Chinese medicine; review
Baidu Nhomakorabea
黄褐斑是发生于面部的一种色素沉着性皮肤病 ,皮 损为淡褐色至深褐色 、界限清楚的斑片 ,常对称分布于 面部 ,无炎症表现及鳞屑 ,无明显自觉症状 ;女性多发 , 主要发生在青春期后 ; 病情可有季节性 , 常夏重冬 轻 [ 1 ] 。本病是临床常见而又难以治愈的皮肤病之一 , 其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患者虽无明显不适 ,但有 碍美观 ,对患者心理造成很大压力 ,严重者可影响工作 与生活 。近年来中医对本病的治疗日益显示出优势 ,现 将黄褐斑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综述如下 。
[作者简介 ] 毕亚男 ,女 ,硕士 ,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皮肤病临床 研究工作 。
尘 ;血瘀于颜面 ,故发斑片 。 1. 1 与肝脾肾功能失调有关 黄褐斑或因情志不畅 , 肝郁气滞 ,气郁化热 ,熏蒸于面 ,灼伤阴血 ,以致颜面气 血失和而生 ;或因冲任失调 ,肝肾不足 ,肾阴亏虚 ,肾水 不充 ,以致水火不济 ,虚火上炎所致 ;或因饮食不节 ,忧 思过度 ,损伤脾胃 ,脾失健运 ,湿热内生 ,熏蒸于面而致 ; 或因慢性疾病致营卫失和 ,气血运行不畅 ,气滞血瘀 ,面 失所养而成 。但总的病机都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 ,气 血不能上荣于面有关 [ 3 ] 。肝 、脾 、肾三脏相互影响 ,互 为因果 ,应分清主次 ,辨证施治 ,才能取得理想疗效 。 1. 2 与情志失调有关 《医宗金鉴 》云 :“黧黑如尘久 始暗 ,原于忧思恼怒成 。”本病多发于年轻女性 ,因女性 生理 、心理上的影响 ,加之家庭 、工作等方面的压力 ,既 忙事业 ,又忙家务 ,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且胎产哺乳 伤于血 ,以致心肝失养 ,气郁血虚 ;肝郁而气滞 ,气滞而 血瘀 ,肝气不舒 ,急躁易怒 ,相火妄动 ,消灼肝肾精血 ;肾 阴不足 ,水不上承 ,精血亏损 ,脉络空虚 ,肌肤失养而发 为黄褐斑 [ 4 ] 。 1. 3 与阴阳失调有关 《素问 ·宝命全形论 》曰 :“人 生有形 ,不离阴阳 。”黄褐斑的病因病机与脏腑功能阴 阳失调密切相关 。如血虚肝旺型患者 ,血属阴 ,长期血 虚 ,阴不足 ,脉络空虚 ,头面肌肤失濡 ,此乃阴虚 ;肝火旺 盛 ,肝阳上亢 ,火热上炎 ,熏蒸肌肤 ,此乃阳亢 。此证型
目前虽然治疗黄褐斑方法很多 ,并取得了一定的疗 效 ,但尚无有特殊疗效的药物 ,故多提倡中西医结合 、内 外同治 ,多种方法并用 。不过 ,中医药在治疗黄褐斑方 面因其无毒副作用 ,并有较好疗效 ,而得到广泛重视 。 但中医治疗黄褐斑尚存一些问题 。如临床分型 、诊断及 疗效判定标准不统一 ,对照组不严密 ,观察不严谨 ,难以 作出准确公正的临床研究报告 ;病因病机的研究较多 , 但开展动物实验研究较少 ,故病机方面的研究有待于深 入等 。笔者认为 ,今后应继续加强实验研究 ,期望可以
2 治疗方法
2. 1 内治 目前中药内治有辨病 、辨证 、病证结合论治 三种方案 ,侧重于从肝脾肾三脏入手 ,多用经方验方加 减或自拟方内服 。 2. 1. 1 辨证施治 ,分型用药 黄褐斑临床证型种类繁 多 ,不同医家有不同观点 ,目前尚未规范统一 。陈红风 等 [ 3 ]将本病分为 4 型 : 肝郁气滞型 ,用逍遥散加减 ; 肝 肾不足型 ,用六味地黄丸加减 ;脾虚湿蕴型 ,用参苓白术 散加减 ;气滞血瘀型 ,用桃红四物汤加减 。卢晓梅 [ 8 ]将 本病分为 6型 :肝郁气滞型 ,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心脾两 虚型 ,用归脾汤加减 ,脾虚湿阻型 ,用参苓白术散合三仁 汤加减 ;冲任不调型 ,用六味地黄丸加减 ;脾肾阳虚型 , 用金匱肾气丸合参桂术甘汤加减 ;痰瘀交阻型 ,用自拟 化痰活血汤 。王一枫等 [ 9 ] 将本病分为 3 型 : 肝脾不和 型 , 用逍遥散加减 ;脾胃虚弱型 ,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肝 肾不足型 ,用六味地黄丸加减 。李永琼 [ 10 ]将本病分为 5型 :肝郁气滞型 ,用逍遥散加味 ;气滞血瘀型 ,用桃红 四物汤加味 ;气虚血瘀型 ,用补阳还五汤加味 ;气血两虚 型 ,用归脾汤或补中益气汤加味 ;肝肾两虚型 ,用六味地 黄汤加味 。江超等 [ 11 ]将本病分为 4 型 :肝郁气滞型 ,用 逍遥散加减 ;脾虚型 ,用归脾汤加减 ;肝肾阴虚型 ,用六 味地黄丸加减 ; 肾阳不足型 , 用十补丸加减 。吴景东 等 [ 12 ]将本病分为 4 型 : 肝郁气滞型 ,用丹栀逍遥散加 减 ;脾虚痰湿瘀阻型 ,用归脾汤合二陈汤加减 ; 肾阴虚 型 ,用六味地黄丸加减 ;肾阳虚型 ,用金匮肾气丸加减 。 此外 ,还有血虚肝旺 [ 13 ] 、湿热下注 [ 13 ] 、寒湿凝滞 [ 14 ] 等
Etiology and pa thogenesis of chloa sma and its trea tm en t by Ch inese m ed ic ine B I Ya2nan1 PAN Xiang2long2
1.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 edcine 2. Shuguang Hosp ita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84·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0年第 44卷第 3期 SH. J. TCM M ar. , 2010; Vol. 44 No. 3
揭示中医药各种有效治疗方法的本质 ,还应制定并实行 统一的诊断评判标准 ,建议在严格的科研设计下对各种 疗法进行比较研究 ,筛选出最佳方案 ,同时还需继续探 寻新方药 、新方法 ,使治疗本病方法更加多样 ,疗效更为 显著 。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0年第 44卷第 3期 SH. J. TCM Mar. , 2010; Vol. 44 No. 3
·83·
属阴虚阳亢 、阴阳失调之证 。故在辨证施治时 ,一定要 以调整阴阳平衡为基本原则 [ 5 ] 。 1. 4 与气滞血瘀有关 黄褐斑是一种慢性皮肤疾患 , 中医学认为“久病成瘀 ”,其病机无论肝郁 、脾湿 、肾亏 , 最终均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血瘀于颜面 ,而成斑片 。 而中医又有“无瘀不成斑 ”之说 ,瘀乃脏腑虚亏 ,气机失 调所致 ,故气血瘀滞 ,脉络不通 ,气血不能上荣于面乃黄 褐斑最根本之病机 。正如《灵枢 ·经脉篇 》曰 :“血不流 则髦色不泽 ,故其面黑如漆柴者 。”所以 ,众医家大多重 视活血化瘀药的使用 ,认为通过活血化瘀作用可促进面 部血液循环 ,改善面部皮肤代谢 ,使面部色素逐渐消 散 [ 6 ] 。而现代医学发现黄褐斑患者存在血液动力学指 标的异常 ,证实了黄褐斑与血液黏度增加而致血液瘀 滞 ,微循环障碍有一定关系 ,正好与中医学所讲的气血 瘀滞 、脉络瘀阻相符合 [ 7 ] 。临床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 也确实有效 ,血液动力学指标为该治疗又提供了实验室 依据 。故在临床治疗时 ,各型黄褐斑均需酌加行气活血 化瘀之品 ,以提高疗效 。
·82·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0年第 44卷第 3期 SH. J. TCM M ar. , 2010; Vol. 44 No. 3
黄褐斑病因病机及其中医治疗述评
毕亚男 1 潘祥龙 2
1.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 201203) 2.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皮肤科 (上海 200021)
【摘 要 】 综述黄褐斑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 。认为黄褐斑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中医药对黄褐斑在内外治疗方面都 有独特效果 。
【关键词 】 黄褐斑 ;病因病机 ;中医药疗法 ;综述 【中图分类号 】 R735. 7; R256. 31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00721334 (2010) 0120082203
参考文献 :
[ 1 ]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 黄褐斑的临 床诊断和疗效标准 ( 2003 年修订稿 ) [ J ]. 中国皮肤性病 学杂志 , 2004 , 3 ( 1 ) : 66.
证型的报道 。 2. 1. 2 辨病施治 ,专方专药 近年来 ,许多医家应用 专方专药治疗本病 ,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王丽娟 [ 15 ] 用消瘀丸 (由柴胡 、薄荷 、当归 、栀子 、红花 、赤芍药等组 成 )治疗本病 200 例 ,痊愈 50 例 ,显效 65 例 ,有效 77 例 ,总有效率为 96 %。周继刚等 [ 16 ] 用祛斑胶囊 (当归 12 g,川芎 10 g,桃仁 、白芍药各 15 g,红花 、制香附各 9 g,升麻 8 g等 )治疗本病 101 例 ,显效 47 例 ,有效 51 例 ,总有效率为 97 %。郭忠 [ 17 ]用祛斑汤 (薏苡仁 40 g, 茵陈 、珍珠母各 30 g,木贼 、桑白皮 、天花粉各 15 g,白僵 蚕 12 g,白芷 、生白术 、石菖蒲 、蛇蜕 、蝉蜕各 10 g;红花 、 生甘草各 6 g)治疗本病 43 例 ,痊愈 22 例 ,显效 12 例 , 有效 8 例 , 总 有 效 率 为 97. 6%。此 外 , 还 有 美 肤 冲 剂 [ 18 ] 、消斑方 [ 19 ]等固定方药治疗的报道 。 2. 1. 3 病证结合 ,专方加减 一般先辨病拟定治疗的 主法主方 ,再根据皮损改变 、结合全身表现 ,将其分为若 干证型 ,在主方基础上随证加减以辨证论治 。如陈国 权 [ 20 ]用桂枝茯苓丸为主方再辨证加味治疗本病 。也有 先辨证拟方 ,再在每证方药中加入同一组方药以辨病论 治 。如蓝胡慧等 [ 21 ]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佐以活血化瘀 法。 2. 2 外治 外治主要有中药穴位按摩 、中药面膜疗法 、 中药外熏 、外洗 、外敷 、外涂等方法 [ 22227 ] 。文献记载的 黄褐斑外治方药很多 ,当代单验方也不乏 ,使用频率较 高的有白芷 、白及 、白附子 、白僵蚕 、白蔹 、白茯苓 、当归 、 川芎 、珍珠 、密陀僧 、赤芍药 、丹参等白色中药与养血活 血药 [ 22227 ] 。选用白色药物 ,白色入肺 ,肺主皮毛 ,可使 药物走表而达肌肤促使色斑消散 ;选用活血化瘀药 ,可 促进面部血液循环 ,改善面部皮肤代谢 ,使面部色素逐 渐消散 。处方剂型多样化 ,有霜剂 、膏剂 、散剂 、汤剂 、面 膜等 ,以将药物研末过筛后加入基质制成膏霜剂或散剂 面膜粉敷面最为常用 。 2. 3 其他 主要有针灸疗法 、耳穴放血 、穴位注射 、背 部拔罐放血疗法 、推罐疗法等方法 [ 28232 ] 。
1 病因病机 《素问 ·至真要大论 》称黄褐斑为“面尘 ”,历代医
家又有“肝斑 ”“黧黑斑 ”“褐黄斑 ”“蝴蝶斑 ”等称谓 ,其 病机可归于气郁 、血瘀 、虚火 。中医认为“黧黑斑 ”是全 身性疾病的一种局部反应 ,多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 肝郁 、脾湿 、肾虚是发病之因 ,气机不畅 、气血瘀滞 、颜面 失于濡养为致病之理 [ 2 ] 。正如《诸病源候论 》所云 :“面 黑墨黯者 ,或脏腑有痰饮 ,或皮肤受风邪 ,皆气血失调 , 致生黑黯 ,素体禀赋不足 ,或劳心过度 ,房事频繁 ,或久 病伤阴 ,致阴精亏虚 ,肝肾不足 ,头面失荣 ,或阴不制阳 , 虚火上炎 , 熏灼面部 。”气血不能润泽面肤 ,则面若蒙
A b stra c t: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hloasma in Chinese medicine, and believes that it is in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liver, kidney and
sp leen, and that Chinese medicine has positive effects on it. Key words:
Chloasma;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Chinese medicine; review
Baidu Nhomakorabea
黄褐斑是发生于面部的一种色素沉着性皮肤病 ,皮 损为淡褐色至深褐色 、界限清楚的斑片 ,常对称分布于 面部 ,无炎症表现及鳞屑 ,无明显自觉症状 ;女性多发 , 主要发生在青春期后 ; 病情可有季节性 , 常夏重冬 轻 [ 1 ] 。本病是临床常见而又难以治愈的皮肤病之一 , 其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患者虽无明显不适 ,但有 碍美观 ,对患者心理造成很大压力 ,严重者可影响工作 与生活 。近年来中医对本病的治疗日益显示出优势 ,现 将黄褐斑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综述如下 。
[作者简介 ] 毕亚男 ,女 ,硕士 ,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皮肤病临床 研究工作 。
尘 ;血瘀于颜面 ,故发斑片 。 1. 1 与肝脾肾功能失调有关 黄褐斑或因情志不畅 , 肝郁气滞 ,气郁化热 ,熏蒸于面 ,灼伤阴血 ,以致颜面气 血失和而生 ;或因冲任失调 ,肝肾不足 ,肾阴亏虚 ,肾水 不充 ,以致水火不济 ,虚火上炎所致 ;或因饮食不节 ,忧 思过度 ,损伤脾胃 ,脾失健运 ,湿热内生 ,熏蒸于面而致 ; 或因慢性疾病致营卫失和 ,气血运行不畅 ,气滞血瘀 ,面 失所养而成 。但总的病机都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 ,气 血不能上荣于面有关 [ 3 ] 。肝 、脾 、肾三脏相互影响 ,互 为因果 ,应分清主次 ,辨证施治 ,才能取得理想疗效 。 1. 2 与情志失调有关 《医宗金鉴 》云 :“黧黑如尘久 始暗 ,原于忧思恼怒成 。”本病多发于年轻女性 ,因女性 生理 、心理上的影响 ,加之家庭 、工作等方面的压力 ,既 忙事业 ,又忙家务 ,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且胎产哺乳 伤于血 ,以致心肝失养 ,气郁血虚 ;肝郁而气滞 ,气滞而 血瘀 ,肝气不舒 ,急躁易怒 ,相火妄动 ,消灼肝肾精血 ;肾 阴不足 ,水不上承 ,精血亏损 ,脉络空虚 ,肌肤失养而发 为黄褐斑 [ 4 ] 。 1. 3 与阴阳失调有关 《素问 ·宝命全形论 》曰 :“人 生有形 ,不离阴阳 。”黄褐斑的病因病机与脏腑功能阴 阳失调密切相关 。如血虚肝旺型患者 ,血属阴 ,长期血 虚 ,阴不足 ,脉络空虚 ,头面肌肤失濡 ,此乃阴虚 ;肝火旺 盛 ,肝阳上亢 ,火热上炎 ,熏蒸肌肤 ,此乃阳亢 。此证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