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褐斑病因病机及其中医治疗述评
黄褐斑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黄褐斑的中医药治疗进展黄褐斑属巾医“面尘”、“黧黑斑”范畴,是一种常见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好发丁女性。
其特征为颜面部有对称性黄褐色或深褐色斑片,局部多无自觉症状,发病率较高,病情亦较顽固,现代医学认为精神因素、口晒、妊娠、化妆品使用不当、口服避孕药及抗癫痫药等均为本病的主要诱因,内分泌紊乱、皮肤微生态失调和自由基损伤是其主要病机,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
而中医药在治疗黄褐斑中的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义就近血年来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黄褐斑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中医学认为,肝气郁结、郁久化火、灼伤阴血,瘀血阻络导致颜面气血失和;脾气虚弱、运化失健,不能化生精微,则气血不能润泽于颜面;肾阳不足、肾精亏虚等病理变化均可导致颜面发生黄褐斑,其病机关键为湿浊瘀毒阻滞络脉。
苏红认为本病主要有三个病机:①脾虚肝郁:凡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偏嗜五味者,使脾上输布失职。
则脾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减退,机体的气血生化不足,不荣于而,必然导致水液在体内的停滞,湿阻于内,气滞于中,影响肝气的疏泄,脾病及月十,痰聚气结而发病;②情志不遂:情志的大调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导致肝气郁结,气滞则血瘀,瘀久耗气,阴亦伤,气滞血瘀、血虚则生黄褐斑;③精血受损:房室过度、不正常的孕育史或久病,导致。
肾气及肾阴的亏耗,肝肾同源,衰则同衰,精血同亏,水亏不能制火,虚火上炎,颜面不能荣润向发黄褐斑。
晏淑梅认为黄褐斑多见于育龄妇女,该年龄段的妇女由丁事业、家务繁忙,加之孕育亏耗,使肝肾不足,气血不调,不能上荣于面;或肝气郁结,肝火亢旺而致火燥结滞于面皆可形成黄褐斑。
但肝肾不足,血虚血瘀是奉病的主要病理特点。
张文高认为人体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上于曲,血行通畅则表里俱荣;若腠理受风,或痰浊内生,或血气不干和,经脉涩滞,或脾胃受损,气血生化乏源,气虚血少,不能荣于皮肤,则易变生黄褐斑,本病的发生机制为血气不和,涉及血瘀和血虚,致使血泣经络,上不能荣于面,下不能充盈血海,故临床常见奉病同时伴发月经不调。
夏时金主任医师辨证治疗黄褐斑经验
夏时金主任医师辨证治疗黄褐斑经验摘要】黄褐斑采用中医药辨证治疗有显著疗效,故在此介绍夏时金主任医师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经验。
【关键词】黄褐斑中医药辨证治疗名医经验夏时金老师系四川省名中医,四川省第三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指导老师,成都市十大名中医之一,金堂县名中医,主任医师,从医40余载,治学严谨,学贯中西,学识渊博,善治内科疑难杂症,临床经验丰富。
夏老师对黄褐斑的病因、病机、病理认识深刻,用方独特,临床疗效显著。
笔者为夏时金老师学术经验继承人,有幸随师学习,收获颇多,现将夏时金老师临床辨证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供同道借鉴。
一、病因病机及分型黄褐斑是发生于面部的常见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多见于女性[1],且病程长,难治愈。
中医认为:《内经》载:“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有诸内必形诸外”。
当人的脏腑、气血、经脉功能失常时,会导致面部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发生各种斑块,黄褐斑虽发于外,其病之根本却在于内,是脏腑气血失调的外在表现,主要是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常,脉络空虚,不能上荣于面而致面部滋生黄褐斑。
《诸病源候论》说“五脏六腑,十二经血,皆上于面,夫血之行,俱荣表里,人或痰饮渍脏,或腠理受风,致气血不和,或涩或浊,不能荣于皮肤,故发生黑肤”。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曰:“原于忧思抑郁,气弱不华,火燥结滞而生于面上,妇女多有之”[3]。
故夏老师认为黄褐斑的病因多与房劳多产、情志抑郁、饮食不节、气滞血瘀等因素有关。
无论是肝郁抑或脾虚、湿热、肾亏,均可导致瘀血产生瘀血内蕴,阻滞经络,使气血不能上荣于面,亦会影响新血的生成和运行,导致脏腑功能紊乱,使其病情缠绵而难愈,发病与肝、脾、肾关系密切。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多因妊娠、内分泌功能紊乱、口服避孕药、镇静药、或日晒等引起。
也可因慢性病如肝病、结核、甲状腺疾病、内脏肿瘤等病有关。
与雌激素、黄体酮、血清铜增高、血清锌、维生素A、维生素E下降等因素有关[2]。
黄褐斑中西医病因分析及治疗方法
黄褐斑中西医病因分析及治疗方法黄褐斑的中医致病因素分为肝郁、脾虚、肾虚、血本身寒热导致的血瘀,故活血化瘀贯穿黄褐斑中医治疗过程的始终。
西医方面阐述黄褐斑的致病因素主要有紫外线照射、妊娠、口服避孕药、遗传等因素,目前尚无明确的致病原因。
黄褐斑影响美观并且治疗周期较长,在经济条件欠佳的过去大多黄褐斑患者对此病不予以重视,大多患者也未接受治疗。
如今伴随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条件的提升,临床上也有越来越多黄褐斑患者就诊,因患者数量增多,也为中西医对黄褐斑的研究提供了契机。
标签:黄褐斑;病因;治疗方法黄褐斑是后天面部出现浅棕或深棕的对称性色素沉着性皮肤病,无自觉症状,日晒后可导致加重,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怀孕、内分泌失调或使用药物产生的副作用也可引发本病,妇女为此病的高发人群,罹患人数中男性比例仅约10%,种族上黄、棕、黑深色皮肤人种发病率更高[1]。
黄褐斑属于中医“面尘”、“黧黑斑”、“蝴蝶斑”等范畴。
中医对其的记载最早追溯至《黄帝内经》中《灵枢·经脉》:“血不流则毛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
”当时已经认识到血瘀和黄褐斑的关系。
后世中医鉴于前人记载及自身临床经验将黄褐斑的发病责之于肝、脾、肾三脏: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肾不足,虛火上炎;脾失健运,湿热内生;久病气虚,行血无力;以上各项因素最终均导致面部气血失和,瘀血停于颜面引发本病。
由于血瘀是黄褐斑的基本病机,活血化瘀药物在治疗黄褐斑上发挥了关键作用,但引起血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寒热虚实之分。
从临床角度看,黄褐斑的血瘀证主要有虚实两型[2],故在治疗时活血化瘀发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虚实调节活血化瘀在治疗过程中的主次地位。
杨桂芹[3]从肝、脾、肾及血本身四个方面论治。
1 中医病因1.1肝郁血瘀肝主疏泄,调节情志活动,肝疏泄功能正常,则情绪乐观,心情舒畅。
若肝疏泄减弱则两胁胀痛,情绪抑郁,焦虑失眠等;肝疏泄太过则急躁易怒,目赤面红,情绪亢奋。
无论是疏泄减弱还是疏泄太过都影响了气机。
浅谈黄褐斑的治疗
以上方法治疗 ,加 上有 效 的预 防,则 治疗 黄褐 斑疗 效 白芷 6 0 g ,白芍 2 0 g ,白术 2 0 g ,冬瓜 仁
确切。
参考文献
2 . 1 白玉面膜方
2 0 g ,浙贝母 1 0 g ,滑石粉 1 0 g ,共研为细末 ,每次使用上 粉 1 0 g ,加 入生 鸡蛋 清 及蜂 蜜 适 量 调匀 ,封面 2 5分 钟 即可 , 隔天使用一次 。
[ 3 ]S h i o z a k i E N, C h a i J , R i g o t t i D J ,e t a 1 .M e c h a n i s m o f X I A P m e d i a t e d i n ・
MS C s 组术后 9 0日左 心 室射血 分数 持续 改善 ,与术 后 7 日
2 治 疗 方 法
3 . 3 要尽量避免紫外线 的直 接照射过 多 ,外出 时可 适当选
用防晒化妆品 。 3 . 4 避 免 长 期 口服 避 孕 药 。
治疗 中除 了采 用 “ 外 病 内治 ” ,同时 也结 合外 敷 面 膜
“ 标本兼治 ” 。
3 . 5 当月经不调时及时服 中药将经期调 正常。
肝 肾亏虚则 头面失 养 ,故面生色斑 。 而现代 医学多认 为是 由于 内分泌失 调 、黄 体酮 和雌 激
3 . 2 当面部 发生 皮 炎时 ,要 及 时 治 疗 ,防 止炎 性 色 素 的
沉着 。
素增多所致 ,药 物 因素 以长期 口服避 孕药 最常见 ,其它 原
因有化妆 品使用不 当 、紫外 线照射过多等皆能引起黄褐斑 。
眉 弓、颞部 ,个别 患 者可 波 及 整个 面部 ,皮 损 大小 不 一 , 有时可相互融 合 ,边 缘清 楚 、光 滑无 鳞 屑 ,无 自觉 症 状 , 受紫外线照射 后颜 色加深 ,通 常春 夏季 节加 重 ,而秋 冬季 节颜 色 有所 减轻 ,以女 性 较 多 ,尤 以成 年 女 性 、育 龄 期 居高。
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
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张志荣(临汾市尧都区中医皮肤病医院)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获得性色素沉着性皮肤病。
好发于面部,呈面积对称、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黄褐或淡黑色的斑片,无自觉症状,好发于中青年女性。
该病可归为中医学“黧黑斑”、“肝斑”、“蝴蝶斑”范畴。
中医学认为,黄褐斑的发生与肝、脾、肾3脏功能失调有关,临床治疗多从此3脏着手,采用疏肝解郁、健脾除湿、滋补肝肾的内治法则,根据“无瘀不成斑”、“治斑不离血”的理论,以活血化瘀贯穿于治疗始终,从而使脏腑气血运行条畅,养血荣面。
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常将该病辨证分为肝郁气滞、脾失健运、肝肾阴虚3型进行论治。
现将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经验介绍如下。
1 肝郁气滞型临床表现:颜面部呈分布对称的黄褐色斑片,以面颊、目周为著,境界清楚,斑色发青,烦躁易怒,情志不遂,精神抑郁,女子月经前后不定期且连续3一4个月,经前斑色加深、双乳胀痛、胸胁痞胀,纳谷不香,舌质暗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细。
证属肝郁化火,气滞血瘀。
治宜疏肝解郁,化瘀消斑。
方选逍遥散加减,药物选用柴胡、白术、茯苓、当归、白芍、甘草、薄荷。
若为月经后期,加川芎、益母草;痛经,加乌药、延胡索;月经先期、淋漓不净,加白头翁、秦皮;月经量多、色红质稠,加牡丹皮、栀子;脘闷,加厚朴、陈皮、木香。
例1 患者,女,33岁,2008年3月13日初诊。
主诉:颜面起斑2年,加重半年。
患者2年前因心情抑郁始发面部黄褐斑,曾自行外用祛斑化妆品,无效,近半年来明显加重,遂前来就诊。
现症:鼻背、双颧可见黄褐色斑片,境界清楚,形如蝴蝶,平素烦躁易怒,易生气,经前斑色加深、乳房胀痛,月经后期,经色暗红、血块多,胸胁痞胀,睡眠不实,纳可,二便调,舌质暗红、有瘀斑,苔薄白,脉弦细。
辨证属肝郁化火,气滞血瘀。
治宜疏肝解郁,活血化瘀。
给予逍遥散加减治疗,处方:牡丹皮15 g,栀子10 g,当归12 g,白芍15 g,熟地黄10 g,川芎10 g,桃仁10 g,红花10 g,柴胡10 g,郁金10 g,薄荷6 g,香附10 g,益母草15 g,白术10 g,茯苓15 g,白僵蚕15 g,炒酸枣仁15 g,甘草6 g。
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的研究进展黄褐斑,属中医“肝斑”、“黧黑斑”、“蝴蝶斑”、“面尘”等范畴,是一种获得性色素沉着性皮肤病。
其特征为色素对称性沉着,呈蝴蝶状,轻者为淡黄色或浅褐色,点片状散布于面颊两侧;重者呈深褐色或浅黑色。
现代医学认为精神因素、日晒、妊娠、化妆品使用不当、口服避孕药及抗癫痫药等为本病的主要诱因。
黄褐斑病程较长,发展缓慢,以中青年女性多见,严重影响美观,现已成为医学和美容界共同面临的难题。
近年来,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日益显示出优势,笔者就中医治疗黄褐斑的进展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黄褐斑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中医学认为,肝气郁结、郁久化火、灼伤阴血,瘀血阻络导致颜面气血失和;脾气虚弱、运化失健,不能化生精微,则气血不能润泽于颜面;肾阳不足、肾精亏虚等病理变化均可导致黄褐斑[1],其病机关键为湿浊瘀毒阻滞脉络[2],多责之于肝、脾、肾三脏。
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灵枢·经脉》所言“血不留则毛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亦言“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隋·曹元方《诸病源候论》曰“面黑皯者,或脏腑有痰饮,或皮肤受风邪,皆令气血不调,致生黑皯。
五脏六腑,十二经血,皆上于面。
夫血之行,俱荣表里。
人或痰饮渍脏,或腠理受风,致血气不和,或涩或浊,不能荣于皮肤,故变生黑酐。
”认为黑酐病因为血瘀,或痰饮渍脏,腠理受风。
明《外科正宗》云“黧黑斑者,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肉,以致火燥结成斑黑,色枯不泽。
”指出黄褐斑是由气血不足,肾阴虚不能制火,以致火燥结成黑斑。
2中药内治2.1 辨证分型论治:方玲玲[3]认为气滞血瘀是黄褐斑的基本病机。
临床辨证论治分为四型,肝郁型用柴胡疏肝散,脾虚型用参苓白术散,肾阴虚型用六味地黄丸,肾阳虚型用金匮肾气丸。
笔者临证,肾阳虚型,采用二仙汤加减,每获良效。
王智钧[4]将黄褐斑分为肝郁气滞型,用血府逐瘀汤+逍遥散,中成药选用逍遥丸或加味逍遥丸;肾阴虚火旺型,用菟丝祛斑汤加减,中成药可选知柏地黄丸、秘真丸、青蒿丸等;肾阳虚肺郁型,选王氏消斑汤加减,中成药可选安肾丸、八味肾气丸等;脾蕴湿热型,方用甘露消毒丹,中成药用香薷散。
黄褐斑的概况及治疗
黄褐斑的概况及治疗黄褐斑(chloasma,melasma)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色素代谢障碍性疾病,好发于中青年女性,以颜面部位的对称性分布、大小不一、形态不定、无自觉症状的淡褐色斑片为临床特征,又称“蝴蝶斑”,是临床常见而又难以治愈的皮肤病之一。
1病因与发病机理黄褐斑的发病机理十分复杂,真正的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
本病多见于女性,目前认为可能与妊娠、口服避孕药、内分泌、某些药物、化妆品、遗传、微量元素及紫外线等有关;某些慢性病,如妇科疾病、慢性酒精中毒、肝脏疾病、甲状腺疾病(尤其甲亢及甲状腺切除综合征患者)、内脏肿瘤等患者中也常发生本病;日光照射亦是黄褐斑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皮肤的微生态失衡也可能与黄褐斑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1.1内分泌因素:已经证明雌激素可刺激黑素细胞分泌黑素颗粒,而孕激素能促进黑素体的转运和增加黑素量。
妇女妊娠期、月经周期紊乱、性生活不协调及精神压抑、口服避孕药等易造成体内雌激素变化,雌激素通过解除谷胱甘肽或硫氢基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使黑素形成增加。
林新瑜等对黄褐斑女性患者的性激素水平做了检测分析,结果显示患者血清雌二醇(E)、促卵泡素(FSH)、促黄体素(LH)水平显著增高,雄激素(T)水平低下;孕激素(P)、泌乳素(PRL)水平未见异常,故认为女性黄褐斑的发病与内分泌功能紊乱、下丘脑一垂体一卵巢轴失衡有显著关系。
但翁智胜等研究发现,黄褐斑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血清性激素六项水平比较差异并无显著性,是否存在性激素水平失衡的亚临床状态有待进一步研究。
男性黄褐斑发病率明显低于女性,通常认为雌、孕激素水平增加是女性发病的主要病因,而男性激素的变化似乎不起作用。
卵巢囊肿、子宫肌瘤患者患有黄褐斑可能是因为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释放的各种细胞因子影响激素代谢,使促黑素激素分泌增多,黑素细胞抑制因子浓度降低,致使激素代谢紊乱形成色斑。
1.2黄褐斑与目光:日光照射是引起黄褐斑的重要因素。
“黄褐斑”之中医辩证论治
“黄褐斑”之中医辩证论治黄褐斑多见于女性,多与妊娠、口服避孕药或一些妇科慢性疾病有关。
表现为面部成片出现黄褐色或深灰色色素沉着,状如尘污,不痛不痒。
肝郁内热症见:面部有典型的黄褐斑,兼有情志抑郁,胸胁胀满,面部烘热,月经不调,口苦口干,舌质红,苔薄黄,脉弦。
证属:肝郁内热治法:疏肝清热方药:柴胡赤芍丹皮炒栀子黄芩茯苓半枝莲陈皮方解:柴胡疏肝解郁,赤芍、丹皮、炒栀子、黄芩凉血化瘀,茯苓、半枝莲、陈皮化湿通络。
达肝气舒畅、血凉瘀化、湿去络通而病愈。
肾阴不足症见:颜面局部皮肤出现深褐色斑,边界清楚,状如蝶形,面色多晦暗无华,兼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质红,无苔,脉细数。
证属:肾阴不足治法:补肾养阴方药:知母黄柏生地山萸肉丹皮赤芍茯苓山药泽泻半枝莲方解:知母、黄柏清热养阴,生地、山萸肉滋补肾阴,丹皮、赤芍凉血化瘀,茯苓、山药健脾利湿,泽泻、半枝莲化湿通郁。
达阴升阳降、血凉瘀化而病愈。
气滞血瘀症见:多见于慢性肝、肾病患者,日久引起面色晦暗无华,片状灰褐斑,散在鼻翼两侧,兼有胸胁胀满、串痛,舌质红,舌边尖有瘀斑,苔白,脉弦细。
证属:气滞血瘀。
治法:理气养血,活血化瘀。
方药:积壳制香附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白芍白蒺藜大黄虎杖甘草方解:枳壳、制香附理气化滞,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归、川芎、赤、白芍养血活血,白蒺藜、大黄、虎杖化瘀祛风,甘草调和诸药。
达气化、滞消、血活、瘀祛而病愈。
脾虚湿阻症见:面斑灰褐,状如尘污,兼有食欲不振,口淡无味,脘腹闷胀,四肢无力,大便粘腻,有排泄不尽的感觉,小便黄赤,舌质红。
苔黄腻,脉滑数。
证属:脾虚湿热内阻治法:健脾清热利湿方药:苍术白术茯苓黄柏赤小豆薏苡仁半夏陈皮虎杖车前子大黄生姜方解:苍术、白术、茯苓健脾,黄柏、赤小豆、薏苡仁清热化湿,半夏、陈皮燥湿理气,虎杖、车前子活血通络化湿,大黄清泻积滞,生姜温中和胃。
达脾健、热清、湿化而病愈。
黄褐斑的中医辨证治疗和病例
黄褐斑的中医辨证治疗和病例黄褐斑是发生在面部的黄褐色或灰黑色斑片,无痛无痒,起病缓慢,常见于女性患者的前额、眉颊、唇周、鼻背等颜面部。
黄褐斑属中医“肝斑”之范畴,与女性妊娠、内分泌功能紊乱、生殖系统疾患、长期服用避孕药、使用化妆品、紫外线照射等因素密切相关。
近些年来,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和生活环境改变,黄褐斑患者日见增多,笔者分别采用活血化瘀、疏肝理气、补肾疏肝法辨证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活血化瘀法患者刘某,女性,40岁,2006年8月16日初诊,3年前颜面颊部开始出现黄褐色斑点,后逐渐扩大成片。
其间伴有断断续续的胸胁胀痛,腰膝酸软,此次因苦于腰痛及月经不调而求诊。
刻诊:满脸褐斑,以唇周左右两侧为著,两目暗黑,舌边瘀点,脉象迟涩。
辨为气机不展、瘀血阻络。
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味,活血化瘀,理经消斑。
内服处方:桃仁12克,红花12克,当归10克,生地18克,川芎6克,赤芍10克,牛膝12克,桔梗6克,柴胡10克,枳壳6克,炙草6克,葱白三节(节长寸许),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7日为一个疗程,月经期间停服。
外涂方:取鲜土贝母鳞茎200克,鲜何首乌块根200克,将上药洗净,放入木桶或竹桶中,将250毫升水徐徐加入,用木棒杵烂为泥,然后过滤取汁,置冰箱内低温贮存,每晚临睡前摇匀,用毛笔蘸涂色斑处,至第二天晨起时洗去。
二月后面部灰黑色斑片及满脸散在点滴状褐斑消失70%以上。
原方继续坚持治疗一个月,皮损全部消退,颜面肤色正常。
按:瘀积体内日久,影响气机伸展,出现上述诸症,故用活血化瘀之法,方用四逆散和血疏肝,桔梗载药上行,枳壳宽胸,牛膝通利血脉、引血下行,加入葱白取其通窍作用。
鲜土贝母块茎中含有大量的麦芽糖,具有散结毒、消痈肿之功效。
鲜何首乌具有解毒、消痈、养血的功效,块根中含有大量的卵磷脂,卵磷脂为构成神经组织的主要成分,同时为红细胞及其他细胞膜的主要原料,并能促进红细胞的新生及发育。
患者内服外涂治疗三个月,便使皮科顽疾告愈。
黄斑变性的中医中药疗法
黄斑变性的中医中药疗法1. 疾病概述黄斑变性是一种常见的老年性疾病,主要指的是视网膜黄斑区发生变性和萎缩的情况,导致视力减退和中央视野缺损。
该病主要发生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是导致失明的重要病因之一。
2. 中医理论对黄斑变性的解释中医认为,黄斑变性主要与肝肾亏虚、脾虚湿盛、气血不足等内因有关。
以下是中医对黄斑变性的一些解释:•肝肾亏虚:肝肾为人体重要的脏腑,肝藏血、肾主精,两者互为根本。
肝肾亏虚可导致精血不足,进而影响黄斑区的营养供应和修复功能。
•脾虚湿盛: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湿,脾虚湿盛会导致体内湿气聚集,以及消化功能下降。
这种湿气可能会阻塞黄斑区所需的气血,导致黄斑区出现病变。
•气血不足:气血为中医关注的重要元素,气血充足有利于脏腑功能正常运行。
气血不足可能会导致黄斑区的供氧供血不充分,从而引发黄斑变性。
3. 中医中药疗法治疗黄斑变性的原则针对黄斑变性的治疗,中医中药有如下原则:•强调整体调理:中医注重全身的平衡和调理,因此治疗黄斑变性时,往往会与其他症状和体质有关的因素一同考虑,从整体上调理身体。
例如,如果出现肝肾亏虚的情况,需要补肝养肾;如果脾虚湿盛,需要健脾祛湿等。
•补益肝肾:黄斑变性与肝肾亏虚有一定的关系,因此中医治疗时会强调补益肝肾。
常用的中药有何首乌、枸杞子、肉桂等,这些药物具有补肝肾、滋养肝肾的作用。
•温通经络:中医认为黄斑区所在的眼部经络通行不畅,会影响气血的流通,因此黄斑变性的治疗也需要温通经络。
可以使用一些温阳化湿的中药,如川芎、羌活等。
•活血化瘀:黄斑变性导致黄斑区的血管供应不足,从而形成黄斑病变。
因此,中医治疗时也需要通过活血化瘀来改善黄斑的血液供应。
常用的中药有红花、三七等。
4. 常用中药及其功效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中药及其功效:•何首乌:补肝肾,滋养精血。
可用于肝肾亏虚所致的黄斑变性。
•枸杞子:滋补肝肾,明目养胃。
具有抗氧化作用,对改善黄斑区血液供应有益。
•肉桂:温经散寒,健脾胃。
黄褐斑发病机制与中医治疗浅析_孔庆晅
ChinJDermatoVenerolIntegTradWMed2007,Vol.6No.2黄褐斑也称为肝斑,是一种发生在面部的常见难治性色素沉着性皮肤病。
文章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分别阐述了黄褐斑的发病机制与辨证治疗,具体如下。
1病因病机中医古代文献中很早就有关于黄褐斑的记载,并且有多种命名,如“面”、“面黑”、“黧黑斑”、“”等,后世又有称“蝴蝶斑”、“肝斑”。
《诸病源侯论・面黑侯》中有“面黑者,或脏腑有痰饮,或皮肤受风邪,皆令气血不调,致生黑,五脏六腑十二经血,皆上于面。
夫血之行,俱荣表里,人或痰饮渍脏,或腠理受风,致气血不和,或涩或浊,不能荣于皮肤,故变生黑,若皮肤受风,外治则瘥,脏腑有饮,内疗方愈也。
”的记述。
《外科大成》“黧黑斑多生女子之,由血弱不华,火燥结成,疑事不决所致,宜服肾气丸以滋化源,洗玉容散,兼戒忧思方可,一云:风邪入皮肤,痰饮渍腑脏,又当随其因而调之也。
一用密陀僧为细末,入乳调敷,鹿角尖用酒磨涂之。
”《外科正宗》“黧黑斑者,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肉,以致火燥结成斑黑,色枯不泽,朝服肾气丸以滋化源,早晚以玉容丸洗面斑上,日久渐退。
兼戒忧思、动火、劳伤等,日久渐退。
此症不得於夫及疑事不决者常有之。
”总之,黄褐斑的具体病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1肝肾阴虚证肾气亏损,房室或劳碌过度,伤及阴精,肾阴不足,虚火上炎,以致肌肤失养;或肾阴不足,阴气弥散,肾之本色泛于颜面而成。
嗜饮醇酒,辛辣醇味入里化热,煎灼阴液,耗损肾精,导致肾精亏耗;或有不正常孕育史及久病,导致肾精肝血耗损。
因肝肾同源,精血之间相互转化滋生,衰荣相关,而致肝肾之阴同虚,精血同亏,无以上荣颜面,而生发本病。
1.2肾阳虚证肾精久亏,阴损及阳,以致肾阴阳具亏,出现阴阳两虚或以肾阳虚为主的症状;或久病不愈,劳倦内伤,肾中阳气亏虚,不能蒸腾升发阳气濡养颜面,颜面气血缺乏阳气推动,运行迟滞,而致颜色暗而不华。
1.3肝气郁结证肝失条达,忧思、怒气、抑郁,郁久化热,灼伤阴血,致颜面气血失和而发病。
中西医对黄褐斑的病因病机认识
张海 燕①
( 东 省河 源市 卫 生学校 河 源 5 7 0 ) 广 1 3 0
中医治疗黄褐斑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黄褐斑研究进展摘要:通过梳理近十年来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的文献,从黄褐斑源流、概念、诊断、辩证论治、现代研究等方面,总结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的研究进展,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黄褐斑;中医;研究进展1.黄褐斑病名源流探析有关黄褐斑的最早记载出现在在《黄帝内经》中,被称为“面尘”。
黄褐斑可按照中医“黧黑斑”、“肝斑”进行辨证论治。
明朝之前无“黧黑斑”的记载[1],但有些与黧黑斑相关的记载,如:“面尘、䵟、黑曾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面黑如地色”的描述,《灵枢·经脉》中有外邪侵犯少阳经脉,可令“口苦”,“甚则面微有尘”,侵犯足厥阴经脉,也可得“面尘”的说法。
《诸病源候论·面黑皯候》认为:风邪侵袭皮肤,痰饮脏腑,均可导致黄褐斑。
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言“膈间支满,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黧黑”,始见“黧黑”一词。
宋代赵佶《圣济总录·面体门·面䵟黑曾》曾记载䵟黑曾的临床特征;“黧黑斑”这一病名首见于《外科正宗》。
明清开始才将“面尘”等症状,作为一种疾病治疗,且未将黧黑斑与雀斑分开论述,而是一并命名为“黑斑”,直至近代才将黄褐斑、雀斑分开为两种疾病,并将黄褐斑称之为“黧黑斑”。
2.黄褐斑的中医学病因病机本病为肝脾肾功能失调所致[2],病机为肝郁气滞,气滞血瘀,脾胃虚弱,肝肾不足。
七情不调,心烦急躁,忧思抑郁,肝失调达则导致肝气郁结。
肝气郁结则会损耗阴血,郁而化热,肝火上炎,血热不能华面而致该病;气结气滞则血运不畅,导致气滞血瘀。
血瘀积于面部而生成“黧黑斑”,故中医有“有斑必有瘀,无瘀不成斑”之说[3]。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胃气不足则纳少不化,不能营造气血。
气血两虚,肌肤失养。
脾虚失健运,失去统摄之权,则运化不利,不能升清降浊,水湿内停,浊气上犯,蕴结肌肤而生褐斑。
女性产后或者更年期发生黄褐斑主要责之于肾精亏耗[4]。
肾水亏虚,不能涵木,肝阴失养,血液运行不畅,故而形成色斑。
刘怀珍从五脏辨证论治黄褐斑经验探析
中医称之为“黧黑斑”.刘怀珍教授认为黄褐斑的发生与五脏密切相关,脏腑
气血充盈,则皮肤光泽细腻;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能上荣于面,则发为此病.黄褐斑以五脏为根本,内治法宜疏肝理
气、调和心脾、宣肺调气、滋补肝肾,佐以活血化瘀法,
同时配合耳穴压丸、
心理疏导及日常护防,
内外联合,
从肝论治是治疗本病常用的辨证思路,«临证指南
瘀体质有关,治疗 宜 以 活 血 化 瘀 干 预 血 瘀 体 质 为 基 础
医案»提 出:“女 子 以 肝 为 先 天.”肝 贮 藏 血 液,主 疏 泄,
论治 [7].临床表现为面部暗褐色斑片,或伴经前腹痛,
血行瘀阻;肝失疏泄,津液输布异常,面部肌肤失养,而
结;脾气虚弱,阻 滞 经 络;肾 精 亏 虚,阴 虚 火 旺,或 阴 损
五脏 功 能 正 常,气 血 充 盈,则 肌 肤 细 嫩 有 光 泽;五 脏 功
及阳,阴寒内盛,寒凝经脉,均可导致气血瘀滞,上泛颜
能障碍,气血失和,则皮肤枯黄焦萎,色斑由生.
面,形成黄褐斑.王 琦 教 授 认 为 黄 褐 斑 的 发 病 多 与 血
映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耳穴压丸是临床治疗黄褐斑
血失调.刘怀珍教 授 认 为 “善 治 者 治 皮 毛”,故 临 床 常
的外治法之一.通 过 按 压 王 不 留 行 籽 刺 激 耳 部 穴 位,
佐以宣肺调气、补 阳 利 湿、畅 达 气 血 之 法. 肾 藏 精,为
可调节机体内 分 泌,对 改 善 病 情 起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重 要 作 用. 如 按
“足厥阴之脉面骊是厥阴脉主治.
”
与治法,曰:
“足少阴之脉面黯若烛色是少阴脉主 治.
黄褐斑中医病因病机探讨
虚者 补 阴 。 阴 不 补 ,阴 精 不 足不 能 纠 J ,热 不 泻 , 阳 亢 之 下 证 不 能 纠 正 。 《 问 》 日 : “ 诊 者 ,察 色 按 脉 ,先 别 阴 素 善
阳 ” 放 存针 对 具 体 的 病 因 病 机进 行 辩 证 施 治 时 ,一 定 要 以 。 调 整 阴阳 为 基本 准 则 。
Ke r s C la ma eil g n a h g n ss y wo d : h o s t o y a d p t o e e i o
黄 褐 斑 是 一 种 生 于面 部 的 常 见 皮 肤 疾 患 ,临 床 表 现 为 皮 损 呈 淡 褐 色 至 深 褐 色斑 片 ,面 颊 对 称 出现 ,呈 蝶 形 ,亦 町见 于 额 、眉 、颧 、鼻及 口 f 等 处 ,边 界清 楚 ,无 自觉 症 】 古 状 。 日晒 后 皮 损 颜 色 加 深 .女 性 患 者 偶 见 经 前 颜 色 加 深 。 本 病 多 见于 巾青 年女 性 。 黄 褐 斑 是 皮 肤 科 常 见病 及 疑 难 病
之 一 ,祖 国 医学 对 此 早有 记 载 ,晋 《 备 急 方 》 称 为 “ 后 皮
干黑” ,明 《 宗 正 宗 》 称 为 “ 斑 ” 外 黑 。近 年 来 ,中 医 治 疗 该 病 的 报 道 很 多 ,然 均 缺 乏确 切 疗 效 ,究 其 原 , 仍 是 对 本 病 病 冈 病 机 认 识 不 足 .缺 乏 深 入 的 研 究 。笔 者根 据 多 年 的 临 床 经 验 及 治 疗 该 病 所 取 得 的 临 床 效 果 ,总 结 了 黄 褐 斑 的病 病 机 ,用 于 指 导临床 准确 地辩 证 施 治 ,有积 极 意 义 。 1 肝 脾 不和 。肝 肾 不足 黄 褐 斑 按 病 因 病 机 可 分 为 肝郁 气 滞 ;肝 郁 脾 虚 ;肝 肾
黄褐斑的病机及辨证论治研究现状
的观点 ,认为本病发病关键 为气滞血瘀 。不论 是气病 及 血 ,或是血病及气 ,都可最终产生气滞 血瘀 ,瘀 血停 滞
于经络 ,肌肤失养 而发生黄褐斑 。郑虹等 认 为血瘀为
度 ,致使肝 肾阴虚 ,虚 火上 熏 于 面 ,燥 结 成 斑 ;或 肾
阳不 足 ,不 能 温养经 脉 ,寒凝 血 滞 而致 。产后 或 更 年 期 黄褐斑 多与 肾精 亏 耗有 关[ 。 明 《 1 ] 外科 正 宗 》 “ : 水 亏不 能 制 火 ,血 弱 不 能 华 肉 ,以 致 火 燥 结 成 斑 黑 ” ; 清 《 氏医通 》 面尘脱 色 ,为肝木 失 荣 。 张 :“ ”此观 点在 后 世 医家 中得 到 广 泛赞 同 。肝 肾 同源 ,若 肾水 亏 虚 , 则 肝 阴失养 ,水枯 则流 缓 ,血 液运 行 不 畅 ,不 能上 荣 头面 而 出 现 褐 斑 ,现 代 研 究 认 为 黄 褐 斑 患 者 血 清 F H、雌 二醇 ( 2 S E )含 量 明显 增高 [ ,而 肾虚 的女性 2 ]
情 绪及 精神 因素 可能 通过 丘 脑一 垂 体轴 进 一步 影 响其
关键 词 黄 褐斑 中 医病机 辨证 论 治 文献综 述
黄褐 斑 属 中 医学 肝 斑 、黧 黑斑 、蝴 蝶 斑 等 范 畴 , 是 一种 由多 因素综 合作 用所 致 的颜 面 部 色素 沉 着性 皮 肤 病 。多见 于 中青 年女 性 ,表 现 为额 、眉 、颊 、上 唇 等处 的 淡 褐 色 或 淡 黑 色 斑 片 ,形 状 不 规 则 ,有 碍 美 观 。本病病 因不 完全 明 了 ,临床 治疗 上 也 无特 别 有 效 的方 法 ,中 医药 治疗 有较 大 的 优势 。本 文 就 本病 的病 因病 机及 中药 内服治 疗 的研究 现状进 行归 纳 。
黄褐斑中西医病因讨论
黄褐斑的中西医病因讨论摘要:黄褐斑是指颜面部出现局限性褐色色素沉着斑。
中医称为“黛黑斑”、“面尘”。
好发于孕妇、肝病患者,故有“肝斑”之称。
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
笔者现针对黄褐斑的中西医病因进行探讨,旨在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关键词:黄褐斑;中西医治疗;病因黄褐斑初起时在皮肤上出现淡褐色到深褐色或丹黑色的色素斑。
色素斑最初可为多发性小点,以后渐渐融合形成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的斑片。
强烈日光照射下,色斑颜色很快变黑加重。
在月经周期色素斑的颜色深浅也相同,经期来潮时色素斑常加深。
一、传统医学对黄褐斑病因的认识本病为外邪侵袭,内与气血不和、脏腑功能紊乱、冲任失调、便秘有关,主要病机为气血不能上荣于面。
如《诸病源候论》所说:“面黑皮干者,或脏腑痰饮,或皮肤受风邪,皆令血气不调,致生黑皮干。
五脏六腑十二经血,皆上于面,夫血之行,俱荣表生。
人或痰饮于藏,或肤理受风,致血气不和,或涩或浊不能荣于皮肤,故变生黑皮干。
”1.外邪侵袭六淫只中风邪、暑邪最易引起面部色斑。
风为六淫之首,常为外邪致病先导。
近代医家徐宜厚氏认为:治疗黄褐斑要本着“风邪入皮肤,痰饮积脏腑”之说,从脾治。
都归纳为“风”的范畴。
2.气血失调人体脏腑为本,气血为用。
气为血帅,血为气之母。
气能生血,气能摄血,血能载气,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虚则血亏。
因此,气病即血病,血病即气病,无论是气血亏虚还是气血瘀滞都会发生色斑。
3.情志不随肝气郁结,情志不畅则气不行,随之肝经疏泄功能失常。
气机淤血不行,久则淤而生热,或气不布津,津停痰阻。
从而使得气血不能温皮肤,颜面发生色斑。
4.淤血经络气机郁滞,肝失柔和和条达疏泄之职,气则血流缓慢而成瘀。
瘀血又使气加重,互为因果。
气瘀血滞引起的色斑多为青黑色,且病程长,顽固难愈。
5.脏腑失调黄褐斑的颜色一般为青黑、黄为主。
黄属脾,青为属肝,黑属肾,故病机在于肝郁、脾虚、肾亏。
如《外科正宗》曰:“黛黑斑者,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肉,以致火燥结成黑斑,色枯不泽。
黄褐斑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黄褐斑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摘要黄褐斑是临床上常见的皮肤色素沉着性疾病,好发于颜面部,其产生原因复杂,治疗时间长,治疗效果不佳,复发率高,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随着人们对自身容貌的要求越来越高,关于黄褐斑的治疗有了新的研究进展。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黄褐斑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行分析整理,以期为黄褐斑后续的临床和科研提供更多的思路和依据。
关键词:黄褐斑病因病机中医药治疗黄褐斑是由于色素沉着导致面部对称性出现淡褐色或黄褐色斑块或斑点的皮肤病,好发于额头、眼周、脸颊、鼻背、口周,轮廓清晰,表面平滑,形状不规则,无自觉症状及全身不适。
中青年女性群体容易发病,病情顽固,复发率高,日晒后容易加重。
中医认为黄褐斑是人体功能失调的外在体现,与气血津液、脏象经络、阴阳平衡失调密切相关。
1 病因病机1.1 肝气郁结情志抑郁,肝失疏泄,气机郁滞,郁而化热,耗伤阴血,气血失和,淤结于颜面,发为本病。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亦有言:“原于忧思抑郁,血弱不华,火燥结滞而生于面上。
”1.2 脾气亏虚饮食无度,过食肥甘厚味炙膊之品,或劳累过度,使脾失健运,精微不布,水湿内停,湿阻于内,上蒸于面而发病。
《诸病源候论》曰:“面黑皯者,或脏腑有痰饮,或皮肤受风邪,皆令血气不调,致生黑皯。
”1.3 肾精不足房劳过度,肾精耗伤,或久病失养,精血亏虚,导致水火不济,虚火上炎,肾水不能荣于颜面,使肌肤失养而发病。
《灵枢·五阅五使》云:“肾病者,颧与颜黑。
”1.4 气滞血瘀“无瘀不成斑,有斑必有瘀”,因气机运行阻滞,以致血液运行障碍,气滞与血瘀并存,最终导致面部脉络淤阻,肌腠失荣而发病。
《普济方》曰:“面上黯,此由凝血在脏。
”2 治疗2.1 内治法2.1.1从肝论治治疗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而产生的黄褐斑多采用疏肝解郁之法。
吴逸芝等[1]用逍遥散加减治疗86例患者,基本治愈占53.49%,显效占30.23%,有效占13.96%,总有效率达97.68%,治疗效果明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 edcine 2. Shuguang Hosp ita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证型的报道 。 2. 1. 2 辨病施治 ,专方专药 近年来 ,许多医家应用 专方专药治疗本病 ,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王丽娟 [ 15 ] 用消瘀丸 (由柴胡 、薄荷 、当归 、栀子 、红花 、赤芍药等组 成 )治疗本病 200 例 ,痊愈 50 例 ,显效 65 例 ,有效 77 例 ,总有效率为 96 %。周继刚等 [ 16 ] 用祛斑胶囊 (当归 12 g,川芎 10 g,桃仁 、白芍药各 15 g,红花 、制香附各 9 g,升麻 8 g等 )治疗本病 101 例 ,显效 47 例 ,有效 51 例 ,总有效率为 97 %。郭忠 [ 17 ]用祛斑汤 (薏苡仁 40 g, 茵陈 、珍珠母各 30 g,木贼 、桑白皮 、天花粉各 15 g,白僵 蚕 12 g,白芷 、生白术 、石菖蒲 、蛇蜕 、蝉蜕各 10 g;红花 、 生甘草各 6 g)治疗本病 43 例 ,痊愈 22 例 ,显效 12 例 , 有效 8 例 , 总 有 效 率 为 97. 6%。此 外 , 还 有 美 肤 冲 剂 [ 18 ] 、消斑方 [ 19 ]等固定方药治疗的报道 。 2. 1. 3 病证结合 ,专方加减 一般先辨病拟定治疗的 主法主方 ,再根据皮损改变 、结合全身表现 ,将其分为若 干证型 ,在主方基础上随证加减以辨证论治 。如陈国 权 [ 20 ]用桂枝茯苓丸为主方再辨证加味治疗本病 。也有 先辨证拟方 ,再在每证方药中加入同一组方药以辨病论 治 。如蓝胡慧等 [ 21 ]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佐以活血化瘀 法。 2. 2 外治 外治主要有中药穴位按摩 、中药面膜疗法 、 中药外熏 、外洗 、外敷 、外涂等方法 [ 22227 ] 。文献记载的 黄褐斑外治方药很多 ,当代单验方也不乏 ,使用频率较 高的有白芷 、白及 、白附子 、白僵蚕 、白蔹 、白茯苓 、当归 、 川芎 、珍珠 、密陀僧 、赤芍药 、丹参等白色中药与养血活 血药 [ 22227 ] 。选用白色药物 ,白色入肺 ,肺主皮毛 ,可使 药物走表而达肌肤促使色斑消散 ;选用活血化瘀药 ,可 促进面部血液循环 ,改善面部皮肤代谢 ,使面部色素逐 渐消散 。处方剂型多样化 ,有霜剂 、膏剂 、散剂 、汤剂 、面 膜等 ,以将药物研末过筛后加入基质制成膏霜剂或散剂 面膜粉敷面最为常用 。 2. 3 其他 主要有针灸疗法 、耳穴放血 、穴位注射 、背 部拔罐放血疗法 、推罐疗法等方法 [ 28232 ] 。
sp leen, and that Chinese medicine has positive effects on it. Key words:
Chloasma;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Chinese medicine; review
黄褐斑是发生于面部的一种色素沉着性皮肤病 ,皮 损为淡褐色至深褐色 、界限清楚的斑片 ,常对称分布于 面部 ,无炎症表现及鳞屑 ,无明显自觉症状 ;女性多发 , 主要发生在青春期后 ; 病情可有季节性 , 常夏重冬 轻 [ 1 ] 。本病是临床常见而又难以治愈的皮肤病之一 , 其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患者虽无明显不适 ,但有 碍美观 ,对患者心理造成很大压力 ,严重者可影响工作 与生活 。近年来中医对本病的治疗日益显示出优势 ,现 将黄褐斑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综述如下 。
参考文献 :
[ 1 ]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 黄褐斑的临 床诊断和疗效标准 ( 2003 年修订稿 ) [ J ]. 中国皮肤性病 学杂志 , 2004 , 3 ( 1 ) : 66.
·82·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0年第 44卷第 3期 SH. J. TCM M ar. , 2010; Vol. 44 No. 3
黄褐斑病因病机及其中医治疗述评
毕亚男 1 潘祥龙 2
1.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 201203) 2.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皮肤科 (上海 200021)
A b stra c t: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hloasma in Chinese medicine, and believes that it is in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liver, kidney and
【摘 要 】 综述黄褐斑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 。认为黄褐斑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中医药对黄褐斑在内外治疗方面都 有独特效果 。
【关键词 】 黄褐斑 ;病因病机 ;中医药疗法 ;综述 【中图分类号 】 R735. 7; R256. 31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00721334 (2010) 0120082203
2 治疗方法
2. 1 内治 目前中药内治有辨病 、辨证 、病证结合论治 三种方案 ,侧重于从肝脾肾三脏入手 ,多用经方验方加 减或自拟方内服 。 2. 1. 1 辨证施治 ,分型用药 黄褐斑临床证型种类繁 多 ,不同医家有不同观点 ,目前尚未规范统一 。陈红风 等 [ 3 ]将本病分为 4 型 : 肝郁气滞型 ,用逍遥散加减 ; 肝 肾不足型 ,用六味地黄丸加减 ;脾虚湿蕴型 ,用参苓白术 散加减 ;气滞血瘀型 ,用桃红四物汤加减 。卢晓梅 [ 8 ]将 本病分为 6型 :肝郁气滞型 ,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心脾两 虚型 ,用归脾汤加减 ,脾虚湿阻型 ,用参苓白术散合三仁 汤加减 ;冲任不调型 ,用六味地黄丸加减 ;脾肾阳虚型 , 用金匱肾气丸合参桂术甘汤加减 ;痰瘀交阻型 ,用自拟 化痰活血汤 。王一枫等 [ 9 ] 将本病分为 3 型 : 肝脾不和 型 , 用逍遥散加减 ;脾胃虚弱型 ,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肝 肾不足型 ,用六味地黄丸加减 。李永琼 [ 10 ]将本病分为 5型 :肝郁气滞型 ,用逍遥散加味 ;气滞血瘀型 ,用桃红 四物汤加味 ;气虚血瘀型 ,用补阳还五汤加味 ;气血两虚 型 ,用归脾汤或补中益气汤加味 ;肝肾两虚型 ,用六味地 黄汤加味 。江超等 [ 11 ]将本病分为 4 型 :肝郁气滞型 ,用 逍遥散加减 ;脾虚型 ,用归脾汤加减 ;肝肾阴虚型 ,用六 味地黄丸加减 ; 肾阳不足型 , 用十补丸加减 。吴景东 等 [ 12 ]将本病分为 4 型 : 肝郁气滞型 ,用丹栀逍遥散加 减 ;脾虚痰湿瘀阻型 ,用归脾汤合二陈汤加减 ; 肾阴虚 型 ,用六味地黄丸加减 ;肾阳虚型 ,用金匮肾气丸加减 。 此外 ,还有血虚肝旺 [ 13 ] 、湿热下注 [ 13 ] 、寒湿凝滞 [ 14 ] 等
[作者简介 ] 毕亚男 ,女 ,硕士 ,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皮肤病临床 研究工作 。
尘 ;血瘀于颜面 ,故发斑片 。 1. 1 与肝脾肾功能失调有关 黄褐斑或因情志不畅 , 肝郁气滞 ,气郁化热 ,熏蒸于面 ,灼伤阴血 ,以致颜面气 血失和而生 ;或因冲任失调 ,肝肾不足 ,肾阴亏虚 ,肾水 不充 ,以致水火不济 ,虚火上炎所致 ;或因饮食不节 ,忧 思过度 ,损伤脾胃 ,脾失健运 ,湿热内生 ,熏蒸于面而致 ; 或因慢性疾病致营卫失和 ,气血运行不畅 ,气滞血瘀 ,面 失所养而成 。但总的病机都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 ,气 血不能上荣于面有关 [ 3 ] 。肝 、脾 、肾三脏相互影响 ,互 为因果 ,应分清主次 ,辨证施治 ,才能取得理想疗效 。 1. 2 与情志失调有关 《医宗金鉴 》云 :“黧黑如尘久 始暗 ,原于忧思恼怒成 。”本病多发于年轻女性 ,因女性 生理 、心理上的影响 ,加之家庭 、工作等方面的压力 ,既 忙事业 ,又忙家务 ,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且胎产哺乳 伤于血 ,以致心肝失养 ,气郁血虚 ;肝郁而气滞 ,气滞而 血瘀 ,肝气不舒 ,急躁易怒 ,相火妄动 ,消灼肝肾精血 ;肾 阴不足 ,水不上承 ,精血亏损 ,脉络空虚 ,肌肤失养而发 为黄褐斑 [ 4 ] 。 1. 3 与阴阳失调有关 《素问 ·宝命全形论 》曰 :“人 生有形 ,不离阴阳 。”黄褐斑的病因病机与脏腑功能阴 阳失调密切相关 。如血虚肝旺型患者 ,血属阴 ,长期血 虚 ,阴不足 ,脉络空虚 ,头面肌肤失濡 ,此乃阴虚 ;肝火旺 盛 ,肝阳上亢 ,火热上炎 ,熏蒸肌肤 ,此乃阳亢 。此证型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0年第 44卷第 3期 SH. J. TCM Mar. , 2010; Vol. 44 No. 3
·83·
属阴虚阳亢 、阴阳失调之证 。故在辨证施治时 ,一定要 以调整阴阳平衡为基本原则 [ 5 ] 。 1. 4 与气滞血瘀有关 黄褐斑是一种慢性皮肤疾患 , 中医学认为“久病成瘀 ”,其病机无论肝郁 、脾湿 、肾亏 , 最终均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血瘀于颜面 ,而成斑片 。 而中医又有“无瘀不成斑 ”之说 ,瘀乃脏腑虚亏 ,气机失 调所致 ,故气血瘀滞 ,脉络不通 ,气血不能上荣于面乃黄 褐斑最根本之病机 。正如《灵枢 ·经脉篇 》曰 :“血不流 则髦色不泽 ,故其面黑如漆柴者 。”所以 ,众医家大多重 视活血化瘀药的使用 ,认为通过活血化瘀作用可促进面 部血液循环 ,改善面部皮肤代谢 ,使面部色素逐渐消 散 [ 6 ] 。而现代医学发现黄褐斑患者存在血液动力学指 标的异常 ,证实了黄褐斑与血液黏度增加而致血液瘀 滞 ,微循环障碍有一定关系 ,正好与中医学所讲的气血 瘀滞 、脉络瘀阻相符合 [ 7 ] 。临床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 也确实有效 ,血液动力学指标为该治疗又提供了实验室 依据 。故在临床治疗时 ,各型黄褐斑均需酌加行气活血 化瘀之品 ,以提高疗效 。
1 病因病机 《素问 ·至真要大论 》称黄褐斑为“面尘 ”,历代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