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湿陷性黄土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黄土的结构与构造 • 形成初期,季节性的少量雨水把松散的 粉粒粘聚起来,而长期的干旱使水分不 断蒸发,于是少量的水分以及溶于水中 的盐类都集中到较粗颗粒的表面和接触 点处,可溶盐逐渐浓缩沉淀而成为胶结 物,形成以粗粉粒为主体骨架的蜂窝状 大孔隙结构
黄土结构示意图
由于黄土是在干旱半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形 成的,随着干旱季节的来临,黄土因失 去大量水分而体积收缩,在土体中形成 许多竖向裂隙,使黄土具有了柱状构造。 雨季来临,大气降水将黄土中的水溶性盐 类物质溶解并沿着土中的孔隙下渗,干 旱季节来临时土中的水分蒸发逃逸,溶 解的盐类物质在水分蒸发的同时于下渗 线附近重新结晶并残存下来。
第一节 湿陷性黄土 黄土按成因分为:原生黄土和次生黄土。 由风力堆积,又未经次生挠动,不具层 理的为原生黄土。 由风力以外的其他原因而成,常具有层 理或砾石、砂类层,称为次生黄土。 黄土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后,结构迅速 破坏,这种性能称为湿陷性。湿陷性是 黄土独特的工程地质性质。
• 二、黄土地层的划分 • 我国黄土的形成经历了地质时代中的整个第四纪时 期,按形成的年代可分为老黄土和新黄土 。
计算时土层厚度自基底(初勘时从地面下 1.5m)算起;对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 累计算到其下5m,对自重湿陷性黄土地 s 0.015 基,根据地区经验确定。其中 的土层不计。
例题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等级
湿陷类型 非自重湿陷性 场地
计算自重湿 陷量△zs(mm)
自重湿陷性场地
总湿陷量△s(mm)
如基底压力大于300时,仍用实际压力判别 黄土的失陷性。 2、湿陷起始压力和失陷起始含水量
双线法测定湿陷起始压力
黄土的湿陷量与所受压力有关,存在一个 压力界限,压力低于这个数值,黄土浸 水也不会湿陷,这个压力为湿陷其始压 力。 p s s 0.015 曲线上取 所对应的压力作为湿陷其始压力。 黄土的湿陷其始含水量在外荷载或自重作 用下,受水浸湿开始出现湿陷现象时的 最低含水量。
• (四) 结构措施
• 如果没有采用地基处理从根本上解决地 基的浸水湿陷问题时,在设计中应当采 取相应的结构措施,以利于抑制地基不 均匀沉降,减轻或避免上部结构的损坏。 常见的结构措施有:选择适宜的结构体 系;采用有利于抗衡不均匀沉降的基础 型式(如片筏基础、交叉梁基础等); 设置圈梁等以增强建筑物的整体刚度; 预留适应沉降的净空等。 返回
3、湿陷类型和失陷等级 自重湿陷量的计算公式为:
zs 0 zsi hi
i 1
n
当 时应定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当 zs 7cm 时应定为自重湿陷性黄土。
zs 7cm
0 --因地区土质而异的修正系数。
湿陷系数,
zsi --表示第I层土层的饱和自重压力下的
zs
hz hz h0
hz --加压至土层的饱和自重压力下时,
下沉稳定后的试样高度。 --浸水饱和后土样下沉后的高度。 hz n--计算厚度内湿陷土层的数目,从天然 地面算起(挖、填方较大时从设计地面算起), 其中 的土层不计。
zs 0.015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等级,应根据基底下各土 层累计的总湿陷量和自重湿陷量的大小来确定。 总湿陷量可按下式计算:
• 由于胶结物的凝聚和结晶作用、共用结合水的 联结作用以及毛细作用、负孔隙水压力作用等, 使黄土地基表现出较高的强度和抵抗压缩变形 的能力。当黄土受水浸湿或在一定外部压力作 用下受水浸湿时,结合水膜增厚并楔入颗粒之 间,于是结合水联系减弱,盐类溶于水中,各 种胶结物软化,结构强度降低或失效,黄土的 骨架强度降低,土体在上覆土层的自重压力或 在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共同作用下,其结构迅 速破坏,大孔隙塌陷,导致黄土地基附加的湿 陷变形。这就是黄土产生湿陷现象的内在过程。
s si hi
i 1
n
---考虑黄土地基侧向挤出和浸水几率等因
素的修正系数。无浸水几率取0,有浸水几率, 基底下5米深度以内可取1.5,基底下5~10m深 度内,取β=1,基底下10m以下至非湿陷性黄 土层顶面,si 和hi --第i层土的湿陷系数和厚度。
• 三、湿陷性黄土组成及结构构造 • 1.颗粒组成及矿物成分 • 湿陷性黄土的颗粒组成以粉土颗粒为主, 一般占总质量的60%以上。而粉土中又以 0.01—0.05mm的粗粉粒为多,小于 0.005mm的粘粒含量较少,大于0.1mm的 细砂颗粒含量在5%以内,大于0.25mm的 中砂以上的颗粒则很少见到。此外黄土 中还含有大量的碳酸盐、硫酸盐和氯化 物等可溶盐类。
• 黄土中粗颗粒的主要矿物成分是石英和长石,粘 土颗粒的主要成分是中等亲水性的伊里石,以及 一些水溶性盐类物质,这些盐类物质呈固态或半 固态分布在各种颗粒的表面。
粒径 地区 陇西 陕北 关中 山西 豫西 总体 砂粒 >0.05 20~29 16~27 11~25 17~25 11~18 11~29 粉粒 0.05~0.005 58~72 59~74 52~64 55~65 53~66 52~74 粘粒 <0.005 8~14 12~22 19~24 18~20 19~26 8~26
湿陷性黄土分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和非自 重湿陷性黄土两种。前者是指在上覆 土自重压力下受水浸湿发生湿陷的湿 陷性黄土地基;后者是指只有在大于 上覆土自重压力下受水浸湿后才会发 生湿陷的湿陷性黄土地基。
五、湿陷性黄土地基的评价 多用室内浸水侧限压缩试验。 hp hp s 1、湿陷系数: h0 湿陷系数反映了黄土对水的敏感程度。 s 0.015 时,定为非湿陷性黄土。 时,定为湿陷性黄土。 s 0.015 《黄土规范》规定,计算时压力p从基础底面(初堪 时从地面下1.5米)算起。到其下10米内土层为 200KPa,10米以下至非失陷性土层顶面应用上覆 土的饱和自重压力(大于300用300)。
• 年复一年的淋滤使地表的土体因失去大 量碳酸钙类可溶盐物质而逐渐变红(不 溶性的铁、铝等元素含量相对增加的结 果),并使以碳酸钙为主的可溶性盐类 物质在下渗线不断富集并形成钙质结核。 淋滤时间更长时就会在黄土中形成钙质 结核层。结核构造是黄土的一个重要构 造特征
四、黄土的湿陷原因和影响因素
黄土发生湿陷的内在原因是黄土的结构特征和 其物质成分,外在的条件为水的浸湿。 随着含水量的减少土粒彼此靠近,颗粒间的分 子引力以及结合水和毛细水的联结力逐渐加大。 这些因素都增强了土粒之间抵抗滑移的能力, 阻止了土体在自重压密,从而形成以粗颗粒为 主体骨架的多孔隙结构。
• 进行地基处理,以部分或全部消除建筑 物地基的湿陷性,并达到减小地基沉降 和提高地基承载力的目的。 • 选择地基处理方法,应根据建筑物的类 别和湿陷性黄土的特性,并考虑施工设 备、施工进度、材料来源和当地环境等 因素,经技术经济综合分析比较后确定。
湿陷性黄土地基常用的处理方法
• 黄土地区采用桩基础也相当普遍,包括 钢筋混凝土预制桩(打入、静压等)或 灌注桩(钻孔、挖孔、挤土成孔等) 。 • (三) 防水措施 • 湿陷性黄土产生湿陷必须具备的外部条 件是地基土浸水,因此做好建筑物建设 期间的防排水工作并考虑其在使用期间 的防水措施无疑也可减少或避免地基的 浸水湿陷事故。
年代 近 期 早 期 — 黄土名称 新近堆 积 黄 新 土 黄 土 一般湿 陷 性 黄 土 老 非湿陷 黄 性 土 黄 土 成因 备注 一般有湿陷性,常具 有高压缩性
全新 世 Q4
以水成 次生黄 为 土 主
— 马兰黄土 离石黄土 午城黄土
一般具有湿陷性 原生黄 风成为 土 主 一般无湿陷性
晚更新世Q3 中更新世Q2 早更新世Q1
第一节 湿陷性黄土
一、黄土及其分布 黄土是在第四纪形成的一种特殊的陆相疏松 堆积物颗粒成份以粉粒为主,颜色一般呈黄色或 褐黄色。世界范围内的分布面积大约有1300万平 方公里 ,集中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黄土在我 国分布广泛,分布面积大约有63万平方公里,其 中具有湿陷性的约为27万平方公里。
• 我国现行《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 将中国湿陷性黄土工程地质分为七区 (其中又细分为十二个亚区),这七个 区是:Ⅰ—陇西地区,Ⅱ—陇东-陕北晋西地区,Ⅲ—关中地区,Ⅳ—山西-冀 北地区,Ⅴ—河南地区,Ⅵ—冀鲁地区, Ⅶ—边缘地区,规范并同时列出了各区 和亚区湿陷性黄土的物理性质指标和特 征描述。
70<
△zs≤70
△zs≤3
50
△zs>350
△s≤300
300<△s≤700
Ⅰ(轻微)
Ⅱ(中等) Ⅱ(中等)
Ⅱ(中等)
—
*Ⅱ(中等) 或Ⅲ Ⅲ(严重) (严重) Ⅲ(严重) Ⅳ(很严重)
△s>700
六 地基处理 针对湿陷性问题的主要措施有地基处理、 防水与结构措施三类。地基处理的目的 是消除黄土的湿陷性,它又可分为全部 消除和部分消除两种。防水措施是为了 防止雨水和其它来源的水渗入地基中。 结构措施的作用是使建筑物有一定的适 应变性的能力,在建筑物因地基浸水出 现附加的不均匀沉降时 能减轻对结构的 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