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考研政治看马原必考点.

合集下载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必考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必考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必考知识点总结考点1:运动和静止,时间和空间(选择题)运动观: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2、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4、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标准。

5、静止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开始。

时空观:1、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2、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考点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考点3:联系的内涵和特点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①联系具有客观性。

②联系具有普遍性。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2024年考研政 治马原大纲解析

2024年考研政 治马原大纲解析

2024年考研政治马原大纲解析考研政治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马原)一直是考生们重点关注的科目之一。

对于准备参加 2024 年考研的同学来说,深入理解和掌握新大纲的变化和重点内容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就来对 2024 年考研政治马原大纲进行详细解析。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马原这门学科的整体特点。

马原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

这门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逻辑性,需要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和运用。

在 2024 年的大纲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

其中,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是重点中的重点。

唯物论部分,考生需要重点掌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等内容。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生活中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辩证法部分,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必须要熟练掌握的。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认识论部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的本质和过程等内容是常考知识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推动认识的发展。

唯物史观部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等内容需要重点关注。

这些原理对于我们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部分,在 2024 年大纲中也有一些新的变化和侧重点。

例如,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等内容依然是重点。

劳动价值论中,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是基础知识点,考生要理解其内涵和相互关系。

剩余价值论是揭示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的重要理论,要掌握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实现方式和分配方式。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的体现,考生需要了解其产生的根源、表现和影响。

考研政治马原理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马原理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马原理知识点总结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1.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体,要把握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过程。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

1.2 基本矛盾和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基本矛盾是事物内部统一体的两个对立面,通过矛盾的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

•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包括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区分,以及主要矛盾的转化为次要矛盾,新的主要矛盾的产生等。

1.3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是人们对客观世界改造的过程,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

•认识是人们对客观存在进行反映和理解的过程,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

2.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和国家理论2.1 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在社会领域的具体体现。

•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等。

2.2 阶级和阶级斗争•阶级是由于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财富的分配而形成的,阶级之间存在矛盾和利益冲突。

•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通过阶级斗争,社会上层建筑得到改变,实现新的社会秩序。

2.3 国家的本质和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和机构,是一种阶级压迫的产物。

•国家具有保护阶级利益、维护社会秩序和管理社会事务等职能。

3.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3.1 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包括社会公有制、按劳分配、商品生产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包括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高级阶段是实现共产主义的阶段。

3.2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经济制度和运行机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运行机制包括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

3.3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思想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等内容。

考研政治马原常考的10大原理

考研政治马原常考的10大原理

考研政治马原常考的10大原理考研政治马原涉及原理都很多,记忆起来也有难度,新东方在线为大家总结了10个最常考的10个原理,大家可重点记忆。

1、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过程的集合体,发展是前进性的运动,发展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本法则。

(2)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一切事物都处在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中,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永恒地存在。

历史上的任何东西,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看,都有其存在的根据和理由,但随着条件的改变,又会丧失其存在的根本和理由,从而转化为其他事物。

一个事物的结束,意味着另一个事物的开始,如此生生灭灭,循环不已,构成了整个物质世界永恒发展的过程。

2、大综合:对立统一规律或矛盾学说或矛盾规律原理。

(1)矛盾即对立统一,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的各要素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或两种基本性质。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

(3)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4)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是事物的普遍本质,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

3、矛盾发展不平衡性原理。

(1)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不平衡的。

由于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构成事物的多种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2)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因此,在坚持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二者辩证统一的前提下,去解决主要矛盾、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4、整体和部分关系的原理。

(1)部分依赖于整体,整体由部分构成。

(2)脱离了整体的部分就失去了原有的性质和功能。

(3)整体是各部分有机之和。

(4)整体的作用就在于把各个组成部分互相联结起来,发挥各部分的功能。

(5)整体和部分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考研政治马原部分重要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马原部分重要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考点1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1)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可以从它的创作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它的阶级属性,它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等不同角度去理解。

(2)马克思主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狭义地讲,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地讲,马克思主义还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3)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三者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不可分割。

考点2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1)客观条件: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条件和基础。

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及其对科学理论指导的强烈需求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2)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考点3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1)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这种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自身的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

(2)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考点4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以及社会理想(1)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2)政治立场: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①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③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3)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考研政治马原政经考点归纳篇

考研政治马原政经考点归纳篇

考研政治马原政经考点归纳篇
凯程郑老师提示马原考点如下:
考点一资本原始积累的两个途径
(1)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
(2)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考点二自然经济的特征
(1)自给自足
(2)简单再生产
考点三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
(1)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劳动者
考点四:价值、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1)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历史范畴
(3)社会属性
使用价值及其特征
(1)物的属性满足人的需求
(2)自然属性
(3)永恒范畴
交换价值
(1)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交换量的比例
(2)使用价值是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基础
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
(1)对立:生产者和消费者不能同时占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2)统一:一般商品两者都有
考点五: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
(2)使用价值的源泉是具体劳动和自然物相结合
(3)劳动的自然属性
抽象劳动
(1)抽象劳动生产价值
(2)价值的源泉是抽象劳动
(3)抽象劳动是劳动社会属性
考点六:商品的价值量
(1)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和社会必要劳动成正比
(3)以简单劳动为尺度
考点七:价值规律
(1)内容: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依据价值等价交换。

(2)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
(3)主要作用
积极部分:配置社会经济资源、促进生产力发展、自发调节收入分配
消极部分:导致垄断、两级分化、资源浪费。

考研政治马原分析题必背知识点

考研政治马原分析题必背知识点

考研政治马原分析题必背知识点《马原》框架体系(八章分四大块)第一块(第一章):从总体上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含义、产生、世界观、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社会理想。

第二块(哲学部分):第二章到第四章,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

唯物论(第二章):三观两个原理。

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实践观。

两原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辩证法(第二章):二三四五。

两个总特征:发展、联系。

三个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最根本的核心的),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四种辩证思维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五对基本范畴: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内容与形式、可能性与现实性、必然性与偶然性。

认识论(第三章):用唯物论和辩证法看自然界。

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发展过程:1、从实践到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

唯物史观(第四章):用唯物论和辩证法观察整个人类社会,从而发现了两大社会规律。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两大社会规律: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

人类社会的动力:1、从客体角度讲:社会发展的动力,共5种动力(1个根本,1个直接,3个重要):社会基本矛盾是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的直接动力,革命、科技、改革是重要动力。

2、从主体角度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英雄人物在创造历史中也起一定作用。

第三块(政治经济学部分)自由资本主义(第五章):商品;货币;价值;剩余价值生产、积累、流通、分配。

垄断资本主义(第六章):私人垄断、国家垄断、国际垄断。

第四块(科学社会主义部分):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社会主义(第七章):1、第一次飞跃(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2、第二次飞跃(从理论到实践)共产主义(第八章):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技巧精心整理版

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技巧精心整理版

马原知识点技巧精心整理版一、第一梯队Keywords1.人民2.实践3.规律(矛盾)4.物质生产(经济)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1.实践的本质(人、能动、客观物质)2.实践的结构(3个)3.实践的特征(3个)4.实践的形式(3个)5.实践是(人 <-> 自然)基础和桥梁6.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动力、标准、目的)三、十大错误观点1.“比”、“更重要” (除了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重要之外)2.“自由理性”,“普世价值”3.矛盾可以“调和”4.改造、创造规律5.唯心主义观点6.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有现成的道路(可以有现实道路)7.直观反映8.发展是循环往复的(螺旋式上升的)9.人人创造历史(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10.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是比较浅的认识,有待上升为理性认识)四、一些很绝对但是正确的话1.不包含差异的同一是不存在的2.现象一定表现本质,本质只能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3.任何历史人物都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4.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6.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五、恩格斯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六、唯物史观对于“人”的考察1.“现实的人”(实践、社会关系、能动性)2.唯物和唯心史观: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3.人民群众:社会历史主题、历史创造者,对发展起决定作用●质: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量:社会人口的大多数●关于剥削者:在一段时间内可以被纳入人民群众范围●经济首要影响●非随心所欲创造历史4.历史人物(中性词)5.群众划分为阶级,阶级由政党领导,政党由领袖主持七、物质和意识1.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高于意识)2.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3.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4.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时空5.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6.时空的特性●有限性●无限性●客观性●时间一维性7.意识能动:非直观反映,要发挥能动作用8.物质意识关系●区别:地位和范畴。

考研政治马原必背知识点

考研政治马原必背知识点

考研政治马原必背知识点考研政治马原必背知识点(一)一、内容和形式原理:(1)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

(2)内容是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

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方式。

(3)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

任何事物的内容都有一定的形式,任何形式也都有一定的内容,没有无内容的空洞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纯粹的内容。

事物的内容是无限丰富的,事物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4)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方法论:在把握内容和形式这对范畴时,既要重视内容,根据内容的需要决定形式的取舍、改造和创新;又要善于运用形式,发挥其积极作用,利用和创造必要的形式,适时地抛弃与内容不相适应的形式。

二、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及其关系原理:(1)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2)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本身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

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中的辩证法,即认识和思维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亦称为概念辩证法。

(3)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关系: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方法论:第一,唯物辩证法为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

第二,唯物辩证法的方法同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一致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运用到思维和工作中就成了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其中,矛盾分析方法居于核心地位,是根本的分析方法。

考研政治马原必背知识点(二)一、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原理:(一)主体和客体是反映被反映、改造被改造相互作用的关系。

主体是反映者、改造者,客体是被反映者、被改造者。

主体能动地改造客体,即主体作用于客体;同时客体也作用于主体,即主体在改造客体时能动地反映客体。

考研政治:常考45个马原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常考45个马原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知识点特别多,有的时候作答思维比较混乱。

这时候考生们应该对政治的知识点做一下梳理。

下面整理“常考的45个马原知识点”的文章,希望在关键时刻可以帮到你。

1.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6.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1 / 78.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

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9.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0.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11.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12.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进行。

13.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指事物的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精心整理

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精心整理

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精心整理一、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a)社会根源b)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在反抗资本阶级的斗争中c)思想:法、英、德的三大工人运动●直接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d)有关著作●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合作《神圣家族》●奠定了思想基础《德法年鉴》●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德意志意识形态》●标注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共产党宣言》●”工人阶级的圣经”——《资本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反杜林论》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和当代价值a)科学性b)革命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二、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哲学的基本问题a)物质与意识何为第一性●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b)意识能否正确认识物质●可知论●不可知论:不彻底的唯心主义2.物质a)定义: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概念从这些总和中抽象出来●共性与个性、具体与抽象、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b)共同特性(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不以人的意识而改变,人类无法改变其客观性c)存在方式(根本属性):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以外什么都没有●运动着的物质存在形式:时空●时间的特点:一维性(不可逆)●空间特性:三维性、伸张性d)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对立统一)●物质是什么●意识是什么●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从本质来看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e)规律●定义: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客观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实践●规律——能动(目的)●必然——偶然●真理尺度——价值尺度●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社会历史趋向性——人的主体选择f)人工智能:不能真正具有人的意识g)马克思在哲学史上的两大贡献●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h)马克思在理论上的两大贡献●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学说: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i)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的本原是一个●在于它的物质性,基础是物质●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理论意义●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最核心的观点。

考研政治马原重要考点: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

考研政治马原重要考点: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

考研政治马原重要考点: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这个考研政治马原中的重要知识点,可谓是高频中的高频考点,在00、01、02、05、09、14年均有设题,考生应引起高度重视。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该知识点都有哪些重要的答题点。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

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唯心主义否认规律的客观性。

人们在时间中可以认识或发现、利用规律,但是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

二、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二者联系: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人不能任意改变、创造或消灭自然规律;但人可以改造自然,有目的地调控自然界的实物能量和信息过程,使各种客观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利于人的变化或保持有利于人的稳定性。

二者区别: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客观规律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

自然规律只要具备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

认识社会规律比认识自然规律要困难困得多。

三、意识能动作用表现1.意识反应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还具有指导、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四、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在尊重规律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考研政治材料马原分析题十大重要考点Word版

考研政治材料马原分析题十大重要考点Word版

考研政治材料马原分析题十大重要考点教材考点1 意识观意识产生的条件;意识的本质: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教材考点2 运动观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时间和空间的特性。

教材考点3 实践观、人与自然实践的特征;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和统一教材考点4 联系与发展联系的特征;发展的实质;判断新事物的标准。

教材考点5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

教材考点6 质量互变规律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教材考点7 实践和认识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认识的本质教材考点8 真理的特征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具体性。

教材考点9 社会发展动力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革命;改革;科学技术。

教材考点10 剩余价值论资本有机构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提高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解题思路】1.运动与静止辩证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2.事物质与量的辩证统一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3.度是质与量的统一,“度”的方法论意义;4.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5.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意义;6.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7.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8.矛盾不平衡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9.形而上学与唯物辩证法的根本对立;10.矛盾分析方法的实践意义。

【答案要点】1.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一方面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一切问题,想问题、办事情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跟上发展着的客观实际,防止思想僵化、实践滞后和行动保守,对事物的静态分析必须与动态考察相结合;另一方面,又要正确理解相对静止对事物存在发展的积极意义,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基本条件。

在实践中高度重视稳定、和谐的保障作用,把变革和稳定结合起来,既要勇于变革以推动事物的发展,又要注意稳定局面以巩固变革的成果,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建设和谐社会。

在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上必须坚决反对两种错误:一种是夸大运动否认静止,把物质运动看成是瞬息万变的、没有任何稳定性过程的相对主义诡辩论的错误(“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一种是夸大静止否认运动,把物质的存在或者世界的发展看成是绝对不变过程的形而L学不变论的错误(“刻舟求剑”、“天不变道亦不变”)。

马原重要原理及方法论考研政治

马原重要原理及方法论考研政治

马原重要原理及方法论总结上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我们要正确处理主客观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2.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的.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与物质密切联系,不可分割.首先,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其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离开物质谈运动,或者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我们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也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4.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没有鼓励存在的事物,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不能否认和割断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也不能主观臆造联系.联系的观点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根据事物间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5.因果联系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是因果关系,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之中,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这就要求我们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善于总结、善于反思找原因,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6.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当各部分以合理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部分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整体和部分二者不可分割,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起决定作用.所以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同时也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7.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该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8. 矛盾普遍性原理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即对立统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善于全面分析矛盾,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反对片面性、一点论.9.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0.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二者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该原理①有助于我们掌握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②有助于我们掌握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科学方法.③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我们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1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所以要求我们看问题时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弄清事物的性质.13.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理论唯物辩证法关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理论,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理论依据.①所谓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过程中,既要看到主要矛盾,也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所谓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②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紧密相联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离开两点谈重点,和离开重点谈两点,都是错误的.我们应该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马原重要原理及方法论下01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事物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要重视内因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即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 02量变和质变相互关系原理及方法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坚持适度原则,控制量变的限度;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要重视量的积累,为质变创造条件.03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和方法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我们既要坚定信心,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和人生道路上的曲折.04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原理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二者最根本的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05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辨证关系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认识则把实践引歧途. 因此我们既要重视实践,又要掌握科学理论,达到理论认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06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多变易失,凭感觉器官可以直接感知;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具有相对稳定性,只能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二者之间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所以我们要想认识事物就必须要透过现象看本质.0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所以我们要实现认识的根本任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08认识是无限发展的原理整个世界是无限发展的,认识应当在实践基础上随着客观事物的进程向前推移,逐步深化,不断扩展.一切把认识凝固化、僵化的观点都是不科学的.所以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09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原理分析与综合二者是密不可分,分析是综合的基础,在综合的指导下深入的分析.所以我们要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坚持分析与综合相结合.10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非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重大的阻碍作用. 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1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是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不同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对人们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集体主义价值观,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等12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辨证关系原理二者是辨证统一的,两者互为前提而存在,相互促进而发展.所以我们要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发生矛盾时,以全局利益、根本利益为最高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13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原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社会发展制约个人活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有利条件,推动社会发展.14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人生价值的含义是贡献和索取,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这是因为: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在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15理想与现实的辨证关系理想与现实是辨证统一的,理想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在奋斗中实现理想.1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它要我们树立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利益二奋斗;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坚持走与人民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考研政治看马原必考点
2013-01-16
2013年考研政治科目考试已经结束,考研教育网辅导老师经过一系列的总结和提炼,总结出2014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必背20条原理,希望给考生以启示,帮助2014届的考生学习。

(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原理;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3)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原理;
(4)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5)辩证的否定观;
(6)否定之否定规律;
(7)矛盾的同一性(统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
(8)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原理;
(9)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10)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11)事物矛盾变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或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1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原理;
(15)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6)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阶级社会的阶级斗争是直接动力。

(17)社会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的辩证关系原理;
(1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19)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的原理(包括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社会发展过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社会发展过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20)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原理。

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辩证关系原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